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和燃氣灶維修靠譜閃電家修(修理萬和燃氣灶電話)
前沿拓展: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3日訊 “去坊茨小鎮有一百個理由,或者從這里穿越歷史,或者在這里放飛夢想,或者在這里沉淀生命的浮華……”走進坊子區坊茨小鎮,一本雜志上的話語詮釋了坊茨小鎮獨有的神秘韻味。
坊茨小鎮不是一個地名,不是一個行政區劃,它是一個文化符號,是一段百年歷史的縮影。坊茨小鎮是依靠鐵路和煤炭發展起來、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工礦業小鎮,是山東近現代工業發展最早的遺跡,也是濰坊近現代工業的發源地。
時光穿梭,被廢棄的德式建筑曾經無人問津,往日的繁華曾經孤寂落寞。但如今,這座珍貴的德日建筑群經過開發,已成為一處有著極大歷史、文化、建筑、旅游價值的產業集中區。
古建筑群煥發生機
在近代史上著名的膠濟鐵路線上,濰坊市坊子區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節點。隨著1898年《膠澳租借條約》的簽訂,大批德國人進駐濰坊后興建了大量建筑,自1902年起德國人就在此辟鐵路、設車站、開煤礦、辦公司,將坊子區打造成了一座頗具歐洲風情的小鎮,一度曾經是齊魯大地上重要的商埠。
但隨著煤礦資源的枯竭,坊子區逐漸破敗,當坊子區政治中心因煤炭開采塌陷等原因整體搬遷的時候,將近10平方公里的老城區如何開發利用,成為當地政府頗費腦筋的難題。然而今天,當時很多人看來已毫無價值的老城區逐漸成為濰坊的一張新名片。
如今,這里仍然保留著完整的德日時期建筑,境內主要留存四大核心資源,一是166處德日建筑,其中103棟德國建筑,整體格局、街巷肌理、景觀風物保存完好;二是2060處民國建筑,主要是以萬和樓、劉氏老宅等為代表的民居;三是現存的德建火車站、膠濟鐵路和機車轉盤等組成的濰坊鐵路工業廊道;四是以德建礦井、采煤巷道等為代表的炭礦遺址。小鎮境內各種功能的建筑應有盡有,包括領事館、司令部、禮堂、水廠、火車站、銀行等等,涉及外交、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是一個完整的“德國小鎮”。
坊子德日建筑群已被列為山東省十三五文博規劃重點項目,是2015年山東省單體修復最多的文物保護工程。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國家文物局在項目立項、規劃編制、方案設計、施工推進四個方面加大了資金扶持力度,文物修繕和安防、消防、防雷和展陳工程已經啟動,2015年完成了坊子豎坑片區修繕工程,建成了炭礦博物館和負175米的德國地下采礦體驗區。2016年完成三馬路德軍軍事片區和日本出張所片區修繕工程,投資2.8億元坊茨溫泉·水城項目實現運營。2017年全面啟動環境風貌整治,并完成德建機修轉盤、水廠等工業片區修繕,建成膠濟鐵路博物館。2018展陳和環境風貌整治基本完成,打造獨一無二的風情小鎮。2018年6月,坊子博物館正式開工建設,總投資1890萬元,建成后將把濰坊近現代歷史文化以物態活化的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
每一處建筑都彰顯著歷史的積淀
1898啤酒聯合國是坊茨小鎮的樣板區,這棟建筑以中間的連廊為分界線,左邊是德國建設的教會學校,右邊是日本在此建設的僑民學校。連廊的上方可以清楚的看到百年之前鋼筋混凝土的結構,里面的水泥、鵝卵石、鋼筋都是在坊子就地取材打造的,清楚地展現了建筑的內部結構。
三馬路西段路北的神父教堂及修女樓,原來建有天主教堂,始建于1905年,是典型的歐式建筑。“文革”期間,教堂的多處建筑被毀壞和拆除,現僅存修女樓和神父住宅。修女院隨教堂而建,始由瑪利方濟格修女管轄。1934年后由百爾納定任院長,共有修女40余人。修女樓下設醫院、學校、仁慈堂等。學校名為崇光女子小學,仁慈堂設孤兒院和殘老院,孤兒院最早收養孤兒60余人,抗日戰爭前最多時收養達300余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由人民政府接管,更名為濰坊市福利院。現在的市社會福利院大樓就是在此基礎上按照原有的風格建成的。
1號院是日本駐坊子的外交領事機構:日本出張所,始建于1914年中日戰爭爆發后。1937年被坊子愛國青年火燒過,當時因為火燒出張所事件在二馬路西頭槍殺了眾多坊子愛國青年以及當時的坊子鎮長曹協五(當時的坊子鎮首富協成利綢布莊的老板)。后又經日本人修復擴建,至現在的規模,因其外型酷似一只大公雞,當地人俗稱“公雞樓”。
日本出張所斜對面的為2號院德軍司令部。建于1903年,建筑皆采取德國民族風格,在二樓的東墻有一造型獨特的窗子,這便是德式建筑中著名的“凸突窗”。整座建筑分區明確,設計巧妙,是德國建筑的經典之作,就是在當今的德國也是非常少見的。建筑平面呈不規則T型。建筑面積450平方米。一樓設客廳與臥室,二樓為臥室,后部為儲藏室和廚房,另設有地下室。
3號院標志性建筑為德軍醫院,建于1902年,建筑外觀獨特,呈L型,建筑面積為998平方米。內部樓梯是國內少見的鶴頸式樓梯,建筑四周留有通風口,一年四季保持室內干燥和充分的空氣流通。德軍醫院地下室的墻體有70厘米厚,地板下面有1米左右的隔溫層,填滿了煤渣,各處樓板之間也添以煤渣保溫。充分顯示出了早期歐洲建筑的人性化設計。3號院內包括有德軍醫院辦公室、德建豪華別墅區、日軍醫院、日建住宅區等多處德日式建筑。
坊子火車站是坊茨小鎮的核心區域之一,這里完整的展現出了一條珍貴的鐵路工業廊道。坊子車站始建于1902年,是按德國二級標準站建設的火車站。候車室、票房是車站對外的標志性建筑。隨著膠濟鐵路復線工程開通,坊子火車站被北移的膠濟鐵路主線徹底拋棄,遂改為近端式車站,級別也由二等站降為三等站,現在只是每天早晚一班蒸汽機車牽引的通勤列車經過。據考證,當時的坊子火車站是整個膠濟鐵路中間段的重要站場之一,承擔著車輛維修、加水、車頭轉向、貨物中轉等許多功能。
日前,坊子區正充分挖掘這些古建筑資源,打造集文化、旅游、商貿于一體的歐式風情小鎮和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傾力打造四大板塊:德國風貌展示區、民國風貌展示區、鐵路文化展示區、炭礦工業旅游區。以“一軸、兩帶、六區”為整體規劃布局,依次串聯民國小鎮風貌區、德國小鎮風貌區、文化創意園區、炭礦工業旅游區、膠濟鐵路博物園區、休閑文化商業區六個區。
異域遺跡引藝術家筑巢
在坊茨小鎮1.97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內,有一棟1904年興建的德國軍官別墅,現已改建成中國油畫院院長楊飛云的藝術工作室,每年中國油畫院的師生都要來此生活一段時間,進行寫生和創作。像楊飛云一樣,許多藝術家青睞于坊茨小鎮獨特的異域風情和滄桑的歷史遺跡,決定將藝術工作室搬到這里,逐漸聚集成一片藝術創作基地。
除了吸引知名藝術家來此創作,借助其影響力擴大坊茨小鎮的品牌知名度,坊茨小鎮也為那些藝術院校的師生以及尚無力承擔高額創作費用的青年藝術家提供創作空間,由原解放軍89醫院病房樓改建而成的青年旅社,目前約有20位青年藝術家長期在此生活和創作。
除了修繕老建筑并將其改建提供給藝術家外,坊茨小鎮還為藝術家能有更完善的創作環境而興建了一系列配套設施,如畫廊、藝術中心、雕塑展廳、坊茨美術館等,使得藝術家創作的作品有展示和交易的場所。
2010年開館的坊茨美術館,展廳面積3000平方米,由一座老食堂改建而成。自2010年以來,舉辦了如中國第二屆小幅油畫展、第二屆國際藝術雙年展等多場畫展,靳尚誼、聞立鵬、楊飛云、王仲、馮三石等諸多藝術家和藝術評論家齊聚坊茨小鎮。
山東是藝術教育大省,有多座藝術高校,不僅山東籍藝術家多,每年藝考生也非常多,其中濰坊就是山東藝考生非常集中的城市,對藝術教育的需求很大,坊茨小鎮看到了這一機會,整合國內外藝術教育資源,建設藝術教育區。坊茨小鎮現已與中央美院、山東工藝美院、濰坊學院等高校聯合辦學,這些高校均有教學點開設于此,其中濰坊學院藝術系就在這里。
經過精心打造,坊茨小鎮集各種榮耀于一身,先后被評為國家2A級旅游景區、中國油畫院山東創作教學實習寫生基地、山東省科普教育基地、山東十大影視拍攝基地、中德文化交流中心。成功打造了炭礦遺址文化園、坊茨美術館、1898啤酒城、德國別墅區、坊茨畫廊等項目,開展了坊茨論壇、中國雕塑展、坊茨藝術沙龍等文化藝術活動。
全國特色旅游品牌——1898坊茨小鎮
坊茨小鎮于2014年被山東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街區,2016年確定為省級特色小鎮。
2017年,坊子區委、區政府把坊茨小鎮開發作為“一號工程”,以獲批山東省特色小鎮為契機,加快推進招商引資、文物修繕等工作,著力建設集創意、創業、旅游、教育等于一體的創意文化園,打造全國特色旅游品牌——1898坊茨小鎮。
國家古建筑保護專家、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阮儀三指出“坊茨小鎮具備作為世界遺產的三個特征,即原真性、整體性和唯一性。”
展望未來,坊茨小鎮將以人文景觀和文化創意為核心,依托歷史文化沉淀、特色資源和礦業體系,對德國小鎮、德國生活以及工業文明等文化進行延展演繹,發展工業旅游、文化創意、休閑娛樂和影視拍攝等業態,建設原汁原味的德國風情小鎮,打造別具一格的文旅品牌——1898坊茨小鎮。
閃電新聞記者 李濤 濰坊報道
拓展知識:
- 空調電費(如何降低空調使用的電費成本)。07-25
- 日立故障代碼157-0(如何解決)05-03
- 容聲冰箱制冷不停機(該怎么辦?)12-01
- 提高生活質量的句子(改善生活質量的關鍵)02-15
-
AIWEIKE空調官方電話(如何獲取AIWEIKE空調官方客服電話以解決常見問題和故障?
2024-08-25
-
西屋康達空調廠家24小時服務熱線(如何聯系西屋康達空調廠家的24小時服務熱線
2024-08-25
-
e3故障風壓開關(解決e3故障風壓開關問題:詳細步驟與技巧)
2024-08-25
-
ISOVEL空調售后維修(如何有效地進行ISOVEL空調的售后維修服務?)
2024-08-25
-
BRIGHT空調服務網點(如何找到并利用BRIGHT空調服務網點進行維修和保養?)
202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