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微波爐顯示250故障(美的微波爐顯示250故障怎么辦)
前沿拓展:
百年夢正圓 闊步向深藍
——講述大連造船廠建造航母的奮斗歲月
2019年12月17日,我國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艦在海南三亞某軍港交付海軍。 資料圖片
2022年6月17日,福建艦下水。
我國迎來第三艘航空母艦的同時,一張泛黃的老照片重新在網絡上刷屏。照片中,被稱為“中國航母之父”的劉華清將軍參觀美軍航母時踮起腳尖,只為看得再仔細一點。這一幕,觸動了無數國人心弦。
劉華清將軍去世一年多后,世界的目光,投向大連造船廠碼頭一隅——
2012年,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在這里正式交付海軍;5年之后,同樣的地點,我國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艦,在此舉行下水儀式。
歷史銘記著這些瞬間。遼寧艦與山東艦,兩艘開啟了中華民族航母夢想的航空母艦,依次從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大連造船廠駛入人民海軍的裝備序列。大連造船廠,也因此被稱為中國航母“夢工廠”。
新中國建設時期,毛澤東表示:“必須大搞造船工業,大量造船,建立海上‘鐵路’,以便在今后若干年內,建設一支強大的海上戰斗力量。”周恩來曾遺憾地慨嘆:“我搞了一輩子軍事、政治,至今沒有看到中國的航母。看不到航空母艦,我是不甘心的啊!”
一份航母“情結”,縈繞在幾代中國人心間,揮之不去。大連造船廠,正是從這樣滿懷期待的歷史目光中走來,劃下閃光的航跡。
這里是“中國海軍艦艇的搖籃”——
新中國第一艘登陸艇、第一艘反潛護衛艇、第一艘彈道導彈潛艇、第一艘導彈驅逐艦、第一艘萬噸遠洋補給艦、第一艘航空母艦……
伴隨中國海軍的成長足跡,數百艘艦艇從這里駛向萬里海疆。它們標定了人民海軍走向深藍的鏗鏘步伐,在中華民族向海圖強的長卷不斷書寫嶄新的篇章。
如今,中國領海上的航母身影無時無刻不在宣告:中華民族擁有眺望深藍的前瞻者,也不乏腳踏實地的筑夢人。今天,讓我們將目光投向大連造船廠,聆聽遼寧艦、山東艦兩艘航空母艦背后的“造夢”故事。
與時間賽跑,積蓄駛向深藍的底氣
“中國海軍組織遼寧艦航母編隊在西太平洋海域進行遠海實戰化訓練……”2022年5月3日,周峰對著一條幾十字的新聞看了許久。放下手機,他望向不遠處的碼頭,山東艦正靜靜停泊于此,在大連造船廠進行可用性提升維護。
看著中國的航空母艦漸漸駛向深藍,參與了遼寧艦改裝與山東艦建造的周峰,思緒不禁飄回17年前。
周峰從小在大連造船廠旁邊長大,身邊的親朋好友經常談論起航母。那一年,他即將從大連海洋大學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畢業,便聽到這樣的討論——“瓦良格號就停在大連造船廠,造航母肯定要提上日程了!”
一瞬間,周峰的激情被這個消息點燃。大連造船廠發布招聘信息的當天,他毫不猶豫地遞交了簡歷。
幾年后,時任動力系統專項組組長的周峰真正登上了瓦良格號這艘龐然大物,逐一走過迷宮般的3000余個艙室。“盡管當時的船體銹跡斑斑,我依然大為震撼,心生敬畏。”他說。
這艘龐然大物帶給周峰的第一個挑戰,便是在腦海中繪制一張“航母地圖”。一個星期的時間,周峰“貓”著腰走過1.5米高的液艙,爬過直徑不足60cm的人孔,不知疲倦地穿梭在航母的各個艙室,摸清了所有閥門、設備位置……
“飛天巡洋,動力先行。”為了追趕工作進度,按時完成遼寧艦的交付,動力系統原本的工作量,被壓縮在80天內。
周峰每天帶著組員奔波忙碌,日程表上密密麻麻的事項容不得絲毫延誤。早上給工人布置任務前,他要把所有流程都在腦海中推演一遍,晚上交工時常常已是更深露重,但他從不會因為時間太遲而降低檢查標準。“這是對每一天的工作負責,也是對航母質量負責。”周峰說。
2012年9月25日,在周峰與許多科研人員、工作人員的共同見證之下,遼寧艦正式交付,人民海軍終于擁有了第一艘航空母艦。
時光悠悠流轉,航母建造戰線也迎來嶄新的青春面孔。2014年8月,動力艙室機艙施工員張成功剛剛入職,便參與到山東艦的自主建造中來。
身著作業服、頭戴安全帽,跟隨著“師父”周峰的腳步,張成功第一次踏入施工場地——“那天,我見到了山東艦,雖然只是總組場地上的幾個分段。現場的工人師傅、管理人員來來往往,到處都十分緊張忙碌。”
所有人都在為著同一個目標揮灑汗水。那個炙熱的瞬間,定格為張成功對首艘國產航母的初印象。
山東艦作為我國首艘自主建造的航母,它的動力系統儀器設備眾多,管路系統復雜,更有多個高精度作業項目。動力系統是全艦其他一級系統系泊聯調的保證,張成功負責的動力艙室,則是首艘國產航母動力系統首個鍋爐點火、聯動試驗單元。
這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才來到大連造船廠,就承擔起了緊迫而艱巨的任務。
炎炎夏日,暑熱蒸騰,張成功身上的工作服,時常因為長時間浸泡在汗水中,結出一層白色的鹽晶;凜冽寒冬,漫天飄雪,在施工場地上奔忙時,即使穿了兩層棉襖,張成功依然能感到深入骨髓的寒意……
寒來暑往,日復一日。每一天,張成功都在按部就班、細致嚴謹地完成既定工作。“因為這是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航空母艦。為它奮斗的每一天,我都能感到一股熱血在我內心涌動。”這是張成功堅持下去的動力源泉。
時間記錄激情燃燒的歲月,亦定格前進路上的精彩瞬間。
2017年4月26日,張成功永遠也忘不了那天見到的風景——“山東艦出塢下水那天,碼頭上紅旗招展。我看見首臺鍋爐點火時,排煙管冒出縷縷青煙,海天之間晚霞絢爛。那一瞬間我知道,我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每一次測算,只為離標準更近一點
清晨,薄霧漸漸散去,太陽緩緩向天穹攀升。
一陣海風吹過,夾雜著淡淡的咸澀。戴振濤卻無暇細品這份閑適,他把自行車停在大連造船廠的船塢前,馬不停蹄地奔赴“戰位”。這位穿著藍色工裝的鉗工,身影一如12年前般匆忙。
2010年,戴振濤接到一份讓他“興奮到失眠”的任務:參與遼寧艦上中國首臺航母阻攔機的安裝。
航母阻攔機,是用于幫助艦載機著艦的裝置。為了保證隨時能夠復飛,艦載機著艦時都是加速降落。要想在3秒內讓重20多噸、時速高達250公里的艦載機停在200米的甲板上,航母阻攔機至關重要。
“阻攔機平面安裝精度必須達到毫米級。在長達幾十米的平臺操作,誤差要小于萬分之一,精度要求十分苛刻。”戴振濤說。
自此,一直以研磨零件為主業的戴振濤,一頭扎進了數據的海洋。他不但要收集數據,還要在此基礎上進行大量復雜運算,找到安裝的精確參數,再根據這個參數進行精度調整。
測量、計算、調整;再測量、再計算、再調整……
戴振濤每天的日常,就是和這些數字打交道:“有時候會覺得枯燥,但一想到我的計算結果,關系到航母建設的安全系數,又會覺得它們很親切。”
2012年11月23日,殲-15戰斗機從天空俯沖而來。
降落在遼寧艦甲板的一瞬間,戰機被阻攔索穩穩拉住,成功完成著艦。那一刻,戴振濤終于如釋重負地長舒一口氣。
從此,中國海軍航空兵在我國首艘航母上“安營扎寨”。就在這一天,完整具備艦載機戰斗力的遼寧艦,成為了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
在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的建造過程中,大連造船廠迎來新的精度挑戰。
航母推進系統中的長軸系安裝,操作空間狹小,要穿越數道艙壁,而且此前沒有完整可操作的施工工藝。攻關團隊在反復試驗后總結出一套安裝技術方法,卻要在100多米的軸系長度范圍內,將直線誤差控制在幾根頭發絲粗細。這個精度,比奧運射擊冠軍在數十米外命中靶心的精度要求還高。
面對艱巨的挑戰,時任軍品總裝二部副部長的李強,擔負起了安裝過程的照光工作。
李強帶著團隊成員夜以繼日地奮斗在工程一線,為長軸系校準直線。為保證照光精度,他們的施工時間往往是在溫度相對恒定、環境較為安靜的后半夜。
從夏天到冬天,艙室內由40℃到-15℃,從大汗淋漓到呵氣成霧,100個不眠之夜,李強帶領團隊200多人測量記錄了一萬多組數據。10個月時間,他們“披著星光上艦,迎著朝陽下船”,完成近百次軸系照光,保障了長軸系的精確安裝。
“參與照光的技術人員和工人眼睛都是紅紅的,走路晃晃的。”李強還能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但每個人都憋著一股勁,這股勁感染著團隊中的每個人,這就是航母精神和老軍工精神的傳承與升華。”
堅持迎難而上,始終精益求精。大連造船廠與各參建單位一起,破解了一道道技術難題,自主建立起一套精度管理標準體系和控制方法,書寫出航母建造的“中國答卷”。
建造航母的“巨系統”,凝結著代代軍工人的精神合力
2019年12月17日,舷號“17”的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在海南三亞某軍港正式入列。
海風輕拂,微波蕩漾。這場入列儀式對于“大船人”而言,圓了他們心中多年的夢想——投身軍工事業,為國家建造航母,再親眼見證它加入海軍戰艦序列。每一個“大船人”心中,都感到無法抑制的洶涌澎湃。
對軍品總裝二部部長馬瑞云來說,這一刻,更像是“送子參軍”。“航母就像我的孩子,我看著‘他’一點點長大,看不到就想得慌。”他常常這樣說。
馬瑞云被譽為“建造航母的巨系統管理專家”。對于國產航母這項巨系統工程來說,其設計工作量相當于10艘導彈驅逐艦。只有把熱愛注入這項浩大工程中,才能擁有無盡的動力。
山東艦入列,大國巨艦再次揚帆啟航,駛向深藍。為了這一天的到來,大連造船廠的軍工人傾注了萬千心血。
從開工到交艦,2200多個日夜,上萬自檢項目、軍檢項目報驗合格,上萬份探傷報告檢驗通過,展示了“中國速度”,彰顯了“中國質量”。在這個過程中,大連造船廠一代代軍工人,憑借一脈相承的奮斗精神沖破阻礙,合力鑄就了威武磅礴的大國巨艦——
60后的項目總工藝師趙育新,參與完成了首艘國產航母的生產設計和工藝設計。
趙育新帶領團隊應用先進仿真設計手段,首次實現航母的三維設計,攻克了船體結構高強鋼的加工與焊接等重點工藝技術難關。回顧這段特殊又神秘的經歷,他分外淡然:“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使命。”
70后的軍工部副部長王德清,組織完成了山東艦全流程的建造管理。
為縮短建造周期,提高建造效率,王德清采用“殼、舾、涂”一體化現代造船模式,船體成型、下水、系泊試驗、航行試驗等節點大大提前。此中的秘訣,王德清將其歸為創新:“創新需要頭腦、需要勇氣、需要靈光一現,同樣需要耐心、需要定力、需要厚積薄發。”
從船塢注水那一刻,到山東艦靠泊碼頭后12小時,80后的工程科副科長周峰帶著200多人的檢查小組,對船上1500多個檢查點進行了不間斷巡查,并承擔應急搶險任務。
艙外汽笛響起,隱隱約約的歡呼聲隨之傳來。周峰匆匆扒了幾口盒飯,又奔向崗位。他心中只有一個想法:“守好自己這關,一定要讓航母順利下水。”
自出塢到點火不到20天的時間里,90后的動力艙室機艙施工員張成功完成多個液艙的封艙交驗、數十個聯動管路系統的外觀密性交驗、近百個輔機設備的安裝交驗,確保了系泊試驗中首臺鍋爐按時完成點火。
在張成功的身上,既有年輕人的朝氣蓬勃,又有超乎年齡的沉穩認真。經過幾年歷練,現在的他擔任某型產品動力組組長,已然成為這個年輕團隊里當之無愧的“老大哥”。
無論年齡大小,無論職位高低,航母戰線上的每個“大船人”都像一束光——當他們散落在各處,猶如漫天繁星,照亮前行的路途;當他們匯聚在一起,便是一團火焰,燃燒出無盡的能量。
大國巨艦逐夢大洋的鏗鏘步伐,離不開大連造船廠這支有情懷、有智慧、有擔當、有格局的軍工力量。在遼寧艦、山東艦破浪前行的背后,一代代“大船人”用無悔奮斗為夢想奠基。他們將青春歲月,融入了人民海軍駛向遠方的壯闊航跡。(本報記者 劉敏 通訊員 林 賡)
匠心慧眼
信仰之力鑄就大國重器
■尹雪亮
6月17日,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彈射型航空母艦福建艦下水。從遼寧艦、山東艦到福建艦,從開國大典上的“萬國造”,到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自主研發的各型坦克、戰機與戰略導彈,一代代軍工人揮灑熱血、接續奮斗,我國一個個重大自主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其動力源泉正是在于信仰。
習主席深刻指出,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信仰,是來自人們靈魂深處的真摯追求,是人們奮斗終身的力量之源。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澤山投身火炸藥技術研究60多年,讓我國火炸藥技術登上世界之巔;被譽為“中國保爾·柯察金”的吳運鐸為研造槍彈三次重傷,始終戰斗在軍工一線;“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黃旭華64歲仍不計個人安危,進行深潛試驗……新中國成立以來,許許多多一線軍工人一次次詮釋著信仰的內涵。因為有信仰,他們堅定篤行;因為有信仰,他們勇敢無畏;因為有信仰,他們讓有限的生命迸發出無限的能量。
“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品行和生命。”小到一個人、一個集體,大到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堅持信仰,才能無論“順風”“逆風”,都“無阻其飛揚”。對軍工人而言,信仰是匠心之根,是立業之本。今天的軍品生產,早已告別了“一盞枯燈一刻刀,一把標尺一把銼”的時代。信息化武器裝備不斷趨向“高精尖”,軍工產品出現半點問題,都可能關乎戰場勝敗、國家安全。軍工人只有堅定信仰,把為國礪劍、鍛造國之重器的使命牢牢刻進心間,不斷攀登科技高峰、打造尖端武器裝備,人民軍隊才能在戰場上占據優勢、贏得主動。
今天,為了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夯實信仰的基石、擦亮信仰的底色、激發信仰的力量。當今社會思想觀念、個人價值取向多元多變,越是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時候,戰斗在軍工一線的軍工人越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唯有不忘初心,不負使命,向著心中信仰堅定前行,方能始終葆有銳意創新的激情,方能事有所成、功有所立,為祖國鑄造決勝未來戰場的國之重器,助力科技強軍進程向前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早日實現。
來源: 解放軍報
拓展知識:
- 開利制冷機故障查詢(開利冷機故障與排除)01-31
- 1海信42k11p怎么折開(海信42K11P:全方位展示超清畫質)
- 2電視頻道沒了怎么恢復(快速解決方法)
- 3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號碼查詢(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查詢)
- 4艾木歐防盜門沒電打不開怎么辦(艾木歐防盜門沒電無法啟動?解決方法總結)
- 5ENS指紋鎖售后熱線(ENS指紋鎖售后熱線-專業解決您的問題)
- 6打電話顯示關機是什么原因(如何解決手機無法接通問題)。
- 7v500hk1 cs5故障維修(v500hk1 cs5故障維修指南)
- 8創維液晶電視的遙控器怎么調試(創維電視遙控器調試指南)
- 9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
- 10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 - 完善24小時保
-
美的中央空調24小時人工服務維修(美的空調外面機啟動時有嗡嗡的聲音什么原因
2024-09-12
-
美的中央空調廠家售后服務電話24小時(美的空調除濕模式開多少度效果好應該設
2024-09-12
-
三菱空調全國客服(三菱空調代碼查詢網如何快速查詢三菱空調故障代碼)。
2024-09-12
-
三菱重工空調總部熱線電話(三菱空調主機不啟動是什么原因如何快速排除故障
2024-09-12
-
三菱電機空調維修24小時上門服務(三菱空調出現e2是什么原因如何快速解決)?
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