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關節炎日|早期識別類風濕性關節炎 規范治療降低致殘風險
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關節炎的主要類型之一,會導致多個關節毀損,致殘率很高。據統計,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率為0.34%-0.45%,保守估計患者超過500萬例。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北京老年醫院骨科主任醫師馬建華指出,早期識別類風濕性關節炎,并規范治療,能夠減少關節畸形及致殘。
早期三大主癥:晨僵、關節痛、關節腫脹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炎癥性疾病,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各個年齡段均可發病,以30-50歲為發病的高峰,女性較男性多見,男女患病比例為1:3。該病好發于手、腕、足等小關節,反復發作,呈對稱分布,可導致患者殘疾、喪失勞動力,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據統計,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殘疾率高達50.3%。
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有三大主癥,即晨僵、關節痛及關節腫脹。“晨僵是指早晨起床時關節活動不靈活、僵硬的主觀感覺,是關節炎癥的一種非特異表現,其持續時間與炎癥的嚴重程度成正比,一般持續時間超過1個小時,晨僵可以發生在95%以上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身上。關節痛最常出現的部位是腕關節、掌指關節以及近端指間關節,癥狀時輕時重,疼痛的關節往往伴有明顯的壓痛,部分患者還會在受累關節的皮膚上出現棕色的色素沉著。如果是關節出現積液、滑膜增生或者是周圍組織的炎癥,還會出現關節的腫脹。”馬建華介紹,出現以上三大主癥時,應警惕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及時去醫院排查確診,進行治療干預。
“類風濕性關節炎受累關節以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肘和足趾關節最為多見,頸椎、顳頜關節、胸鎖和肩鎖關節也可受累。中、晚期的患者可出現手指的‘天鵝頸’及‘鈕扣花’樣畸形,關節強直和掌指關節半脫位,表現掌指關節向尺側偏斜。”馬建華指出,除關節病變外,患者還會有發熱、疲乏無力、心包炎、皮下結節、胸膜炎、動脈炎、周圍神經病變等癥狀。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與生活環境、A組鏈球菌和EB病毒感染、遺傳、性激素等因素有密切關系,確切病因迄今尚未闡明。馬建華表示,寒冷、潮濕、疲勞、營養不良、創傷、精神因素等為常見誘發因素,公認的發病機理是免疫紊亂所致,多數患者常無明顯誘因可查。
及時治療控制病情,阻止關節功能喪失
“類風濕性關節炎尚無特異療法,治療的目的在于控制病情,減少疼痛,改善關節功能和預后,最終目標是防止和控制關節破壞,阻止關節功能喪失,降低致殘率。”馬建華表示,通過規范的治療,大多數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可以臨床緩解。治療方法包括一般治療、藥物治療和外科手術和其他治療等。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病情控制,與日常生活中的保健關系密切。馬建華建議患者日常注意以下幾點:
樹立信心,心情愉悅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容易反復,患者難免出現悲觀情緒,治療失去信心、無法堅持甚至放棄治療。患者應保持愉快的心情、樂觀的情緒,過度的精神緊張會使體內內分泌產生紊亂,使病情加重。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依據天氣變化和活動情況,及時增減衣物。關節疼痛時可以試試熱水浴,減輕疼痛。患者清晨醒來后,可先在床上活動關節,借助工具,如抓握有韌性的小球、核桃等,待關節活動靈活后再下床。
規律作息,合理飲食
生活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飲食節制,清淡為主,少吃刺激性食物。膳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和脂肪的比例以3:2:1為合適。飲食中熱量的分配以早餐30%、午餐40%、晚餐30%為合適。
積極治療,定時服藥
定時服藥、定期回診,接受指定專業的康復師進行正確的康復治療。當關節處于急性炎癥期時,需注意休息,不要進行按摩治療,當關節炎癥緩解后應積極進行功能鍛煉,關節局部熱敷,如熱水袋、食鹽加熱外敷等。
減少臥床,適當運動
減少長時間臥床時間,若長期臥床休息會招致關節僵硬、肌肉萎縮、骨萎縮和骨質脆性增加等危險。適度運動,每鍛煉1小時休息至少10分鐘,1天至少2次,可快速走路和倒走,也可以進行太極拳、太極劍、五禽戲等。
新京報記者 劉旭
校對 趙琳
- 容聲冰箱制冷不停機(該怎么辦?)12-01
- 提高生活質量的句子(改善生活質量的關鍵)02-15
- 空調電費(如何降低空調使用的電費成本)。07-25
- 日立故障代碼157-0(如何解決)05-03
-
AIWEIKE空調官方電話(如何獲取AIWEIKE空調官方客服電話以解決常見問題和故障?
2024-08-25
-
西屋康達空調廠家24小時服務熱線(如何聯系西屋康達空調廠家的24小時服務熱線
2024-08-25
-
e3故障風壓開關(解決e3故障風壓開關問題:詳細步驟與技巧)
2024-08-25
-
ISOVEL空調售后維修(如何有效地進行ISOVEL空調的售后維修服務?)
2024-08-25
-
BRIGHT空調服務網點(如何找到并利用BRIGHT空調服務網點進行維修和保養?)
202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