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天舒空氣能售后維修(江蘇天舒空氣能售后電話)
前沿拓展:
56歲的侯鳳霞在凌晨5點多出門了。
坐標藍田白鹿原某鄉村,距離西安主城區開車至多一個半小時的距離,給了侯鳳霞每日進城且成為一名農村日結工的機會。“西安越來大了。”侯鳳霞嘴里的西安僅指傳統意義上的“西安城”,那些擁有高樓大廈,寬闊馬路,密密麻麻被各樣公交線路勾連起來的地方。
盡管自己所屬的行政區藍田屬于西安轄管范圍,村里也總有人議論“西安五環都要修到湯峪了,前衛一片都劃歸曲江了。”但侯鳳霞知道,自己和真正成為一名西安“城里人”身份之間的壁壘,“那是我身子入土也看不到的以后。”
■ 圖源網絡
然而,這種空間的延續和心里的認同有時候也并不是相輔相成的。
侯鳳霞不是沒機會擁有“城里人”身份,辛苦多年,靠著和自家男人漂泊在外打工,終于趕在西安房價上漲之前為兒子付了首付,轉眼10年過去,兒子也娶妻生子定居西安,成為名副其實的“城一代”,但侯鳳霞在城里幫忙照顧孫孫上完幼兒園后,卻還是速度打包行李回了農村老家,“住不慣,難受很,一格一格的像個牢籠,隔壁兩鄰都不知道叫啥,人跟人一點都么感情,我坐陽臺上把對面幾棟樓,樓有多少層數了一遍又一遍,后來發現,城里人也不是好當的。”
這種對于自身身份的認知和“割裂”在回村后蕩然無存。“咱確實享不了城里人那福。”
1
回村后,侯鳳霞的一天是從凌晨4點開始的,那時候雞還沒有叫,狗也還睡著,村子大部分人家仍處于靜寂狀態。燈繩得拉三下燈泡才會亮,灶頭連著土炕,侯鳳霞翻身下炕,躋拉著布鞋從甕里用大瓷缸舀上滿滿一缸水,多一半倒進盆里洗臉,少半底則留著涮口。洗罷臉,侯鳳霞會去往櫥柜打開面袋子開始和面,面得舀兩碗,一半用來扯面,干拌的那種,一半用來烙餅,烙個死面饃。
當然,有時也不烙,晚上回家起面發面,蒸上一鍋熱饃,趁熱夾上油潑辣子撒點鹽吃上兩個,其它則晾涼放進竹簍吊上房梁通風處,用不了一天,就成了脆香脆香的干饃。“這三樣頂飽,其它都不行,別的啥上個廁所肚子就空了,根本撐不下來。”
這樣的生活是從2020年正月開始的,能做日結工,侯鳳霞很開心。
“感覺生活又有了奔頭,干一天是一天,實實在在的,咱么混日子”。那些早起的一天成為某種固定的儀式,穿衣洗臉,揉面扯面烙餅,打包干糧,然后奔赴村口。不需要鬧鈴僅憑生物鐘就可以自然的準備一切。
《2020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全國農民總數2.85億左右,其中50歲以上的農民工占比26.4%,這意味著,每4個農民工里,至少有一個超過了50歲,不過,如果把樣本聚焦到侯鳳霞所在的農村日結工小群體里,“包說26%,100%都是50歲往上的。”
5點多,收拾妥當的侯鳳霞會準時出現在村口大隊部廣場,伴著將滅未滅的月亮能看到熙熙攘攘的人,他們年齡多是50歲之后,60歲往上也有,有男有女,但女性居多,有人面露疲憊,有人熱情高漲。大部分人都提著兜兜裝著礦泉水瓶,但瓶里卻是自己燒的涼白開,鍋盔加辣子一般也是兜里的常駐嘉賓,不過愿意自帶伙食補給的也多是同侯鳳霞一樣的農村女性,男性不愿意,他們不好意思,“花10塊在外面吃碗面不算過分,女的太小氣了,這點都要省。”
等待村口接送的面包車時,侯鳳霞總是充滿期待,“去過最遠的地方是咸陽機場跟前,能看見一架架飛機從頭頂飄過,轟隆隆的,美的很,要是我自己,這輩子也不可能去這么遠的地方。”
■ 找好工作的日結工在面包車上等待前往工作地點 | 圖源:新京報
趕早起床是侯鳳霞的習慣,她怕被車子落下,工頭招夠了人會一點不猶豫就把車開走,不加人,“拍車門都不給開,那這一天就沒有錢了。”
每個早晨,來村口招工的人會把他們一車一車拉走,輸送到幾十公里或上百公里外各個需要干活的地方,工地有大有小,干活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但多是路面養護,景觀帶栽花又或是哪個樓盤趕著交付,帶些農村工人提前去打掃,種點花草布置布置。
干活時長多是9-10小時,一天的工作結束后,他們會隨著早起的隊伍再坐上小面包或中巴車,晚上一車一車再被送至村口大隊部,下車的時候,27歲的王劍會把每人的工錢交至大伙的手里,男的90,女的80,工資雖說不固定,但也不會超120,“一行有一行的規矩,多了就是活趕的急,包工頭要抽人頭費的,80、90是普遍價位。”像發作業本哪樣,村里人多不接收微信轉賬,只要現金。
回家后,侯鳳霞會小心翼翼把有點泛皺的錢抻平壓在炕上的草席下,然后等著西安城里的小孫孫回村后,再興沖沖拿出來給他去買好吃的,即使是鎮上那種挑不出來什么高端零食的“好再來”超市,侯鳳霞的小孫孫也會在短短半小時消耗掉奶奶3天往上的工錢。當然,這是后話。
回到諸如侯鳳霞一樣的這個“集體”里,那些每天在在村口集合又跟著大巴或面包車前往不同地方的人,是近幾年周至、藍田、長安出現的新型務工群體。
其間交易的規則是,只打零工,干一天的活兒,拿一天的錢。中介包工頭管交通,早上送走晚上回來,下車就給結錢,至于飯這個東西,大多時候是不管的,全靠自費,遇到好心的工地,給自己工人發盒飯的時候也會一視同仁的給他們發上一份,“有菜有肉,還挺舍不得吃的。”
2
王劍是2021年4月份成為一個“包工中介”的,最早只是跟著本家的表叔做,“就專門給人當司機,早上5點半到村口,晚上7點回來。”
像王劍這樣27歲就回村包工的年輕人在鄉村并不多見,大多數有能力成為包工頭的,也都是王劍口里表叔那樣的人“36、7左右,有點人脈也會來事。”20出頭的小伙子大多是受不了這樣的苦的,盡管也是某個小社會群體里團隊首領一樣的存在,但“工人做啥你也要做啥,遇到不熟練的還得教,別人6點起,你就得更早,身體上的苦其實倒還好,畢竟農家出身的小孩啥也都經過,但有些是精神交往上的。”
留在村里的“年輕人”是會被看不起的“存在”,被默認為沒念上學,去外面也掙不來錢,只能灰頭土腦的溜回老家“茍活”,“去鎮上街道看,除了零零散散上學的年輕高中娃,像我這么大的幾乎就尋不見,大家就算在外頭混得差,也沒人想過要回老家,周遭叔了嬸了的哪個見了不議論一下,還都是當面問,一點都不留面。”
■《春天里》劇照
王劍掙扎了一下還是選擇留在村里“務工”了,看起來蔫蔫的他其實骨子里有自己的主意,早些年也不是沒去外面打過工,進沙發廠修理廠車間廠,“就跟個螺絲釘一樣,錢掙破頭也就5000封頂了,而且還沒自由,手機都不讓玩,但回來做這個不一樣,一個月不下雨我天天跑的話,除掉油錢,能掙7、8000,最重要的是自由得很。”
王劍算了筆賬,憑著之前汽車修理廠打工的經驗他在二手市場上買了輛面包車,花了9000塊,自己動手拾掇修理后,連司機帶工人車上能拉至少7個人,當然,王劍本身就是司機且還能領份干活的工費,加之組織另外的6名鄉村打工人抽到的提成(一個人頭收30-40不等的差額)一天至少300塊的收入就進了帳。
“這活能做,咱也沒其它手藝,村里這些剩余勞動力一天也閑不下來,能掙上錢都開心著呢,就是人有點不好管。”鄉村是熟人社會,關系的往來四通八達,不出三個人之間就是沾親帶故,面對各個年齡都是自己兩翻的長輩,“說都不好說,村里人淳樸倒是淳樸,但就是倔的要命,活不好好干也完全沒辦法,你說他他比你還急。”
半輩子都“自由散漫”慣了的人是沒法受到來自于小輩們的“規訓”的,尤其是小輩還是自己看著長大的半大小子。哪怕是為了掙錢,“但臉面才是第一位,這錢要是掙得不開心那也就不掙了。”
■ 圖源:中新網
村里已經留不住人了,鄉村空心化早已成為老生常談甚至提出來都覺得沒有新意的話題,50歲的年齡,有本事的鄉村人是會進城給孩子帶孫孫的“身體正行”的時候,當然,這一切建立的前提是“有本事”,通過自身努力或兒女努力在城市里奮斗到了能夠留存的空間。
至于那些被別人稱呼為“沒本事”的,只能土里刨吃食的人,“不敢想城里有房,娃們自己奮斗去吧,我能把自己經管住都不容易了,咱也不去給娃們添麻煩。”
雖然嘴上這么說,但實際上,辛苦了一輩子農家人還是會想著自己再出一點力,怕被笑話也怕被瞧不起,“說不羨慕是假的,眼瞅著周邊鄰里都進城入住了,只有自己還在村里晃蕩,怎么想都不得勁。”61歲的鄭建民如今也還在跟著隊伍跑。
鄉人“嘴硬”這話一點也不假,嘴上說的一回事,實際上的行動會是另外一回事,“農村人跟城里人還是沒法比,也不可能有退休的概念,總想找點活計干,哪怕錢少點呢,但你是一個有用的人啊。”
在城里成為一名農民工,還是回村上成為一名農村日結工,對于這些鄉村人來說多了一種選擇,比起常年漂泊在外租住城中村,生活空間逼仄又困窘的現實,能夠每晚回家睡到自己的床上,順便照應照應門口的一畝三分地,雖然收入跟正式“簽約”于工地上的人差別有點大,但“掙錢誠可貴,自由價更高啊,現在還能去哪找這種隨便想走就走,想來就來,當天和尚撞天鐘的好事。”
3
下雨天的日子,侯鳳霞和鄭建民會給自己放假,當然,放假的原因也是因為活計少了,村口的面包車都會少幾輛,露天作業的工作一到下雨幾乎就只能停滯,每每這時,王劍也會長舒一口氣:“天晴的話,就算再累也想多跑跑,舍不得停,但下雨就不一樣了,上天讓你歇著么。”
王劍養成了每天晚上睡覺前把天氣預報刷好幾遍的習慣,遇上確認的大雨天,王劍會提前關掉鬧鐘,給母親打好招呼,不要叫他起床,然后被子一裹睡個昏天黑地。雖然早上5點起床的日子已經快一年,但作為年輕人的他顯然還沒有養成如侯鳳霞一樣的作息習慣,那些好不容易可以休息的時間王劍都給了床鋪。“沒弄這之前,我也愛打游戲,弄了之后,生活都規律了,也懶得在玩游戲了。”早睡早起的規律生活讓王劍看起來好似脫離了普通意義的年輕人。
經常和長輩們打交道后,王劍也有了一些生存技巧和智慧,比如他知道面對大媽阿姨們嘴甜一點可以省很多不必要的麻煩,遇到難纏的大叔發根煙也許比呵斥更管用,對于操作智能手機僅限刷抖音快手的叔嬸來說,打電話通知干活比發消息頂用100倍,換新人的時候要勤觀察,干活好的要記住他們的名字和電話,要隨時刷刷務工群里的信息,跟更多有資源接活的大老板搞好關系。“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么。”
比起曾經表叔開大巴,一車就是至少30人起步的規模,王劍的小面包顯然有點寒酸氣,但成本低壓力小,更靈活。“最近油價漲成這樣,他那大車開出去一個月油錢都比我多上千。”
■ 圖源網絡
但“剝皮”般的收益也是層層遞減的,上游段能一手拿到工程的人肯定比下游的人要掙得多太多,王劍也深知這樣的道理,“有的招工你知道人報備的價格是200-250,但到我們手上其實至多也就150了,至于工人,能拿100就算不錯了。”
活計最多的時候還得數全運會籌備期間,彼時王劍天天開著面包在港務區轉悠,有的工程一做就是三個月起步,整修搬運栽花移苗,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好是好,但結錢慢,這邊工程不完,老板不給結賬,我拿不到也就沒法給工人結錢,一兩次可以拖一下,時間長了就不行,能做日結的大都是更看重握在自己手里的,沒人喜歡不確定性。”
王劍也遇到過賴賬的,好在自己手頭人少,貼補周轉一下還可以應付,如果人多,那肯定是不行的。群里的消息魚龍混雜,如何辨別出真假并及時響應,成了王劍另一個重要的工作內容。
“做一年多失手過兩次,工程款拖三個月沒要回來,也去過政府門口堵,但對方也說不清楚,哎,就只能自認倒霉,去年年底到今年,活就少了,要求還高了,大環境不好,能有的干就不錯了,收入少了些,也是硬熬。”
王劍口中的要求高,是指對于農民工們年齡和體力的要求提升了。此前全國多個城市發文,對建筑行業用工年齡進行管理,禁止60周歲以上男性及50周歲以上女性從事建筑施工作業。王劍也遇到了這樣的情況,一些管理嚴格的單位會在工人進入工地前提前登記個人信息,那些超齡的人群一下就暴露無遺了。但村里肯下苦愿意出門做零工的,顯然大部分是如侯鳳霞和鄭建民一樣的“超齡農民工”。
早先,王劍只會根據打眼一看的外貌來篩選能否進入自己面包車的“務工人員”,雖然也八九不離十,但“現在大家生活水平好了不少,有時也看不太出誰究竟超齡,管得不嚴的也就睜只眼閉著眼了,但如果涉及到明文規定,提前錄入信息就糊弄不成了。”
王劍有些擔心,如果未來真的統一按如此的規定執行下去,對于他而言,招工肯定是一大問題,村上符合這個標準還肯按此工資來工作的人太少太少,而對于侯鳳霞和鄭建民來說,她們出門再想掙錢的選擇也自然被壓縮掉了。
■《春天里》劇照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農民工29251萬人,月均收入4432元。而農民工總量還在增加,比上年增加691萬人,增長2.4%。農民工中男性占64.1%,女性占35.9%,女性農民工增速快,占比提高1.1個百分點。平均的收入自然只是平均,能被統計的也大都是工地里那些好歹有個紙質約定的,對于像侯鳳霞這類,收入月均2400的人“應該不會被計入其中。”
但出門務工的女性越來越多這個事實,王劍也感受到了,一車6人里,至少4名女性。“跟村里居住人口有關,男的都在外面打工,女的則留家里照顧老人小孩,遇到這樣靈活的‘就業’方式,自然有總比沒有好。”王劍也喜歡帶大嬸阿姨們去干活,“她們會更仔細,栽花養護的時候手也巧,而且熱熱鬧鬧的,感覺對每天都充滿希望。”
侯鳳霞已經愛上了這樣的生活,丈夫因病走的早,留下她一個人,盡管城里兒子想把她接去一起生活,但侯鳳霞不愿意,“他們一上班就剩我一個人干瞪眼,城里那火柴盒哪有農村自由,現在我還有收入,還能去看飛機,這日子不比啥美。”
王劍也習慣了如今的日子,多勞多得的自由現實感讓他覺得自己也沒有比別人差多少,“靠本事吃飯,挺有奔頭的,未來看機會能不能多整幾輛車,把我以前那些發小都叫回來。”
至于鄭建民,“干一天是一天,反正人讓上車咱就上,人不讓上咱就歇,我覺得能混。”
■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作者 | 湯加 | 貞觀作者
拓展知識:
- 提高生活質量的句子(改善生活質量的關鍵)02-15
- 日立故障代碼157-0(如何解決)05-03
- 空調電費(如何降低空調使用的電費成本)。07-25
- 容聲冰箱制冷不停機(該怎么辦?)12-01
-
AIWEIKE空調官方電話(如何獲取AIWEIKE空調官方客服電話以解決常見問題和故障?
2024-08-25
-
西屋康達空調廠家24小時服務熱線(如何聯系西屋康達空調廠家的24小時服務熱線
2024-08-25
-
e3故障風壓開關(解決e3故障風壓開關問題:詳細步驟與技巧)
2024-08-25
-
ISOVEL空調售后維修(如何有效地進行ISOVEL空調的售后維修服務?)
2024-08-25
-
BRIGHT空調服務網點(如何找到并利用BRIGHT空調服務網點進行維修和保養?)
202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