尚可喜:娶24位老婆,生69個子女,康熙夸他忠臣,乾隆卻很鄙視他
楔子:清朝康熙年間,作為“三藩”之一的平南王尚可喜鎮守廣東。有一日,尚可喜帶著重金來到海云寺,希望能得到高僧天然和尚的點撥。次日,尚可喜下山后,天然和尚說了一句話:
“平藩具佛性而無定力,遊豫多忍,蕭墻之禍,不旋踵矣,遑計其他耶?”
意思是,平南王尚可喜有佛性,但是沒有定力。做事情猶豫不決,將來必定會禍起蕭墻!
沒想到,天然和尚一語成讖,若干年后,尚可喜被兒子尚之信囚禁,當真是禍起蕭墻。
尚可喜是清朝“三藩”之一,三藩之亂爆發后,吳三桂、耿精忠是失敗者,唯有尚可喜仍被康熙帝推崇備至。
本文,筆者將和大家講述清朝極具爭議的人物——尚可喜。
一、拋棄家國恨,率眾投后金根據《清史稿·卷二百三十四·尚可喜傳》記載:
尚可喜,遼東人。父學禮,明東江游擊,戰歿樓子山。
尚可喜,字元吉,號震陽,他是遼東海州(今遼寧海城)人,祖籍山西洪洞。尚可喜有兄弟五個,他排行第四,他的父親名叫尚學禮。
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努爾哈赤攻打遼沈。尚學禮帶著全家到遼西避難,這期間,尚學禮的妻子死于戰亂,尚學禮非常悲痛,對后金恨之入骨。后來,尚學禮加入了明朝軍隊,隨毛文龍入皮島。
兩年后,也就是明朝天啟三年初,19歲的尚可喜登上皮島尋找父親,他也加入了明軍。毛文龍非常欣賞尚可喜,他收尚可喜為養孫,賜名永喜。
是年三月,尚學禮在巡城的時候,遭遇到了后金的大軍,尚學禮寡不敵眾,寧死不降,力戰殉國。
不得不說,尚可喜的父親尚學禮是個忠勇之輩!
尚學禮死后,尚可喜接替了父親的職務,擔任游擊將軍。當時,明朝在東北勢力已漸衰微,崇禎二年,毛文龍被殺,尚可喜歸東江總兵黃龍所轄。當時,黃龍麾下將領沈世魁擅權,打算通過兵變控制黃龍,尚可喜得到消息后,帶兵幫黃龍平定皮島之亂。
崇禎六年,孔有德、耿仲明引后金兵馬攻打旅順,黃龍被殺。尚可喜當時身在廣鹿島駐防,但他的妻妾及家眷奴仆合計一百多口,全部死于旅順。
通過以上的消息,可以總結出三點:
第一,尚可喜和后金有殺父之仇。
第二,明朝將領毛文龍對尚可喜有恩。
第三,孔有德、耿仲明曾殺尚可喜家眷。
然而,七個月之后,尚可喜卻拋卻“國仇家恨”,投奔了后金,和孔有德、耿仲明做了“戰友”。
尚可喜之所以棄明投清,關鍵人物是沈世魁。黃龍死后,沈世魁接任東江總兵,由于此前在皮島兵變的時候,尚可喜曾鎮壓沈世魁,而今,沈世魁成了尚可喜的上司,他想伺機報復尚可喜。
因此后人說,明朝在東北之所以會連連失利,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心不和。
崇禎六年十月,沈世魁將尚可喜騙到皮島,打算誣以罪名,加以謀害。沒想到卻被尚可喜提前得到消息。尚可喜感覺心灰意冷,打算投奔投奔清朝。
崇禎七年二月,尚可喜帶著麾下將士和所轄五島的軍資器械,以及從廣鹿島等地掠走的一萬多百姓,投奔皇太極。
皇太極聽聞尚可喜攜眾來歸,大喜道“天助我也”,然后親自到郊外30里迎接尚可喜。至此,尚可喜和孔有德、耿仲明一樣,成了皇太極的座上賓。
筆者認為,雖然尚可喜投降后金事出有因,但尚可喜為茍全性命而忘卻“國仇家恨”,這就注定了他在“大義”上永遠無法自圓其說。
唐朝詩人王昌齡有詩云:將軍降匈奴,國使沒桑乾。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
在這里,尚可喜不是那個獨自歸國的勇士,他是那個降匈奴的“將軍”
二、隨清軍入關,平南鎮廣東明朝崇禎九年,皇太極改汗位為帝位,建立大清。這一年皇太極封尚可喜為智順王,并將海州賜給尚可喜作為封地。當時,尚可喜和孔有德(恭順王)、耿仲明(懷順王)被稱為“清初三順王”。
當年年底,尚可喜跟隨皇太極征伐朝鮮,朝鮮國王李倧被迫與大清簽下盟約。第二年,在著名的松錦之戰中,尚可喜立下大功,后來皇太極設立漢軍旗,尚可喜被編入漢軍鑲藍旗。
眾所周知,清朝有“三藩”。其實,清朝最初設立的是“四藩”,上述“三順王”外加一個吳三桂。正是因為吳三桂的加入,清軍才得以入關。
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后,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向多爾袞投降,獻出山海關,清軍因此入關。尚可喜跟隨英親王阿濟格沿長城西行,一路追趕李自成的大軍至陜西,然后掉頭向南,連克鄖陽、荊州、襄陽,然后攻入九江。聽聞李自成在九宮山被殺,尚可喜才班師回朝。
順治三年,尚可喜任平南大將軍,與孔有德一起進入湖南等地攻打南明勢力,他們先在湘潭和桂陽擊敗南明軍隊合計15萬余人。得勝歸來后,順治帝賜冠服、金幣、鞍馬。
順治六年,順治帝封“四藩”,吳三桂為平西王,鎮云南;尚可喜為平南王,鎮廣東;耿仲明為靖南王,鎮福建;孔有德為定南王,鎮廣西。這一年,尚可喜捧著他的平南王金印和冠服,帶著兵馬和家眷一路南下,浩浩蕩蕩歷經3個多月才來到廣東。
順治七年,尚可喜終于到達廣州。當時,永歷帝在廣西梧州控制南明政權,廣州仍在南明的控制之中。尚可喜率領清軍圍困廣州長達10個月,最終攻破廣州。《明史》記載:
克廣州,俘承恩等,斬六千馀級,逐馀眾迫海濱,溺死者甚眾。
意思是說,尚可喜攻下廣州之后,俘虜了范承恩,斬首6000余人。他把余下的俘虜趕到海邊,淹死了許多。
這場戰斗,在后世稱之為“庚寅之劫”。有野史認為,尚可喜在廣州屠城長達二十多天,廣州城死亡人數多達七十萬。不過,這個數字在史學上頗具爭議。
尚可喜在南方最“驚艷”的表現,莫過于他打敗了南明名將李定國。
李定國在南明素有“戰勝”之稱,順治九年,李定國將“四藩”之一的孔有德圍在桂林,桂林城破,逼得孔有德自刎。因為孔有德的兒子也在此戰中被殺,所以清朝“四藩”變成了“三藩”。
然而,孔有德不是李定國的對手,不代表尚可喜也不是。順治十年,尚可喜在肇慶擊敗了李定國,次年,在新會再次打敗李定國。尚可喜兩次打敗李定國,重創了南明最后的希望,也鞏固了清廷在兩廣的統治。
南明滅亡后,尚可喜在廣州逐漸穩定下來,他開始廣納妻妾。根據記載,尚可喜有24位妻妾,子女多達69個。
對此,有人說尚可喜是好色之徒,也有人說,這是尚可喜的自保之道。不管是哪種可能,但尚可喜在廣州過得是聲色犬馬的日子,這一點不可否認。
平心而論,南明滅亡之后,尚可喜也做了一些有利于百姓的事情。例如,他鎮守廣東后,開始嚴明軍紀,恢復社會制度,重建禮樂文教,有時候還會定期施粥,為饑民提供衣食。順治時期,有爵之家圈地比較嚴重,尚可喜認為圈地之風不利于百姓,因此沒有進行圈地。
而且,尚可喜在廣州的時候,開始篤信佛教。像本文開篇提到,他到海云寺去找天然和尚,便是如此。
佛家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個時候的尚可喜,可能已經意識到自己前半生的種種錯誤,他想做一些慈悲之事以彌補過失。
三、康熙撤三藩,誓死不叛清尚可喜是地道的北方人,古人云“胡馬依北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回到遼東。于是,順治十二年,尚可喜曾給順治帝上奏,希望自己能回遼東,順治帝以廣東尚未全部安定為由,拒絕了尚可喜的要求。
到了康熙十二年春天,尚可喜70歲,已到懸車之年,他上書給康熙帝,希望康熙能允許他回遼東養老,并把平南王的爵位傳給他的長子尚之信。
對于“三藩”,康熙帝早有論斷,即“撤亦反,不撤亦反”。因此,康熙帝早有撤藩之意。既然你尚可喜打算回老家,那就把你的藩鎮撤掉,讓你到遼東安享富貴吧。
于是,一場蓄謀已久的撤藩運動便開始了。不僅平南王要撤,連平西王和鎮南王也要撤。
此時的平西王仍是吳三桂,但鎮南王卻是耿仲明的孫子耿精忠。“三藩”接到康熙帝撤藩的旨意后,雖然都各懷心思,但都沒有表示反對。吳三桂甚至還上奏給康熙,希望康熙多賞賜他一些耕牛。
康熙帝當時畢竟年輕,被吳三桂這只“老狐貍”給騙了。到了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吳三桂誅殺云南巡撫朱國治,以“興明討虜”為口號,舉兵反清。
由于吳三桂謀劃已久,動作迅速,很快占領云貴并封鎖消息,直到第二年(康熙十三年),吳三桂攻打湖南的時候,康熙帝才知道吳三桂已反。康熙帝大驚,倉促應對,因此在三藩之亂前期,清廷并不占優勢。
實際上,吳三桂造反之后,派人聯系了尚可喜、耿精忠、孫延齡(孔有德的女婿,任廣西將軍),希望他們能共舉反旗。耿精忠和孫延齡欣然響應,但尚可喜卻不同意。
對于尚可喜來說,他當年拋卻國仇家恨降清,又在嶺南屠戮同胞,已是罪孽深重,他或許不愿于古稀之年再次做一次叛臣。
所以,當吳三桂、耿精忠、孫延齡等人反叛的時候,尚可喜始終無動于衷。他給康熙上奏說:
“臣叨忝王爵,年已七十馀,雖至愚豈肯向逆賊求富貴乎?惟知矢志捐軀,保固嶺南,以表臣始終之誠。”
意思是說,我已經70多歲,身居王爵,人生沒有什么追求了。我雖然愚鈍,但不至于向反賊再討富貴。為今之計,我只有以老邁身軀為陛下固守嶺南,也算表達我的一片忠心了。
康熙帝當時非常感動,他封尚可喜為平南親王(此前三藩都是郡王)。當然,康熙這也有籠絡尚可喜之意。
必須承認的是,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的過程中,尚可喜的功勞的確很大,他在廣東猶如一根釘子,牽制了周邊十多萬叛軍無法全心北上,為康熙平亂創造了條件。
當時,廣東十郡,已失其四,廣州城也差點被叛軍攻破,尚可喜為了最后的“尊嚴”,甚至在院子里堆上柴火,準備最后時刻舉火自焚。
尚可喜雖然發誓要效忠清朝,但是他的兒子卻不愿意丟掉大好機會。康熙十五年二月,尚可喜的長子尚之信勸父親造反,尚可喜不同意。尚之信趁夜發動兵變,包圍其父的府邸,奪走了廣東的最高指揮權。然后宣布響應吳三桂,舉兵造反。
所以,“三藩之亂”之所以叫“三藩”之亂,就是因為最后時刻尚之信的加入。
聽聞兒子要造反,尚可喜簡直怒不可遏,他幾度想沖出去,結果都被尚之信的人擋了回來。尚可喜叫天無門,打算懸梁自盡,結果又被救起。
尚可喜被兒子軟禁了8個多月,一世“英名”盡毀。康熙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尚可喜身心俱疲,郁郁而終。臨終的前一天,他還把皇太極賜給他的冠服纏在身上,向北磕頭。
四、康熙嘉其忠,乾隆甚鄙夷尚可喜去世,三藩之亂逐漸進入高潮。但清軍在其后逐漸占據優勢,后來耿精忠投降,吳三桂病逝。尚之信見大事不好,反過來又攻打吳軍。
三藩之亂平定后,尚之信被賜死,但尚可喜的其他兒子沒有受波及。尚可喜的后代有14個男丁與清朝皇族聯姻,先后有150多人在清朝做“高官”。
康熙二十年,在尚可喜去世五年之后,南方戰事已平,康熙帝令厚葬尚可喜,并且謚號“敬”。康熙帝當時派大臣覺羅塔達前去祭奠尚可喜,并宣讀康熙帝的圣旨:
“王素矢忠貞,若人人盡能如王,天下安得有事?每念王懷誠事主,至老彌篤,朕甚悼焉!”
意思是說,如果每個臣子都能像尚可喜一樣,天下怎會有戰事?
所以說,尚可喜雖然被兒子囚禁而死,但是康熙并沒有否定他的忠勇。在“三藩”之中,尚可喜算得上是結局最好的一個。
可是,時移世易,到了乾隆時期,朝廷下旨編撰《貳臣傳》,乾隆帝對尚可喜非常鄙夷,把尚可喜列入《貳臣傳》中,和洪承疇同列。從康熙帝口中的“忠貞”,到乾隆帝心中的貳臣,前后也不過幾十年而已。
關于如何評價尚可喜,實際上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筆者認為:
首先,尚可喜投降清朝屬于被逼無奈,但是,在大義面前,他這種“被逼無奈”是比較渺小的,乾隆說他是“貳臣”,其實并沒有錯。
其次,尚可喜在廣州時曾屠戮大量同胞,在血淋淋的尸首面前,他的任何辯駁都是蒼白的。
最后,尚可喜雖然是貳臣,但他選擇不做第二次貳臣,在三藩之亂中,他選擇忠于大清。如果站在宏觀的歷史角度來看,尚可喜對維護中華民族的統一是有一定貢獻的。但是,這種貢獻不足以洗白他此前的罪行。
《傅雷家書》中說: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我們在辯證地看待尚可喜的時候,也應該珍愛和平,多行仁義。
- 日立故障代碼157-0(如何解決)05-03
- 容聲冰箱制冷不停機(該怎么辦?)12-01
- 提高生活質量的句子(改善生活質量的關鍵)02-15
- 空調電費(如何降低空調使用的電費成本)。07-25
-
AIWEIKE空調官方電話(如何獲取AIWEIKE空調官方客服電話以解決常見問題和故障?
2024-08-25
-
西屋康達空調廠家24小時服務熱線(如何聯系西屋康達空調廠家的24小時服務熱線
2024-08-25
-
e3故障風壓開關(解決e3故障風壓開關問題:詳細步驟與技巧)
2024-08-25
-
ISOVEL空調售后維修(如何有效地進行ISOVEL空調的售后維修服務?)
2024-08-25
-
BRIGHT空調服務網點(如何找到并利用BRIGHT空調服務網點進行維修和保養?)
202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