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蘭70柜機故障代碼(春蘭柜機e4故障代碼)
前沿拓展:
來源:華商韜略·華商名人堂 ID:hstl8888
作者:趙建勛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日前傳出消息,格力集團正籌劃轉讓所持有的部分格力電器股權,涉及公司控制權變動。外界認為,無論是誰接盤,董明珠作為企業的主要經營者肯定留任。
近幾年,圍繞格力和董明珠聲勢浩大的多元化努力,外界始終爭議不斷。有人不禁擔心:當年那個以“中國通用”自居、市場地位比今日格力還高的春蘭空調,就是死在了雄心勃勃的多元化道路上。
1
從瀕臨破產到空調大王
1985年,技術員出身的陶建幸臨危受命,挽救瀕臨破產的江蘇國有小廠——泰州冷氣設備廠。該廠就是春蘭的前身。
那時這家冷氣設備廠規模不大,卻生產著大大小小四十多種產品,還沒一個能在市場上叫得響,市場份額極低。
新廠長陶建幸果斷提出:砍掉大部分產品,集中精力開發一兩種市場急缺的新產品。
馬不停蹄跑了三個月的市場調研后,他發現空調是個消費新熱點,而且同行們大多扎堆在3000~7000大卡產品上,市場早已供過于求。
于是,陶建幸決定:開發適合家庭使用的3000大卡以下窗機,以及7000大卡以上柜式空調,從兩翼包抄現有市場。
不到一年時間,該廠主攻的七千大卡空調幾乎壟斷國內市場,企業迅速扭虧為盈。
1989年,工廠正式改名為江蘇春蘭制冷設備有限公司,陶建幸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1990年,春蘭兼并4家企業,總產值從幾百萬元猛升至1.2億元,產能大增。
此時,遠在千里之外的廣東省珠海市,默默無名的冠雄塑膠廠,剛剛生產出第一批電風扇。總經理朱江洪給產品取了個名字叫“格力”。從南京來到珠海的董明珠,則當上了一名空調銷售員。
隨后成立的格力電器,一條年產量不過2萬臺窗式空調的簡陋生產線,也與當時風頭正勁的春蘭,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1994年,春蘭股份成功登陸A股市場。這年它以150萬臺的產量一舉成為國內最大空調制造商,全年營收53億元,凈利潤6億元,并創下單月回籠20億元資金的記錄。
同年,格力的銷售額只有6億元,美的亦不過20億。
1990至1997年,春蘭空調連續8年全國產銷量第一,累計銷量超1000萬臺,是家喻戶曉的“中國空調大王”。
多年后朱江洪回憶道:“當時的春蘭空調在國內可謂如日中天,作為春蘭的粉絲,格力一直在模仿春蘭。”
然而命運詭譎,這竟成了春蘭空調最后的巔峰。
2
在多元化道路上狂奔
就在春蘭空調傲視群雄的90年代中期,海爾、長虹、TCL等一大批家電企業紛紛開始了多元化探索。作為彼時市場占有率最高、影響力最大的空調品牌,春蘭也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春蘭投資的領域很是寬廣,從家電業的冰箱、電視、洗衣機,到風馬牛不相及的摩托車、卡車、新能源、液晶顯示器……
按照陶建幸當時的判斷,家電已是“夕陽產業”,單純做家電業注定沒前途,要做大家都不去做的事情,才能體現出春蘭的競爭優勢,應及早把家電業賺取的資金轉移到其他行業。
1994年登陸A股后,春蘭就迫不及待地殺入了與空調毫不相關的摩托車領域,很快推出“春蘭虎”、“春蘭豹”兩款產品。1996年,它又與韓國LG合資生產電冰箱,并將產品線延伸到洗衣機、電視、微波爐等。
也在這一年,陶建幸計劃攜百億巨資上轎車項目,其雄心絲毫不遜于日后進軍新能源汽車的董明珠。不料他的這一計劃遭到行業主管部門否決,只好退而選擇了卡車市場。
那時國內貨運以中卡為主,市場份額基本被“解放”“東風”兩家老牌國企占據。而中卡里面的大噸位、重卡里面的低噸位(5~15噸)則是市場空白,陶建幸決定就從這里切入。
1997年10月,春蘭以7.2億元收購南京東風汽車制造廠,組建了南京春蘭汽車公司,又投入6億多元用于生產線改造和產品研發。
2001年春蘭卡車投產,因為價格相對實惠,銷量一度排名全國第三,成為業內側目的“黑馬”。
陶建幸十分推崇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推崇韋爾奇的“數一數二”戰略,并給自己定下目標——用二十年時間讓春蘭集團成為中國的“通用”。
2000年,陶建幸前往美國通用電氣總部考察學習。
“你已經100多歲了,我才10多歲,你的營業額4000多億,我只有100多億,但我想做卡車夠了吧,做家電夠了吧,做摩托車夠了吧。”意氣風發的陶建幸對通用電氣總裁韋爾奇說道。
韋爾奇對他潑了冷水:“多元化不取決于你的資產和年齡,而取決于你的能力能不能做這個產業。”
誕生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通用電氣,是積累上百年的巨頭,雖以照明、發電起家,但始終都是以工業業務為主的高端制造業代表。相比消費品,工業市場更加垂直細分,更加強調行業知識。
顯然陶建幸沒有看清這一點,更沒有將韋爾奇的告誡放在心上。
很快,韋爾奇的擔心就在春蘭身上應驗了。
2000年,春蘭放棄液晶顯示器項目,六億美元打了水漂。
2002年,春蘭持股的江蘇春蘭摩托車有限公司、江蘇春蘭動力制造有限公司、江蘇春蘭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江蘇春蘭洗滌機械有限公司,全部虧損。
2004年,卡車行業風云突變,卡車重型化成為趨勢。內無重卡技術底蘊,外無相應技術支持,春蘭卡車很快失去了生存優勢。2008年,春蘭集團不得不將春蘭卡車賣給徐工科技,造車夢徹底泯滅。而春蘭摩托車有限公司,也因銷量萎縮不得不停產。
八年的主業輝煌后,是八年的多元化狂奔然后凋敝。
3
空調主業不斷萎縮
陶建幸早早對自身產品喪失信心,認定空調行業是“夕陽產業”,帶領春蘭匆忙轉向了其他行業。他沒想到的是,千禧年過后中國經濟會經歷長達近二十年的高速發展期,空調行業遠未達到天花板,春蘭生生錯過了空調行業的黃金期。
每進入一個新行業,面對新的激烈競爭,春蘭都需要大量資金和專業人才的支持,集團資金被大量分散,每個行業都只能淺嘗輒止,反倒拖垮了空調主業,被格力、美的等后來居上,搶走了市場。
“荒廢了主業、選錯了時機”,成為春蘭在多元化擴展中犯下的兩個致命錯誤。
1998年,春蘭被格力從銷售冠軍的寶座上拉了下來,從此市場份額不斷萎縮,最終退出一線空調品牌。
2005-2007年春蘭連續三年虧損,股票被迫停牌,“春蘭股份”也更名為“*ST春蘭”,靠著將房地產資產注入上市公司才勉強保殼。
而彼時空調市場已基本被格力、美的、海爾三大巨頭壟斷,光是格力一家的產能就達到800萬臺。
與所有空調廠商都不同,格力從一開始就選擇了空調專業化道路,而且做得最專注、最堅定。
在朱江洪時代,格力始終專注于空調制造,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研發,并在拓展產品線上下足了功夫,力求格力空調的品牌深入人心。
朱江洪認為,各個行業都有風險,多元化分開資源投入,成功機會更少,格力集中力量打好一個產品,重點出擊,就能取得質量技術的突破。
到2011年,也就是朱江洪退休前夕,格力已生產20大類、400個系列、7000個品種規格的空調,空調營收748億元,占總營收超過90%,是絕對的主導業務。
格力空調一路高歌猛進,春蘭空調則一路潰敗,到2017年銷量僅為32萬臺,不要說年銷千萬臺的格力、美的,就連美博、月兔等三線品牌都遠遠不及。
研發方面,2017年相關支出占營業收入的比例更是可憐到0.1%,研發人員數量僅為5人。
2018年11月春蘭股份發布公告,決定對控股子公司春蘭動力的壓縮機業務停產;2019年1月22日再發公告,稱其本部空調業務已經處于暫停生產狀態。
至此,剛滿30歲的春蘭空調,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
4
格力的多元化進擊
2012年,董明珠全面掌舵格力,提出了“每年增長200億,2018年營收2000億,5年再造一個格力”的目標。
彼時國內空調行業已開始放緩,到哪里去找每年200億的增量市場成了大問題。
于是,格力規劃了一張多元化藍圖,要形成空調、生活電器、高端裝備和通信設備四大板塊。
與當年春蘭一樣,格力也瞄準了冰箱、洗衣機、新能源、甚至汽車這些自己并不熟悉的領域。
2012年就開始布局的生活電器,盡管聲勢浩大,卻始終不溫不火,對格力營收的貢獻從來沒超過2%。無論是格力做的晶弘冰箱還是其他小家電,市占率都不高。2013年還發生“北美除濕機召回事件”,損失近10億元。
高價低配的手機,被格力定位為鏈接和控制智能家電產品的載體,董明珠每逢發言必談手機,甚至夸下海口“格力手機賣1億部沒問題”。可市場根本不買賬,發給員工和抵作貨款的比賣的還多。在業內看來,智能家居要靠軟件來解決,實在看不出做硬件手機對格力有什么價值。
2016年董明珠又將目光瞄向新能源汽車,收購并不知名的新能源汽車公司——珠海銀隆,隨后拉上王健林、劉強東等一眾商界名人共同出資30億,拿下兩成股權。
然而最終,董明珠與銀隆創始人魏銀倉翻臉,并上演了一出銀隆控制權爭奪戰,如今魏銀倉遠遁美國,前總經理孫國華等6人因涉嫌侵占公司利益被刑拘。
實際上,銀隆主打的鈦酸鋰電池,因能量密度太低,并不適用于電動車,與春蘭搞的鎳氫電池一樣,都不是未來主流發展方向。從這個角度看,董明珠投資銀隆是挑錯了對象,這與當年春蘭盲目進入汽車產業、無法把握行業技術路線,頗為相似。
2018年上半年,董明珠又提出要3年投入300億自研芯片。向空調行業未掌控的產業鏈上游進軍,似乎是往主業上靠得近了。但在業內看來,設計、制造芯片的技術、人才門檻高,需要長時間積累,投資都是千億級的,絕非外行砸進幾百億就能成功。
可能也是因此,格力的芯片業務,至今還沒有大動作。
在格力電器內部,圍繞多元化也分歧明顯。
“格力做什么都做不好,就是空調做得好”,這樣說的格力經銷商不在少數。老領導朱江洪也公開表示,如果自己沒有退休,不會讓格力“做手機”、“造汽車”、“造芯片”,因為根本沒信心。
可以說,格力電器與當年野心勃勃的春蘭一樣,也選擇了一條充滿荊棘的多元化道路,并從一開始就走得不順。
5
格力會成為下一個春蘭嗎?
與春蘭有本質不同的是,格力并沒有放棄對空調主業的提升。
相反,多年來格力在空調領域不斷縱向擴張,堅持家用、商用空調兩條腿走路,不斷增加對空調的研發投入,每年研發投入資金都超過40億元(2018年達到73億),還確立了“科技研發、按需投入、不設上限”的原則,確保主業保持強大的競爭力。
再加上對供應商的強話語權,讓格力空調不僅賣得多,還賣得貴。
2018年業績顯示,盡管格力電器2000億的營收規模比美的集團的2597億低了30%,格力的利潤(262億)卻超出美的(202億)30%,全年凈利率13%,繼續保持在家電業最高的凈利潤率水平和盈利能力。
應該說,在空調行業格力依然十分強大,龍頭地位短期內難被超越。
可即便如此,格力空調也并非沒有后顧之憂。
2012年,老對手美的空調銷售額515億,僅相當于格力的58%(889億)。2018年美的、格力的空調銷售額分別為1094億和1557億,美的的空調銷售額已達格力的70%,雙方差距不斷縮小。
其他二三線空調品牌,則借助“網批”模式,砍掉代理商,努力提升市場反應能力和利潤水平。很多人已經遺忘的奧克斯,過去兩年通過線上運營實現了300%的增長,2018年在網上賣出了589萬臺空調,線上銷售份額已經分別超越美的和格力。
而以線下分銷渠道掌控能力強著稱的格力,至今沒有放開線上電商平臺的全面競爭。
過去,格力電器憑借在空調這個單一領域的極致化發展,形成了“領先技術+品牌口碑”的雙重護城河,在空調領域一直保有良好口碑。
如今,格力作為后來者跨界進入冰箱、手機、芯片、新能源汽車,相比這些行業的已有頭部企業,格力并未顯示出獨特的競爭力,市場口碑遠不及格力空調。
同時,與當年春蘭相似的是,格力跨界的這些領域,也都要牽扯管理層大量精力,投資回收期長,彼此也相關性較低,難以有效形成相互支持的產業體系。
因此外界擔心,如果格力電器繼續沿襲當前的多元化思路,甚至變本加厲,長期來看會遭遇大問題,不僅副業沒能做強做大,反而失去了空調主業的優勢地位,整體競爭力遭到削弱,甚至出現生存危機。
但值得慶幸的是,截至目前,格力電器的多元化努力雖屢屢受挫,還未對格力造成本質傷害。
其中,銀隆主要是董明珠個人投資,芯片制造還未有實質性動作,還提出通過成立芯片基金來解決資金來源。手機業務雖一直虧損,損失尚在可承受范圍內。在冰洗等家電領域的總投資雖然高達百億,但相比每年200億的利潤和手中握有的千億現金,占比仍不算很大。
多元化本身并沒有錯。如今格力電器正處于“混改”關鍵時刻,無論是誰最終成為控股股東,或許都不應忘記曾經不斷闖入陌生行業的春蘭的教訓。
關鍵還是韋爾奇給陶建幸的那句忠告:
“多元化不取決于你的資產和年齡,而取決于你的能力能不能做這個產業。”
版權說明:發布并不意味著本平臺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只為多一個視角看待問題,如涉權益,煩請聯系(David@vcpr.cn),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 The End -
“創投家”已經與阿里巴巴創新投資、晨興資本、達晨創投、高瓴資本、高榕資本、高特佳投資、戈壁創投、國新風投、國中創投、紅杉資本、華映資本、IDG、經緯中國、今日資本、紀源資本、君聯資本、聯想之星、藍馳創投、梅花天使基金、平安創投、啟賦資本、軟銀中國、賽伯樂投資、賽富基金、深創投、天圖資本、騰訊投資、毅達資本、英諾天使基金、優勢資本、真格基金、浙商創投、中國風投、中國文化產業投資等數百家知名投資機構1300余名專業投資人建立合作。
我們只選擇知名且規范的投資機構和投資人,潛心為創業者提供商業模式梳理、項目定位、市場整合、融資對接等顧問服務。
微信聯系:vcprcn(加好友請務必注明:姓名·城市·項目·職務,以便高效溝通)
項目商業計劃書,遞交:bp@vcpr.cn,來信必復
拓展知識:
- 提高生活質量的句子(改善生活質量的關鍵)02-15
- 容聲冰箱制冷不停機(該怎么辦?)12-01
- 日立故障代碼157-0(如何解決)05-03
- 空調電費(如何降低空調使用的電費成本)。07-25
-
AIWEIKE空調官方電話(如何獲取AIWEIKE空調官方客服電話以解決常見問題和故障?
2024-08-25
-
西屋康達空調廠家24小時服務熱線(如何聯系西屋康達空調廠家的24小時服務熱線
2024-08-25
-
e3故障風壓開關(解決e3故障風壓開關問題:詳細步驟與技巧)
2024-08-25
-
ISOVEL空調售后維修(如何有效地進行ISOVEL空調的售后維修服務?)
2024-08-25
-
BRIGHT空調服務網點(如何找到并利用BRIGHT空調服務網點進行維修和保養?)
202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