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萬喜燃氣灶售后維修(萬喜煤氣灶售后維修)
前沿拓展:
新華社合肥2月26日電(記者陳諾)4年來,有一個相冊始終存在記者的手機里。
里頭的照片,一張都不舍得刪。
這個相冊名叫“大灣”,是大別山腹地——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花石鄉一個小山村的名字,記錄的是記者與這里的緣分。
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記者通過手機觀看了直播,人民大會堂大禮堂的主席臺上,一個相冊里的老熟人躍入眼簾——大灣村黨總支書記何家枝。她代表大灣村接過“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獎章。
這一刻,心潮澎湃!4年前,記者曾經在這個山村蹲點8個月,而后的日子更是數次用腳步丈量這里。興奮之余,記者又一次打開了這個相冊,剎那間回憶如同潮水般涌來。
“大灣好風景,出門就是嶺,不是石頭絆了腳,就是茅草割了頸。”初來乍到,記者就聽過這句順口溜。村里的干部群眾為了擺脫貧困奮斗了幾十年,但直到2014年底,全村37個村民組928戶3348人中,仍有554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近17%。
記者認識大灣村,是從認識這家的門開始的。
與外墻并不齊平的木門,門邊裸露的水泥明顯看出改門的痕跡。
當時記者不解,房屋的主人——七旬老漢陳澤申拍著大腿嘆氣:“還不是窮怕了嘛!”原來,十多年前,他獨子去世、兒媳改嫁、老伴一病不起。陳澤申手足無措,請來“風水先生”。“窮改門,富遷墳,你這門朝向有問題!”依著“風水先生”的意見,陳澤申拆墻砌磚扒門。改了門并沒有改變命運,此后老伴撒手人寰,剩下他和未成年的孫子。
拼版照片:左圖為2017年10月17日,陳澤申手持木棍,在家門口的山坡上趕羊(新華社記者陳諾 攝)右圖為2020年4月16日,陳澤申在大灣村茶產業扶貧基地里加工春茶。(新華社記者劉軍喜 攝)
現在這位老漢,與過去判若兩人。他摘掉了“貧困帽”,穿上了工作服,成為當地茶廠的一名正式員工,日子越過越好。
好日子的“門道”到底在哪?這幾年,記者一直尋找著,也不知不覺見證了村里一點一滴的變化。
拼版照片:左上圖為2017年8月23日,記者蹚水去農戶家采訪。左下圖為2017年7月27日,記者乘車行駛在大灣村沙土路面上。右圖為2020年12月20日記者拍攝的大灣村山上的盤山道(新華社記者陳諾 攝)
最初行走大灣村,是個體力活——尋找大山深處的人家,要蹚水過河、走泥巴路……漸漸的,哪怕是這里最高的山,也通上了寬敞的水泥路,成為游客觀山賞景的“網紅大道”。
拼版照片:左上圖為2017年8月23日,楊俊杰在自家的毛坯房間里吃早飯,看電視。左下圖為記者與楊俊杰一家合影。右上圖為楊俊杰家新開的農家樂和土特產店。右中圖為農家樂住宿房間內景。(新華社記者陳諾 攝)右下圖為楊俊杰用相機拍照。(新華社記者周牧 攝)
4年前的暑假,去見楊俊杰,記者卷起褲腳、換上拖鞋,經過一條小溪,再走上半個小時山路。他和姐姐跟著爸媽在大山深處的養雞場里,若下雨溪水暴漲,只能留下來和雞苗過夜,整個夏天他唯一的娛樂依靠的不過是一臺布滿雪花點的老電視。
漸漸的,他長成小伙子了,會擺弄相機,還會幫爸媽分擔家務。靠著小額扶貧貸款,他們一家開起農家樂,經營土特產,聽說節假日天天爆滿。
拼版照片:左圖為2017年8月29日,記者在一戶農家中拍攝的土灶臺。右圖為2020年4月3日,記者在一戶農家中拍攝的新灶臺。(新華社記者陳諾 攝)
一方灶臺,煙火味總是美好的回憶。記者曾經走進大灣村的農家后廚,被煙熏火燎逼出眼淚。漸漸地,山里人家也有了現代化廚房,燃氣灶、電飯鍋、油煙機,統統配齊。
拼版照片:左圖為2017年8月29日,記者拍攝的一個農戶家的午飯食材。右圖為農家如今餐桌上的豐盛食材。(新華社記者陳諾 攝)
記者在大灣村見識過一頓簡單到寒酸的午餐,自家地里摘幾根絲瓜、幾條豆角,配上殘羹冷炙,便可動筷子了。漸漸地,大別山里的餐桌上愈加豐盛,一抹農家味自帶幸福香,用村民的話說:“過去燒菜用豬油只敢拿筷子蘸,現在都直接上鍋鏟。”
拼版照片:上圖為2017年記者拍攝的一個農戶家的櫥柜。下圖為2019年記者拍攝一個農戶家的客廳櫥柜。(新華社記者陳諾 攝)
曾幾何時,大灣村不少人家的櫥柜塵封著時光的味道,打開后空空如也。漸漸地,日子好了,櫥柜滿了,有些人家將它們打造成土特產的陳列柜,歡迎往來游客“打卡”。
拼版照片:上圖為2017年10月10日,記者拍攝的大灣村村景。下圖為2020年8月18日,大灣村的路邊售賣特產的小木屋。(新華社記者陳諾 攝)
山里一度是寂寞的。有村民告訴記者,過去他們“怕生”,村里來一輛小轎車,大伙兒都要盯著看上許久。漸漸地,村里修建了游客接待中心,大巴車、小轎車穿梭不息,大伙兒知道,車上下來的都是客人,一座座小木屋是他們售賣土特產的“前沿陣地”——有人的地方,就有商機。
拼版照片:上圖為2017年7月26日,記者拍攝的大灣村老宅。下圖為2020年12月29日,修舊如舊的老宅門口,大灣村民在排練舞蹈。(新華社記者陳諾 攝)
家家戶戶搬入新居,老房子“閑”下來了。村民們一合計,就讓它們修舊如舊,保留一份過去的記憶,這樣就不會忘記來時的路。
拼版照片:左圖為2017年8月1日,記者拍攝的老宅內景。右圖為2019年10月31日,老宅換了模樣。(新華社記者陳諾 攝)
大灣村有歷史。當地村民鏟掉青苔,拂去歷史灰塵,保存下來的遺跡被打造成大別山農耕民俗文化展覽館。漸漸地,大灣成為大別山紅色旅游資源的重要一部分。
拼版照片:上圖為2017年8月1日,記者拍攝的大灣村夜景。(新華社記者陳諾 攝)下圖為大灣村7歲女孩汪程拍攝的媽媽跳廣場舞。
蹲點的8個月里,記者曾經無數次“吐槽”山里的夜晚太安靜,笑稱“《新聞聯播》一結束,大山就睡了。”漸漸地,深山也有“夜生活”,新建的村民文化廣場上,“熱鬧”“喧囂”這些原本不屬于這里的詞,記者都用上了。去北京領獎的何書記就是位廣場舞“達人”,記者在入夜的廣場上,見過她最青春、最歡樂的樣子。
2020年12月20日的大灣村航拍。(新華社記者陳諾 攝)
2018年大灣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032元,實現整村脫貧出列。2019年,大灣村開通5G信號,2020年村里發展起漂流項目,過境游客超過35萬人次。今天的大灣村,讓記者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這里的人,陌生在這里的變化。
拼版照片:左上圖為2019年建設中的扶貧安置點之一。左下圖為大灣村衛生院內景。右上圖為大灣村茶廠航拍畫面。右下圖為大灣村振風超市貨架。(新華社記者陳諾 攝)
變化來源于好政策,落實政策讓村民搬遷住新房、看病不再愁,創新政策讓致富有動力。村民們說,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解決了自己最大的問題、最重的負擔,現在就有信心搞好發展、培養好孩子了。
拼版照片:左上圖為大灣村中的光伏電站。左下圖為光伏板下種植的靈芝。右上圖為大灣村茶園。右下圖為大灣村村民種植的中藥材。(新華社記者陳諾 攝)
變化來源于綠色發展,現在,大灣村家家戶戶架起光伏板,“曬”著太陽賺錢,過上了“山上種茶、家中迎客,白天忙活、晚上數錢”的日子。他們說,過去“一年吃不了一頓肉,人人肌瘦臉發黃”,現在“遠近出門車輪滾,家家處處地生金”。
拼版照片:左上圖為2017年7月31日,余靜在轉移危房群眾現場。(新華社記者陳諾 攝)左下圖為2017年10月27日,余靜(中)作為十九大代表回到大灣村與村民交流。(新華社記者劉軍喜 攝)右上圖為2020年3月20日,余靜(中)在指導村民種植茶樹。(新華社記者周牧 攝)右下圖為2017年8月2日,余靜在與女兒視頻通話。(新華社記者陳諾 攝)
變化更來源于奮斗,這里每個人都了不起。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余靜如今早已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她那句“大灣村一戶不脫貧,我堅決不撤崗”依舊鏗鏘。這是她駐村的第六年了,記者雖與她交流很多,卻依舊“琢磨不透”她:臺風天轉移危房群眾現場,她是提著涼席走夜路的女漢子;復工復產的春種地里,她是臉龐黑紅的農民;向村民講解起政策時,她是最會循循善誘的女老師;每天給遠在縣城的女兒視頻時,她又變身最溫柔的母親。
何家枝曾經感慨地說,看到鄉親們脫貧致富,很快樂,很有成就感。
今天的陳澤申,早已搬入新居,再沒有動過改門的念頭。記者再問他的“門道”,“好運氣就在手里攥著咧”,他手一攤——這雙手飽經滄桑,卻如同這里的每一雙手,凝聚著磅礴的力量。
記者相信,手機里的這個相冊永遠裝不滿,因為好故事聽不完。
拓展知識:
- 佳麗彩遙控器代碼(如何設置和更改)04-27
- 酒柜可以放客廳嗎(如何選擇合適的位置)?08-29
- 帝度洗衣機武漢維修(帝度洗衣機售后電話)08-19
- 冰箱銅管腐蝕(如何預防和處理)05-06
-
GEA空調廠家售后服務電話號碼是多少(如何獲取GEA空調廠家的售后服務電話號碼
2024-08-24
-
DATAAIRE空調清洗(如何正確清洗DATAAIRE空調以保持其性能和延長使用壽命?)
2024-08-24
-
雷諾威空調24小時服務熱線電話(如何聯系雷諾威空調24小時服務熱線以解決我的
2024-08-24
-
櫻雪點火故障(解決櫻雪點火故障的實用方法與步驟)
2024-08-24
-
RC空調24小時熱線(RC空調24小時熱線:全天候客戶支持與故障排除指南)
2024-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