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超碰97香蕉|色婷婷日日躁夜夜躁|亚洲一区欧美一区在线播|久久久久久性高|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

歡迎來到同城快修-附近家電維修、家電清洗、家電安裝服務(wù)平臺

24小時家電維修熱線:

400—1558638

當前位置:主頁 > 空調(diào) > 維修資訊 >

瓊海格力海爾大金等空調(diào)維修點(廣東用人名作地名的城市)

發(fā)布日期:2023-01-24 18:09:28 瀏覽:
瓊海格力海爾大金等空調(diào)維修點(廣東用人名作地名的城市) 地名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出現(xiàn),不僅因為它往往直接反映語言和民族起源的空間分布,具有可悟性的一面,而且當它出現(xiàn)在聚落、道路、田野、標牌和布告欄時,又具有直觀性的一面,所以,地名屬于既可悟又可視的文化景觀。文化地理力圖通過地名研究,再現(xiàn)各地的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景觀,指示歷史上重大政治變革,經(jīng)濟興衰,民族遷徙,宗教信仰等狀況。從地名可透視無限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一、廣東歷史政區(qū)地理與地名嶺南未有行政建置時,地名早已產(chǎn)生。在先秦諸子文獻中,嶺南就有甌、鄧、桂國、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桂林,南海、牂牁、蒼梧、大庾、縛婁、陽禺、番(賁)、禺(隅)、 玄山、陸梁、儋耳等地名,指實嶺南部族居地、山水、城邑等,并有一定文化內(nèi)涵。例如番禺一說指鹽村,“朱余者,越鹽官也,越人謂鹽曰余”,而“牂牁者系船筏也”,又陸梁一說指山谷等。秦漢嶺南并入中央王朝版圖,正式有行政建置。秦置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在今廣東境內(nèi)置番禺、龍川、四會、傅羅(博羅)、揭陽5縣。西漢初則在廣東設(shè)3州7郡26縣,許多政區(qū)地名相繼確定下來。以后由郡—縣二級政區(qū)發(fā)展為州—郡—縣三級政區(qū),縣以下還設(shè)鄉(xiāng)或亭,地名層次增多,層層疊壓,覆蓋地區(qū)越來越大,也相對穩(wěn)定下來。事實上,廣東政區(qū)不少名稱,為秦漢時所確立,其中有些縣名二千年來未變或稍改,如南海、番禺、 增城、中宿(清遠)、曲江、湞陽、博羅、龍川、揭陽、高要、 四會、臨允、高涼、端溪(后省入肇慶)、徐聞、桂陽、陽山等,皆為廣東第一批政區(qū)地名。三國時期,廣東境內(nèi)設(shè)立的縣比漢代增加了1/3,新建思平(恩平)、平夷(新會)、始興、尚安(連山)、安寧(陽江)5縣,均存至今,廣州地名也在這時產(chǎn)生。兩晉南北朝時期,嶺南行政建置急劇膨脹。蕭梁時,廣東境內(nèi)建置達14州39郡106縣之多,超過現(xiàn)在縣市數(shù)量。許多地名應(yīng)運而生,其中有些已難以開列和考證,但亦有些留存至今,如安遂(云浮)、新詔(廣寧)、寧化(電白)、羅州(化州)、 新豐、仁化、河源、程鄉(xiāng)(梅縣)、樂康(徐聞)、扇沙(遂溪)、翁源、梁化(樂昌)、梁德(信宜)等。隋代對政區(qū)建置大加省并精簡,從三級制變?yōu)槎壷啤V東郡縣數(shù)量僅及前代一半,許多地名被廢棄不用,成為歷史地名,至今仍考證不清,如劉宋時宋熙郡之初寧、招興、建寧、崇化、熙穆、崇德6縣;高涼郡之平定、西鞏、禽鄉(xiāng)3縣;宋康郡之單城、逐度、海鄰、化隆、開寧、石門、綏定等縣;海昌郡之成寧、永建、招懷、興定4縣。唐代政區(qū)恢復(fù)三級制,即道—州—郡—縣,廣東境內(nèi)增至24州(郡)93縣,產(chǎn)生許多新地名,如廣州又曰“廣府”,新置的端、康、新、勤4州,由隋高涼郡析分的恩、春、高、潘、 辯、羅6州,以及至今仍存的湞昌(南雄)、東莞、石城(廉江)、萬安(萬寧)、樂會(瓊海)等縣。兩宋行政區(qū)劃襲用唐制,以路代替唐代的道。廣東由廣南東路簡稱而成,州縣數(shù)量與唐相差無幾,但也創(chuàng)建了長樂(五華)、香山(中山)、乳源3縣,州縣分布比較均勻。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廣東粵語、客家語、閩南語(潮州話、福佬話)三大方言區(qū)已經(jīng)形成,它們的分布區(qū)域與這時政區(qū)界線部分重合,其中粵語和客家語分界線北段和南段與宋代政區(qū)界線完全一致,北段即宋英德府與連州的界線,而南段即廣州與惠州界線,甚至中段即今新豐、佛崗和龍門(宋屬廣州)也與循州界線一致。客家語和閩南語的分界線則在大埔、豐順之北,即跟梅州和潮州的政區(qū)分界線相吻合,不吻合部分界線則是后來移民的結(jié)果。這說明具有地方特色的廣東三大方言區(qū)的地名格局也在宋代基本上形成,歷史行政區(qū)劃界線也可說是一種地名分界線。元代除首創(chuàng)省為地方一級行政區(qū)以外,還首置專管城廂居民事務(wù)的錄事司,分置于廣州、韶州和潮州路治,為廣東城區(qū)行政地名之嚆矢。例如廣州錄事司有10013戶,其中南人有9641戶、北人有372戶,即為非常珍貴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地名沿革資料。明代實行省—府(州)—縣三級行政制,元代道、路、司等名稱均被廢棄,一些政區(qū)通名發(fā)生變化,如廣州路改為廣州府、雷州路改為雷州府等,但專名被保存下來。明代海南島已劃歸廣東,結(jié)束與廣西長期同屬一個政區(qū)狀態(tài)。廣東作為省一級政區(qū)疆域已經(jīng)形成。廣東新建或恢復(fù)的縣頗多,保留至今的有澄海、饒平、普安(普寧)、平遠、鎮(zhèn)平(蕉嶺)、永安(紫金)、和平、連平、龍門、從化、三水、順德、新寧(臺山),多數(shù)在粵東,一部分在珠江三角洲,政區(qū)分布基本穩(wěn)定和趨于合理。明代在全國開展大規(guī)模筑城運動,廣東也改變過去一些州縣有治無城狀態(tài),以后這些行政中心很少搬遷,它的行政地名也相對固定下來。另外,明代鄉(xiāng)里制度更加完善,縣以下大抵十里為一都,以都統(tǒng)堡,以堡統(tǒng)圖,以圖統(tǒng)甲。嘉靖中,廣東有4028個里,每里 110戶。很多里與自然村落名稱一致,也有些里是由數(shù)個自然村或一個大自然村分開組成的。這些聚落小地名絕大部分保留至今,唯有些通名發(fā)生變化而已。清代廣東行政承明制,變化極少,只增建花縣和豐順兩縣。但鄉(xiāng)里數(shù)量比明代増多,尤其乾隆以后,戶口直線上升,必須設(shè)置更多鄉(xiāng)里來控制他們。以東莞為例,宣統(tǒng)《東莞縣志》曰:“城內(nèi)曰坊,附城曰廂。坊三而廂一,其在野則以鄉(xiāng)統(tǒng)都,鄉(xiāng)四而都十三,圖則分屬坊、廂、都,凡177”。番禺則分設(shè)沙灣。茭塘、鹿步、慕德里4司、6都、70堡、120圖、569村;順德縣有3都、40堡、294村,皆有地名,形成基層建置地名群。民國時代也基本繼承明清建置,不過地名更新不少,如長寧改新豐、新安改寶安、歸善改惠陽、永安改紫金、海陽改期安、會同改瓊東等,大都為避免與別省雷同或廢棄帶有封建性地名。綜觀今廣東環(huán)內(nèi),從秦到解放初共建置1317個縣,截止1980年保留下來縣為109個,占8.3%。隨歷史發(fā)展,許多縣名稱不斷被淘汰。各時代縣名存廢如下: 從總體上看,廣東歷代建立的縣,平均約有43%名稱被繼承下來。但在歷史早期建立的縣名很不穩(wěn)定,宋以后才改變這種狀況,明清縣名基本不變,并發(fā)展為今日縣名。政區(qū)的變化和地名的演替,都是同步進行,緊密相關(guān)的。政區(qū)是歷史發(fā)展的產(chǎn)物。廣東政區(qū)命名方式,大致可分地理和人事兩大類,其中地理類又分為以山、水、方位、物產(chǎn)、故國、駐所、民族、自然現(xiàn)象等,人事類分為教化、祥愿、人物、 風俗、宗教、襲舊等。茲將現(xiàn)在縣市命名方式列表。 據(jù)命名方式統(tǒng)計,以自然地理特征命名縣市57個,占全省縣市52%,以人文地理特征命名的縣市17個,占16%,兩項共74個縣市,占68%。而從縣市名稱保留持續(xù)時間來看,凡第一次命名以后,歷史上雖有興廢,但至今只保留原稱地名者,有如下關(guān)系: 留存1000年以上縣市地名達54個,約占全省縣市地名半數(shù),其中以山、水、關(guān)隘、自然現(xiàn)象命名的有33個,占千年以上縣市地名61%。可見,以自然地理特點命名縣市占廣東政區(qū)地名大部分, 這不但符合廣東地理環(huán)境特點,而且留存時間長久,具有穩(wěn)定性,不失為廣東政區(qū)命名主要原則。反觀以人事命名縣市,大部分歷史短暫,興廢頗大。二、移民與地名嶺南是由漢人和土著居民共同開發(fā)的,移民到達新居地,與當?shù)卣Z言發(fā)生一系列滲透、交融、取代、影響等過程,其結(jié)果也在地名上反映出來。這是移民與地名最重要的關(guān)系。追溯移民的路線和分布,也就有可能揭示他們所到地區(qū)的地名的文化內(nèi)涵。東晉南朝以降,入居嶺南的漢人大增。史稱“東晉南朝衣冠望族向南而遷,占籍各郡”,僑置州縣不少,留下些僑置地名。這類地名多來源于中原或其它地區(qū),以小地名居多,而沒有作為新郡縣名稱,說明移民是分批南下,小股聚居的。例如著名的南雄珠巷,唐代曾稱敬宗巷,“而舊謂(河南)祥符(縣)有珠現(xiàn)巷;宋南渡時諸朝臣從駕入嶺,至止南雄,不忘枌榆所自,亦號其地為珠肌巷,如漢之新豐,以志故鄉(xiāng)之思也”。這是地名更改的一個典型事例。在廣州僑置地名也不少,如高陽里源于東漢置河北高陽郡,穎川巷為河南穎川陳氏聚居地,汾陽里為山西汾陽郡郭氏住地,隴西巷為甘肅隴西郡李氏居地,嵋山巷乃四川眉山縣人居地等。此外,還有岳州、彭城、福州、宜春、南昌、新會、東莞等路或街,也屬僑居地名。移民多聚族而居,故以姓氏為起首之地名遍及廣大城鄉(xiāng)。在粵北和珠江三角洲多以屋、村為通名,以姓氏為專名。例如東莞有陳屋、麥屋、何屋、繆屋、馬屋、胡屋等村落,在粵北樂昌有歐家村、鄧家村、呂家村、王村、魏村、關(guān)村這類地名。潮州市以姓氏定村名有200多個,占自然村總數(shù)1/6。如余厝村先民余梅于明弘治年間從澄海來此定居,是以名村;又李厝村則是明末李云軒從揭陽來此定居的。徐聞有麻城,清乾隆年間許姓人從湖北麻城遷來,為紀念故土而命名。在粵東閩南語地區(qū),則多以厝為聚落名稱,如饒平有張厝、李厝、陳厝、林厝、崔厝、施厝等,澄海有劉厝、蔡厝、灰厝、王厝、陸豐、海豐也有很多以厝為聚落地名;而豐順則有羅厝、張厝、林厝、洪厝、胡厝等,但已屬很個別,說明豐順為客家語和閩南語民系的分界地區(qū)。廣東城鎮(zhèn)則多以里、巷為街道通名,以姓氏為專名,如廣州有鐘家港、李家巷、陶家巷、楊姓里、寧家里、趙氏巷、司徒右巷等,也充滿移民色彩。歷次用兵嶺南,是移民的另一重要方式。這號軍人及其家屬后來在當?shù)伛v守或屯田,每以所、亭、都、堡、軍、臺、營為地名起首,再加上專名,構(gòu)成軍事移民地名。例如海南島有八所、九所、十所,汕頭有所城;海南有保亭,湛江有金堡、軍堡、新堡;海南有三都,龍川有四都,肇慶有六都;湛江、海南都有軍田、軍寮、軍府;沿海有炮臺、炮子;湛江有營盤、營仔;海南有營根,廣廣州有小東營、八騎二馬路、比較場路、較場東、西路;海南有樂東(樂安)等。這類地名,全國許多地區(qū)都不乏其 例。例如都字前冠以數(shù)字的地名,浙江有八都,福建有二十四都,湖南、江西、廣西、安徽有三都等。都為唐代以后軍隊編制單位,集中分布在南方,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移民有時把原籍地名原封不動地搬到新居地,這給尋找他們的根源帶來極大的方便,也是地名考證中很容易處理的問題。這類地名屢見不鮮。例如海南島福建移民最多,入居早,分布廣,多集中在島北部和東部沿海,留下地名覆蓋面也較大,在海南百萬分之一行政區(qū)劃圖上出現(xiàn)的527個地名中,有87個地名可在福建省地圖中找到,占海南幅地名17%,其中一部分地名完全雷同。例如在文昌縣的較大地名,在福建沿海同樣出現(xiàn)。文昌東郊、東坡、東門,在莆田也看;鋪前為文昌港口,福建閩侯、同安亦有;東閣、蓬萊、南陽、后湖、鳳尾竹這些文昌居民點,同樣出現(xiàn)在福建福清、閩侯、晉江、漳浦、長樂、平和、東溪等縣;在儋縣,昌江沿海有海頭、海尾、光村等港灣,但它們分別在福建龍溪、莆田、晉江可找到。另外,兩地相同地名,在福建主要分布在漳、泉、福州一帶沿海,反映其商業(yè)移民和航海盛況;而海南同一地名,往往在福建幾個縣市都有,又說明海南移民來源廣泛。例如澄邁太平,在福建永春、南平、浦城、建甌都有;定安龍門,同樣出現(xiàn)在福建漳平、龍巖、安溪、長樂、大田等縣;文昌蓬萊,在福建安溪、永春、長泰、閩侯都有。類似事例還很多,當然并不是每個地名都有必然聯(lián)系,但可以肯定一點,它們的一致畢竟是因為共同的地方文化,由移民溝通起來的。移民有時并不完全照搬原籍地名,而使用與原籍相同的地名通名。這在海南地名中亦有反映。例如今日福建常見地名通名坑、田、圍、頭、尾、潭、塘、坡等在海南很普遍。移民抵達新居,總希望安居樂業(yè),于是以安、仁、豐、興、福、和、龍等詞命名周圍地物,這類地名約占兩地相同的87個地名的1/3,乃兩地居民共同心理素質(zhì)作為文化轉(zhuǎn)移的反映。雷州半島也是閩人移居地,現(xiàn)有南田(塍)村,林宅(厝)、平原、白院等地名,其中田、宅、塍、厝是典型閩南語,讀音一致,只是用字不同,為后來音變結(jié)果。又如嶺南客家地區(qū)許多地區(qū)地名通名與浙南、閩北、江西等省區(qū)地名通名屬同一系統(tǒng),標志著嶺南一部分客家人是從以上省區(qū)遷來的。這些地名通名常有磜、嶂、崠、坑、潭、里、峰、溪、洋、源、州、瀨、圩、浦、隴、墩、圳等。例如閩北有劉地磜、牛皮瀨、小洋州、洋坑、舊墩;浙南有白水磜、昆瀨、青嶂、梅坑、橫洋、吳墩;江西有麻州、高坑、深坑、吉潭、溫家圳、茅圩、葉圩、曲洋等。廣東這類地名更多,如磜下、磜頭、銅鼓嶂、東水嶂、四望嶂、五指峰、雪山峰、牛田洋、黃竹洋、樓子崠、龍石巖、龍?zhí)铩⑸蠟|、下瀨等。據(jù)1982年地名普查,以磜為首尾地名,豐順有11處,陸豐有12處。梅縣有磜下、杉里、黃竹洋、雁瀨塘、寶坑、蕉瀨、高墩、松源、瓜州;興寧有龍絲嶂、白水磜、龍?zhí)丁⒅炜樱晃迦A有黃沙嶂、練溪、蕉州、龍獅磜、竹山里、樓子崠、水墩等;蕉嶺有雙田磜、長瀨、石窟溪、大峰嶂等。與此相關(guān)地名很多,特別是福建寧化 縣與客家地區(qū)地名相類似程度最深,與歷史上客家人多取道于此和江西大庾嶺道南下是吻合的。此外,移民南下其它水陸交通線,如揭陽嶺道即今閩粵沿海道,桂陽道即今騎田嶺道,九疑山道即今萌諸嶺道,鐔城道即今越城嶺道,以及牂牁江即今柳江道,沿途地區(qū)流行語言與移民來源有很大關(guān)系。例如湘桂走廊與海南島西部流行軍話,略似普通話,“即中州正音,縉紳士夫及居城廂等類言之,鄉(xiāng)落莫曉”。這顯然是秦漢進軍嶺南時傳播的中原語言,在地名上也有同樣痕跡。海南儋縣地區(qū)開發(fā)最早,那里有些地名反映了中原地名命名的一些習慣。如河流中原和北方多稱為河,南方多稱為江,儋縣除以江為通名以外,還有石牛河、灰窯河、永慶河、珠江河、光村河、沙河、河弦村大河等;昌江縣則有南羅河、石碌河、南屯河、南堯河、河陽河等,都是以中原語言命名海南地名的佐證。三、民族地理與地名嶺南古代為百越族居地,包括南越、駱越和閩越等。這些土著民族后來大部分被漢化,一部分遷走并發(fā)展為現(xiàn)在黎、壯、 瑤、苗、畬等少數(shù)民族。地名也作為土著文化一部分留存下來,大量散布在嶺南各地。這些地名屬古越語。而古越語現(xiàn)在保留下來的一部分即為上述少數(shù)民族使用的壯侗語和苗瑤語各語支。但對廣東大部分地區(qū),被保留下來的主要是壯語地名,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廣東條云:“廣東有瑤壯二種,瑤乃荊蠻, 壯則舊越人也”。這些壯語地名意義不能照漢語通常解釋,而有其特殊含義,其命名方式是通名在前,專名在后,即所謂齊頭式,與漢語地名齊尾式正好相反。研究這部分地名比漢語地名要困難和復(fù)雜得多,一般要借助于民族歷史、分布及其語言加以解決,在此基礎(chǔ)上復(fù)原民族地名分布格局。 (1)表示自然地理的壯語地名嶺南背山面海,水網(wǎng)稠密,古越人根據(jù)這個地理特點,通常以洞(峒、垌)、羅、六(祿、菉)、黎、隴、弄表示山谷、山野、山?jīng)_等意義;以南(湳)、瀨、塘、潭表示水意義。這些地名分布皆有一定地域性,以廣西至為集中,在廣東則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中部;次則北部,而東江、興梅、粵東(潮汕)地區(qū)則很少,甚至幾乎絕跡。原因是這些地區(qū)古代多為畬族分布范圍,俚(潦)人很少,壯語地名不流行。洞字地名在嶺南很廣泛,本指山間谷地、盆地或為群山環(huán)繞的小河流域,后來往往成為某個血緣氏族居地,地名含義有所擴大。例如隋唐時粵西冼夫人,“世為南越首領(lǐng),跨據(jù)山洞,部落十萬余家”,梁大同中,海南儋耳千余峒俚人歸附其麾下,宋代海南“峒落日以繁滋,不知其幾千百也”,洞也成為歷史上古越人留居地常見地名。在1966年編纂廣東省地圖集一百萬分之一專區(qū)普遍通圖上,洞字地名全省43個,其中湛江專區(qū)25個,韶關(guān)專區(qū)8個,肇慶專區(qū)5個,廣州市和汕頭專區(qū)各1個,其它地區(qū)3個。1981年地名普查結(jié)果遠不止此數(shù),例如臺山有洞美,新會有洞角,陽春有大洞,陽江有高洞、隋洞,遂溪有垌口,廉江有橫洞、垌心、大垌、上閣垌、上眉垌,吳川有低垌、姜家垌、蘇州垌,湛江市郊有謝垌、陳垌、垌口、垌尾,深圳有南洞、白花洞、高應(yīng)洞,中山有梅花洞等。按壯語地名齊頭式結(jié)構(gòu),洞字應(yīng)在地名起首,但現(xiàn)在被加上一些修飾語,顯系后來漢人到來,冠以新的含義,形成洞字地名肖尾成份。羅字起首地名,據(jù)洞字地名所在圖幅,廣東有22個,實際上也大量存在,散見于省內(nèi)各地,但粵東很少,以粵西南較多,如陽春有羅銀,陽江有羅琴山、羅引頂,信宜有羅馬嶺,電白有羅笠,湛江有羅陽、羅坑。分布于其它地區(qū)如流南島有羅帶、羅豆,粵北有羅壩、羅佛寨,粵中有羅崗、羅林村、羅溪、羅坑、羅仔、羅秀洞、羅家廳,西江地區(qū)有羅定、羅鏡、羅圩、羅逢、羅孔、羅荔、羅沙、羅求、羅橫、羅沖、羅沙、羅郁崗、羅練山等,粵東則以僥平有羅坑為代表。六字地名(不能作數(shù)字解)廣西最多,廣東分布比較分散,例如信宜有六岸、六琵、六雙、六突堡、六石租、六井、六西河、六蓬、六佳、六謝、六云、六斷、六定、六省、六石等20多個,吳川有六鰲,廉江有六鳳、六深、六環(huán),化州有六馬嶺、六王嶂、六村、有六磊坡,徐聞有六黎,湛江有六坑,海康有六內(nèi)、六梅、六余,云浮有六源、六馬、六合、六都,臺山有六合、六慶、六調(diào)、六福、六鄉(xiāng),新會有六里、六聯(lián)、六場、六 村、六堡,陽江有六平山,茂名有六雙,韶關(guān)有六合,連山有六寨、六聯(lián)、六弓,陽山有六調(diào)、六樓、六豆地,德慶有六沖等,多為一些小地名。六字有時也寫作祿、淥、菉、陸、弄、隴等,如南海有祿境,中山有祿圍、祿灣,臺山有祿馬,高要有祿步、祿欄,鶴山有祿洞,陽江有祿藍,德慶有祿滾、祿村,四會有祿村,云浮有祿源村,電白有祿嶺,海康有祿高、祿馬、祿切,徐聞有祿家、祿齊、祿壽,文昌有祿家,萬寧有祿馬、祿益,定安有祿地,茂名有菉汛,吳川有梅菉等。此外,與六、祿、淥、菉表示洞、穴意義相類似的還有沖字地名,也廣泛見于珠江三角洲和西江地區(qū),如順德有沖鶴堡,新會有沖塘、沖濂、沖茶、沖 花,從化有沖嶺,臺山有沖洋、沖華、沖柴、沖金山、沖云圩,封開有沖等、沖凌等,都有壯語齊頭式命名特征。古越族隋唐時有一部分被稱為俚族,宋以后俚族被稱為黎族,因“俗呼山嶺為黎,人居其間”,所以黎也為山之意。以黎字起首的地名分布于廣東西南部、廣西東部等地。例如海康有黎郭、黎家陳、黎家伍、黎上、黎中、黎下,海有島有黎母嶺、黎岐、黎昌等,皆分布在山區(qū)或以山為方位命名。此外,在海南和雷州半島還有很多調(diào)字地名,也表示山含義,如臨高有調(diào)樓、調(diào)俗,海康有調(diào)爽、調(diào)良、調(diào)排、調(diào)黎,徐聞有調(diào)祿、調(diào) 曉、調(diào)勝,舊縣志上還記有調(diào)黎佃嶺、調(diào)黎埠、調(diào)蘭村、調(diào)甸村等。壯語表示水地名也很特別,河流叫南或湳,但與方向無關(guān)。以南、湳起首的地名廣泛分布在廣西和廣東南部,1981年地名普查結(jié)果,海南島就有255個,瓊山有南渡江、南渭溪,定安有南遠溪、湳白溪,儋縣有南建江,澄邁有湳滾泉,臨高有南定汛,陵水有南能山、南漏山,東方有南龍江、南浪村;以及南圣、南坤、南羅、南閭、南美、南頭、南口、南豐、南陽等,遍及全島,但以黎苗族聚居地居多。海康這類地名有50個,如南坑、南田、南六、南塘、南畔、南興等。在徐聞則有南陳、南灣、南洋、南上等,遂溪等縣也不乏其例。瀨也是與水有關(guān)的古越語地名,《漢書?武帝紀》曰:“瀨,湍也,吳越浦之瀨,中國謂之磧”,即河灘之意。這種地名僅見于南方,據(jù)《廣西壯語地名選集》記載,廣西有瀨字地名13個,可見它也屬壯語地名。但在廣東比較分散,如陽江有上一瀨、下瀨、西瀨等,這與陽江地屬古高涼郡,為俚人分布區(qū)不無關(guān)系。池沼壯語曰塘,通名在前、專名在后,故每曰塘某表示地名。這類地名當不限于嶺南,古越族分布地區(qū)都有同類地名。隨著時代變遷,以塘字為首尾地名變得非常普遍,廣東各地都有分布,如廣州附近就有良塘、大塘、羅漢塘、菱角塘等。表示池塘地名還有潭,多見于廣家南部、且以潭為地名之首,如臨高有潭水、潭龍、潭都,徐聞有潭鰲、潭北寮、潭板、潭星、潭才、潭家等。潭改譚乃晚近之事。(2)表示人文地理的壯語地名嶺南古越人創(chuàng)造了燦爛古代文明,雖然它很多已隨著時代過去而消失得無影無蹤,但從殘存的表示人文地理的壯語地名中,仍可窺見這種文明的光輝。稻作文化是百越文化特征之一。稻是種植在田地上的,在壯侗語族各語支和方言中,以那字地名表示水田或田地。據(jù)研究,那字地名90%以上集中在北緯21°—24°,大多數(shù)又在河谷平原。除廣西以外,另有一都分那字地名分布在廣東西南部、云南南部、緬甸、越南、老撾、泰國北部等地區(qū)。這個地帶積溫、雨量、日照、土壤等都適于稻生長。古代農(nóng)耕越族人遷移頻繁,栽培稻從這個起源地帶中心向四周傳布。至于廣東那字地名,主要集中在粵西和瓊雷地區(qū),其它地區(qū)比較少,粵東則很個別。據(jù)統(tǒng) 計,海南島有154個,其中崖縣12個,白沙8個,東方6個,瓊中4個,儋縣8個,文昌1個,瓊山7個,澄邁10個,臨高1個,徐聞56個,海康30個,陽江65個,遂溪8個。例如瓊山有那環(huán),澄邁有那夾,儋縣有那大,臨高有那盤,徐聞有那加,海康有那穩(wěn),吳川有那羅,化州有那樓,電白有那花,陽江有那峒,陽春有那陽,恩平有那吉,開平有那波,臺山有那扶,番禺有那都,清遠有那落村,高要有那落圩,新興有那康,大埔有那口等。廣東那字地名,大抵北起珠江三角洲,西南經(jīng)雷州半島,渡海散布于海南島北部、西部和南部沿海,少數(shù)進入五指山區(qū),似極受高山約束,很少能逾南路與西江之分水嶺,所以羅定、云浮、郁南等縣,絕少以那字為地名者。分水嶺以南之山區(qū),例如信宜縣境,亦少見其蹤跡。但南路東部山區(qū)兩側(cè)之天然交通線上卻多有之,形成那字地名集群,例如吳川有那六、那亭、那界、那良丙、那津、那陵、那鄒、那貴洞、那西村、那林,電白有那關(guān)坡、那祿山、那巖、那增、那霍,茂名有那田、那樓垌,高州有 那鸞、那慢、那垌,化州有那渡、那洲、那冰、那務(wù)、那平,陽春有那魁、那慶、那旦、那座、那柳、那位、那扶等等,皆在鑒江和漠陽江流域水稻產(chǎn)區(qū)。在陽江通往恩平、開平之寬廣谷地中,即有那格、那安、那寨、那塘、那岳、那慶、那棟、那龍、那朗、那吉、那西、那黎、那羅、那竹等地名,基本上沿那龍河,過低矮分水嶺,至潭江上游河谷分布,呈北西——南東走向,但到鶴山丘陵被阻后未見蹤影,繼向東折向新會,出現(xiàn)那鄧、那越、那伏等,也是水稻主要產(chǎn)區(qū)。這里水田開發(fā)比較早,顯然與古越人稻作文化發(fā)展有關(guān),可見山地對于那字地名擴展的限制非常有效。但那字地名最密集地區(qū)是在十萬大山兩側(cè),也是那字地名策源地。而在廣東境內(nèi),十萬大山東側(cè)80—90公里范圍內(nèi),那字地名數(shù)以千計,與十萬大山平行分布,如影隨形,至為觸目,尤以防城、欽州一線為甚,此線以東數(shù)量有所減少,但從徐聞、海康以北,又漸見增加,可見外來文化難以進入十萬大山西麓,而東麓漸為漢文化占據(jù)、發(fā)生更替地名現(xiàn)象。粵西若干獨流入海的小河流域,平原河谷土地肥沃,土著居民早就種稻為生。其后土著被漢人同化,但地名仍作為底層文化保留下來。反觀珠江三角洲沖積低地,開發(fā)較遲,大量種植水稻不過在宋代以后,土著居民已差不多被漢化,其那字地名數(shù)量不多,顯然與稻作文化發(fā)生早晚有很大關(guān)系。再看那字地名內(nèi)容,雖原指水田、田地,實包羅萬象,異常豐富。以那字命名的聚落大小不一,有農(nóng)村、圩市、城鎮(zhèn)等,廣西還有個那馬縣。從那字地名分布聚集,可知古越族的經(jīng)濟、社會以及政治組織已很健全,長期活動于一個比較固定地域,進步到一定成熟階段。隋唐以前,嶺南古越人尚處在部落社會階段,互不統(tǒng)屬,以血緣氏族為單位分布各洞落,多以板、古、都、思字表示村寨。據(jù)《廣西壯語地名選集》統(tǒng)計,廣西板字地名多達402個,廣東則多見于瓊雷地區(qū),如海南東方有板橋,保亭有板寮,吳川有板橋,高州有板村、板橋,新豐有板嶺等。另據(jù)徐松石教授研究,廣東許多地方,把板字從土語音譯為邊字,并將原始土語倒裝為順裝,所以稱村為邊,如稱張村為張邊,李村為李邊,江村為江邊,但絕不是靠河邊的意思,如海康有紀邊、溝邊;佛山有謝邊、高邊、鐘邊、譚邊,陽江有葛邊等等。與板讀音相類似的還有班、番、曼、萬、邁、孟、麻、邊、便等地名,也作村寮解,不過分布比較零散,如增城有麻東,南海有麻奢,湛江有麻章,徐聞有邁陳,等等。古字地名在兩廣很常見,廣東以珠江三角洲和西江地區(qū)較多,粵東則很個別,如廣州附近有古田、古料,佛山有古灶,番禺有古樓場、古壩,順德首古樓、古粉,新會有古兜山,中山有古鎮(zhèn),臺山有古斗、右井、古板、古鏡、古嶺觜,鶴山有古勞、開平有古情嶺,清遠有古賴,東莞有古坑,佛崗有古場圩,博羅有古泥塘,高要有古壩水、古經(jīng)、古旁、古西、古遺,新興有古倫村,廣寧有古麗、古樓、古灶、古興,羅定有古欖、古范、古模、古連沖、古龍,德慶有古杏、古望、古洲、古有、古憲、古壘、古蓬,封開有古令,郁南有古免甲、古蓮、古羅、古洞、古番,云浮有古霧汛,陽春有古寵,陽江有古勞、古井,信宜有古立、古丁,吳川有古流坡,惠陽有古灶鄉(xiāng),河源有古云約,柴金有古田,惠來有古鄉(xiāng),陸豐有古寨,潮陽有古樓,揭陽有古溝村,僥平有古樓山,興寧有古樓、古平石,梅縣有古松、古洲、古樓下,大埔有古田、古野、古西村,仁化有古夏村,南雄有古祿鋪,和平有古鎮(zhèn)山等。以都、思字地名表示聚落的規(guī)模可能大些,分布偏于粵中和粵西。番禺有都那,順德有都寧、都粘,新會有都會,臺山有都偃水,恩平有都四鋪,高明有都權(quán),高要有都萬凹,新興有都斛,德慶有都舊,云浮有都騎圩,羅定有都門,封開有都縷、都郎,郁南有都城圩,懷集有都布,信宜有都龍甲,始興有都安水等。這個都字作地名有時與多字通用,常見于海南島,如瓊山有多佩村、多賢村,文昌有多尋,瓊海有多坭村、多異嶺,萬寧有多扶、多格、多蔭、多輝鄉(xiāng),陵水有多味弓,樂東有多能村,儋縣有多美、多業(yè),臨高有多文、多蓮、多瑞、多郎、多賢、多朗。亦偶見于大陸,如廉江有多浪、多寶洞,吳川有多曹,惠東有多況,曲江有多田,蕉嶺有多寶等。壯語思作溪解,意即人聚于溪邊,形成聚落或市井。廣東也有不少以思字起首地名、多見于西江地區(qū),如封開有思六、思料,郁南有思和,德慶有思羅,新興有思來,云浮有思約汛,高要有思霖園。此外,信宜有思賀堡等。在壯語中,思亦與虛、希、施、迤、四、仙等同義,“粵謂野市曰虛”,虛后演變?yōu)檑祝醇校咱诪榈孛叽罅恳娪趲X南各地。云字壯語意為人,也作村解。屈大均《廣東新語》說新興村落多云字,列舉18個,如云盞、云稠、云秋、云蕪、云山等,但他說因新興山多云而得名,實誤。西江、高雷地區(qū)云字地名不少,其它地區(qū)比較個別,如高要有云解山,德慶有云陵,封開有云逕、云塘,郁南有云霄塘,羅定有云羅風,懷集有云田,徐聞有云興、云仔,遂溪有云頭,廉江有云峽,湛江有云基頭、云頭、云腳,茂名有云曇圩,信宜有云罩汛,化州有云馬,陽春有云霍,恩平有云立山,高明有云宿水,順德有云路,中山有云步里、云漢、云衢,深圳有云林,增城有云馬山,鶴山有云勇,清遠有云立,博羅有云步,海豐有云路,普寧有云落司,潮安有云步圩等。海南黎族與壯族同源不同流,從大陸居海南以后,語言發(fā)生變化,屬壯侗語埃黎語支。其表示聚落地名計有抱(bao,含寶、保、報、包)、番、什、毛等,在黎語中皆著村寨之意,不過也有含義的演變,如什字黎語意為田,漢譯地名多用打、三、雜、大、孔、昨、十、祖等近聲字,后用于村寨地名,通什即為一例,意指樹下田。又毛字黎語意為畝,漢譯成畝、毛、茅、茂等,宣統(tǒng)《崖州志》村峒條中就有畝猥、畝強、畝感,今稱為毛貴、毛陽、毛感。據(jù)近年地名普查,全島抱字地名有329個,各縣都有分布,如樂東有抱由、抱界,崖縣有抱關(guān)、抱營,東方有抱板、寶上,文昌有抱羅,臨高有抱茂、抱河,昌江有保蠻,儋縣有保 牙,保亭有報什、報導(dǎo)等。番、什、毛地名全島有469個,光保亭縣就多達273個,占58%,其它各縣都有分布,如樂東有番豆、番陽、毛或、什文,崖縣有番毛、番園,白沙有番倫、番印,瓊中有番響、番溝,修縣有番真、番朗等。此外,島上一些地區(qū),還以方、芳(墳)、武為起名起首表示村落,如樂東有方頭,白沙有方平, 巍中有方滿,保亭有芳法,儋縣有武教,臨高有武來,瓊海有武弄,澄邁有武田等,實際上海南島是黎語地名薈萃之區(qū)。茲列表如下: 據(jù)上表統(tǒng)計,自治州8縣黎語地名占全島70%左右。聯(lián)系到這些地名與大陸關(guān)系,有力地說明黎族祖先是大陸百越一支。因為海南上述地名同樣出現(xiàn)在廣東南路,如徐聞有包西、包蘿,海康有包金、保田、毛齋、南六、武郎、番昌,湛江有抱(包)睦、抱芳,高州有保黎,電白有保田,化州有保山、寶圩,信宜有保城,陽江有埠場,臺山有寶興圩,中山有埠圩等,故都是兩地有著深刻的民族文化淵源的反映。當然,隨著漢黎文化交流,許多黎落地名也發(fā)生變化。其一是由倒裝改為順裝,如樂東縣有奮躍村,東方縣有月大村,漢語意為得田村;其二是兩字地名改為三字地名,如保亭縣有什坡示(黎語即鍋鏟村),黎語漢譯為漢族人田地,三亞有布那親,漢譯為石頭田〔村〕等;其三是純黎語地名改為黎漢混合,即半黎漢地名,如上述地名所加村字,即屬漢語地名部分。古越人常以舟楫為交通工具,在地名上通用步、埗、埔、甫、?等表示津渡碼頭。唐柳宗元《永州鐵爐步志》說:“江之滸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宋吳厚處《青箱雜記》更明確指出:“嶺南謂水津務(wù)步”。南方各地都有此類地名,而在北方絕跡,顯系百越人常用地名。廣州地區(qū)有八步、增步、黃埔、鳳埔、第二甫、第八甫、第十甫、黃金飾,花縣有官祿?、深圳有上埗等。古壯人一說分為黑、白、紅、花、黃壯五支。黑壯古代文獻 ,上被稱為島蠻或烏滸蠻,亦稱良壯,水陸兩居,后被分化,地理上留下最深遺跡就是烏字和黑字地名。但分布比較分散,現(xiàn)在廣 州有烏石、烏土、烏龍崗,番禺有烏涌圩,順德有烏洲,中山有 烏石、烏沙、烏珠山,深圳有烏石、烏涌、烏料龍,東莞有烏河,廣寧有烏山、大烏水,新興有烏圍,陽春有那烏水,陽江有烏石,吳川有烏泥,遂溪有烏塘、烏蛇嶺,海康有烏黎、烏石,信宜有烏村,河源有烏峒、烏泥,惠陽、河源都有烏石,海豐有烏村,乳源有烏坑,王華有烏坡,陽山有大烏山等。烏就是黑。臺山有黑山,開平有黑坑,懷集有黑沖等。嶺南烏姓的人也不少,還有諸如儂、雞、花、磨、陀、盤、青等奇特土著姓氏,直到民國初年,佛山還有雞、田、布、老土著四姓。古壯人以黃壯活動范圍最廣,黃壯又叫黃族或大良族。良或俍字為壯語黃色意思,順德大良則黃族居地之意。明朝南海人邙露《赤雅》指出:“大良與注同類”,但后來“多為壯人占殺,散處城廓,為人灌園”。大良族所到之處,留下不少良字地名。廣東各方言區(qū)都有此類地名分布,屬粵方言區(qū)的清遠有良峒、良灣,順德有良村、良教,南海有良村、良保、良登,東莞 有良邊,新會有良溪、良都,高明有良村、云良,開平有良邊、良洞,陽江有良村、麻良,高要有良村,懷集有良村,德慶有高良、良村,新興有良洞、良田,茂名有那良,信宜有良田、良細、良位,高州有良村、良洞、良坑,湛江有良村,廉江有良洞、良岸、良村,韶關(guān)有良村,英德有高良,連縣有良塘. 良江岸、良溪、馬高良等;屬閩南方言區(qū)的揭陽有北良,揭西有一渙梁,徐聞有北良,海康有良馬、良堝,陸豐有良洞,海南瓊山、有本良、心良、良坑,文昌有良安、良洞、良梅,臨高有美良、加良、良愛,陵水有良風、良亞,東方有良任等;屬客家方言區(qū)的梅縣有富良,豐順有豐良、博羅有安良、良田,紫金有積良、良莊,惠州有良洞、惠陽有良井等,顯然是廣州方言區(qū)這類地名占優(yōu)勢。但經(jīng)歷代變遷,許多地名只留一個良字,從粵中、粵西與廣西連成一片。例如南海有良村、良賓,番禺有九良洞,順德有良村,新會有良都、良溪,中山有良都,三水有良岡,廣寧有良田,郁南有雞良,新興有良洞,德慶有良義,清遠有良灣,惠陽有良村、博羅有安良村,恩平有良塘圩,鶴山有良庚村,陽春有大良山,陽江有良朝、良保、踏良、良村,茂名有那良村,信宜有良洞村,化州有良塘等。往往同一地名在許多地區(qū)重復(fù)出現(xiàn),如烏石、大良、良洞、良村等,表示這些地區(qū)土著文化同一起源。壯語大字表示地,大和地兩字廣州話過去曾同音,后來讀音才分開。嶺南有許多以大字為起首地名,為數(shù)一千以上,幾遍及兩廣各地。例如南海有大富、番禺有大石、大黃樓,順德有大羅,東莞有大林,龍門有大阮,增城有大江(但不靠河),新會有大金,三水有大宜崗,臺山有大江村(亦不靠河),清遠有大仆,寶安有大王山,花縣有大珠,浦崗有大撻,曲江有大源村, 樂昌有大王山,仁化有大富村,.乳源有大布圩,翁源有大臘嶺, 陽山有大江圩,南雄有大雄,惠陽有大白圩,博羅有大羅陂,陸豐有大茂,龍川有大人村,興寧有大望山,五華有大亨水,連平有大席水,潮陽有大布,揭陽有大洋村,大埔有大靖,豐順有大羅汛,高要有大簡圩;廣寧有大烏水,新興有大穩(wěn),德慶有大滿嶺,高明有大南村,恩蘋有大垪鋪,開平有大羅,陽春有大陳圩,封開有大樂,羅定有大小堡,云浮有大安堡,郁南有大歷,陽 江有大安村,電白有大王村,信宜有大人洞、大人山,吳川有大岸,海康有大林港,文昌有大人溝,瓊海有大禮村,臨高有大江嶺等。這些大字地名,自然有一部分表示大小之意,但有相當一部分是土著地名遺跡。又據(jù)徐松石教授研究,大地有時譯作都字或多字,這樣大字地名又可與上述都、多字地名相通,顯示嶺南土著文化的共同性。四、圖騰文化與地名古代嶺南越人尚鬼,迷信風氣盛行,形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圖騰文化。主要以鳥、雞、牛、狗、龍、蛇、鱷、雷等為崇拜對象,作為本部族的保護神或標志,以及風俗活動的中心,并以之命名為居地或活動地域中山川風物,隱喻著古越人一定的希冀與追求,至今仍在嶺南地名中留下很多印記。漁獵時代,鳥類既是是古越人重要的食物來源,也是他們生產(chǎn)助手,有所謂“田鳥助耕”、“鳥田”等傳說,說明古越人對鳥類的崇拜。嶺南以六、陸、祿、羅、駱、樂為起首的的壯語地名,除指山谷、山野等義以外,有的則與鳥圖騰崇拜有關(guān)。在壯語中山谷與鳥讀音相近(Luuk和Lok),故以上述字為起首地名的漢語音很容易混淆,皆以六、駱、陸等對譯,留下一些鳥類地名,計有鶴、雞、鸕鶿地名等。鶴地名:廣州有白鶴洞、鶴邊、鶴林、鶴鳴,順德有沖鶴, 中山有古鶴,花縣有鳴鶴,番禺有鶴洲、鶴溪、鶴莊,新會有鶴莊(即小鳥天堂)、鶴灣,斗門有鶴咀、鶴兜山、鶴洲山,深圳有鶴斗、鶴圍、鶴坑、鶴洲,鶴山有鶴城、鶴邊,增城有白鶴洲, 東莞有鶴田,清遠有白鶴汛、白鶴石,恩平有鶴坪,開平有獨鶴,陽春有鶴塘,陽江有白鶴園、鶴村,電白有鶴山,茂名有白鶴坡,高州有鶴山、鶴山坡,廉江有鶴嶺、鶴塘、鶴山,遂溪有鶴山,信宜有鶴池,定安有白鶴村,高要有朗鶴、鶴咀,懷集有白鶴寨、白鶴山,惠陽有鶴埔、鶴湖、鶴山,博 羅 有 鶴 溪、鶴田、鶴嶺,惠東有鶴樓,龍門有鶴湖,河源有鶴塘,紫金有鶴埔, 龍川有鶴市、鶴聯(lián),五華有鶴園,興寧有鶴子塘、鶴瑩,梅縣有鶴坑,蕉嶺有鶴湖,連平有鶴湖,豐順有鶴坑,潮陽有鶴洋、鶴聯(lián)、鶴豐、鶴星,饒平有鶴山,英德有鶴坪,樂昌有鶴仔等。珠江三角洲分布較多,次為高雷地區(qū),這與它們作為古越人主要農(nóng)耕區(qū)不無關(guān)系。雞地名:古越人盛行雞卜,現(xiàn)在海南黎族、廣西壯族仍有此遺風。雞崇拜是古越人進入農(nóng)耕社會以后對鳥崇拜的繼續(xù)。嶺南以雞為地名者甚多,廣州有雞心嶺、雞心巖、雞血巖、金雞、金雞石、雞冠圍、雞啼嶺、雞耙?guī)X,從化、花縣都有雞枕山,順德有雞洲,中山有雞頭角,東莞有雞嶺、雞啼嶺、雞籠山,深圳有雞公頭、雞廟、雞魁石,珠海有雞山、雞抱圍、雞籠島、雞啼門,增城有雞公關(guān)、金雞石、雞鳳,臺山有雞婆頭,開平有金雞山,博羅有雞麻地,新豐有雞嶺,清遠有雞鳳、金雞咀,肇慶清雞籠山,高要有金商,新興有雞田,廣寧有雞皮山,郁南有雞林,云浮有雞村,懷集有石雞頭和雞村,陽春有雞嶺坡、金雞崗、雞洲崗,陽江有金雞閣、雞毛洞、雞六咀,高州有謝雞、雞嶺、雞冠項、雞母塘,廉江有雞立峰、雞籠塘,信宜有白雞,吳川有雞鳴鼓,電白有雞打、放雞島,海康有雞弄田、雞村,徐聞有金雞,文昌有雞室巷、竹雞村、雞母園,定安有金雞嶺,瓊海有金雞,樂東有山雞田,惠州有金雞,紫金有雞公嶂,興寧有雞鳴山,雞公橋、雞子,梅縣有錦雞、雞卵淵,連平有雞公寨、金雞咀、雞啼石,陸豐有雞坑、雞棲、雞爪,潮陽有雞翁寮,饒平有雞籠山、雞簞礁,英德有金雞山、樂昌有金雞嶺,翁源有金雞等,雞地名分布格局與鶴地名基本一致。此外,壯語呼柵為祿或鹿,故飼養(yǎng)禽畜、堆放雜物以及其它閑置地方皆冠以祿或鹿地名;如雞鹿、鴨祿、牛鹿、糞鹿(廁所),不過這都是一些小地名,普遍見于廣東南路各地。狗也是古越人處于漁獵時代的崇拜對象。據(jù)說今嶺南有些地區(qū)仍禁吃狗肉,保持“視犬為珍”風俗。廣東以狗為地名不少。廣州有瘦狗嶺、狗牙巖,番禺有大狗崗,順德有孖狗崗,中山有石狗山,清遠有狗掩背,斗門和四會有石狗,深圳有 狗 公 山、狗洲,開平有狗山,恩平有狗比,德慶有金狗塘,陽江有石狗塘、狗前、狗牙尖,電白有狗耳山、狗毛蟲坡,茂名有石狗嶺,化州有狗園嶺,信宜有石狗,吳川有石狗塘、海康有田狗寮,徐聞有山狗吼、狗頭捕、屯昌有狗拉村,海豐有石狗湖,陽山有狗牙灘等。又壯語狗音麻或馬(rna),而廣東恰有許多齊頭式麻、馬地名從漢語角度無法解釋,如馬聯(lián)、麻車、馬星、馬前、馬克、馬蕪、馬步、麻步、麻北、馬齊、馬林、馬親、馬墩、馬蘭、馬龍?zhí)痢⒙樯恰⒙椴佳荨⒙樾薄⒙榉觥ⅠR廉、馬嵐、馬瀝、麻一、麻二、麻三、麻四等等,主要分布在廣東南路,很有可能是狗地名的音譯。嶺南多雷,尤以雷州半島為甚。古越人視之為神靈,除立廟祭拜以外,還用作地名。例如海康有雷城、雷州灣,雷公山、擎雷山、擎雷水、雷高、雷州塘,遂溪有雷公嬸、雷坡,廉江有雷公山,定安有雷鳴坪,陵水有雷豐坡,電白有雷打石,陽江有雷崗、雷山,增城有雷公山,新豐有雷公寨,清遠有雷屋邊、雷碧石、雷公背,雷坑,龍門有雷公背,深圳有雷公井、雷公山、雷公嶺,雷公塘,龍川有雷公凹,興寧有雷打社,豐順有雷公坪,大埔有雷打石,揭西有雷公坑,韶關(guān)有雷坑,樂昌有雷家窩,陽山有雷村、雷公坑,懷集有雷公球管,包括了山,水、聚落等地 名,顯然與雷電現(xiàn)象有密切關(guān)系。另外,兩廣都有許多齊頭式巴、把地名,如廣東仁化有巴寨,梅縣有巴莊,深圳有巴丁,湛江有巴東,西沙永興島又稱巴注,東島又稱巴興。這類地名有的指山,有的指雷。在壯語中山和雷皆讀bya,僅有音調(diào)上細小差異,漢譯甚易混淆,所以沒有山卻稱巴或把地名,當與對雷崇拜有某種聯(lián)系。五、歷史經(jīng)濟地理與地名秦漢以降,嶺南漸漸開發(fā),人類經(jīng)濟活動日益增多,歷史經(jīng)濟地理與地名關(guān)系越來越密切,在地名上留下許多印記,成為廣東地名研究一個重要方向。上古嶺南除了建置、山、水、關(guān)隘地名以外,見于記載保留至今的歷史經(jīng)濟地理地名并不多。例如直到唐代,珠江三角州圩鎮(zhèn)古地名僅有南海金利鎮(zhèn)(不是今高要金利鎮(zhèn),而在南海官窯東南麻奢、里水一帶)、龍山大崗圩(令龍江)、牛鼻圩、容奇、桔州、黃連、北水、古粉、馬齊鎮(zhèn)、香山鎮(zhèn)、青岐鎮(zhèn)等。宋代商品經(jīng)濟有所發(fā)展,圩鎮(zhèn)增加,成為州具治所以下重要地名。如珠江三角州就有南海大通、佛山、番禺瑞石、平石、獵德、大水、沙灣、石門、白田、扶胥、今順德蓬簡、增城足子、高要三水、四會胥口、開平太平、新會小崗、會海、香山古鎮(zhèn)等。明代廣東圩鎮(zhèn)大量增加,多達439個,其中有一部分發(fā)展為專業(yè)圩市地名,如羅浮山藥市、東莞秀市、番禺菱塘魚市、順德錦鯉海龍眼市、增城沙貝荔枝市、順德陳村和高要花果秧苗市等。到清代圩鎮(zhèn)數(shù)量更急劇增長,僅珠江三角洲16縣從明代175個增加到清雍正、乾隆時570個,地名相應(yīng)增長2.3倍。在城鎮(zhèn)內(nèi)部出現(xiàn)了市集、作坊、商行地名。例如佛山明代有三圩六市,清乾隆發(fā)展到13個圩市,在廣州則有漿欄路.、西豬欄路、杉木欄、糙米欄等以“欄”為起首粵方言地名,還有諸如白米巷、芽菜巷、雨帽街、故衣街、牛角巷、扁擔巷、瓦窯街、面房街、稻谷倉、容豐新街、舊倉巷等與手工制作、銷售、倉儲相關(guān)地名,大部分延用至今。這些地名對研究廣東區(qū)域經(jīng)濟史有特別重要的價值。古代手工業(yè)分布往往能從許多地名中體現(xiàn)出來,其中鹽場、陶瓷窯址和礦冶場是最典例產(chǎn)業(yè)地名。宋代嶺南鹽業(yè)比較發(fā)達,廣東沿海開辟了17個鹽場,如東莞靖康、大寧、東莞、海南、黃田、歸德鹽場,新會海晏、博勞、懷寧、都矬、金斗鹽場、惠陽淡水鹽場等。這些鹽場地望大部分可考,據(jù)徐俊鳴教授研究,靖康場在東莞太平圩以北、白蠔一帶,大寧場在太平圩以東、大寧一帶;海南場在太平圩以南的西頭一帶;歸德場在寶安沙井;黃田場即寶安黃田;東莞場在深圳南頭;香山場在珠海香洲,金斗場在中山磨刀門以東的坦洲一帶;都斛場在臺山崖門西南方都斛附近。據(jù)東莞、香山等縣志記載,這些鹽場都于明末清初被廢棄。主要原因是陸地淤積日廣,海水難以到達,已不適宜制鹽。但明代廣東鹽業(yè)在沿海更發(fā)達,鹽場增加到29個,一批新地名又相繼產(chǎn)生,如陽江雙恩場、堿水場、海豐石橋場、惠來隆井場、饒平東界場、潮陽招收場、澄海小江場、電白博茂場、吳川茂暉場、海康武郎場、遂溪蠶村場、調(diào)樓場、東海場、臨高三村馬裊場、修縣博頓蘭馨場、萬寧新安場、瓊山大小感恩場等。現(xiàn)今沿海以鹽字起首地名很多,如陽江有鹽田、鹽灶、鹽行、鹽倉,深圳有鹽田、鹽村、鹽灶,海豐有鹽町頭和鹽町(當?shù)胤Q田為町),惠東鹽湖島、鹽洲港、鹽洲鎮(zhèn)、鹽灶背,湛江有鹽坡,海康有鹽灶仔、鹽庭,遂溪有鹽倉等。特別是卷灶、鹽田地名在沿海地區(qū)多處出現(xiàn),但在內(nèi)陸卻絕跡,反映歷史上廣東海鹽業(yè)之盛。嶺南陶瓷業(yè)歷史悠久。粵方言稱陶瓷為缸瓦。廣東唐宋窯址很多,明清更盛,主要集中在潮州、梅州、廣州、惠州、粵西等地,與陶瓷亞相關(guān)地名斑斑可考,首尾有窯、碗窯、碗廠、缸甕窯、瑤等通名,如南海有官窯,始興有碗廠下,英德有碗子窯、碗窯圩、碗山背,梅縣有瑤上村、瓦坑口,大埔有碗窯、陶溪,興寧有瑤崗,五華有上陶、碗窯圩,揭陽有碗窯山、碗架山,惠州有窯頭山、瓦窯嶺,德慶有窯頭山,羅定有碗窯村,陽江有瓦容灣、瓦窯口,陽春有碗窯嶺、缸瓦甕、碗坑,高州有窯尾嶺、缸瓦地,化州有苑窯村,吳川有瑤頭,廉江有瑤頭,遂溪有缸瓦窯,海康有碗洋村等,皆以窯為中心,附加大小、上下、頭尾等來說明窯方位、形狀,以及其它特性。這些地名不但說明廣東陶瓷文化的輝煌成就,而且為古窯址調(diào)查、發(fā)掘指明了方向,有些還可以恢復(fù)窯址位置。南嶺又是我國有色金屬之鄉(xiāng)。唐宋以來,廣東礦冶業(yè)盛極一時。與礦冶業(yè)有關(guān)地名散布各地,主要有以銅、鐵、金、銀、錫為起首地名。古代越人善鑄銅鼓,視之為財富象征,故銅鼓地名很多,如曲江有銅鼓嶺,萬寧有銅鼓坡,文昌有銅鼓嶺和銅鼓岬,廣寧有銅鼓崗,信宜和海康都有銅鼓村等,皆傳為歷史上記載和現(xiàn)今出土過銅鼓,或取意銅鼓之聲而得名。此外,反銅采冶的還有陽山銅坑、英德磯洞、樂昌銅山、銅羅丘等地名。東晉以后,廣東開始冶鐵,與鐵有關(guān)地名相應(yīng)出現(xiàn),并代有增加,反映冶鐵業(yè)發(fā)展和地域分布。如南漢陽春有鐵屎逕宋代,曲江有鐵屎崗,樂昌有鐵屎嶺,連南有鐵屎坪,英德有鐵屎塘,茂名有打鐵街。明清陽山有鐵屎坑,紫金有鐵嶂、鐵爐嶂,遍江有靈溪爐,郁南有鐵屎坑,化州有鐵爐塌、平逕爐下,廣州有鐵局巷,秀山有鐵坑,平遠有鐵山嶂、打鐵寮,連山有鐵坑,龍川有鐵場、鐵坑,翁源、東莞、博羅都有鐵場,蕉嶺有鐵坑,惠東有鐵浦,遂溪有打鐵塘等。廣東金、銀、鉛、錫開采歷史比鐵更早,地點多而分散,唐代以前產(chǎn)地已難考究。宋代這類地名有清遠大富銀場,東莞桂角銀場、香山崖銀場,高要沙利銀場,歸善流坑銀場、西平銀場,英德鐘洞銀場,清遠錢糾錫場,歸善永吉錫場、信上錫場、五華錫坪,樂昌鉛錫坑等。明代以降,隨著礦業(yè)興勃,這類地名更多,如始興有銀龍嶂,河源有銀坑,海豐有銀屏,梅縣有銀溪、銀場,清遠有銀盞坳,曲江有銀山,廉江有打銀等。與金采冶有關(guān)地名,則有英德金山逕,湛江金窩、金洞、金塘,梅縣金坑口,韶關(guān)金坑口,佛山金溪,廣州淘金坑等。此外,一些非金屬礦開采也留在地名中,如英德產(chǎn)英石,有地名英山,曲江產(chǎn)煤,有東水煤山、西水煤山等。礦冶地名不可能在產(chǎn)地以外,故往往為找礦提供可靠線索,這在現(xiàn)今勘探工作中不乏其例。土地利用與水利事業(yè)有不可分割聯(lián)系,無論在何種地形區(qū),都會有與水利工程相關(guān)地名。山區(qū)多有以陂為通名地名,如車陂、陂頭、陂西、陂下、陂洋、西山陂等,表示人工筑壩蓄水灌田。在臺地地區(qū),坡字地名很多,顯示旱地開發(fā)利用,如廉江、遂溪一帶很多“坡禾地”地名。而沒有水利工程灌溉的丘陵、山地,其被開發(fā)利用土地通名為畬地或畬田,實為梯田,過去實行刀耕火種,至今在海南、粵北黎、瑤地區(qū)仍有殘存,故以畬為首尾地名在內(nèi)陸山區(qū)較普遍,如客家人聚居平遠縣就有歐畬、下畬、香花畬、良畬、小畬、梅子畬、大畬、丙子畬、周畬、黃畬等,反映山區(qū)梯田文化景觀。平原河網(wǎng)低地或灘涂必須圍墾造田才能開發(fā)利用,所以以基、圍為通名的地名在這類地形分布區(qū)很常見,尤以珠江、韓江、潭江、鑒江、漠陽江三角洲地區(qū)為著,如珠江三角洲所屬各縣有桑園圍、長利圍、赤項圍、羅格圍、景福 圍、龍利圍、大有圍等,難以一一列舉。甚至城市也頗多與堤圍有關(guān)地名“如廣州長堤、東堤、新基路、黎家基、長堤街、水松基、水盛圍皆是在水利工程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城市地名。交通路線與地名關(guān)系也非常密切,古代交通制度和設(shè)施都在地名上留再痕跡。秦漢建立的驛傳制度歷久實施,直到近代新式交通興起才被淘汰。所以古代交通地理不失為研究地名一個重要依據(jù)。秦漢時五里一郵、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南海郡貢獻龍眼、荔枝丄長安,即依此傳遞。其時沿途地名雖因年代久遠而難考究,但后世沿用此里數(shù)所置交通站地名很多,各地主要商路或州縣附廓差不多都有二里亭、五里亭、十里亭等地名。三國時,孫吳校尉陸凱過梅嶺寄友人詩云:“折梅逢驛使,寄與流頭人”。唐張九齡開大庾嶺山路,驛站之設(shè)當更多,到宋又修治,“每數(shù)里置亭,以憩客”,以亭為通名地名一定不少。宋代為傳遞文書,設(shè)立郵鋪,鋪作為地名自此產(chǎn)生。如廣州入京路線,“由大庾嶺步至南安軍,凡三鋪”。元代驛傳制度蒙古語譯音為站亦,站赤有水馬站、遞鋪之分,包括有馬站、水站、館驛、旱鋪、水鋪、長河渡、橫水渡等水陸地名。據(jù)陳大震《南海志》記載,元代南海路(約今珠江三角洲)有馬站6處、水站11處、館驛14處、遞鋪43處、長河渡43處、橫水渡79處,皆有專用地名,如番禺湴湖站、馬騎鋪、大石渡、南站、官窯站、胥江鋪、丹灶渡;增城烏石站、鶴子鋪;清遠回岐站、橫石鋪;東莞黃家山站、蕉利鋪等,皆歷歷可考。明清時驛站名稱變得更細更多,例如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則徐自京赴廣東禁煙,取道大運河南下,過梅嶺進入廣東,據(jù)其日記所載,這段水陸路程,就有南雄來雁亭、新鋪塘、水馬頭、丹鋪塘、草鋪,始興總鋪、太平鋪,仁化平圃驛,韶關(guān)官灘訊、車頭汛,乳源白沙汛,英德沙口汛、清溪汛、朗窯汛、江灣汛、大廟汛、黃江汛、白廟汛,清遠山城汛、塘頭汛,上界牌、下界牌,三水芳蒼汛、沙墩汛、牛尾汛、南津汛,南海常濟汛、張槎汛等,各種交通制度地名俱全。后來京廣鐵路選線與林則徐所走路線相同,大抵也曾參考古代交通線。到光緒張人駿編《廣東輿地全圖》亦全用元代鋪名,許多至今仍在使用,只不過一些地名已省去驛、站、鋪等通名,唯剩專名而已。但將這些地名復(fù)原,仍看出過去交通路線走向,不失為解決歷史交通地理有效途徑。六、從文化層次參證地名結(jié)構(gòu)一個地區(qū)的文化是時間積淀的結(jié)果,并有其層次結(jié)構(gòu)。剖折文化層次也就可以看出地名層次及其結(jié)構(gòu),加深對地名演變規(guī)律的認識。嶺南文化可分三層,第一層即底層,為百越族土著文化,反映在地名上是壯語地名,這如前述;第二層即中間層,為帶有濃厚區(qū)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在廣東分為廣府民系文化、客家民系文化和福佬民系文化,在地名上反映各自文化內(nèi)涵和方言特色;第三層即表層,所代表的是中原正統(tǒng)漢文化,其地名即為全國通用地名通名。這三個層次地名象地層古生物一樣,層層積壓,組成嶺南地名體系。底層壯語地名盛行于百越人分布最廣、人數(shù)最多的古代,有其特殊文化內(nèi)涵。隋唐以后,百越人大部分被漢化,土著文化相繼被以文化覆蓋,地名發(fā)生很大變異,但沒有完全消失。至今保留上來的壯語地名,即為其吉光片羽。作為中間層次的地方文化,大抵在宋代基本形成,乃楚文化、吳越文化、中原漢文化與嶺南土著文化融合的結(jié)果,地名上兼有各種文化特點,形成方言地名。廣東境內(nèi)有三種漢語方言。一般說來,凡帶有涌、沖、塱、朗、坭、?、垪、乸、漖、潛 、?、瀝、氹、漿等字為首尾的是粵語地名;帶有厝、埃、坂(陂)、墘、社、湳、蒼、汕等字為首尾的是閣南語地名;而用嶂、埤、背、崀、磜、嫲、塅、坋字為首尾的是客家語地名:由于歷史上語言相互借用,實際上通用地名是很多的,尤其是一些小地名,比較有代表性有澳、涌、寮、洋、圳、磜等。澳指可停船水邊,以其為地首地名有澳門、澳頭、澳角、南澳、大澳、中澳等,皆在沿海;涌指河流,在好些地區(qū)已成為河流代名詞,廣州有西關(guān)涌,東濠涌,花縣有蘆苞涌,佛山有伽山涌,陽江有麻濠涌等;冰溝曰?,廣東很多地區(qū)都有此地名,以粵語區(qū)最為集中;如廣州附近就有瀝?、新?、橫?、增?;田邊水溝叫圳,但這種地名不多,除了深圳,廣州有圳口?;山間水濱曰磜,廣東有源磜下、磜面、磜頭、小磜、白水磜、七娘磜,以客家語區(qū)為主,其方言區(qū)較個別。沖積平原或水網(wǎng)沼澤地稱為塱,以珠江三角洲;西江沿岸和粵西一些獨流入海河流河口區(qū)至為常見,如塱口、塱邊、塱溪等;又以洋表示田間,宋元時已通行,不但見于江漸,廣東也不少、如汕頭有牛田洋,潮安有楓洋,梅縣有洋梅,紫金有洋頭,陽江有上洋,遂溪有洋青,地名方言特色已沖淡。又南方多用寮表示小屋。海南黎族過去有放寮風俗,青年男女所居曰寮。但查閱方志,明代以前寮字地名很罕見,而現(xiàn)在很多,說明它是后來產(chǎn)生方言地名,地域特色不明顯,閩浙湖湘等地都有,廣東更多,已成為三大方言區(qū)通用地名。但寮在廣東多寫作芎,《廣東新語》說:“門于野外,構(gòu)茅以棲,名曰芎”,如“雷州有芎村、有蒲芎、有新芎島;吳川有芷苧鎮(zhèn)、瓊有芒芎港、儋有郎芎圩,定安有坡芎市,萬寧有黎芎都,樂會有薄芎?陂,會同有李芎塘,文昌有罟芎墩”等。此外,大埔有高寮、 田埔寮,饒平有許厝寮、紅港寮,潮安有狗王寮、舊寮,增城有雙合寮、耕寮,順德有上寮,陽江有那芎,廉江有和寮,海康有討泗芎等,都突破方言區(qū)界線。另外,廣東地名除通名體現(xiàn)地方特色以外,還把方言直接加在通名上,構(gòu)成許多特別地名,加強了各方言區(qū)地名共同性。如陽江有鴨乸坡、豬牯石、豬乸塱、雞母嶺、雞公咀;增城有牛牯嶂、鴨乸潭、豬牯嶺;潮安有牛牯嶺、雞神山、雞公髻、雞母塢;普寧有雞婆石,揭陽有雞母墩;豐順有狗牯坑,梅縣有鴨媽壩,王華有雞麻橋、蝦公地、猴公寨;樂昌有猴牯嶺、鴨麻沖等。這些以禽畜野獸性別表示的地名,其詞序的名詞在前,修飾詞在后,與中原地區(qū)正好相反。又其性別以牯、公表示雄性,以乸、媽(麻)、母、婆表示雌性,顯然是方言地名。這類地名分布如此廣泛,完全不受方言分區(qū)限制、具有鮮明共同性,也顯然是土著文化與外來文化相結(jié)合在語言和地名上的反映。表層地名,即全國古今通用標準地名,如山、水、湖、沼、 溝、島、礁、灘、城、鎮(zhèn)等。這些通名比較穩(wěn)定,不因地區(qū)而別。隨著漢文化不斷占據(jù)嶺南而擴大其覆蓋區(qū),已成為廣東地名主體,無須多述。這三個地名層次是有一定演替關(guān)系的,通過文化占用研究,可剖開其結(jié)構(gòu)。例如以羅字為起首的底層地名,在壯語中本來已有山谷、山野之意,但后來又在其后加上山字、疊加在羅字之上,變成羅山、構(gòu)成兩個層次。清遠、肇慶等地都有羅山地名,有的加上崗字,變成羅崗,廣州市郊、龍川等地都有同一地名;又田字已有村寨之義,可是古寨地名仍然不少,似有架屋疊床之 嫌,可能是后到漢人不明其原義之所為。象這類不同層次地名相 加現(xiàn)象、實難一一列舉。另外,同一壯語地名可在不同地區(qū)出現(xiàn),形成某種對應(yīng)關(guān)系,也是地名空間演變一種方式,試以兩廣某些地名為例,廣西欽縣有那祿、那麗、那蒙、那彭、那賓、那益、那律、那沙、那里、那舊等,廣東德慶則有祿村、麗村、蒙洞、彭村、賓村、斐村、律村、沙村、里村、都那村等與之對應(yīng)。再有,同一意義地名譯音也有地域差異,桂西欽廉一帶,喜用那、板、曼、隴字地名,而廣州、西江地區(qū)則多用羅、云、六、祿字地名,實際上那與羅、板與云、隴與六都同意義。結(jié)合上列地名對應(yīng)關(guān)系,可證明這些地名所在地區(qū),皆為古越入居地,不過前者為早期越人居地,后者為晩期越人居地而已。通過文化轉(zhuǎn)移,形成這種有趣現(xiàn)象。其實《廣東新語》最先指出:“自陽春至高雷廉瓊,地名多曰那某、多某、扶某、過某、牙某、峨某、陀某、打某……地黎稱峒名有三字者,如那父爹、陀橫大、陀橫小之類;有四字者;如曹奴那紐、曹奴那勸、曹奴那累之類;有六字者,如從加重伯那針、從加重伯那六、從加重伯那搏之類;有七字者,如從加重伯那白吾之類”。壯族先民作為古越族一支,有一部分先入海南,后來發(fā)展為黎族,于是在壯語地名后面加上黎語成份,構(gòu)成兩個層次,最后才是漢人到來,再加上其它通名,形成地名層次復(fù)雜現(xiàn)象。分析這些地名層次疊壓關(guān)系. 亦可說明民族遷移時間早晚,不失為歷史民族地理研究方法之一。來源:《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2年第1期作者:司徒尚紀選稿:周辰編輯:袁云校對:郝志堅責任編輯:耿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夜鲁鲁鲁夜夜综合视频欧美| 精品一品国产午夜福利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在办公室被c到呻吟的动态图| 六月婷婷久香在线视频| 激情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成aⅴ人在线视频| 寂寞少妇做spa按摩无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片|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图片|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91| 国产啪精品视频网站丝袜| 欧美亚洲综合另类色妞网| 国产精品禁忌a片特黄a片| 亚洲精品中文幕一区二区|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猫咪av|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v|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 国产欠欠欠18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电影孕妇| 日本一卡2卡3卡4卡无卡免费网站|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av麻豆不卡 | 色欲久久九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免费看黑人强伦姧人妻| 国产在线观看黄av免费| 四虎影视久久久免费|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电影| 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喷潮| 波多野结衣av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玩中年熟妇让你爽视频| 色翁荡熄又大又硬又粗又动态图| 自拍视频在线观看一区99| 日日碰日日摸日日澡视频播放| 综合色就爱涩涩涩综合婷婷| 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波多野结衣 |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潮喷 | 777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老王亚洲精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