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漳平燃氣灶維修(漳州老板燃氣灶售后服務電話)
前沿拓展:
“日出大尖峰,三謝吾良宗。仁娃嘍,仁囡嘍……”這首唱詞很短,是我的祖父初為人父時用閩南話歌唱,經常用來哄他大女兒入睡的搖籃曲。
大尖峰是我的家鄉安溪中西部最著名山脈的一個主峰,地方史志里面的正式名稱叫“五閬山(陳五郎山)”。閩南人習慣把海拔超過一千米以上的山巒,尤其是山頂呈尖狀的高山,統稱為“尖”,命名為“某某尖”。嚴格說來,大尖峰遠不止是一座山,而是一大片連綿起伏的山脈,主峰除“五閬山”之外,還包括懸鐘巖、茅擔尖等諸多山峰。安溪縣邑的第一部縣志——明代嘉靖時期刻本《安溪縣志·地輿類》,對“陳五郎山”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并附錄有五代時期后唐名人陳光緒(號五閬)樂善好施的感人故事和相關船說。稍后的晚明時期,我的同宗、泉州清源何氏名人何喬遠編撰有第一部福建省通志《閩書》,其中《方域志》部分同樣收錄有陳五郎山,足見五閬山的重要性和知名度。
“三謝”就是三叩首的意思,是敬奉祖先或者神明時,需要采用的重要禮節。仁娃是我的大姑,取名為何仁。大姑出生的村落位于大尖峰西北側,名字叫做珍地村。最后她嫁到了隔壁村落,位于大尖峰南側的尚卿鄉青洋村。珍地村可謂是“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地少人多,整個村落的三面被懸鐘巖、五閬山、雪山、新麗尖等諸峰環抱,發源于五閬山深處的雪山溪,自東南向西北斜向縱貫整個村落,然后注入晉江上游——湖頭溪(藍溪)。每天,太陽都會從大尖峰的支脈懸鐘巖的石頭尖頂上升起,整個懸鐘巖的形狀就像一口懸掛著的銅鐘,山頂上的巨石像極了懸鐘頂部的鈕。“日出”就是旭日初升,代表著生命的緣起,也意味著未來的希望,所以一輩子積極樂觀豁達的祖父,為大姑創作的搖籃曲以“日出大尖峰”起首,也就毫不奇怪了。“仁娃”剛出生那會喜歡哭鬧,這時候十分年輕的祖父就會抱著她,一邊輕輕搖晃,一邊用唱童謠的方式去哄她,讓她停止哭鬧。唱詞無非就那么簡單幾句話,它既表明初為人父的欣喜,也表達了對祖宗的敬畏和感激,更對生命的初升寄予了厚重的希望。當媽媽給我講述這段故事時,我多少懷疑這首歌謠創造的真實性:以前人們總認為農村人重男輕女的思想很嚴重,可是祖父生女兒不僅沒有怨嘆命運之蹇,反而以巨大欣喜去謝祖敬宗啊,這是真的嗎?直到后來,我見到大姑每次從隔壁村回娘家時,祖父對她的疼愛的表情和態度,我的疑慮才最終消失,看得出來,祖父對大姑確實始終疼愛有加。
當然,我也曾懷疑這幾句簡單歌謠可能并非原創,更像套用傳統時代農村社會生活“萬寶全書”的活套格式,頭兩句可能是在俎豆馨香的祭祖典禮時所唱,年代估計已經相當悠遠。翻閱史書和族譜,得知何姓始祖入閩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晉,多在唐代。安溪縣目前唯一的何氏聚居村落,就是大尖峰腳下的珍地村,也是一個人口規模巨大的何氏單姓村落。何氏遷居五閬山區已有五百多年。據福建地方史書記載,唐代中原何姓第一次入閩是在唐代總章二年(669年),河南光州固始人何嗣韓隨嶺南行軍總管陳政父子入閩平亂,被委任以安撫之職,平息叛亂后駐鎮泉州,食采螺陽(今惠安縣螺陽鎮),被尊為“安撫公”。何嗣韓后裔先后遷居溫陵、漳平等地,南宋咸淳年間的賢哲何逖基,攜長子何元鎮到清源洞學道修煉,足跡不入城;元惠宗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朝廷敕封何逖基“詩書淵源,文武宗匠”。泉州清源何氏何逖基的后裔從此遍布福建全省,其中何崇興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由漳平縣福里易坑(今龍巖漳平市新橋鎮易坑村)移居安溪縣五閬山之陽,即為清溪珍地何氏一世祖,郡望廬江,堂號“清源好德”。何崇興在五閬山區開基后,歷明清民國至今,清溪珍地何氏宗族已傳至二十三世,明末始建的何氏祖厝(祠堂)至今依然巍然屹立,祠堂的正大門面朝懸鐘巖,每天正好迎接旭日東升。
對于祖先披荊斬棘篳路藍縷的艱難開創基業史,我的父輩記憶猶新。五閬山脈豐富的山林和礦產資源,為當地的先人帶來了生存的機遇。清溪珍地何氏從明代成化年間肇安以來,族人們的主要營生方式就是上山砍伐山林,挖掘煤炭和石灰石,再用柴禾引燃煤炭,用以煅燒石灰,最后肩挑背扛,把一擔擔沉甸甸的生石灰,翻越懸鐘巖,挑到山峰南面的重要市鎮——明清以來素有“小泉州”之稱的湖頭市(也叫湖頭街,今安溪縣湖頭鎮中心鎮區),以及五閬山東南面的科名墟(今安溪縣尚卿鄉科名村),換回各種生產資料、大米和日常所需生活用品,一天只能來回一趟,還要緊趕慢趕才來得及,這種不甚發達的商品交換經濟形態一直保持到1960年代,那時候從珍地村通往湖頭公社,長達二十公里許的鄉村公路才正式修通。歷史上,由于山林茂密而導致虎患不斷,在穿越大尖峰的過程中,甚至在平時村居生活里,常有村民被華南虎所傷噬,這種人間悲劇一直持續到1960年代。父輩們都曾見證老虎進村咬人和全體族眾被動員起來扛神驅虎那種驚心動魄的歷史畫面。如今早已不見華南虎的蹤跡,可是在短短數十年前,閩南地區虎患卻還十分猖獗。
實際上,從我家的四代生活史,足見人世滄桑,里面既保有最傳統的宗族觀念,也透射出最質樸的鄉誼親情,尤其是對生命和生靈的敬畏。曾祖父是個異常堅強的人,他在這種大尖峰惡劣的生存環境中生活了六十余歲,直至1930年代初才去世。我的家族至今還傳頌他年輕時,曾有一次三日內滴米未進卻幸得存活的奇跡故事,有族人說那次是因為鬧災荒,也有說是因為戰亂,具體原因無從考證。我無法猜測祖父生下大姑時唱著歌謠《日出大尖峰》時是否吃飽了肚皮,但在欣喜之下,祖父肯定忘卻了生活的艱辛,忘卻了自身為了生存而要付出的血汗。沒有了對命運太多的哀怨,更多地接受了現實的安排,更多地還希望后面會再生產諸多子女。他出生在這個貧困山村,卻猶不能忘這是“吾良宗”的豐功厥偉。奶奶曾給我講過另一個故事。她說,曾祖母去世時,祖父剛滿七歲,不曉人事,發喪時不僅沒哭,反而大喊肚子餓,于是曾祖父盛了滿滿一大碗飯給他,對他說:“快,去吃了這碗入目飯(閩南地區做喪事時敬奉死者的白事飯,用兩個碗對扣形成的一碗圓丘狀米飯),汝母死了都不哭。”聽到這個故事,我的第一感覺是心酸,可我始終無法想象那個年代會饑餓成這樣子。
祖父和他的父親一樣,一輩子活得并不輕松,并非天天都有大碗的米飯可以吃,更多的時候,是用山坡地上出產的番薯和南瓜去熬煮薄可照影的稀粥,以此度日。大米,除了自己種植一小點之外,更多的還是依靠肩挑生石灰到市鎮上銷售換來,凌晨挑出生石灰,傍晚挑回大米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生活的擔子從來沒空過。祖父祖母存活的子女不算太多,共有四子三女,按照中國農村傳統經驗看來,雖然數量不算太多,但基本也算多子多福,已經夠幸福了。但多子多福并沒有能夠讓他們的生活變得輕松安逸,勞作和艱辛依然是他們生活的主旋律。祖父、祖母到六十多歲還要親自下地干活,栽些青菜和番薯,那時候已經和子女們分爨起居。祖父停止勞作時已經七十歲,他說,他這一生最大愛好就是田間作業,只是干不動了。
生命中的最后歲月,祖父跟我家住一起,我們給他搬張長條椅,讓他背靠墻壁坐在大門口,面朝懸鐘巖,靜靜地遙望著遠處青黛色的山峰,最后的歲月里,他基本連話也說不出來了。這樣的生活維持了兩三年,享壽八十一,只差一年就能跨進二十一世紀。喪禮舉辦時,我因為在遙遠的云南讀大學,沒能趕回去參加,其它在附近市州縣工作學習的叔叔姑姑輩和子孫輩都到齊了。一年后,當我畢業返鄉,我趕緊到墓地去看看。命中注定祖父的身故之后,還是全部歸屬于大尖峰,墓地就是五閬山支脈的茅擔尖。從村子出發,翻越許多山梁才到達,路不好走,極窄,路旁灌木叢生,陪我上山的堂弟堂妹敘述了當時運柩上山十分費時費力的情景。生者送往者,自然不易。農村地區有著強烈的風水意識,這塊墓地尋了多日才擇定,向堪輿師支付了許多費用,僅僅因為風水好。從墓地周圍風向水流來看,這里確實是塊避風聚水的寶地,背枕五閬山為祖山,左右各小山分別是青龍白虎,水流自山間來,呈曲折向前方而去,四周山色又呈護山相擁,前方案山之處還有朝山相對,頗似筆架,背山面水,遠觀得勢,近看得形,不論從風水選址的覓龍、察砂、觀水還是點穴哪個角度講,都是絕佳選址。以農村人的認知層次看,為祖先選擇一塊風水寶地作為身后棲息之所,更多出于子孫后代繁衍熾盛的現實考慮。堂弟說,這片墳地最初是祖父生前肩挑生石灰路過此地早就看中的。看來他放心不下子孫,在世時用自己的辛勞養育著子女,離世時還惦記著能夠繼續蔭佑他的后裔。作為長孫,我給祖父上香,告訴他:爺爺,我回來看您了。我抬起頭,朝著遠處山峰望,山巒疊嶂,空谷足音,似乎都聽到了我的心聲,大尖峰的赤子,就在此安息吧。
父親可以說也離不開大尖峰了。他年輕的時候,因為家庭貧困且兄弟姊妹較多,沒能獲得良好教育,只讀到小學二年級就輟學,跟著祖父肩挑石灰,穿行在大尖峰的莽莽群山之間。他說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他十三歲時跟著祖父挑石灰到湖頭街,到達市鎮的時候已是晌午,肚子餓得咕咕叫,祖父就買了一塊非常好吃的油炸菜頭粿(以大米和蘿卜為原料制作,閩南話把蘿卜稱為“菜頭”。菜頭粿至今依然是安溪湖頭鎮最具特色的地方風味小吃),但因太渴太熱,虎咽下去之后腸胃立即疼痛,病了好幾天才恢復,現在再也不敢吃這種食品。父親還有一種食品是這輩子都不吃的,那就是雞蛋;不僅不能吃雞蛋,就連煎過雞蛋的鐵鍋也必須反復清洗多遍,才能炒其他菜,因為他怕聞到雞蛋這個氣味。原因也很簡單,就是他年輕的時候到隔壁村大姑家玩,大姑就撿了一大水瓢的雞蛋,煮了給他吃,他從來沒能這么隨意地享受這么多的雞蛋,所以一下子放開肚皮,吃了許多許多的雞蛋,這一次就吃夠了,吃怕了,從此一輩子再也不吃雞蛋了。看來父親年輕時跟祖父一樣,印象最深的還是關于饑餓和貧困的記憶。那時已經是1960年代,閩南地區的鄉村公路正在開通,最后一代挑夫已經漸漸在五閬山脈逐步消失。擔夫走過的山路,漸漸地叢草蔓生,直到1990年代中期,最后的一批煤炭的挑夫徹底消失,這些山路也就徹底湮沒在莽莽群山之間。父親再也不用當挑夫,但卻也沒有從山區走出去,一直就留在村辦的石灰礦、水泥廠里面當工人。他很少出遠門,年輕時曾到過閩西和閩中山區,包括清流縣、永安市、漳平市、大田縣和永春縣等地的煤礦挖煤,俗稱“鉆老鼠洞”。他曾經跟我說,到遠處的地方挖煤,其實跟呆在村子里挖石灰石沒啥兩樣,又沒有多賺錢,何必舍近求遠。我曾經多次到礦上去看父親,看著他干活時熱情高漲、大汗淋漓的樣子,很是過意不去,為了子女他們如此操勞,我們小孩子又無能為力,幫不了什么忙。但他認為這是值得的,他不愿再離開大尖峰,那是因為他對子女前途寄予了一定期望,希望我們學有所成,可以實現老有所養,讓他安心在山村享清福。
到我這一代,現代教育終于普及,每個人都有均等的機會、權利接受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我通過讀書考試的方式,徹底走出閩南山區,到大城市求學謀生。五閬山脈的大尖峰、懸鐘巖諸峰,畢竟都離我遠去了。每一次,只有在回鄉路上遠望。而更多的時候,這些山峰,是永久地定格在自己的記憶深處。
我讀小學時,大尖峰周圍幾個鄉鎮的中小學校,每年都會組織中小學師生攀登高峰,開展春游或秋游,然后讓學生寫作文,形式包括游記、散文、詩歌,不限文體。大尖峰、懸鐘巖等山峰,就這樣一遍一遍,年復一年,反復出現在我的作文本里,反復吹皺我的記憶漣漪。每年,不管是春季還是秋季,大尖諸峰在我的筆下,都會呈現出不同的風景和感悟。如果過我的文筆和寫作能力有點增長的話,那么我真心要感謝大尖諸峰,因為這些山峰,實實在在為我提供了最重要的創作來源、寫作靈感和鍛煉題材。我最后一次撰寫《五閬山游記》,并非在村落里面讀書,而是我離開村落到縣城讀高中的時候。高二年級的語文課上,我撰寫的這篇《五閬山記》,當時成為整個學校作文課的范文,被語文老師在班級里面公開宣讀。現在,我卻再找不到這篇文章的原文,它已經被丟棄在某個角落里,這真是一種巨大的遺憾,但它在我的記憶深處,卻從未走遠。
其實,不用中小學校組織開展集體活動,從小到大,我自己也經常、多次、持續、反復,去攀登大尖諸峰,最主要的工作任務是跟著母親上山撿拾柴茅,以備炊爨,順便可以采集幾口袋又大又紅的楊梅、柿子、棠梨或者烏飯子。
離開家鄉到遠方游學,每一次回鄉,我都要登高望遠,算是尋回一種童年記憶。每次我登上大尖峰,每座山頭一個一個翻閱過去,四處望,總能發現墳墓修滿了山頭,一直修到山頂。從山林管理角度看,推行集中殯葬火葬更有利于山林的生態保護,但從傳統宗族和喪葬角度看,卻不難理解,族人們都眷戀著這片生養他們的山林,他們希望葉落歸根、回歸深林。可能是因為內近鄉情怯,我已經好幾年都沒再回過家鄉,但現在還不時問起大山的情況,聽說由于生態保護,加上村民對建筑林木和燃料需求減少,家家戶戶都用上了煤氣灶,山上的林木已經變得十分茂密,許多地方道路都找不著,進山更難,野豬、野雞、野兔等眾多野生動物紛紛回到山林棲息,甚至經常下山與村民共舞,大尖諸峰又復蒼翠蔥郁。
這多少讓我有些欣慰,雖然走出了群山,但在夢里我卻不時見到那片生養我的莽莽青山,不時回憶起小時候我在山坡上披著晨曦山風早起晨讀、迎接太陽從懸鐘巖升起的情景。我想,我終究不再屬于大尖峰,我們這一代人都不再是,但它畢竟是我們的根和魂之所系。我常想,大尖諸峰還會巍然屹立,默默守候滋養著古老宗族和古老村落,見證并將繼續見證著人世變遷和人事滄桑。
拓展知識:
下一篇:隆裕燃氣灶維修(鐘祥燃氣灶維修)
- 開利制冷機故障查詢(開利冷機故障與排除)01-31
- 1海信42k11p怎么折開(海信42K11P:全方位展示超清畫質)
- 2電視頻道沒了怎么恢復(快速解決方法)
- 3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號碼查詢(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查詢)
- 4艾木歐防盜門沒電打不開怎么辦(艾木歐防盜門沒電無法啟動?解決方法總結)
- 5ENS指紋鎖售后熱線(ENS指紋鎖售后熱線-專業解決您的問題)
- 6打電話顯示關機是什么原因(如何解決手機無法接通問題)。
- 7v500hk1 cs5故障維修(v500hk1 cs5故障維修指南)
- 8創維液晶電視的遙控器怎么調試(創維電視遙控器調試指南)
- 9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
- 10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 - 完善24小時保
-
美的中央空調24小時人工服務維修(美的空調外面機啟動時有嗡嗡的聲音什么原因
2024-09-12
-
美的中央空調廠家售后服務電話24小時(美的空調除濕模式開多少度效果好應該設
2024-09-12
-
三菱空調全國客服(三菱空調代碼查詢網如何快速查詢三菱空調故障代碼)。
2024-09-12
-
三菱重工空調總部熱線電話(三菱空調主機不啟動是什么原因如何快速排除故障
2024-09-12
-
三菱電機空調維修24小時上門服務(三菱空調出現e2是什么原因如何快速解決)?
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