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沭大臣燃氣灶售后維修(老板燃氣灶臨沂售后服務電話)
前沿拓展:
從夏人的祖先鯀開始,包括整個夏王朝,夏人與東方各部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傳說時代,鯀曾為治水的英雄,后來因為治水失敗而東遷到東夷居住區,這是夏人的勢力最早東進的一支。在夏代初年“后羿代夏”的夷夏之爭過程中,夏人或為避難或為聯合力量以圖東山再起,又一次向東轉移。在夏王朝中后期,又不斷地征伐東夷之族,并向淮河流域拓展。夏人勢力的東擴、南侵及其與東夷和淮河流域土著的斗爭,不僅使夏王朝歷史的走向發生重大變化,同時為夷夏融合提供了契機。
一、鯀放羽山與夏族的第一次大規模東遷
關于夏人的族源,史籍多有記載。《史記·周本紀》曰:“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1]33《國語·魯語上》曰:“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2]56根據《史記》和《國語》記載,夏人是黃帝、顓頊之裔,是黃帝族遷至中原之后演化出來的一個分支。在堯舜時,鯀為當時的一個能夠影響中原各部族的重要人物,被封為“崇伯”,所以后世稱為“崇伯鯀”。“崇”即為“嵩”,說明鯀的一支主要活動在今河南洛陽之東、鄭州之南、新鄭之西的嵩山一帶。如果《史記》《國語》等所記不錯的話,鯀與祝融氏同出一源,他們同處于中原相鄰的地區也是有原因的,這也可進一步解釋為何在有夏一代,祝融之裔如昆吾、彭伯等結成同盟,并且昆吾族還是夏朝末年抵抗商人的主力軍。
鯀后來娶有辛氏之女,而生夏禹。《史記·夏本紀》索隱引《系本》曰:“鯀取有辛氏女,謂之女志,是生高密。”[1]33又引宋衷語云“高密,禹所封國”[1]33。《帝王世紀》也說:“顓頊生鯀,鯀娶有莘氏謂之女志,是生高密,是為禹也。”[3]546有莘氏也是中原上古時期一個重要的部族,活動地在今開封陳留東北。
鯀后來為堯所滅,很多史籍和傳說都提到鯀被殺的原因:
《山海經·海內經》載: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4]1387
《史記·五帝本紀》載:
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于是舜歸而言于帝,請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兜于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殛鯀于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咸服。[1]20
《尚書·舜典》載:
流共工于幽州,放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5]14
《國語·周語下》載:
其在有虞,有崇伯鯀,播其淫心,稱遂共工之過,堯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度量,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儀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共之從孫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道滯,鐘水豐物,封崇九山,決汩九川,陂障九澤,豐殖九藪,汩越九原,宅居九隩……皇天嘉之,胙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胙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豐民人也。此一王四伯,豈繄多寵,皆亡王之后……夫亡者豈繄無寵,皆黃、炎之后也。[2]35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載:
堯欲傳天下于舜,鯀諫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傳之于匹夫乎?”堯不聽,舉兵而誅殺鯀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諫曰:“孰以天下而傳之于匹夫乎?”堯不聽,又舉兵而流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無傳天下于舜。[6]325
《淮南子·原道訓》載:
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7]1206-1207
從諸多史料來看,鯀被誅的罪名有三:其一,治水不力,采用堵截法而不是疏導法;其二,反對堯禪位于舜,自己想稱帝;三,與共工同謀,有反叛之心。然而,有些人則為鯀鳴不平,如屈原《離騷》曰:“鯀婞直以亡身兮,終然殀乎羽之野。”[8]19《九章·惜誦》:“行婞直而不豫兮,鯀功用而不就。”[8]126實際上,鯀之死與鯀、舜、共工三族的斗爭有關。鯀屬于中原黃帝族群的代表,舜則為東夷族群的代表,共工為炎帝族群勢力的代表。在這場爭奪中原控制權中,以鯀和共工失敗而告結束。
失敗了的鯀,被舜趕到了東夷族群居住區,這是舜為了限制鯀的勢力發展的一個策略。于是,鯀便帶著他的部分族人到了東方,這也是見諸文獻記載的一次夏人的大規模向東方遷徙。羽山,在東海邊,《山海經·南山經》郭璞注曰:“今東海祝其縣西南有羽山,即鯀所殛處。”[4]1339其位置在今江蘇東海縣和山東臨沭縣交界處。盡管鯀被迫遷到東方,但后來還是為舜所滅,然而其族群的其他分支和他的后裔卻在這里留了下來。
隨鯀東遷的當有鬲族,鬲族人活動于今山東德州附近,后建立鬲國。李白鳳《東夷雜考》認為:“鬲族也和夏族同一部族,他們過去同自澠池一帶遷來,所以仲康失國以后,他的大夫‘靡’往依之。《左傳·襄公四年》:‘靡奔有鬲氏……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這也證明鬲族和夏族同源。大約就在這個時侯,姒姓的諸夏與東夷發生頻繁的戰爭,勢力消長不定,從有鬲氏在山東德縣一帶,形成與其胞族的‘過’、‘戈’、‘斟灌’、‘斟尋’的一個從地帶上可以聯系的關系,也足可以說明他們都是屬于諸夏的各族。”[9]24-25我們認為,鬲族也是夏人的一個分支,最早生活在河南一帶,后來在鯀遷到淮河下游之后,他們也遷至黃河下游的山東地區。
二、“羿代夏政”與夷夏之爭
后羿代夏,是夏王朝歷史上重要的事件,這段歷史見于《左傳·魯襄公四年》:
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 遷于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獸。棄武羅、伯困、熊髡、龍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讒子弟也。伯明后寒棄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為己相。浞行媚于內而施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樹之詐慝以取其國家,外內咸服。羿猶不悛,將歸自田,家眾殺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諸,死于窮門。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澆及豷,恃其讒慝詐偽而不德于民。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處澆于過,處豷于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少康滅澆于過,后杼滅豷于戈。有窮由是遂亡,失人故也。[10]817-818
《史記·夏本紀》正義引《帝王紀》云:
帝羿有窮氏未聞其先何姓。帝嚳以上,世掌射正。至嚳,賜以彤弓素矢,封之于 ,為帝司射,歷虞、夏。羿學射于吉甫,其臂長,故以善射聞。及夏之衰,自 遷于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帝相徙于商丘,依同姓諸侯斟尋。羿恃其善射,不修民事,淫于田獸,棄其良臣武羅、伯姻、熊髡、尨圉而信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讒子,伯明后以讒棄之,而羿以為己相。寒浞殺羿于桃梧,而烹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之,死于窮門。浞遂代夏,立為帝。寒浞襲有窮之號,因羿之室,生奡及豷。奡多力,能陸地行舟。使奡帥師滅斟灌、斟尋,殺夏帝相,封奡于過,封豷于戈。恃其詐力,不恤民事……初,夏之遺臣曰靡,事羿,羿死,逃于有鬲氏,收斟尋二國余燼,殺寒浞,立少康,滅奡于過,后杼滅豷于戈,有窮遂亡也。[1]57-58
這段記載講述了夏朝初年夏王朝的重大變故。夏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夏啟死后,其子太康繼立,太康荒淫而不顧國事,東夷族人后羿從 遷至有窮,驅逐太康,太康崩,太康之弟中康立,中康死后,中康之子帝相立。相遷至商丘,依同姓諸侯斟尋。于是后羿遂代夏后相而自為帝。后羿任用寒浞為相,寒浞殺后羿而占有其國,并霸占了他的妻子,生下奡、豷,并封奡于過地,豷于戈地。奡滅掉夏之同姓之國斟灌、斟尋。此時夏后相之妻有仍氏逃到母族,生下少康。夏之遺臣靡逃到有鬲之國,聚集斟灌、斟尋之遺民,最終滅掉寒浞、奡、豷。有窮國滅亡,也結束了夷人對夏王朝核心地區的統治。
在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有一個以射日而著稱的羿,《山海經》中多記其事跡,《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4]1387,同時《山海經·海外南經》又載:“羿與鑿齒戰于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在昆侖虛東。羿持弓矢,鑿齒持盾,一曰戈。”[4]1369《山海經》中的羿是一個具有超凡神性的英雄,并且可以登上西王母所在的玉山求得不死之藥。神話人物羿在《淮南子·本經訓》中變成了堯的大臣:“逮至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7]1239但是,這個羿當不是《左傳》中曾經代夏政而專之的后羿。他們之所以被混為一談,是因為兩人都是東夷部族的英雄,而且都善射,夏初的后羿因仰慕自己部族的英雄羿的威名,所以也以羿為名,這樣后代史家便將兩人混為一人了。
要理清夏初夷夏之關系,必須弄清《左傳》中所說的在夷夏之爭中出現的幾個地名:
1.
《史記·夏本紀》正義引《括地志》云:“故 城在滑州韋城縣東十里。”[1]58唐代的韋城縣在今河南滑縣東南。
2.有窮
《史記·夏本紀》正義曰:“《晉地志》云:‘河南有窮谷。’蓋本有窮氏所遷也。”[1]58或以為在今山東德州。從《楚辭·天問》“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嬪”[8]99-100來看,后羿射河伯、妻洛嬪,其地當在今河南洛陽附近,也離當時夏太康的都城不遠,只有這樣后羿才能趕走太康。
3.寒
《左傳·魯襄公四年》杜預注曰:“寒,國。北海平壽縣東有寒亭。”[10]820《史記·夏本紀》正義也曰:“寒國在北海平壽縣東寒亭也。”[1]57-58平壽縣,漢景帝置,其故治在今濰坊市濰城區。
4.鬲
鬲族是一個古老的部族,是夏族的一個分支,在夏王朝之前已遷居東夷區域。《左傳·魯襄公四年》杜預注曰:“有鬲,國名。今平原鬲縣。”[10]817-818《史記·夏本紀》正義引《括地志》云:“故鬲城在洛州密縣界,杜預云國名,今平原鬲縣也。”[1]58洛州密縣,即今鄭州新密市;漢晉平原郡鬲縣,舊治在今德州市德城區。從史籍所載來看,鬲族曾經在夏王朝發祥地的中心區域密縣一帶生活過,后來遷到山東德州一帶。
5.過
《史記·夏本紀》正義引《括地志》云:“故過鄉亭在萊州掖縣西北二十里,本過國也。”[1]58掖縣在今煙臺萊州市城區。
6.戈
《左傳·魯襄公四年》杜預注曰:“戈在宋、鄭之間。”[10]820《史記·夏本紀》等所言與此同。表明在魏晉以來,人們已無法了解這個短暫出現的戈國的具體位置了,只能言其大概,當處于豫西一帶。
7.斟鄩(尋):
《竹書紀年》云:“(太康元年)羿入居斟鄩。”[11]1056《史記·夏本紀》正義引《汲冢古文》:“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1]58關于夏王朝太康所居的都,一直是學術界比較困擾的問題,隨著二里頭遺址的發現,多數學者認為二里頭即為夏都之一的斟尋,后羿從這里趕走了夏代第二代君主太康,并都于此。由于后羿居于斟尋,所以二里頭文化遺址中留下了許多山東龍山文化的因素。李伯謙通過比較二里頭早期文化因素與山東龍山晚期文化,認為二里頭文化具有更多山東龍山文化的特點:二里頭文化發現的束腰瘦足鬶有山東龍山文化長流鬶的特點;二里頭文化的觚、豆、單耳鼓腹杯、三足盤與龍山文化的都極為相同;二里頭文化墓葬中的觚、鬶、盉組合及三足盤、平底盤、豆等常見于山東龍山文化墓葬。由此認為,這是后羿居斟尋而代夏政時,龍山文化族群大量進入中原河洛地區,將其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融合,造就了二里頭文化的特色[12]。
然而,根據諸多典籍記載,山東也有一個地方叫斟尋。《史記·夏本紀》正義引《括地志》云:“斟尋故城,今青州北海縣是也。臣瓚云斟尋在河南,蓋后遷北海也。《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1]58清人顧棟高的《春秋大事表》說:“斟鄩,姒(姓),今山東萊州府濰縣西南五十里有斟城。”[13]604北海縣,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濰城西關。《水經注》卷二十六“沭水”條曰:“《地理志》:北海有斟縣。京相璠曰:故斟尋國,禹后。西北去灌亭九十里。”[14]397北海縣,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西關一帶。
在中原和山東同時出現兩個斟尋,是夏人遷徙的結果。當后羿占領夏都斟尋之后,太康失國,四處遷徙的夏族人的一支遷至山東地區,形成兩個較為集中的居住區,即斟尋和斟灌。兩地成為當時與后羿斗爭的重要據點,也是后來滅寒浞、奡的有生力量來源地。
1977—1981年,山東臨朐縣發現兩座西周至春秋早期的墓葬,出土有“尋仲盤”“尋仲匜”。其中“尋仲盤”內底中心有銘文20字:“尋仲媵仲女子寶盤,其萬年無疆,子子孫子永寶用。”“尋仲匜”內底也有銘文20字:“尋仲媵仲女子寶匜,其萬年無疆,子子孫子永寶用。”[15]說明夏代的斟尋國,在周代時還存在著。
8.斟灌
《左傳·魯襄公四年》杜預注曰:“樂安壽光縣東南有灌亭。”[10]820《水經注》曰:“堯水又東北徑東西壽光二城間。”應劭曰:“壽光縣有灌亭。”杜預曰:“在縣東南,斟灌國也。”[14]396《史記·夏本紀》正義引《括地志》云:“斟灌故城在青州壽光縣東五十四里。”[1]58壽光市位于山東省中北部,緊臨萊州灣,治所在今壽光市東北的后牟城,其東南部為同時東遷而來的斟尋國。
9.有仍氏
《史記·吳太伯世家》索隱曰:“東平有任縣,蓋古仍國。”[1]1191其地當在今山東濟寧、泰安一帶。
后羿以東夷之裔的身份向西取代太康而代夏政,后來又為同是東夷族的寒浞所滅。夏王朝從太康、仲康到夏后相三代君主都是居無定所,過著漂泊流浪的生活。由于后羿和寒浞的入侵,使原本居于中原的夏之族人分遷至東夷地區,并在這里建立國家,如斟尋、斟灌等。其后裔一直延續到周代,如周代的斟尋國和鄫國等。后羿代夏,不僅沒有使華夏和東夷族群產生對立,反而進一步促進了中原族群與東夷族群的融合。
后羿與夏人的權力之爭,實際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夏代初年華夏族人與東夷族的斗爭。在此之前的傳說時代有堯舜之間的權力交接,堯為中原集團,而舜則代表著東夷集團。所以《孟子·離婁下》說:“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16]415在舜的時期,既是一個多族群大發展的時期,也是英雄輩出的時代,中原集團與東夷集團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聯系十分密切,兩個族群之間的勢力也相對比較均衡。所以在舜的時期,他的手下便匯集中原集團的后稷、禹,以及逐漸融入中原族群的炎帝后裔后土、四岳等。
東夷集團有商人始祖契、嬴姓始祖伯益、偃姓始祖皋陶等。堯讓位于東夷族群的舜,舜讓于中原族群的禹,而禹本想讓位于東夷族群的益。由此來看,在那一歷史時期,中原族群與東夷族群的權力傳遞是相互移交的。我們不知道這種權力移交是通過聯邦推選的方式,還是出于權力平衡的慣例,但它確實反映出兩大集團的平衡關系。然而,這種平衡被大禹的兒子夏啟所打破,啟殺伯益而奪取了本應屬于東夷集團的政權,建立了父子相傳的家天下,從而引起了東夷集團的強烈不滿,導致了東夷人后羿取代太康的行為。從內在的歷史邏輯來看,后羿代夏與其說是其個人行為,不如說它是東夷族與華夏族的權力之爭。少康滅掉東夷勢力寒浞及其兩個兒子之后,重建夏王朝,這既是夏王朝的歷史轉折點,也是從史前以來東夷族群與中原族群斗爭的轉折點。從此,華夏族一直以壓倒的優勢統治著中華大地,而東夷族群則處于屈從地位。夏之后商王朝興起,盡管商人源于東夷族群,由于其脫離東夷區較早,且在它建國之前的大多數時間活動于華夏區內,所以并不以東夷族群自居,而成了華夏集團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三、夷夏之爭與岳石文化的衰落
岳石文化是山東地區繼大汶口—龍山文化之后的最重要的史前文化,其延續時代大約在公元前1900—公元前1450年前后,根據其文化特征,考古界一般認為它是大汶口—龍山文化的繼承者,是夏代和商代前期的東夷文化。在山東龍山文化分布區之內一般都存在著岳石文化的遺址,其分布范圍東至膠東半島,南迄蘇北地區,西到聊城菏澤一線,北至河北唐山地區,縱橫都超過千里[17]。
與龍山文化相比,岳石文化雖然晚出,但在某些方面特別是陶器的制作工藝方面不如龍山文化。對于岳石文化衰落的原因,學術界不有同的說法:
其一,氣候變化導致了岳石文化的衰退。在距今4000年前后開始進入氣候的干冷期,并延續了幾百年,氣候的變化使以稻作為基礎的海岱地區食物供應嚴重不足,人口大量減少,有些地區遺址的空白顯示出該地區可能已無人居住。這種自然因素導致了岳石文化期的東夷族群不得不四處遷徙,且文化發展水平發生倒退[18]。
其二,人們對陶器的大量需要促使其發生變化。當中原地區進入夏商時代,隨著城市的興起,戰爭的頻發,一大批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城堡需要構筑,同時也需要大量從事城市建設的人力資源,陶器在當時就成了城市建設的材料之一和建設者本身所需要的日常器物。陶器需求的提升和陶器數量的急劇增多導致了制陶工業發生了巨大變化。于是,陶器注重實用之外也注重外觀的審美轉變為以實用為主;為快速生產,由原來的精細加工向草率方向發展;為提高陶器的壽命,一改過去細薄、輕巧的風格,使陶胎變厚,器型變得穩重、古樸[19]。
其三,冶銅業的出現是導致龍山文化消退的主要原因。在夏商時期,冶銅業出現并得到了快速發展,銅器在日常生活中也開始使用,它大大優越于以往的陶器制品,由于對銅器的重視和生產的投入,從而影響了陶器的發展,并導致了龍山文化的消退[19]。
以上這些因素可能是岳石文化衰落的一些原因,但我們認為,夷夏之爭與中原文化的東進則是岳石文化或夏商時期東夷文化衰落的根本原因。
在史前時期,生活在山東東夷文化區的人們所創造的后李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為代表的史前文化,不僅以它們所展示出來的先進文明而傲立于東方大地,同時也以它們的強勢擴展而影響了廣大的地區,其文化的輻射區域東至海濱,南達江南,西至中原,北迄河北和東北地區。在這個具有濃郁文化氣息的地區,孕育產生了一個龐大的東夷族群,在傳說時代,從炎帝、黃帝到顓頊都與東夷集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至堯、舜、禹的時代,東夷族群和中原地區融合形成的中原族群甚至可以達到分庭抗禮的局面。由于權力的均衡,族群之間的相互包融,使得堯、舜、禹時期的中原族群與東夷族群之間不僅相安無事,同時也是文化交流、融合與大發展的黃金時期。但啟建立了夏王朝之后,東夷族群開始向以夏王朝為代表的中原族群發難,從而導致了后羿代夏的結局,夏少康滅掉寒浞和奡之后,東夷族群勢力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東夷族群或向四周遷徙,或屈從于夏人的勢力。隨著夏人勢力的東進,中原文化也大規模地向東夷地區滲透,在此之前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以向外擴張為主、吸納外來文化為輔的局面結束,而岳石文化區則隨著東夷勢力的萎縮而逐漸收縮,并無法阻擋外來文化的影響。
為應付夏人和早期商人的討伐,東夷無暇制造龍山文化時期那些外形優美、加工精細的陶器,一大批更加實用的陶器應時而生;由于受中原文化的影響,龍山文化時期所傳下來的器物,從器物類別、器物造型等各方面也大大改變。如大敞口、外折腹的折腹盆是中原龍山文化的典型器物,此前的海岱文化區很少見到,卻成了岳石文化常見的器型;敞口、短流的斝是中原地區廟底溝文化的典型器物,岳石文化的西部地區也發現這種器物;與中原龍山文化風格比較接近的卷沿繩紋、錐狀足的鬲,多發現于魯西南、魯北和豫東的岳石文化區;岳石文化區中出現的一些斂口泥質甕、花邊罐也是夏商時期文化東漸的結果[19]。
正是因為夷夏之爭和中原文化的東漸,不僅使東夷勢力退縮至原來的核心居住區,同時也使岳石文化走向衰落。
四、夏王朝勢力向淮河流域的拓展與文化交流
先秦兩漢典籍多載大禹治水之事,并且號令天下諸侯。
《國語·魯語下》載:
吳伐越,墮會稽,獲骨焉,節專車。吳子使來好聘,且問之仲尼……仲尼曰:“丘聞之,昔禹致群神于會稽之山,防風后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為此大矣。”[2]72
《孟子·滕文公上》載: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16]371-372
《呂氏春秋·慎行論》載:
禹東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攢樹之所, 天之山,鳥谷、青丘之鄉,黑齒之國;南至交阯、孫樸、續樠之國,丹粟、漆樹、沸水、漂漂、九陽之山,羽人、裸民之處,不死之鄉,西至三危之國,巫山之下,飲露、吸氣之民,積金之山,其肱、一臂、三面之鄉;北至人正之國,夏海之窮,衡山之上,犬戎之國,夸父之野,禺強之所,積水、積石之山,不有懈墮,憂其黔首,顏色黎黑,竅藏不通,步不相過,以求賢人,欲盡地利,至勞也。得陶、化益、真窺、橫革、之交五人佐禹,故功績銘乎金石,著于盤盂。[20]713-714
《淮南子·原道訓》載:
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7]1206-1207
從這些材料來看,當時洪水肆虐,大禹受命開展平治水土的偉大工程,東至大海,西至青藏高原,南達長江甚至到了今廣東、廣西之南部,北至今內蒙古等地,治黃河、長江、淮河、濟河等幾大河流,并且在涂山召集各地諸侯與方國,與會者達“萬國”,并殺了不聽號令的防風氏。
然而,從夏王朝的歷史和今天的考古發現來看,古籍中關于夏禹治水的很多材料是不可相信的。在舜和大禹時期最多還處于聯邦時代,以一個中原地區尚不強大的部族首領去號令天下方國和不同的族群,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可以號令一部分部族或方國,但在當時的自然條件、交通情況和生產力條件下,大禹窮一生的精力也不可能到達如此廣闊的地區,更不可能去根治黃河、長江和淮河幾大主要河流。大禹可能治過水,但它所治當為中原地區的水患。后世關于大禹治水的材料是民間傳說的附會和儒者、史官樹立人間君王典范的杰作。
夏王朝早期的活動中心主要在今鄭州至洛陽一帶,禹、啟和太康之都城都在這一地區。后羿入居斟尋之后,仲康、相兩代居無定所,力量微弱,至少康復國之后,夏王朝方步入正軌,逐漸走向繁榮與強大。少康中興之后,夏人的勢力開始向四周擴張,并開始由淮河上游、中游的主要支流向淮河兩岸推進。從二里頭文化遺址的分布可以較為真切地看到夏人的南進情況。
(一)夏文化向淮河上游的拓展
在淮河的重要支流潁河兩岸,是夏人早期重要活動區域,也是后來夏人統治的中心地區,二里頭早期文化對這一區域產生過重要影響,如登封的程窯遺址有著鮮明的二里頭文化因素。但這一地區的夏文化在后來并沒有從中原南下到達淮河上游干流地區。夏文化南移的主要路線是豫東地區。據史料記載,夏王朝的帝杼曾遷至老丘(今開封東北),歷帝槐、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凡六代都于此,前后達221年之久。至帝胤甲才遷至西河[21]。所以,開封地區也是夏王朝中期重要的政治、文化和軍事中心,同時也是夏人重要的聚居地。所以在開封杞縣有段崗、牛角崗、鹿臺崗等遺址。從杞縣往南至周口市的太康、淮陽、項城—駐馬店市—信陽息縣和淮濱一線分布著較多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如太康方城、范丹寺遺址,項城高寺、骨頭冢遺址,淮陽的雙冢、平糧臺遺址,商水王田寺遺址,項城駱駝嶺遺址,駐馬店市楊莊遺址,息縣東岳鎮遺址,淮濱縣沙冢遺址等。
考古工作者1978年在河南周口地區進行調查,發現二里頭文化遺址16處,采集到的甑、平底盆、深腹罐、豆、三足盆等器物與二里頭文化遺址一期所出土同類器相同或極為相似,一些器物如三角形鼎足等也發現于臨汝煤山二里頭一期遺存[22]。淮濱縣沙冢遺址出土的缽形鼎與洛達廟二期文化中同類器物相同。蘇秉琦先生在考察息縣東岳鎮出土的“哈密瓜”式的夾砂陶罐以后,認為它與二里頭文化很相似[23]。
從考古材料來看,淮河上游的二里頭文化是沿著豫東地區南下而傳播的,是聚居于開封老丘周邊的夏人南下的結果。從遺址大量分布來看,從夏代中期開始,不僅僅是夏人在文化上與淮河流域有所交流,甚至也發生人員遷徙的現象,表明夏人開始向淮河上游干流兩岸經營。
(二)夏文化向淮河中下游的發展
當夏人進入淮河上游之后,又沿淮河向東發展,進入安徽地區,其勢力甚至到達了江淮之間地區。這一帶有較多史前文化遺址有著二里頭文化因素,如安徽壽縣的斗雞臺、青蓮寺遺址,肥東縣吳大墩遺址,肥西塘崗遺址,含山縣大城敦遺址和潛山縣薛家崗遺址等。壽縣斗雞臺遺址出土的雞冠耳盆、花邊罐、觚形杯、箍狀堆紋鼎、寬肩甕等,其時代大致相當于二里頭早期[24]240-299。潛山縣薛家崗遺址中出土的凹底爵杯、細腰斝、錐足罐形鼎、高柄淺盤豆等與二里頭文化遺址中同類器物相同或相似。含山縣大城墩遺址中的一些器物如平底罐形鼎等與二里頭文化一、二期同類器物相似[25]。
其實,早在夏王朝建立前,夏人與生活在淮河中游地區的東夷族群就有著密切的聯系,據《史記·夏本紀》載,大禹曾封東夷偃姓始祖皋陶于安徽六安,他的后代在這一地區建立了六國、英國等,同時偃姓的其他后裔之國如群舒、桐國也在鄰近地區。整個夏代,淮河中游地區的土著人與偃姓族人沒有與夏人發生沖突,始終和平相處。夏人南進至淮河中游地區之后,也很快與當地土著居民或其他外地移民融合在一起,這在各文化遺址中同一文化層發現多種文化并存的現象是有力的證明。
相傳夏桀在被商湯打敗之后,南逃至巢地而死,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這一帶有一支讓夏桀十分相信的夏族勢力,夏桀至此是為了投靠自己的族人;二是因為夏人與淮河中游的偃姓族群一直有著良好的關系,也讓窮途末路的夏桀選擇來到此地。
夏文化在淮河下游地區也有所反映,在山東和蘇北地區的岳石文化遺址中有諸多二里頭文化因素,如雞冠耳盆、舌狀足三足罐、觚形杯等具有明顯的二里頭文化特征的器物,這些器物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夏文化對淮河下游的影響,但同時也透露出夏王朝勢力可能已到達這一地區[26]。夏文化向淮河下游的傳播可能走的兩條路線,一是沿淮河中游東進,二是從魯北經魯中南推進。從西周時期,姒姓的鄫人曾在魯南立國來看,夏之族人除在魯北及魯中活動之外,其中的一支也很早就南遷至淮河下游地區了。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國語[M].上海:上海書店影印出版,1987.
[3]茆泮林.校輯世本[M].北京:中國書店,1991.
[4]畢沅.山海經新校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李民,王健.尚書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王先慎.韓非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3.
[7]劉安.淮南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6.
[9]李白鳳.東夷雜考[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10]杜預.春秋經傳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1]徐文靖.竹書紀年統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2]李伯謙.二里頭類型的文化性質與族屬問題[J].文物,1986(6):41-46.
[13]顧棟高.春秋大事表[M].北京:中華書局,1993.
[14]酈道元.水經注[M].長沙:岳麓書社,1995.
[15]臨朐縣文化館,濰坊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山東臨朐發現齊、鄩、曾諸國銅器[J].文物,1983(12):1-6.
[16]朱熹.四書集注·孟子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1987.
[17]方輝.二里頭文化與岳石文化[J].中原文物,1987(1):56-64.
[18]方輝.岳石文化衰落原因蠡測[J].文史哲,2003(3):139-143.
[19]田繼寶.試論海岱龍山文化消退的原因[J].史前研究,2000:528-534.
[20]呂不韋.呂氏春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1]李玉潔.夏人“十遷”及夏都老丘考釋[J].中州學刊,2013(2):112-117.
[22]陳朝云.夏商周中原文明對淮河流域古代社會文明化進程的影響[J].文史哲,2005(6):48-53.
[23]蘇秉琦.七十年代初信陽地區考古勘察回憶錄:追記一篇下落不明的考古調查記[J].中原文物,1981(4):3.
[24]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商周組,安徽省文物工作隊.安徽省霍邱、六安、壽縣考古調查試掘報告考古學研究(三)[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25]張敬國.安徽含山大城墩遺址第四次發掘報告[J].考古,1989(2):103-117.
[26]陳朝云,周軍玲.夏商周與淮河流域[J].鄭州大學學報,2005(2):15-16.
拓展知識:
- 容聲冰箱制冷不停機(該怎么辦?)12-01
- 日立故障代碼157-0(如何解決)05-03
- 提高生活質量的句子(改善生活質量的關鍵)02-15
- 空調電費(如何降低空調使用的電費成本)。07-25
-
AIWEIKE空調官方電話(如何獲取AIWEIKE空調官方客服電話以解決常見問題和故障?
2024-08-25
-
西屋康達空調廠家24小時服務熱線(如何聯系西屋康達空調廠家的24小時服務熱線
2024-08-25
-
e3故障風壓開關(解決e3故障風壓開關問題:詳細步驟與技巧)
2024-08-25
-
ISOVEL空調售后維修(如何有效地進行ISOVEL空調的售后維修服務?)
2024-08-25
-
BRIGHT空調服務網點(如何找到并利用BRIGHT空調服務網點進行維修和保養?)
202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