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六號”明日返航 返回前將首次為中國空間站以地球為背景拍全貌照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的消息,神舟十六號、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10月29日進行了交接儀式,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將于10月31日乘坐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返回東風著陸場。
10月29日,神舟十六號、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進行交接儀式,兩個乘組移交了中國空間站鑰匙
今年5月30日,搭載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神十六”乘組奔赴蒼穹。
隨著“神十七”乘組的到來,“神十六”乘組也將踏上歸程。在軌工作生活5個月期間,“神十六”乘組完成了哪些工作任務?此次“神十六”乘組返航又有哪些不同?紅星新聞記者采訪了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
專家預測:
桂海潮或不戴眼鏡返航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的消息,北京時間2023年10月29日,神舟十六號、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進行交接儀式,兩個乘組移交了中國空間站的鑰匙。截至目前,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務。
神舟十六號飛行乘組由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和桂海潮組成,景海鵬擔任指令長。據介紹,神舟十六號飛行乘組是中國空間站完成建造,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的首個乘組。
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神舟十六號飛行乘組的3人中,有兩位高校教授,可謂名副其實的“教授乘組”。據介紹,航天飛行工程師朱楊柱來自航天員大隊,他曾任戰略支援部隊航天工程大學副教授,飛行任務中主要負責直接操縱管理航天器以及開展相關技術試驗。而飛行乘組中首次加入的載荷專家,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桂海潮擔任,他主要負責空間科學實驗載荷的在軌操作。
9月13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航天員景海鵬(中)、朱楊柱(右)、桂海潮(左)在太空向觀眾致意(視頻截圖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 據視覺中國
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不僅對神舟十六號“教授乘組”的科研成果充滿期待,也對戴眼鏡上太空的桂海潮返航過程中是否戴眼鏡十分關注。
“返航過程中艙內會產生劇烈震動,并伴隨過載,穿著艙內航天服的桂海潮如果戴眼鏡,磕碰到面窗會產生危險。他在返回過程中應該不戴眼鏡。”楊宇光這樣說。
關于神舟十六號飛行乘組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和空間科學實(試)驗取得的最新進展,10月25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介紹,神舟十六號飛行任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后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在航天員與地面科技人員密切配合下,空間應用項目按計劃穩步推進,共開展了70項航天醫學、生命生態、生物技術、材料科學、流體物理、流體力學、航天技術等空間實(試)驗和8項人因工程技術研究,獲取了大量實驗數據,還有一些實驗樣品將隨神舟十六號飛船下行,部分項目已取得階段性應用成果,空間站作為國家太空實驗室的綜合效益正在逐步顯現。此次任務期間,他們還圓滿完成了一次航天員出艙活動、一次“天宮課堂”太空授課、多次載荷出艙、配合完成天舟五號貨運飛船分離撤離等工作。
9月21日, “天宮課堂”第四課在中國空間站正式開講(中新社記者 易海菲 攝) 據視覺中國
“特別要說的是,受限于微重力環境和空間站容積,物資管理這一在地面看似平常的工作成為日益凸顯的新難題。”林西強介紹,為此,神舟十六號乘組與地面密切協同,針對性地制定了在軌物資管理減容增效方案,在指令長景海鵬帶領下,累計轉移物資約850次,反饋物資整理信息135條,全面完成空間站在軌物資盤點和整理工作,使空間站物資存放狀態、信息管理等煥然一新,為后續空間站在軌物資管理樹立了標桿。
返回前將首次為中國空間站
拍攝以地球為背景的全貌照
7月20日9時40分,經過約8小時出艙活動,神舟十六號航天員完成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視頻截圖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 據視覺中國
據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的介紹,神舟十六號乘組返回前,還將視光照條件由航天員手持高清相機通過飛船繞飛拍攝空間站組合體,將有望在軌首次獲取以地球為背景的空間站組合體全貌圖像,這將是第一張反映空間站全構型的“工作照”。
楊宇光介紹,此前無論是神舟載人飛船、還是天舟貨運飛船從空間站撤離,都有固定的路線。
“這個路線上可以看到中國空間站很近的景象,也是很震撼的,但是不會看到全貌。”楊宇光說,此次神舟十六號返回艙與中國空間站分離后,先對空間站進行繞飛,可以從各個角度觀察拍攝中國空間站全貌,這是以往沒有過的。
落地后將進行重力再適應
分3階段進行恢復
神舟十六號乘組在結束5個月太空“出差”返回地球后,他們的身體機能如何恢復?
楊宇光介紹,航天員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中生活5個月之久,會出現骨質疏松、肌肉萎縮和立位耐力差等問題。在與空間站分離到返回地面的過程中,航天員最大要經歷3到4個G(重力加速度)的過載,對身體各器官會產生不利影響,因此航天員著陸后,需要進行重力再適應及一系列恢復。
楊宇光表示,航天員返回地面后,恢復通常分為3個階段。首先進行醫學隔離,適應地面重力、提高心血管系統和支持運動器官的能力,同時進行平衡、步行等訓練。在此期間,航天員與外界基本隔絕。隔離期結束后進行醫學療養,繼續恢復健康的同時,要適當增加運動量,進一步增強體質,加強生理機能儲備,可逐漸增加活動量。此后進行恢復療養,逐步展開各項日常訓練,航天員各項生理參數恢復到飛行前的狀態。
紅星新聞首席記者 張炎良
編輯 彭疆 責編 鄧旆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
AIRBLUE空調售后服務網點查詢地址(如何查找AIRBLUE空調的售后服務網點地址?)
2024-08-27
-
沃克斯頓空調保養電話(如何獲取沃克斯頓空調保養服務的聯系電話?)
2024-08-27
-
朗吉空調售后服務(朗吉空調售后服務:如何確保您的空調系統得到最佳維護和
2024-08-27
-
AKL空調清洗服務電話(如何獲取AKL空調清洗服務的聯系電話?)
2024-08-27
-
全國首部!上海對中小學校外實踐教育立法,將建“場所資源庫”
202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