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橋區冰箱維修排名(冰箱維修率排行)
前沿拓展:
編者按:4月12日,化工號刊發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領會中辦《關于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意見》精神,學習黨史、學習石化行業史的體會文章。他以一個石化老兵的身份,從創新的視角以“石化百年史就是一部創新史”回顧了石化百年。業內人士認為這個視角獨特、案例深刻,有些老同志說“這個視角很有現場感,看到了自己經歷過的場景”,有些年輕同志說“讀后對以前父輩們講過的很多事理解更深刻了”,有些學子說“看了這樣的石化工業史,進一步激發了我們學化工、愛化工之情”。
今天我們又看到了傅向升同志從“艱苦創業”的視角談石化百年史,在編輯的過程中石化前輩們那“不懼艱難、艱苦創業”的場景再現、事跡感人。特刊發全文,與您一起再次體會石化百年那轟轟烈烈的艱苦創業的輝煌歷程。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 傅向升
春節過后,防疫的原因“非必要不出差”,李壽生會長和李云鵬書記要求我們都沉下心來思考點大事。我在繼續學好黨史的同時,認真學習了我們的老部長顧秀蓮提議、中國化工博物館組織編寫、最新出版的《中國化學工業百年發展史》,又重讀了《中國化工風云錄》《潮頭跨越》《鏗鏘腳步》等書籍,讀和重讀后收獲頗多、感想頗多,今天再次以石化老兵的身份跟各位同仁交流一下我對石化工業的認識和石化工業的百年艱苦創業歷程。
化工石化為工業化現代化發揮乘數效應
石油和化學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既涉及國家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也涉及國家國防安全,更關乎高端制造業、戰略新興產業是否被“卡脖子”。化學工業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又是工業化的加速器,伴隨著煉鋼、煉焦業的發展,化學家發現利用煤焦油可以人工合成染料,從此現代合成化學由德國拜耳和巴登苯胺(巴斯夫的前身)相繼開動了工業化的加速器,幾乎與第二次工業革命同步邁進了快速工業化時期,也加速了工業化的大型化時代,相繼推動工業化開啟了現代化的新征程。
站在今天的時點回望,以瓦特蒸汽機實際應用,開啟第一次工業革命為標志,已走過約250年時光;以電力的應用開啟電氣時代為標志開啟第二次工業革命至今,也已走過約150年。從大的時間段劃分,第二次工業革命近100年時間里,比第一次工業革命的100年所創造的社會財富要多得多、也豐富得多,毫不夸張地說“這與化學工業的創新、成長和快速發展直接相關”。
如果再把鏡頭拉長一點,自上世紀中葉開啟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不到70年的時間所創造的社會財富遠超之前的200年,這與“二戰”結束以來世界石油化工的不斷創新、快速發展和大型化、現代化密切相關。
站在今天的時點回望,自開啟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如果沒有現代合成化學工業的不斷創新與發展,就不會有后來的現代制造業,更不會開啟以信息化為標志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歷史和工業現代化以及經濟成就都告訴今天的人們,離開了現代化的石化產業,就不會有現代制造業,就不會有戰略新興產業,就不會有經濟強國和國防強國;離開了現代化的石化產業,手機(尤其是最新款的折疊手機)、液晶顯示器和平板電腦就不可能成為我們的日用品,也許全部金屬外殼的汽車和軌道交通,以及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街上能跑、家里能用,但可以肯定的是能源消耗量會更大;離開了現代化的石化產業,尤其是沒有化工新材料及其高性能復合材料和特種功能材料,可以肯定的是飛機(尤其是波音787、空客380等大型客機)難以翱翔藍天,人類探月、航空航天、深海探險更不可能實現。
看看歐美等發達國家,正因為他們是引領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最先開啟工業現代化的國家,化學工業與石油化工的發展也一直是由歐美創新引領的,“二戰”結束以后,日韓等把石化工業的現代化置于優先地位,因此這些國家也是今天的世界經濟強國、科技強國、制造業強國,尤其是美歐還是航空強國、軍事強國。
正是石化產業的這種基礎性、配套性和關聯性,尤其是化學工業中化學合成和化學反應對社會財富的原創性,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近百年來,先工業化的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都把化學工業及石化產業的創新與領先,突出在其他工業門類之前。
因為沒有高質量高性能合成材料就不可能有高品質塑料制品,沒有高端纖維材料就不可能有穿著舒適的服裝面料,沒有重水及化學提純的高濃度鈾就不可能有核能工業和核武器,沒有高能化學推進劑和超高溫耐蝕材料、密封材料就不可能有遠程運載火箭和太空往返的航天器。
因此,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或區域強國,都把化學工業及石化產業的創新與領先戰略,與國家的精密與高端制造、新能源轉型戰略、航空航天戰略、國防強軍戰略密切關聯。
百年前中國民族化工起步之艱辛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工業化規模與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現代化更是空白。新中國成立以后,黨領導全國人民開始由農業國向工業國加快轉變。改革開放以后工業現代化開始加速,我們用70多年的時間發展成為今天世界第一的制造業大國和第二的經濟大國,但我們還不是強國,是當前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我國化學工業和石化產業也錯失了世界第一次和第二次產業革命的起飛期。從史料看,中國人是品嘗釀造酒最早的民族之一,后來的制陶、造紙術、煉丹及火藥等與化學反應有關的發明創造都源于中國。
但是,當西方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啟化學合成大門、推動近代化學工業駛上快車道,并向著大型化、現代化邁進的時候,我們睡著了,并且長睡不醒。當時代列車駛入20世紀的時候,世界列強對中華民族環伺的時候,中國近代化學工業的代表人物“南吳北范”、以“實業報國”的情懷,以“打破外國封鎖,造福國人”為現實目標,開啟了中國民族化學工業的艱苦創業之旅。一般史料都把范旭東創辦永利堿廠和吳蘊初創辦天原電化廠,作為中國近代化學工業起步的重要標志,那時歐洲化學工業已具備一定的規模,美國石油開采和煉制正如火如荼。
“南吳北范”是指在上海創辦天原電化的吳蘊初和在天津創辦“永久黃”的范旭東。
一是艱苦創業的艱難起步。
范旭東1917年決定創辦永利堿廠的初衷是,當時雖然國內有一些小型的堿廠,但都是以土法或最早的呂布蘭法制堿工藝為主,產量低、質量差,因此中國市場“洋堿”充斥,市場被英國卜內門占領,技術被比利時索爾維壟斷。加上當時“一戰”正酣,歐洲列強忙于戰爭,“洋堿”進口量銳減,導致以純堿為原料的國內工廠因原料斷供難以正常生產,而且價格奇貴。范旭東先生為解當時中國人們生活用堿和工廠的純堿原料急需,在1914年創辦久大精鹽的基礎上,決定發展民族化學工業,創辦永利制堿廠。
在當時的條件下,首先要克服的是資金缺乏,其次要攻克技術難關。當時最先進的“索爾維制堿法”是保密的,必須經過大量的實驗研究工作;資金籌集到了,在試驗和建廠過程又遇到了設備問題,就當時中國的工業化水平和設備制造水平,只能從國外購買。在這樣的情況下,1924年終于看到第一批自己生產的純堿時,是暗紅色的,產品質量不合格,難以被客戶認可。
永利在遇到生產難題的同時,又陷入了負債累累的極度困難境地,是侯德榜博士的深入分析、研究和不斷實驗,找到了產品含鐵量高的原因,更換了反應設備,經過前后10個年頭的艱苦創業,終于1926年6月末生產出了潔白的合格純堿產品,并于1927年8月獲得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金獎。
吳蘊初1929年10月創辦上海天原電化廠,也是經過了1年多的艱苦努力,克服重重困難才建成投產。今天看看唐山三友、濰坊海化、內蒙博源等生產企業,在中國完全立足自己的技術,自主設計、自制設備,建設一個百萬噸級的純堿工廠簡直就是“小兒科”;看看中泰化學、新疆天業、海灣化學等生產企業,今天在中國完全立足自己的技術,自主設計、自主催化劑、自制設備,建設一個百萬噸級的燒堿工廠也是“手到擒來”!
可是,在100年前的現狀和條件下,范旭東和吳蘊初等民族企業家們所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是何等的艱難?是今天的我們難以想象的!也正是有了百年前他們的艱苦創業,又經過幾代石化人的接續奮斗,才成就了十幾年來中國穩居世界第一純堿大國和世界第一燒堿大國的地位,并且我國純堿、燒堿的整體技術水平以及物耗能耗水平也位居世界先進行列。
二是永利和天原抗戰時期的艱苦創業。
“七七事變”以后,日本侵略者強占永利堿廠和南京永利錏廠,范旭東拒絕與侵略者合作,為了振興民族化學工業,也為了支援全國人民抗日,于1938年在四川樂山五通橋籌建永利川廠。
地域的變遷又開始了他們新的艱苦創業,首先要解決原料由海鹽變為井鹽遇到的問題,因為井鹽比海鹽產量小、價格高,索爾維工藝食鹽利用率低、損耗大,廢液還不易處理,必須研究新的制堿法。經過500多次實驗,分析2000多個樣品,新的“侯氏制堿法”誕生,采用獨創的氨堿聯合工藝,讓制堿流程與合成氨流程合于一體,既省掉了索爾維制堿法的石灰石煅燒和氨回收工序,降低了能耗和成本,同時又聯產純堿和氯化銨。該制堿工藝實現連續化生產以后,不僅解決了索爾維制堿法廢堿渣氯化鈣的環境污染問題,而且還提高了產量,節省了設備,優越性大大超過了當時的索爾維法。
吳蘊初創辦的天原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八一三淞滬會戰”后上海淪陷,天原電化廠也被迫西遷。幾經周折于1940年重慶天原電化廠建成投產,卻面臨嚴峻的挑戰,日本侵略者頻繁對重慶空襲,重慶的電力緊張而且極不穩定。化工人都知道氯堿生產的關鍵環節是電解技術和電解槽,耗電量大、電力不穩定是大忌。因此,1943年吳蘊初先生決定增建天原電化廠宜賓分廠,也就是今天宜賓天原的前身。
我在梳理這篇文稿的過程中,眼前浮現出樂山五通橋畔四川福華的草甘膦反應釜,宜賓天原高端聚氯乙烯地板以及新能源汽車電池用正極材料生產現場的畫面,也讓我對百年后的今天,化工大國仍然在范旭東和吳蘊初兩位民族先賢選中的風水寶地上,續寫中國現代化工的新篇章而倍感驕傲!
化肥工業是化學工業艱苦創業的縮影
我國化肥工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是石化工業,甚至是中華民族艱苦創業的一個縮影。我國化肥工業百年以吳蘊初的天利氮試產合成氨和以范旭東的永利南京铔廠投產硫酸銨為標志,中國化肥工業開始起步。新中國建立以后,大連化學廠修舊利廢于1951年6月恢復合成氨和硫酸、硫銨生產,新中國化肥工業開始起步。中國化肥工業的跨越式發展是“一五”時期原蘇聯援建“156項”中“三大化工基地”的三個氮肥廠,即吉林氮肥廠、蘭州氮肥廠、太原氮肥廠,分別于1957、1958和1961年建成投產。
但是,中國化肥工業為滿足農業急需走的是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獨具中國特色的道路,也就是世界化肥領域獨有的肥料品種碳酸氫銨的萬噸級工業化裝置遍地開花。中國化肥工業真正實現大型化和現代化是從上世紀70年代國家“四三方案”引進13套大化肥開始的。
一是中國化肥工業的艱難起步。
回望中國化肥工業的百年史,就是一部艱苦創業史,尤其是中國獨有的肥料品種碳酸氫銨的研發、工程化與產業化過程。中蘇關系破裂之后,原蘇聯撤走專家,其援建的3套氮肥裝置投產以后發現投資大、工藝長,建設周期長、經濟性差的問題明顯。為滿足近5億人的吃飯問題,黨中央和毛主席要求大量增產化肥。在原化學工業部部長彭濤親自主持的技術研討會上,專家提出大連化學廠曾經用石灰窯氣與氨反應獲得了碳酸氫銨,經農業科研機構的實驗證明,碳酸氫銨有較好的肥效;同時又談到生產碳酸氫銨與生產硝酸銨、硫酸銨相比,可以省去硝酸和硫酸生產工段,不僅生產工藝縮短了,而且不用靠進口就能解決的鉛和不銹鋼材料。在當時的條件下生產碳酸氫銨滿足農業急需,符合中國的國情和當時的條件,后來侯德榜博士又在“侯氏制堿法”的基礎上,提出了完整的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氫銨工藝。
進入60年代初,又趕上了“三年自然災害”,糧食極度短缺,糧食問題成了頭等大事。1961年3月中共中央成立化肥小組,4月在杭州召開加快氮肥發展的座談會。中國化肥工業以自己獨有的肥料品種碳酸氫銨開始了自主研發、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之路,在當時是一項前無古人的新產品、新技術。以400噸/年合成氨設計方案開始,在設計審查會上彭濤部長決定,樣板廠的規模改為800噸/年,設計審查會后安排了35套800噸/年樣板裝置的建設任務。1959年和1960年在全國先后建設約200個800噸級和2000噸級的小型氮肥廠,建成開車的時候發現:裝置規模太小,氨合成過程的反應熱不能平衡,設備也過于簡陋,泄漏和不斷停車檢修很難做到連續開車。
1962年江蘇丹陽化肥廠第一個解決了碳化流程的二氧化碳與氨平衡問題,并一舉攻克了技術關、設備關和經濟關。后來800噸級提到3000噸級、2000噸級提到5000噸級,在積累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當時的化工部氮肥設計院提出了1萬噸/年合成氨、4萬噸/年碳酸氫銨新的設計方案在全國推廣。到1979年,全國有小氮肥廠1533個,合成氨產能占全國當時總量的55.6%。
二是開車和改造升級關。
上世紀60年代建成的幾乎每套小碳銨生產廠都遇到了開車難的問題,有的是當時的條件和設備加工水平受限,設備簡陋,開車后不是這里泄漏就是那里泄漏,難以做到連續穩定開車;泄漏的設備剛修好,因為氣體凈化不過關,造成催化劑中毒又要停車;新催化劑剛換上,因為壓縮機或反應釜密封圈出問題,氣壓上不去還是不能正常開車。為了開好已建成的裝置,做到化肥廠的生產正常,化工部組成專門的開車小組,幾十天吃住在廠里。開車過程遇到的問題似乎都解決了,可是因為噸產品煤耗高、能耗高,當時的小化肥廠開車就虧也難以正常生產,困難一個接著一個。
于是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主攻改造升級關,直到70年代中期小氮肥廠平均噸氨煤耗(原料用煤和燃料用煤)超過4噸,噸氨電耗2200多千瓦時,全國2/3之多的小氮肥企業虧損。于是以提高綜合和生產能力為目標的“改造升級”活動在全國展開,首先從原料改造“以無煙粉煤煤球代替無煙塊煤”開始,再到后來的“合成氨生產蒸汽自給節能技術”、“小氮肥企業兩水閉路循環技術”,又加上強化管理和先進交流、培訓,物耗能耗持續降低,終于在攻克技術關的同時也過了經濟關。后來有一批小氮肥廠達到了“三個一千”,即噸氨煤耗低于1噸、電耗低于1000千瓦時、工藝能耗低于1000萬千卡,到80年代初經整頓后保留的小氮肥廠實現了扭虧為盈,凈利過億。
三是攻克關鍵設備關。
我們建設碳酸氫銨化肥廠的那個時代,國內還不知道可以用天然氣或石油為原料,建設的都是以煤為原料的碳銨廠。別看一個廠的規模不大,但全流程下來也是“五臟俱全”,從造氣爐開始、經凈化塔、氨合成塔、到壓縮機,在當時的條件下個個都是擺在化工人面前的巨大挑戰。
今天我們建設一家化肥廠,龍頭地位的水煤漿氣化爐、航天爐、晉華爐等有眾多爐型可供選擇,今天我們加工任何一個爐型就像家里包頓餃子一樣簡單;化肥生產過程的心臟設備氨合成塔就難度更大,因為反應過程需要高溫高壓,稍有差池就可能造成可怕的后果。這些在當時就像擺在化肥前輩們面前的一座座山,需要逐一去征服、去跨越。
化肥廠的另一臺關鍵設備是大型壓縮機。我國第一臺化肥廠用大型壓縮機的制備任務交給了大連化學廠的機械廠。當時的大化機械廠沒有起重設備,也沒有壓力設備,能有的沖天爐總出鐵水能力一次不到10噸,而大型壓縮機的重量是18噸,在當時的化機人看來這就是一個龐然大物,對一般人來說簡直束手無策。而大連化學廠接受任務以后,其機械廠試制會戰那天,時任大連化學廠廠長的秦仲達(1982-1989年擔任化工部部長)親臨現場并親自檢查了各個工序,當2包鐵水連續澆鑄成功18噸的大鑄件,并各部件精密度全合格以后,這個化肥廠的關鍵設備、能產生200公斤以上壓力的大型壓縮機誕生了。
正是有了那個年代的拼搏和艱苦創業,攻克了無數技術、設備和管理的難題和環節,加上后來的消化吸收再創新,才有了今天中國化肥工業產能產量世界第一,整體技術水平世界第一的地位和影響力,才具備了今天完全自主設計、自主制造、建設百萬噸級化肥裝置,就像山東人包大包子一樣容易的能力。
石油工業是石化領域艱苦創業的典范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勝利油田時強調:石油能源建設對我們國家意義重大,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因為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是經濟的命脈。基辛格曾經說過:誰掌握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誰掌握了石油,誰就控制了世界。
據考古史料記載,古埃及、古巴比倫就已經開始利用石油的瀝青成分,用于建筑、防腐等。中國也是世界上發現和利用石油較早的國家。“石油”這個中文名字是宋朝的沈括命名的:他了解到有一種“水,可燃”,就決定去實地考察,結果發現是一種褐色的液體,當地人可以用來燒火、做飯、取暖,就在《夢溪筆談》中稱作“石油”,并預測“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
石油的大規模開采,若作簡單劃分是從19世紀后期開始的。真正進入工業化大規模開發,我們就會首先想到美國的洛克菲勒,人稱“石油大王”。19世紀末至20世紀最初10年,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幾乎壟斷了全美的石油天然氣開采和煉制。皇家荷蘭殼牌(Shell)、英國石油(BP)等這些熟悉的公司也都是當時的領先者。
當前,石油資源擁有量大的國家主要有沙特、俄羅斯、美國、加拿大、委內瑞拉、伊朗、伊拉克等,產量和出口量大的國家有沙特、俄羅斯、美國等,伊朗與委內瑞拉因受美國為首的經濟制裁,雖然儲量和可開采量大,但產量和出口量都不多。中國的資源稟賦屬“多煤缺油少氣”,去年原油產量1.99億噸,加工量高于7億噸,消費量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近3年來一直是原油和天然氣進口量世界第一。
中國的石油工業以1907年8月第一口油井“延一井”出油為標志,已走過115年。如果以1935年5月中國石油工業史上第一黨支部在延長石油廠成立為標志,也走過87個年頭。回望中國石油工業的百年歷程,其艱苦創業的精神豐碑一直是一面鮮艷的旗幟。
一是中國石油工業在艱難中起步。
去年黨史學習教育期間,李壽生會長組織我們支部書記以上的同志到延安上黨課、重溫入黨誓詞、梁家河參觀學習,也組織大家來到了延長石油廠“中國石油工業史上第一個黨支部成立的地方”和“中國大陸第一口油井”旁,參觀了1907年9月投產的“中國陸上第一座煉油房”。看到了1938年底共產黨為了抗日民族統一大業,為支援玉門油田開發把延長石油的2套鉆機運去了玉門,為了保障延長石油的生產當時用木材制作的井架,了解了當時的煉油房用的是上山砍的柴作燃料,以供應延安的黨中央和八路軍總部的油燈用油、印刷油墨和前線指戰員的槍械潤滑。
可見,當時的石油工業、石油工人們是在何等艱苦的條件下創業和拼搏。因此,毛主席親筆為延長石油廠廠長陳振夏題詞“埋頭苦干”,至今被鐫刻在延長石油集團的辦公大樓前。
二是新中國石油工業歷盡坎坷取得輝煌。
新中國成立前,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0.3億噸,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不足4億立方米。1949年全國石油產量僅有12萬噸,國內使用的石油產品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新中國成立以后,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始終頂著“中國貧油論”的大帽子,甚至美蘇英意的知名專家都下了結論“中國無油”。因為美國人找過沒找到、蘇聯人找過沒找到、日本人更找過沒找到!
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的地質學家和科學家們沒有盲目輕信外國人的結論,沒有因為困難而止步,以科學理論為指導,繼續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科學分析、冷靜判斷,終于在1955年取得第一個突破:發現了克拉瑪依油田。隨后,1959年發現大慶油田,再后來又相繼發現了勝利油田、華北油田、遼河等大油田。建國十年后的1959年石油產量達到373.3萬噸,當年中國主要石油產品的自給率40.6%,到1963年周恩來總理在二屆四次人大會議上宣布:“我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可以基本自給了”。再后來隨著石油大會戰的推進,1978年中國石油產量實現新的跨越:產量突破1億噸、成為當時世界第8大產油國。1983年我國石油產量再跨越,躍升為第6產油國。
到2020年,我國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儲量35.5億噸,天然氣剩余探明可采儲量8.4萬億立方米;原油產量1.95億噸、天然氣產量1888億立方米(頁巖氣產量突破200億立方米、頁巖氣產量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原油加工量6.74億噸,中國穩居世界第6大產油國、第4大產氣國和第2大煉油國。
三是鐵人是石油戰線艱苦創業的楷模。
“鐵人”已成為大慶的代名詞,“鐵人精神”是王進喜為全國人民創造的精神豐碑。在慶祝建國10周年之際的1959年9月,黑龍江松遼盆地傳來喜訊:松基三井噴油,大慶油田被發現!石油大會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王進喜當時是玉門油田的鉆井工人,率領1205鉆井隊趕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那時的大慶是由于發現了石油,剛剛由“大同鎮”改名而來,眼前是茫茫荒原,住的是“干打壘”,吃的土豆白菜棒米馇子,冬天冰天雪地,夏天到處泥濘。
我到大慶石油博物館和王進喜紀念館參觀學習過,《王進喜》電影也有令人忘不掉的鏡頭:1960年3月下旬,王進喜從玉門趕到大慶薩爾圖火車站,王進喜一下火車,他不問吃、不問住,開口就問“鉆機到了沒有?井位在哪里?”當鉆機到了以后,沒有吊車和拖拉機,為了搶時間,王進喜說“咱們一刻也不能等,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王進喜就帶領工人們鋪上滾杠,前面的人大繩拉,后面的人撬杠撬,靠雙手和肩膀愣是把鉆機卸下來、運到鉆井現場,奮戰三天三夜又把38米高、22噸重的井架迎著寒風矗立在荒原上。要開鉆了,水管還沒有接通,王進喜又帶領工人們到附近的水泡子里破冰取水,大家排成行用臉盆和水桶,一盆一盆、一桶一桶往鉆井現場端了約50噸水。
正是王進喜帶領大家這種“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艱苦創業精神和頑強拼命的意志,僅用5天零4小時就鉆完了大慶油田的第一口生產井,打出了第一口噴油井。
還有一個令人難忘的鏡頭:王進喜因為幾百斤重的鉆桿砸傷了腿,正拄著拐杖在現場指揮鉆井,突然發生了井噴。因為現場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粉,當即決定用水泥代替,而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漿池又攪拌不開,王進喜立刻扔掉拐杖、帶頭跳進了齊腰深的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這張照片),終于把井噴制服。
“鐵人王進喜”艱苦創業的事跡還有很多,正是大慶油田有這樣的艱苦創業的典范和一代代大慶人的不懈奮斗,才有了“大慶精神”和毛主席號召全國人民“工業學大慶”這面鮮艷的旗幟。正是因為有了“鐵人王進喜” 和“大慶精神”,才在茫茫荒原上建成了我國最大的石油生產基地,曾連續27年石油高產穩產在5000萬噸以上,62年累計生產原油24.63億噸、天然氣超過1462億立方米。不僅為我國經濟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為保障我國的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軍工配套是強國強軍艱苦創業的縮影
人類歷史是一部優勝劣汰、不斷進化的歷史,進入資本主義階段以后,尤其是西方開啟工業革命進程,率先工業化和強大以后,資本家的貪婪和資本主義制度把“弱肉強食、物競天擇”演繹到了極致。近代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
各國、各民族的人們要在和平環境中過上美好生活,自立自強是基礎。大航海以來500多年的歷史書寫的就是自立自強的極其重要性。綜觀今天的5大洲、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經濟強、國家強很重要,實際上科技強、國防強更重要。中國的近代史已經警醒了我們,近30年來伊拉克、利比亞、南聯盟以及阿富汗的現實教訓更深刻,今天歐洲的現實更讓我們看清了:科技強、國防強才是真正的強,科技強是經濟強的關鍵,國防強是國家強的核心。只有堅強的國防才能有真正強大的國家,只有強大的國家人民才能享有和平安寧的環境,才能共同創造美好的生活。
石化工業,尤其是化工新材料和特種化學品是國防軍工配套的重要領域。彈藥是化工產品,火箭、導彈、魚雷、衛星、宇宙飛船發射的推進劑是化工產品,衛星、宇宙飛船以及航天器的返回艙需要的特種耐高溫、超高溫、耐低溫、超低溫及其特種密封材料都是化工新材料產品,航母等軍艦用高端涂料及防滑漆、防銹漆、防腐蝕漆都是化工產品,軍服用透氣、透汗、防寒、防污、耐磨、舒適的面料是化工合成新材料,軍用警用防彈、防切割、防燒蝕服飾用的是高性能合成纖維及其復合材料,最尖端的與核武器相關的重水、提純試劑以及防輻射、防泄漏的產品和材料都是化工生產提供的。
中國國防軍工及其配套產品和材料的發展歷史悠久。火藥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只是西方首先開啟火器軍工用途,用于征服世界。在民族獨立戰爭、人民解放戰爭過程中,槍炮、地雷、手榴彈等用火藥,才開始了中國軍工配套工業的起步。
一是新中國成立前軍工配套的艱難起步。
在土地革命時期,各地工農武裝和根據地就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開始生產地雷、手榴彈及復裝子彈。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有軍事工業部、新四軍有軍工部,按照“兵工建設以彈藥為主、槍械為輔”的方針,生產共計1240多萬枚(發)的手榴彈、地雷和子彈,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三年解放戰爭時期,兵工部門共生產槍彈6640多萬發、炮彈1260萬發、手榴彈2230萬枚,無煙藥135萬斤、炸藥805萬斤,為全國人民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
那時彈藥生產需要硫酸、硝酸、鹽酸、純堿、燒堿、酒精、乙醚、甘油、硝化甘油、硝化棉、二硝基萘等多種化學品,各種酸腐蝕性很強,乙醚、甘油、硝化甘油等又易燃易爆。為了前線戰事需要,在當時的條件下生產酸很多是用大缸做反應釜,經常發生酸濺出燒傷的情況;在生產乙醚、甘油、硝化甘油等易爆產品過程中,由于安全防護條件差經常發生爆炸傷亡事故。因此,前方的勝利離不開后方兵工配套戰線,克服各種困難,做出大量犧牲的貢獻。
二是新中國國防軍工配套的重大飛躍。
新中國成立后,西方列強對新生的共和國虎視眈眈,1956年毛主席講: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原子彈這個東西。而要有原子彈首先要有高濃度鈾,在鈾礦開采、分離和提純的過程中,就需要有用于過濾與防護放射性塵埃的超細纖維、提純用的萃取試劑、耐腐蝕和耐輻射的橡膠密封材料,以及反應堆熱工實驗用的特種絕熱涂覆材料等。更離不開一個關鍵產品重水,重水在外觀上和普通水相似,只是密度略大,相對分子質量比水高出約11%。
重水看起來與普通蒸餾水無異,也沒有任何味道,但其特點是參與化學反應的速率比普通水緩慢,不能燃燒、也不會爆炸。因此主要用途是在核反應堆中做“減速劑”,減小中子速度、控制核裂變過程,過去重水核反應堆中是必不可少的。重水可以通過多種方法生產,有電解交換法、硫化氫-水雙溫交換法、液氫精餾法等,在天然水中的含量約1/7000,可見要制取高濃度重水其難度之大。為了國防之急需,最初我們選擇了當時技術較成熟的電解水交換法技術。
1955年,當時的重工業部東北化工局化工綜合研究所(后來的化工部沈陽化工研究院的前身)承擔了電解水交換法制重水的小試研究,克服各種艱辛和困難,歷時1年取得成功,但小試卻拿不到急需的10公斤。于是在當時的大連油脂化學廠和上海化工研究院分別進行中試,又是經歷各種艱辛,苦戰700多個日日夜夜,中試獲得成功。在小試、中試成功的基礎上,國家決定在吉林建設第一套重水工業化裝置,克服了隨時都有著火和爆炸危險等各種異常艱難困苦,工程提前一年半建成投產,于1965年11月16日生產出合格產品,保障了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在西北部上空成功試爆。
后來又相繼自主研發并產業化了硫化氫-水雙溫交換法、液氫精餾法和氨精餾法,經過20多年的艱苦創業,我們不僅攻克了重水工業化技術,而且克服許多難題,比如攻克了許多特種材料、關鍵核心設備的制備技術。硫化氫-水雙溫交換法制重水工程設計獲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三是國防軍工配套的各種新材料之創業更加艱難。
1959年冬,聶榮臻給中央的報告中特別強調:新材料已成為突破國防尖端技術和發展國防科技的關鍵。化工新材料更是重中之重,因為化工新材料不僅可以提供耐高溫和超高溫、耐低溫和超低溫、防腐蝕、防輻射等特種材料,而且還提供絕緣、密封、防彈等高性能材料,聚四氟乙烯就是一個代表。
聚四氟乙烯就是我們常說的有機氟材料,俗稱“塑料王”,集耐高、低溫,抗酸抗堿、抗各種溶劑、高絕緣、難燃、耐氣候性好、低摩擦系數和不粘等特性于一身。當時國防軍工配套急需,而西方國家對我國技術封鎖加產品禁運。當時的上海鴻源化學廠承擔了研發任務,因為該廠生產氟制冷劑,以氟制冷劑為原料經裂解獲得單體四氟乙烯,再聚合而成。當時的條件是沒有裂解爐,時間又不等人,于是找來一根可以耐燃燒的石英管,搭在爐灶上把爐火燒旺就有了“裂解爐”,讓原料氟制冷劑一頭進,希望從另一頭得到單體四氟乙烯。這樣的“裂解爐”要想把溫度穩定控制在700-800度還真不容易,經過無數次失敗和千難萬險,還真得到了單體四氟乙烯。
接下來就是聚合試驗了,聚合反應的危險更大:爆炸。沒有聚合釜,就找來一個小鋼瓶代替,為了防爆就把小鋼瓶放在砂袋壘成的掩體里,實驗人員趴在砂袋壘成的土墩掩體后面以作保護。但聚合反應需要攪拌,沒辦法只好用一根鐵絲栓到小鋼瓶上,另一頭攥在土墩后試驗人員的手里,實驗人員就有節奏拉動這根鐵絲,帶動小鋼瓶晃動起攪拌作用。晃著晃著“轟”一聲小鋼瓶飛了,爆炸了!實驗人員沖出掩體,找回小鋼瓶,一起分析爆炸的原因,改進后繼續試驗。“轟”小鋼瓶又飛了,再找回來、再討論、再改進。
當時不僅僅是防爆的條件差,防氟中毒的條件更差,幾乎每一位試驗人員都忍著氟中毒的疼痛在堅持攻關。暑來寒往,經過無數次失敗,戰勝重重困難,得到了一些白色粉末,確實是聚合物,但不能加工成型,產品質量不符合要求,不具有實用價值。
后來經過攻關會戰,終于獲得了符合加工要求的聚四氟乙烯產品。再后來是原國家科委和化工部組織多家單位聯合技術攻關,終于1962年建成第二套3噸/年聚四氟乙烯裝置,一年多以后滿足了國防工業之急需。1964年終于有了50升不銹鋼聚合釜,才實現了30噸/年聚四氟乙烯裝置順利生產出合格產品,從此被西方封鎖的聚四氟乙烯“塑料王”被國人攻克。在中國實現了產業化。再后來,千噸級聚四氟乙烯及配套裝置工程放大技術,獲得1993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實際上,今天的上海三愛富、山東東岳等成為國內氟化工領域的領航者,可以說都得益于60年前的艱苦創業。
時代之問:昨天、今天與明天
以上選取了幾個石化百年艱苦創業的代表事例,希望“窺一斑而知全豹”,通過個例讓石化同仁看到整體。通過局部了解全部。今天每一個石化人所在的崗位、單位或行業,如果都去回望自己的崗位、單位或行業所走過的百年,都會發現有許許多多艱苦創業的人和事,學史明理、學史思辨,今天所擁有的成就和輝煌,是無數石化前輩們歷盡坎坷、歷經萬難、艱苦創業,甚至是付出犧牲換來的!
在梳理這篇文稿的過程中,翻閱史料、回顧歷史,我的耳畔不時縈繞著一個時代之問:今天我們經濟總量已經高達114.4萬億元,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已經是世界第一的制造業大國、世界第一貿易大國、世界第一的外匯儲備國,已經全面脫貧、全面實現小康。如此富裕的今天還需要艱苦創業嗎?甚至今天有的石化人也在問:我國石化產業已連續12年穩居世界第二石化大國和世界第一化工大國,有20多種大宗石化產品多年來一直穩居世界第一,我國石化領域的不少子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已經與發達國家并肩,也有不少石化企業的規模已遠超世界500強榜單的一些跨國公司,這樣的地位、這樣的規模今天還需要艱苦創業嗎?
實際上,看看我們身邊,看看各個領域、各個單位和眾多崗位,勤奮務實、勇于創新的人們正在以實際行動回答著時代之問:我們今天是經濟大國,但我們還不是經濟強國,我們今天的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和單位產值的能耗物耗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還有較大的差距,我國的經濟總量世界第二、可人均值卻排在世界第63位,還不到美國人均的1/5。按人均GDP看尚未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尚未進入世界中等發達水平;按人均可支配收入看離全民共同富裕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無論從國際看,還是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看,我們都不能丟掉艱苦創業的精神,應繼承和繼續發揚艱苦創業精神,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繼續努力奮斗。
就石化行業來看,我們是世界石化大國和化工大國的地位日益鞏固,但還不是石化工業強國,尤其是我們的創新能力、國際化經營水平,以及高端石化產品和化工新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精細與專用化學品等與發達國家和先進的跨國公司還存在明顯的差距。近幾年的貿易逆差都在2500億美元以上(去年2689.9億美元),甚至有些高端或特種化學品和高性能材料,以及有的關鍵技術還存在被“卡脖子”的問題。因此,我們不能丟掉艱苦創業的精神,石化人應繼承和繼續發揚艱苦創業精神,為實現石化大國向石化強國的跨越繼續努力奮斗!
拓展知識:
五通橋區冰箱維修排名
找官方的呀,你聯系下 4006999999 ,他們會給你處理的- 1海信42k11p怎么折開(海信42K11P:全方位展示超清畫質)
- 2電視頻道沒了怎么恢復(快速解決方法)
- 3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號碼查詢(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查詢)
- 4艾木歐防盜門沒電打不開怎么辦(艾木歐防盜門沒電無法啟動?解決方法總結)
- 5ENS指紋鎖售后熱線(ENS指紋鎖售后熱線-專業解決您的問題)
- 6打電話顯示關機是什么原因(如何解決手機無法接通問題)。
- 7v500hk1 cs5故障維修(v500hk1 cs5故障維修指南)
- 8創維液晶電視的遙控器怎么調試(創維電視遙控器調試指南)
- 9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
- 10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 - 完善24小時保
-
特靈空調維修服務電話(中央特靈空調水流開關故障如何判斷和修復)
2024-09-12
-
特靈全國服務電話(特靈空調機故障及維修常見故障及解決方法)
2024-09-12
-
三菱電機中央空調廠家24小時服務熱線電話(精密三菱空調安裝步驟應該注意哪些
2024-09-12
-
開利中央空調廠家24小時服務熱線(開利空調5e是什么意思詳解開利空調故障代碼
2024-09-12
-
特靈空調24小時客服在線咨詢(特靈空調加氟幾個壓是什么意思特靈空調加氟壓力
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