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潔具馬桶維修點(帝王潔具馬桶維修點電話)
前沿拓展:
南街行政村村志
南街行政村位于東明縣城南31公里、馬頭鎮政府駐地南1.5公里處,東與權莊村、關莊村毗鄰,西與新莊村、李莊村接壤,南與河南省蘭考縣王樓村相望,北與馬頭集東街、西街融為一體,趙王河由村中自西向東流過,262省道過村中迤向西南。有居民326戶,1447人,均為漢族。有耕地1246畝。
據《王氏家譜》載,明洪武年間王氏祖自山西省洪洞縣遷至杜勝集(今馬頭集)南門外定居,人丁繁衍,漸成村落,因與杜勝集緊緊相連,遂稱南關。至解放初,已與杜勝集融為一體,而杜勝集原先只有東、西、北三道街,南關實際就成了杜勝集南街,便改“南關”為“南街”,沿稱至今。原南街地勢低洼,居民居住多有不便,1976年,村莊整體搬遷至趙王河南岸,習稱新南街。1992年,通過對原村址平整、墊高和重新規劃,部分村民又遷回原址居住,漸成現村落狀。
該村明朝時屬河南省祥符縣,清朝時屬直隸東明縣,民國時期屬河南省考城縣。1949年屬東明縣第五區,1955年撤區后歸馬頭中心鄉。1961年從馬頭集大隊分出,建立南街大隊,轄南街、關莊二村。1962年又與關莊分開,各自成立大隊。1984年隊改村,建立南街行政村。
南街村現有王、張、趙、李、曹、安、陳、陶、單、梁、付、郝、沈、宋14個姓氏,王姓,205戶923人,分兩支,一支為明洪武二年(1370年)由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建村,現有204戶916人,另有異源王姓,清末從長垣縣逃荒落戶于此,1戶7人。李姓,47戶202人,大部分是明永樂年間(1403年-1425年)由山西省洪洞縣遷至本鎮李莊村,清嘉慶年間(1796年-1821年)因種地從李莊村遷入該村,40戶172人,另有2戶8人、5戶22人分別于1910和1922年因住姥娘家從本鎮李莊村遷入。張姓,42戶177人,其中明洪武二年由山西省洪洞縣遷入此地的39戶160人,另有異源張姓兩支,1927年從本鎮盛店村因逃荒落戶2戶9人,1978年從本鎮王祥寨村入贅落戶1戶8人。付姓,7戶33人,1931年從本鎮牛皮店村因做生意投親落戶。陶姓,5戶21人,清光緒二年(1876年)從本鎮鮑夫莊遷入。安姓,4戶19人,1934年因逃荒從安莊(在今本鎮竇寨村南,已消失)落戶。沈姓,3戶16人,清道光二十年(1841年)從曹縣蔡口村因種地遷入落戶。梁姓,4戶14人,1934年從本鎮安本屯村因住姥娘家落戶。曹姓,2戶10人,清同治三年(1863年)從馬頭集北關因種地落戶。趙姓,2戶9人,清嘉慶年間(1796年-1821年)遷入,原籍及遷入原因不詳。郝姓,2戶7人,1942年從小井鄉西郭屯因做紙扎活遷此落戶。陳姓,1戶6人,1932年從河南省蘭考縣陳莊村來此種地落戶。單姓,1戶5人,清光緒三年(1877年)遷入,原籍及遷入原因不詳。宋姓,1戶5人,清末杜勝營設衙門時隨軍駐防落戶,原籍不詳。該村原來還有蘇、楊、潘、劉四姓,在1976年左右先后消失 。解放以后,該村有不少人響應國家號召移民到外地,1956年,王夢信等8戶9人移民到新疆,單茂同等4戶12人移民到湖北;1957年,王濟軒、王濟生兩家14人遷至黑龍江;1958年,王啟法等6戶19人移民甘肅。(注:如有必要,姓氏構成和外遷人員可列表。)
在明清及民國時期,該村雖稱馬頭集南關,卻與馬頭集屬兩省分轄,一直處在馬頭集防御之外,遭受水災、匪患嚴重。明成化二年(1466年),馬頭集南依長堤修筑城池,獨置南關于城外。明嘉靖36年(1557年)重新修葺城池時,再次將南關孤出。明崇禎甲申年(1644年),李自成部進攻杜勝集,首先占據南關,百姓飽受戰亂之苦。民國初年,該村任革命軍二十四師炮兵團團長的王有紀,為了使鄉親過上平安日子,親自出面與杜勝集三街會首協商,決定在村南依趙王河堤修筑城墻,與杜勝集城池聯為一體。王立國帶領全村老少,經過數月的不懈努力,終將村東、南、西三面城墻建成,并建有南城門,上書“迎熏”二字,與題有“畿南”二字的杜勝集南城門遙相呼應。自此,杜勝集也就有了里城門、外城門兩個南門。早時,南街村還有火神爺廟、關帝廟、大王廟、白玉廟、馬王廟等多處廟宇。現城池、廟宇均不復存在。
南街人歷來重視教育,文人輩出。在明清時期,僅王、張兩姓就有秀才、儒生30多名。1890年,郡庠生張文炳在村里開館辦學,設啟蒙班,為當地培養了很多文化人。1935年,文生王恩起在村里開辦私塾,常年教授學生30多名,1945年因其年紀大而停辦,學童轉入馬頭集國立小學。1971年,該村在南門外利用集體公房辦起了村小學,開設一至三年級3個班,學生60多人,1973年,擴至一至五年級5個班。1978年由南街各生產隊出地,在南門外路東、趙王河北沿建馬頭聯中,關莊、新莊、李莊、權莊等村學生都在此讀書。1982年聯中停辦,改稱為馬頭中心校。1987年,村小學遷至中心校院內,1994年合并至中心校至今。自恢復高考以來,該村共有62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本科學歷28人,研究生3人。
該村受馬頭集影響,文娛活動相當活躍,早年就有高蹺隊,逢年過節時,與馬頭集三街的舞獅隊、旱船、秧歌隊等一起沿街表演,活躍節日氣氛。1933年,王運得將本村的高蹺由低拐變高拐,增加了“反身叼花”、“二腳騰空”等高難度動作,很受人喜愛。高蹺隊規模大時有20多人,延至解放后。1934年,曾在馮玉祥部隊武術連當兵的王慶喜,在村里開辦了拳場,教習大紅拳,招收徒弟20多人。1937年,王二穩、王孟軍組建了10多人的板凳頭戲班,演唱兩夾弦劇目,常年在湖北、河南等地演出,1945年戲班才解散。1981年,該村聘請縣北朱口村梅花拳師朱華山在村里開辦梅花拳場,有徒弟15人,農閑時練武強身。
解放前,該村農業生產十分落后。土地以趙王河為界分為兩類,趙王河北為澇洼鹽堿地,冬春白芒芒,夏秋水汪汪,種莊稼幾乎難有收成,村民只好刮土淋鹽,賣錢度日,1940年前后,全村有80%的戶都曬小鹽,不少地塊都刮成了大坑。趙王河南的地為青沙地,能種莊稼,但多在地主手中,大部分村民靠給地主扛長工為生。一般年景也能賺得半年口糧,摻合野菜勉強度過一年,遇上旱澇年頭,往往是血本無歸,只得討飯度日。該村因是馬頭集南關,商業起步較早。1920年,李玉明就做起了屠宰生意,并開有湯鍋,經營生、熟肉制品。之后相繼又有王恩普的“同心堂”日雜門市 、“萬盛客棧”, 付守成的銅器制作 ,王慶祥的染坊,王永常的棉行,王維凡、王維顯兄弟二人的棗行,王國政的糧行,郝新德的紙扎店,王路德、李茂修、王慶方的騾馬店,王孟俊的木匠鋪,張衛生的油坊,王春貴的豆腐干加工作坊等等。
解放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南街村農業、工副業、商貿流通業齊頭并進,經濟迅速發展,南街人逐步過上了幸福美滿的新生活。土地改革后,村民分得了土地,生產積極性高漲。1952年,小麥畝產量由解放前的不足百斤提高到了200斤左右,村民基本上能吃上飽飯。為提高糧食產量,他們不斷改善生產條件,1956年,打“行井”16眼,1966年至1967年間,打機井16眼,配置了水車和柴油機、水泵。為便于耕作,1971年,在支部書記王濟民的帶領下,把全大隊零星地塊全部歸攏到一塊,劃分為10個大方,建設帶溝生產路6條。1978年在縣水利局的幫扶下,在趙王河南岸建揚水站一處,安裝了柴油機,配置了水泵,河灌替代了井灌,所有土地都成了穩產田。1979年,該村實行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立起了村民徹底擺脫貧困的一個里程碑,隨著化肥、良種及農業科技的普及,糧食產量不斷增長,80%的地塊成了“噸糧田”。特別是1986年以來,變單一種植模式為間作套種,大力發展以棉花為主的經濟作物,農民收入逐年增加。林業方面,1964年山東省林業廳果樹處盧風鳴處長帶領技術員闞金芳駐村指導發展果園,在趙王河南栽植梨樹、蘋果樹80余畝。1965年,公社黨委副書記宋世祿駐村組織群眾發展桐糧間作,當年就栽植間作帶800畝,植樹1600余棵。養殖方面,1994年,付金義在家里建起雞舍,飼養蛋雞,帶動了張進黨、王保田、李世東等16戶養雞。2006年村里提供村頭荒扶持養殖業,養殖規模迅速擴大,有6戶建起了占地畝余的養雞場,付金義一家養蛋雞8000只,日純收入1000多元。該村利用坑塘、澇洼地多的優勢,大力發展水產業。1989年,在鄉水產站站長李樹民、技術員王慶紀的指導下,支部書記王孟漢帶領群眾進行水產開發,建成可養殖水面120畝,引進了鯉魚新品種,畝年收入3000余元,澇洼地建成了藕池和水稻田,荒棄多年的污水坑成了“聚寶盆”。
南街村在大力發展農業的同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斷壯大工副業及商貿流通業,經濟建設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1978年,該村利用村莊搬遷后的空地,把馬頭集會場移到南街。1991年,村里又投資8萬余元,對市場進行墊高整修,規劃設置了糧食、牲畜、服裝布匹、日雜用品、果蔬等交易區,建高標準攤位600余個,并成立了市場管理委員會,負責監督交易,維護秩序,成為方圓幾十里有名的大集市。市場的繁榮進一步啟迪了人們的經營意識,越來越多的南街人躋身于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村里不少人依托市場坐地經商,現在村里有臨街門面樓22座180間,有各種店鋪近70家。王合法的煙酒批發門市部,規模不斷擴大,成為曹州老窖等幾家大型酒廠的東明總代理,年銷售收入300多萬元。1985年,張布景、王秋明、王文禮等共同投資10萬元建起了面粉加工廠,1994年面粉廠轉賣給王發旺后,規模不斷擴大,產品銷至西安、鄭州等地,年利潤10多萬元。1989年,王慶賀從開辦農機修配門市部起家,購置了旋床、車床等加工機械,建起了慶賀機械廠。1998年,村民張布景、王合理等戶開設了糧食收購點,在本地收購小麥、玉米,運至菏澤、大名等地銷售,收入豐厚,現全村已開設收糧點9處,是馬頭鎮有名的糧食集散地。瓜果販運也是南街村的一大產業。1990年,村里一些人從本地用機動三輪車拉西瓜到曹縣、河南蘭考的農村賣,后來又從河南開封等地拉回蘋果、桔子等水果在本地銷售。因這項生意本小利大,靈活機動,很快有多戶村民加入販運行列,常年從業者有30戶,多時可達120多戶。李學云等還聯合起來,從陜西 、運城、河南等地拉蘋果在本地批發,人均年收入5萬多元。
經濟的繁榮發展,給南街村帶來了可喜的變化。1976年,該村農田全部架設了高壓電,1980年,高壓電架設到村,農電入戶率達100%。1992年,村里4條街道鋪修成柏油路,2003年,又對街道進行了重修加寬。現在,南街村電話、有線電視入戶率分別達到了80%和60%,太陽能、電腦等高檔電器已開始落戶農家。有19戶購買了家庭轎車,6戶購買了大型運輸車。他們正在進行新集貿市場的規劃,將繼續走好大市場帶動大發展的路子,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道路上走在全縣前列。
信息來源:東明縣馬頭鎮人民政府
西街行政村村志
西街行政村是馬頭集的一條街,轄西街、西門和盛店三個自然村,居民734戶,2913人,均為漢族,耕地3688畝。
該村南臨趙王河,北靠一干渠,退水渠從村西穿過,加之緊靠馬頭集貿易市場,水利條件與位置優勢造成了該村發展農業兼商業和養殖業的良好條件。
該村經濟基礎較好,文化底蘊豐厚,特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后,沿三莊公路新建商業一條街,在村北、村西建了兩個居民小區和養殖小區,轄區內街巷全部鋪設柏油路面,村貌煥然一新。
1961年底,馬頭集大隊以東、西、南、北四條主要街道劃分為四個大隊,西街大隊為其中之一。1978年,西門和盛店各分出自另建立大隊,1984年都改稱行政村,1997年兩村復并于西街行政村至今。
西街村
西街村位于馬頭集三賢西大街東段,緊臨集貿市場和262省道,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利于經商和發展二三產業。居民377戶,1382人,均為漢族,耕地1354畝。
該村有劉、李、段、朱、霍、孫、常、王、聶、臧十姓。劉氏為大族,分三支:一支275戶,997人,占全村總人口的70%,明永樂二年(1404),其始祖劉元仲由山西洪洞縣遷入該村;二支20戶,80人,占全村總人口的5.7%,明永樂年間(1403—1424)由洪洞縣遷入;三支11戶,36人,清咸豐年間(1851-1861)由本鎮小屯村來此經商落戶。李氏,20戶,82人,占全村總人口的5.7%,明洪武年間(1368-1402)由洪洞縣遷洛陽,后遷至本鎮李富莊,清道光年間(1821-1850)其七世祖李子夢因經商落戶該村。段氏,15戶,60人,洪武年間由洪洞遷考城縣憨寺村,明萬歷年間(1573-1619)因種地落戶于此。朱氏,15戶,51人,永樂年間由洪洞遷本鎮柳園,其七世祖朱萬冬兄弟三人經商落戶該村。霍氏,11戶,42人,洪武年間由洪洞遷入。孫氏,4戶,13人,1958年由馬頭公社黃小屯村入贅落戶。常氏,2戶,12人,清嘉慶年間(1796-1820)由考城縣常堡村因種地落戶本村。王氏,4戶,9人,相傳為本村明之前的原居民。臧氏、聶氏分別于建國前后消失。
1972年,該村建基督教堂一處,有教堂8間,信徒200人,每逢禮拜天、三、六日活動,段雪林任教師。2005年,韓國人崔講師向教堂捐贈人民幣3500元。
該村尊師興教歷史悠久。明清時就出庠生等40余人,某支劉家,劉端方為國子監太學生,其子劉茂昭為廩生,其孫劉保生、劉聲鈐亦是飽學宿儒。如此書得之家并不個別,民國初,該村李慶甫任東明縣勸學所(教育局)所長,留心興學,更使此原本崇尚讀書的村子文化風更盛。該村書畫聞名,有書法和丹青高手劉慶甫、劉鳳崗、劉茂戒、常書泰10等多人。近年巾幗又嶄露頭角,有主攻人物、有專攻山水、專攻裝璜的劉桂云、劉翠姣、劉嬌及常方敏等。恢復高考后,該村有92人升入大中專院校,其中本科43人,研究生2人,博士生1人,副教授1人,歸國留學生1人;出現了如劉贊臣6子女、劉庶民4子女、劉聲芳3子女及劉英范2子女均折桂登第的“大學生戶”。
該村文娛生活亦豐富多彩。多年以來,每逢春節,家家自撰對聯,立意新,書體殊,儼然別樣的一種書法展。元宵節則有賞燈習俗。屆時大街小巷成為燈河,甚為壯觀。富裕人家常聘能工巧匠,制出各式彩燈,實為精美的藝術品。這一風俗,延至1958年。清末民初,村里組建了舞麒麟隊,后又增加跑旱船、大頭和尚、禿二翠、竹馬、二鬼板、推車、大鋦缸等項目,參加人數近百,骨干30余人。逢年過節,演員身著戲裝,在鑼鼓、鐃镲的伴奏中作各種生動的表演,觀者如墻,熱鬧非凡。擊鼓高手劉崇憲,能敲擊“羊羝頭”、“龍虎斗”等雄壯鼓譜,聲震云天。1930年,古箏手常書瑞組織了10余人的琴曲戲班,農閑及年節搭臺演出,至人民公社成立時還亮了相。1950年抗美援朝期間,該村組建了豫劇班、秧歌隊和花棍隊。前者多青壯年,后者多青少年參加。戲箱、樂器齊全,常在本村及周邊村莊巡回公演。劉聲鈐扮飾青衣,字清腔圓,韻味十足,1959年參加河南省地方業余文藝匯演獲優秀獎,1960年參加開封地區業余文藝匯演獲二等獎。文革時期,該村組建了文藝宣傳隊,排演的“紅燈記”、“沙家浜”等節目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褒獎。
建國前,該村經濟基礎略好于周邊村莊。耕地土質較好。但由于缺乏水源、管理粗糙等因素,產量低而不穩。所以抗災紓禍能力極低。據老人回憶,民國十六年直奉交戰,馬頭損失慘重,十室九空,有的舉家外遷。1936年霍亂病疫漫延,重災區亦包括該村。1942年百年一遇的旱災,莊稼顆粒不收。日寇在馬頭駐扎后,皇協軍仗勢肆虐,各路頑雜常年在此三省交界處集結,綁票、暗殺、搶劫等事時有發生,老百姓無法安心種田度日。俗話說靠山吃山。該村近有集市,于是都想在集市上尋生路。大致可分三種情況,有本錢的,開糧行、棉花行;本錢少的做小買賣;無本錢的,耍手藝或者賣力。清末民初較有名的生意有:清光緒年間劉欽堂在本街路北開辦的“聚興糧行”,興隆一時,1927年直奉交戰時停辦。宣統年間,村民霍化祝在本街路南開 “大興糧行”,1945年抗戰勝利后停辦。民國十年(1921)劉茂振在南街路東開糧行一處,1940年日寇駐扎馬頭時停辦。1940年李志夢在本街路南開“義聚堂”糧行,解放戰爭時期停辦。1917年李新建在本街路南開花生行,1930年被土匪綁架后停辦。民國初年,劉瑞方在本街路南開“瑞生堂”中藥房,門面房3間,介于日寇進駐時停業。1930年劉欽堂在本街路南開“同春堂”中藥房,門面3間,1947年停業。1935年,劉飛族在南街路東開“濟心堂”中藥房,1948年停業。1944年李瑞典在本街路南開“濟生堂”中藥房,1949年停業。1940年劉天泰、朱祥云、王正罡合伙開辦的“正泰祥”日雜商店,火爆一時,1949年停業。另有作坊多處:李瑞環、劉增澤在本街路南、路北開染坊各一處,劉靖之的醋店、劉茂旃的糖坊、劉增凱的粉坊,劉增熙、劉飛滄的小磨香油坊等,均頗具規模。
該村飲食業較繁盛。1930年,劉風聚在本街路南開飯館一處,下傳四代,延續至今。劉子顏和段風柱的饅頭店,劉茂德的大籠蒸包,劉二茂的胡辣湯,劉增顯的燒雞,劉茂同的油條,劉發啟和劉飛寅的燒餅等也各具特色。名聲遠揚的是劉慎修的“粘面糊”,以黍米面為主料,佐以大棗、紅糖、冰糖,稀粥細熬,文火成餅,粘甜不膩,味正色純,老少咸宜,享譽大名府南五縣,為馬頭名吃之一。
該村盡管買賣多種多樣,但村民基本仍以農耕為本,在糠菜半年糧中,勉強度日。
1948年春,革命力量發展到這里,在地下黨的領導下,成立了以劉永田為農會長的農民協會,另有兒童團和模范班(槍班)。按照上級指示,實行了土改。農民分得了土地,做生意的也多舊業重操,村民生活逐步好轉。但小農模式,力量單薄,經濟發展緩慢。1953年組織了互助組、初級社,群眾生產積極性大為高漲。當年冬,打磚井10眼,挖一畝見方的“蓄水塘”兩個,植防風林帶兩條,長600米。1956年轉入高級社又辦起了多項副業,有糖坊、油坊、粉坊等。建養豬場一處,養羊場兩處,組織了馬車運輸隊,搬運裝卸隊等,集體積累增加。當年春節,每人分了白面、點心、饅頭、粉條及現金,群眾高高興興過了一個祥和的春節。
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中,大哄大嗡,“五風”橫行,防風林被毀,農田荒蕪,挫傷了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六十年代初,村民處于新的清貧中。1964年國家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整,很快重新走上穩步發展的軌道。1964年秋,該村打下泉井8眼,機井12眼,桐糧間作面積700畝,趙王河以南耕地基本上達到旱能澆、澇能排。糧食單產也由建國初的100斤增至400斤左右,提高了四倍。1966年開始的十年浩劫,使農村經濟又受重大損失。1969年,原縣委書記陳惠民和公社書記宋世祿、副書記溫新月在該村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時抑制極左思潮的干擾。1972年,在縣黃河灌溉指揮部和公社黨委的統一領導下,支部書記劉青峰帶領群眾,對1958年修建的“馬頭沉沙池”舊堤進行加高加固,苦干兩個月,用工5000多個,完成土方70000立方米,1973、1974年兩年共淤灌土地800畝。除道路和溝渠外,人均凈增耕地8分。當年播種的小麥、高粱,就分別獲畝產420斤和280斤的好收成。成為該村經濟巨變的基礎。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行了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喜人景象。1980年,在支部帶領下,利用黃淮海開發工程的資金,高壓電架到了井旁,機井配套,實現了自動化澆灌。淤區內修兩縱三橫5條道路,以路帶溝。建橋、涵、閘20余座,路旁植樹,林網成方,建成了農田豐產方。1984年小麥、大豆、花生等均獲豐收,秸垛連云,家家倉溢囤滿。當年人均售糧1000斤。
村民的經濟觀念正在轉變。1985年,開始大面積種植西瓜、辣椒、棉花、花生等經濟作物。劉抓生、劉培業等8戶村民率先購買了四輪拖拉機、三輪車等農具,開車種地。從此該村農業在產量、質量、效益等方面逐年遞增。農業的發展,拉動了經濟的全面發展。同年,視野開闊的劉聲印在馬頭貿易市場開設了農機配件門市部,迅即發跡,兼營板材加工和飯店。此后,該村個體私營工商業接踵興起。劉榮華開了副食品批發商店,今已有資產百萬以上。段保林的“保爾豐”農資公司,職工14人,資產也百萬元以上。劉建德開了煙酒專賣店,資產也已超百萬。劉培重、劉聲廣兩人分別利用木材下腳料加工木渣開廠,產品暢銷曹縣、定陶等地。劉庶民開辦“仿古齋”石印社,被縣政府命名為文化專業戶。
該村在發展第二三產業上,另辟蹊徑。2000年,在支書劉興建的帶領下,沿三莊公路建成商業一條街,蓋起樓房100余間,增加業主50余戶。如今超市、餐館、農資、服務等行業應有盡有,居民還可網上購物,非常方便。
1989年,劉興壯、孫運高聯合辦起了養雞場,養蛋雞3000只,當年贏利30000余元。在第七個教師節時,他們為教育事業捐10000元,受到社會的贊揚。如今全村已有養殖專業戶50余家,其中劉興旺、劉培重、李金紅、劉聲廠等人,年純利潤都在5萬元以上。1996年該村被鎮政府命名為“養殖專業村”。
該村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努力實現村風民俗的根本好轉,開展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開展“文明守法戶”、“好婆婆”、“好媳婦”等一系列的評選活動,初步形成了講正氣、促和諧的風尚。2002年該村被縣委、縣政府命名為“先進黨支部”和“文明村”。2003年市委書記陳光到該村視察時給予較高評價。
2004年該村投資20多萬元,將四橫兩縱6條街道,總長2000米全部鋪成柏油路面,個體戶劉聲印捐資3000元立記事碑。目前該村有線電視入戶率達6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家庭小轎車22輛,電腦18臺,大型運輸車3輛,大型收割機、拖拉機18臺,摩托車、電動車、手機基本普及,電話戶戶通,農用三輪、四輪家家有,正以嶄新的面貌向小康村過渡。
西門村
西門村在西街行政村中部。1978年曾自建大隊。1984年改稱西門行政村,1997年合村并隊,復歸西街行政村至今。全村206戶,906人,均為漢族,耕地1284畝。
該村北臨三莊公路,交通便利。一干渠南調水工程在村南與趙王河交匯,水利條件優越。土質南沙北淤,地勢平坦,利于耕作。以種植小麥、棉花、玉米等作物為主,兼種西瓜、蔬菜。有養雞大戶20多戶,是鎮政府命名的養雞專業村。
由于該村緊靠馬頭集,經商及逃荒外來者甚多,故姓氏復雜,有張、孫、郭、薛、邵、憨、史、李、高、車、蔣、宋、吳、陶、王、劉、朱等17姓。張姓,原籍河南省滑縣張官廟,后遷至東明縣東張官寨,清乾隆二年(1737年)其七世祖張萬里來經商落戶,現62戶320人,占全村總人口的44.%;異源張姓,3戶20人,光緒十年(1885)從沙沃鄉土地張村逃荒來此落戶。孫姓,明萬歷年間其八世祖孫汝蘭從本鎮覺正寺遷入,現45戶200人,占全村人口的27.4%。郭姓,30戶120人,其十一世祖從小井郭莊村遷入本鎮柳園村,康熙年間經商遷入此地。劉姓,17戶62人,與西街大戶劉姓同源。吳姓,9戶32人,原籍及遷入時間不詳。高姓,9戶38人,乾隆四十一年(1777)從東明西關因經商遷入該村。薛姓,7戶28人,同治元年(1862)由牛八屯因親戚關系落戶該村。邵姓,6戶18人,1922年從本鎮邵莊村來住親戚落戶。憨姓,4戶17人,光緒十年從三春集慶莊村遷此落戶。史姓,3戶9人,咸豐五年(1855)從三春集史寨村逃荒來此落戶。李姓,2戶11人,1928年從馬頭集南關因親戚關系在此落戶。王姓,2戶8人,從盛店村遷入,時間不詳;異源王姓,2戶8人,1920年從本鎮小康寺因親戚關系遷入;異源王姓,3戶9人,1960年從河南省民權縣野雞崗來入贅落戶。朱姓,2戶6人,1972年從西街因住親戚落戶。車姓,從曹縣車砦村因經商遷入,時間不詳,現已不存。蔣、陶、宋三姓分別于1956年、1958年、1965年消失。
解放前,該村土地北沙南堿,質地瘠薄,土地收入甚微。人們在艱難中想方設法尋求生路。據查,民國初期,村西有桃林,廣數百畝,村民多靠種果樹和販賣瓜果為生。后因果樹漸被砍伐,土地開始變得沙堿。一些人在村南的鹽堿地上刮土,熬鹽熬硝,后發展到30多戶,一直延續至解放后60年代。此活又臟又累,大致分刮、淋、曬等工序。春秋季節,鹽堿上泛,下午用刮刀把上層鹽土刮起來,然后裝入大甕或淋鹽池,澆水浸泡后,把鹽水淋出來,這叫淋鹽。曬鹽地多村南。池子瓦片鋪底,石灰灌縫,鹽水倒進曬鹽池,日曬水分蒸發,凝結出鹽,這叫曬鹽。倘在陰雨天,則用大鍋燒煮除去水分。此鹽含堿味苦,價格低賤,賣不上錢。但該村不少人就是靠這艱難營生。
受賣鹽影響,該村有部分人小本小利地做起買賣,加工經銷農副產品。1930年前后,車萬祥、張其南等相繼在西街路北開設糧食坊子,賣糧食,解放后停業。張永泉的點心店、張錄府的粉坊在、孫付全的染坊、郭安珠的木作鋪,都享譽數十里。張允南在馬頭集十字街西街路南開設的鞭炮店,堂號“張恒盛”,所做鞭炮,名曰洪鞭,因有炮捻緊,不怕濕等特點,譽滿黃河堤東堤西,一直延續至解放。
解放后,經歷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等管理體制變更,合作的生產勞動,增強著人們改造自然的力量和信心,改變著人們的觀念。首先是治理風沙,改善農業生產環境。1964年響應國家號召,栽植防護林帶600畝,1965年,又發展桐糧間作760畝,使肆虐多年的風沙災害得到了抑制。1966年開始打磚井、下泉井等,農田灌溉條件有所改善。1973年-1974年兩年,和西街村一起引黃灌淤,灌淤地820畝,根本上改變了土質,當年播種的小麥產量翻了一番。第二年,淤區內又獲豐收。同期,高壓電架設到戶到井,電動機水泵代替了人力水車,打面機代替了人力推磨,電燈代替了煤油燈。使村民生產、生活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1978年,該村建立大隊后,村支部和大隊帶領群眾興修水利,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統一規劃全村耕地,兼零為大方,依路帶溝,修建了兩縱兩橫4條生產路,全長3000多米,建設橋、涵、閘16座,打機井3眼,使全村的耕地都能達到旱可澆、澇能排,成了穩產田。小麥單產達到了700斤,群眾生活基本實現了溫飽。
進入新世紀以后,該村于2001年投資1.3萬元,對高壓線路進行了改造,使全村的動力用電、照明用電有了保障。2003年以后,該村新任領導班子帶領群眾進行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倡導種棉花、西瓜,發展經濟作物。村民張子瑞連續五年種植西瓜,面積都在5畝以上,每畝收入1200元,成了村里有名的種瓜能手。種棉戶潘二仗、張子法,堅持選用良種,科學管理,畝產籽棉都在600斤多斤,每畝收入近2000元,成了村中有名的富裕戶。2004年,本鎮遭受二十年不遇的特大澇災,莊稼全部被淹,菏澤市委書記陳光帶領市縣領導前來視察災情,慰問受災群眾,鼓勵大家抗災自救,并給重災戶孫廣仁家送面粉兩袋,救災款300元。
2005年,村內柏油路街道年久失修,崎嶇不平,生產生活極不便利。村干部帶領群眾籌集資金8萬元,苦干近兩個月,把路基全部加高,重新鋪設了柏油路面,徹底解決了群眾出行難問題。
該村十分注重發展家庭養殖業和二三產業。本村群眾有養殖的傳統。1990年,孫運高、張保林、劉興壯三人籌集資金20萬元,建起了養雞場。養蛋雞3000只,當年收入30000元,純利潤10000元。1991年又擴大養殖規模,達到10000只。1996年,他們又投資60萬元,建立了魯東飼料廠。該廠占地2500平方米,廠房16間,有顆粒飼料機一套,日產雞飼料2萬斤,自用之外,還可供應本村其他養雞戶。從此該村的養雞業蓬勃發展起來,現該村養雞專業戶已達26戶,年存欄蛋雞近10萬只。2005年馬頭鎮政府把該村北三莊路兩側劃為養殖小區,村民養殖積極性再度高漲,養雞大戶不斷出現。高俊朋、孫世培、吳連存等戶養雞4000只以上;孫運高有雞舍30間,養蛋雞5000只,種雞1000只,家禽防疫門診兩間,飼料機加工車一處,養豬場一處,交通運輸車一輛,固定資產近百萬元,成了全鎮有名的養殖專業戶。郭玉田的養豬場投資10萬元,建標準豬舍6間,養肉豬20頭,母豬4頭,種豬2頭,年收入6萬元。該村2006年被馬頭鎮政府命名為養殖專業村。2007年9月,菏澤市畜牧局在馬頭鎮召開養殖現場會,有關領導到該養殖小區參觀視察,給予了高度評價。
該村在發展養殖業的同時,還創辦了一些其他行業。高俊朋利用本地木材資源開辦了板材廠,加工板條,銷往莊寨、鄆城等地,年收入20000多元。張旭光、劉培更等6人投資8萬元購買了泥漿泵機組,給群眾淤墊廠地和院宅,也承攬河道清淤、坑塘深挖等業務,一年下來收入40000多元。孫山峰開辦了榨油坊,年收入也在6000元左右。現在,像農機維修、建筑、饃店等經營項目村里已有近20家。
近年村里的剩余勞力日多,遂紛紛外出打工。2007年,該村外出務工人員達160人,涉及到電子、服裝、建筑、運輸等十幾個門類,每年都為家鄉帶來不少的收入,一些人由打工仔變成了老板。該村張洪高現擁有大型汽罐車3輛,固定資產350萬元,年收入260萬元。張俊山在大慶開設面粉銷售公司,任總經理,專營河北五得利面粉,每月銷售 360多噸,年利潤20萬元。
隨著經濟的全面發展,用于農業生產和貿易運輸的大型農業機械和汽車、轎車等大量購進。該村現有大型收割機6部,拖拉機20部,小轎車8輛。生產基本實現了機械化,部分村民生活開始向小康型轉變。
該村注重教育,文化底蘊豐富。早在明朝時期,孫姓、張姓就有多人考取功名。孫氏八世祖孫汝蘭,萬歷丙辰年(1616年)進士,官至四川推官、南直隸太平府知府。汝蘭乃覺正寺進士孫敦化之侄,原籍陳留縣,入仕后,以杜勝營(馬頭集)設有文武官衙之鎮臺,遂在西大街路北建立府舍定居,皇帝曾賜“望龍視帥”金匾,百姓俗稱“帥府”。此后孫氏家族人才輩出,考取庠生以上者達68人。張陔南、張林春也考取庠生、歲貢。民國初期,劉茂昭、劉飛鉞在西街辦私塾,有20多人上學,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后,改辦國民小學。解放后,建為馬頭西街小學至今。該村解放來出大中專畢業生55人,本科29人,研究生1人。村民張鎖成一家培養出5個大學生,成了遠近聞名的文化大戶。
該村村民淳樸豪放,喜歡文化娛樂。日常生活中,經常有些老人、青年下象棋、打撲克。節日農閑時,還演唱幾天河南墜子,給村民帶來快樂。民間藝人、殘盲人吳秀西、孫培周身殘志堅,雖雙目失明,但學會了唱墜子,吐字清晰,嗓聲洪亮,自拉弦伴奏,很受大家喜愛,孫培周演唱的“楊家將”、“劉公案”等劇目,曾唱響冀豫魯周邊的十多個縣。1970年后,他又到新疆、黑龍江、江浙一帶演唱,也受到當地人們的歡迎。
盛店村
盛店村位于馬頭集西門外,與西門村隔路相鄰,該村南臨趙王河,北靠三莊路,水利和交通條件比較優越。居民177戶,712人,耕地1050畝。
據傳,該村建村時間較早。元末明初,北京到南方的官道從此地經過,有盛氏人家在官道旁開一客店,名“盛家店”,過往的客商多在此食宿停留。后不斷有人家移此居住,自然成村,名“盛家店”,后稱盛店。清末,該村居民在村南長堤上又僻新址另建一村。因在原村前邊,習稱前盛店,原村稱后盛店,一直延續至今。上世紀八十年代,兩村已接接起來,統稱盛店。盡管官道今已不存,但官道東、官道西的方位指稱仍留在村民口頭。
該村明清時期屬長垣、東明分轄,民國時歸屬東明縣,解放戰爭時期歸齊賓縣。1949年歸東明五區李龍莊鄉,1955年屬馬頭中心鄉。1956年歸牛皮店高級社,1957年歸馬頭高級社,1958年歸馬頭大隊。1961年馬頭大隊分開后,劃入西街大隊。1978年與西街大隊分開,建立盛店大隊,1984年改為盛店行政村,1997年又復歸西街行政村至今。
該村有潘、張、王、田、馮、盛、馬、李8個姓氏,其中潘姓居多,張姓次之。潘姓,明永樂二年(1404)從山東省青州府諸城縣馬爾山前棗陽村遷至曹縣潘寨村,八世祖潘三元因經商遷入該村,現98戶410人,占全村總人口的60%。張氏兩支:一支于清康熙二十年(1682)從馬頭集東關王莊(今已消失)因做長工落戶該村,46戶170人,占全村人口的25%;另支11戶42人,康熙二十二年(1684)從馬頭集東關王莊遷入。王氏,12戶,53人,清咸豐五年從安莊(今竇寨村西南,已消失)逃荒落戶于此。馮氏,7戶,29人,清同治三年(1865)從曹縣莊寨馮寨村因種地落戶于此。盛氏,2戶7人;田氏,1戶1人,原籍及遷入時間均不詳。馬氏,1961年遷往曹縣白茅村;李氏,1952年遷往河南蘭考譚莊村。
該村地處河南、河北兩省邊緣,更隸屬兩縣分轄,社會秩序不穩,時常遭土匪搶劫和勒索。1933年,村民潘玉山被土匪綁至西南20里以外的茨篷,家人變賣家產,多方湊足銀兩,方將其贖回。其余村民擔驚受怕,惶惶度日。1934年,推選潘俊星為帶頭人,帶領村民挖壕溝打土寨。當年就把寨墻全部筑起,高丈余,周長500米,并建有簡易寨門。潘墨山等二十余名青壯年,組織了桿子會,晝夜防范,并練武強身,村民日子稍安。
該村北原有佛爺廟一座,廟地30余畝,建于明萬歷年間,有山門、大殿、東西廊房等建筑12間,碑碣兩通,有和尚主持,廟宇頗具規模,香火興旺一時。1940年,日寇進駐馬頭集,為修其炮樓拆除,遺址尚存。
解放前該村經濟貧窮落后,文化生活匱乏。一些村民在流浪乞討中學會了唱小曲小戲,打花鼓等,1930年田玉生、張同順、馮進如等人成立的花鼓隊,不但討飯時表演,逢年過節也為鄉親取樂。清末民初,該村辦起了“板凳頭戲、羅羅曲戲班”,自編自演,地方風趣濃厚,深受村民喜愛。李化林、李化良兄弟倆,擅吹尖子號,并且嘴里能同時吹兩個號,堪稱絕活。據說有一次表演時,曾把大戲對敗。1972年該村在潘景愛的倡導下,聘請蘭考縣四明堂拳師祝培成、周應科、周海圖來村收徒授藝,創辦大洪拳場。該村80%的青壯年都參加拳場,練功健體,有5名高徒在附近村莊當過拳師,拳場至今仍盛。
該村村民雖然崇尚文化,向往讀書,但由于貧窮,讀書人一直很少,直到1936年,才聘請牛集牛先生在村北佛爺廟開辦私塾學館,招收本村及柳園、西門學童20人,后因日寇入侵停辦。其后村內無學校,兒童均到馬頭集就讀。1959年,大隊租民房3間,成立村辦小學,一個班, 21名學生。1964年,增加一個復試班,1965年和西街小學合并至今。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該村先后出大中專畢業生34名,其中本科生19名,研究生2名。
解放前,該村是當地有名的“佃戶村”,90%的村民靠當長工謀生。民國初,該村開大糞場,有48輛大糞車,靠賣大糞獲取微利養家糊口。后也有人依馬頭集市之地利,開小作坊,做小買賣。1930年,村民潘東貴、張治生等幾戶兌股辦了油坊。同期,潘壘山的粉房也小有名氣。他制作的綠豆粉皮,以色白、透亮、耐煮、爽口而享譽馬頭集市。潘庭祥的小磨香油,潘中和釀造的明流米酒,也倍受百姓歡迎。當長工的王明勛,學會了木匠活,在本村開一木匠鋪。他制做的家具,樣式新穎,榫眼嚴緊,多年暢銷不衰。其弟王明臣開紅爐,打制農具和生活用品,除了養家,還略有節余。
解放后,窮人翻身得解放,走上集體化道路。1955年初級社時,辦起了養豬場和羊場,飼養母豬3頭,仔豬24頭,羊30只。1956年高級社時,村里又搞了條編、熬鹽、熬硝、軋油、蒸饃等副業。1958年,大隊在該村組建了運輸大隊,共有32輛馬車,張高升任運輸隊長,梁林生任會計,往返于東明、蘭考之間,給供銷社及社辦廠運送貨物。
解放前,該村土地沙堿嚴重,小麥畝產量不足百斤,百姓生活十分困苦。解放后,村民靠集體力量,采取多項措施治理土地。初級社時就打磚井2眼。1962年,該村采取壓沙抬田,挖溝排水等辦法,對農田進行治理。1963年為防御風沙,在村北植防風林帶3條,總長1500米,栽楊柳樹3000多棵。1965年,桐糧間作600畝,行距30米,株距5米,栽桐樹2400棵。1966年,打下泉井兩眼,機井5眼,并配套水車。至此,農田水利條件好轉,風沙危害減少,糧食產量也逐年提高,小麥畝產達到280斤,比1955年翻了一番。
1972年,該村按照大隊的統一部署,對1958年修筑的馬頭沉沙池圍堤進行加寬加固,并開挖馬頭集西門外南北退水渠,為引黃灌淤作好準備。1973年,在縣黃河指揮部和公社黨委的領導下,開始灌淤壓沙,改良土壤。到1974年,全村700余畝沙荒地全部淤灌成了良田。當年用利耬播種的小麥,就獲畝產400斤的好收成。
1975年,為便于農田澆灌,該村和西街共同開挖了南北支渠,口寬12米,底寬4米,深2米,全長4370米。當年又修了三縱七橫10條生產路,以路帶溝,挖斗渠7條,毛渠數條,總長4000余米,修橋、涵、閘27座,把全村耕地都建成了豐產方。1976年春,公社定該村為小麥漫灌試點,小麥獲得豐收,平均畝產500斤以上。
解放前,該村人大都以農為生,也有些人利用緊鄰馬頭集市的優勢,種植蔬菜、瓜果到集市出售。解放后,村民大多以種菜為業。1958年,該村第七生產隊種的茄子,最大的重4.5斤。縣委宣傳部曾派人專門來采訪,照片在縣展館展覽。1979年,實行了土地承包責任制后,村民有了自主權,蔬菜種植迅速發展起來,黃瓜、茄子、芹菜、白菜、西紅柿等蔬菜,應有盡有,家家有菜園,人人是種菜能手,不僅供應馬頭集市及周邊市場,還遠銷外省十多個縣市,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專業村。1984年,調整種植結構,種植西瓜500畝,人均近1畝,平均畝收入800元。
1985年以來,該村開始擴種棉花,面積逐年增加,目前穩定在人均1畝。村民常說:一人一畝棉,花錢不作難。棉花成為該村的主要經濟來源。該村也曾組織棉農到外地參觀,學習先進經驗,改漫播為麥棉套種,改直播為營養缽育苗移栽,通過科學化控、合理施肥等,棉花產量成倍增長。植棉能手潘喜郎、潘占坤選種的魯棉研15、邯雜429、華雜8號等優良品種,單棵結桃都在80個以上,最多達130個,畝產籽棉600斤以上,收入2000元。
1990年,該村投資5萬元,架設了高壓電,解決了群眾照明和農田灌溉用電問題。1991年,開寬東西大街,使與馬頭集西大街貫通,街道寬11米,長370米,并鋪成了柏油路,徹底改變了街不齊,路不平的面貌。1995年,又投資4.5萬元建起了村委辦公室暨文化大院,除組織群眾學習外,還有籃球場及象棋、撲克等,供村民活動娛樂。
1997年,村主任潘英豪根據市場需求引導村民發展苗木生產,并與鎮林場建立了技術合作關系。他帶頭發展苗木20畝,品種有國槐、垂柳、楊樹等,當年就獲得了畝產3000元的收入。在他的帶動下,該村苗木繁育迅速形成高潮,至現在已發展到40戶,年繁育各類苗木200多畝。2000年,潘國在種植的楊苗,因規格高,每棵都賣到1元以上,畝收入近萬元。2006年,該村繁育的80畝二年生楊苗,高度都在4米以上,市場每棵售價4.5元,畝收入高達1.5萬元。若平均每畝按7000元計算,全村僅此項收入即56萬元。苗木生產成為該村的一大支柱產業。
1998年6月,天旱無雨,黃河也引不出水。為解決農業用水,村委會帶領群眾多方籌集資金2.6萬元,買井管、聘打井隊,僅用20天的時間就打機井5眼,清洗舊機井5眼,使全村每方土地達到機井2眼,解決了急切用水,又使全部農田有了“雙保險”。2000年,該村投資2.5萬元進行了電網改造。2005年,又投資13萬元將村南北大街鋪成了柏油路,長800米,復修東西街路面380米,總長1180米,解決了村民行路難的問題。
近年來,該村畜牧養殖、農副產品加工、交通運輸等小型二三產業發展勢頭很好。到2007年8月底,該村已有8戶養雞,年存欄蛋雞20000只。其中潘備戰一戶養蛋雞3000只,年收入30萬元,純利潤10萬元。1997年,潘景仁在村北三莊公路邊開辦農機維修點,附近村莊拖拉機、三輪車等農機具都到該處維修,年收入過萬元。潘景安、馮春記組建的建筑隊,現有32人,常年在鄰近村莊修建民房,也到外地承包工程,收入不菲。另外還有潘石順的養豬場、潘十斤的飯店等都名揚鄉里。隨著改革開放大潮的涌動,村內青年也紛紛外出務工,多達120人。一部分人還發了家,作起了大老板。張興濤、潘景義靠打工積累購買大型油罐運輸車兩輛營運,年收入300萬元。
目前,該村已擁有小轎車6輛,農用拖拉機、三輪車幾乎家家雙配套,電視、電話、手機已普及,冰箱、空調等高檔電器已進入百姓家。昔日的低矮的土房已絕跡,家家建起了高大、明亮的磚瓦房,潘中典第一個在村里蓋起二層住宅樓。村民的交通工具已不再單是自行車,摩托車、電動車也成了代步工具。2007年,全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100%,村民吃、住、行、醫都有了充分保障。
該村將借助三莊公路的交通優勢,繼續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重點建設養殖小區,發展蔬菜種植和苗木繁育,爭取經濟再上新臺階。
信息來源:東明縣馬頭鎮人民政府
東街行政村村志
東街行政村,下轄東街和權莊兩個自然村,共613戶,2591人,均為漢族。耕地2548畝。
東 街
東街位于馬頭集文化大街東段,居民389戶,1603人,耕地1432畝。馬頭集早在 就起了集市,憑著村南運糧碼頭的優勢,買賣興旺。東街系馬頭集繁華地段,自然頗有集鎮的特點:姓氏雜集,買賣興隆,才藝人多。
馬頭集市的興旺,引得四面八方的人遷此定居謀生。據統計,僅從明洪武二年(1370年)至今六百余年間,就有33姓、45支的異鄉人落戶此地。目前,除靳、梁、白、牛、閆五姓又從東街遷往外地,尚有28姓40支1603人在此居住。其中有王姓五支,劉姓三支,張姓四支,宋姓二支,趙姓二支,安姓二支,李姓三支及郭、楊、徐、惠、蘇、郝、馬、喬、宋、鄭、付、曹、孫、孔、婁、車、逯、毛、武、權、陳等21姓(各姓原籍、遷入遷出東街時間、原因見附注)。天南海北的人共處融合,取長補短,這是東街發展的基礎條件。
東街的很多人,祖上就是經商而來,代代襲任,經驗積累,使他們善于抓商機,創名牌,獲得比較好的效益。1866年前后的閆永聚燒餅,文火燒烤,外黃內焦,掉在地上,能碎成數塊,很受青睞;1879年前后的陳常書燒餅,芝麻醬拌蔥花、加調料作芯,火烤得外黃內軟,層層透香;1894年前后的徐二述煎包,色澤金黃,入口酥香,享譽甚遠,據說,遠在三百里的大名府人專程來買;還有曹二和水餃,張家棗糕,喬家黏面糕,劉家、蘇家燒餅,王家、孫家饅頭,朱家油條,宋家油卷等等東街特色小吃,都讓人贊不絕口。道光年間的馬三聘醋店,1880年前后的王連重粉坊,1884年前后的郝才客店,1910年前后的張發成刀具,1912年前后的孫青榜油坊,1927年前后的王坤然“英美石油公司”等商店及作坊,也都以物美價廉,服務周到聞名鄉里。近年來,東街人抓住改革開放的大好機遇,發展二、三產業,成立了建筑隊、板材加工廠、木業公司、家具店、食品超市、養殖場等。數百年來,正是這許許多多的廠、店、名牌小吃,使很多東街人有了溫飽,其中還不乏大發了的人家。據傳,馬三聘就是由醋店發了家,建起馬頭集有名的“馬家大院”,院落縱70米,寬40米,占地4畝有余。院分前后兩宅,樓房環繞,頗有豪富氣象。至于今天靠經營二、三產業發家的,更使昔日的富商難望項背。村民張義生、劉修解、宋進山組建的建筑隊,年收入超百萬。村民郭排領創建的木業有限公司,投資2600萬元,生產線條裝飾材料,2007年10月建成投產,安置就業200人,年生產木線一萬立方米,產品遠銷美、日、韓等國,年創匯700萬美元,利稅900萬元。
便利的交通,頻繁的人員往來,開闊了東街人的視野,涵養了東街人的性格。他們的文化生活非常活躍。據傳,從嘉慶二十年起,該村就先后有過嗩吶班、大平調班、高蹺隊等比較大的、水平也比較高的文化團隊。嗩吶班擅長吹奏地方戲曲,有“喇叭九”、“喇叭十”等名家,其用鼻孔吹小喇叭算是一絕。大平調戲班是1931年曹聚國組建的,曹本人聲音宏亮,綽號“八里嗡”;靳秀章任司鼓,板眼諳嫻;《敬德打虎》、《諸葛差將》是該戲班的拿手好戲。1949年王孟月、王同倫等三十多人組成高蹺隊。隊員朱雁毛表演拍蝴蝶、足踩高蹺,卻能輕移纖步,翩翩起舞,團扇輕揚,搖曳多姿;郝太平表演《怕老婆》,足踩高蹺,頭頂燈臺,跳方桌,鉆桌椅,板單叉,打滾翻,磕頭罰跪,燈不滅,油不灑,令人叫絕;王同倫反串閨秀,足踩高蹺,搔首弄姿,雖是東施效顰,卻更妙趣橫生。東街人的才智還表現在讀書上,舊時該村限于貧困,無力辦學,少有功名。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建起小學。至今,該村已有大學本科生53人,研究生7人,博士1人,還有一人赴德留學。
東街還是個農業村,但耕地非沙即堿,產量很低,解放后,東街人積極發展農業生產。他們采取深翻土地、植樹造林、挖臺田、搞桐糧間作等措施,固風沙、治鹽堿,逐步提高了糧食產量。特別是到了1974年,在各級黨委和政府領導下,他們奮戰三年引黃灌淤,獲得了巨大成功。1974年是引黃灌淤的準備階段。該淤區因南北地勢懸殊,工程量極大,東邊南段的300米圍水堤,堤底寬18米,頂寬8米,高3.5米。他們苦干一年零一春,3500米圍水長堤才算竣工。1975年、1976年,他們連續作戰,終于把該村1200畝沙堿地全部灌淤成平均淤土厚30公分的良田沃土。1977年,他們對土地全面規劃,修了總長8000余米四橫兩縱的生產路,橋、涵、閘14座,把全村耕地建成了旱能澆、澇能排的豐產田。之后,他們調整種植結構,實行科學種田,小麥畝產800斤以上,畝年收入千元以上。
權 莊 村
權莊村位于馬頭集東門外路南,北與東街相連,南與關莊隔趙王河相望,東與東寺村為鄰,西與馬頭集南街接壤。居民224戶,988人,均為漢族。耕地1116畝。
據《權氏家譜》記載,權氏先祖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先從山西省洪洞縣遷到河南孟邑白波,后至四世祖權林、權江、權深三兄弟,又于明正統七年(1443年),遷此建村,以姓氏命名為權家莊,后演變為權莊。據該村老人講,莊西還有一村,名油坊店,肖姓居多,故又稱肖豐街,清咸豐五年(1855年)因水患消失。
該村明清及民國時期屬河南省開封府陳留縣小寺保,1949年歸屬東明縣第五區關莊小鄉,1955年歸馬頭鄉,1956年歸馬頭高級社,1958年歸馬頭公社馬頭大隊,1961年歸北街大隊,1962年歸東街大隊,1978年成立權莊大隊,1984年改為權莊行政村,1997年復歸東街行政村管轄。
該村現有權、閆、張、劉四姓。其中權姓居多, 120戶530人;閆姓于明初從山西洪洞縣遷入,現有71戶320人;張姓二支,一支于明永樂二年從山西洪洞縣先遷至張莊(在牛八屯東北角,已消失),后遷入該村,現有18戶72人,另支于清同治二年投親從張莊遷入,現有4戶18人;劉姓于明永樂二年從山西洪洞縣先遷至本縣黃楊寨,清咸豐年間因種地落戶該村。
從1956年至今全村共遷出12戶53人。其中,張同合、張恒山、權會禮等3戶13人,于1956年移民黑龍江孟縣;同年,權廣清、權方青2戶13人支邊新疆;閆留東、權會進2戶8人于1957年移民湖北;同年,閆留堂、權方見2戶7人移民甘肅;1958年,張恒生、閆玉山2戶8人招工鄭州鋁業公司,后落戶該地。
權莊人有一部堪是自豪的歷史。從清順治到光緒,近三百年間,權氏歷經七世,出過十余位名人。有順治年間的庠生權國秀,康熙年間的庠生閆維新和監生閆光祠,雍正年間的舉人權度和庠生權永振,乾隆年間的進士權人龍,嘉慶年間的庠生權鉅,道光年間的庠生權經綸和官居六品的權順動。另外,同治年間出生的善醫牲畜疑難雜癥的獸醫閆學產,光緒年間出生的擅長婦科的名醫張德用等人也很有名氣。尤其乾隆時的權人龍,更是口碑載道,傳頌至今。據該村人們傳說,權人龍自幼聰慧,勤奮好學,乾隆二十六年中進士,任山東兗州府泗水縣教諭。他治學嚴謹,言傳身教,授徒逾百,德隆望重。其學生張百行,系乾隆帝義女駙馬。一次,張村與鄰莊賀村因爭開集市產生矛盾,張百行為村人縱恿赴賀村鬧事。每逢賀村大集,他便倒騎烈馬,在集市上橫沖直闖,鬧得一片狼籍,卻無人敢惹。權人龍聞知大怒,隨身穿毛藍長衫,百姓打扮,攔在張百行馬前。張正待發怒,見是恩師,立即下馬跪拜。權人龍當眾訓斥,觀者無不驚奇。為表彰其功績,乾隆頒旨為其母御奉(圣旨在文革中被毀,其文載于《權氏家譜》)。
不過,歷史上的權莊村,經受黃河泛濫,曾長期是個窮村。該村地多沙堿,稍有風起,就黃沙漫天,莊稼枯死。雖然趙王河以南有幾百畝好地,卻都掌握在富人手里,大部分窮人靠租種地主土地或給大戶打長工謀生,所以該村被人們稱為“佃戶村”。經濟條件稍好點的村民,就做點小本生意,賺幾個辛苦錢養家糊口。雖有個別人發了財,如光緒年間的村民權方彥,學會泥瓦手藝,成立一個建筑班,替人修房蓋屋,據傳馬頭泰山行宮、馬家樓院等著名工程就有他承建。但大多數村民還是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艱難日子。
解放后,窮人才翻了身,有了自己的土地,生產積極性十分高漲。權莊人發展生產先從治鹽堿、防風沙入手。1950年,他們在三百多米長的古大堤上栽植數千棵柳樹,幾年后,形成了天然防風屏障,小麥由畝產不足百斤增至二百多斤。1973年開始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兩年時間,共修三橫兩縱五條生產路,建橋、涵、閘12座。1975年,在趙王河南建起一座揚水站,首次用河水灌溉。1978年后,隨著聯產承包制的全面鋪開,權莊人勞動熱情更高,精耕細作,產量大增,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權莊人抓住改革開放的大好機會,辦起了皮革廠,生資、日雜門市部,賓館,照相館,藥店,養雞場等,特別是養雞場發展迅速,目前已發展到40多家,養蛋雞10萬余只,肉雞2萬余只,種雞1萬余只,成為馬頭鎮養雞專業村之一。
隨著經濟的發展,該村教育水平也日益提高。據統計,自恢復高考以來,該村已有大學本科生32人,研究生2人,留學生2人(已分別獲美國和加拿大博士學位)。是全鎮聞名的文化村。現在的權莊村和舊時的佃戶村比較,真是天上地下。2005年該村投資12余萬元,把村里大街小巷修成了柏油路,二橫三縱五條街平整干凈;全村目前擁有大型收割機兩臺、大型運輸車1部,小轎車20輛,樓房15座,村民生活已由溫飽向小康過渡。
該村有信仰天主教的歷史,清末時該村就設有教堂一座,鼎盛時期,教徒多達200余人,現在教徒亦不少。
信息來源:東明縣馬頭鎮人民政府
北街行政村村志
北街行政村轄北街、賈莊兩個自然村。南鄰南街村,北依縣造紙林場,東與鎮林場和后寺村搭界,西與柳園、盛店村接壤。262省道縱貫南北,三莊公路橫跨東西,交通便利。村北有一干渠,西有調水工程,排灌設施配套,水利條件優越。全行政村現有448戶,1985人,均為漢族。耕地3720畝,大部屬黃灌淤區,土質上淤下沙,適宜種植各種農作物。
據《東明縣志》《長垣縣志》記載,清朝時期,北街村隸屬東明縣第五鄉,賈莊隸屬長垣縣海喬里梁坊保;民國時,北街村屬東明縣第六區,賈莊屬長垣縣第七區;1947年,二村同屬東明縣第五區;1952年,二村仍同屬東明縣第五區;1958年,同屬馬頭公社馬頭大隊;1961年,同屬馬頭區馬頭公社北街大隊;1984年社改鄉鎮,同屬北街行政村至今。
北街村
北街村位于縣城正南35公里處,是馬頭集的一條北大街,原名華毓街,1956年改稱和平街。后以街道和方位命名為北街村。現有346戶,1581人,均為漢族。耕地2770畝。
該村現有梁、曹、孫、張、朱、熊、段、王、霍、喬、楊、宋、李、周、劉、吳、黃、焦、安、許、趙、田22姓。各姓戶數、人口、原籍、遷入時間和原因,詳見附表。
該村解放前生產條件差,土質沙堿,多屬不毛之地,農業收入少,糧食難以自給。大多數村民主要靠本村有集市的地利,經商做生意維持生活。他們經商大致有以下幾種:有本錢的,開糧行、棉花行;有一技之長的,賣餐飲小吃或做些小買賣;宅院寬敞的,在院內搭棚設鋪,開騾馬客店;一無所有者,靠出粗力打工混飯吃。總之,為了生存,人人都費盡心思啃“集頭”。解放前的百年間,較有名的生意有:1821年,楊大元利用臨街的寬宅大院,開起了“茂盛客店”。他勤快和氣,待客如賓,曾享譽大名府南五縣,以“回頭客”為最,客曰:“十里不歇襻,也要住在楊家店”。客店已傳四代,如今生意仍然興隆。在他的影響下,1920年梁萬方開了 “梁家騾馬店”,紅火一時。1925年前后,劉飛翼的酒店、王中順的煙館、楊青田的日雜商店、周起成的副食門市也相繼開業。1936年,梁鳳申開起花生行、張玉山開起棉花行、孫煥義開紅爐、周興龍搞木業修配、梁付生開紙扎鋪等。該村還有不少做餐飲小吃生意的,如曹二箱的豆腐腦、曹二信的豆沫、王義仁的燒雞、段二碰的油餅、陳虎誠的年糕、段鳳春的燒餅、黃守仁、黃守義兄弟的菜饃、劉崇義的水煎包、周德升的肉鋪等,在當地都頗有名氣。也有部分村民一無本錢,二無手藝,只有靠出力吃飯。如梁萬青、段鳳安等帶領一幫人去高村黃河段當臨時工,搞搬運,掙錢養家糊口。
該村處于東明、曹縣、蘭考三縣結合部,歷史上稱之為“三不管”地區。舊社會官府腐敗、兵匪橫行,各路“神仙”梭來篦往,敲詐勒索,胡作非為,老百姓生無寧日。1940年,日寇盤踞馬頭,更給該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村民宋克起見鬼子進村,背著包裹逃難時,讓鬼子發現,當場被打死;村民吳慈耐因躲避不及,被刀刺身亡;村民王炳臣被視為“嫌疑分子”而砍頭遇害;年僅10歲的劉茂厚去瓜地看瓜時,被日寇北口隊長用手榴彈炸成重傷,腸子露出體外,慘不忍睹。在日本鬼子的鐵蹄下,該村商戶停業,農時失耕,集市蕭條,田地荒蕪,村民惶惶不可終日,直到抗戰勝利后才脫離虎口。
1947年,全國的解放戰爭如火如荼,該村地下黨員王長春組織發動群眾,成立了以劉永田、劉茂毅為會長的農會,以蘇榮久、安秀倫為班長的槍班,以孫保田為團長的兒童團等革命群眾組織。在地方黨的領導下,他們打土豪、分田地,從此貧苦農民翻身作了主人。
解放后,經過土地改革,該村實現了農業合作化,在黨的領導下,他們依靠集體的力量,植樹造林,防風固沙,興修水利,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努力改變生產條件。1965年,時任縣委副書記兼縣長的張文義親自在該村蹲點,帶領干部群眾,在村北造防風林帶6條,總長7500米,栽種柳、楊樹18000多棵,打機井10眼,搞臺田800多畝。1968年,該村又搞桐糧間作400畝,挖干渠2條,支渠6條,總長3200米。1973年,按照縣、社兩級黨委統一部署,村支部帶領群眾苦干一冬,加寬沉沙堤,修筑圍水堰,動用土方58000立方米,搞好了引黃灌淤工程。1974年,大搞引黃灌淤,將1500余畝沙荒鹽堿地,全部淤成了良田沃土。從此,該村的農業生產發生了巨大變化。
1976年,他們本著“溝、渠、路、林、井統一規劃,旱、澇、沙、堿、漬綜合治理”的原則,土地重新劃方,大搞田間工程,每300畝一方,修一縱四橫5條生產路,全部以路帶溝,總長7500米。利用黃淮海開發專項資金,又修橋、涵、閘21座。使全村耕地達到了地成方、路成網、樹成行,旱能澆,澇能排。1975年,高壓線進村入戶,不僅解決了群眾的照明問題,而且為機井配套和各種加工業提供了動力,該村農田也實現了井灌、黃灌雙保險,農業產量一年一個新臺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行生產責任制,群眾的種田熱情空前高漲。1982年,小麥單產突破了600斤,總產創歷史新高,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1983年后,隨著生產條件的改善和科學種田知識的普及,他們調整種植結構,實行麥棉、麥瓜間作套種,進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農業收入。目前,該村小麥畝產700多斤,套種的棉花、西瓜畝收入近千元。2003年被縣授予“科普示范村”。
該村是馬頭鎮政府機關駐地,全鎮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區位優勢帶動了工商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繁榮。1989年,馬頭集南北大街拓寬,該村沿街1500米兩側,全部蓋起兩層樓,開始招商引資。一時客商云集,店鋪林立,日雜百貨、餐飲服務、煙酒副食、農機修配、化肥農藥等入駐商戶逾百家,已形成繁華的商業一條街。民營企業也蓬勃興起。1996年,朱等年投資50萬元,創辦預制板廠;梁培利于2005年投資300萬元,創辦圣隆棉業有限公司;王紅章投資30余萬元,建大型浴池一處;周國義買宇通大型客車一輛跑客運;趙建國買斯太爾大型運輸車兩輛,桑塔納一輛跑運輸;梁培新、劉合民、孫增云、楊興旺各建加油站一處。這些民營經濟生意都很好,收入可觀。如今該村從事二、三產業的農戶占50%以上。
為使村民都能致富,同步發展,從2005年起,在村干部的宣傳鼓動下,該村又興起了養殖業,涌現了不少養雞、豬、羊大戶。特別是養雞,他們充分利用本村600多畝林地,由村委會統一規劃,讓村民在林間建雞場、搭雞棚,發展林下養殖。村支書王和平首先投資15萬元,建一處900平方米的雞棚,養肉雞8000多只,年收入10萬余元。在他的示范帶動下,不少戶紛紛上馬,梁培利投資200多萬元,建一處場房面積6000多平方米,占地40畝的養雞場,養蛋雞15000多只。馬奎元、李付慶等戶投資過百萬,分別搭了養雞大棚,戶均養肉雞3000多只。目前,該村有雞場6處,雞棚12個。養雞1000只以上的56家,3000只以上的15家。雞存欄10萬多只,其中蛋雞5萬多只,肉雞5萬多只。年銷蛋品1000多噸,出欄肉雞30多萬只,經濟收入1000多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養雞村。2006年市政協主席孔令昌、市委副書記賈鳳英到該村調研時,曾給予高度評價。
該村重視文化教育。1925年村里就有私塾,1945年又建國民小學,先后培養了一些文化人。解放后,設公辦小學一處,一個班,學生30多人。1978年增加到1-5個班,學生160多人。1983年遷三莊路南新校。2003年合校并點,該村仍保留1-2年級2個班,學生80多人。恢復高考以來,全村已有53人先后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碩士研究生5人。該村還有不少人習武,清末有洪拳師“焦二搟杖”,佛漢拳師宋全福等,如今仍有人練掌拳。村人還熱愛文娛活動,明末清初,該村有舞獅隊,解放后又增加了劃旱船、跑竹馬、二鬼扳、推車和大鋦缸等,每年正月開始活動,整日鑼鼓喧天,活躍了節日氣氛,豐富了農村的文化生活。
在農商并舉的同時,該村還注重改善自己的生存環境,不斷提高村民的生活條件,推動小城鎮建設。1996年投資12.5萬元,進行電網改造。2002年,村里投資38萬元,將兩縱四橫主街道全部鋪設了柏油路。投資32萬元,建起黨員活動室、民兵之家、老年活動中心、村民文化大院,配備了籃球、乒乓球、羽毛球、棋類等文體設施,充實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如今,該村已擁有農用汽車四輛,大型運輸汽車四輛,農用三輪車433輛,小型拖拉機122輛,大型拖拉機18輛,大型收割機8臺。其中張德運一戶就有大型收割機、拖拉機、掘土機各一臺。彩電普及率100%,電冰箱占有率30%以上,電話、手機入戶率95%,私人小轎車15輛,摩托車占有率60%以上,自來水即將入戶。北街人正滿懷信心地向小康村過渡。
賈莊村
賈莊村位于縣城正南34.5公里處,馬頭鎮政府東鄰。現有102戶,404人,均為漢族。耕地950畝。
據村碑記載,明永樂二年(1405年),賈氏祖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氏命名為賈莊。村東一里許原有一王莊,后因黃河決口,村人外出逃荒,村莊自然消失。
該村原有賈、王、夏、周、張五姓,張姓已于1857年逃荒外遷。現有四姓,賈姓于明永樂二年(1405年),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現有78戶,310人;王姓于明萬歷元年(1537年)從本縣三春集油房村遷入,現有16戶,62人;夏姓于1925年從本鎮新莊村遷入,現有4戶,19人;周姓于1921年從本鎮關莊村遷入,現有4戶,13人。該村賈瑞進大學畢業安排工作帶家屬,于1953年將全家5口遷入河南省新鄉市。
清末民初,軍閥混戰,盜匪橫行,這里極不太平。為了安全,村民在村周圍栽上棗樹,編成柵欄當寨墻,村口寨門設一蹺板,本村人進出后,把板抽出以防盜匪。然而災難照樣降臨,1943年,村民王水被漢奸抓去,以莫須有的罪名勒索錢財,家產全部被迫賣完,放回后不久,被活活氣死。
該村文化落后,歷史上沒有辦過學校,窮人也念不起書,村里識字的很少。解放后翻了身,村民子弟開始到馬頭集去讀書,一直延續至今。國家恢復高考以來,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有26人,其中碩士研究生1人。
賈莊是佛漢拳第二代祖師賈云露的故里。賈云露,字平西,法號光明,是清代咸豐年間少林寺方丈徐修文、法號納子的得意門生。據說,賈公武藝高強,辭師后獨闖江湖,在清軍中曾任先鋒官,因保駕有功,被咸豐帝封為都尉。后辭官落籍河北大名府,創辦武場,傳授佛漢拳,在武術界頗有盛名。
解放前,賈莊是有名的窮地方。清咸豐八年(1858年),黃河決口,使該村本來土質較好的耕地嚴重沙化,飛沙不成,小麥顆粒不收,遍地長滿了刺棗、荊棘、蘆葦和茅草。為了謀生,他們打棗,打柴,割蘆葦,搶茅草,靠賣棗、賣葦子、賣柴草養家糊口,往西賣到長垣縣,往東賣到李八老。后來,有人用探錐探出地下有河水沖積的碳渣,大家又挖碳賣。當時全村清一色的低矮茅草屋,只有一座房子有九層踐腳(磚基)。1949年,有人刨樹挖出了淤土,村民從中受到啟發,想到翻淤壓沙。于是大家爭先恐后,挑溝深翻土地,深則八尺,淺則二尺,把淤土翻上來,將沙壓下去。經過幾年的努力,全村翻地100多畝。深翻后的土地,小麥畝產200多斤,高粱、玉米畝產300多斤。賈莊人看到了希望,嘗到了戰天斗地、改造自然的甜頭。
解放后,在黨的領導下,該村的農業生產有了較快發展。1954年農業獲得大豐收,全村交售愛國糧1萬多斤。村干部賈三群被評為省“勞動模范”,受到省、地、縣三級領導的接見。1964年,還應邀到北京出席建國十五周年國慶觀禮。為此,賈莊人受到了鼓舞,他們決心盡快改變生產條件,為國家做出更大貢獻。這一年,該村大規模植樹造林。栽植四道防風林帶,總長3880米,受到當時菏澤地委領導任輪升、藉獻西的表揚。同年,出席省林業會議,會上被譽為“植樹造林示范村”,號召全省學習。1966年,在農業學大寨期間,該村又被評為“農業學大寨先進典型”,省、地、縣領導多次來該村視察調研,推廣該村的先進經驗。
為徹底改變生產條件,1976年在縣、社黨委的支持下,該村大搞引黃灌淤,全村1000多畝土地普灌一遍,平均灌淤厚度30公分。通過灌淤,不但改良了土壤,而且擴大了耕地面積,昔日的飛沙地變成了保水保肥的豐產田。1985年進行種植結構調整,全村植棉500多畝。1992年,又大種西瓜,全村種瓜600多畝。植棉、種瓜進一步增加了群眾收入。2001年,全村30%的土地實行林糧間作。2006年,他們又植樹造林160多畝,綠化道路7條,全長6000多米,總植樹12000多棵。目前,該村綠樹成蔭,花香鳥語,林茂糧豐,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存環境日益改善。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一個欣欣向榮的新賈莊正蓬勃發展。
附表:
撰稿:郭同合 劉庶民 編輯:段增聚 校核:王廣生
信息來源:東明縣馬頭鎮人民政府
拓展知識:
下一篇:點馬桶維修(馬桶上門維修)
- 林內熱水器故障(如何自行檢修和維修)09-23
- 1海信42k11p怎么折開(海信42K11P:全方位展示超清畫質)
- 2電視頻道沒了怎么恢復(快速解決方法)
- 3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號碼查詢(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查詢)
- 4艾木歐防盜門沒電打不開怎么辦(艾木歐防盜門沒電無法啟動?解決方法總結)
- 5ENS指紋鎖售后熱線(ENS指紋鎖售后熱線-專業解決您的問題)
- 6打電話顯示關機是什么原因(如何解決手機無法接通問題)。
- 7v500hk1 cs5故障維修(v500hk1 cs5故障維修指南)
- 8創維液晶電視的遙控器怎么調試(創維電視遙控器調試指南)
- 9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
- 10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 - 完善24小時保
-
特靈空調廠家24小時人工電話(中央特靈空調室內機怎么檢修詳細步驟與注意事項
2024-09-12
-
美的中央空調24小時熱線(美的空調加著氟注意什么美的空調使用氟注意事項)
2024-09-12
-
特靈空調24小時人工服務(特靈空調風機電容怎么接詳細步驟解析)
2024-09-12
-
特靈廠家售后服務官網熱線(中央特靈空調匹數和面積分配如何合理選擇匹數以
2024-09-12
-
開利中央空調總部售后維修熱線電話(開利空調高壓堵塞是什么樣現象開利空調
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