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發布:文化消費需求快速釋放,文化新業態頻現
1月6日至7日,“第二十一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在北京開幕,論壇同時發布《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22-2023)》。
大合影
在1月6日舉行的主論壇開幕式上,北京大學副校長方方回顧說,新年論壇自2003年12月發起以來,已經步入第二十一個年頭,見證和記錄了中國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的重大決策、重點事件和重要成就。
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副司長傅瀚霄在致辭時表示,文化建設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思想根基,也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厚內涵,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先導和戰略支撐。
文博熱背后的“冷思考”
主論壇上,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劉玉珠從“加強文物保護傳承,推動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角度進行發言。他表示,文博熱已經深深融入大家日常生活之中。“為滿足公眾需求,全國各地多家博物館采取了在高峰期間延長開館時間,增加預約名額等一系列優化措施。另外,以文物為核心的創新創作頻頻引發社會關注。(去年)8月,B站自制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爆火,引發大家對文物流失的關注,點燃了無數青年對傳統文化的熱情。”
“但同時,我們也要冷靜思考這背后出現的問題。是走馬觀花式的湊熱鬧,追求性價比的旅游方式?是對文化產品供給失衡的一種體現?還是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深度渴望?相關人員和從業者需要付出更多的思考和努力,讓文博熱保持常態,滿足更多的公眾需求。”劉玉珠說。
李鳳亮
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李鳳亮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幾種進路》為題,強調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需要將傳統與現代、技術與文化、中國與世界的三大關系與歷史出場、時代進場、文化立場三維立面相結合的重要性。
“我們認為傳統是鮮活的、開放的、可用的。而今的‘國潮’消費,實際上給我們當下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基本的底色。根據百度的統計,‘國潮’在過去十年中的關注度上升528%。根據B站洞察和尼爾森發布的報告,71%的受訪者當中都偏好中國本土化的元素。傳統文化經過改變和調整以后,將使它們獲得新的實踐方式。傳統可以走向當代與未來,關鍵就是你怎么激活它的這種潛能。”李鳳亮說。
陳少峰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陳少峰以《新影視作為文化產業方法論》為題目進行發言。他對當下高校有如此多學習文化產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走出校門卻缺少實踐能力表達了憂思,并就此提出新影視的概念。“新影視就是以短視頻為主的影視,甚至是以微短劇為主的影視。我們要從做文化產業的視角來做新影視,而不是囿于過往影視行業的傳統方式。真正的新影視是跨界融合的,它投資成本小且不依賴于平臺和成名演員,有自己的產業鏈,是文化產業的創新商業模式。”
新時代的人文經濟學有哪些要義
南京藝術學院黨委副書記、紫金文創研究院院長,中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委員會會長李向民,以及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院長胡鈺,兩位學者在發言中都不約而同關注到了新時代的人文經濟學。
李向民
李向民以《人文經濟與中國式現代化》為題,談了四個方面的內容。首先,人文經濟的本質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其次,人文經濟學與西方人本經濟學并不是一個概念。“我們講的人文經濟學則是建立在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異化勞動的批判基礎上,也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物質富足和精神富有,共同富裕追求美好生活品質的最新判斷。”
再次,人文經濟學研究的重點在于揭示人文與經濟的關系。“人文經濟學將經濟活動的目的從追求財富回歸到追求人的需求本身,形成以人為本的經濟。同時,人文經濟學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新發展。”最后,人文經濟學是發展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胡鈺
胡鈺以《人文經濟學的基本假設》為題進行發言。他提出,當代文化產業與創意經濟蓬勃發展,與文化人的經濟行為是直接相關的。“特別是解決溫飽和物質需求基本滿足以后,精神需求日益上升為經濟行為的決策因素。未來,在經濟活動中要更加注重從人的全面需求來考量消費業態、產業結構和區域政策,更加注重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來推動經濟發展。”
2024年文化產業發展趨勢有何最新研判
《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22-2023)》
本次論壇上發布了由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發起,聯合國內文化產業領域的專家學者編撰而成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22-2023)》。報告分總報告、行業篇、區域篇和專題篇4個部分,共收錄了21篇文章,以“中國文化產業新變革”為主題,著重研究了2021-2022年以來我國文化產業的嶄新面貌與時代特征,圍繞各具體行業門類的發展脈絡與關注重點,對其現有狀態與政策體系進行了系統的考察和分析,不僅有對過往經驗的觀察、提煉與總結,更也有對未來方向的探索、思考與支持。
“2024北大報告”也同期在論壇上發布,該報告由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向勇主持編寫。在對2024年度文化產業發展趨勢的預測中,共涉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創意內容生產;數字營銷重視與消費者的情感連接;新消費者群體的崛起以及需求多元化;知識產權保護激勵更多優質原創內容的生產;文化跨界融合創造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數字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重視與發展;多模態文化大模型的開發與應用;立足文化服務需求、推動文化供給提質增效;大健康文旅與養生消費年輕化;中華文化全球化提升國際影響力十個方面的內容。
“2024北大報告”指出,2023年,疫情積壓的文化消費需求的快速釋放,使文化與旅游行業恢復速度明顯,各類文化新業態頻現:春節檔電影票房火爆非常;旅游業迅速復蘇,以淄博為代表的網紅城市令人矚目;各地博物館人氣飆升,假期“一票難求”;線下演出市場精彩紛呈……2024年,公眾的文化服務需求呈現追捧新興業態和消費傳統文化傾向。數字內容服務、夜間游等新型消費模式迅猛發展,以女性群體、新中產、下沉市場等為代表的新消費群體逐漸崛起,文化市場迎來新的消費審美觀,將持續推動文化和旅游消費市場走向多元細分。
-
AIRBLUE空調售后服務網點查詢地址(如何查找AIRBLUE空調的售后服務網點地址?)
2024-08-27
-
沃克斯頓空調保養電話(如何獲取沃克斯頓空調保養服務的聯系電話?)
2024-08-27
-
朗吉空調售后服務(朗吉空調售后服務:如何確保您的空調系統得到最佳維護和
2024-08-27
-
AKL空調清洗服務電話(如何獲取AKL空調清洗服務的聯系電話?)
2024-08-27
-
全國首部!上海對中小學校外實踐教育立法,將建“場所資源庫”
202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