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溪史密斯燃氣灶售后維修(蘭溪燃氣灶維修)
前沿拓展:
云南歷史上正兒八經科舉應從明初開始,就是太祖西征平定云南后,百廢待興,先從教育開始。
洪武二十二年(已巳年,即1389)選貢,就應天(南京)府鄉試。永樂九年(辛卯,1411)正式設立云南鄉,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停辦止。
臨安府的石屏州在科舉的長河中,取得過驕人成績,是一個科舉??h。走進臨安走進科舉,走進石屏觸摸臨安府乃至云南科舉大戶的脈搏,感受一下這些科舉騎士們的花絮!
石屏州“科舉之盛”,在彩云之南有目共睹。此地,人杰地靈,人文薈萃,有著濃濃的讀書學習氛圍,明清以來亦“科名之盛”著稱。素有“儒風蔚然為滇南冠”之美譽,“彩云名士有出處,滇南無與常匹儔”。
一年一度高考季,莘莘學子多年磨煉,即將亮劍。石屏外出學子成績一向驕人,連年名列紅河之冠。
然而,作為千載讀書地的石屏,歷史上也是文魁星閃耀,科第蟬聯,數百年不絕。
過去稱州的縣一般比稱縣的牛一點,一般按人口計,不同朝代因人口多少有不同標準。以清中期后計:一般十萬人口(含十萬)以上稱州,十萬以下曰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縣令。但也沒硬性標準,有些大縣也叫縣,縣官也叫縣令??梢钥隙菚r石屏州人口絕在十萬以上,就算在民國也是一等縣,縣長月俸也在400大洋以上。云南人口在清末破千萬,到60軍出滇時,人口才七、八百萬。
州縣人口的多少決定著科舉的名額和你中進士后“補缺”的荷包收入,或升官路徑?!把a缺”分簡缺、中缺、要缺。一般邊老少窮的縣為“簡缺”,也就是油水不多的地方,到這些地方為官就得艱剛一點了;“中缺”又比簡缺上了個檔次,至少離買房又進了一步,混個溫飽不成問題,偶爾抽點映象還是可以的。“要缺”即所謂的“肥缺”,這就厲害多了,這個稀缺一點,到了這個份上買房買車不是問題,時常可抽大重九,下館子有茅臺,K哥或去點小胡同,也是毛毛雨啦!
盆友們看這些,也許會有個誤區。被七品芝麻官給戴了緊箍咒,習慣認為都是七品官,有何區別?區別可大了,現在是正處級,可別小看了,中了進士一補缺就是處級,這個獎還小嗎?
在遜清一朝,不要僅看他的品級,更要看他補的“缺”。這個問題還是多扯一下,方會明白。許多中進士的終身雖只是個縣官,但是還要看他的履歷。若一直在中、要缺上混,不升品級也算升官了,如同今天效益好的單位,獎金、福利一大堆,工資躺在銀行漲毛,那時叫養廉銀、叫火耗。相當于去了利稅大縣。那時江蘇有個縣GDP,比咱們云南一個省還要多,你說牛不牛?
如同余同是退伍人員,有的去了好單位,不升職也過得很是滋潤,有房有車有妹子。余混個下崗,區別還是大大的。
清中后期,知縣品級以上升了,盆友們不要糾結還是七品這個上。有的縣也成了當地政治、文化、經濟、軍事中心,自然水漲船高。如昆明縣令、天津縣令等也是正五品官了,與時俱進,如同知縣進了常委不是正廳也是副廳。
那時,大清也有“副省級”的府,就兩個,北方的順天府、南方的應天府。
書歸正傳。那時,石屏州的進學名額(秀才)20名、廩生30名、增生30名、廩增生另增取9人,可入臨安府學;那時,府、州、縣廩生名額就是40、30、20名。武生(武秀才)歲科取20名。也就是每屆最多20名文秀才,三年之中只能有30名廩膳生、30名增生、9名廩增生。武秀才更少。
武科人員少的大慨原因就是咱們有重文輕武的習慣。武科技術、文化含金并不高,許多人不屑一顧。這正是武狀元少的原因之一吧,有人算過,整個武舉就出了208個武狀元,還不及文狀元的一半。但也有人統計過,說有記載的武狀元共293人;其中,唐代41人、宋代74人、金代(朝1人)、明代57人、大西政權1人、大清109人、太平天國2人。
汾陽王郭子儀由武狀元拜相第一人。武舉一般就是力大一點,有一身的蠻力,騎馬彎弓刀箭一類玩得嫻熟,如同藝考、體考文化分僅為參考。清未時的許多傳武大師都不去參加武舉,譬如楊露禪、董海川、孫祿堂、霍元甲……有名的這些大師都不是武舉出身,他們真不稀罕?不稀罕拿個武狀元光耀門楣;那象有點文化寫一手好書法的大多是參加過文科舉的選手。
有人說這些大師大都是吹的,真正上了擂臺,怕丟人。現在看那些什么“及化發”“裸絞力”,最后就是:“你強任你強,大風過山崗”就完了。還有待遇又不如文科的,武科到后來基本是走形式、走過程了。
光緒二十七年(1901)因榮祿上秦廢除武科,朝廷正式廢出武科舉。
文科舉明堂花樣繁多,余也是不甚了解,僅得皮毛之膚,卻要言之,不自量耳。
文科舉各省每年又有歲貢(生):規定府學一名,州學三年取兩名,縣學二年取一名。也就是這些人經學政(清末為提學使)考試合格,可以進入國子監讀書或分派任七品及七品以下的官職,一般任學官,比如教諭,屬于秀才中的戰斗機。
歲貢是從秀才中選拔的,秀才僅是初級功名,無做官的資本。一句話歲貢就是從這些老是考不上舉人中的老秀才中選拔的,還要看年限,歲貢又成了“挨貢”,反正是熬年限、拼壽命,壽年長者占優。
咱們的聊齋主人蒲松齡同志,19歲中了秀才,這個年紀中秀才還是牛牛的。可惜后來后來還是秀才,原地踏步到71歲,終于成了歲貢生,好在那時年齡不是問題,問題就是你要能考(選)中,蒲老最后得了個候補訓導的小官(府州縣學的副職,從八品);當然有品自然比無品好,放在當下在縣里最小也是局長,也算進了體制,可算是末流的小縣級官員,排名絕對墊底。還好、以算學有所得吧,那時興不興、享不享受這個待遇,就不知道了。
余本人最欣賞蒲老的這幅對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嘈娜恕⑻觳回摚P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員。老蒲可算秀才中最出名的粑粑
歲貢(即貢生)有五種:歲貢、恩貢、拔貢、優貢、副貢。
歲貢。由地方定期考選的,是從秀才中優秀的廩生中選出,也就是誰鄉試落榜的次數越多逾有機會。中了入國子監學習,府學一歲一人,州學三歲兩貢(人),縣學兩歲一人。難還是難,以州學算,上百名秀才中三年只有兩個名額,若果加上往往屆的秀才,競爭可謂直線竄了。這個時候老同志就占優了,所以這個科舉只管學習,婦哺老幼皆宜,對不起“科舉”讓妹子走開。這正是:
生命不息,科舉不止。真正詮釋活到老學到老的大革命主義精神;科舉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為了功名我拼了。
廩生。是秀才中名列一等的秀才,是經過月考歲考和參加過科考(鄉試)優秀者。成了廩生就有官府發給的廩米或銀兩,有資格成為貢生。到清末時,廩生有四兩白銀津貼或相當于此的食物補助。那時縣官的年俸僅為45兩白銀(工資),當然不含什么養廉銀或其他灰色收入。廩生憑這點銀兩,是可以養活一家子人,小康是絕對的。至少官府給你解決了錢的問題,剩下的就是同學你要安心學習了。
這秀才服還是可以的
盆友們別不要被某些電視劇或小說帶進溝里,什么窮“秀才”。你要這么認為,一出門就掉溝里了。
說實話秀才是不窮的,中了秀才有了某些特權,享受了某些社會福利和社會榮譽,而且朝廷對這些規定也能很及時落實到位,非現在人所能理解了解的,至少在當地可算賢達人士,也是朝廷籠絡的對象,換成一般百姓休想。免除了差傜,可以站著和知縣說話吹個牛的,犯錯了不可加刑,最多打下手板心,就是犯罪了不能刑訊逼供,如同代表的,還得先上表除去功名,才能用刑。有秀才專有的秀才服,娶了堂客的堂客就可以穿繡花鞋,上街就喜洋洋了。百姓老婆是不能穿繡花鞋的。
秀才地位雖僅比童生(儒生)高一級。凡是沒中秀才的都是童生(不包括老百姓),不論歲數大小,一律是童生。生員見官可以不下跪。有意見有想法可以向官府稟告,秀才寫的叫“稟帖”。老百姓寫的叫“呈文”,官府不一定看,稟帖是要過目的,稟帖還可談點私活,比如需要點照顧,門口有家賣燒烤的,必須讓他搬走…;百姓呈文是不允談私活。
普通百姓見了秀才要叫老爺、相公(這個知道的多),直呼其名者,要處罰的,保證了秀才的人前地位。建房子時大門可以比鄰居百姓的高三寸,這就是什么高門大姓的由來,顯示秀才家的門楣。中了秀才可以做館當私塾了,這個非秀才不行,有了收入。還可以走穴,比如紅白喜事時寫個祭文唱喝一下,創收的門徑也多,就看你愿不愿意了。什么蒲松齡當街賣早點,聽故事搞創作,那完全是瞎扯。歌頌老蒲的光輝形象也不應這個吹,因為他沒干過,官府也不允這樣,士農工商是有嚴格區別的,反而把老蒲整黑了。其實,老蒲是最低調的“秀才”,又是寫聊話的大師,許多狀元都沒他這大名氣。
秀才雖無做官的權利,但也是有特權的,是朝廷對讀書人的獎勵或籠絡,至少不讓天下士子們寒心,餌料還是舍得下。
中了秀才可以參加高一級的考試,即鄉試。中了就是舉人,更牛了?!度辶滞馐贰分械闹苓M,他連襟為參加鄉試,出200多兩銀子捐了個監(監生),有了這資格才能參加鄉試。還算有礦的了,那時周進做官年俸僅12兩白銀,可見這秀才頭銜就值200兩銀子,含金不高?
秀才的任務就是必須參加考試,不達標就要被申斥、警告或除名(幾次不合格),還是嚴的,不努力還真不行。
所以,科舉這條路上人滿為患,不見頭不見尾,只見趕考的,心中的目標-京城那金鑾殿。對于舉子來說夢想就是-保和殿。只要上了保和殿,你就是帝國的精英,至少府、州、縣志上有你的名字,一輩的飯票有了,直到、直到領飯盒時,不對、還有規定你飯盒的大小,飯盒的高、周長、圍墻的多少,還要蔭幾人,后人還要恩享你帶來的福氣,甚至沒見過你的長輩(或祖父輩)也能享受你帶給他們的光環榮譽,還能封官,在地下笑得咳嗽。若果祖宗出過什么大盜、失足女、渣男之類的后人是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對當朝的圣上不就是恥辱了嗎?對遵章守法的普羅大眾的良民不公平。前些年,不是有個坐臺的妹紙成了“法官”,引發了熱議,你愿她審理你自己的案嗎?道理是一樣滴。
犧牲我一個,幸福全家人。飯盒越大,享受越多,慘遭洛陽鏟的機會也多,古今皆然。那劉甫婆在老公沒了后,常公封她上小學的兒子為少將,就是蔭了;還有那青馬的兒子,還在吃奶,常公也給他授了個上校。有這老祖宗供奉著,一出身就贏在了起跑線上,正因為有這么多的好去處,這就是人們愛拿我某老祖宗如何牛,現正還在供奉,是家族的功臣等等,從家到國,都如此,要紀念。
這就是科舉路上人來人往、趨之若鶩的原因了。一千三百年來,換了好幾茬朝廷,都能堅守的原因。朝廷吃透了士子心中的小九九,樂此不疲。少數族建立的遼國、金國、大元、大清都學會了這拿來主義。特別是這大清繼承了還能發揚光大,可見真的善于學習,確實培養出了許許多多比滿人更加忠于大清的“臣在”。
廩生和廩膳生,有稍微差別,廩生相當于每次考參都合格,玩的是年薪,是秀才中的貴族。而廩膳生,是某次考試考好了或發揮超常,成了領月薪的學生,所以用“膳”字,寓這個月生活有著落,吃喝不愁。
再講恩貢。每逢朝廷的重大節日,重大慶典。新皇即位、大婚,萬壽節……。把本年度的歲貢生都稱為恩貢,相對于平常年份待遇是要好一點,這個運氣成分多了一點。
拔貢。是本省學政對本省生員(秀才)考試,選操行和成績雙優的同學入京師考試,選的就是“德智體美”的同學(不管年齡大少)一視同仁。在州縣合格后又到省城參加督、撫、學政的合試,稱“三院會考”,中者發車路費參加京城的朝考(殿試)。民國時的安徽人許世英,走的就是此撥貢,也是有名的人物。朝考合格一等授七品京官或知縣,二三等外放知縣或本省教諭。撥貢生員每十二年一次(以前每六、八年有一次,清中葉后為十二年一次),這個也是難,所以待遇與中進士后的差不多。
優貢。是本省學政每三年的任期滿從本省生員中選出品學兼優的人報送朝廷參加朝考。這個就不一定非要在地方考試了,平常學習好遵守紀律尊重師長,人緣好嘴甜者有機會。這個名額是很有限的,大省六個名額,中省四個,小省二個。大清18個省,依6個計,僅108號人。盆友們真的金貴了。一等授知縣、二等授教職、三等訓導。
副貢。是參加過鄉試,落選舉人的生員。成績還是名列前面的,舉人名額每省都有限額,咱們彩云之南每三年的舉人(新進人員)名額不超過三十名。舉人在省城放榜時的名單稱正榜,同時為鼓勵舉人名單外的優秀者,也張貼鼓勵榜(即副榜)。余戲稱“紀念獎”。他們可以直接去國子監學習,又叫副榜貢生,俗稱半個舉人。
大家馮友蘭的父親在他寫的《三松堂自序》中說:“不希望子孫代代出翰林,只希望子孫代代能出秀才”。也是說那翰林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但秀才總歸容易點,中個秀才也是出人頭地。馮家父子與云南還是有緣,其父中進士后任過云南永昌府知府(今保山、廳級),馮友蘭也在過西南聯大。
《清史稿》載這五貢任官:七品及以下官員。也就是說,一般而言,七品官是他們的天花板了。發展自然低進士一格,不如選調生。
再談一下秀才。秀才是民間習慣叫法,正式的名稱叫“生員”,這知道的盆友很多,也值得小說一下。秀才也是古時選拔官吏的一個科目。漢孝武帝時改為“舉察”,元封四年(Bc107)規定郡縣每歲各舉秀才一名,即優秀人才。東漢時諱光武帝,改秀為“茂”稱茂才。三國時又改回成秀才。隋唐時科舉中設立“秀才”科,后廢除。但秀才之名卻成明清府、州、縣學生員的稱呼,成了有知識有文化的代名詞。
秀才有許多科稱呼,但也不外這幾種:庠生、監生、蔭生、附生,增廣生。庠生:庠古時指學校,學生也稱庠生。明清兩季在府州縣就學生員的別稱。庠序也是指學校(書院),明清時當地的縣學也稱“邑庠”(邑指本地),當地秀才在當地書院學習稱“邑庠生”。秀才向官府稟帖時自稱庠生xxx、或生員xxx。秀才也是取得到縣級書院學習的門坎,只有秀才才行。童生(儒生)一句話沒有秀才頭銜的只能在私塾學習。只有在縣級書院就學的學生(生員)才是秀才,這樣就好理解了。
監生(在中央官學讀書的學生)。是在國子監讀書或取得在國子監讀書資格的秀才。國子監為封建王朝的最高學府,能進入是有津貼的。清中期后對某些特群人可以以捐納的方式獲得“監生”這稱號(即捐監),但不一定能去學習,大多是一頭銜而已,怕影響在讀的監生,監生可以參加鄉試,滿足了一把他們的虛榮心,朝廷得了真正的實惠-銀子,屬于秀才中的轟炸機。
其中監生有幾個稱呼,監是封建社會的一個官府機構。
舉監:是由舉人來做監生。就是舉人在國子監深造,你可以理解為在讀研究生或在讀博士后。
貢監:秀才來做監生,即地方選出的貢生,成了貢又稱為“出貢”,就不再受地方儒學管教,屬于國家級的國子監管教。他們以國子監之名可參加順天府鄉試,不占用原籍名額,以就是讓地方多了個名額。
蔭監:憑借父輩做官而成的監生。老子的官大,可以蔭兩人;官小蔭一人。規定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可送一子入監,武官二品以上,送一子進監;幾品以下不能蔭,立功受勛烈士由官府申報再優蔭,對滿清貴胄八旗子弟都有相應的規定和優待。此不贅言。
這蔭又分“恩蔭”和“難蔭”。恩蔭是上輩有功于朝廷而給予下輩入學任官的待遇?!叭缭迫缬?,兒孫蒙其恩蔭”。這個恩蔭玩的是“拼爹”游戲,你老兒的官或功越大,小子你享的福越大。
恩蔭的機會(時間):
圣節蔭補:每年皇帝的萬壽節(生日),舉行一次。
大禮蔭補:每三年逢郊祀時一次。
致仕蔭補:官員告老還鄉時一次。七品以上蔭一子受其俸祿。
遺表蔭補:官員死時允上遺表一次。這次提要求,不打太極了,什么犬子無能啦,宗族人多,衣食有憂。盡量往“慘”字上說,圣上一開恩,不就解決了嗎!
其二“難蔭”:凡因上輩為國為民以身殉職而優待錄用其子孫,皆稱難蔭。
“恩蔭”和“難蔭”大多與銀子、就學、任官有關,實打實的實惠。拼的是老子或老子的老子、還有人脈,有這些老子在支撐,豎子就是老子,一出世就是贏家。
例監:就是捐監。出錢買來的,因是“監”,又稱“例貢”。不算正途,因此不被看重??衫斫鉃樽吆箝T。只有正兒八經經過鄉試、會試、朝試一路考來的才是正途。凡是出錢買來的都不叫正途,朝廷也是愛面子的明明是出錢賣的,偏偏不叫“買”而叫“捐”納,大家心照不宣,看被不說破,千百年來都能明白。
增廣生(即增生):地位不如廩生,增廣生也有名額。若成績好可以補廩。增生沒有官府補助,不給月米也不提供住宿(廩生每月給米1-2石),增生一般在家完成學業??梢岳斫鉃槭恰昂凇被颉白詫W考試”;因廩生有限,之外適當擴招幾個(增生),以茲鼓勵之意。
附生即附學生員之簡稱:附生同樣沒有官方的任何補助,地位比增生還下之。指初進學者,就是剛成秀才,還沒吃過秀才飯的“小白”,還沒流量的小小生,還只是名譽上的“秀才”。附生人數的多寡可由地方適當定奪,有點旁聽生的意思。
在附生中還有兩個另類:一個叫青衣、一個叫社生。這兩個是所有生員中成績劣等而受降級處分的哥們。讀過書的盆友們都明白,就是班上的鬧包,一般是坐最后的那幾位神,余也是曾經名例其中的一名鬧包。為表揚他們只能穿青衣,他們名頭又是叫秀才,實際是介于童生和生員之間的夾心層,不能享受免除徭役的特權。但在童生面前還是可以牛逼一下的。按規定這兩位哥是不能參加鄉試的,若果想參加需經過府試,獲得(或重獲)正式生員資格才行。如同以前高考的,有那么一部分是不能參加高考,早早回家自由擇業去了,如果是妹紙干脆嫁人。社生也許是“社死”的最早出處。
看書籍小說,凡是出現什么“白衣秀才(士)”的,統統都不是秀才;是指“不第秀才”,盆友們最熟悉的就是《水滸傳》中的白衣秀才王倫。“白衣秀才”這瘆人的稱謂,起源于宋代,白衣不是穿白衣,泛指不中的或普通老百姓、平(貧)民。當然最早的時候為區別士農工商,規定商人只能穿白衣?,F在穿白衣的蜀黍叔叔那叫一個牛。
要參加秀才考試。還要進行資格審查的,凡是娼(失足女)、優(伶,唱戲的)、隸(皂隸)、卒(士兵)子孫不能參加童試。因為士子一旦當官或升官,進入官員體系,不但要封妻蔭子,還要褒封祖宗三代;如果祖上三代有過這些人:販夫走卒、三姑六婆、雞鳴狗盜、割豬煽狗等者的后人是不允許參加科舉,不然成何體統有辱朝廷圣威。
此外,還不能有冒充本縣人的籍貫,一旦發現“冒籍”(現在叫移民),還要擠掉本縣士子的名額;所以,為防冒籍,還要查口音,即“審音御史”專門為打擊“科舉移民”而設置的。凡參加考試的士子還不能“匿喪”,若父母喪亡,子女必須服喪,這是起碼的孝道。
參加考試的還要出具聯保書(證明),需有五名保人的簽名(可以代簽),其中必須有一名具有秀才功名的擔保人,余下的為業師、街坊、親朋等。對籍貫也有規定,若果祖籍非此地人的,先前規定在此居住50年,后改為30年的可以參加本地考試,有房產證明、祖墳等就更加加持了。有名的就是袁崇煥袁嘟嘟了,廣東東莞人,在廣西參加的科考。
關于秀才的基本明堂大至就是這些?,F在談一下秀才的考試,秀才考試分三場:第一場即“縣試”,由知縣大人主持的考試。第二場“府試”,由知府大人主持的考試。第三場是“院試”,院試中式了,恭喜你同學,你可以見官不下跪了。這三次考試都是淘汰賽,縣試合格、進入府試,府試合格、進入院試;只有院試合格才是生員。這是地方級的考試,不算國家級的。
一般縣試在文廟舉行,即大成殿前的廣場上(或在縣級書院舉行)。
府試自然在府的所在地舉行,這里就有專門用于科舉的貢院(考棚)。余至今未明確(肯定)看到過縣試(縣級)有貢院的資料,也許農民工真的是農民工,孤陋寡聞矣!
石屏州(或其他州縣)沒聽說過有貢院,若有不煩盆友們賜教。臨安府是有貢院(確切一點說是考棚,有臨時之意)的,那時臨安府轄今天的建水、通海、華寧、石屏、蒙自、新平、峨山、開遠、元陽、綠春、紅河、屏邊、金平、河口等地。
會試之前的科舉考試都是淘汰賽。縣試以不例外,大清時縣試一般是每年的二月份舉行(指的是農歷),是在各縣縣城舉行,人生科舉的第一步由鄉梓起航,就看你得能行多遠。由縣太爺坐鎮指揮,連考五場。春節一過,對士子們來說煎熬的苦日子就到了,可肯定沒有人喜歡這種考試,但又是必須的,幾千年來如此,想來幾千年后也會如此。
這個只要是童生都可以參加,不管你胡子多長,還是勾腰砣背,只要志立于考試都允許,當然是審核通過的才行,也要符合相關規定的。
好了盆友們,現在正式進入縣試考試的流程,請作為應試的準備和相關資料。
同學們這是你們人生第一場考試,祝你們成功。當然了對有些或某些同志來說,他們已經是久經沙場的老油條了,甚至胡須拖雞屎了,佩服你們這種鍥而不舍的革命精神,都是老同志了,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同樣希望你們考好,秀才題名,為我異龍添光,乾陽增秀,謝謝大家的到來。
縣試的通知已經在一個月前貼出了,我們石屏州在寶云鎮四城門、縣衙、文廟,城隍廟、玉屏等書院都貼了公告,相信同學們都看到了。就是過年前,主要是提醒大家不能因為過春節,而耽誤學習,過節和學習兩不誤。
縣試考名點在縣衙禮房,由師爺或儒學教官負責登記。
同學們請認真填寫好親供、互結、具結。
親供:姓名、年齡、籍貫、身高、容貌特征描述。同時還要填寫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存歿履歷,過繼(領養)還要寫親生父母三代。
互結:同學們請交上你們的互結證明。同考的五人要互寫好五童互結保單。告訴你們切莫作弊和違規,請遵守考場秩序和規則,只要一人犯規,其余四人連坐。聽明白了嗎?還真不是嚇唬你們,若有至少三年內大哥我見不到你們。
具結:同學請交出示本縣廩生的具保證明,一名童生須兩名廩生作保,一名是自己找的,稱之“認保”,另一名是官派的叫“確?!?;當然,要適當收點銀子的,白吃的午餐還是算了。到了廩生這一步生活就小康了,還需要干活?活就是讀書考試。我成了推銷保險的了。擔保內容:不冒籍、不匿喪、不替身(槍手)、不假名;還保身家清白,非優娼隸皂之子之孫,無犯罪前科,沒干過濺業。
這個流程一走,沒半天下不來。合規合格,可以準考,這些資料分冊存于縣衙,雙人雙鎖嚴加看管,不得有誤。
進入考場。每縣搭有臨時的普通考棚,一般在文廟,石屏州也不例外,祖國的文廟大多坐北朝南,建水的也是如此??h試有考四場五場的,由縣官自行定奪。
入場前,有“搜子(即差役)”搜查全身,如同登機前的安全門。有無作弊工具。
每場考一天,時間是充裕的。本縣城童生在家居住,外鄉的可以投親靠友,沒有的統一安排住宿,多少是有點補助,那時能參加考試的考生并不多,反幾十號或百十號人?,F在黑壓壓的不上千就是幾百號,還要分幾個考場的。
考試這一天,天不亮就到了文廟??h官親自點名,童生自帶考籃(考箱),內裝文具和食物(大多是脫水的),準入卡等,從文廟東側門依次漸行,點名入場,門上掛有燈籠,考生稍微抬頭,很易看清。
進了考場要向考官一捐致敬,立于考官背后。這時再集合作擔保的廩生,立于考官身邊,童生點名入中廳接卷,高唱作保廩生之名,廩生確認后領卷而出,此即所謂“唱?!?。若有嫌疑立馬關押扣考,棍棒伺候。
石屏州縣試在文廟,文廟有三個廣場(文廟大都如此)寓天地人??忌谶M門第一個廣場等候,從東邊門點名進入,順時針繞過泮池(寓時來運轉)到以前原來的圖書館那是領卷,再從東邊門進大成殿廣場考試,考生多時,泮池左右兩邊搭有考棚。
考生對號入座,衙役抬考題板在考場巡回展示,讓每一個考生都能看清。如同熱鬧喧囂的旅游景點,總有人拿著“請安靜”的紙牌走來走去。
考生填涂考號后,可以作答了。試卷劃有格子,每頁有十二行每行二十個格子,如同中楷本。還給兩張素紙(草稿低),都要求用正楷書寫,答題不能寫于密封線內,若有白忙,零分計,這叫“越幅”。
第一天的首場考試為正場,錄取較寬,文理通順,書寫端莊,都可以錄取或合格,若被錄取了的,可以參加府試。接下來的這幾場,盆友你想考就考,不想考,就回家老婆孩子熱炕頭去吧!我想大家心情都一樣,還熬個毛線。但合格者還有參加接下來的考試,從首場到末場,每場考試隔一二天揭曉一次,合格考再繼續,文字功夫較差者淘汰出局。每場考試排列前者,再下一場考試中,要提坐“堂號”更加接近主考官,監考更嚴。
第一場為正場,考四書文兩篇、五言六韻試帖詩一首。有一定格式,字不過七百。
第二場為招覆亦云初覆??妓臅囊黄?,孝經論或宋理一篇;默寫“圣諭廣訓”約百字一篇,即皇帝語錄,要準確寫出。
第三場稱再覆。考四書文或經文一篇,律賦一篇,五言八韻詩帖詩一首,默寫“圣諭廣訓”前場中的第一二句。
第四五場稱連履。考經文、詩賦、姘文。
這幾場考試不能犯廟諱(死去的皇帝)、御名(當朝的皇帝)、圣諱(孔老二),文章不能少于三百字。考試試卷、草稿等都要如數交齊彌封。比現在的嚴多了。考完試出龍門,謂“放排”。考試揭曉,謂“發案”。還要鳴炮,示以祝賀。放榜時,誰的名字比同學們高出一字,即的本屆(次)第一名。
把第一場至最后一場彌封全拆開、鋪開在長案(桌),用姓字張榜稱“長案”,第一名亦稱“案首”。只有案首獲得了“進學”資格,也就是提前獲得秀才功名,可以不參加府、院兩試??记笆姆Q“縣前十”,到府試時提坐堂號,緊挨考官,是一種榮譽。所以,在科舉考試中緊挨考官或考位居前的,都是上次考試成績優者。如同當下的一些學校,考場號數字越小,證明學生成績越好;數字越大差生越多。如同小日本軍的番號越小越是精銳,番號越大越是烏合之眾。
這就是縣試的基本流程,接下來的府試、院試,就是一個模式了,程序是一樣的。只是主考官越來越大,由知府到學政和督撫大人。只有讀書人才具有這種機會,也是讀書人的機會,平頭百姓平時見個縣太爺都難。
強調一點,凡是提前獲得府試或秀才功名的,都會參加接下來的府試,直到院試獲秀才程序的終結。為何要參與?不是為了重在參與,而是重在有獎勵和榮譽,一句話只要考得好都有獎勵,“書中自有黃金屋”,與銀子掛鉤,誰都想。
同樣道理,獲得縣試合格的考生,將參加接下來府試。府試在府所在的州(縣)舉行。石屏州合格考生參加的是臨安府試,要到建水州(縣)參賽。到建水參加府試的石屏考生,一般有兩種:一是由縣學組織的,二是自行抱團去的。這都有補貼,絕不會有討飯參加考試的,若有盆友們不煩道來;朝廷不允的、絕對不允,朝廷臉面何在?都是帝國的人才。
經過層層選拔,石屏州能參加府試的學生不及原先的三分之一,但數十號人是絕有的。很能查找這方面的資料。石屏州當時去建水的路兩條,一般都出東門“旭日門”,過羅家莊子、生(深)茨,在化龍橋(有化龍亭)直行到大、小瑞(水)城可坐船過異湖到海東上岸,走陸路去建水。陸路從化龍橋左轉有埂路過王山寨、吳家莊、左所、人壽村…,陸路還可出寶云鎮北門“龍朋門”沿乾陽山腳,到壩心海東,順河岸直下臨安府。
以前,石屏有四所,即大明的衛所制度的遺留。在外認老鄉要數出這四所:左所、后所、中左所、鐵所(今屬建水)。以前左所、中左所還殘存有寨(所)門,今無也。整個異龍湖畔有七十二灣,也是要能數出十來灣,方為老鄉。
“化龍橋”可說是石屏州所有參加科舉盆友的最愛,其上一亭,曰“化龍亭”,舉子們都有“暫借龍亭望帝京”的小九九。不象今天的破爛不堪,孤零零、破稀稀的,但也見證了石屏州科舉發達的曾經。
先前元江府參加臨安府府試的童生,若路過石屏也多走這條路。
以前元江府未置考棚(貢院)時,元江府的考生要到建水參加臨安府的“府試”,很熱鬧的,科舉帶來的繁榮,或科舉經濟,現在曰:“高考經濟”。凡是學校周邊的商鋪大多是圍繞學校做生意,什么文化用品、復習資料等不悉細數了。古今皆然,明白就好。
回過頭來再談一下“考籃”的事,這個明堂也多,與考生息息相關。這“考籃”先前確實是籃,裝點與考試相關的筆墨文具等,隨著科舉的完善和時間的煎熬,考籃變成了箱,成了“百寶箱”。里面除了裝筆墨外,又有了盛食物的抽屜,以及衛生用品,裝藥的格子,簡單換洗衣褲、洗漱用品等。隨著門閥的出現,箱子的材質越來越高端,出現了花梨紫檀的珍貴考箱了。“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如同農民工言:“肉分五花三層”。
一個箱子有了高低貴賤之分了,上面鐫刻有祖上中過的功名,誰誰誰的,顯擺了,也是有榜樣的作用。整個科舉時代,確實出現了許多科舉大戶。
石屏州冒合山上有座“煥文塔”,在臨安府首屈一指。今天的為重修,老的前二十多年拆了,當時也是危塔。石屏州人有了“煥文題名”,有樣學樣,學的就是長安的“雁塔題名”,只不過題的不是進士之名,而是乙榜進士之名(舉人稱乙榜進士),也就是會試的落榜生,或中秀才者。一般來說,只有這些落榜的哥們,回到鄉梓,復讀來三年再戰。會試中成了貢士的,一般多年后才會衣錦還鄉。
喚文塔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和昆明的“石屏會館”為同時期修建的配套工程,說明那時的石屏州有點拽;真的有點拽,也還是乾隆年間,還在思茅(今普洱)和個舊分別也建了座石屏會館,說明那時的石屏商邦及官府把民生問題搞得好,至少有點充裕,搞點“無雙境”,宣講一個“文學南滇第一州”的精神!
何故乾隆四十一年?也許,那時乾隆爺結束長達29年的大小金川之亂,十全齊也。那年,乾隆爺六六大順,也許為慶七十大壽,建好期予慶祝。凡事都會有所藉口的,此乃余之猜也,農民工之猜而已,勿信!
位于普洱市思茅區順城街34號的石屏會館,順城街與新興街交匯處。
縣試考完,接下來的便是府試。由知府大人主持公考,參加府試的流程與縣試相同,只是結保的廩生要多一名。這里需要明白一點,作保的廩生都不是甘愿作保的,這個是規定與自愿相結合的,因為成為廩生必須如此,誰叫你是廩生。廩生有點“輔導員”的意思。
府試時間是四月,第一場就是本試的正場,只要這一場過關被錄取了,可以參加省級的院試,提前拿到入場卷,心情是爽歪歪了;下面幾場,考不考由你,考也是走走過程了。一般家離遠了,第一場(正場)已錄取的考生大多還是會參加接下的幾場考試,直到府試結束。
院試。大清時由各省的學政主持,因學政又叫提督學院,故名。這里的提督是主管一省的文化科舉等所有事務,又加了后綴“學院”。明末清初時稱“提學道”,院試亦稱“道試”。報考的程序、注意事項均與縣、府兩試相同。院試錄取后即是新晉的“附生”即附學生員,正式有了功名。
院試為三年兩試,在八月進行,地點省城。但也有學者認為院試為一年一試,余不認為一年一試,這樣就不好解釋三年一考的鄉試,第三年與鄉試沖突、撞臉了。鄉試才是科舉國家級的第一場,很受統治階級(皇帝)看重。
當然也許清末時是這樣,但事物不是絕對的,總有例外,不能把“孤例”當成通例。
例如國家級科舉考試就有???、恩科、恩常科的考試,其實只是叫法不一樣。常科,就是三年一次的考試;恩科,是慶?;蚣o念朝廷重大事件時,提前或在??坪蠹涌嫉目荚?。恩???,又叫“恩常併科”,同一年舉行。封建王朝還是能遵守三年一次的科舉,每逢這“大筆(比)”之年很是隆重。若巧遇“大行”之年,那就推后了;大行,即剛死而尚未定謚號的皇帝。
院試只考兩場即:正試、復試??及斯晌模ㄇ迥┛冀浟x)和試帖詩,并默寫《圣諭廣訓》百數十字。揭曉稱“出案”,錄取者稱“生員”即名符其實的秀才,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享有某些特權了。札發入府、縣學(書院)學習,稱“入學”或“入泮”,但也可不去。從此不用開錢上私塾了,有了學籍可以進書院學習。
泮即“泮池”,古人曰:學有泮。意思是讀書學習的地方,要有池塘。石屏縣立一中及文廟都有池,一中叫“噴珠泉”旁立一碑曰“喜客泉”又叫“擊掌泉”。上面刻有當地康熙乙有科舉人涂晫的一幅草書對聯:
不是虎丘,寧無聚石談經處;誰穿花徑?為有噴泉喜客來。前兩年還引得央視的“探索.發現”欄目來此探尋一番,整得自然天成的。
剛成秀才才入學的也叫“附生”,一等秀才是廩生,二等“增生”,三等“附生”,指在一般書院里的學生。
凡在縣、府、院試三試中第一名都叫“案首”,勇奪這三個第一名的叫“小三元”,有別鄉、會、殿試中勇奪三個第一的“大三元”。與麻將無關,倒是麻將中的大小三元與此有關。
院試的學政,是皇帝欽派的翰林充任,每名一名,三年一任。故加提督銜,全名“欽命提督某省學政”,形同欽差,三品以上官員充任。
現在抄幾道科舉題,盆友們試試:
縣試題:李廣程不識治軍繁簡論(七百字的八股文)
府試題:而學之壯(七百字八股)。
院試題:阨窮而不憫(七百字八股)。
農民工不會,余看了頭都大如斗。
也許,盆友們會問,整個科舉考試中有沒有這樣的仙人,把這大小三元收入懷中的。還別說,還真有,只要你想到的世間還真有,此神人乃大明初年的~黃觀,被世間稱為六首狀元。參看余“知乎”上的《“六首”狀元及“科舉”》,此不贅言啦。
也許,會有盆友們問這三試會有作弊的嗎?一般來說不會,誰都知道生命的可貴,作弊就是用生命作賭注??婆e是封建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一樣大事,違規者一律重典伺候,正所謂的出頭就打,而且是往死堅打。明代時手段更加嚴厲,什么南北榜之爭;著名的當數風流才子(其實也不風流)唐伯虎和徐經的故事了。徐經者乃霞客之祖父,主考為程敏之、李東陽,涉嫌賄考、受了嚴肅處,唐徐兩終生禁考、斷了前程。
大清時的大學士一品大員~柏?。M人),正因科考案,被朝廷取了項上人頭。成了科舉史上古今第一高官,名字改成了“葰”字,有了草字頭,這里就不解釋了。還有大家知道的那紹興的周家,就是那外號“魯四老爺”的周家,也是卷入科舉賄案中,才走向衰落,周家也是出人才的,別樣的人才也多。
盆友們也會問,會不會有搶劫殺害去趕考的人,答案是:NO!除非強盜想滅族,想滅族的強盜也強不了。首先,上千年來的文化宣傳,這些哥們歷來深受人們的尊重,社會還是需要讀書人的;其次,文化人是國家的希望,每逢“大比”之年,趕考沿途加強了治安防范,飲食衛生住宿都有專人管理,這個是落實到位,簽了責任狀的,沿途鄉鎮對雞鳴狗盜者,都有約束,這可不是吹的,從當下的高考,可窺知一二。動亂年代一般就停了科舉,朝廷不停、地方停,地方不停、舉子停??婆e考試還是公平的,它是平民進身士大夫階級的重要通道。
一般違規是很罕見的,就拿院試的閱卷官來說,閱卷官須來在五百里之外的夫子,能不能嚴格執行,咱可不知道,但規定是有的。如同縣官須離故地三、五百里之外當官,原因不言自明。歷史上也沒有如同《西游記》中小說的殺了官員自己去冒充官員,或姜文主演“讓子彈再飛一會”中的假冒,那完全是低估了古人智商。封建時代的官員一般三年一任,任或改任須到吏部報道,查看“花押”是否正確,以及擔保人等等,缺一不可。所以,封建時代的官員,不在任上,就是去上任的路上。如同科舉雖然繁瑣,卻以杜絕了隱患,至少降低到了微米。
張大千大家都知道的,如雷貫耳。但此老卻被土匪給綁了幾天,張氏南充人也。一次,與鄉人結伴回家,半路讓土匪給綁了,要贖金,讓張寫信回家,讓家人來贖。一匪見張之毛筆字漂亮,惜之。遂力邀或脅迫入了伙,成了寨中師子,管吃管喝、有嘍啰伺候,好不愜意。后由于官府逼得緊,怕傷了這文弱書生,遂放了張氏。民國初年的匪亂,歷史上算是最多的一次了。
談了文秀才再小說一下武秀才。武秀才也是這么考的,縣、府、院試都分四場,第一場:步射。第二場:馬射。第三場:弓刀石。第四場:文字。武秀才的重視度不如文秀才,關注者少,也就到此。
大清時有幅對聯流傳也廣:
行年七十尚稱童,可云壽考;到老五經猶未熟,不愧書生。洪天王15歲通過了花縣的縣試,但考府試考了四次都沒考上;還有那個寫“滿朝盡帶黃金甲”的黃巢也是多年的落榜生。所以,不能小看落榜生,他們沖冠一怒,地球也要抖三抖。
整個大清的童生在二百萬至三百萬之間,而其中能考上秀才的僅40多萬人。
隋國祚僅38年,舉行過4次科舉考試,一共僅12名秀才。當時的秀才要經過殿試后,方才取得,是含金量最高的秀才。唐初重臣杜如晦老杜家,卻有兄弟三人中了大隋的秀才。
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去世的秀才是蘇局仙老人(1882-1991)是1906年考上秀才,也是最后一次秀才試。后教書育人,書法也了得。好了,現在開始國家級的考試。
現在,來說一下石屏州究竟有多少人可以參加國家級第一場考試(鄉試)。石屏州院試結束后,錄取的新生(生員)20名,院試三年兩試,錄取率很低。在所有的秀才中取一等秀才(廩生)30名,二等廩增生9人,共29名(清未)。若在清中期前或大明時,名額更少;特別是明初時,秀才之名少得可憐,那時整個石屏州僅六、七千人口不足萬人,名額自然很少,幾個三年不見得有一個。整個元代近百年的國祚,石屏州僅出了一位貢生~王瑞。
經過選拔出來的這29位學霸,將代表“山川東迤無雙境,文學南滇第一州”的石屏州參加“鄉試”。出發之前當然要舉行出征儀式的,而且儀式感還特別滴強,知州要講話滴;歡送是少不了的,是否十里相送,余不知也。但是,送君送到化龍橋頭是必須的,望君化龍而去,妾身恕不遠送。
路線是到建水后,是否還由知府大人講話,這鮮見于史。想來只要經這建水的考生,知府大人怕是要露露面,勉勵幾句,什么臨安以你為榮,我為臨安增光移彩之類的話,古今通吃。
知識改變命運,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也對,但有時也不一定。應該更是“能力”改變命遠。對舉子來說相信也希望知識改變命運。對于草莾英雄、土豪就不一定了。要不何來:“自古劉項不讀書”。
鄉試因在秋天舉行又稱“秋闈”。主持各省鄉試的正副主考官兩人,是皇帝從翰林院中考核欽派各省。凡中這“龍虎榜”的都是舉人,第一名稱“解元”,唐寅就是鄉試的解元。第二名稱“亞元”,三至五名稱“經魁(又叫五經魁)”,第六名叫“亞魁”,第七至十名為文魁,古今還怪多的。新科舉人由各省布政使發給第二年赴京會試的車馬費以及購置頂戴、衣帽及匾額(功名匾)的費用,秀才的藍綢者緣袍可脫下,換上者青綢藍緣袍的舉人服,帽飾由銀雀改為銜金雀,稱呼由相公變成“老命”,洋人得很。
鄉試每三年一試,云南省在清中期前僅60人,可以成為舉人,到光緒年間僅增加了4人,共64名。那時,云南省人口有一千萬。明、清兩朝,云南共舉行鄉試175次;其中,明代78次、清代97次,共產生175位文解元。
明代云南有76名文解元,其中兩名應該是貴州的;因為從大明宣德四年(1429)至嘉靖十三年(1534)貴州參加云南鄉試,共105年時間,若果真實,那么貴州在105年的時間只中了兩個文解元呀!
從1411年,永樂九年。辛卯年,云南首開鄉試,到1903年(光緒二十九)最后一科鄉試,共492年,云南中解元173名。
明景泰四年(1453)癸酉科鄉試,云南中舉37名,貴州中18名。說明那時貴州中舉名額不超過20名,云南不超過40名。能證明云南人口比貴州多近一半。
云南省首屆鄉試第一名“解元”,是昆明沙浪里(今五華區沙浪鄉)的洪誠同學,首屆全省中舉人共28名。最后一屆“解元”是劍川的周鐘岳同志,民國時《石屏縣志》書名為此尊書寫,當年共中舉人64名。
來看看我們臨安府的“解元”情況
許镃(石屏,連捷進士)、王高選(建水)、朱道南(建水,連捷進士)、楊應兆(建水)、鄒祖北(建水)、李中和(石屏)、蘇鴻(石屏)、吳國模(石屏)、劉廷祚(華寧)、王適(河西今通海),共10人,此為大明。
再來看大清的:呂從姬(石屏)、嚴泰(蒙自)、譚黃(建水)、田國珍(建水)、孫士鶴(石屏)、朱瑛(石屏)、柏守仁(峨山)、楊名揚(石屏,進士)、劉靜軒(河西)、俞汝夔(建水)、李松林(華寧)、李根玉(建水)、張履觀(建水)、俞如圣(石屏)、李蔚(石屏)、嚴瑞雁(蒙自)、張藻(華寧)、曹彬(建水)、楊炳炎(蒙自),共19名。引以為豪的“石屏風”就在舉人俞如圣家的天井中。
明清兩朝臨安府共29人,明清時開朝第一人,均為石屏州人。
云南排名前四的“解元”州縣:昆明44名,大理28名,建水州14人,石屏州10名。
明朝云南有舉人2775人(也有2749人之說),中進士264名,舉人考中進士,比為9.6%;76位解元20人中進士,比為24.5%。
清朝云南有舉人5646人,其中698人中進士,比為12.4%;97個解元中25人中進士,比為25.8%。數字說明問題,即解元中進士的比例比一般舉人高,是舉人中的學霸。
鄉試,每逢地支子、卯、午、酉之年舉行,三年一次,為正(常)科,遇重大慶典的加科,為恩科,遇正恩的為恩正併科。錯過再等三年。時間為農歷八月初八至十六日,鄉試考場在省城“貢院”舉行了,這不叫“棚”了,和全國標準統一。為省最高級別的考試,大小官員,上至督撫大人,下至教諭一律嚴加看待。治安衛生飲食服務一律清查,封街查戶營造出隆重莊嚴的考試環境。
八月初一,各省主考官一定如期抵達主考的省會城市。所經沿途不準會客,不接受所經之地官員宴請。云南主考一到昆明,立馬住進有昆明名片之的“翠湖”旁的“皇華館”,據說是“翠湖賓館”的原址。主考官員入住后,差役們封閉正門,設立崗哨,閑雜人等一律繞道而行。只留小門由三院大人出入(總督、巡撫、布政使),為主考大人接風洗塵,照例要給若干的辛苦費。八月初六,入闈時間,揭開皇華館封,隆重迎接主持,一路由昆明縣令陪同坐大轎到今勝利堂的總督衙門或巡撫衙門,接受督撫的中午宴請。
宴畢,由督、撫、布政使、按察使等省級官員陪同主考官,由司道知府官員在前開道,最前為皂隸衙役或選出的民眾載歌載舞鳴鑼開道,綠營成了“佛播了”負責街道巡邏警示;所以,每逢重大活動時,官府所為不需腦洞就能明白。隊伍中間為兩正副主考,各乘明轎兩頂,也就是無頂的大轎,利于平頭小民禮視,如同閱兵時敞篷豪車,只差“同學們,辛苦了”。最后壓陣的是巡撫大人,是本場考試的監臨官,一切事務皆由其官。六日這天最是熱鬧,整個昆明如同過節,都想觀看三年一次的“漢官威儀”,不、是大清威儀。
如同觀看花仙子
八月八日,入場考試,考生們一定默念著1450。當時貢院在今翠湖北路的云南大學內,今尚有“起鳳”“騰蛟”的牌樓(坊),是不是老物件,余不知也,反正有這四字??忌谶@兩牌坊下,接受點名和搜身。胸前掛裝考卷的卷袋,若是現在換成無紡布了,提前笨重的考籍,同樣過龍門,向監臨官敬禮作揖。
鄉試的三場考試,吃喝拉撒睡都在考場內一站式辦理。云南官府對來自云嶺大地的考生相當的優待相當的好,特別是在伙食方面更是叫好,下了功夫的“一定要讓士兵吃好”。
據云,在光緒十年(1884)前,云南官府給考生們提供的一日三餐有白米飯、稀飯和雞鴨魚肉蛋等蔬菜還有時鮮水果,還有肉包子兩大砣,煮熟火腿肉兩砣,每個考生發給用紅泥小火爐一個,小瓦缽一個??蔁烧c加餐,說不定還能整點小火鍋,羨慕了、倒成了士子們的“夏令營”;中秋節又可得兩個云腿月餅,老鄉故交可以在場內小聚,過上一個難忘中秋,還可以開個PT。
后來因考生不愛惜糧食,取消這免費的午餐,這個那天都有,不關知識高低。改發銀子每場四錢,三場共一兩二錢,可在場內用錢打餐,也可自做,畢竟有小火爐。清末時每斗上米三兩七錢就能買到,相當于每位考生發了23斤的上好大米,絕對不是五常大米,可管一個月口糧。那時,可是大清外憂內患,千年不遇的變局,尚能如此,可見還是舍得下本錢,籠絡籠絡一下的。
八月八日下午六時,監臨官用皇帝開過光的“龍虎封條”,把貢院的龍門一封,不準出入。半夜,第一場考試的題目下來了“四書”文三篇、“五經”文四選一,還附帶說明、注意事項、違規處罰,可謂關懷備至。
八月九日午前,還有專門老師來察看試卷,有無違規,可謂細致。
十日午后一時,鳴炮開門,第一場可以交卷了。尚未做完的可推遲到六時,時間是充裕的,到時鳴炮掃場。第一場題目,具體是《論語》一文、《孟子》一篇、《中庸》或《大學》一篇、五言八句詩一首、經義四首;前三文200字以上,后四首300字以上。
八月十一日第二場,和第一場相同??颊f理文“論”及運用文體“詔、誥、表、判語”。十三日下午六時掃場,第二場考試結束。考五經一道,并詔、誥、表、判一道,議論文300字以上。
八月十四日為第三場,題目是三道(或五道)“問策”,相當于現在的論述題,結合經學理論對當時時政事務發表議論和見解。八月十六日上午九時,鳴炮開場,午后三時又鳴炮掃場,考試正式結束。
云南鄉試放榜時間,是二十五日。發榜時,省級一縱官員及主考匯聚在“衡鑒堂”內,書寫本屆“龍虎榜”。
龍虎榜長三丈,闊六尺,榜頭畫一坐龍,榜尾繪一嘯虎。書寫龍虎榜時、鳴炮三響,響徹翠湖。中舉排名,偏從第六名開始,寓什么六六大順等,任由你腦洞,反正是這樣滴,這叫“開榜舉人”。
開榜舉人寫完,接下寫第七名,直到榜尾最后一名。又掉過頭來再寫第五名。此時,又突然鳴炮,明白人聽炮就知道又寫第幾名了,這個就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屁辣玩明堂,整得神迷仙倒的。原來是那“十全老人”,微服參加過順天府的鄉試,中了第五名經魁。后來整個大清官場趨之若鶩,以照五經魁的蠟燭的大利大吉之圣物,為官者都想沾沾這三年才一次的喜氣。炮一響,眾官員立馬舉燭,把“衡鑒堂”照得雪照,曰:“照魁”;第五名甫一寫完,眾官員又立馬滅燭,整個衡鑒堂又漆黑一片,紛紛把各自蠟燭揣懷入兜,當著吉祥之物帶回家中供一供。又舉燭,再寫第四名,直到打第一名寫完,寫第一名又要鳴炮,正榜才算寫完畢,就是真正的舉人了,古稱孝廉是也,中了舉人就是“老爺”了,那“魯四老爺”就是個舉人。圍繞在翠湖公園的士子們,此時心情是不一樣滴。
正榜舉人抄完,接下寫副榜之名,即所謂的自夸自,喝自己的“乙榜舉人”,這阿Q精神那天都有,明明不是舉人,卻要冠之“乙榜舉人”自欺了。說白了就是個“鼓勵榜”,無非安慰一下;同學,你還是厲害的,下次一定中了。這一中,又是三年后,一千多個晝夜,頭都大了。
云南鄉試的副榜即“鼓勵榜”僅10名,榜紙就小了,如同4S紙,名字寫得小了,不往前擠,眼不瞪大,還真看不清。此榜學名高端一點叫“副榜”或叫“副貢”;放榜時正值桂花當令,又俗稱“桂榜”。“副榜”舉人,唬個業外人士,還是有效滴。不過對于“不屑弟”來說作用不大,三年后你不一定能中,要想成真正的舉人,還得參加下次,還得“尚須努力”。所以,月亮月亮你別睡,也不見得你能考上。
在鄉試中功名止步“舉人”的大名人,有兩個。大家都知道:一個是敢把皇帝“拉下馬”的千古青天-海瑞海大人,以舉人之身做到正二品的右都御史,掛了后還被追謚為從一品的太子太保,燒了高香、成了孤品;第二個是唐寅,及“風流才子”唐伯虎。注意前綴、那是瞎扯淡,不可信。而唐的功名后被褫奪,成了詩書畫成一家的高人。舉人做官一般從最低的九品開始,這就是與進士的區別;而進士出仕的基本點就羨慕死了舉人,進士做官起步就是七品。
鄉試正副兩榜抄完,將榜卷起,置于彩亭中精制的托盆里,在放在明轎之上,又鳴炮三響。打開彩門,皂隸抬轎,相關官員緊隨其后,眾士子又瘋涌其后,潮水般,送榜至巡撫衙門,張貼撫署衙門照壁之上。士子一看不外兩種:一種驚喜如狂,祖墳冒煙;一種捶胸頓足,白虎臨門。云南貢院就此停下,可參看本人微《云南“貢院”》。
石屏州參加鄉試的士子們,相比于其他州縣的是要享福一點。畢竟,在翠湖的南邊建有一座“石屏會館”,那地段歷來是達官貴人們的首選,現在房價也是很高的,私人公館也多,不細數了,到此一游的盆友不煩多留心、多逛逛,收獲是會有滴。會館始建于乾隆年間,民國十年又修膳了一番,算下來有二百多年的歷史。至少見證了乾隆至清末這一百多年的科舉史,這些士子也享受會館帶來的方便,吃住不愁;在那一床草蓆、一床棉的時代,這絕對是五星的享受,不考好,還真對不起~希望。
石屏會館~古韻綿綿,走進這青磚黛瓦的建筑,心仿佛一下安靜了許多。轉經轉輪、輪佛塔,我先輩曾經來,做甚而來?應試而來?,F在乎?皆為浮云!
石屏會館位于現在翠湖南路的中和巷,是云南省唯一保存完好的會館,這就牛叉了。在翠湖僅此一家,用今天的俗語講那就是上好的“學期房”,風景這邊獨好,是獨好,云南獨一份。石屏州及石屏會館,在彩云之南存在感還是滿滿滴。
那時,翠湖周邊很是熱鬧,也就是說石屏會館的周邊都是花花的世界,是否上演過才子佳人的傳奇,余不知也;但是,據云蒙自南湖卻曾經傳說過,一美女愛上才子,才子又深戀著佳人,佳人常常端米線過橋,給才子“甩碗米線”,就是“過橋米線”的傳說;臨安(建水)人說“過橋米線”吱根傳說,最早是出現在兜們建水的小桂湖,反正余也不懂,就膩基點啦!反正過橋米中有草芽吱根佐(著)料,而草芽又是憨山藥最多。
昆明現在的錢局街、文化巷、丁字坡等一帶一路等等,那時都是士子們的最愛,什么應天府有秦淮、云南府有翠湖等,都是可以泛舟暢游,那時翠湖只有“阮堤”,是否古道西風瘦馬,還是 斷橋人在天涯,不得而知了;但是,想來想去彩云的漢子和彩云的妹紙,一定會因鄉試,在翠湖會有一段邂逅的情愫,上演舊時代的金馬與碧雞的傳奇,什么:金馬見碧雞,相思面對三十里,碧雞啼時金馬嘶,翠湖雨又風??监l試、到昆明、石屏會館一站式服務,歡迎你,盆友們都懂的。
到此鄉試還不算關,還有最后的收關儀時要做,就是由巡撫大人主持的“鹿鳴宴”。席間要演唱《鹿鳴》詩(歌),似曾相識。以就是《詩經》中的小雅.鹿鳴:“悠悠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矣兄季?,以燕樂嘉賓之心”。還跳魁星舞,示以本次鄉試圓滿收關。鄉試在歡快的歌舞的海洋中,徐徐落下帷幕。整個封建科舉歷史共出20-30萬的舉人;大清有舉人15萬,余不大信。本劇完。
會試因在春天舉行,又叫春試或春闈。參加者均為各省的新進舉人和歷(往)屆的舉人,在國子監的監生均可參加。凡在會試中被錄取的一律稱“貢士”,第一名為“會元”。
會試,即共會一處,比試武藝,當然是文藝,因是禮部主持又叫“禮試”或“禮闈”。會試地點為北京東南的“貢院”舉行。大清時會試主考官為四人稱總裁,主官為“大總裁”,明代為二人,都是進士出身的翰林哥們當任,是飽學之士,是當朝大學士,由尚書或左都御史以上官員,擔當。同考官18人,大明時8人,由翰林充任??荚嚂r的彌封、謄錄、校對、閱卷、填榜等程序與鄉試一樣。
參加會試的哥們,按例都要先進行覆試,但由于路途遙遠的,錯過了覆試的,可以先參加會試,之后再進行覆試??梢娙诵曰芾矸浅:侠怼①N心,只是千錯萬錯就是不能錯過會試。
若果鄉試有恩科,次年同樣有會試,稱會試恩科。譬如:1903年的癸卯恩正併科和1904年的甲辰恩科。1903年(光緒二十九),因庚子之亂,朝廷1901沒舉行科舉,02年舉行恩科鄉試,慶祝老佛爺回鑾,02年的會試推到了03年,有了這恩正併科。04年,因03年鄉試也是恩科,故成了甲辰恩科。
會試是重經義,輕詩賦的考試,經義高手就占優了,也就是許多飽學的舉人在會試中折戟的原因。中3舉人第二年二月舉行(鄉試次年)會試,乾隆時由農歷二月改為三月,也就是春暖花開的四月,林女士稱的“人間的四月天”;時逢杏花綻開之時,正所謂“杏花春雨江南”,又叫“杏榜”。會試中了又叫“杏榜題名”。改在三月,是乾隆爺為照顧南方的舉子而改的。
會試每逢地支丑、辰、未、戌年春季開試。由禮部主持,皇帝老兒任命主、副總裁,負責考試。會試同樣分三場:三日考一場,第一場是三月初九開考,第二場是十二日考,第三場在十五日。以就是先一日入場,后一日出場??荚囶}目為鄉試一樣:四書文、五言八韻詩、五經文和策問。如同今天知道總的復習大綱如此,能折桂的卻不多。
在會試中被錄取了,稱“貢土”亦叫“中式進士”,第一稱“會元”。貢士錄取的名額不,其中有多有少,但整個科舉時代平均下來,以就每屆收取人在300名左右。
整個大清,最多一次,是雍正八年(1730)共取406人;最少的一次,是乾隆五十年(1789)只取96人,中了第二個月(即四月)殿試。
有人統計了1300年科舉史:進士大約有162450人,武進士有2萬人,狀元千人。盆友們數字并不可靠,大約16萬人也就算準了,看看那兵荒馬亂的年代,多少檔案毀之一炬。狀元近千人,若把武狀元算入其中,可以蒙混過去。有說文狀元有近七百的,有說五百多的(即592名或577名),余相信五百多的,加上武狀,不會超過八百。有說文狀元人數與人間帝王數差不多,就五百多。所以,中進士難、中狀元更難。
再看看具體到各朝代有多少:隋唐五代約六千余,兩宋約五萬余(牛了),遼、西夏、金約三千余,大元1139人(具體了),大明約24595人,大清約26849人。注意有“約”字的,別太當真。
因為科舉很復雜,很傷腦。咱們來看看不同統計,現在寫到會試,離狀元就近了,就談論下世人最關心的“狀元”。凡是學生,誰都希望能成為狀元,狀元的光環很無限。如同張愛玲所言:“出名要趁早”。行不行先混個臉熟,惹得妹妹的心兒跳,才是真。要高考了,不信有不拿狀元不當回事的,就不希望那回頭率?
大家都知道科舉于隋而終于清,確立于大唐,完善于兩宋,興盛于明、清,綿延1300年。佩服這些封建王朝能如此堅持,而樂此不疲!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第一個科舉狀元孫伏伽破繭而出,到遜清光緒三十年(1904)最后一個狀元劉春霖止。歷代科舉榜數達745榜,有狀元592名。加上短命王朝的文、武狀元,整文武科舉有狀元777名(又一說)。
歷史上傳說第一個武狀元-員半千(621-714),高光時刻是武則天當朝時。殿試其實是源于一代女皇時;女皇當政十三年(702)后,則天下令“詔天下諸州宣教武藝”正式開始了歷史上的武舉,女皇還是善于創新,不愧一代女皇。
歷史上第一個可考的武狀元,卻是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的薛奕,此尊也是整個北宋,唯一留姓名的武狀元。但是,從信史的角度看應該算薛奕是第一個;如同我們五千年文化,外國只承認三千年,夏商之前的歷史還是空白,國家啟動二百億發掘這段歷史,夏商文化考古調查。當然,沒有不等于不存在;但,凡事都有標準或規則吧。首先,文字的記錄才是第一位的,只要有文字,一切迎刃而解。如同面條,世界公認的是意大利,沒想在中國甘肅發掘出了七千年前留在土碗里的半碗碎面條,還有什么話說呢?如同山西晉祠里的壁畫有足鞠,薩馬蘭奇認定足球源于中國。
大隋大業二年(606)始創科舉,到1905年結束。一說共產生文狀元504人,其中大唐139人、五代十國11人、宋代118人、元代32人、明代90人、清代114人。注:清代開科112科;其中,有兩科是滿漢分榜錄取。有清一朝滿蒙八旗共出了3位狀元,分別是麻勒吉、圖爾宸、崇綺;麻氏1652中狀元,官至兩江總督;圖氏1655中狀元,官至工部侍郎(從二品);崇氏為蒙古正藍旗人,老父為軍機大臣賽尚阿,妥妥的官二代,1865年崇綺中了狀元,成了同治皇帝的老丈人。江蘇狀元最多49人,如同今天院士最多。云南、山西、甘肅在大入關的歷史中沒有中過狀元。
有開始必然有結束,武舉的最后一個武狀元-張三甲;光緒二十四(1898),中的武狀元。那么,咱們云南有沒有武狀元?有滴,他的名字叫-楊洲鶴,云南大理祥云人。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中鄉試武舉。嘉靖二年(1523)癸未科武會試第一,成了武狀元,后為參將(三品官)。
另外,遼國(朝)有18位狀元、金國(朝)有15人、張獻忠大順國有1人、太平天國14人。加上上面504人,狀元達552人了。
大宋時參加科舉的舉子達40萬人,中個狀元難。整個科舉史連中三元(鄉、會、殿)的狀元僅17人。清末時云南人口達千萬,廩生1295人、增生2069人、附生2049人。
元代英宗至治二年(1321),元朝舉行的第二次會試,昆明人王楫中了進,為云南第一個進士。
明代云南2755名文舉人,出進士264人
云南清代文武進士808人,文武舉9906人;其中,144人被賜進士舉人頭銜。其中文舉人5646人,出文進士698人;石屏州的九旬老翁賽嶼老先生,就是被“十全老人”欽賜進士出身滴。
云南的最后一次武鄉試,是光緒二十三年(1897),中舉者楊載文等52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云南最后一次鄉試,中舉者周鐘岳等66人。云南的文舉人名額由清初的三、四十名到清中期的54名,再到清末的64名。
這圖片已有百年矣!后有一鄭姓編輯說,左邊兩位是公子哥,穿的比袁好,余眼拙沒看出誰穿得好,盆友你能看出
云南科考考試的最后兩次科舉清未最后兩次科舉的會試都在河南開封貢院舉行。開封因避漢孝武帝的諱,而改的名;這里也是北宋當年會試、殿試的地方,開封乃國之中樞,到民國時也是豫省的省會。今之河南大學既是貢院之地,云南大學亦然,乃貢院最后棲息之地。
會試何故選在開封,而非傳統的九重京師,乃庚子之禍由。京師經此庚子一劫,貢院號舍多有損失,洋人武裝又云聚京津之地。怕洋人脅舉子而雄,也怕舉子對洋兵沖突,為安全維穩計,朝廷令開封會辦科舉。參看余微《罕見:1903年大清,同一年三個狀元》
云南參加1903年在開封舉行的會試,新進舉人64名,加上往(歷)屆舉人,浩浩蕩蕩,應該有上百號科子(沒查到記錄多少),若每人驛馬一的話,就是一支騎兵部隊。。
1903年的科舉,緣于1901年大清文改后的第一次考試;文改乃由劉坤一和湖廣總督香帥聯名的“江楚會奏”中向朝廷提出,要求取有用之才。因對八國聯軍宣戰,將1900年恩科鄉會試緩延到1901年(辛丑)進行,而正科鄉會試以次遞推。1900年為光緒帝三旬萬壽;6月宣戰,00年恩科鄉試改為01年舉。1901年底,兩江總督劉坤一上奏請“將明年應行庚子恩科鄉試展至八月初八日與壬寅年行庚子正科鄉試歸併舉行,再于次年併歸會試”;即把1901年恩正兩科鄉試和兩科會試,并到1902年(壬寅)舉行。然而,1901年要舉行的鄉試,已經有廣東、廣西、云南、甘肅、貴州等五省也考完畢。所以,這五省在1902年就沒有舉行鄉試。
科舉時代,人們總把與“趕考”兩字相聯。學生們總是在趕考的路上,實際也是如此。小民們總是認為讀書是有錢人的活,窮人只有乞討趕考,若這樣認為,那就大錯特錯了,說明你根本不懂,若懂還這樣認為,那就是別有用意或冤枉了朝廷,東西清陵的大清皇帝要告你了。
至少,在大清一朝不會有乞討趕考的盆友,也不會因盤纏不足而不去考試的盆友,只要你有資格考試,不論歲數、不論貧富都可以去,妹妹你大膽的往前走。
科舉的創立,打破了貴者恒貴,賤者恒賤的用人規則。也就是說太陽下科舉是很公平的了,只要你努力,萬事皆有可能!我們來講一下大清對考生有什么經濟上的補助,大家最知道的就是康有為同志在京城會試時的“公車上書”,公車就是朝廷為入京會試的舉人準備的免費交通工具,這“公車”僅限于會試。
再來談談鄉試
大清沒有專門制定針對生員參加鄉試給路費和生活補助的規定或條例,是由各省定奪,具余所知都有補助,盡管去。
參加鄉試的考生,每逢考試之年,當年七月初,可以到當地官府領取3-5兩白銀的路費銀。當然,這路費銀不一定非要官府出,那天都有慈善家,那時叫鄉紳他們會捐一點,做點公益。
十全老人統一新疆后,允許新省的士子參加西安的鄉試。乾隆四十二年,新疆生員黃斌在西安鄉試中獲第二名(亞元),地方官上奏嘉獎,乾隆爺一高興,下令嘉峪關以外士子凡參加鄉試會試,加恩照云貴例,一體賞給驛馬一匹,還給路費,以示優恤邊陲寒士之至意,宣我朝皇恩之浩蕩。
從此,新疆的亞克西們,參加鄉會試,憑錄取通知書可領取火牌,由沿途驛站提供食宿馬匹和船只,還發給三兩白銀,好事、絕對好事,謝主隆恩!
順至八年,規定“凡舉人會試,由布政使給予盤費”。安徽給20兩,最多的是瓊州府(今海南)給30兩。咱們云貴給3兩,雖少但也夠用,雍正二年加到10兩,與時俱進,還按時發放;只是滯留京師讀書,等下次會試的不給賞銀,注是返程費。貼心、真的很貼心。
若果,遇到特殊情況,還有應急管理。譬如,乾隆元年丙辰科會試,北京連日大雪紛飛,乾隆爺爺下旨賞參加會試的舉人,每人三兩白銀,還給棉衣防寒,吃的是麻辣燙,香!考生們一定口里心里喊著: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庚子之變時被毀壞的部分京城貢院
轉眼到了1903年,全國各地幾千號舉子云聚十一朝古都開封,公車北上,不絕于路。我們云南的馬太元,馬老先生(1874-1961)云南新平人,祖籍四川巴縣人,祖上明末入滇。1901年,云南鄉試舉人,1903年(農歷)2月23日到開封,3月入圍會試,4月中放榜,未中,回鄉。此老,是1902年農歷11月從家鄉出發參加會試的,翻山越嶺,一路趴涉,還順路出售云土而來,到汴梁時,妥妥的富豪了,還上了《申報》,一下竄紅開封府,厲害了。宣統二年,馬老到北京參加過朝考,列二等,旋回滇,一個稍有影響的文化人。
1903年4月6日-14日(農歷3月初8日-16日)會試如期在開封勝利舉行。舉子們要連考三場,老天不作,試前河南大部分地區連下一星期的雨加雪(如同去年鄭州大雨),乍暖還寒,更顯寒冷,道路泥濘不堪,許多舉人因風雪被阻信陽,河南撫院舉飭各府州縣征舟車往接。現在開封有氣墊船,換成如今秒秒鐘的事。
百密一疏、百疏一堵。令“凡有遠道來遲持有咨文者,若尚未封門,即可隨到隨補”。尚有數百晚矣,天氣甚壞,時間緊迫,試卷遂由各省京官發給,不落一個。
試畢出闈,依舊大風揚塵,士子哆嗦,飯食則摻雜沙塵,食之難咽,有失斯文面目。當局令綽官查號,每人補火腿四兩,肉餡大包的兩砣,粥飯一碗,量少者為之噎。體恤士子,士子深感官府之周,遂無厭言。
第二場最后一天,大風刮起,沙塵撲面,墨干筆膠,試卷為之亂也!
第三場也是最后一天,大風吹垢,黃灰蔽天,書籍墨盒,灰塵沾護,筆膩成團。官府安慰,極端天氣,上奏圣上,允諾放寬。
鄉試頭場試中國政治史事論五篇。二場試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三場試四書義二篇、五經義一篇。不準用八股程式作題。
現錄第二場第一策題:“泰西最重游學,斯密斯氏為英大儒所論游學之損亦最摯切,應如何固其質性,限以年例,以期有益無損策”。斯密斯氏指英國哲學經濟家亞當.斯密。
第一場和第三場都是士子們熟悉和日習有素的題目。第二場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才是當時朝廷所面臨的國際問題。
會試前一般要對舉人進行“磨勘”和“復試”。磨勘,是禮部對各省鄉試的一次檢查,就是再次核實,有無違規和不實;就是鄉試放榜的當天各省派專人把舉人的朱卷和墨卷送至禮部,由禮部組織有關人員磨勘,即復查。注:朱卷是鄉、會試中由謄錄生(同考官)用紅筆照考生墨卷抄寫的答卷,供閱卷官看。墨卷即考生自己作答的卷子。若果二卷不符或違規,將斥革功名。輕者罰停會試一至三科。復試是為防止考官徇私舞弊,復試題目常由皇帝親出,復試成績分四等,一二三等可以參加會試,末等罰停會試一科或數科不等。
會試放榜后,對新貢士同樣磨勘和復試。皇帝派專人負責,到了這步,一般都允許參加殿試。殿試在紫禁城的舉行。自乾隆二十六年(1761)起定為四月二十一日(農歷),遂成定制。殿試地點原先在天安門外,后在太和殿廣場。乾隆五十四年(1789)正式固定在保和殿,只考一天。
殿試內容:只有經史時務策一道。每策包括三至五題,試題前一天由讀卷官在文華殿密擬,由皇帝確認后由內閣中書用黃紙書寫,連夜印刷,第二天凌晨發給貢士,每人一份。試卷用白宣紙裱成,前面是素頁,寫三代履歷。紅線之下寫策文,字至少五六百字,長者千字。第二天閱卷,先閱自己所分之份,然后交叉互閱,再綜合評定,由高到低分別打上五種標識。此時考生以墨寶展示于考官。殿試分三甲錄取,只有等次之別,而無落榜之說,成了“天子門生”。閱卷官呈十份卷子給皇上御覽,決定前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三人為一甲,賜進士及第。傳臚(第四名)為二甲第一名,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又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張榜時用黃紙書寫,故稱“金榜”,要寫小金榜和大金榜三傳折子,小金榜供皇帝御覽。大金榜傳臚日一份張掛于長安左門,三天所由禮部繳送內閣收藏;另一折由鴻臚寺官員領去傳臚日唱名之用。殿試結束,四月二十五日還玩“金殿傳臚”,一甲三人接受皇帝召見,金鑾傳臚后第二天,在禮部宴請新晉進士,叫“榮恩宴”,之后到孔廟主碑鐫名。傳臚后第三天朝考,朝考決定是否進入翰林院學或授職。四月二十九日,由狀元率眾進士到太和殿向皇帝謝恩。授予中進士者官職。同的舉行盛宴“瓊林宴”,這天還多有賞賜。
現在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有進士題名碑198通,記載著明清51624名進士之名,是否有盆友們先人之名,有恭喜你!
1903年,開封會試后,成為貢士的三百多名貢士,又馬不停蹄趕往九重京師,一睹圣上風采。
1903年,即光緒二十九年。一甲賜進士及第三名:狀元王壽彭(山東濰坊人)、榜眼左霈(廣東人)、探花楊兆麟(遵義人),又稱“王壽彭榜”。二甲賜進士出身共138名,昆明張坤排16名,昆明李坤(1866-1916)排35名,石屏袁嘉谷62名。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共174名,石屏陳鈞排第9名,石屏胡商彝排第80名,昆明施汝欽排第94名。三甲共315名進士。
1903年,云南中進士,僅個位數,好像6-7名?
一甲三名成了“保送生”,直接進入了翰林院,狀元授修撰,另兩人授編修。
再來看看最后一科的會、殿試1904年甲辰科,即光緒三十年,是老佛爺七十大壽萬壽節,自然是恩科;而1900年,是光緒三旬的萬壽節,后太后又回鑾,雙慶!03年也是恩科了。
1904年的會試同樣在豫省省會開封舉行。此番,參加開封會試的全國舉人共5410人,都是帝國的精英。會試三場下來,直接淘汰5134人,止步于此,京城始終還是夢。勝出者僅276人,不及參加本次會試的零頭,貢士錄取率僅為5%。殿試后共有273名(不知何故少了三人)獲得科甲出身,有了新的身份證明“進士”,又有了一絕唱的身份“末科進士”。一甲3人、二甲120名、三甲150名。
1904年(公歷)7月4日,大清早。273名貢士從東華門入宮,又從中左門進入保和殿。大約七點,眾貢士至中和殿階下跪接試題,殿試開始。
7月7日,閱卷大臣8人把十份卷子呈給光緒帝,帝認為二卷比一卷如,四卷比三卷好,所以互易。劉春霖為狀元、朱汝珍為榜眼、商衍鎏為探花,第四名張啟俊為二甲第一名傳臚,此為小傳臚。
7月8日,大傳臚,太和殿。春風得意馬蹄急。韶樂齊鳴、鞭響云霄,順天府尹結彩棚相迎三位哥們。
大傳臚第三天,同樣在保和殿,朝考開始。新進士第三次在此考試,前兩次是覆試和殿試。朝考一天,不掌燈,即收卷;前十名呈皇帝,此試分一二三等,一等第一名為朝元。參加朝考的卻274名,多一人,乃汪康年是也,此尊為前科進士,此次補考朝試。汪氏(1860-1911)光緒十八年(1894)進士,香帥幕僚。1907年在京創辦《京報》,1909年報道“楊翠姐案”而名聲大噪。
朝考后,既授職,正式進入體制,成為真正的朝廷命官。新進士由內閣大臣領班太和殿朝見天子,每20人一排,皇帝檢閱。光緒欽點61名翰林院庶吉士,部屬官員96人,內閣中書10人,知縣88人。其中不含一甲3人,還有14人京官本班使用,還有兩位表現極差的“歸班詮選”。殿試通過了才算真正的“登科”,可以一日看盡長安花。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的進士題名碑
這次代表云南出征的有周鐘岳等新進的66名舉人,以及往屆的老司機們,人數也是上百的。這次,中進士的也是個位數,與上屆基本一致,解元老爺周鐘岳卻是名落孫山,與進士無緣,鄉試一結束就草草回鄉了。本次,中二甲120名中排第76名(全國79名)的是瀘西的陳度(1871-1947)老先生(書畫家),排第75名的是沈鈞儒先生,此老為紅河州的最后一個進士,真正的“末科進士”,笑傲江湖無來者。
進士到了殿試不淘汰,原于趙宋初年的張元(-1044)他屢次在殿試中被淘汰,一怒之下叛逃西夏,成了西夏國師和宰相,處處與大宋作對。后大宋取消了殿試淘汰制。歷史叛逃的祖師乃西漢文帝時的宦者中行說,投靠匈奴,成了單于主要謀臣,禍害大漢多年。兩位都是沖冠一怒,出口氣,甘當叛徒;明末時的叛徒也多什么洪承疇、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范文程等等。
1904年甲辰科,第二甲第57名的錢崇威(1870-1969)是科舉史上最后一位去世的進士。但有人作著了統計,1904年中進士的,活到四九后有30多人,曹元鼎(1876-1971)排三甲第79名,張名振(1884-1970)殿試排名第120名,如此看最后去世的應是曹老了。中進士時張名振20歲,最小的是夏道輝年僅19歲。
大清除正??婆e外,還有一些制科,即根據皇帝的旨意臨時增加的考試。其正規和重視程度不如正常的科舉。康熙十八年(1679)的“博學鴻詞科”、乾隆元年(1736)的“博學鴻詞科”以及光緒二十九年(1903)的“經濟特科”即是制科。
康熙十八年“博學鴻詞科”,采取的是推(保)薦制,凡三品以上官員可以推薦,不論出身,不論官身,都可保薦。十八年全國推薦143人,考取50名,一等20名、二等30名。彭孫遹為一等第一,授翰林編修,為明史總載;其中,著名者朱尊彝、毛奇齡。乾隆元年的“博學鴻詞科”,全國保薦276人,取十五人,次年再取四人。一等五人,二等十人;第二年,四人中取一等一人,余下為二等。一等第一名劉綸,試前為廩生,授翰林編修,后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凡一等都授翰林編修,二等有進士、舉人者授翰林檢討,無者授庶吉士。補試四人中,進士、舉人列一等二等者皆授檢討(從七品),無者皆授庶吉士。
補試四人中除一等一名外,余下三人為二等。石屏州人張漢列二等第三名,總排名為二等第十三名(末位),張漢康熙癸巳年進士,時任河南知府,補試為二等末位,授檢討,改調監察御史,不久乞歸故里。傳説是張漢(1680-1759)寫的詩。農民工至今讀不來,有會讀的盆友?
此鴻詞科,由云南巡撫張允隨保薦的徐本仙,是“學優才干,政績懋著之員”。徐本仙舉人,云南開化(文山)人,時任龍州(廣西)知州,沒有中式。
光緒二十九年(1903)“經濟特科”列一等第一名的袁嘉谷(石屏州人),是云貴(后為兩江)總督魏光燾保薦的選手。
1903年和1904年兩次科舉,出人才最多的就是04年的甲辰,對科舉也算一個好的注腳了。1903年這科人才狀元王壽彭可算一個,官至正部級,連捷進士。坊間傳狀元是名字“壽彭”取得好,堪比彭祖,吉祥,太后一高興點為狀元,實際這兩屆的科舉太西都沒參予,只能是光緒帝覺得吉祥而已,或政治正確為討皇阿瑪開心而欽點。王壽彭湖北布政使兼巡撫,北洋總統府秘長,山東大學創辦者之一、校長。
1904年甲辰科人才就多了,略數幾個,會元譚延闿就不用多言了,還是沈鈞儒、蒲殿?。ūB愤\動出大名)、黃遠生(報界奇人)、湯化龍、賈景德等等。也有反面人物王捐唐(1877-1948)合肥人,會試為第21名,覆試一等41名,殿試二甲第5名,全國第8名,朝試三等40名以主事分部學習,成了大漢奸,被國民黨處決;還有葉先圻會試排29名,覆試一等第6名,殿試二甲36名,全國排39名,朝試一等第11名,翰林庶吉士,也成了漢奸。在這二百多號的進士中,其中有73人東渡日本游學或考查。
大清112科,中進士者26849人。其中,中翰林6073人,不包含制科,只是常恩科進士。一甲全進翰林,二甲45.6%進翰林,三甲9.36%進翰林,進士入翰林22.6%。但大清有4名最后一名進士入了翰林,倒數2、3名入翰林的有10人,一切皆有可能,就看你是否在其中也。整個大清共有漢大學士119人,其中翰林出身101人,進士17人,舉人1人;這舉人就是左文襄宗棠是也!
歷史上出進士最多的十個地方:蘇州、杭州、常州、福州、紹興、吉安、寧波、蒲田、泉州、徽州。這些地方也是出狀元最多的地方,江蘇出狀元最多,現在是院士最多。安徽的休寧縣是出狀元最多的縣共19人。
以明清全國十八省,在加上遼東共十九個地區計算,出進士最多的前三甲是浙江、江蘇、江西,福建明代排第四,清下降到第八,進士人數全國第六,河北進士全國排第四,山東第五。云南進士人數明排第十六名,清代第十五名。云南、廣西、貴州、甘肅四省進士不足千人。
所以,成了進士,真的能讓我心跳一輩。進士中的差等生,沒進翰林,即授知縣的,也能混個正處的知縣,還敢說讀書無用?
扉燈照寶殿,金鑾系珠衣。華發不勝簪,幾回金鑾殿。詔書傳宮燭,羅香試朝衫。御溝泮挼藍,飛燕呢喃喃!清代全國215個府,出進士最多的府:順天、杭州、福州、蘇州。現在,數幾個狀元,也許大家知道的:
唯一的狀元駙馬,是唐會昌二年(842)的鄭顥,唐宣宗把女兒萬壽公主許配他。
文天祥狀元中的狀元。趙楷身份最高的狀元(徽宗三子)。賀知章狀元大詩人。王維21歲中狀元稱“詩佛”詩書畫狀元。狀元皇帝李遵項,西夏王朝第八任皇帝。歐陽修《賣炭翁》中的陳堯咨是連中三元的文狀(能文能武真實存在的人)。明代狀元楊慎。明初的黃觀六為狀元“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天”狀元中第一人。傅善祥(太平天國)唯一的女狀元,有學者考證,狀元為杜撰。兩代帝師翁同龢狀元…。
晚清道光到宣統年間,兩廣地區有一幫人,義務幫參加科考的考生打小抄甚至做槍手,幫莊家賺銀子,賭誰能鄉試中舉?!伴澬召€榜”又叫“卜榜花”,下賭誰能中榜,分設頭獎、二獎、三獎的,現還被學術界認為是中國最早的彩票,也難怪現在讀書人也愛買彩票,原來在此。
光緒二十七年(1901)廣東補行庚子科鄉試,大賭商盧焯之將自己的兒子盧宗璜硬“扛”成了解元,盧焯之后到了澳門,成一代賭王。光緒三十年的甲辰科,老廣東又“扛”出一名進士李翹,李父靖譚鑣做槍手,報酬10萬兩白銀。余查了1904年的進士名單,沒有李翅這個人,也許是杜撰的。04年中進士的李氏共17名,二甲有7人、三甲有10人;二甲第38名倒是有個叫李翹燊的進土,是廣東新會雙水鎮洞閣村人,翰林散館時,還被授予編修(正七品)一職,這個應該不假了,應該是個人才,若不是怎能獲編修一職?譚鑣(1863-1924)有其人,光緒十五年(1889)廣東已丑恩科鄉試第九名舉人,新會人,參加過“公車上書”。是新會一中創辦人,譚老若用筆大錢創了新會一中,那真的是物超所值,要大大滴贊,譚老兄弟梁啟超的表哥。以前,看到軍閥李純(江蘇督軍),支持張伯齡創辦南開都是大手筆,第一次捐8萬銀元,第二次6萬銀元,到去世時共捐了50萬元,按如今算那都是億億的捐了。李純的形象一下在我農民工心高大起來,譚老、張老可說正人用歪錢、其錢也正,李純對南開來說也正。所以,他們成為不了盆友,但也成為不了敵人。
科舉,被外國人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科舉是否能走出國門,影響老外。還真有:
韓國(朝鮮)科舉誕生在高麗王朝第四代王時期,即958年,終止于1894年。分三類:官學生、鄉貢進士、現任官吏??颇坑校何目?、武科、雜科;文科中又有進士科、明經科和雜科。1380年明經科徹底廢除。雜科很復雜包括卜算、醫學、地理、律法等等。
考試有一年一試,二、三年一試;甚至,六年一試,不太規范。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外國進士,就是日本國遣唐使中的晁衡友人,知道的盆友多,不戲說。當時,參加大唐科舉的外國友人是以“賓貢”身份參加的,從太宗朝到文宗時150年間,高中進士的朝鮮人有105名,其中58人是以貢客身份獲得的。新羅人崔致遠、金云卿,渤海國(東北及俄遠東地區)高元固詩人,大食(阿拉伯)人李彥升,波斯(伊朗)人李珣(晚唐詞、詩人)等等都是大唐知名的賓貢進人。
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來自阿拉伯的黑衣大食李彥升中了進士。那年,大唐全國僅23人中進士,李彥升很牛的,宣宗欽點成了翰林,成了阿拉伯的唯一。
“賓貢進士”專門為外國友人而設立的科舉。
崔致遠,12歲到長安留學,18歲中“賓貢進士”,受唐僖宗賞識。884年回國,成了朝鮮半島的文化泰斗。金云卿在唐武宗會昌元年(841)任過淄州長史,回國后成了名詩人。
大唐盛世時曾規定過“胡人”想娶我中華女子、是大唐美女,不當硬件過硬,軟件名聲也要過硬。娶我唐朝美女,胡人要有“進士”身份,這就老火了,大唐妹紙高貴??烧f中華女子地位“杠杠的”就是這大唐了,出嫁就有錢有名聲,娘家真的硬,這么好的娘天下難找,誰敢欺我大唐愛女,雖遠必誅!娘家的霸氣,就是閨女的依靠!
到過西安的盆友,也許許多人都看過張大師導演的4D或5D盛唐時的電影,就是早已完成三胎任務的老老公。一看那盛世美女,就是楚腰兇大,看得眼饞,看看那胡人,簡直眼睛都直了。由于娘家勢力很大,要做大唐的女婿,就得惦量惦量了,這老丈人,還不敢惹,吹胡瞪眼睛的事就雪藏心里,渣男的人決不敢做。大唐女子在娘家還是在夫家都是卷心菜,或了小“甜筒”。
大明第一科科舉(洪武三年,1370),120名進士中有31名是浙江人,這不是靚點,靚點是一位遠道而來的友人韓國盆友金濤,排名是三甲第5名,全國排第25名,被授予山東安丘縣縣丞;但金盆友選擇回國,想來到過天朝上國留學的海龜,回去一定香,是“登仙籍”的高知人才。朱重八有感于金同學的愛國情懷,大大的賞賜,大明就是好,薄來厚往,總是十倍的賞,連同陪金同學趕考的三位同學一塊賞,還派專車士兵護送回國,如同小白回國任國君似的。從此,小韓盆友經常到上國找飯吃,如同一家人。
大明景泰五年(1454)甲戌科,越南盆友阮勤中一舉奪冠,成了大明進士,官至工部侍郎。
越南進士姜公輔,是大唐著名人物一代名相。姜公輔(730-805)出生在愛州(今越南清化),唐德宗李適時期進士及第。
越南科舉源于1075年,即北宋熙寧年間,越南李朝(1009-1225)正式開科取士。越南李朝崇尚佛教,僧侶成了其國知識層。到陳朝(1225-1400)時規定科舉七年一次。明清時的越南也學中原王朝八股取士。法國占越南時,科舉增加了拉丁文和法語,安南人不滿了。1918年由法國總督和越南皇帝宣布發除科舉。世界最后一屆科舉結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1802-1945),阮豐貽成了最后狀元。
大清在取消科舉后,為籠絡外國留學生,凡合格者優等授予進、中者舉人。中進士的均授翰林修撰,很是優惠,稱之“洋翰林”。
連中三元的狀元歷史上有十六位,也有說十七位的。講了這么多,只能算科舉中的九牛一毛,盆友們也許有了個大概,這就行了。不同朝代又有所不同,要講明白非“磚”家莫屬,非咱農民工所能及也!!
明白了個大概,接下來的石屏州進士,就小菜一碟,無須多講。
石屏州的科舉第一人,應該是寶秀的~王瑞,來自元朝貢生(秀才)一枚。來自秀山書院,即現在的正街小學,王瑞成秀才后,書院改名為“文昌書院”。
明清兩期,石屏州文舉人共488人,其中明代有99人。舉人中有解元九人,亞元六人,經魁六人。武舉人150人,其中明朝3人,武舉亞元3人。
翰林15人(16次):
陳世箕,南明永歷時翰林檢討。許賀來,翰林編修。張漢,檢討。何朗,檢討。楊臚賜,檢討。張漢,乾隆“博學宏詞科”補試為檢討(二次翰林)。劉經傳翰林。楊鶴榮翰林。楊桂森翰林。許應澡翰林。羅士箐翰林。胡霖倉翰林。朱淳翰林。朱景軾翰林。張瀛翰林。袁嘉谷翰林編修。石屏州武進士11人:
王儼,嘉靖戊戌年(1538)武進士。白士斌,乾隆庚辰年(1760)武進士。王遇春,嘉慶丁丑年(1817)武進士。向逢春,同治三年(1871)辛未科武進士。何正榮,光緒庚辰年(1880)武進士。羅長春,光緒庚辰年(1880)武進士。余普落,光緒丙戍年(1886)武進士。羅長華,光緒乙丑年(1889)武進士。羅長林,光緒乙丑年(1889)武進士。楊建勛、黃席珍,光緒乙未年(1895)武進士。石屏州文進士(66名)
羅 晟明景泰二年辛未年(1451)進士,三甲第62名。本屆狀元柯潛、榜眼劉升、探花王?傳臚吳 匯;二甲共75名、三甲共123名。明正統九年(1444)甲子科鄉試中舉的李晟疑是羅晟?
王 杲明成十七化辛丑年(1481)進士,三甲152名。本屆狀元王 華、榜眼黃 珣、探花張天瑞、傳臚胡 玉;二甲共95名、三甲共200名。成化十六年(1480)庚子科鄉試中舉的王杲(臨安)應該就是石屏州的王杲,聯捷進士。
楊廷相明嘉靖二十三年甲辰(1544)進士,三甲第131名。本屆狀元秦鳴雷、榜眼瞿景淳、探花吳情、傳臚涂鉉;二甲共93名、三甲共226名。嘉靖十九年(1540)庚子科鄉試中舉。
楊廷相故居在南正街34-39號間,也是其后人楊臚賜的故居。
馮良知明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年(1565)進士,三甲80名。本屆狀元范應期、榜眼李自華、探花陳 棟、傳臚李一迪;二甲共77人、三甲共314名。嘉靖七年(1528)戊子科鄉試中舉。
許 滋許 滋(1530-1602):明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年(1565),三甲83名,外號“許白糖”善吟對。嘉靖四十三年(1564)甲子科鄉試中舉。
涂時相萬歷八庚辰年(1580)進士,三甲第7名。本班狀元張懋修、榜眼蕭良有、探花王庭撰、傳臚董嗣成;二甲共57名、三甲共242名。涂時相明萬歷元年(1573)癸酉科鄉試中舉。
王夔龍萬歷二十年壬辰年(1592)進士,三甲第157名,曾任巴陵(今屬岳陽市)縣宰,有政聲。本班狀元翁正春、榜眼史繼偕、探花顧天埈、傳臚洪啟睿;二甲進士共57名、三甲共244名。王夔龍明萬歷十六年(1588)戊子科鄉試中舉。
王夔龍老宅在異龍鎮西正街42號。
陳龍光萬歷三十二甲辰年(1604)進士,三甲第173名。本班狀元楊守勤、榜眼孫承宗、探花吳宗達、傳臚戴耆顯;二甲進士57名、三甲進士248名。大名人孫承宗,其后人孫殿英掘了東陵的皇陵。陳光龍萬歷二十二年(1594)甲午科鄉試中舉。
陳龍光老宅在東正街33號,陳氏任過湖廣按察司到使,后為山東右布政使和江西左布政使。
陳 鑒陳 鑒(1587-1647):萬歷三十五年丁未年(1607),二甲第23名。本屆狀元黃士俊、榜眼施鳳來、探花張瑞圖、傳臚李光元;二甲共57名、三甲共238名。陳鑒萬歷四十五年(1617)任廣西梧州知府。陳 鑒萬歷二十八年(1600)庚子科鄉試中舉。
張一甲崇禎十三年庚辰年(1640)進士,二甲第2(全國第五名)名。本班狀元魏藻德、榜眼葛世振、探花高爾儼、傳臚蔡肱明;二甲共57名、三甲共236名。有名人物魏藻德,這位魏大哥(1605-1644)從狀元到首輔僅三年時間,古今第一人,證明干得好不如領頭大哥一句話;城破入劉宗敏大營,棍執于頭,頭裂漿出,痛之呼天,腦裂而亡,與子俱亡,還想與子“復牽黃犬”乃癡夢也,宗敏得銀四萬余兩,老魏只知有家不知有國,落此下場也不可惜;魏君很有口才,以此著稱,可惜宗敏不吃此套。這屆算是福利最好的一屆了,秀才、舉人中優異者都有一官半職,悉為部屬、推官、知縣共236名“賜特用”,稱為“庚辰特科”,有學者認為此屆賜特用榜不應視為進士。張一甲崇禎九年(1636)丙子科鄉試中舉。
陳世箕南明永歷(朱由榔1623-1662)年間的進士,為石屏的第一個翰林。1647年朱由榔在肇慶即帝位,以“永歷”為號,是為永歷皇帝。永歷帝后遷都南寧、貴州安龍。1656年(永歷十年、順治十三年),遷都昆明并下令舉行科舉考試,在大清八旗南下時還搞了個狀元在昆明(永歷稱“滇都”)大街小巷熱鬧一番,也夠有閑心玩這一套,玩個籠絡而已。陳世箕、余認為應該是1656年小南明朝的翰林檢討?
異龍鎮西正街70號,說是石屏州首位翰林陳世箕的宅第。
魏殿元康熙九年庚戍年(1670)進士,三甲202名。本屆狀元蔡啟僔、榜眼孫在豐、探花徐乾學、傳臚何金藺;二甲共57名、三甲共239名。有名者二甲列第二名(全國第五)的李光地。
萬 肅康熙十二年癸丑年(1673)進士,三甲第54名。本班狀元韓 菼、榜眼王度心、探花徐秉義、傳臚顧 汧;二甲共40名、三甲共123名。萬 肅字凝宇,云南地方志人物,《(道光)云南通志.人物志》有載(省圖書館)。
許賀來許賀來(1656-1725):康熙二十四年己丑年(1685)進士,二甲第30名。翰林編修,為云南清代第一個入翰林的人,稱“開風翰林”。許賀來有詩名,余在云南博物館新館開館時,看到有許先生的詩。本班狀元陸肯堂、榜眼陳元龍、探花黃夢麟、傳臚張希良;二甲共40名、三甲共121名。有名者陸肯堂、陳元龍等。
許賀來老宅在異龍鎮“觀音寺巷”,以前老人民醫院的背后,前幾年大門頭上懸一匾“開風翰林”。
盧 炳康熙二十七年戊辰年(1688)進士,三甲第48名,任過南昌知縣。本班狀元沈廷文、榜眼查嗣韓、探花張豫章、傳臚范光陽;二甲共40名、三甲共103名。有名人物查 升(1650-1707)列二甲第二名進士,翰林編修,書法大家,康熙爺的最愛,浙江海寧人,腦洞一下查良鏞,就是寫“笑書神俠倚碧鴛,飛雪連天射白鹿”的那位。
盧 炳老宅在諸天寺和賣香巷交匯處,即以前石屏六中門口左邊的荒地?;牡夭换?,上世紀七十年代,一場火,成了荒地,火之前據說是供銷社的倉庫或兼職工宿舍。那時荒地上還有好幾個石雕,后來在荒地上建了“五交化公司”。
王孫熊康熙三十九年庚辰年(1700)進士,三甲第113名。本屆狀元汪 繹、榜眼季 愈、探花王 露、傳臚張成遇;二甲共60名、三甲共242名。有名者列三甲第218名的年羹堯。康熙三十八年(1699)己卯科鄉試中舉的王孫澹(石屏州),疑是王孫熊。
楊臚賜康熙四十年辛巳年(1701)進士,三甲第49名。這個,余沒查到1701年的有關科舉。但在雍正元年(1723)癸卯恩科中找到楊臚賜,排名三甲進士第59名。雍正元年狀元于 振、榜眼戴 瀚、探花楊 炳、傳臚張廷珩(張廷玉之弟即張英之子,張英之張廷璐是康熙五十七年(1718)榜眼);二甲共63名、三甲共180名。
陳守仁康熙四十八己丑年(1709)聯捷進士,三甲第159名。本屆狀元趙熊詔、榜眼戴名世、探花繆 元、傳臚朱元英;二甲共50名、三甲共239名。有名者戴名世(1653-1713)56歲中榜眼,文學大家,桐城派杰出代表。陳守仁康熙四十七年(1708)戊子科鄉試中舉。
張 漢張 漢(1680-1759):康熙五十二年癸巳年(1713)康熙六十恩科進士,三甲第49名,張 漢在當地久有詩名,傳說中常常與臨安名士在異龍湖吟詩作對,而臨安名士終遜一色,張氏還善書、賦、吟聯。本屆狀元王敬銘、榜眼任蘭枝、探花魏廷珍、傳臚楊繩武;二甲進士共50名、三甲共143名。名人王敬銘(1668-1721),中狀元時已67歲,為嘉定(今上海)第一個狀元,爺字輩狀元,此老詩書畫厲害。張 漢康熙四十七年(1708)戊子科鄉試中舉。
張 漢老宅在今石屏異龍鎮南正街5、6號。
何 朗康熙六十年辛丑年(1721)進士,三甲第60名,翰林出生,善于書。本屆狀元鄧鐘岳、榜眼吳文煥、探花程元章、傳臚王蘭生;二甲共40名、三甲共120名。何朗康熙五十六年(1717)丁酉科鄉試中舉。
何 朗是何神醫何慥之后,其祖何其偀、何其偉也是當地紳士,老宅在今天古城集市正對門,即“何家大門”。至今、尚有明代建筑的某些構件。N年前,何家大門口,常有一個脖子腫大的老奶奶在門口賣針線活,一個小簸箕,下撐一個支凳,街天就擺在那里,一幅平靜的畫。
羅鳳彩康熙六十年辛丑年(1721)進士,三甲第x名。羅鳳彩,余在此科之中,硬是沒有找到羅氏之名,在辛丑科163名進士中,就沒有一個姓羅的進士,希望盆友們不煩指點一下。余在雍正元年(1723)中查到了羅鳳彩,列三甲第52名。和楊臚賜應該是同榜進士。羅鳳彩雍正元年(1723)癸卯科鄉試中舉,應該是羅鳳彩中舉時間有錯,不可能同一年中舉又中進士的。
羅鳳彩及后羅榮光、羅士菁老宅,在西正街65號,當地有名的羅家二十四個天井。傳說是大清宗人府丞羅鳳彩從當地外號“神醫”何 慥手中購買的,后進行了改護建,有了這“二十四天井”之說。什么“牛馱鑰匙馬馱鎖”,說他家的地產很多,是個有名的地產開發商,這是石屏當地的“文家”羅氏,還有“武家”羅氏。
萬咸燕康熙六十年辛丑年(1721)進士,三甲第105名。戴亨(1691-1762)官二代,久負詩名,排名三甲第106名。康熙朝(1662-1722)共61年,共開科21次。萬咸燕康熙五十三年(1714)甲午科鄉試中舉。
萬肅、萬咸燕進士宅第在賣香巷23號,萬咸燕曾為麗江教授,四川井研知縣,曾主編過《麗江府志》對納西文化也是一個貢獻。
朱 瑛雍正二年甲辰年(1724)進士,二甲75名。此屆狀元陳惪華、榜眼王安國、探花汪德容、傳臚汪由敦;二甲共81名、三甲共215名。朱 瑛康熙五十六年(1717)丁酉科鄉試中舉。
陳 沆雍正二年甲辰年(1724)聯捷進士,三甲第117名。陳沆雍正元年(1723)癸卯鄉試中舉。中舉名單錯為陳沅。陳 沆與嘉慶二十四年(1819)己卯恩科狀元同名。
陳 沆老宅今無存,據說原址在縣新華書店,即楊鶴榮老宅左邊。原來的新華書店,在后來的醫藥公司樓上和樓下(門店),它的對面原為民國時“富滇銀行”石屏分行。后又為修補店:修鎖、修傘、修鞋等的地方,后又建了縣法院,現在又改建成其它。陳宅后建了新華書店,書店又搬到此辦公,現在又要拆建它用。異龍古鎮,在當地政府的英明決策下,將更加古酒飄香,疫情之后,將游人簇動。
陳蓉纕雍正五年丁未年(1727)進士,三甲第148名。此屆狀元彭啟豐、榜眼鄧啟元、探花馬宏琦、傳臚鄒一桂;二甲共50名、三甲共173名。彭啟豐為康熙十五年丙辰科狀元彭定求之孫。陳容纕雍正元年(1723)癸卯鄉試中舉。
陳家老宅在觀音寺巷12號,和陳蓂纕為同胞進士。
許 平雍正五年丁未年(1727)進士,三甲第89名。許平康熙五十六年(1717)丁酉鄉試中舉。
張 坦雍正五年丁未年(1727)聯捷進士,三甲第131名。張 坦雍正四年(1726)丙午科鄉試中舉。
劉騰蛟雍正五年丁未年(1727)聯捷進士,三甲第132名。劉騰蛟雍正四年(1726)丙午科鄉試中舉。
陳蓂纕雍正十一年癸丑年(1733)進士,三甲第10名。本屆狀元陳 倓、榜眼田志勤、探花沈文鎬、傳臚張若靄;二甲共92名,三甲共233名。二甲第一名張若靄(張廷玉之子)。陳蓂纕雍正元年(1723)癸卯鄉試中舉
楊名揚雍正十一年癸丑年(1733),三甲第81名。雍正朝總開科:雍正朝(1723-1735)元年、二年、五年、八年、十一年共13年,開科舉五次。楊名揚雍正七年(1729)己酉科鄉試中舉。
王兆增(曾)乾隆元年(丙辰年,1736)進士,恩科三甲第149名。本屆狀元金德瑛、榜眼黃孫懋、探花秦蕙田、傳臚蔡 新;二甲共90名、三甲共251名。有名者三甲第20名的胡中藻,蔡新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雍正十三年(1735)乙卯科鄉試中舉的王肇興(石屏),疑為王兆增,而進士榜為王兆曾。
衛 璜乾隆元年丙辰年(1736)進士,恩科三甲第179名。雍正十年(1732)壬子科鄉試中舉衛璜(建水),應該是石屏,為筆誤。
劉心傳乾隆十六年辛未年(1751)進士,三甲第84名,殿試后去世。本此狀元吳 鴻、榜眼饒學曙、探花周灃、傳臚沈栻;二甲共70名、三甲共170名。有名者列二甲第二名的劉墉。劉心傳和劉經傳、劉治傳是胞兄弟,同胞三進士。劉心傳乾隆九年(1744)甲子科鄉試中舉。
協天宮6號,是劉心傳、劉經傳、劉治傳進士“三兄弟”的故居。
謝奉章乾隆十七年壬申年(1752)恩科進士,列三甲第110名。本此狀元秦大士、榜眼范棫士、探花盧文弨、傳臚錢載;二甲共70名、三甲共158名。名人有狀元秦大士(1715-1777)江寧(今南京)人,是名儒碩德、名重朝野的人,詩書畫三絕,書法直逼歐、柳,就是寫“人從宋后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的人;還有二甲第23名的翁方綱。乾隆九年(1744)甲子科鄉試中舉謝鳳璋(建水),疑為筆誤,實為謝奉章(進士榜之名)。
李云程乾隆十九年甲戌年(1754)進士,三甲第41名,彝族石屏龍港人,曾有人要打造一下夷人進士文化。本屆狀元莊培因、榜眼王鳴盛、探花倪承寬、傳臚汪永錫;二甲共70名、三甲共168人。李云程乾隆十二年(1747)丁卯科鄉試中舉。莊培因狀元是雍正五年狀元彭啟豐的女婿即“翁婿狀元”,此女可自豪地說:老子是狀元,老公是狀元。
鄭之圻乾隆十九年甲戌年(1754),三甲第48年。乾隆九年(1744)甲子科鄉試中舉鄧之圻(石屏),筆誤就是鄭之圻(進士榜之名)。
劉經傳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年(1760)進士,三甲第19名。本屆狀元畢 沅、榜眼諸重光、探花王文治、傳臚曹文植;二甲共50名、三甲共111名。有名者即狀元和探花,王文治(1730-1802)江蘇丹徒人,老王對于建水和通海人應該是很熟悉的,王先生曾在這些地方為官、土作和學習過,任過臨安知府,是我們臨安府的前老老領導,也是臨府走出去的唯一國級高官,他在工作戰斗過的地方留下許多墨寶(當然現在難找了),很有董其昌之韻,被稱為“淡墨翰林”,劉墉稱為“濃墨宰相”。王與大家非常熟悉的古靈精怪式的紀曉嵐非常要好。
一次,紀曉嵐到紫禁城上班,在路上看到一幅對聯:“皇恩春浩蕩,文治日光華”(當時有名),上班時看到了王文治,聯想到了這對聯,下班后先趕到王府,對王夫人說:圣上要封你為光華夫人了;王夫人一聽:高興。忙梳妝打扮一番,靜等公公來宣宣,久候不見,只見老王歸來,曰:何故如此盛裝。夫告之,老王慍:蠢貨!
劉經傳乾隆十八年(1753)癸酉科鄉試中舉。
盧 錞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年(1761)進士,是太后七旬萬壽恩科,盧排三甲第64名。本屆狀元王 杰、榜眼胡高望、探花趙翼、傳臚蔣雍植;二甲共66名、三甲共148名。名人王 杰、趙 翼及二甲第九名李文藻等。王杰(1725-1805)清代陜西第一位狀元,當時王排第三名,趙本是排第一,乾隆一看又是江蘇人,此時江蘇已有29個狀元,乾隆爺有心選個西北的漢子。趙翼就郁悶了,“莫號巡洋艦”也載不動我的郁悶”,努力學習成了著名歷史學家,與王杰齊名。山東人對王杰不服出了上聯:“孔子圣、孟子賢,自古文章出齊魯”王杰對曰:“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統在西秦”,魯人服。
乾隆十八年(1753)癸酉科鄉試中舉盧 淳(石屏),筆誤應是盧 錞(進士榜之名)。
劉治傳乾隆二十八癸未(1763)進士,三甲第7名。本屆狀元秦大成、榜眼沈初、探花韋謙恒、傳臚董 誥;二甲共55名,三甲共130名。名人有董誥(1740-1818)今杭州人,文華殿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是工部尚書董邦達的長子,官宦人家。
秦大成(1720-1779)嘉定(今上海)人,以品德著稱,因其貌不揚、家又貧無礦,一直無緣娶妻;某年其母為其說了一門親,入洞房時,見新娘悶悶不樂,秦再三追問,新娘哭道:奴家已許配人家,因雙親嫌貧愛富,悔了婚約,奴家好生命苦,只能流淚。大成問明情況,原是同窗相好,立馬找來同窗,再三說明誤娶之罪,應當奉還。此時,生米已熟,大成干脆讓出洞房,讓同窗成親,事后十里八鄉傳為美談,世間少有。中狀元時大成排第11名,時有傳聞說前十名有行賄之嫌,前十名全撤下,秦大成成了狀元;乾隆爺問:汝與大士同族乎?宋人秦檜之后?大成曰:非也。百家姓僅秦也!
劉治傳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恩科鄉試中舉。
李茂彩乾隆三十四年己丑年(1769)進士,三甲第84名。本屆狀元陳初哲、榜眼徐天柱、探花陳嗣龍、傳臚任大椿;二甲共50名、三甲共98名。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科鄉試中舉李夢彩(石屏),筆誤應是李茂彩(進士榜名)。
任澍南乾隆五十二丁未年(1787)進士,三甲第42名,善書。本屆狀元史致光、榜眼孫星衍、探花董教增、傳臚朱 理,二甲共45名、三甲共89名。任老的家很早前在所謂的(城關鎮、今異龍鎮)市管會對面(文成街),那里有一塊破荒地,種種菜;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吧;任澍南的后人,一個小老頭常常用一個小推車推著有點殘疾的女兒,每逢街天就出來推著游街,如同上訪,訴說著自己的不幸。街坊鄰里說他祖上曾發達過,此老頭的毛筆字,居民說還是寫的好,這老頭有兩個兒子,大的個子高,也是八十年代的某一天晚上,這兩兒子打斗,殺了一個。當時,在街上吃宵夜的人說的,真假不知,反正以后從未看到過這家人,荒地不見了,一切都不見了,只有行人。
任家先祖任 彬(四川蒼溪人)景泰年間(1450-1456)任石屏州知州,致力于石屏教育,教授平民子弟,使地方教育日新。任澍南乾隆三十九年(1774)甲午鄉試中舉。
有說任的老宅在東后街24號。
賽 嶼乾隆五十四年乙酉年(1789),恩科賜進士功名,沒有排名,此科查不到賽老之名。本屆狀元胡長齡、榜眼汪廷珍、探花劉鳳誥、傳臚錢 楷;二甲共33名、三甲共62名。五十五年是乾隆爺8旬萬壽,改為恩科、正科就提前到這一年。胡長齡(1758-1814)南通人,善長吟對,本為第10名,乾隆一看“胡人可以長壽”又逢萬壽,欽點狀元。賽 嶼(回族)是個老舉人,據說九旬還上京趕考,成了本屆的老壽星,此屆又是乾老爺的萬壽,故欽授賽先生進士功名。乾隆朝(1735-1796)共60年,開科舉共27次。賽 嶼雍正七年(1729)己酉科鄉試中舉。賽老用了60年時間成了“進士”,時年94歲,向石屏州學子樹立了“活到老學到老”不懈怠,努力學習的精神,手不釋卷,輸在了起跑線,卻贏在了終點線,夕陽更紅,生命更燦。
來談一下這個功名,功名頭銜被歷代封建王朝玩得花樣翻新,只要你“忠”于朝廷,朝廷不會愧對你的。朝廷最需要的就這個,人才有滴是,就少這個。
賽老爺子屬于“加恩賞給進士”的超級獎勵,一般人休想;這頂帽兒乾隆爺還不到后來偏安一隅,立國僅區區十多年的洪天王大方,人家封王給王爵者達二千多人,乾大哥完全可以每屆獎勵百人的,開帽子公司的還舍不得這帽子。這獎項喲發明權不屬于乾大哥首創,創意是屬于那姓趙的前前董事長。開寶三年(970)三月,趙太祖詔禮部閱進士、諸科十五舉以上曾經終場者,具名以聞。下詔:“宜賜本科出身”。此舉向久困考場的老同志又打開了一道窗,對學子界影響可大了,讀書有盼頭,讀書人有了一線希望,更加熱愛朝廷、熱愛學習,更需要一個安定的社會。
乾老爺子在三十五年(1770)萬壽節時,開始了這項利國利民工程,老同志們都說好、要得滴。乾老爺認為這些老同志:“不無望恩之意,壽考作人,亦盛典也”。對老同志很講武德的,特授功名,以滿其志。賽老先生年已耄耋、尚能趕考、洵為盛世休征。
楊鶴榮嘉慶元年丙辰年(1796),恩科(兼正科)欽賜進士為翰林檢討(從七品),檢討負責類似文書校注與法規編修的工作。本屆狀元趙文楷、榜眼汪守和、探花帥承瀛、傳臚戴殿泗;二甲進士共40名、三甲共101名。此科是清仁宗登極恩科兼正科,顯然是特殊場合中的嘉獎;與賽 嶼老先生相同,嘉獎型的賞賜。可看出楊先生絕對是那時的優秀代表,和朝廷一心,是朝廷表彰的榜樣,也是地方極力推崇的優進代表。余在臨安府舉人中查了近百年的科考,沒查到楊鶴榮的舉人記載;最接近的是雍正十年(1732)壬子科鄉試,中舉者是石屏的楊鳴鶴,如是就是64年后“恩賞”的頭銜,還是翰林檢討,想來是不可能的。也許,是眼花看走了眼,懇請盆友們指點迷津,在此多謝了。
楊鶴榮老宅,現在還在,是進“為民巷”的左手邊,即西正街3號,以前大門傾斜,現在修繕一新,當地政府也重此教育,進士文化無疑是當地一張靚麗的名片,非常值得肯定,正如楊宅門匾上的“世衍書香”,世衍著石屏的傳奇。
楊桂森嘉慶四年己未年(1799)進士,三甲第78名,善寫賦文。本屆狀元姚文田、榜眼蘇兆登、探花王引之、傳臚程國仁;二甲進士共74名、三甲共143名。查了一下排78名的名叫楊汝達而非楊桂森,是名還是字?有待盆友們指點迷津。楊桂森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科鄉試中舉。
協天宮37號,是楊桂森舊居,翰林庶吉士,嘉慶十五年(1810)赴臺灣任彰化縣知縣。
胡 濂嘉慶六年辛酉年(1801)聯捷進士,恩科三甲第54名。本屆狀元顧 皋、榜眼劉彬士、探花鄒家燮、傳臚席 煜;二甲進士共98名、三甲共174名。胡 濂中舉人時是胡溶之名,在進士榜上又是胡 镕之名,國子監的進士題名碑也是胡镕之名。此科是乾隆(清高宗)九旬萬壽恩科(虛歲)。有名者是二甲73名的伊里布(1772-1843)滿人,官至云貴、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簽訂《南京條約》。胡濂和之后翰林胡霖蒼、胡商彝是一家胡,胡霖蒼為胡濂侄輩,胡濂是胡商彝高祖,三人為石屏州“祖孫進士”。胡 濂嘉慶五年(1800)庚申恩科鄉試中舉,中舉人時記載為胡溶。
張孝詩嘉慶十四年己巳年(1809)恩科進士,三甲第8名。本屆狀元洪 瑩、榜眼廖金城、探花張岳松、傳臚黃安濤;二甲共100名、三甲共138名。此科為清仁宗(嘉慶)五旬萬壽恩科。嘉慶十三年(1808)戊辰恩科鄉試中舉。
丁運泰嘉慶十六年辛未年(1811)聯捷進士,二甲第72名。本屆狀元蔣立鏞、榜眼吳毓英、探花吳廷珍、傳臚毛鼎亨;二甲進士共92名、三甲進士共142名。有名者二甲第四名林則徐。丁運泰嘉慶十五年(1810)庚午鄉試中舉。其兄弟丁運鑾為當地一名書畫家。
老丁家在當地也算有名,故居現在保存還算完好,在石屏異龍鎮南正街61號,進云臺門左邊即是,是當地保存比較少的舊民居。先前,是當地的黨校,后又為縣教育局,有機關單位的加持,損壞很少?,F在為“丁兆冠故居”,丁兆冠為其后人,曾留學小日本早稻田大學,學成歸,參加過學部的考試為法科舉人,后回鄉梓,參與云南政法??茖W校的工作,龍云時為省府委員,與先輩丁運泰和云南地方志人物。有興趣的盆友,可參看余在知乎上的《兩次舉人~丁兆冠》,但沒查到丁兆冠獲法科舉人的具體記錄。
羅榮光(士蒸)嘉慶二十二年丁丑(1817)聯捷進士,三甲第136名、進士榜的名字是羅士蒸。本屆狀元吳其濬、榜眼凌泰封、探花吳清鵬、傳臚孫如金;二甲共100名、三甲共152名。羅士蒸嘉慶二十一年(1816)丙子科鄉試中舉,有筆誤寫成上蒸。
羅士菁(箐)羅士菁嘉慶二十三年(1818)戊寅恩科鄉試中舉。嘉慶二十五年(1820)中庚辰科進士,朝考后欽點為翰林。本屆狀元陳繼昌、榜眼許乃普、探花陳 鑾、傳臚龔文輝;二甲共100名、三甲共143名。羅士菁為二甲第六名(全國第九名)。
許應藻嘉慶二十五年庚辰年(1820)進士,二甲第11名。本屆狀元陳繼昌、榜眼許乃普、探花陳鑾、傳臚龔文輝;二甲進士共100名、三甲共143名。名人有狀元陳繼昌(鄉會殿連中三元)官至江蘇巡撫、探花陳鑾官至兩江總督,贈太子太得銜;據云,本屆狀元應該是許乃普,大主考希望增加大清“三元”的記錄而建董事長擢陳繼昌為第一,對公司而言無關主旨,但對員工卻甚不同了,也是瑜亮之爭。嘉慶朝(1796-1820)共25年,共開科舉12次。
探花陳鑾(1786-1839)更為傳奇,陳乃湖北江夏(今武昌)人,陳父是江寧鹽商的賬房先生,陳鑾18歲時,鹽商看他是個人才,便把自己的女兒許配了他。后陳父亡,家道落,守三年孝,再到了江寧,鹽商重利輕義,退了婚。陳鑾在江寧釣魚巷與名妓李小紅相識,名妓小李眼毒識得這金鑲玉,所謂的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千年修來的福利,你是牡丹我便是芍藥,未來的績優股,看到稍顯落魄的陳帥哥,芳心暗許,小鳳求凰。但不失俠義之心,慷慨贈陳鑾500兩白銀,助其趕考,以搏功名,陳不負小紅妹期盼,一舉拿下全國第三名。道光五年,陳鑾空降松江府知府(今滬也)。此時,鹽商的女兒已病故,鹽商又相信自己之前的眼光、獨具慧眼,偵察到了李小紅和小陳的情緣,或陳與鹽商上演的雙簧。鹽商找到老鴇并說明來意,陳乃新任父母官、朝廷命官,人在江湖混,那里不知道。在皇權當道的時代,老媽媽一聽明白了,帶賣帶送,讓李小紅脫了賤籍,鹽商把小紅接回家,收為義女,小紅妹搖身一變就成了人美金多的閨女,鳳凰登高枝。陳鑾不計鹽商和小紅之嫌。鹽商傾其所有,鳳冠霞帔,十里紅妝嫁愛女,為陳李兩新人在江寧(今南京)舉辦了盛大婚禮,秦淮河自然少不了瀏陽或醴陵的煙花表演,陳家、鹽商家從此闔家歡樂,其樂融融。道光十九年,小紅妹誥命為一品夫人,成了一品夫人,每月都有朝廷下發的俸祿,可參加太后皇后主持的婦女朝會,多有賞賜,去世后可入宗祠受后人的香火。消息傳出在八大胡同、秦淮河畔及官場世間傳為佳話。羨慕死了姐妹們,正是:命里有時終須有。古有梁紅玉擂鼓戰金州,明有不怕水涼的柳如是,沖冠一怒為紅顏的陳圓元;錦江飯店蔣女士,美女畫家玉良,還有大唐時的“風塵三俠”之一的紅拂女,她們都是夜空中翠燦的明星,奇女子;風塵女子多奇志、多俠義,敢于發出: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人是男兒。震耳欲聾后豪言壯語。才子配佳人,歷來都是最佳絕配。我等老實人緣淺艷薄,只能望而生嘆,生之無用。才子前綴“風流”,不是真名士自然不風流。
為何要說此一出,因為這有規矩的,良籍不能與賤籍相婚配,違者杖30-50之間(各朝規定不同),發配3、5百里之外,功名自然褫奪。李要嫁人,自然要洗白,能幫李洗白的固然只有鹽商最妥當,環環相扣,先脫了賤籍,一下成了富貴人家的千金,這廂操著,還怕嫌話、謠言?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看的就是手段。
許應藻嘉慶十五年(1810)庚午科鄉試中舉。許應藻之弟許章藻是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科鄉試舉人。
所以,江南、還是江南,魂牽夢繞的江南,蘇小小、柳如是的江南。失蹤的范蠡、逃走的西施!哪一出,都是驚心動魄的傳奇,我愛江南,更愛這花前月下的對酌!因為有你,我的世界才圓滿。胡霖蒼道光(1821-1850)二年壬午(1822)恩科進士,排三甲第80名,翰林出身。注:當地記錄有誤,胡霖蒼實為二甲第60名;因為,要成為翰林,不是隨便就能進的,一般排名三甲的同進士機會本就不多,三甲要進翰林整個大清就個位數。世人以為只要朝考考好了就能進翰林,那是想當然,不把科舉當科舉了,要進翰林首先要把覆、殿、朝試這三試考好了,至少要兩試考的比較好才行,要不然怎么說科舉考試是太陽底下相對“公平”的競技呢?不以一試定終身,三次只要兩次考好了,一次稍微差一點,還是有機會可以進翰林,一次就想進翰林,除非你是鄉試會元和覆試撥尖才行,僅僅是會元還真不一定能進。要想一次性進翰林除非是殿試中的前三甲狀元、榜眼、探花,這三名保送生。還有一個能給你任何頭銜的,就是開帽子公司的懂事長圣上。
本屆狀元戴蘭芬、榜眼鄭秉恬、探花羅文俊、傳臚陳嘉樹;二甲進士共100名、三甲共119名,有點名者乃二甲第3名翁心存也,兒子翁同龢是咸豐六年(1856)狀元、孫子翁增源是同治二年(1863)的狀元。胡霖蒼嘉慶十五年(1810)庚午科鄉試中舉,筆誤寫成了建水人。
丁寶綸道光五年乙酉年(1825)進士,三甲第38名。沒查到。余仔細查找,丁寶綸是道光十一年(1831)辛卯科在順天府中鄉試,可以肯定丁寶綸一定是監生。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恩科,沒有丁寶綸名字。道光十二年狀元吳鐘駿、榜眼朱鳳標、探花季芝昌(本屆高官)、傳臚馬學易。丁寶綸之名終于在道光十五年乙未科(1835)找到,是二甲第38名,而非記載終的道光五年三甲第38名,道光五年根本就沒有開科。本屆狀元劉 繹、榜眼曹聯桂、探花喬晉芳、傳臚張 芾;二甲進士共117名、三甲共152名。大名人有二甲排49名的何桂清和三甲第32名的袁甲三。
何桂清(1816-1862)官至兩江總督、太子太保。在常州棄城而逃;當時,常州紳商請何留下,并在城門口跪堵何出逃,何下令洋槍隊開槍打死紳商19人,與父與妾棄城而逃。后被朝廷在菜市口也怯戰而逃等罪名斬首示眾。何桂清的父親曾是王有齡家的家奴,但王家對何家相當好,王有齡與何桂清更是哥們,后何桂清發跡又提攜了王有齡,紅頂商人胡光墉還是店小二時,看中了稍微落魄的王有齡,如同呂不韋看中異人一樣,鼎力相助王有齡關系,后王有齡官至浙江巡撫,胡光墉也自立門戶,大展宏圖,借此平步商海。后太平軍攻陷抗州,王有齡以身殉職;王福建侯官人(今福州),17歲時與父入滇,為父整理文案,為人倜儻有奇氣,不走科舉尋常路,劍走偏鋒,一番神操作入了官場,后入浙為官,能吏一枚。何乃昆明人,有說曲靖的,為云南有清一朝頂級官員,可惜在菜市口梟首示眾。
袁甲三(1806-1863)官至漕運總督兼江南河道總督。是袁項城的叔祖父,對項城很有幫助,使袁家成了河南一方望族。袁甲三利國利家都有功。
朱 淳道光九年己丑年(1829),二甲第一名,傳臚,朱淳全國排第四。本屆狀元李振鈞、榜眼錢福昌、探花朱 蘭;二甲共106名、三甲共112名。有名者三甲第19名龔自珍(1792-1841)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大名人不介紹了。其子龔半倫即龔橙字孝棋,據說是引領英法聯軍進入圓明園的罪人。朱 淳道光元年(1821)辛己恩科順天府鄉試中舉,是國子監的監生。
朱 雘道光九年己丑年(1829)進士,三甲第53名,以詩名聞于當地。嘉慶十八年(1813)癸酉科鄉試中舉。
朱家學道光九年己丑年(1829)聯捷進士,三甲第66名。本屆狀元李振鈞、榜眼錢福昌、探花朱蘭、傳臚朱 淳;二甲進士共106名、三甲共112名,有名者倭仁、龔自珍。當地有名的“一門三進士”。朱家學道光八年(1828)戊子科鄉試中舉。
朱家學、朱 芬宅第,也是在西正街上,即原來的工商銀行所在地,現在古城農貿市場右斜對面。原來這宅第的前面有一塊空地,趕集天這里有喝茶、理發、賣東西的,后推倒建了縣工商銀行辦公地方。
許暉藻(漢騫)道光十六年丙申年(1836)恩科(太后60萬壽)進士,三甲第30名。此屆狀元林鴻年、榜眼何冠英、探花蘇敬衡、傳臚張錫庚;二甲共72名、三甲共97名。這屆有名者是排名二甲第8名的何紹基大書法家,愛好書法者無人不知;排名二甲第29名的胡林翼就更有名了,胡與曾國藩并“曾胡”,胡(1812-1861)湖南益陽人,大名人了,忽略不言。道光朝(1821-1850)共29年,共開科舉15(14)次。許暉藻為嘉慶二十三年(1818)戊寅恩科鄉試舉人,許暉藻為殿試名。此科為太后六旬萬壽,改正科為恩科。
王綺珍咸豐九年己未(1859)進士,二甲第68名。此屆狀元孫家鼐、榜眼孫念祖、探花李文田、傳臚朱家篤,二甲共86名、三甲共91名。這屆最有名氣的就數孫狀元了,上海早期的阜豐面粉廠就是他們孫家創辦的,這老先生還是北京大學創辦者之一。宋氏三姐妹的老爸,也曾在阜豐工作過,據說是負責進口機器設備的經理;英雄不論出身低,一點都不假。王琦珍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丙午科鄉試舉人,筆誤為石屏州王綺中。咸豐朝(1851-1861)共開科舉5次。
宋秉謙光緒六年庚辰年(1880)進士,二甲第130名。此屆狀元黃思永、榜眼曹詒孫、探花譚鑫振、傳臚戴彬元;二甲共133名、三甲共193名。宋為光緒二年(1876)丙子併甲子科鄉試舉人。
宋蔭東(培)光緒庚辰年(1880)進士,三甲第8名。宋蔭培為光緒元年(1875)乙亥恩科併壬戊恩科鄉試舉人。
王 荃光緒九年癸未年(1883)進士,排三甲第31名。這年竟有1.6萬人參加會試,僅380中了進士,錄取率僅1.9%。狀元陳冕、榜眼壽耆、探花管廷獻、傳臚朱祖謀,二甲共124名、三甲共181名。王 荃為光緒二年(1876)丙子科併甲子科鄉試舉人。
朱景軾光緒庚寅年(1890)恩科,二甲第38名,翰林編修,善于書。此屆狀元吳魯、榜眼文廷式、探花吳蔭培、傳臚蕭大猷;二甲共136名、三甲共187名。
異龍鎮西正街56號,即“對門兩翰林”與朱家學和朱 艧兩叔為同榜進士。任河南、湖廣道監察御史及知府等職。
朱 芬光緒十六年庚寅年(1890)恩科聯捷進士,三甲第134名。至此,老朱一家又成了“一門五進士”。朱 芬光緒十五年(1889)己丑恩科鄉試舉人。朱景軾是朱 芬的侄兒,“叔侄進士”,朱芬朱庭珍的胞弟。朱庭珍光緒十四年(1888)戊子科鄉試中舉。
張 瀛光緒十八年壬辰年(1892)進士,排二甲第25名。二甲第24名是名人張元濟。此屆狀元是劉福姚、榜眼吳士鑒、探花陳伯陶、傳臚憚毓嘉;二甲共132名、三甲共182名。張 瀛為光緒十四年(1888)戊子科鄉試舉人。張與蒙自名人楊增新為同榜舉人,排名緊隨其后,楊氏兄弟楊增輝為光緒十一年(1885)乙酉科舉人。
袁嘉谷(1872-1937):光緒二十九年癸卯(1903)恩科進士,二甲第62名。此屆狀元王壽彭、榜眼左霈、探花楊兆麟、傳臚黎湛枝;二甲共138名、三甲共174名。袁嘉谷為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科鄉試舉人。袁嘉谷22歲中舉人,31歲中進士。光緒二十七年(1901)辛丑科值清德宗三旬萬壽年,改為恩科。正科則推遲一年,于次年壬寅(1902)舉行,但因北京貢院庚子年(1900)被燬,這兩科均暫停,推至本年(1903)合併補行。
陳 鈞陳 鈞(1874-1931)聯捷進七:光緒癸卯補行辛丑、壬寅恩科併科進士,三甲第10名,寶秀鄭營人。陳 鈞和胡商彝為光緒二十六年、二十七年庚子辛丑恩正併科鄉試舉人。
胡商彝胡商彝(1872-1953):光緒癸卯年(1903)恩科聯捷進士,三甲第80名。北洋時總統府副秘書長,山東民政長,察哈爾興和道道尹,天津實業家,書法善隸。1948年去臺,儒商兼詩人;其子光泰哈佛畢業,為臺經濟騰飛的助力者。石屏當地胡家也是人才輩,其先人胡瀛是當地,清代有名的地方詩人,曾有過描寫過母親湖~異龍湖的上佳詩句。以前,曾被當地文化人譜成曲:
香稻花輕玉露稠,月明漁話滿船頭。小蠻打槳溟濛里,海菜腔尖醒睡鷗。可以參看余上的《臨安府石屏州進士~胡商彝》和《臨安名人~胡平表》。
清代石屏州的55名進士。其中,兩名是恩賞的進士,他們是賽嶼、楊鶴榮。賽 嶼是舉人出身,但本人未確切查到楊鶴榮的中舉情況。也許,名與字與號的差別,對不上號,希望盆友們指點一二,更加完善記載。同時,在他們獲欽賜進士功名的本科,也無他們的名字。也許,只是總的一個記錄。另外,那53名,應該是很確切的,南明時的陳世箕也未查到相關記載,很是遺憾。
光緒朝(1875-1908)共開科舉13次。
前面說過石屏州“文家”羅氏,現在嘮叨一下“武家”羅氏;估且這么稱,需說明下,有史家習慣稱周朝為“文家”、商朝為“質家”,就引用這“文、質”之說,“武家”就是“質”一點。在異龍鎮東后街32號,是羅長春、羅長華武進士的宅第,旁邊的賣麻巷8號的是羅長林的宅第,即當地有名“羅家大樹”,樹為榕樹,前些年因樹老而危,被砍了。關于“質家”羅氏,可看余之《石屏文廟幾幅碑帖》。
現在講一下“質家”羅氏的一則趣聞,盆友們可能沒聽說過,權當故事。
“質家”羅氏到民國時有一后人,排行老九,就叫“羅老九”,可見是個大家庭。羅老九不置產業,也不善于書,也不善于壞,是個有想法,又無法實現,?;燠E于勾欄瓦肆之間,也不作惡。成天就是喝茶打麻醬,聽評書,是個票友。N年前,在一街茶鋪,也常有一個盲目的老人,被人牽著來茶鋪講《三國演義》等歷史故事。
羅老九由于常出門打牌,據說牌技很高,就算是出老千也從未被人識破,家務事從來不管,只管吃飯。日常開銷就靠祖上蔭積下來的田租,和自己的小麻醬,生活不算大富,但也不愁吃穿,日子就這樣慢慢熬著。
由于,常常出門打牌,夜深才回家,家里客堂還要穿衣起床開門,時間一久,自然有怨,有怨自然就吵,就要賭氣,就要回娘家;一哭二鬧三上吊,這三部曲,那天都是量身訂做的。時間一常,餿主意就上來了;后來天氣熱,羅夫人上半夜起床開門,也不太向先前的講究了,最后爬起床來,干脆光著腚子赤條條來、赤條條去;羅老九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收拾這婆娘的注意瞬間就有了,還好天黑,夫人看不到夫君的奸笑。
月圓夜,一切照常,羅夫人也習慣了,也懶得管他。起床開門,順淺淺的屋檐下,輕聲過二門,右轉過小天井,便是大門,剛把門打開,夫君羅九,一把把夫人推到大門后。并高聲叫到大王、二王、三王、四王快來,這幾王魚貫而入,這下羅夫人尷尬了,看著自己赤誠相見的樣子好難過喲。這幾位爺過了二門,穿過大天井,在堂層坐定,吆喝起來,羅老九又撐起氣燈把房屋照個雪亮,躲在大門后的羅夫也感到這光的強烈,今天更別的強,清楚能看到自己的山峰,心里恨的咬牙切齒,這沒心沒肺的東西,但又不敢發作,忍吧、還是忍吧!只希望他們早點滾。
羅老九一行人在堂屋上打起牌來,喝起酒來,根本想不到大門后的女人。女人無法,有房不能回,只好干站在門后。
彩云之南的滇南,夏天還是會悶熱的,晚上雖不冷,但也不是個事。宅處東后街的羅府,可算石屏州寶云鎮,地勢較低的地方。一到雨季,常常被淹,羅府左邊的小巷成了“龍須溝”;據載,1918年時的大雨還淹倒數十間民房,一到夏天,那蚊蟲相當的惡,這不、羅夫人不就趕上了嗎?據說東后街的蚊子還是“花腰蚊”,是當地蚊子中的轟炸機,叮得那叫一個爽。你想想看,那龍須溝的惡蚊子,看到這皮白肉美的食譜,還能不開懷,絕對大唐盛世,饕餮盛宴,一傳十、十傳百,東后街的蚊子,紛紛來羅府做客。
慘、還是慘,叮得羅夫人無處藏身,耳邊除了嗡嗡聲還是嗡嗡聲。時時傳來堂屋上那幾個鬼的吆喝聲,今夜特別刺耳,我心也無心風景,吃肉不吐骨頭的心都有了。
煎熬、還是煎熬。此時,巷尾隱隱傳來了“官渡粑粑、熱粑粑”的叫賣聲??纯磿r候不早了,看在嫡妻的面子上,是大戶人家的閨女,何曾招過此罪,羅九爺見好或目的達到。作了一下總結發言:感謝同志們的理解和支持,陪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夜晚,謝謝你們,請帶上這點早點錢,小鍋米線也開門了。
送走了盆友,羅老九又低三下四賠不是,把夫人扶上床,讓丫環敷上上好的防蚊藥膏,可能是萬精油之類。打發家人做好吃的,羅夫人經此一劫大病一場,又裝睡了幾天,看到夫君這幾日終不離床的伺候自己,人也瘦了,心也軟了大半。俗話說得好:打是親、罵是愛。經過這個事故,倆人和好如初,相反比以前更加膩歪歪了,更加黏人體貼了。所以,有人在路上看到男人打女人,出手相勸,還被女人說多管閑事,明白小三越打越愛;如雪巖的九姨太、和大人的小妾。
再講一個,傳言羅九爺四、五歲時,常常對父母講,他是臨安鎮上來的,在臨安的老家還有他小時玩過藏過的玩具,被藏到土基縫隙的什么地方。起先父母不信,講多了父母趁去臨安的機會,找到了小羅九爺口中的地方,還真有這回,而非虛言,回來更加溺愛這九爺。余不信,余講之,盆友中有信之者,何故,曰:雪城高原有之。切勿信此再生之事,此乃當地以訛傳訛也!
石屏州科舉:秀才元代1人、明代199人、清代561人。舉人明代102人(文101人、武3人)、清代536人(文387人、武147人);舉人共640人,秀才共761人。
現在細數一下臨安府各縣科舉人情況:
通海:明清兩代,共出文武舉人603名,文武進士44人,其中4人進翰林,有名在朱 嶟。其中,明代通海中進士4人、河西3人,清代通海17人、河西3人;明清兩朝共27名文進士。在《通??h志》中載:當時,通海、河西縣的17名進士中,其中有5名是恩賜(賞)的進士。如此看來這兩縣絕對是臨安府乃至朝廷表彰的楷模,社會的先進,在活學活用方絕對湧立潮頭。
建水:明代進士53人,舉人317人。清代進士48人,舉人767人。近年有人認的建水明代進士32名,也有人認為沒這么多。有待進一步考證了。
蒙自:明代進士1人,清代23人,共24名(文)。有名者楊增新、尹壯圖,老尹家共出進士3人,舉人10名??滴鯐r《蒙自縣志》說:明代蒙自有9名進士,新安所有8人,也許新安所這8人,算在了臨安府,也有這種可能。
瀘西:清代始為廣西直隸州,清代4人中文進士。有名者陳 度。
彌勒:明代1人中進士,清代5人,共6人(文)。名人楊繩武(1595-1641),祖籍四川,崇禎四年(1631)進士。
開遠:即阿迷州,明2人中進士,清代4人,共6(文)人。
華寧:即寧州,明代8名進士,清代9人,共17名文進士。有名者朱家寶。
峨山:即峨嶍,清代有10名文進士。
恩賞功名也是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一個表演項目。是對老同志、先進工作者、烈士有功子女、有功大臣兒女的獎勵,朝廷需要和諧同需要這些人士的支持。
大清會試共112科。其中,正科84次、恩科26次、加科2次,共錄文進士二萬多名。其中,少不了恩賜(賞)的功名。對讀書人而言最高獎項就是賞給翰林出身了,石屏州的楊鶴榮就享受了這一殊榮,以算真金白銀。也許,賽老、楊老的光榮歲月在《科場條例》中,也許能查到。
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傳臚蔡 新同志,官至一品,授太子太師銜。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六部之首),即所謂的“首席部長”,還是“諸皇子的總師傅”(第一聽說吧?)。兒子蔡本俊在嘉慶二年(丁巳、1797)得蔭內閣中書(從七品)。在科舉時代,沒有功名是令人難堪的事,至少腰桿不那么直。嘉慶四年,本俊同學會試又不中了,此時拼爹了,嘉慶爺還是給面子的,你爹對我大清也是很給力的,就準小張同學“一體殿試”,小張也很用功,得了個三甲第七名,“著分部學習”(在部里行走)。也就是賞給了進士功名,因為到了殿試都是進士了,試后僅是個排名,只有參加了殿試才有排名。上面的賽老爺子和楊鶴榮就是沒參加殿試,故看不到進士排名,可理解為“名譽進士”;對蔡本俊同學就是恩賞了一個進士,這也是天大的禮包,排名就靠自己(或關系)吧!
再來看看賽老先生被“恩賞”進士功名的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科。這屆道是有一個“恩賞進士,一體殿試”的人,不是賽老而是四川總督李世杰之的孫子李再瀛,是老貴州黔西人。爺爺李世杰兩任四川、兩任江南總督后為兵部尚書,這么牛的家庭,我怕誰?孫子再瀛會試不第,爺爺來湊個數,拼爺了;乾隆爺以“李世杰系總督中得力之人”,多有份量的一句話,“準其一體殿試”,眾聲皆息,再瀛不負爺望,拿下三甲第20名的好成績,別小看了這三甲第20名,那次二甲僅33名,三甲也僅62名,那小李同學也是考了個全國第57名的好成績。放在如今不用這全國57名的名次,算在省里的前57名,余想每位父母都會認為:我家冒青煙了;再過一個月,6月6日,大家都知道的,只希望你的孩子能排全省這個名。第一名有撞大運之嫌,從古至今大凡第一名者,就此之時有名耳。
如此看,賽老先生沒有“準其一體殿試”的待遇,因為此屆僅此小李一人。詳見《乾隆實錄》,就是小秘每天為乾隆爺記的日記。
嘉慶六年(1801)辛酉恩科考試。《科場條例》卷二十二記“欽賜殿試一名”,這一名叫蔡行達,原來又是蔡 新老同志的孫子,雖是個舉人,但會試不中,還是白搭。此時,大清的董事長出手了,董事長一出就知有沒有、有,即“欽賜一名”參加殿試,還得了三甲44名,還成了翰林庶吉士。三年散館后,在部里上班了。嘉慶爺對老蔡家真滴不擺了,但又證明了有滴官二代富二代,還真的不太行,同樣告訴你我那些官宦之家科舉輩出,有些是靠這綠燈“恩賜”的。
嘉慶二十二年(1817)丁丑科,也有一例。陜西韓城(司馬遷老家)人強望泰,是死難立功知縣強克捷的兒子,英雄烈士之子,一定是表彰照顧的對象。到過故宮的游客大多知曉隆宗門匾額上的箭矢,如今還在,訴說著昨天的事故,故事山主人翁就是強克捷,知者不多,嘮嗑一下。
強克捷,是嘉慶十三年(1808)戊辰科三甲第65名進士,任河南滑縣知縣。嘉慶十八年(癸酉、1813),滑縣人李文成和直隸人林清等“結黨謀逆”,相約九月十五日月亮之夜起事,事前強知縣嚴密查實,密捕了李文成。次日,準備押解省府;當晚,匪黨數千嘯聚破城劫獄,強知“率民壯御賊,闔署殉難”。僅長子逢泰、次子望泰因回籍得免,家人悉數赴難。林清直隸“天理教”教主,又與西華門內應太監劉得才、劉金聯手進攻紫禁城,在隆宗門激戰被殲。自唐宋以來,皇宮遭賊破而入,似僅此一例,嘉慶下“罪己詔”。帝:“以強克捷之功甚鉅。全家被害,尤為可憫”,賜逢泰以騎都尉世職改授主事,賜望泰舉人出身。
嘉慶二十二年,強望泰會試不中,帝:“加恩賞給進士,一體殿試”。望泰不負眾望中三甲第129名進士,入選翰林庶吉士,己卯(1819)閏四月散館,加恩入內閣中書。功臣及英雄烈士的后人應該受到社會的關照,也是一種能量。
現在談一下大清的制科考試,制科是皇帝臨時設置的考試科目。招錄有特殊才能之士,故又叫特科,即設科取士。設科取士,歷史悠久,始于兩漢。
康熙十八年(1679)己未博學宏詞科(后避乾隆爺的諱改為鴻)。
乾隆元年(1736)丙辰博學宏詞科。
乾隆四年(1739)己未首開翻譯科進士。整個乾隆朝翻譯科共開科六次。
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開了翻譯科同時還開了特恩保舉經學科。
光緒二十九年(1903)癸卯經濟特科。
光緒三十一年(1905)首開游學生畢業進士考試到宣統三年(1911)結束,每年一次,共七次。
博學鴻詞科,簡稱詞科,或鴻科鴻博。也是科舉的一種,在科舉??仆猓瑸榛\絡知識分子一種手段,也就是多給個機會,拓寬一下入仕的道路。始設于唐開元年間。
大清曾在康熙和乾隆舉行過兩次“博學鴻詞科”考試,這個不論功名,或入仕還是在野,凡督撫推薦薦,均可到京參加考試。
康熙十七年“三藩之戰”基本平定,為宣誓皇權至上。全國推薦143人,取了50名;一等20、二等30名。中獎率很高,分別授侍讀(從五品有說從四品的)、侍講(從五品)、編修(正七品)、檢討(從七品)等職,入明史館修《明史》,有名者朱彝尊等。
乾隆元年(1736)各省推薦276名,取15人,隔年又取四人,共19人,石屏州張漢是隔年取的四人之一。
特恩保舉經學科,保薦40人中僅取4名,但都是飽學之士,名實相符,眾望所歸是明經修行之士。制科保舉經學科始于乾隆十四年,蘊釀近二年。此本要到京殿試,帝最后決定不試,著大學士九卿推薦。推者四人:陳祖范、吳鼎、梁錫嶼、顧棟高。陳、顧被授國子監司業銜(從四品),吳、梁國子監司業用;帝南巡時顧迎于郊,帝加恩賜顧為國子監祭酒(四品)。
翻譯進士,大清特有。翻譯舉人經會試中式后,由禮部奏請賜進士出身,不參與殿試,不立進士題名碑,與其他科進士有別。原因是自后清扣關以來,已有百余年,而這百余年以致許多滿人不會滿語,帝為重振滿人捍風,特設此科,專授滿蒙兩族文字,不忘其根,理想雖好,而實骨感。以致乾隆之后,無人涉及。
乾隆四年(1739)己未翻譯科滿錄20人,蒙錄2人,共22人。爬梳歷史,對此事不作強加考述,知其然足也!
游學進士,是遜清1905-1911年舉行過七屆留學生考試,優者賜進士、二等授舉人功名。共錄取人數1399人,其中最優172人、優者325人、中者902人。
在清華大學早期的校長中,顏惠慶、張 煜名列1906年考試中最優8名之列,顏為文科進士、張好法科進士,周詒春、嚴鶴齡兩校長都是1911年最優等的59人之列,分別授予文科、法科進士。
顏惠慶曾說過1906年考試,第一名是陳錦濤(耶魯大學博士)、顏列第二名、弟弟顏德慶(利哈伊大學)為第四名、第五名為施肇基(康乃爾大學碩士),另外五名幾乎畢業于美國,這10人名列一等,授進士;另外二等40人,大部畢業于日本,授舉人。
周春詒、嚴鶴齡、華南圭、羅文干、丁文江、李四光等都是列最優等的59名之列,是那個時代出類拔萃的俊彥洋進士、洋翰林。1911年10月27日即宣統三年九月初六。共471名選手,其中最優59人,給予進士出身,優等123名,中等296名,給予舉人出身。周春詒是這屆唯一的一個文科進士,余下為法科、格致、農、工、商科進士。
曹汝霖(1877-1966)是第一屆(1905年)的法科進士。章宗祥(1879-1962)也是法科進士。
咸安宮官學、國子監、翰林院,是大清赫赫有名的掄才之地,能進入者皆為精英學霸級人物。咸安宮官學是滿、蒙,特別是滿洲官宦八旗子弟學習的場所,是專門培養國家級滿洲干部子弟的重要學校。教書的夫子均為翰林碩儒。
咸安宮官學,建于雍正六年(1728)。校址在紫禁城西華門內的咸安宮,故名;1912年,咸安宮毀于火。屬內務府官學,掌教內務府三旗官學生及八旗滿洲官學生學習滿漢文字及與步射技術。學生定額110名,其中內務府三旗各10名(共30名),八旗滿洲各10名(共80名)。入學年齡15-20歲之間,以10為學習期限。其中若以閑散人員,或其他方式進入咸安宮官學的,規定應在10年內中生員,若由舉人、監生等挑補入學的須在三屆(每屆三年)鄉、會試中中舉人進士才行,即在九年之中考不上舉人、進士的就黜退,退回本旗。在校期間,待遇相當好了,朝廷提供一切學習用具和取暖防暑用品,還每月給銀二兩另花錢,每季給米五石三斗;優渥的待遇都會有,就看所屬的階層了。
毫無疑問,這才是真正的貴族族學校,不花一分錢,還有錢用,唯一的要求學習一定要南北旺,不然就走人,你爹是總督也不行,李鋼(剛)更不行。與時下,家里有點礦的土豪恰恰相反,是花錢進學校,學不學那是另外一回事了,這個叫花錢,大清叫捐生,都不是正途,無身份,過了把有錢的癮,正途出身的看不上,平民百姓背后嗤之以鼻,弄成個蝙蝠。不過那時的捐生至少官府還承認下,現在進私立“貴族”的就是那學校承認,出了校園,連自己都怕不敢亮劍?,F在的花錢賣學績、賣服務,只要錢不到賬,什么都免談。咸安官學就不一樣哈,只要努力一切都會有的,在社會上還是朝廷之上官場之中都很牛的,升遷也快。清未時官場中,常有筆帖式這名出身的滿蒙官員,就是咸安官學的學生,比如乾隆時大臣松筠31歲就是內閣學士,還有和大人弟弟和琳也是筆帖式出身,官至四川總督;現在的土豪也不可能有此地位。筆帖式:官名、正七品。還有藩理院的筆帖式比如松筠,學的是滿蒙漢翻譯,清初更牛為廳級。
內務府三旗,稱內三旗,是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包衣這三旗的統稱。也就是常說的上三旗,八旗中的八旗,守衛京畿及紫禁城重中之重的要害部門,均來自上三旗,根正苗紅才行的。
國子監,是明清兩朝朝廷管理教育的最高衙門,如同教育部和朝廷設立的最高學府(國家行政學院),可稱為“太學”。國子臨里重要建筑叫辟雍大殿,建于圓形水里的方型建筑,是天子老爺講學之處。國子臨的一墻之隔是孔廟。國子監長官即國子監祭酒,為從四品官;相當于現在的教育部長。光緒三十二年,國子監祭酒改為“學部尚書”,成了正兒八經的正部級高官。
看到封建社會的官品秩序,有時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京官在要緊部門的首長官品卻不高,而官秩高的卻無實際權力。在大明首輔僅從二、三品官或以下官員中選拔,品位極品的一般掛起來了。大清也如此,有些京官品級比外官低,但待遇卻比外官高,外官特別是封疆大吏權力是很大的。京官品位低比如從四品的祭酒,卻可以參加皇帝主持的朝會(一般二品以上)。如果蔭人,京官五品(或三品)以上就可以,而外官卻要二品(或三品)以上才行。這就是封建社會駕馭官員之術了。大清的武官不太值錢,一個舉人,可以大罵一個總兵,左大人就是,當然后臺也硬。但從一品的提督大人,卻受正二品或從二品巡撫的節制。
翰林院,從唐代開始直到清亡,從宋開始科舉與翰林接軌了,叫“欽點翰林”。大家最愛講的李白翰林學士,李白僅是個翰林待招,就是等著招見,學士與李白不沾邊。
明清翰林院在現在的公安部內,即北京東長安街路南。此翰林院始建于明正統七年(1442)?!胺呛擦植坏萌腴w”,點翰林是科舉考試中的重頭戲,有多少進士并不很重,就是有多少翰林最牛。翰林院就相當于今天的某校,不是一般干部能進的。
翰林院可以說是“進士館”,大清的翰林院,在科舉取消后,自然無進士更無翰林,存廢便提上日程。1906年,甲辰科為主的新進士這一班整體派遣日本游學;之后,1907年進士館正式改為“京師法政學堂”。進入了歷史的冊頁。
清代進士數字,不計以上這些科目的人數。
關于科舉,以前不懂時看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和現在一對照,又不一樣了。關鍵是“外史”兩字,外史就是演義,別當真。吳老也許是不當真,故意寫個“外史”;但看客或后人當真了,以前說那寫聊齋的老蒲,為了貼近生活,還當轤玩小吃玩燒烤,后人信了。原來是不懂,所以相信了。
說實話,老吳還是想中舉的,只是命運多舛,始終無緣。如同前宋時殿試被淘汰的某君,一氣之下投了西夏。而吳老只好怨之于筆端,此書當時閱讀量并不高,不是暢銷書,只是后來是。
但他所描述的又恰恰證明了科舉對學子的誘惑是多么的唯一。學而優則仕。你看范進什么也不是時,老胡橫挑鼻子豎挑眼的,一般而言,看不上是不會嫁女的,嫁就說明對老范還是有希望,或老范家社會地位經濟尚可,不會比老胡家太差。不然,胡家的是老姑娘了。
老胡在范進未中秀才之前,相當的霸氣,除了奚落還是奚落;老范中了秀才,就開始變了,知道會提肉賀喜了,語氣也平和多了,至少社會地位提高了,要罵范進、奚落范進,只能在家里,若在外賤籍欺辱了良籍是要打腚子的,或者范進一告,老胡要進局子的,秀才這功名如同金鐘罩,碰不得。
至于,老范成了舉人,就是老胡口中的“文曲星”了,打了個嘴吧,隱隱作痛了幾日,可見打不得。從老胡身上看到了農耕的劣性,一旦混不如他,就是一味塌奚你,一旦你比他強勢了,他又一味的慫。所以,草根欺負起弱者,比富人更恨。例子就不用舉了,舉了又怕,這些例子多,盆友明白就行。
后來范進成了山東學政,這就牛了,欽點的,至少是正五品以上的官,督撫以要禮三分心。這就是為什么讀書人窮其一生,要混個功名,一旦功名有了,自己絕對脫貧致富,順帶家人沾光。吳老師在范進這一故事中,表明“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范進用實際行動表明了這一點。
另外,默默支持范進求學之路的兩個女人,范進的媽媽無疑最了解自己的兒子,任勞任怨,理解和支持的是夫人胡氏,無怨無悔。最勢利的就是那市井中的老胡。范進那把歲數,人生已過半百才為官,自然看透也明白。吳老師在小說中完全可以如當下的用下半身來寫范進,但沒有。從這故事中,范進壞嗎?讀書不會嗎?說不定,老范就是老吳的另一個影子,只是在現實中無法實現而已。那時的吳老師是紀曉嵐親家的賓客,不好聽一點,就是混口飯吃,白眼自然少不了,打過工的盆友就知曉,不可能如毛遂敲一鐵皮就有魚翅吃,敲一下有寶馬坐。
人生有的如同“恍如一轉身,就與春天撞了個滿懷”也就是“運”和“氣”循環變化的開始。月亮亮你別睡,人生就是一堆堆的征程和拼搏,更多的是無奈。漫漫漫長夜,夜夜夜漫長,夜夜夜惆悵這才是人生。
科舉如同“歷史的塵?!痹谒Y束的那一刻,注定了被遺忘。若果不是有些地方開始找回這記憶,甚至不會再有人想起還有這臺事。因為科舉取消到如今才117年,世人也莫衷一是了,道不清說不明,真的我們太善于遺忘了。
科舉對于我而言是~一壺老酒。
科舉如同旗艦車,價格越低越難賣。同樣中進士、舉人、秀才的一旦人混差了,也是常常被病垢的。故有了“窮”之稱,就像清北的同學不可能個個都好,但也差不了,畢竟檔次在那兒擺著。
盆友們常說寫些無人看,而余卻不賺流量也不賺推薦展示,實打實的干貨。寫給需要或想看的人。盆友曰:誰看,不指望他們能看,因為他不一定愛,甚至也不一定能看懂,但不煩礙我寫,寫給想看的人看。
拓展知識:
- 酒柜可以放客廳嗎(如何選擇合適的位置)?08-29
- 冰箱銅管腐蝕(如何預防和處理)05-06
- 帝度洗衣機武漢維修(帝度洗衣機售后電話)08-19
- 佳麗彩遙控器代碼(如何設置和更改)04-27
-
GEA空調廠家售后服務電話號碼是多少(如何獲取GEA空調廠家的售后服務電話號碼
2024-08-24
-
DATAAIRE空調清洗(如何正確清洗DATAAIRE空調以保持其性能和延長使用壽命?)
2024-08-24
-
雷諾威空調24小時服務熱線電話(如何聯系雷諾威空調24小時服務熱線以解決我的
2024-08-24
-
櫻雪點火故障(解決櫻雪點火故障的實用方法與步驟)
2024-08-24
-
RC空調24小時熱線(RC空調24小時熱線:全天候客戶支持與故障排除指南)
2024-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