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九牧燃氣灶維修(九牧燃氣灶維修電話)
前沿拓展:
姓氏是我國固有的民族文化瑰寶,是文明的曙光,是血緣的標志。由沙縣客家聯誼會牽頭,《沙縣百家姓》在全體編纂人員的努力下,歷時兩年多的努力,日前,正式發行出版,與讀者見面。
《沙縣百家姓》記述了沙縣108個姓氏,每個姓氏詳細介紹了源流、分布、文物、人物和附錄。附錄收集了一些家訓、楹聯等優秀傳統文化,是一部很好的地方性文獻資料,具有“資政、存史、教化”等重要功能。
編撰《沙縣百家姓》,進一步挖掘、搶救、保護了沙縣各姓氏史料,展示了沙縣生生不息、斑斕多姿的姓氏文化,為縣內外各界人士朝宗謁祖、尋根問源提供了寶貴資料,有利于增強沙縣人的自豪感和歸屬感,從而增強向心力與凝聚力。
沙縣有多少個姓氏?沙縣最早遷進來的姓氏是哪個?哪個姓氏在沙縣最多?……《沙縣百家姓》一書都有介紹
沙縣萬人以上的姓氏,有7個,其中陳姓在沙縣最多。
沙縣10大姓氏排名
沙縣總人口27.2萬人。沙縣10大姓氏排名:陳姓(24315人)、張姓(23243人)、羅姓(20549人)、鄧姓(17390人)、黃姓(16370人)、吳姓(15416人)、林姓(15288人)、王姓(8615人)、李姓(8220人)、胡姓(6634人)。
沙縣主要姓氏
1. 陳 姓
陳姓為沙縣第一大姓。人口24315人,占全縣總人口的8.97%.主要衍派為貢川陳姓,先后在宋元明清時代進入沙縣,分別居住在全縣12個鄉鎮的56個行政村。
唐總章二年(669年),河南光州固始的陳寔裔孫陳政父子奉敕率領固始58姓入閩,祖孫四代治理漳泉,陳元光的后裔成為當地的一支望族,分居在饒平、澄海等地,當地人稱陳元光為“北廟”始祖,并尊稱為“開漳圣王”。“開漳圣王派”陳氏成為閩粵、臺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
開漳圣王陳元光
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原御史中丞陳雍同次子陳野,從浙江吳興遷到南劍州沙邑固發沖(今永安市貢川鎮新發沖村)定居。為沙縣陳姓開基始祖。
陳雍有3個兒子。長子陳蘇徙寧化石壁,三子陳運遷建州,次子陳野隨父陳雍定居南劍州(今南平市)、沙陽(今沙縣)、固發沖(今永安市貢川)。
唐代,陳雍的第十世孫陳偁隨父(陳世卿)遷居沙縣城區(今沙縣鳳崗街道)。
古建筑 忠肅陳公祠
宋嘉慶二年(1209)延平太守余嶸(景瞻)把了齋故居改建為陳了齋書院,元朝毀于兵燹。
明嘉靖十二年(1533)知縣徐階重建,正堂為五開間建筑,木柱斗拱,天花板為雕鏤精細的七層藻井,兩翼有兩廡,東為燕室,西為神廚,前為儀門,四周圍墻,前門建有牌坊,大門上方嵌雙龍匾額,上書“奉旨祀典”。門額橫額題“忠肅陳公祠”。門兩各書四字“忠貫日月”、“學究天人”。左右對聯是:“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千古允稱忠肅謚;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八閩唯見了齋翁”。
1947-1951年,縣立初級中學曾借了齋祠堂為校舍,1951年后為城關第一小學校舍。1962年后,堂前牌坊及圍墻因擴建道路而拆除,僅剩正堂,占地390平方米。1984年列為首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沙縣縣委、縣政府決定修繕“忠肅陳公祠”,作為迎接建縣1600周年實施項目,工程于2011年7月動工,主體工程10月完工。同時又進行楹聯、神龕和塑像的制作,總投資近80萬元。
陳瓘塑像
古建筑 孝子坊
陳氏大厝”,即“孝子坊”民居位于沙縣虬江街道茶豐峽村大水灣,距離沙縣縣城9公里。始建于清道光九年 (1829),至今有180年歷史。建筑占地面積8980平方米。
“陳氏大厝”,主人陳宗浩是最早的屋主,乾隆年間“選魁”(鄉試前五名)貢生。據傳陳宗浩年輕時好學多才,對儒學、孝義極有研究。
因推行以孝道理論治理國家,被當時清朝地方官司員推薦至朝廷,清道光十年(1830)獲朝廷嘉獎,并獎御立雙龍“孝子”石坊。
隨后,主人將石坊建成孝子牌坊。該建筑坐南朝北,建筑占地面積8980平方米,是沙縣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清代古民居。房屋的主人在建造這座房屋時,不僅注意到了山川的地形,也還注重整座房屋造型與風水的匹配,古厝有“行山象”、“象鼻”、“象眼”之說,“象鼻”是屋左向前延伸的那塊山坡。2005年,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黃長明拍攝
人物名片 陳 瓘陳瓘,不僅是陳氏宗親們的先祖,還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人。陳瓘(1057-1124),字“瑩中",號“了齋”,謚“忠肅”,沙縣城關人,自幼聰明,23歲中探花,曾擔任禮部貢院檢點官、越州(今杭州)和溫州通判、左司諫等職務。
在他當政的年代里,面對蔡京等奸臣,敢于斗爭,敢于說真話,不畏權勢,心胸坦蕩、清正廉潔。正是由于他的一生正氣,使許多仁人志士免遭屠害,許多文化書籍才得以保護。
2. 張 姓
張姓為沙縣第二大姓,有23243人,占全縣總人口 8.58%;具體分布在鳳崗街道,虬江街道,夏茂鎮,青州鎮,高砂鎮,高橋鎮,富口鎮,大洛鎮,南陽鄉,南霞鄉,鄭湖鄉,湖源鄉。
南陽鄉
1.張氏始遷祖孺公“字子賢、敬齋,號開先”。十萬公之子也。系張氏始祖揮公后裔。
相傳為張道陵第十八代孫。生于唐憲宗元和乙未十年(815年),歿于唐中和壬寅二年(882年)。原籍江西信州,后居河南光州固始縣。值唐僖宗乾符年間越王入閩,固始人從者二十有四姓。時張先往,后子姓最為蕃昌,蔓延各郡。
沙縣張氏宗親修譜理事會“在《沙縣張氏族譜》修編緣由”一文說,沙縣張氏始祖為張敬齋;“敬齋公,字子賢,號開先,諱孺公,原籍江西信州,張道陵第十八代孫,后居河南光州固始縣,唐僖宗乾符年間(874-879年)入閩開基沙縣,卒于唐僖宗中和壬寅二年(882年)﹙或甲寅894年﹚,宋敕贈朝奉郎。
張開先入閩后,在沙縣在興義坊赤珠山南麓(今建國路中部)定居。我祖留于省,生慈及思,思徙建州蛇灘居焉。慈攜家來劍浦,卜居沙陽之流瀾閣(永安市貢川鎮北郊)。祖葬治北赤硃山,今傳開先墓是也。”發展至今已47代。初步統計約有五萬之眾。
2、張載公裔孫張全公,貢生。生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約30歲時從歸化御廉村遷入沙縣高砂椒畔村開基立業。傳十七世。
高砂鎮椒畔村
3、伯四公于明隆慶年間從田邑中六都東佳山遷入現今的虬江街道墩頭,傳十四代。
4、化孫公后裔應秋公 清朝從上杭縣經永安后遷沙縣,傳十五代。
5,據《安溪蓬萊張氏族譜》記載 ,水美土堡業主的先祖張氏十二孫志廣,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率四子元知、元齒、元叟、元曹遷居沙縣九都壟東水尾后底。傳二十三代。
水美土堡 圖片來源:今日沙縣
古建筑 水美土堡群
水美土堡群位于沙縣西南7.5 公里處的水美村“嶺美乾”盆地。由雙吉、雙興、雙元三座土堡構成,總占地面積約134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12337平方米。是三明地區唯一的土堡聚集建造的例證。也是同一家族發展,不同時期土堡建筑遞進的典型代表,多建筑文化的結合體。于2009年11月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成功申報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是沙縣首個國保級單位。
據族譜記載,土堡于清道光9年(1829年)由安溪蓬萊張氏移居沙縣九都的子孫率族人開始造,耗時33年,于同治元年(1862年)建成三座土堡,取名為雙吉堡(敬德堂),雙興堡(致美堂),雙元堡(慎修堂)。
水美土堡建筑布局嚴謹,結構獨特,每座建筑內各房間屋舍相連、曲徑相通,梁窗雕刻精美,其外可御敵防寒,內可聚族而居。土堡周圍青山環抱,洋面開闊,是沙縣現存最大的土堡建筑群,可與閩西客家土樓媲美。
張 確 (942-993年),沙縣崇信鄉德星里(今沙縣高橋鎮高橋村)人。
陳嚴煒拍攝
他從小聰穎好學,文章蜚聲鄉里。宋開寶八年(975年)二月,南唐后主李煜命江南知貢舉戶部員外郎伍喬為主考官,開科取士,取張確等30人為進士;而張確被取為魁首。張確高中狀元的消息傳到張確家鄉時,正逢村里建橋,鄉親們十分高興,特取“高”為橋名和村名。
高橋狀元橋(陳嚴煒拍攝)
相傳,沙縣高橋鎮的高橋村就是這樣來源的。張確官任文林郎、秘書省校書郎等職。傳說在他告老還鄉時,皇帝賜他一把湘妃竹金扇,扇面畫為金魚嬉水圖。
因此,高橋鎮上有婚嫁喜慶的人家,常貼這樣兩幅對聯:“扇賜金魚文仕第,夢占玉燕相臣家。”“皇帝殿上金魚賜,吳早山下玉燕投。”
3. 羅 姓
羅姓為沙縣的第三大姓,人口20549人,占全縣總人口 7.58%。具體分布在鳳崗街道的城區,虬江街道、夏茂鎮、青州鎮、高砂鎮、高橋鎮、富口鎮、大洛鎮、南陽鄉、南霞鄉等多個行政村。
隋代時,豫章羅氏羅珠的第二十一世裔孫羅景春由江西豫章入閩,居沙縣。
唐元和六年(811年),豫章羅氏羅珠的第三十一世孫羅周文被授予邵武縣尉,舉家從江西洪都南昌縣柏林里遷居邵武。
元和十五年,羅周文改任沙縣縣尉,又舉家遷居沙縣城西羅家巷。
羅周文卒于唐咸通十四年(873年),葬于今梅列區洋溪半路洋烏亭坑。
羅周文最大的功績是在沙縣九都舍田創辦羅氏家學“義恩祠”。縣祠學并舉,成為當時有名的私立學校、為沙縣羅氏培養出許多杰出人才,唐代六世人中,三名進士,八人入宦,后來又相繼出了進士羅覺、羅仲元、羅畸、羅薦可、羅輿、羅從彥、羅革、羅彥昌,羅彥潔、羅博文、羅皝、羅時用等。
清代又出了二名武進士、九名武舉人。后裔多在本地與三明各縣輾轉,所以周邊縣羅姓皆尊羅周文為先祖。
至今閩沙羅氏人才輩出,羅氏后裔又先后從沙縣遷往三明各地及龍巖、南平、閩清、泉州、廈門等地和港澳臺及世界各國。
古建筑 豫章賢祠
豫章賢祠(沙縣羅從彥紀念館),是明代古建筑,也是沙縣建縣1600多年的見證。
“豫章賢祠”位于沙縣城西馬坑勸忠坊曲尺頭(今沙縣城關府前西路)。
明黃仲昭修纂《八閩通志》卷四十五“學校”載:“羅仲素祠,在洞天巖西麓。元至正元年(1341年)建。祀宋儒羅從彥。國朝(明朝)洪武中修。”沙縣的這座“羅仲素祠”是“獨祀羅從彥”祠堂中最早的一座。
豫章賢祠坐北朝南,平面呈凸字形,布局近似四合院,在中軸線上依次為門屋、廳堂、院子(天井),兩側廊廡。廳堂為面闊三間,抬梁,穿斗混合構架,重檐歇山頂。兩側山墻,后檐清水墻。大門前左右兩側主柱鑲嵌著一幅“潛思力行懿德重八閩,奧學清節高風垂九州”楹聯,概括了羅從彥一生的功績;祠堂建筑面積621㎡,占地面積1827㎡。從整體建筑形制和結構來看,是三明地區現存廳堂建筑中等級較高的一處。
羅文真拍攝
1993年,沙縣人民政府將豫章賢祠辟為“羅從彥紀念館”。2005年5月,豫章賢祠(豫章特祠)被省政府確認為“福建省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從彥紀念館于1997年9月對社會開放后,它對引導社會尊重知識,重視學習,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營造文化氛圍,促進當地文化事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羅文真拍攝
該祠于1986年8月又一次重修,1993年秋至1997年秋,羅氏后裔集資20多萬元,對豫章賢祠進行了大規模整修。2018年再一次進行全面修繕。羅文真拍攝
人物名片 羅從彥羅從彥(1072~1135),字仲素,南劍州沙縣人,祖籍江西南昌,先祖羅周文于唐元和八年(813年)到沙縣任縣尉,家眷由南昌遷到沙村(古縣),后裔又遷至沙縣城西和仁里羅家巷居住,羅氏一脈從此在沙縣繁衍生息。羅從彥郡望豫章,后世學人稱之為豫章先生。
羅從彥是閩學奠基人之一,是朱熹老師(李侗)的老師。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羅從彥與文天祥、諸葛亮、顏真卿等人的牌位一起進入孔廟,接受祭祀,他是中華羅氏第一個從祀孔廟的先賢。
羅從彥是“閩學四賢”(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之一。他在閩學中的地位是“承楊、傳李、啟朱”,他上接程頤、楊時,下傳李侗、朱熹,是閩學發展的關鍵人物,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羅從彥著有《詩解》《春秋解》《春秋指歸》《語孟師說》《中庸說》《臺衡錄》《遵堯錄》等。
宋淳祐七年(1247年),奉圣旨詔賜羅從彥謚為“文質”;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皇帝御賜豫章特祠“奧學清節”匾額。
清朝乾隆年間,羅從彥《豫章文集》17卷(其中《遵堯錄》8卷)收錄紀昀主編的《欽定四庫全書》,成為中華文化的經典作品。
時至今日,他的有些思想,如民本思想、為政者必須加強道德修養、用人上必須“以德為先”等,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4. 鄧 姓
沙縣鄧姓為第四大姓,有人口17390人,占沙縣總人口6.68%,主要分布在鳳崗街道,虬江街道,夏茂鎮,青州鎮,高橋鎮,富口鎮,大洛鎮,鄭湖鄉,湖源鄉,其余鄉鎮均不足百人。
大洛中心幼兒園
唐末,鄧氏第七十二世祖鄧靜(字超群,鄧禹后裔)從河南省光州固始縣率四子:光布、光天、光化、光日渡江南下。長子鄧公光布,字明遠,號南津,河南光州固始縣人,閩沙鄧氏入閩始祖。
唐僖宗朝授殿中侍御史,初任侯官縣令,繼授崇安鎮將,后封劍州將軍。子孫世居沙縣,稱沙縣人。
為邑安,將軍與時任汀州司錄參軍曹朋“謀徙縣治”,將縣治從古縣遷移至揚簣阪(今沙縣人民政府駐地),“民皆德之”,百姓尊奉將軍和曹朋為沙縣“開縣始祖”。
鄧光布將軍
古建筑 將軍祠
沙縣將軍祠,又稱靈衛侯鄧公祠,位于沙縣城關水南鳳凰山下。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鄧光布被“追封為靈衛侯,為便民祭,建祠水南。”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后裔鄧焜聚族重修該祠。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后裔鄧文修、鄧天羽等再度重修該祠。
1986年,鄧氏后裔集資重新維修。重修后的將軍祠占地面積732.5平方米,建筑面積509.6平方米,由上下兩幢各五開間建筑組成。上堂為單檐懸山頂面闊五開間,面闊23米,進深33米,梁架結構為抬梁穿斗并存。建筑整體布局合理,結構堅固,雕梁畫棟,古樸典雅。1996年因205國道改建,使將軍祠低于路面三米多,為保護古祠,散居八閩及海內外鄧氏后裔再一次集資,作搶救性重修,在不改變建筑原貌的原則下進行遷移修建。該祠原址向東移13米,南移7米,墊基高2.9米。祠堂內重塑鄧光布將軍巨像,增設鄧氏后裔名人館等。
5. 黃 姓
黃姓為沙縣的第五大姓,人口16370人,占全縣總人口6.05%;主要分布在:鳳崗街道虬江街道、夏茂鎮、青州鎮、高砂鎮、高橋鎮、富口鎮、大洛鎮、南陽鄉、南霞鄉、鄭湖鄉等。
據《閩沙黃氏族譜》記載,沙縣黃氏子孫大多來自武漢江夏安陸一帶(今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以“江夏”為堂號,世稱“江夏郡”。沙縣黃氏大多屬于入閩始祖黃岸、黃守恭、黃敦、黃峭的后裔,以黃峭公的后裔居多。沙縣黃姓后裔播遷廣東、廣西、江西、江蘇、福建各省及港澳臺地區和東南 亞一帶。
“忠壯祠”位于沙縣后薛坊,始建于淳祐年間,是為紀念沙縣籍的抗金英雄黃復而修建的。
據《八閩通志》、《延平志》和《沙縣志》記載,忠壯祠由當時的沙縣縣令翁永年負責修建,原名為“通判黃公祠”,原址立于沙縣儒學中,清乾隆十一年,該祠遷至沙縣西門外后薛坊。遺憾的是,文革期間,被摧毀了。
黃復,字乾叟,沙縣人,住沙縣義興坊,南宋寶慶二年(1226年),黃復因博才多學,被朝廷賜進士出身,授予山陽縣縣尉。后在真德秀等人的共同舉薦下,出任高郵軍教練;不久,又轉任興化軍興化縣知縣、滁州通判。紹定年間黃復在滁州抗擊金軍時壯烈犧牲。
古建筑 寶山文崛樓黃氏宗祠
沙縣大洛鎮寶山“文崛樓”開基始祖七七公,系峭山公第十二子——福公的第26世裔孫。七七公于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因避亂寓居尢溪八都下村,后遷居寶山。寶山“文崛樓”祖祠于元朝大德庚子四年(1300年)始建,坐辛兼戌(坐辛向乙)。
寶山村航拍 (寶山村提供)
寶山“文崛樓”祖祠于正統已巳十四年(1449年)、崇禎壬午十五年(1642年)、乾隆甲辰十九年(1784年)、萬歷戊寅六年(1878年)、民國戊午七年(191 8年)、公元1976年等回祿六次。
黃裕楠拍攝
據1894年沙縣寶山《黃氏族譜》記載的《文崛樓祖祠地盤圖》推算,祖祠主體和橫廂、前樓等占地2.8畝。木質結構,建筑面積1450平方米。直到2010年宗祠重修測量,其建筑面積為518平方米。
6. 吳 姓
沙縣有吳姓人口15416人,為第六大姓,占全縣人口的5.93%,主要分布在鳳崗街道的城區、垅東、漈巖。虬江街道的城南社區、墩頭、長紅、官南,以及青州鎮、高砂鎮、高橋鎮、富口鎮、大洛鎮、南陽鄉、南霞鄉等鄉鎮村。
唐末時,吳佩、吳玲、吳融舉家從洪唐遷居南劍(今南平市)之桔溪(今南山鎮)。以吳佩為一世祖,吳佩之子吳侃(二世祖)因桔溪不利兵役守衛,難以安居;于南宋時又遷居順昌源坑彭邦村演山(今順昌縣元坑鎮轄)。
傳至五世祖吳祖衡父子于明中葉從源坑彭邦演山遷來沙縣十六都坑頭(今夏茂鎮大布村坑頭),搭廠鋸木板而定居于此。其后裔分遷夏茂街、溪口、水頭、樂厝村白溪、坡后村大申、水頭村羅坪、車溪、上碓村新嶺后等地。
北宋初,南平漿峽村吳氏遷居沙縣高砂鄉端溪、樟墩村玉口。
南宋時,江西牛角村一支吳氏遷居沙縣鄭湖鄉鄭湖村、慶洋村。
元朝年間,尤溪縣管前鴨墓村吳仙富遷居沙縣南陽北坑口(今南陽鄉北坑口)。
約明萬歷十三年(1585),吳萬三遷居南陽鄉木科村。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第十世孫吳可啟從永安三十都湖口巖前土堡(今永安小陶一帶)遷居沙縣九都古縣村拱垅上。
另一支吳可隆從湖口巖前土堡遷居沙縣八都埂路(今虬江街道鎮頭村江路),清康熙五十年(1711),古縣吳氏后裔有一支遷居沙縣八都洛陽里柱源(今虬江街道柱元村)東錦坊,迄今已290多年。
古縣吳姓后裔吳阿生遷居陳羅坑(今虬江街道水南村陳羅坑)。
清末,尤溪縣中仙鄉華陽村文華吳氏第17世孫吳喜仁遷居沙縣縣城。
陳羅坑路
沙縣吳氏以“延陵”為郡望地,也以“延陵”為堂號 。
7. 林 姓
林氏是沙縣第7大姓,林姓人口15288人,占總人口5.88%。遍布全縣各方鎮村街道、社區。其中,鳳崗街道(4282人),夏茂鎮(3548人),虬江街道(1784人)為最多。
入沙林氏支系繁多,且時間不一,多居先后分別于宋、元、明、清歷朝遷徙來沙久居的“閩林晉安世系”的“九牧林家”后裔,也有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因謀生而居,戰亂逃生而至,婚姻因此而遷,工作調動而入,但他移民而來久居沙縣的其他林氏后裔。還有改革開放以來,來沙從商、從企、從工、定居和臨時居住的人口,有20多個支系不等。
(一)、“九牧二房”藻公后裔有六個支系分別是:
(1)颙公支系:閩林始祖祿公第四十世孫颙公,明朝期間由永春云筆鋒遷居來沙為始祖,其發至第十二世孫一祥公為福房原居沙縣李綱路,后移居茅坪,莘口黃砂,梅列等地發跡。一順公為孫房遷居南陽大基村,據現存五、七世祖在城南水南峽,清嘉慶年間重修的明朝墓,歷今近500年。
(2)南霞泮嶺支系:仕棋公于清康熙年間由大田賢里桃源厚平龍王祠,遷徙沙邑八都后南霞鄉泮嶺村創業興家,歷今三百余載。
(3)溪源支系:光府公于清康熙年間,由德化遷徙沙邑八都南霞鄉溪源村安居發跡,歷今三百余載。
(4)大洛官昌支系:天芽公于清乾隆年間由德化移居沙邑二十一都磻溪(現為大洛鎮官昌村),爾后世淪公、月芽公先后又遷后宅自然村開基創業。
(5)富口巖地支系:1789年間日得公從德化縣蓋德鄉上地村遷徙十都巖地開基安居。
(6)南霞松樹坑支系:叔周、叔林公于乾隆年間從安溪縣蓋田鄉黃柏村遷徒南坑仔朱洛村后于民國已亥年間移居松樹坑進坑自然村安居發跡。
(7)南霞里大支系:振御公系閩林始祖祿公第二十七世孫,于清光緒年間由德化蓋德鄉林池村修德坪自然村遷基沙縣八都里大村(現今南霞鄉龍松村)為始祖,發至其七世孫丁旺公移到城關定居。
( 二)、九牧六房蕰公后裔有兩個支系:
(1)大邦公支系:大邦公系入閩始祖祿公第五十一世孫,于北宋熙寧年間(1068年)由四十五都廣平村(現為大田縣廣平鎮),遷居沙邑磻溪(現為大洛鎮官昌村),創建西河郡“延慶堂”,為建基始祖,為最早遷徙沙縣的林氏,至今已951年了。
(2)伯繼公支系:伯繼公系入閩始祖祿公第五十四世孫。
(三)、九牧八房邁公后裔有五個支系:
(1)夏茂希元公支系:希元公是閩林始祖祿公第三十八世孫,于南宋景炎年間遷徙夏茂儒元村為開基始祖。
(2)東門“大三祖”得余公支系:得余公系閩林始祖祿公第三十六世孫。于明建文年間(1399—1402年)承先父業貿而來到沙縣,徙居沙邑東門定居為始祖。二世元榮公,三世天賜公,子承父業,有太古之風。后代子孫為感先人德行,將二、三世公舊居,辟為得系公祖祠(現為東大路),并將此巷道改稱為“林厝巷”,至今尚存。
林厝巷
因此,世稱為林氏東門“大三祖”歷今已七百余載。現有人口六千余人,是林氏人口最多的一個系。
東大路
(3)藉口大照公支系:大照公系閩林始祖祿公第四十九世孫。于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從當時的延平府永安縣西關外二十九都橫坑垅,遷沙邑九都際口村,開基發跡,建業為始祖。至其五世孫兆松公,移居沙縣城關西山坊。
(4)東門大華公支系:大華公是閩林始祖祿公第四十一世孫,于清嘉靖年間(1797—1820年)由福清漁溪遷居沙邑東門定居發跡為始祖。
(5)達公支系:達公系閩村始祖祿公第四十世孫正官公之子。字叔堅贅沙邑十都楊家為女婿,后到夏茂瓦窠定居發跡現已發至。
(四)、“九牧九房”蔇公之后裔有兩個支系:
(1)樟垱支系:閩林始祖公祿公第四十六世孫尚(桐六)尚武(植七)于清乾隆年間,由大田梓溪謝洋遷居髙砂樟墩村為始祖。
高砂鎮樟墩村
(2)官林窠尤溪廠支系:端煖公系閩林始祖第五十一世孫,公遷徙官林窠尤溪廠(現屬高橋鎮官林窠村)安居發跡為始祖。
(五)、其他林氏遷徙來沙縣有17個支系,如:南霞畔嶺支系,仕棋公于清康熙年間由大田賢里桃源厚平龍王祠,遷徙沙邑八都--南霞鄉畔嶺村創業興家,歷今300多年;溪源支系,光府公于清康熙年間,由德化遷徙沙邑八都南霞鄉溪源村安居發跡,歷經300多年等。
8. 王 姓
沙縣有王姓人口8615人,主要分布在鳳崗街道、虬江街道、鄭湖鄉、高橋鎮、富口鎮、青州鎮、高砂鎮、南陽鄉、南霞鄉、大洛鎮、湖源鄉等鄉鎮的村莊。
高砂鎮柳源村
瑯琊王王審知入閩,是在唐朝末年,因內政紊亂,藩鎮割據,戰火四起。
中原河南王緒乘黃巢起義之際,也起兵攻占了壽州和光州。隨后,固始縣東鄉王集的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也加入其中。幾千名固始籍軍民,扶老攜幼,不得已隨王緒南下,一路在江西廣東轉了一圈后,部隊進入到了福建汀州,隨后又南下到達漳浦,與另一支攻打贛州的部隊匯合。
之后,從漳浦沿海東上,到達南安。隨即在南安發生了兵變,王氏三兄弟掌握了軍權,接著一路北上經永春、德化、大田,于公元885年8月底到達沙縣。
到達沙縣后,聽聞泉州刺史廖彥若貪暴,且又有泉州張延魯等眾人帶著牛酒趕到沙縣,請求王潮軍班師泉州,解救泉州百姓于水火之中。
王氏三兄弟在公元886年正月發兵,途徑永安徐母病逝,葬在青水鄉光坑村。二月十一日達泉州城下開始圍攻,并奪取泉州。景福二年(893年),王氏三兄弟揮師福州,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攻占了福州城,4年之后,長兄王潮病逝,其弟王審知接任威武軍節度使。公元910年被封為“閩王”。
沙縣各地聚居的王氏,大多為閩王后裔,稱為“開閩王氏”,是由福建各地輾轉遷入沙縣。沙縣王氏各支祖、支系都有祭祀開閩始祖王審知。
王審知字信通,又字詳卿,軍中號白馬三郎,其中,沙縣大東山白馬長慶忠懿尊王(閩王)廟是祭祀開閩王王審知的主要場所,其它白馬廟是祀奉其兄及十八隨將領的。
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年),山西太原郡一支王氏輾轉遷入沙縣的徐墩村(今鄭湖鄉徐墩村)。
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王審知后裔王寬從建寧府建陽縣遷居沙縣八都茶坪村(今南霞鄉茶坪村)。茶坪王氏一支在茶坪村約傳至第6世后,王福全,字賜恩,于明天啟年間(1621—1626年),從茶坪村遷入沙縣古縣村古縣頭居住。迄今已繁衍至第17代。其后裔分遷今鳳崗街道的城區和際口;虬江街道的鎮頭、茅坪、譚厝;還有高橋鎮高橋村等地。
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夏茂王氏始祖王守敖(三世祖)領其子王聲魚(四世祖)從江西黎川縣上彭遷居沙縣16都大布(今夏茂鎮大布村)。其后裔分遷夏茂鎮的夏茂街、松林村大坑、長阜、梨樹、車溪、大布村坡角和富口鎮姜后等村。大布王氏自王守熬至今歷時400余年,已傳30世。
富口姜后村
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王審知的后裔王伯盛從尤溪縣新陽鎮后坪遷居沙縣9都墩頭(今虬江街道墩頭村)。
約在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原居福建漳平管下的王文海遷居沙縣7都南陽(今南陽鄉南陽村)。
清代中葉,福建永春縣的一支王氏遷居沙縣8都蔣坡(今南霞鄉蔣坡村)。同期,福建長汀縣牛欄角的一支王氏遷居沙縣5都高砂(今高砂鎮高砂村)。
高砂鎮高砂村
古建筑 南坪王氏宗祠
沙縣南坪王氏宗祠,始建(明代),總建筑面積400多平方米。
9. 李 姓
沙縣李姓有8220人,具體分布在鳳崗街道,虬江街道,夏茂鎮,青州鎮,高砂鎮,高橋鎮,富口鎮,大洛鎮,南陽鄉,南霞鄉,鄭湖鄉,湖源鄉等鄉鎮的村莊。
鄭湖鄉鄭湖村
后漢乾佑元年(948年)時,李元祥第十五世孫李其洪,從永安皇歷遷到沙縣的崇仁里二十六都(今永安貢川鎮雙峰村)居住。
據貢川《隴西李氏族譜序》記載,李其洪開基于永安貢川雙峰上村后,其后裔不僅播遷到永安城關、大湖以及沙縣的城關、高砂小洋、沖厚、上坪等地,而且使得李氏后裔得以向閩西擴展,繼而飄洋過海,成為臺灣的重要一支。
高砂鎮小洋村
宋嘉祐元年(1056年),李其壽的后裔李綿萬(字維耦)遷居三元(其時為沙縣)。李綿萬下傳11世,有李天保一房遷居沙縣青州水奮頭。龍安李氏的后裔還擴衍至三元區莘口鎮的天孟塘、上環坑以及巖前鎮等地。
明代,李元祥的第二十九世孫李福德之子李石壽遷居沙縣的三姑村,為三姑村李氏開基始祖。明中葉,永春一支李氏遷居沙縣的南霞鄉東周村。
鳳崗街道 三菇村(竹海天星拍攝)
古建筑 雙峰教忠堂
永安貢川鎮雙峰教忠堂(時屬沙縣)建在永安貢川鎮雙峰上村。始建于北宋年間,清康熙皇帝欽賜御書《教忠堂》匾。2000年,該堂被載入《八閩祠堂大全》。
古建筑 譚厝李氏祠堂
沙縣譚厝李氏祠堂,據傳百余年前,高砂池川有一在外經商富有的李氏青年,要建宗祠光大李氏,在行船中遇到一風水先生說有處好風水,便跟風水先生來到譚厝,經實地察看后感到滿意,就不惜投入大筆資金,建就正堂和右廂房。
正堂系混合結構,室內房子系木質結構,而走廊、臺階和天井全砌石板,四周圍磚墻;大門頂上鑲塊大石板,鐫刻“李氏宗祠”四個大字,頗顯華麗堂皇。祠堂建好后,這李氏青年一直未歸,祠堂也從未住過人。
1944年農歷七月上旬,其右廂房被一場歷史罕見的洪水沖塌了。改革開放后,每年中秋期間,李氏后人到此祭祖和清理衛生活動。
10. 胡 姓
沙縣胡氏總人口6634人,占全縣總人口1.88%。分布在全縣12個鄉鎮(街道),其中鄭湖鄉,高砂鎮,風崗街道人口上千人,虬江街道,南陽鄉,青州鎮,富口鎮上百人,其余大洛、高橋、南霞、夏茂等不足百人,最少湖源鄉3人。
沙縣胡氏始祖乃隋朝胡標。胡標,字大著,以誠字存實之子,母葛氏,河南光州固始縣人。標生于南北朝西魏大統元年(535年)。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舉進士,任汀州知府,累官洗馬。標妻楊氏妙智夫人,生四子:恭、寬、信、敏。四子敏,住沙縣。胡標遷沙,迄今近1400年。
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原籍河南光州固始胡金廬的第五世孫胡文渺從延平馬坑遷居尤溪十九都東山境后團,為胡姓入尤溪開基之始祖之一。胡文渺有四子,次子胡應澤遷居沙縣。
另外,明末至近代,先后有十五支安定郡胡氏從異地遷入沙縣。
古建筑 宗祠
沙縣胡氏歷代重視宗祠的營建和修葺。唐、宋、明代建祠堂較多。據統計,標公后裔23個支派及5個分支派,共建宗祠25座。
沙縣胡氏始祖宗祠系始祖胡標與其四子敏共祭的宗祠,坐落在沙縣高砂鎮樟墩村玉溪自然村,母豬窠山腳下,坐南朝北,2001年重建。
胡氏始祖宗祠
杜坑胡氏祠宗,位于杜坑村尾,原為標公第26代孫新政公的住房,清·同治10年(1871年),標公第34代孫廣有公在新政公住房原址建造宗祠,系土木結構,六拼五。1997年10月復建,二層磚混結構,建筑面積124.6平方米。宗祠大坪有石璣冠和石碑。
杜坑胡氏祠宗
11. 朱 姓
沙縣朱姓有6446人,具體分布在鳳崗街道,虬江街道,夏茂鎮,青州鎮、高砂鎮,高橋鎮,富口鎮,大洛鎮,南陽鄉,南霞鄉,鄭湖鄉,湖源鄉等。
湖源鄉
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朱允從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其第五世孫朱留康遷居沙縣的高橋桂巖,后裔分支沙縣富口等地。
元代至元年間(1271-1294年),朱癸七的次子朱慶七的第九世孫朱法旵移居沙縣一都。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朱癸七的第三子朱慶九的第七世孫朱宗寧,由奇河移居永安縣衙,后又于明嘉靖年間由大陶洋下楓窟遷沙縣富口鎮。
富口鎮蓋竹豐收節 許琰拍攝
明嘉靖年間,朱慶九的第八世孫朱仲富、朱仲貴由永安大陶洋下楓窟遷徙沙縣車頭。
明朝時,歸化夏陽鄉紫云臺楊均亮的一支后裔遷富口白溪口村。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朱宗寧的兒子朱繼文從永安遷居沙縣。
明末清初,浙江建寧府牛欄角朱氏遷居沙縣鄭湖鄉鄭墩村。
沙縣朱氏系沛國郡,沛國堂。由始祖朱什一公字建石,于宋末(譜上未記載從何地遷入)遷入沙縣赤硃山(今沙縣建國市場一帶)。
沙縣有劉姓人口5682人,主要分布在鳳崗街道的城區、虬江街道的城南社區、田口、柱源。青州鎮的勝地村坂頭、澄江樓、管前、洽湖、涌溪、溪坪、朱源村尾村。高砂鎮的龍慈主村、東坑坂、高砂村渡頭。高橋鎮的新坡。富口鎮的富口村、白溪、白溪口、堆積坑、郭墩、蓋竹、柳坑。南陽鄉的鳳坡洋、大基、大基口、坡窠。南霞鄉的南坑仔和夏茂鎮等地。
沙縣謝姓人口有4947人,具體分布在鳳崗街道的城區,虬江街道的安坪村、鎮頭村、柱源村、城南社區,夏茂鎮的東街、中街、西街、羅坑、車溪村牛欄墘,青州鎮的前山村村尾、際頭,朱源村中村、青州村、洽湖村、涌溪村,高砂鎮的端溪主村、西坑仔,大洛鎮的羅坑源村、陳山村,南陽鄉的大基村、竹山村、南陽村、鳳坡洋村,南霞鄉的霞村、松樹坑村橋頭鋪等。
圖片:福建阿坤的博客
鄭姓有4710人,具體分布在鳳崗街道的城區、村頭村小竹、三姑村巖下,虬江街道的安坪村、城南社區,青州鎮的坂山村大科、小科、洽湖村、涌溪村,高砂鎮的高砂主村、陽溪洋口仔,富口鎮的白溪村、堆積坑村、富口村、郭坑村、荷山村、延溪村,大洛鎮的高坑洋村,南陽鄉的大基口村、木科村、南陽村,南霞鄉的東周村董盂,鄭湖鄉的鄭墩村、嶺頭村等地。
沙縣魏姓共有4675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60%。具體分布為:鳳崗街道855人,虬江街道1567人,夏茂鎮174人,高砂鎮122人,高橋鎮230人,富口鎮339人,鄭湖鄉334人,其余鄉鎮均不足百人。其中,鳳崗街道的城區,虬江街道的曹元村、安坪村、茅坪村、鎮頭村、城南社區,高砂鎮的龍江主村、上坪下坑,高橋鎮的新橋村、杉口村,富口鎮的白溪村、富口村、延溪村,鄭湖鄉的箭坑村都是魏姓人口主要的居住地。
沙縣有盧姓人口4505人,分布為:鳳崗街道、虬江街道,夏茂鎮、富口鎮、大洛鎮、南霞鄉、高橋鎮、高砂鎮等地。
沙縣有楊姓人口4283人,具體分布在鳳崗街道的城區,虬江街道的水南村、城南社區,夏茂鎮的東街、中街、西街、儒元、長阜村黃歷、上碓村溪坪、洋邦村嶺上、梨樹村下俞邦,青州鎮的青州村、坂山村小外洋、洽湖村,高橋鎮的官莊村、新坡村,富口鎮的白溪口村、富口村,大洛鎮的文坑村,南霞鄉的泮嶺村前洋等。
蕭,肖姓圖騰,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推行簡體字,把“蕭”改成“肖”,數百萬“蕭”姓人士全都被變成“肖”。
沙縣有肖姓人口3859人,分布在鳳崗街道、虬江街道、夏茂、青州鎮、高砂鎮、大洛鎮、南霞鄉,其余鄉鎮均不足百人。
沙縣有曹姓人口 3846人,主要分布在鳳崗街道的城區,虬江街道的洋坊村、瑯口村、長紅村、城南社區,南霞鄉的下洋村坑源底、茶坪山后、溪源村上定等其余鄉鎮均不足百人。
賴姓為沙縣的第17位大姓,有人口3712人,其中鳳崗街道1316人,夏茂鎮106人,高橋鎮914人,富口鎮151人,虬江街道28人,髙砂鎮177人,大洛鎮11人、青州鎮32人,南霞鄉816人,南陽鄉138人,鄭湖鄉18人,湖源鄉5人。
汪氏起姓于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東以邑為姓的汪姓,是我國早期歷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帶。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內發展成了一大望族。東漢末年,汪文和遷居新安(今安徽歙縣),發展成為新安一帶望族。唐代汪華封越國公。世居今安徽歙縣,家族甚望。宋代以后,汪姓迅速繁衍發展起來,成為我國南方的一個典型大姓。
沙縣有姜姓人口3430人。主要分布在鳳崗街道的際硋、西霞、際口、大坑、根坑、村頭、小竹、城關東門等。虬江街道的鎮頭、江路、田口、瑯口、田坑、洋坊、城南社區等。夏茂鎮的各村。富口鄉的富口村、姜后、洋花坑、車頭、延溪等。高橋鎮的高橋村、官莊村桂口、新坡、杉口、大墩。大洛鎮的張田、文根村陳田等。
沙縣有洪姓人口3426人,具體分布在沙縣城區、夏茂鎮東街、松林村、水頭村、富口鎮的富口村、白溪口村、南霞鄉松樹坑村等。
沙縣有彭姓人口3358人。分布在夏茂鎮、高砂鎮、高橋鎮、鳳崗街道、虬江街道等地。
沙縣范姓人口有3346人,具體分布在鳳崗街道的城區,虬江街道的田口村、柱源村、鎮頭村、后底村、城南社區,夏茂鎮的梨樹村、月邦仔,青州鎮的青州村、洽湖村,高砂鎮的沖厚主村、龍慈廷坑、樟墩玉口,高橋鎮的泉水峽村、上坑村,南陽鄉的竹山村、南陽村、大基口村、大基村,南霞、富口等地。
范仲淹紀念館
據了解,南宋末年,范仲淹的第九世孫范祖德從蘇州入閩,初業建寧府(今建甌),再轉遷沙縣,為遷沙始祖,從此范氏在沙縣繁衍生息。此后,其后裔分布在三明、大田、尤溪、閩清等地。
沙縣有樂姓人口3266人,主要分布在鳳崗街道的城區、虬江街道的城南社區、青州鎮、高砂鎮、 高橋鎮、富口鎮、南陽鄉、南霞鄉、夏茂鎮等地。
沙縣有蔡姓人口3173人,具體分布在鳳崗街道的城區,青州鎮的青州村、洽湖村、異州村大小坪,高砂鎮的嶺兜高溪、樟墩主村,高橋鎮的高橋村,鄭湖鄉的高地村等居住地。
沙縣有陸姓人口3113人,分布為:沙縣城關、夏茂鎮、高橋鎮、高砂鎮、青州鎮、大洛鎮和其它鄉鎮等。
沙縣有許姓人口3035人,主要分布在鳳崗街道、虬江街道、夏茂鎮、富口鎮、高橋鎮、青州鎮等。
沙縣其他姓氏
1、人口在2000--3000的姓氏有
徐姓(2910人)、曾姓(2720人)、邱姓(2716人)、周姓(2680人)、廖姓(2443人)、葉姓(2203人)、余姓(2126人)、何姓(2045人)
2、人口在1000---2000的姓氏有:
江姓(1906人)、俞姓(1896人)、鐘姓(1880人)、官姓(1819人)、潘姓(1632人)、連姓(1550人)、蔣姓(1421人)、方姓(1395人)、饒姓(1338人)、游姓(1318人)、蘇姓(1151人)、程姓(1133人)、傅姓(1141人)、湯姓(1122人)、卓姓(1080人)、翁姓(1005人)。
3、人口不足千人的姓氏有:
董姓(973人)、龔姓(893人)、茅姓(855人)、馮姓(825人)、池姓(805人)
梁姓(775人)、郭姓(732人)、宋姓(688人)、闕姓(688人)、石姓(676人)
高姓(670人)、管姓(630人)、譚姓(600人)、夏姓(592人)、雷姓(568人)
趙姓(546人)、嚴姓(542人)、馬姓(465人)、巫姓(545人)莊姓(441人)
康姓(400人)、童姓(400人)、施姓(384人)、杜姓(350人)、危姓(166人)
萬姓(100人)
文字:《沙縣百家姓》來源:沙縣蝦網
拓展知識:
- 奧克斯eo故障(奧克斯e0什么故障)02-27
- 1海信42k11p怎么折開(海信42K11P:全方位展示超清畫質)
- 2電視頻道沒了怎么恢復(快速解決方法)
- 3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號碼查詢(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查詢)
- 4艾木歐防盜門沒電打不開怎么辦(艾木歐防盜門沒電無法啟動?解決方法總結)
- 5ENS指紋鎖售后熱線(ENS指紋鎖售后熱線-專業解決您的問題)
- 6打電話顯示關機是什么原因(如何解決手機無法接通問題)。
- 7v500hk1 cs5故障維修(v500hk1 cs5故障維修指南)
- 8創維液晶電視的遙控器怎么調試(創維電視遙控器調試指南)
- 9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
- 10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 - 完善24小時保
-
蘇州張家港史麥斯壁掛爐售后電話(如何快速找到并聯系售后服務)
2024-09-12
-
美的中央空調廠家24小時人工客服(美的空調h什么意思探究美的空調H的奧秘)
2024-09-12
-
三菱電子空調售后維修電話是多少(中央三菱空調出現故障E1全面解析:中央三菱
2024-09-12
-
三菱空調24小時人工客服(三菱空調亂碼df是什么如何解決三菱空調顯示屏出現亂
2024-09-12
-
三菱中央空調廠家售后服務24小時服務熱線電話(三菱空調拆裝三菱空調移機視頻
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