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州燃氣灶維修(撫州歐派燃氣灶維修)
前沿拓展:
2021年12月2日,依據《江西省傳統村落保護條例》,經江西省人民政府同意,第二批100個省級傳統村落已確定,我縣4個村落上榜,分別是市山鎮包坊村(編號79),紫霄鎮丁橋村(編號80)、藕塘村(編號81),白舍鎮田東村(編號82)。
江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要求傳統村落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在批準公布之日起一年內,認真組織編制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制定保護措施。各地要按照《條例》要求,切實做好傳統村落保護和管理工作,統籌整合各級財政資金,落實傳統村落保護所需經費。加強對傳統村落規劃建設工作的指導,杜絕違反保護發展規劃的建設行為。
傳統村落是寶貴的自然文化遺產,也是不可再生資源。江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要求各地不得隨意拆遷撤并傳統村落,不得破壞傳統村落整體風貌,不得任意拆除歷史文化遺跡。不斷完善傳統村落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改善居住環境和居住條件,加強傳統村落與傳統建筑的活化利用。
附藕塘、丁橋上報部分資料的信息:
藕塘村:一個像貴妃一樣美的村莊藕塘村,又稱唐妃村,距離南豐縣城60余公里,目前有95戶,336口(數據截至2021年4月)。據《唐氏族譜》記載,明洪熙元年(1425年)唐氏十九世祖鯉公遷入藕塘建村。1984年版《南豐縣地名志》載藕塘有池塘99口,池塘相連,如節節白藕。20世紀80年代古建筑有拾青園、嶺仔上(唐妃屋)、井頭、司馬第、新屋、大廳堂、新廳堂、老廳堂、巨大公廳堂、八家老廳堂、大佛號、廟下節孝牌坊、土樓、唐妃亭等,記載和見證了中國農村發展歷史的滄桑。外加兩幢唐氏祠堂、八廟一寺。20世紀60年代之前,整個村落,青磚灰瓦,耳門相邊,深巷宅第,露天天井,敞開胸懷與天地對話。
藕塘自建村以來,明代有名人唐妃、唐興,崇禎皇帝恩賜李氏的節孝牌坊;清代有進士唐之岳、咸豐皇帝恩賜世三婆的貞節牌坊;近代有歷經滄桑的甘大女(土匪鄒富成四姨太),以及反面教材人物土匪出身的唐萬孫。
據記載,貞節牌坊建于清咸豐五年(1855年),皇帝為表彰貞潔婦李氏而建,碑坊由正額和側坊組成,通高5米有余,寬8.5米,麻石鑿制。牌坊正面刻“唐氏乳姑”,背面上書“妻盼夫歸”。李氏未婚夫唐云生在一次征戰中戰死,只留下年輕貌美的李氏在家守寡。因其貌若天仙,吸引了方圓幾十里的男人垂涎。有些男人為了追求她,主動到她家為之劈柴挑水,但都被她拒絕。為此,村里至今還流傳著她拒絕種種誘惑的事跡。直到有一天,她遭遇了土匪的強暴殺害,她的事跡傳播得越來越廣泛,后經當地官員請示,咸豐皇帝為表揚她的堅貞,恩準為其建造貞節牌坊。遺憾的是該貞節牌坊在“文革”已毀。
第二章 村域環境藕塘村,全村269戶1025人。下轄藕塘、丁橋、油榨下、江家坊、田邊、鄭坊、里彭七個自然村。按照上級政府的統一部署,在國家法律法規范圍內,依靠村民的意愿,以組織振興為導向,全面組織基層黨員、干部、村民代表和村內優秀人才,把藕塘建設成為美麗的鄉村。
藕塘村,位于離軍峰山8公里處的山坳,屬軍峰山脈。村前為795米高的馬鞍寨。四周分列有18座山脈,山中點綴有縱橫交錯的99座山丘,山間終年云霧繚繞。因腹地山丘縱橫,深藏乾坤,成了人們首選的風水寶地,使許多名流愿意返回此地安葬,其中就有宋朝將領李省元(民間稱李白線)、清乾隆年間進士唐之岳(曾擔任四川成都府知縣)、清乾隆年間進士吳炳(曾擔任陜西宜川知州)等人。此外,在光腦嶾(yǐn)靠田塝的地方,發現有崖葬和合葬墓,均為明清遺墳。
我們將依托藕塘唐妃文化,著力改造藕塘舊宅宣傳傳統文化,將丁橋村打造成一個景觀民宿,將江家坊村打造成品嘗美食之地,將鄭家坊村發展成為觀光農業,將里彭村規劃為生態森林保護區/藥材種植區,將田村村后山為登山區。
第三章 傳統村落選址與格局藕塘村依唐妃江而建,散落在村中有兩口古井,明池唐99口,唐妃亭一座,以及古木堆。
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唐鯉為完成祖輩淮公桐柏遺囑:“必選在清泉溪流邊,且長有野生蓮藕的地方重建家園。”旨在傳承文脈,薪火相傳,禮重敬宗,感恩戴德。
帶著宏愿,唐鯉溯溪而上,不辭辛勞,跋山涉水,尋遍群山,終于在一條清澈的溪流邊,看見許多野生的蓮葉,順著蓮莖往下挖,不一會兒,就挖出了又白又嫩、冰清玉潔、一塵不染的藕節。然后放在嘴里嚼之,質嫩甘脆,鮮美多汁。如此青山秀水,正是自己苦苦找尋的風水寶地。次年,唐鯉舉家遷移至于此,造田種藕,開始以種藕為生的生活,取村名為“藕溪”。唐鯉種藕致富后,并沒忘記祖輩遺囑,他按照原先被燒毀的古宅幾何圖形狀,在村里建造起了大房子,并挖出99口池塘,池塘如節節白藕,以此紀念祖輩,改名為“藕塘”。
第四章 傳統建筑為便于管理,我們挖掘了藕塘文化,對現存建筑物進行了登記管理,并以文字加數字的方式將其整理成冊。但普遍存在著保護意識不強、保護現狀堪憂、資源開發和利用不力等問題。
1.舊制度的研究價值。講好明代唐妃故事,對研究中國古代殉葬制度有重大意義。
2.精神文明的傳承價值。通過修復承載著濃郁精神的人文遺址,有利于傳承我們祖先在漫長歷史中留下的文化信息,它承載著先人的激情、智慧和理想,構成了古今文化的一種標尺,是今人最值得珍惜的物質與精神財富之一。
3.對遺跡文化的梳理、品讀與吸收,是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部分,也是今人實現自我理解的一種嘗試,晉人陸機云:“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這正是《遺跡文化》的意義所在。
4.唐氏作為大家族,自古人杰,有他獨有的教育方法,如家訓:敦孝弟、篤宗族、和族黨、睦夫婦、肅內外、崇節儉、謹交游、擇婚配、時嫁娶、重祭嗣、修家譜。
第六章 非物質文化一、橋板燈。
鬧元宵舞橋板燈(也叫橋板龍燈)是村里的一大特色。橋板燈由一塊長約1.5米和寬約30厘米、厚約5厘米的木板組成。每塊木板的平面兩頭打有兩個約3厘米的圓孔,正好能放進一根圓木棍,再用木棍插進圓孔,然后采用木板接龍的方式把它疊加起來,再用竹栓把木板連串起來。并在木板上面安裝了兩個燈籠,燈籠里可以插上蠟燭,一個富有民間藝術的橋板燈做成了。
橋板燈要求村里每戶出1塊木板,最長時達100多塊,然后由每戶出一個壯年人,在吃完晚飯后開始舞燈。起點是在村中兩口大池塘的路中間,具體順序是按姓氏輩分排序,排好的長龍通過橋板上的燈光倒映在兩口池塘的水面極其好看。
龍燈起舞前,鳴炮時間要準確。*放在鋼管里,點燃后對著天上燃放,聲音異常之響,舞龍開始前,連放3聲,據說可以驅逐妖魔,以求在新的一年全村平安。待到第2聲*響,緊接著是敲鑼打鼓,一支龐大的舞龍隊伍浩浩蕩蕩,長長的龍身隨著龍頭舞動起來。長龍沿著村中兩口大池塘繞上一圈,然后再挨門逐戶進門起舞。
龍頭進入每家每戶時,主人要在大廳的桌子上點大蠟燭,擺好各種水果,等龍頭進家門時*鞭炮迎接。而龍頭要在村里的每家每戶的大廳正中點三下頭,以求保佑該戶人家平安,然后再延續到下一戶人家。
二、灌芯糖
自古以來,甜是貴味。藕塘灌芯糖,也叫“狀元糖”,是江西有名的小吃。好聽的名字,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美好的前程。而落口消融的灌芯糖,便成了家中招待客人的主要食品之一。
制作灌芯糖有嚴格的工藝要求,第一步要準備好優質的小麥,洗凈后放入10攝氏度的水中浸泡發芽。第二步要把井水浸泡好的糯米放入鍋內蒸熟,然后在蒸熟的糯米飯中加入水、麥芽,攪拌入缸發酵8小時,使其溫度保持在50攝氏度左右。第三步在鍋中煎熬過濾發酵后的糖稀,做到糖水分離。
把熬好的糖加工成糖團稱為撣糖,第一步要準備兩根一尺長的圓木棒,然后在柱子上綁一個木鉤,再找一個人幫忙,讓他拿著圓木棒站在旁邊配合著撣糖。第二步將煎熬過濾發酵后的糖稀,一勺一勺地加到木鉤上,待糖稀下流時,再用手中的木棒拽拉糖稀。隨著糖稀拉到一定的長度,需要雙手交替,并迅速將糖套在糖鉤上。而站在旁邊的人,需要手拉另一根木棒上的糖稀,左拉右拽,配合著撣糖。在整個過程中,撣糖人要甩開膀子使勁拉揉,直到糖稀顏色變淡變白,質地變硬,出現苦瓜表皮的形狀時,撣糖才算完成。
灌糖,俗稱糖斗,第一步先在撣好的糖柱中心壓一個深窩,然后把芝麻、豆末粉、白糖餡料倒進窩內灌之。第二步將糖斗口部合攏擰緊,然后由一個人抱住糖斗,另一人從糖斗封口處開始拉伸,左右協調,將注滿餡的糖斗拉長。當糖條越拉越長時,再將糖斗掛在特制的木板上,反復搓拉,邊搓邊拉,最后拉成手指般的細條,才能用剪刀剪下糖條。伴隨著咔嚓、咔嚓的聲音,一節又一節長約1.5寸,潔白的灌芯糖滑落在備好的籮框里,誘人至極。聞到甜甜的清香,拿起往嘴上咬,瞬間皮薄如紙,香甜酥脆的糖條入口即化。
至于儲藏要準備幾個鐵制的果品箱,下面要鋪一層熟面粉,然后再把沒有熱氣的灌芯糖放進果品箱內。每放一層灌芯糖,需撒上一些熟面粉,放滿后要加蓋密封,以達到保鮮的目的。
三、米酒
一碗米酒一份情意。藕塘米酒,稱之為水酒、甜酒。
藕塘米酒,先把糯米洗凈浸泡,待吸足水分呈圓滾滾亮晶晶之后開始下一道工序——蒸糯米。
蒸糯米前得把屋里屋外打掃干凈,灶具鍋臺洗了再洗,接著把蒸籠放在盛滿水的鐵鍋上開蒸。從生米到蒸熟,整個過程需要經歷大火、小火、文火三個階段,直到糯米晶瑩剔透,粒粒向上,蠢蠢欲動,香氣四溢為止。然后抱著熱氣騰騰、冒著汽水的蒸籠來到準備好的地方,接著將糯米飯倒在大竹編上,用木棍散開糯米,讓其自然涼溫。
接下來,在散開后的糯米飯上面撒上曲種,然后攪拌均勻后裝缸。糯米飯裝完缸后要在上面掏一個拳頭大的孔,我們稱之為“酒井”。接著封蓋(冬季需加蓋棉衣),然后將它放到陰涼、通氣的地方讓它發酵。發酵時間一般為2—3天。米酒聞起來濃香味美,喝起來甘甜可口。如果是夏天,盛一杯米酒喝下肚,清新爽口,健脾開胃。如果是寒冷的冬天,舀上一碗,加上幾顆紅棗或枸杞,放在爐上加熱后喝,補氣養血,全身暖烘烘。
藕塘米酒生奶,用米酒加雞蛋煮給產婦喝好處多多。然后用湯匙從缸酒里舀了一勺喝,濃濃酒香讓人忍不住喝了十幾勺,香甜醇厚,無比幸福。
第七章 文獻資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是宇宙萬物的中心。中國古代大多數思想家共同關心的乃是社會、人生的現實問題,而傳承文明就在于深挖故事后面的人物,通過他們反映當時的社會背影。
一、當代正式出版物
1.宗祠戲臺,書寫春秋。
20世紀80年代之前,村里的戲班以唱京戲為主,故事情節是歷史名段,真人真功夫的表演贏得了方圓百里村民喜歡。據說每到冬季,村里戲班自然忙開了,曾經有些地方因相互爭搶村里戲班前去助演而發生械斗。因為藕塘村有如此龐大的戲班,才引發了很多的愛情故事,成全了許多有情人。根據“笙歌滿庭芳:江西古戲臺旅游”(2009年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圖書)記載:碑文載祠堂與戲臺同時建于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祠堂坐東朝西,是一棟三廂進的建筑。戲臺設在進門處的下廂,與上廂神壇相對,中部是觀劇庭院,庭院與天井相間。
戲臺是全木結構,面寬18米,兩根大柱將臺面平均分為三部分,各寬6米,兩旁是左右場,左場為樂隊用,右場隔有小間,作服裝、道具、化裝間,左右場為固定建筑。兩柱間是戲臺的表演區,由六根活動矮柱和數塊活動臺板架設而成。平時撤去臺板與矮柱和數塊臺板作進出祠堂祭神通道,演戲時臨時架設,臺板與左右場齊平榫接,形成一個寬6米、深6米,高出地面1.7米的中心表演區。
戲臺呈單面開放式。祠堂門墻即為戲臺后屏,利用兩側的欞星門作后臺相間的上下場門,后臺架于大門的石階上。全部構件十分精確,拼接處嚴絲合縫。臺頂有一八角形藻井,頂部繪有八卦圖。戲臺梁柱和板壁漆以朱底,有各式龍鳳花卉彩繪。臺前隔著天井是觀戲庭院,可容納200人。本地村民組建的戲班逢時登臺,外地戲班也常來演出。現已廢。
2.藕塘:一個被江西人稱為有故事的村莊。
2018年12月11月,由廣東旅游出版社發行的“唐游記詩畫中國”(全十冊),其中,第六冊《村鎮中國》,對藕塘的司馬第、貞節牌坊、大宗來燕匾額與明代唐妃、村中池塘、戲班、橋板燈進行了描述。
3.撫州唐氏初探。
(唐文喜主編的《撫州唐氏初探》)
二、其他材料
明代景泰五年(1454年)被選送進宮。唐氏入宮后,極受代宗寵愛。《勝朝彤史拾遺記》(六卷,清毛奇齡著)云:“(唐妃)嘗乘馬隨帝游西苑,馬驚妃墮。帝乃命中官劉茂,選御廄之最良者,時空習以待。”景泰六年(1455年)四月,明代宗下令“增御花房”,為的就是討唐氏歡心。景泰七年八月(1456年)戊戌朔,唐氏為皇貴妃。景泰七年七月(杭皇后二月去世,六月下葬)開始,因為李惜兒的出現,唐妃失寵。景泰八年(1457年),代宗死后葬于北京金山口,明朝藩王墓地。《國榷》和《勝朝彤史拾遺記》記載相同:“天順元年二月革封號。郕王(景帝)死,群臣議殉葬。及妃(唐氏),妃無言,遂殉之,葬金山。”
唐貴妃選進宮的佳話廣為流傳。藕塘鼻祖鯉公之孫唐興,生下唐妃之后便外出投靠親戚,后憑著武藝謀得錦衣衛一職。其母甘氏,南豐白舍鎮上甘人,長相美貌,心靈手巧,能歌善舞,為培養富有文化內涵的女兒唐云燕奠定了深厚的教育基礎。值得一提的是云燕選進宮時,只有其母甘氏族人相送,唐氏族人未前往隨送。據說是因為不知禍福,害怕其間存在的風險而避之。
一、建議與設想。
1.講好唐貴妃故事,大力發展養殖、采摘觀賞產業為主的唐妃品牌,如唐妃蜜橘、唐妃故里、唐妃文化園、唐妃江、云燕湖,唐妃+,等等。
2.為傳承傳統地道的文化,建議藕塘村改為“唐妃村”,講好明唐妃故事,從選妃到殉葬可改編成話劇推廣。
3.把藕塘村納入軍峰山旅游區,形成一條相對完善的旅游線。
4.將唐妃文化與白舍鎮的千年古窯相聯系,在藕塘建制作陶藝坊,專門制作歷代貴妃、妃子,以及南豐名人畫像的收藏品,形成了組合拳的影響力。
5.挖掘美食菜譜,講好人物與美食的故事。如唐妃魚、唐妃藕、唐妃蓮、唐妃湯、唐妃酸菜,以及最為地道的香煎荷包蛋、小炒肉等家鄉菜。
6.唐之岳乃清乾隆年間進士,分別在四川成都府知縣、什邡任知縣(四川德陽市下屬的縣級市)、直隸階州(今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擔任過官職。當年他雖偏居一隅,仍奮發上進的讀書精神直到今天都應該大力弘揚傳承,可以開發為中小學學生素質教育基地、勵志教育基地。(詳見附件14.解讀司馬第)
7.挖掘美食菜譜,講好人物與美食的故事。如唐妃魚、唐妃藕、唐妃蓮、唐妃湯、唐妃酸菜,以及最為地道的香煎荷包蛋、小炒肉等家鄉菜。
8.繼續深挖與紅色有關內容,如村前土樓、忠第(紅屋)、歷經滄桑的甘大女(土匪鄒富成四姨太)等。
綜合上述,基于我縣人文景觀甚少的現實,需從講好藕塘故事開始,大力傳承我縣農村歷史文明進程。
二、村落規劃。為了讓藕塘的古宅“活”起來,我們對老宅被廢、被盜的百塊匾額、楹聯進行恢復,便于營造人文藕塘唐妃古村的社會效應,最終產生經濟價值。目前,已收到100多位書法人士為藕塘題寫聯匾100多幅,他們來自于各行各業,有退休干部、退伍軍人、工人、老師、書法愛好者。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北京、天津、河北、黑龍江、遼寧、陜西、河南、山東、浙江、江蘇、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四川、云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等地,其中就有93歲高齡的黃輝宇(世界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墨濤(靳富強)、黃瑞、柏黃基、匡光輝、楊永泉、欒明賢、張清倫,中國佛教藝術家協會會員騫石,中國美協會員馬建華、王啟恒、姚建宇,中國書畫藝術研究會理事張言好、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唐美章,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王祥林、胡顯峻,中國書畫家協會葉明熙,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楊禮達,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劉漢光(東莞牛山人),中國書協河北分會會員李渝林,中國國畫院廣東分院副院長劉冠意,吉林市書法家協會會員葛占武,中國圖書創作研究院研究員張偉,黑龍江省虎林市詩人協會副主席馮福君,浙江書法家協會會員金關波,江蘇省美協會員劉廣平,湖北書法家協會會員張作宏、張愛九,陜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陳睡起,福建省關工委基金委委員李靖,福建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林艷(女),廣州書法協會理事張靖邦,東莞市書協會會員馮良川,東莞市南城書法家協會會員吳惠林,東莞市大朗書協楊云華。
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劉毅,北京榮寶齋特約書法家張智勤,臺灣一筆龍楊大閣(原名楊良雄),中國當代青年書畫家常高源,畢業于華北石油教育學院美術系王堅,國家級高級硬筆書法培訓師唐建斌,實力派書畫家李福廣與其同門師兄弟蕭裕繁、周成海、羅遠、張俊偉、袁克有,書法奇才盛雪峰,為知名景區與寺廟題字的鄭文喬,潛修傳統書法的韋新隆,潛修毛體的胡昌為,田英章門生植成河,大漢書畫藝術教育趙鵬程,著名紫砂藝術家與當代中國書法家孫洪林,為東莞寮步本地人寫對聯的黃玉棠,以及像胡愛平、李正新、翁長墨、朱睦華、吳利源、張力、李善增、蔡一丹、葉常新、鐘志球、謝天華、關小豪、桂陽,蔣紅寬(何園)、何光輝(何富源)、趙峻、林森森、唐琳、黃壟晟、楊福林、趙新民、馮中華等一批有志書法人士。
南豐籍書法人士專門為藕塘題寫聯匾,他們帶著對家鄉文化建設的情感用心書寫,如李履才、葉劍才、王永明(江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等,還有深受人們喜愛的本土書法家徐舒恩、儲清(江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吳永慶(江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鄧愛勝(南豐縣書法家協會理事)、徐敏、羅樹慧等人士。值得一提的是唐氏本家族的江西恒大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唐明榮、南昌市書協會員唐順華(中國紅色書畫院院士)、本村逸凡居士唐花仔等。
與此同時,收到唐氏族人捐的字畫一批,中國書法家協會行書委員會委員陳勝凱,有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唐國強,天津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李家堯、廣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張義、蘇劍,廣東省東莞市莞城人蔡樹和、東莞人丁紹東,九華山僧法藏李英發,彭漢昌、江永明、朱兆福、馬樹峰、河國、王懷玉、高平(女)、鮑莉莉(女)、天福、劉健學,愛新覺羅XX書,印寬書,江蘇省蘇州人顧志良等。
丁橋村:小家碧玉隱深閨第一章 村落基本信息丁橋村,距離南豐縣城70余公里,目前有16戶89口(數據截至2021年4月)。
據《南豐縣地名志》記載:丁橋村是明朝初期由丁氏兄弟徙此建村,村間小溪兩岸,溪上筑石拱橋往來,故得名丁橋,現在村里居住的主要是邱氏。
走進村口,只見一條小溪自北向南從村中緩緩流過,兩座古石拱橋橫跨在小溪兩岸,由石材砌成的古建筑錯落有致,被煙雨籠罩、被青山環抱著的村莊就像一幅立體的中國水墨畫,呈現在人們眼前。邱曉彬告訴我們,丁橋地處偏僻山區,與宜黃的新豐、神崗毗鄰,村前的古驛道,是南豐通往宜黃、南城的交通要道,這里原是人氣旺盛的大村,鼎盛時期有上千人口,由于戰亂和"瘟疫",許多村民紛紛遷往外地居住,留下不少歷史遺跡,村前青石古驛道,古石拱橋,村后山兩棵300多年樹齡的銀杏樹,祖塋古墓,還有那古水井、古石門、古巷、古廟、邱氏宗祠以及成群的古老居宅等,大多保存完好。勤勞聰明的原住先民,很善于就地取材,以石頭為主要建筑材料修建民居建筑,有石屋、石頭墻、石門、石路、還有石磨石碾石水槽等,而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橫跨小溪兩岸的石拱橋,歷經幾百年風雨沖刷,仍舊保留著古樸大氣厚重的古風古韻。
丁橋古村,讓人心動的不只是那滄桑、古樸、原生態的味道,還有那種悠閑舒適的生活氣息。這里沒有城市的燈紅酒綠,車水馬龍,有的只是鄉村生活的閑情逸致。雖隔絕了熱鬧、繁華,卻留下了祥和與寧靜。三月里的丁橋,儼然是一處世外桃源。
第二章 村落傳統建筑1.邱氏宗祠(始建明代建筑,后附平面結構圖及照片)
邱氏宗祠,坐東向西(原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為370平方米。其中,祠堂主體建筑面積為260平方米(包括65平方米的戲臺)。上懸“木本水源”四字匾。“木”指樹的根本,“水”指源頭,比喻事物的本源都是有原因的,昭示宗祠所祀乃家族之本源,旨在喻示后人應慎宗追遠,勿忘根本。
祠門口的院落兩側為廂房,占地面積110平方米。祠堂前面有一口呈半月形的風水池塘,面積為99平方米,寓意財富源源不斷,久久不散。值得注意的是分布在村莊的多數半月形池塘,來水清澈,排水難見,寓意錢財得之明朗,財源不斷;而看不見排水,寓意錢財能聚。
2. 天光云影民宅。
古橋南端頭,保留有一幢民居兼商鋪的古宅,建筑面積為110.2平方米,上面寫著“天光云影”,兩側聯為“碧水環居綠,赤霞映日紅”。據村民說,主人是一位教書先生,房子的名字引用宋·朱熹《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當年,主人晚年隱退回鄉,便在村中古道旁建宅經營小買賣,在享受天地恩賜財富的同時,但求像天上的月亮,展示內心世界的自我,追求書院般的寧靜。
3.北橋。
從橋面看,古橋寬大,人畜可以通過。雖然橋面兩側沒有欄桿,但放置了條形石塊加以裝飾,保證了橋上行人的安全。換個角度觀看橋的反面,截然兩種不同的風格,北半邊為明代風格,橋長5.5米,寬1.2米,厚50厘米。南半邊為清代風格,橋長5.5米,寬2.5米,厚50厘米。據了解,北半部的橋梁為丁氏所建,南半部的橋梁為邱氏后建。據《南豐縣地名志》記載:丁橋村為明代初期(1368年),由丁氏兄弟遷移至此建村,故得名丁橋。目前,村里居住的多為邱氏。該村邱氏為文種公長子齊之之孫,穆公六十三世機宜公三子方懷公的后裔。方懷公后裔俊可公,為丁橋始祖。至于丁氏,南豐開山祖為細五公(號鳳岡),其后傳至上饒大葉塢,現有400多人。
4.南橋。
跨溪流的石拱橋,稱之為南橋,橋長8.3米,寬3.1米,厚50厘米。兩側無橋欄桿,橋身無裝飾,橋面平整,可通行小型轎車。橋之反面,嚴絲合縫,結構嚴謹,符合明代初期(1368年)的建筑風格。歷經653年的風雨沖刷,仍保留著古樸大氣厚重的古風古韻。
5.古井。
古井長138厘米,寬135厘米,深2.3米,上刻乾隆戊申年(1788年,即乾隆五十三年)。觀之,四周均用長條麻石鑲嵌,嚴絲合縫,厚重古樸,如一對對相敬如賓的耄耄老人,延年益壽。村民說,村子里的建筑取材于長條麻石,大部分是因為乾隆年間(1711—1788年),村里有30多個石匠,40多個教書先生貢獻的。鼎盛時期,村中居住有900人。后來因為遭受瘟疫,兵匪進犯,兩次罹難創傷,人口損失超過一半。特別是第二次兵匪進犯,村民遭血腥屠殺,留下來的靠躲進村里的排水系統——暗渠,才得以保住性命。現在,村子里仍保留有高1米,寬50厘米的地下排水暗渠。
第三章 村落選址和格局丁橋村,坐落在海拔870.8米的王家尖山下,雖深處僻壤,但仍然是一個聰慧秀美、原生態的村落,這就是被人稱之為“小家碧玉隱深閨”。
第四章 村落承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進一步挖掘。
第五章 村落人居環境現狀村民房子以溪而建,小溪自北向南從村中緩緩流過,兩座古石拱橋橫跨在小溪兩岸,由石材砌成的古建筑錯落有致,被煙雨籠罩、被青山環抱著的村莊就像一幅立體的中國水墨畫,呈現在人們眼前。
村里共有三座圓型石拱橋。其中,橋下的古井上刻乾隆戊申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連接橋頭的村道,可以通往宜黃神崗,山路即是一個北向的山谷。
第六章 傳統村落保護意見為充分挖掘丁橋村的自然山水風光,宣傳小橋流水人家的小資文化,從中找準定位,助推鄉村旅游蓬勃發展,有利于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拓展知識:
- 新飛不制冷維修(應該如何處理)?11-20
- 冰箱維修(如何自行解決常見問題)。04-21
- 1海信42k11p怎么折開(海信42K11P:全方位展示超清畫質)
- 2電視頻道沒了怎么恢復(快速解決方法)
- 3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號碼查詢(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查詢)
- 4艾木歐防盜門沒電打不開怎么辦(艾木歐防盜門沒電無法啟動?解決方法總結)
- 5ENS指紋鎖售后熱線(ENS指紋鎖售后熱線-專業解決您的問題)
- 6打電話顯示關機是什么原因(如何解決手機無法接通問題)。
- 7v500hk1 cs5故障維修(v500hk1 cs5故障維修指南)
- 8創維液晶電視的遙控器怎么調試(創維電視遙控器調試指南)
- 9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
- 10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 - 完善24小時保
-
三菱空調總部熱線電話(三菱空調電路板上顏色是紅色的二極管起什么作用三菱
2024-09-11
-
美的中央空調廠家售后服務官網熱線(壓縮機為什么要抽真空壓縮機為什么要抽
2024-09-11
-
美的中央空調全國服務電話(美的空調開不起來可能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2024-09-11
-
基伊埃空調廠家售后維修電話(如何獲取基伊埃空調廠家的售后維修服務電話號
2024-09-11
-
廈門英利蒂克Enlitic制冰機維修服務電話(制冰機制冷劑r600a加注)
202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