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到家燃氣灶維修售后服務中心(修煤氣灶服務電話)
前沿拓展:
作者:趙連城
來自作者《載滿鄉愁的村莊》一書,非本自媒體原創,僅供學習交流用。壓題圖片圖片來自網絡,和本文無關。
農家的日子里,到處都散發著一股泥土的氣息和自然的原始基因,人們吃的是土地上生長出來的糧食,生活和勞動中使用的各種用具,也大多來自于一片土地。
春種夏忙,秋儲冬藏。秋收時,農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砍來的高粱秫秸,在老場上用碌碡軋過后,破成寬大的高粱篾子來編 “茓子”。“茓子”的編法和炕席一樣,只是炕席是用蘆葦篾子編的,“茓子”是用高粱秫秸篾子編的。編炕席的多是拿針繡花的女人們,編“茓子”的則是粗手大腳的老莊稼把式,也就沒有孫犁先生在《荷花淀》中,描述白洋淀女人在月光下編席子場景的詩情畫意。
“茓子”一尺多的寬幅,編好后一圈圈纏起來,用來打完場后“茓”糧食。生產隊儲存糧食,公社糧站的糧屯,都是用這樣的“茓子”茓起來的。不少人家的院子里,也會立著這樣一個看上去像草垛樣小糧囤。另一種儲存糧食的用具叫“簍子”,也是用高粱秫秸篾子編的, 形狀如一個大罐子,多用來放在屋頂上裝白薯片。“茓子” “簍子”通風透氣效果好,用來儲存糧食可以防發霉變質。
用高粱秫秸篾子編的用具,還有家家院子里,蓋在醬缸、咸菜缸上的“醬篷”。“醬篷”的樣子,有些像電視劇里大清官員戴的官帽,只是要大得多,上面也沒有頂戴花翎。
吃喝拉撒睡,油鹽醬醋柴。生火做飯,鍋里要添水。舀水用的是老葫蘆開的水瓢。淘米用的是柳條笊籬,攪鍋盛飯的是那種柳木馬勺,刷鍋洗碗用的是高粱苗子炊帚和絲瓜瓤子。鍋里蒸東西,要架籠屜。家鄉把籠屜叫 “平屜”,分大“平屜”和小“平屜”。這些“平屜”是用細麻繩和一根根高粱秫秸勒成的。
做飯自然要蓋鍋。日子殷實人家,鍋蓋是用木板做的,大多數人家則是高粱篾子編的。有意思的是,家鄉把這種鍋蓋叫“蓋天”。民以食為天,天在鍋里,這叫法挺深刻的。
高粱篾子編的“蓋天”是平的,鍋里架上大“平屜”蒸東西時,要蓋“普蓋子”。“普蓋子”用麥秸和席篾一圈圈勒成,像一個空心大陀螺,是家家必備的做飯用具,蒸饅頭、蒸窩頭、過年蒸餃子時都要它來蓋鍋。電視劇上表現農家院時,老屋墻上大多掛的是紅辣椒和苞米棒子。記憶里,鄉土老屋的墻上,掛的不是這些東西,而是大小“平屜”和一個“普蓋子”。
一日三餐,鍋碗瓢盆交響樂。當年農家使用的盆盆罐罐,多是用泥土燒制的黑瓦盆。家鄉有一個叫吳家蘭坨的村子,專門燒制各種瓦盆。為此,鄉間還有兩個歇后語,一個是:吳家蘭坨的瓦盆子——一套一套的。一個是:吳家蘭坨的瓦盆子——卷沿的。
瓦盆中,有一種“飯篩子”,上面有一個個透氣的圓孔,專門用來放在鍋里蒸食物。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在陶器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鄉土上,燒制瓦盆的土窯和制作方式,沿用的就是古時燒制陶器的技術。
瓦盆散發著一股遠古的泥土氣息,掛在墻上的筷子筒,則浸潤著一股文化氣息。村里人使用的筷子筒,有柳條編的,有的是半截竹筒,俗稱“竹立”,或者是“箸立”。列出它的兩個名字,是因為里面有值得推敲東西。如果簡單理解,筷子多是竹子做的,立在筷子筒里,就是“竹立”了;如果是“箸立”,這個“箸”字,讓人想到鄉土文化很儒雅,很古老。
農家鍋臺旁離不開一個“呱嗒呱嗒”響的風匣。風匣該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設計非常巧妙。它的木箱里裝著一塊勒了雞毛的活板,下面的木板中間有一個出風口,前后是兩個活動的“舌頭”。拉動風匣桿時,前面的“舌頭”關閉;推動風匣桿時,后面的“舌頭”關閉。那“呱嗒呱嗒”的響聲,就是兩個“舌頭”,一開一閉時發出來的。這樣不論是拉風匣桿,還是推風匣桿,都會有風呼呼吹進灶坑里,鍋底的火苗便隨著那“呱嗒呱嗒”的響聲,忽高忽低地燃燒起來,像是在一首古老的音樂伴奏下跳起篝火舞蹈。
家鄉有一種叫“草珠”的植物,兩三尺高,樣子如今人們養在花盆里的“貴妃竹”。它結下的籽外殼圓潤堅硬,顏色或黑白,或灰褐相間,像一顆顆有釉光的珍珠。村里人常在院子里種一些,用打下的 “草珠” 和鍘成一寸長的一截截箭桿,穿成簾子掛在門上。后來,人們還把箭桿染成紅色、綠色等幾種顏色,在簾子上穿出菱形、雙喜字、喜鵲登枝的圖案。這樣的一個箭桿簾子,既能防蚊蠅飛蟲,又有裝飾作用。掛在門上就像一幅圖畫,把老屋營造出蓬蓽生輝的效果。有的人家,門簾是全部用“草珠”穿的,各色閃著釉光的“草珠”琳瑯滿目的。
在電視劇里,看到坐在龍椅上皇帝,皇冠上垂下的幾串冕旒時,常常要想到老家土屋掛的這種簾子。只是皇冠上的冕旒是用金絲和玉珠串起來的,家鄉的門簾是用線繩和高粱秫秸箭桿穿起來的;但皇帝的冕旒只有九根,莊稼人的門簾卻是幾十根。只是為防止生蟲子和耗子偷吃“草珠”殼里的仁兒時,咬斷穿簾子的線繩,要把“草珠”處理一下。常用的辦法,是把“草珠”放在用煙根子熬了水的鍋里煮。有了煙根子的異味,蟲子和老鼠便不會對其進行損害了。
家鄉那時候沒有草帽,天熱時人們頭上戴的是“醬篷簍”。這個叫法,大概源于蓋醬缸、咸菜缸的“醬篷”。因為“醬篷簍”和“醬篷”的形狀很相似,只是 “醬篷”是尖頂的,“醬篷簍”是圓頂的。“醬篷”用寬大的高粱秫秸篾子編成,顯得有些粗糙。“醬篷簍”是用箭桿破的篾子編的,做工很精細。
比起“醬篷”來,“醬篷簍”更像大清朝頂戴花翎的官帽。
夏天的炎炎烈日下,莊稼人下地干活時,頭上大多戴這樣一個“官帽”。那情景,鋤禾日當午的莊稼人,也一個個有了品銜似的。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同樣是農家的古訓。村里有人家打掃院子,手里拿的不是竹苗掃帚,而是用房前屋后生長出來的一種植物做成的。這種的植物名字,就叫“掃帚”,可以長到一人高。主干上生著密密麻麻的細枝細葉,形狀就像一把掃帚。長成后稍作修理,便可用來掃院子。
屋里地下炕上也要打掃。掃地的大笤帚和掃炕的炕笤帚,都是用高粱苗子扎成的。這兩種笤帚用黏高粱苗子扎得最好。黏高粱桿白,苗子柔韌性好,扎出的笤帚好看,結實耐用。收高粱時,人們會把箭桿掐得很長,脫粒時不用機器打,在碌碡上摔去高粱粒。到了農閑,在鋤板上刮去殼子,扎成一把把笤帚。同樣,人們會把染成紅色和綠色的箭桿,扎在大笤帚和炕笤帚把兒上,有的還要在笤帚頭上扎上一撮紅纓,把一把笤帚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鄉土上扎笤帚的歷史悠久,扎出的大笤帚,手工精細、美觀大方,是一種有名的土特產品。上世紀八十年代,縣里招商引資跑資金、上項目,還作為外聯的贈送禮品,很受一些部門領導和在外老鄉的歡迎。前些年,大笤帚還漂洋過海出口到韓國、新加坡掙回了外匯。
莊稼院很少見到馬扎子、小板凳,在院子里吃飯、去街道上歇涼,人們坐的是“墩子”。 “墩子”有用高粱葉擰的,有用麥秸、苞米皮擰的,最好的是用蒲子擰的。夏天里,人們喜歡在過堂屋和院子里說話嘮嗑,家里有人來串門,為表示客氣,第一個遞上去的就是這樣的“墩子”。用麥秸、高粱葉編的“墩子”,軟軟的、暄暄的,冬暖夏涼。坐在上面,比馬扎和板凳都舒服,而且每年都是新的。
鄉土上的老灤河套里,生長著一簇簇桑樹柳樹。農家用具中,除了用莊稼秸稈做的,還有很多是用這種柳條和桑條編的。
村里人趕集上店、出門串親戚,隨身帶的不是旅行包,而是胳膊彎里挎著一個籃子。這個籃子,孩子們使用的最多,因為我們每天都要挎著它,去挑野菜割草。
比籃子大,裝東西更多的是柵子。柵子是背東西和拾柴火用的,拾柴火時里面還要放一個捯筢子。捯筢子有鐵齒的、有竹齒的,竹齒的齒距細密,在地上捯一陣,草屑都能捯成一堆,背回家用來晚上填進灶坑暖炕洞。
用桑條和柳條編的用具,還有糞箕子和抬糞土的大筐。桑條結實耐用,這些用具以桑條編的最好。村里人沒有什么好炫耀的,新買來一個白皮桑條籃子,要高興好幾天,如同置辦了一件新家具。
柳條編籃子編筐不如桑條,卻是編簸箕編笸籮和各種斗的好材料。柳樹不怕水,用柳條編的這些東西不變形,盛水也不漏。
生產隊有一種叫“蓋”的農具,讓我們覺得坐在上面會比老牛車還舒坦。“蓋”是耙地的,用一根根拇指粗的柳樹苗擰在木框上做成。開春和秋后耙地時,牛或馬拉了在前面走,后面人站在“蓋”上,拉一根繩子左右晃動,顛簸著,把土塊壓碎耙平。那情景讓我們很羨慕,覺得站在上面一定很愜意。
農具中,古樸和自然的,是打場用的木锨和杈子。木锨和鋤東西的平板鐵鍬一模一樣,只不過木制的鍬板,木制的鍬把,是專門用來打場揚場的。那時候打場用的是碌碡,打完場要用木锨翻曬攤在場上的高粱、麥子。曬干后,還要借著風力來揚場,把混在糧食里面的高粱殼、麥羽子和草屑等雜物吹出來。
見到過有人用鐵鍬翻場和揚場。木锨翻場揚場時,發出的是一種很柔和、聽起來很舒服的“沙沙”聲,而鐵鍬發出的聲音則尖利刺耳,甚至讓人聽了有些心悸,給人的也是一種不和諧的感覺。
莊稼人過日子,杈把掃帚、鍬鎬木锨鋤,樣樣離不開。家里曬柴火要用杈子,生產隊翻場垛垛,更離不開它。哪家院子里不立著一把杈子,是會讓人笑話的。
兒時,對木杈子也充滿好奇,想不出柳樹是怎樣長出這么巧妙枝杈來的。去玩時,常常會看路旁的一棵棵小柳樹,想發現一棵長成杈子狀的。直到后來,看到一片專門用來制作杈子的小樹林,才知道柳樹長成杈子狀,是專門修理出來的。
農家用具中,還應該說說麻。因為麻繩不僅是人們生產生活中經常使用的一種用具,好多農家用具的制作中,也離不開麻線和麻繩。
麻是一種特殊的農作物。不說先人古時穿的是用麻織出的衣服,也不說有老人故去要披麻戴孝,農家的生活中到處都有麻的影子。
家鄉的麻是青麻,也叫水麻,多種植在不能長莊稼的低洼處。挺直的麻桿,圓圓的葉子,開黃色的花朵。花朵謝后,要長出一個 “麻餑餑”,樣子像觀音菩薩頭上戴的蓮花瓣帽子。“麻餑餑”籽嫩時是白色的,嚼在嘴里很香;成熟后變成黑色,放在鍋里炒過后也很香。相信城市里的孩子們是沒有這個口福的,也沒有品嘗過“麻餑餑”的味道。
麻與水有緣,喜歡生長在水里,拔下后也要漚在水坑里,最后還要在水坑邊剝蔴、摔蔴、洗凈。曬干后,用來紡麻線、打繩子。那些笸籮、簸箕、葦簾等都是用麻線勒成,連接在一起的。麻就像一個紐帶,把高粱秫秸、柳條、桑條聚攏成各種用具,也把農家的日子聚攏得紅紅火火。
村莊里的孩子是沒有玩具的。大人們用高粱秫秸、柳條制作各種生產生活用具,我們也就地取材用這些東西來制做玩具。這些玩具中,有用箭桿扎的鳥籠,用席篾編的叫螞蚱籠。最簡單、也很有趣的,是用秫秸瓤和席篾做成的“狗蹦子”。它的做法是把彈性好的席篾,彎成一個圓弧形的肚子插在秫秸瓤上,前面插兩條席篾腿。這個“狗蹦子”做好之后,用洋火去點那肚子,席篾被燒斷時,會像“狗蹦子”一樣彈跳起來。
冬天里刮大風時,我們要去放“倭瓜”。這個“倭瓜”也是用高粱秫秸做的。把高粱秫秸節的兩端,擗成一根根席篾,再把席篾彎過來,用秫秸瓤連在一起,就做成了一個倭瓜狀。而后,幾個人去村頭的老場上或麥地里,把各自做的倭瓜排成一隊,讓風吹著跑。看誰的倭瓜跑得快、跑得遠。倭瓜蹦蹦跳跳往前滾,我們跟在后面追。有的追出兩三里遠也不散架,樂趣不差于城市里孩子們玩的放風箏。
在幾根箭桿上挑出一根席篾當弦,穿成一排做成的土琵琶也很有趣。彈播出的聲音,比三弦和月琴都好聽,只是彈不出什么曲調。我們制作的樂器,還有各種笛子。春天時有用柳枝擰的柳笛,夏天里有用葦子桿做的葦笛,秋天則有用高粱秫秸削的秫秸笛。柳笛 “嘟嘟”發出的聲音低沉,葦子笛的聲音尖利清脆,秫秸笛上有哨子,能發出好幾個聲調。村里的大和尚橫笛吹得好,能用秫秸笛吹出《東方紅》的曲子,讓我們很羨慕。
有上年歲的老人在一起聊天,偶爾會感嘆一句:現在的秫米粥,也吃不出過去的味道了。
仔細想想,那時熬秫米粥,用的是老鐵鍋,鍋下燒的是高粱秫秸,攪鍋的是木馬勺,鍋上蓋的是高粱秫秸編的“蓋天”;而現在的秫米粥是用電飯鍋、煤氣爐煮出來的。中醫里有個理論 “醫食同療”,熬中藥要用那種泥制的“藥吊子”,有的草藥,甚至燒什么柴草也有講究。不知現在的秫米粥變了味道,是不是與這些有關系?
記憶里,農家用具中,還有很多是用一片土地上生長出來的植物制作的。走進一個個高粱秫秸圍起的院子,穿過用高粱秫秸架起的豆角秧架、黃瓜秧架,就如同走進了一片別樣的莊稼地。
記憶里,那時的村莊里是沒有垃圾的,因為這些農家用具破損了、不能使用了,便作為煮飯的柴火燒掉了,是不會留下什么痕跡的。也就不像現在,村頭的坑邊路溝里,堆滿了各種廢棄的塑料、橡膠物品;刮大風時,好多地方飛揚著白色、紅色的塑料袋……
拓展知識:
- 麗江燃氣灶維修(家麗雅燃氣灶售后電話)11-15
- 王牌L42V10背光忽明忽暗故障02-07
- 中央空調怎么解鎖(快速解決鎖定問題)09-02
- 米特拉空氣能故障提示(米特拉空氣能解鎖)11-08
- 1海信42k11p怎么折開(海信42K11P:全方位展示超清畫質)
- 2電視頻道沒了怎么恢復(快速解決方法)
- 3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號碼查詢(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查詢)
- 4艾木歐防盜門沒電打不開怎么辦(艾木歐防盜門沒電無法啟動?解決方法總結)
- 5ENS指紋鎖售后熱線(ENS指紋鎖售后熱線-專業解決您的問題)
- 6打電話顯示關機是什么原因(如何解決手機無法接通問題)。
- 7v500hk1 cs5故障維修(v500hk1 cs5故障維修指南)
- 8創維液晶電視的遙控器怎么調試(創維電視遙控器調試指南)
- 9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
- 10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 - 完善24小時保
-
開利中央空調廠家維修電話(開利空調電路板上ic是什么意思開利空調電路板上的
2024-09-12
-
三菱電子空調廠家售后維修電話(立式三菱空調為什么不通電為什么立式三菱空
2024-09-12
-
三菱重工中央空調全國客服(中央三菱空調冷凝器銅管更換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4-09-12
-
開利中央空調廠家24小時人工服務(開利空調過載保護怎么辦如何快速解決過載保
2024-09-12
-
開利空調廠家售后電話24小時聯系方式(壓縮機S75CY是什么意思詳解常見壓縮機型
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