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超碰97香蕉|色婷婷日日躁夜夜躁|亚洲一区欧美一区在线播|久久久久久性高|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

歡迎來到同城快修-附近家電維修、家電清洗、家電安裝服務平臺

24小時家電維修熱線:

400—1558638

當前位置:主頁 > 空調 > 維修資訊 >

泰安歐派燃氣灶維修(泰安歐派燃氣灶維修點)

發布日期:2022-12-06 12:27:10 瀏覽:
泰安歐派燃氣灶維修(泰安歐派燃氣灶維修點)

前沿拓展:


天津五大道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諸多具有異國情調的歷史風貌建筑 彰顯了這座城市的歷史鉤沉與文化底蘊,這些建筑曾經的主人,多為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社會名流和風云人物,他們在這片土地留下了抹不去的足跡和諸多傳奇故事。

20 世紀40 年代初期,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北平協和醫學院被日軍占領,一批愛國醫師,不堪日本人統治,紛紛來到天津創建醫院,開辦醫學與護理教育,填補了西醫學科的一些空白,健全了西醫學科的門類,稱之"協和派",與"北洋派"、"小河沿派"并舉,使天津的醫療技術水平領先全國,成為天津西方現代醫學再次發展壯大的里程碑。

多年來他們在這里相約而居,形成一個名醫薈萃的白衣精英群體,豐富了五大道的人文內涵,卻鮮引人注目。曾幾何時,他們以看病救人,救死扶傷為己任,活動在五大道周邊的街巷,為天津及全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斗轉星移,時過境遷,故人已去,逝者如斯,皆先哲之言,惟今昔有別,物是人非而已。

五大道堪稱"不落的萬國建筑博覽會",精美多元化的歐陸風格建筑是天津小洋樓的典型代表。名人名宅中的名醫故居演繹出一個時代醫學人物的不同人生。解放初期五大道依舊居住著許多名醫,那些建筑始終保持著原汁原味的樣子。

20 世紀50 年代初天津成都道與長沙路(原英租界倫敦道與伯斯道)交口

云南路30 號,中國實驗病理學家李漪故居

二層磚樓,簡約實用,設計合理,樸實無華,是李漪來津后,國家分配給她的房產。

李漪(1897-1982),山西昔陽人。1897 年6 月17 日在廣州出生,后隨家遷至北平。她是1924年北平醫學專科學校畢業的第一位女生,曾受聘于北平協和醫學院,后又輾轉湘雅醫學院、南京鼓樓醫院、中山醫學院、上海醫學院、浙江醫專、貴陽醫學院、四川醫學院等多家單位工作。1941 年被國民政府教育部派遣美國。

1954 年李漪回國后被國家安排在北京中國醫學科學院工作,1956年在朱憲彝、楊濟時力邀下,李漪來到天津醫學院,在這里她建立了新中國首個實驗腫瘤研究室,開展近交系小鼠的培育及研究工作,取得突破。所培育兩種小鼠被國際近交系小鼠標準命名委員會和我國衛生部定為國際通用標準化小鼠,其研究成果被國內外廣泛應用。

開展近交系小鼠的培養,是對建立純系動物的鼻祖,美國著名醫學家勒特教授之純系動物--"生物天平"培養的繼承。李漪和勒特教授,同樣在國際上享有盛名,為祖國贏得了尊敬和榮譽。

圖為美國科學期刊1946年的報道,"來自中國的女醫生從事癌的研究工作",高度評價李漪教

李漪教授多次榮獲地方和國家科技進步及發明獎,參與編譯《癌的病理生理學》一書,被譽為"揭癌之謎的女強人"。李漪被人稱作"老小姐",一生忙于事業,為了人類能戰勝癌癥病魔,她大半輩子與小鼠結伴,終身未嫁,1982 年去世 ,享年85歲。

圖為晚年的李漪教授以年邁的身驅,數十年如一日,堅持準時到實驗室工作。

重慶道116號,內科學專家楊濟時故居

楊濟時一家曾在這里居住多年,這是一幢典型的歐式小洋樓,前后兩排相互對稱,坡頂上邊鋪滿了紅瓦,與灰白墻面非常協調。踏上正門的石階,推開木門,室內鋪就西洋地板、裝有木質的樓梯和窗框,樓前的庭院曾是主人散步的場所,遠遠望去很有韻味。小樓過去的靜雅早已不現,如今這里改建成了天津市和平區第十六幼兒園,成為孩子們的天地。

楊濟時(1900-1970),江蘇吳縣人。早年畢業于北平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曾任南京中央醫院內科主任,湘雅醫學院、貴陽醫學院教授,廣西省省醫院院長(民國時期廣西稱省)。1945年到剛解放的大連參與籌建大連醫學院。

解放后,楊濟時參與籌建了天津醫學院和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任副院長兼內科主任。當年與朱憲彝一起向人民政府互薦擔任天津醫學院院長。  

楊濟時(后右1)1926 年在北平協和醫學院畢業,他在此攻讀醫學博士學位時,與朱憲彝、金顯宅、趙以成等是校友,是他們的師兄,深得師弟們的敬重。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楊濟時積極投身抗戰,組織湘雅醫學院戰時服務團到抗日軍隊中進行醫療急救知識教育,還多次到長沙市廣播電臺宣講戰傷急救知識和方法。1938年7月,由于抗戰形勢緊迫,湘雅醫學院決定遷校。楊濟時發起組織了湘雅醫學院戰時服務團奔赴鄂東開展為廣大難民的救護服務。1945年抗戰勝利時,楊濟時已是全國名醫。國民黨政府千方百計想拉攏他,但他不為所動,毅然奔赴東北解放區,參與大連醫學院的組建并執教,為解放區培養了大批急需的醫療人才。楊濟時長期從事內科臨床及醫學教育工作,尤其在血液病的研究上作出重要貢獻,積累下許多內科臨床經驗,具有極高的學術造詣和科研成果,著有《腎盂腎炎》、《心血管》等醫學專著。

圖為湘雅醫學院戰時服務團部分團員合影。

1957年, 楊濟時被錯誤地劃為右派,"文革"時又慘遭迫害, 1970年含冤去世, 享年70歲。夫人郭奎云,貴陽醫學院護理專業畢業,曾在天津市護士學校從事護理教育工作,天津市第十屆人大代表,退修后赴美與女兒團聚。女兒楊藹美1982年天津醫學院醫療系畢業, 從事醫學科研與教學。

圖為楊濟時全家合影照。

成都道100號,中國著名內分泌學專家朱憲彝故居

這是一所普通的三層連排里弄式樓房,建于1934年,由著名建筑設計師閻子亨設計。三層磚木結構,偏東南朝向,機磚墻身,水泥屋頂,木質地板,三槽窗戶,設有暖氣衛生設備,建有前后小院。全樓共有房屋16間,大小緊湊合理,實用方便。時為聯合銀行房產,1950年2月,朱憲彝購買入住。

朱憲彝(1903-1984),天津市人。中學時在直隸第一中學讀書,學習優秀,以各科考試成績全優,被北平協和醫學院錄取。1930年畢業,并獲醫學博士學位,留校任教,潛心專研內分泌疾病研究,取得創新的突破成果。作為當代代謝病學奠基人,20世紀30年代,朱憲彝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做博士后研究,他以代謝性骨病的鈣磷代謝系統的研究聞名于世,成為國際代謝性骨病鈣磷代謝研究的先驅者。美國著名鈣磷代謝專家Stanbury稱,"朱憲彝于40年代發表在巴爾的摩《醫學》刊物上的一篇論著《鈣磷代謝研究對發病機理的意義以及AT(雙氫速變固醇)和鐵的治療作用》為代謝性骨病研究的奠基石"。

圖為北平協和醫學院1930 年畢業生合影照片,朱憲彝(左4),現存于北京協和醫學院檔案

解放后,朱憲彝歷任天津醫學院院長、天津市內分泌研究所所長、河北醫學科學院院長、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中華內科學會主任委員、中華內分泌學會主任委員、衛生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地方病領導小組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碘缺乏病專家組組長、全國一至五屆人大代表、天津市一至九屆人大代表、中國科協委員、天津市科協副主任。20世紀50年代后,他倡導并主持地方性甲狀腺腫和克汀病的研究,使中國在這一領域躋身于國際先進行列。

圖為1962年朱憲彝教授(右4)參加全國醫學科研會議,受到毛主席的接見。

朱憲彝德高醫粹,在多年臨床實踐中,熱心指導青年醫師,關愛患者,平易近人,深受人們敬仰。他經常教導學生,"作為一個醫生就是要講究醫德和工作作風。在工作上要力爭治愈病人,不能治愈,也要對癥治療,減輕病人痛苦,實在醫療無效,也要給病人以精神安慰和同情"。在醫學教育方面,他主導籌建了天津醫學院,首倡與綜合大學合辦八年制醫學教育試點班、恢復高等護理教育專業、推行醫學本科畢業生二次分配等聞名全國。朱憲彝非常關心學生的成長。他講道,"必須從醫學生時代起,就要重視一切自然科學和基礎醫學的理論學習";"僅僅滿足于成為一個醫生是不夠的,要爭取做一個醫學科學家,不但要能醫治面前的病人,而且也要有發明創造,醫治所有的病人"。

朱憲彝是一位卓有建樹的臨床內分泌專家,是國際上公認的"當代鈣磷代謝研究之父"。

20世紀70 年代初 久居中國的西哈努克親王多次往來天津請朱憲彝教授為他治病,朱憲彝得以從"牛棚"里脫離出來。

圖為1973 年西哈努克親王與夫人在天津迎賓館宴請朱憲彝教授(左1)。

1984年12月25日上午,朱憲彝教授在家工作時,心臟病猝發,沒來得及與任何人道聲告別,就永辭人間了。按照朱憲彝生前的遺囑, 親屬把他的兩萬元存款、所藏全部書刊、住房等都上交天津醫學院,并把他的遺體捐獻給醫學事業。朱憲彝是天津人民的好兒子,他默默地走了,什么也沒帶走,什么遺產也沒給子孫們留下......

睦南道75 號,泌尿外科學專家施錫恩故居

建于20世紀30年代 的歐式折衷主義流派三層樓房。整體磚木結構,外面清水磚墻,樓頂四坡排列,屋檐突出。室內設施完善,地板和樓梯全為純木打造,歐式壁爐、天花板、三槽窗等凸顯西洋情趣。施錫恩教授與夫人馬月欄 * 相依為伴,茶余飯后,夫人總會在這座樓里為施錫恩彈奏幾首鋼琴曲,消除丈夫一天工作的疲勞,他們在此度過了美好的時光。如今這座小樓早已換了主人,憶舊往事,醫學前輩留給后人更多的是緬懷與崇敬。

施錫恩(1904-1990) ,江蘇蘇州人,出身于醫生世家。師從中國早期泌尿外科奠基人謝元甫,是我國著名泌尿外科專家、醫學教育家,中國泌尿外科創始人之一。1921年考入北平協和醫學院預科班,學習成績與林巧稚齊名,出類拔萃。1929年于北平協和醫學院畢業后獲博士學位。1931-1942年留北平協和醫學院任副教授,1942 年為反抗日本統治,他與一批協和醫師到天津恩光醫院行醫。施錫恩在泌尿外科學享有極高聲譽。當選過國際泌尿科學會會員和美國自然科學榮譽會員。

解放后,施錫恩先后擔任過天津市人民醫院和第一中心醫院泌尿科主任,與朱憲彝,楊濟時等一道參與了天津醫學院籌建工作,任外科學教授。曾任中華醫學會理事、中華泌尿外科學會常委、天津市人大常委、天津市政協常委等職務。

名師出高徒,施錫恩在臨床實驗中培養了大批泌尿外科醫學人才,最突出的是他的學生吳階平和歐陽乾,二人后來成為中國泌尿外科學的領軍人物。施錫恩與吳階平合作撰寫的《泌尿外科學》是新中國第一本泌尿外科專著,受到國內外醫學界廣泛關注,多次再版,獲得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獎勵。

圖為施錫恩(中)與吳階平(左)、歐陽乾(右)的合影。

睦南道69號,中國腫瘤之父金顯宅故居

建于20世紀30年代,與外科學專家萬福恩 * 故居相鄰,具有歐式折中主義的風格。為兩層磚木結構,坡形瓦頂大屋檐,樓體通用清水磚墻而砌。室內設施考究,有豪華木地板和樓梯,鑲設歐式壁爐,天花板用以燈光灰線,外部環境非常幽靜。

舊時的睦南道叫鎮南道,在20 多處名人舊居中,就有10 余處是名醫的住宅。每逢周日,這里歡聲笑語,熱鬧非凡,金顯宅常與周邊的同行聚在一起在這座小樓里打橋牌。金顯宅自從北平到天津后,一家人在這幢樓里住了40 余年,1989 年將房產轉讓給了電力局。

金顯宅(1904-1990),韓國首爾人。自幼跟精通漢學的父親金泰相學習漢語,酷愛中國文化,對中國懷有深厚感情。1919 年僅有15 歲的金顯宅為逃避日本統治,在父親幫助下冒險偷越鴨綠江大橋,來到中國投奔在張家口開診所的大哥金顯國。1926 年金顯宅從上海滬江大學醫學預科班畢業后,以優異成績考入北平協和醫學院。4年后他獲準加入中國國籍,1931年于北平協和醫學院畢業,后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后留校,任北平協和醫院腫瘤科住院醫師、主治醫師。1937年,金顯宅赴美留學,先后在紐約市曼哈頓區紀念醫院、芝加哥腫瘤研究所學習腫瘤病理和臨床,首次發現嗜伊細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腫病。1939年,又先后訪問了歐洲八國,考察腫瘤診療工作。1939年10月,任北平協和醫學院外科副教授和協和醫院腫瘤科主任。

金顯宅夫人燕京大學校花吳佩球為津門四大買辦之一,匯豐天津分行經理吳調卿長孫女,二人都酷愛音樂和網球而相識結緣。時吳家極力反對這門婚事,拒送陪嫁,不臨婚典,其母嚴淑英(李鴻章幕僚,滬上大買辦之首嚴筱舫長女)憐女心切,終去金家圓場,母女相擁大哭,金顯宅深受感動,婚后對吳佩球呵愛備極。二妹民國名媛吳佩琳(吳靖)是趙四小姐趙一荻的嫂子,曾因逃婚離家出走,嫁與清華同學趙四的六哥趙燕生,金顯宅遂與趙燕生結為"連襟",是無話不說的好兄弟,閑時兩人就比"誰更怕老婆",自主婚姻的共同經歷使兩家人經常來往于五大道之間。

金顯宅與朋友們在虹橋俱樂部游玩后的合影(右4金顯宅)

圖為金顯宅早期的家庭合影照。夫人吳佩球1942 年隨夫來津,解放后參與籌建了天津市醫學圖書館, 其后離職。圖片中的孩子分別是長女金蕓培、次女金蓉培、兒子金文培,長女與兒子先后在美國定居。

金顯宅1941年在國內首創"舌癌根治性聯合切除術"。在世界腫瘤學領域確立了自己的學術地位。1942 年他攜全家從北平到天津,在睦南道買房定居,每天都去恩光醫院出診,當年五大道上的富紳名流,洋人買辦等紛紛慕名找他看病,每天收入頗豐。1947 年他曾有意舉家南遷上海,后被朱憲彝勸阻,安心居津。

解放后,金顯宅在天津人民醫院創建新中國第一個腫瘤學科,聞名全國。他醫德高尚,深受天津人民崇敬。1980年金顯宅任天津市人民醫院院長和天津市腫瘤研究所所長,1983年任名譽院長和名譽所長。他還是中國抗癌協會名譽理事長,美國腫瘤外科學會榮譽會員。金顯宅曾被津門多所醫療機構聘為外科專家顧問。金顯宅有著堪稱世界一流的腫瘤外科手術治療技術,外國同仁稱,"觀其手術精致如藝術般享受"。他對"腮腺下頜內側部的腫瘤"頗有研究。率先在國內臨床上推廣乳腺腫瘤及頭頸部腫瘤和宮頸癌的臨床、病理診斷及手術治療。金顯宅在多年實踐中提倡醫學教育,注重培養人才,他的學生桃李滿天下。

金顯宅(中)與弟子"五虎大將"(左起王德元、張天澤、金家瑞、李樹玲、王德延)的合影

金顯宅創辦的"全國腫瘤高級醫師進修班"受到衛生部稱贊。創辦了《中國腫瘤臨床》雜志,親任主編。他在腫瘤醫學領域多有建樹,從事醫學研究和臨床醫學工作近60年,用中、英文發表 腫瘤學術論文100多篇,出版了多部專著,著有《腫瘤學講義》、《實用腫瘤學》、《乳腺癌的研究》和《醫學百科全書腫瘤分卷》等諸多學術專著。金顯宅對中國抗癌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文革"時,金顯宅被關進"牛棚", 受盡迫害,兩年后才獲準回醫院工作。1987 年金顯宅以83歲高齡首次回韓探親,感慨萬千。1990 年9 月4 日金顯宅在天津逝世,眾多津門百姓排著長隊自發為他送行,感謝他幾十年來為中國人民的健康事業所作的貢獻。他的骨灰最后撒向了渤海,實現了他"背靠大陸,漂向仁川"的遺愿。

圖為時任國家政協主席李瑞環到醫院看望金顯宅教授

云南路57號,心臟內科學專家卞萬年故居

建于1937年,由著名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主持設計的英格蘭鄉村小型別墅建筑,精巧秀雅,與眾不同。立面為3層人字形組合造型,由大及小,層次分明,前后錯落。室內裝修氣派豪華。院落似田園,花草遍布,給人一種異鄉風情。

卞萬年(1904-1992),江蘇儀征人。作為中國心血管病專業的先軀,卞萬年是北平協和醫學院的高材生,他學業優秀,醫術精湛,畢業后留校任教施醫。1942 年日本侵略軍占領協和后,他與方先之等人發起組織諸多協和精英到天津創業,集資接辦恩光醫院,大家一致推舉卞萬年擔任首任院長。

天津恩光醫院院址位于黃家花園(今成都道與河北路交口)。恩光醫院是一座歐式洋樓,平面倒"V"字形布局,正面入口處有4根高大的立柱,樓房頂部設有半圓形轉角平臺,造型獨特。原址后改建為中國銀行,現也已拆除。

恩光醫院最早是由陳善理開辦的一所私人婦產科醫院,由于這批北平協和各科醫生的到來,使之成了遠近聞名的綜合醫院。施錫恩、卞萬年、林崧、金顯宅、林必錦、卞學鑒*、林錦奎*、關頌韜*、王志宜*、曾昭德*等都曾在此行醫,來恩光醫院看病的人越來越多。當時的協和這批精英后來大多成了津門名醫,他們在五大道周邊置買房產,安家樂居,為天津人民排疾治病,救死扶傷,推動了天津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開創了津門醫學的第二個春天,一時間天津的醫療技術水平堪比京滬,領先全國。

*卞學鑒:(1910-1979)天津市人,皮膚科學專家。出身于津門望族,為嚴范孫之外孫,其父卞俶成,著名金融實業家,曾接管祖上家業隆順榕藥莊;其母嚴智蠲,女性教育活動家。卞學鑒自幼接受良好教育,1937 年畢業于北平協和醫學院,曾在天津恩光醫院和北大醫院工作,解放后任天津紡織醫院皮膚科主任,參加過抗美援朝醫療隊,1961 年被評為市級勞模,是天津市政協委員。 撰有《關于輸血性梅毒》等多篇學術論文。

*林錦奎:眼科學專家。1931 年畢業于北平協和醫學院,獲眼科學博士學位,曾任天津市市立眼科醫院首任院長。

*關頌韜:北京市人,神經外科學專家。出身西醫世家,北平協和醫學院第一期畢業生,醫學博士,與趙以成、張查理并稱"中國神經外科學三杰",三人均為當時世界上少數能掌握開顱手術的中國醫生。長期在北平中央醫院(現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工作,曾在天津恩光醫院短暫行醫,其年輕在清華讀書時是學校文體活躍分子,酷愛足球運動 ,解放后赴美定居。

*王志宜:(1903-1984),天津市人,兒科學專家。美國密執安大學醫學院博士,回國后在南京中央醫院、天津女醫院、北平協和醫學院、天津恩光醫院任兒科醫師。解放后曾任天津市婦幼保健院、天津市兒童醫院顧問,是九三學社天津分社常委。(五大道故居:睦南道31 號)

* 曾昭德: (1900-1981),廣東廣州人,內科學專家。早年留學美國,獲醫學博士學位。曾在天津馬大夫醫院、恩光醫院任內科主任,解放后任恩光醫院、市立第五醫院院長。曾當選九三學社天津分社委員、政協河北省委員會委員、政協天津市河西區委員會副主席。有言其是為曾氏家族曾國藩之后人,有待進一步考證。夫人段瑂為段祺瑞孫女。(五大道故居:重慶道239 號)

圖為1948 年 6 月卞萬年作為恩光醫院院長親筆簽名的醫院證明函。

天津解放前夕,卞萬年離開恩光醫院,在賣掉了云南路上的房產后,攜家來到香港,投奔父親卞白眉。卞白眉出身顯赫,在津門經營金融業20 多年,1919年出任中國銀行天津分行經理,名揚華北,是天津英租界華人董事。熱衷教育,曾先后出任南開大學商學院、新學書院、耀華中學、中西女中、匯文中學等校董會董事。1948年卞萬年在父親卞白眉的資助下,全家移居到美國舊金山,取得在美行醫執照,繼續從事自己未盡的心內科學事業......

圖為卞萬年與家人的合影(后為兄弟6 人,右2 為卞萬年,在兄弟中排行老四,前右1 為其父卞白眉,前中為其母李國錦,李鴻章之侄孫女)。

卞萬年與家人的合影(右2 為卞萬年,前右1 為其父卞白眉)

睦南道139號,婦產科學專家柯應夔故居

這座小洋樓建于民國初年,有百余年歷史。其間更換了不同的主人,建國后的 20多年中它的主人是婦產科名醫柯應夔,此樓建筑面積 800余平方米,屬磚木結構,采用紅磚清水墻。整樓上下分為兩層,內外環境清雅幽靜,居住辦公都相宜。

柯應夔(1904--1979),福建福州人。1933年畢業于北平協和醫學院。同年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美國紐約癌瘤紀念醫院研究員。

圖為北京協和醫學院檔案室保存的柯應夔學籍檔案照片。

圖片顯示的是1933 年6 月,柯應夔在北平與協和醫學院畢業生及時任院長顧臨的合影。(前排左起:魏淑珍、方先之、司徒展、王耀云、顧臨、汪紹訓、瞿承方、黃克維、陳國楨;后排左起:周壽愷、鄧家棟、彭達謀、柯應夔、黃家駟、李洪迥、吳瑞萍)。

柯應夔長期在天津從事婦產科學臨床和研究工作。是當時津門婦產科學"五巨頭"(柯應夔、林崧、楊柯、俞靄峰、顧學勤*)之一,他對中國女性骨盆進行過深入研究,收集大量女性骨盆樣本分析取值,糾正以往臨床錯誤論斷,取得突出成果,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最高獎。

* 顧學勤:(1903-1984)天津市人。婦產科學專家,長期從事婦產科學臨床與研究工作。1929年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后赴英國留學,1935年獲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院士學位,曾在英國倫敦皇家學院學習。1939年起任香港大學醫學院副教授。1942年回津創辦天津立仁醫院、任院長。解放后于1956 年起,任天津市第二中心醫院婦產科主任。是九三學社天津市分社成員。(五大道故居:重慶道與昆明路交口)

圖為柯老晚年仍在孜孜鉆研女性骨盆,伏案寫作,筆更不輟。

目前在天津市中心婦產科醫院標本室中,保存了世界上最多最全的女性尸骨骨盆標本150 余具。延續著柯老生前對女性骨盆不斷研究的遺愿。

大理道41號,胸外科學專家張紀正故居

一幢不十分引人注目的小洋樓,20世紀30 年代五大道上的民居,至今保存完好,久經風雨,紅瓦棕墻始終如初,二層磚木結構,堅固結實。樓前小院私密性封閉,適合居住。張紀正一家1942年起就住在這里,"文革"期間慘遭抄家,房產被造反派強占。

張紀正(1905—1984),山東濰縣人。1930 年北平協和醫學院畢業,獲博士學位。其后在協和醫學院擔任住院醫師、副教授。1937年赴美留學,在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院畢業,1940年回國,任北平協和醫學院外科主任。上世紀40 年代張紀正來天津行醫,與方先之等創辦天和醫院。他曾成功地進行了我國首例"左全肺切除術",轟動亞洲,影響世界。成為中國醫學史上第一位切除左全肺獲得成功的醫生,被譽為"亞洲第一刀",名聲大震。作為一名著名的胸外科專家,張紀正在醫學界德高望重,他是天津九三學社會員,中華醫學會天津分會理事,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天津市胸科醫院胸外科主任,天津市政協五至七屆常委。他著有《外科手術105 例面面觀》等醫學專著。

張紀正1984 年10 月11 日因患腦動脈栓塞醫治無效去世,享年79 歲,一代" 刀王"永遠離開了我們。

睦南道67號,婦產科學專家林崧故居

這是一幢富有折衷主義建筑風格的三層樓房。建于20世紀30年代。是林崧自北平到津門后所購房產,樓房設計簡約大方,又不失高雅。室內設施考究,都是西式裝飾,布局合理, 居住舒適。

林崧(1905-1999),福建仙游人。1932年北平協和醫學院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1936在德國、英國攻讀婦產科學。1938年回國后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林崧離開北平協和醫學院,攜全家來到天津,初在恩光醫院行醫。曾為張學良夫人于鳳至醫治婦科病,為黎元洪兒媳接生,在津門名氣很大。

圖為北京協和醫學院檔案室保存的林崧學籍檔案照片。

日本戰敗投降后,北平協和醫學院復院。時林巧稚曾寫信給林崧,邀其回北平。林崧早已對天津有了感情,婉言謝絕了林巧稚的邀請,決意繼續留在天津工作。 解放初期,林崧在天津市立婦幼保健院(水閣醫院)任院長。后來在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和天津市中心婦產科醫院任職婦產科主任,對女性惡性腫瘤的學術研究具有突出貢獻,是我國婦產科病理學的先驅者和奠基人,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是天津市政協委員、天津市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 "文革"結束后,林崧對婦產科事業的追求更加執著,他以自己年邁的精力,堅持伏案寫作,總結自己50多年從事婦產科臨床實踐以及病理學研究的豐富經驗,完成了《婦產科病理學》一書的出版,獲得全國優秀圖書一等獎。鄧穎超生前曾在天津看望林崧,深情地對他說,"您為中國婦女服務,是林巧稚之后最好的婦科醫生,我感激您,全國婦女感激您"。林崧5個子女中有4個是由林巧稚親自接生的,體現了"協和福建二林"的深厚情誼。

圖上為20 世紀40 年代初,北平協和醫學院婦產科同仁合影,(中排左2 林崧,右2 林巧稚)。

圖下為20 世紀80 年代,林崧教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做病理實驗。

林崧在行醫之外最大的愛好就是集郵,作為資深的集郵家,他的藏品中有許多珍品,上至清代、民國及解放區郵票,下至新中國老紀特和文革郵票,他都有收藏。多次榮獲國內外郵展最高大獎。

圖上 為林崧生前珍藏的帶有"PUMC" 打孔字母的"北平協和醫學院在20世紀30年代使用的公用郵票", 該票一直到1942年初協和關閉時才停止使用。協和職員因工作用途可從科室領取郵票,經收發室審核后才能發走信件。若發現私人挪用,將嚴格處罰。"PUMC"是英文Pep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的縮寫(北平協和醫學院)。

圖中 為林崧去世后,天津市集郵公司發行紀念封,緬懷林崧教授生前對醫學及集郵事業作出的貢獻。此封是林崧郵品拍賣顧問、津門郵票鑒賞家楊洪儒先生從林崧追悼大會現場寄給集郵大家楊耀增先生的實寄封,飽含了集郵愛好者對林老的敬仰之情。

圖下 為1988 年天津市衛生局集郵協會成立時會員合影,時聘請林老(前排右4)為名譽會長,(最后排左1 為作者)。

睦南道109號,"骨圣"方先之故居

五大道典型的英式小別墅,風格獨特,紳士作派。樓房分為上下兩層,樓頂鋪就紫紅房瓦,格調溫馨,用混水砂石罩墻面,其上以琉缸磚作點綴裝飾,非常美觀。室內裝修雖不張揚,采用西式古典布局,突出實用氣場。

方先之(1906-1968),浙江諸暨人。中國骨科醫學創始人,醫學教育家,因醫術精湛被譽為"骨圣"。

1925年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醫預科,1928年入北平協和醫學院就讀。1933年畢業,以成績優異留校工作九年,作過住院醫師、總住院醫師、助教、講師、副教授, 曾到美國進修骨科學,獲醫學博士學位。回國后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北平協和醫院被迫停辦,方先之與一些協和老同學來到天津,1942 年創建私立天和醫院,并附設護士學校;1944 年創建私立天津骨科醫院。

1944年8月1日,私立天津骨科醫院在沙市道正式開業,是當時國內第一家骨科學專科醫院。由方先之任院長。開業之初,醫護及工作人員只有10 余人,設病床10張,分三等, 增設等外床和包干床,方便窮人就醫。醫院雖小但名聲很大,由于方先之醫術精湛,患者紛紛前來。為適應需求,1946年骨科醫院遷至長沙路,規模比過去有所增加。解放后一度并入天津市人民醫院,1965 年選址建新院,直至發展成如今的以骨科學為特色的大型三甲綜合醫院- 天津醫院 ,方先之為此奮斗了大半生,作出了非凡的貢獻。

圖為20世紀40 年代私立天津骨科醫院醫務人員合影。

解放后,方先之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精神煥發地把全部精力傾注于骨科醫療事業中去。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不久,方先之參加了第一批醫療隊。隨后方先之在天津市人民醫院任骨科主任,還受聘擔任剛剛成立的天津醫學院外科學教授。方先之在全國首創骨關節結核病灶清除療法,他的骨腫瘤分類方法,被稱之"方氏分類法",在骨科臨床上被廣泛應用。把大骨科細化為系列學科。1957年創辦《骨科進修班通訊》,著有《骨關節病灶清除法》、《中西醫結治療骨折》等骨科學術專著。

"文革"中,方先之慘遭迫害,身患肝癌,1968年6月29日在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病逝,年僅62歲。10年后恢復名譽,天津市為方先之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社會各界代表及生前友好數百人到會緬懷這位為我國骨科學奮斗終生的著名專家與學者。

圖為方先之( 左3 )與中西醫結合骨科專家尚天裕(左2)在一起查房。

馬場道原169號、171號,天津天和醫院舊址

今已不存在。20世紀40年代鄧家棟以院長的身份在這里工作過的地方。這是一幢英國庭院式建筑,原為津門軍火買辦雍劍秋1920 年建成的西湖飯店,內部裝修豪華講究,西式設施俱全,聞名華北。作為慈善義舉,雍劍秋于1942年春,把西湖飯店惠租給鄧家棟、張紀正、方先之、柯應夔等名醫,并借用一切家具,無償供天和醫院使用。2007年,這座與利順德飯店同樣享有盛名的歷史建筑被拆除。

圖1為民國時期位于馬場道上的天和醫院舊影;

圖2 為1976 年地震后時為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婦產科住院部的原西湖飯店舊址受損嚴重;

圖3為上世紀80年代整修后該址曾作為天津市婦保醫院;

圖4為上世紀40 年代天和醫院院長鄧家棟(右)與方先之合影。

鄧家棟(1906-2004),廣東蕉嶺人。我國血液學事業開拓者。1924 年在東吳大學就讀,1926 年在燕京大學主修化學和醫學,兩年后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同年考入北平協和醫學院,1933年畢業。

作為血液病專家、醫學教育家,鄧家棟在20世紀30年代根據細胞生物特性,提出新的血液細胞命名,結束外文直譯造成的命名混亂。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北平協和醫學院和醫院被日本侵略軍強占,鄧家棟在道濟醫院任內科主任,后轉往天津加入由幾位校友創辦的天和醫院任內科主任,后兼任院長。1948年北平協和醫學院恢復后,被聘回校任內科學教授兼內科副主任,仍主持血液學組和實驗室的工作。

鄧家棟與夫人王耀云教授是北平協和醫學院同班同學。王耀云在考入協和前是金陵女子大學的高材生,1937年6月10日二人在上海結婚,婚后二人相濡以沫,共同走過67年風雨歷程,是一對長壽夫妻,被醫學界稱為"永不凋零的玫瑰"。夫婦育有兩子,均為高級工程師。

圖為攝于20世紀50 年代,鄧家棟( 前右1)與夫人王耀云( 前左1)、長子鄧浚獻(后右1)、次子鄧濂獻( 后左1)及老母親(前中)的全家福照。

鄧家棟在津門工作多年,對天津感情深厚,情有獨鐘。1957 年他在天津主持建立了輸血及血液學研究所并任所長,1958年劃歸衛生部管理,更名為中國醫學科學院輸血及血液學研究所并設附屬醫院。1970年遷往四川簡陽,1979年在鄧家棟的力爭下,回遷天津,更名為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附設血液病醫院。

鄧家棟曾任九三學社第六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七屆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第八、九屆中央參議委員會常務委員等職務。

"文革"后,他一度在人民衛生出版社任總編,主要負責書刊的編審工作。1978年被調至中國醫學科學院參加教育方面的領導工作,井與黃家駟等籌備恢復八年制的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隨后他被任命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副校長,兼任血液研究所名譽所長。

鄧家棟作為葉劍英元帥的保健組組長深得葉帥信賴,葉帥曾經親筆題詩贈與鄧家棟,"澤畔行吟放屈原,為伊太息有嬋娟。行廉志潔泥無滓,一讀騷經一肅然"。

圖為鄧家棟于1979 年4 月在武漢與葉帥合影

常德道24號,兒科學專家范權故居

該建筑始建于20世紀30年代,東臨桂林路交口,是一幢二層磚木結構樓房,具有典型英國庭院式建筑風情。大筒狀紅色瓦頂格外醒目,門窗全是優質木材做成。室內按照歐派風格裝修,用料講究,設施齊全。院落深深,范權生前常住在這里。

范權(1907-1989),江蘇吳縣人。1926年,范權進入北京協和醫學院學習。1931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從協和醫學院畢業,并獲得文海氏(Wenheim)獎金及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授予的醫學博士學位。范權是我國兒科醫學奠基人之一。

解放后,他參與領導籌建天津市兒童醫院( 初以南門外原婦嬰醫院為址,后遷至佟樓)曾長期擔任院長。范權在小兒水鹽代謝、代謝性疾病、實驗性佝僂病等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詣,在我國首先提出對吐瀉患兒水電解質紊亂的治療方案。他發明的"范氏輸液法"在國內得到廣泛應用。

范權先后擔任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委員、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醫學專業組成員,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中華兒科雜志》編委等學術職務。他還作為民主人士積極參政議政,先后擔任過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常委、天津市委主任委員,天津市第二至五屆政協副主席,天津市第九至十一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他還是第五屆至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文革"期間,范權被誣為反動學術權威,受到殘酷迫害,被抄家游斗。1979年恢復院長職務。1981年9月任名譽院長。1989年7月5日范權因肺原性心臟病在天津逝世。

圖為范權教授(中)在指導青年醫生。

常德道69號,神經外科學專家趙以成、婦產科學專家汪培媧故居

這是一幢精致小巧的歐派城堡式建筑,二層小樓,8間房室,拱式大門。一層作為飯廳、客廳;二層作為臥室、起居室和書房,裝修豪華。后院設有甬道和花壇。趙以成、汪培媧夫婦及孩子從北平到天津后就長年住在這里,幽靜溫馨的家是他們休閑的暖巢。

趙以成(1908-1974),福建漳州人。中國神經外科學創始人,1934 年畢業于北平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他曾師從世界著名神經外科專家 Penfield 教授,具有超高的神經外科臨床技術。1938年入加拿大蒙特利爾神經病學研究所學習。1940年回國,繼續在北平協和醫學院工作。1942年12 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北平協和醫學院被日軍占領,趙以成被迫在北平開辦私人診所。受校友們影響,1943年趙以成全家遷居天津,欲在恩光、天和謀職,無奈編員全滿 ,只得暫時從事私人行醫。當年人們對神經外科手術很難接受,那時國人"談開顱就色變",加之醫療設備落后,趙以成雖有高超醫術卻難以施展,只得靠他看普通外科和夫人汪佩媧在婦產科的收入維持生活。

汪培媧(1904-2005),山東泰安人。"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后,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趙以成背后的女人就是婦產科專家汪培媧。汪培媧是天津市文史館館員、天津市政協三至八屆委員,出身大家閨秀,其祖父汪寶樹曾是清末進士,當過天津知事,官至二品天津道。汪培媧是津門才女,獲北平協和醫學院婦產科學博士。良好的修養和氣質造就了她青春的活力。她早年曾與鄧穎超、馬駿等人在津參加學運。在協和讀醫時與趙以成相愛,后結為夫妻,汪培媧長趙以成4 歲,二人育有一女二男。汪培媧在醫院是女強人,在家則是一位賢妻良母。因工作關系,趙以成常年奔走于京津兩地,為了更好地照顧趙以成,她接受了周總理的建議,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專心照顧丈夫。1974年趙以成去世后,汪培媧與兒女相伴又生活了30多年,101歲時去世。她晚年充滿了對趙以成的思念,"翠竹清心塵不染 ,蒼松葉茂志干云",是其生前對丈夫一生的最好評價。

圖為醫學界伉儷趙以成(右)、汪培媧(左)于1930 年 在北平協和醫學院讀醫時保存在學籍檔案中的個人照片。

1934 年26 歲的趙以成剛從北平協和醫學院畢業就與汪培媧喜結連理。

圖為汪培媧與趙以成的結婚紀念照。

解放后,趙以成停辦了自己的私人診所,接受朱憲彝的親聘,在天津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現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創建新中國首個腦系科,擔任科主任。其后趙以成又擔任北京宣武醫院院長兼神經外科主任,北京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被選為全國第二、三屆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任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精神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還是國際外科學會和國際神經精神科學會會員、加拿大外科研究所學員會會員。

趙以成曾經參加過抗美援朝醫療隊,以自己高超的醫療技術搶救了無數志愿軍戰士的生命;他曾受周總理委托,參與救治病危中的李克農將軍,手術后李克農將軍來天津療養。

圖為趙以成、汪培媧夫婦與李克農將軍( 中)在津合影照。

作為我國神經外科學的奠基者,他對顱腦損傷、腦腫瘤、腦膿腫、腦寄生蟲等領域頗有研究。主編有《神經內外科手冊》、《急性顱腦損傷手冊》等醫學專著。留下百余篇神經外科學論文。他以高超的神經外科臨床經驗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神經外科學人才,使之成為學科骨干或領軍人物。"文革"期間,趙以成受過極大迫害,身患直腸癌,1974 年不幸去世,年僅66 歲。

圖為趙以成(左1)1965 年為戰斗英雄麥賢得做手術。

睦南道60號,耳鼻喉科學專家林必錦故居

這是一幢200 多平米的西式風格洋房,建于20世紀20年代末,簡約實用,設施完備,裝修樸素。頂部有燈光灰線。室外前后都有寬敞的院落,房后院落開闊,花草樹木茂盛,環境幽靜,極適居主。

林必錦(1911-1996),福建永泰人。1938年畢業于北平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曾在平津兩地行醫,任北平中央醫院(現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天津恩光醫院醫師。20世紀50 年代林必錦創立了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耳鼻喉科,任科主任,是我國耳鼻喉醫學的創始人之一。 "逢山必登,登山必達頂",爬山是林必錦最大的的業余愛好,林必錦生前幾乎登遍名山峻嶺。

河北路253號,放射醫學專家杜持禮故居

該建筑出自旅居天津的奧地利著名建筑師羅爾夫·蓋苓之手,是20世紀30年代初杜持禮父母的房產。整體為磚木結構的三層樓房,樓頂設有平臺,墻面設計每層各異,造型獨特,室內裝修西式風格。

杜持禮(1913-1984),浙江紹興人。中國放射醫學創建人之一,出身富豪家庭,父親杜荷舫早年留學英倫,其母為英國仁記洋行買辦李輔臣之女。杜持禮自幼接受良好文化教育。從天津新學書院畢業后入燕京大學醫學預科班,后以優異成績考入北平協和醫學院,1938 年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留院當助教,期間奠定了扎實的放射醫學臨床基礎,在該學科領域獨領風騷,聲揚京津,被一些醫療機構爭相聘請。

解放后,杜持禮曾任天津市胸科醫院放射科主任、主任醫師。是天津放射學科協會理事、《中華放射學雜志》編委、天津市第五至第十屆人大代表,九三學社社員。撰有《支氣管造影復習》、《深部X光治療與鐵制劑治療的影響》、《膈肌結核病》等高水平學術論文數十篇。 杜持禮專業功底扎實,對現代放射醫學有深入研究,為我國放射醫學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

睦南道金林村3號,泌尿外科學專家虞頌庭、婦產科學專家俞藹峰故居

這座小洋樓于1913年建成,是五大道比較常見的二層西式小洋樓,整體采用清水磚墻,入口處有轉角,上部筑有陽臺,頂部為不規則多坡頂,周邊出檐,開有天窗,內外環境幽靜。虞頌庭、俞藹峰夫婦享受國家高級知識分子待遇,由政府分配住房,自1956 年起就在這里居住。

虞頌庭(1914-2010),浙江慈溪人。1939 年北平協和醫學院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并留校任外科助理住院醫師。曾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研修,師從于國際著名泌尿外科專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查理·赫金斯教授。1948年回國就職于天津中央醫院(現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任外科主任。

解放后,參與天津醫學院籌建。曾任天津醫學院外科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天津醫學院附屬總醫院外科主任。多年來從事于外科臨床醫療、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工作,創辦《中華泌尿外科雜志》,在泌尿外科學造詣頗深。20世紀70年代,虞頌庭作為中央醫療小組成員,曾為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診病,是首屆"吳階平醫學獎"獲得者。作為我國泌尿外科奠基人之一,虞頌庭醫德高尚,注重醫學教育,他為我國培養了許多外科、泌尿外科領域的英才,吳咸中、馬騰驤、劉自寬、王鵬志、韓樹楠等都曾是他的學生,他為國家醫學衛生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虞頌庭擔任過天津市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第六、七、八屆常委、九三學社天津市委會名譽主委等職務。2010年5月18日,虞頌庭因病逝世,享年96歲。

俞靄峰(1910-1991),浙江寧波人。1939年畢業于北平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1946年,俞靄峰赴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學習。1948年學成回國,在天津中央醫院(現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工作。

解放后,俞靄峰與丈夫虞頌庭共同參與創建天津醫學院,任天津醫學院婦產科學教授、天津醫學院附屬總醫院婦產科主任,天津市計劃生育研究所所長,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會副主任委員,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世界衛生組織婦嬰衛生委員會顧問。俞靄峰還是第一、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

作為新中國婦產科學的奠基人之一,她曾是中央醫療小組成員,長期負責多位中央領導人的保健及疾病診治工作。她在中國最早創建了女性內分泌實驗室,長期致力于口服避孕藥的研究,在國內首創炔諾酮避孕藥,全國推廣使用,促進了我國計劃生育事業的發展,取得豐碩成果。主編《婦產科手術學》、《產科內分泌》等學術專著,撰寫了多篇高水平醫學學術論文,為我國婦產科學的發展和計劃生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1991年5月31日,俞靄峰教授因病在天津去世,享年81 歲。

圖為醫學界伉儷虞頌庭(右)、俞靄峰(左)于1935 年在北平協和醫學院讀醫時保存在學籍檔案中的個人照片。

俞靄峰與虞頌庭同是協和校友,曾與虞頌庭一起在抗戰大后方出生入死,救死扶傷。兩人在學習和工作中相識相愛,互勉互勵,結為夫妻。

圖為俞靄峰與虞頌庭1941年北平協和醫學院合影。

上世紀70年代,俞靄峰曾作為中央醫療小組成員,為黨和國家領導人診病。俞靄峰和虞頌庭這對醫界伉儷曾被周恩來和鄧穎超親切地稱為"男虞"和"女俞",業余生活中,"男虞"愛音樂,"女俞"愛芭蕾。

圖為俞靄峰(右)與鄧穎超( 中)、林巧稚(左)的合影照。

云南路31號,結核病學專家朱宗堯故居

三層磚木結構的小樓,雖不顯眼,卻堅固耐用。室內西式的裝修風格,彰顯出主人與眾不同的個性,他曾在這里冒險在自己女兒身上試種卡介苗,表現了白衣戰士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

朱宗堯(1914-1998),天津市人。1939年畢業于北平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1947后先后赴丹麥、瑞典、法國、美國等國學習卡介苗制作技術。1948年回國,在天津首次推行卡介苗預防接種,并獲顯著成效,使天津成為中國最早接種卡介苗的城市。他是聞名于國內外的結核病防治醫學專家,天津防病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解放后,任天津市結核病防治院院長、名譽院長,天津市結核病防治所所長,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會會長,中國防癆協會常務理事、天津市分會理事長,國際防癆協會理事。著有《結核病概論》、《皮內接種卡介苗實用價值》、《結核病學流行病學》等醫學專著。朱宗堯從事防癆事業50多年,矢志不渝,鍥而不舍,為天津防癆事業的發展,傾注了畢生精力,做出了重要貢獻。1998年8月31日逝世,終年86歲。

結 語

本篇所及五大道名醫( 西方醫學)故居(按已故名醫出生年排序),因系統篇幅所限, 尚有一些在五大道居住或工作過的醫學前輩故居尚未收進篇中來。全篇收錄1956 年經周恩來總理親自批準的天津市10 位國家一級醫學專家楊濟時、朱憲彝、施錫恩、金顯宅、林崧、張紀正、方先之、范權、柯應夔、趙以成;五大道最早的名醫丁懋英;津門最早專科醫院創建人田大文、吳廷椿、楊珂、屈鴻鈞 、鄧家棟;在五大道居住或行醫,并在各自專業學科上有所建樹的已故先輩名醫李漪、卞萬年、汪培媧、林必錦、杜持禮、虞頌庭、俞靄峰、朱宗堯、張天澤等19 個醫學專業學科的25 位名醫,23 處故居。全篇以百幀圖片,千余文字輯成,幾經更新,雖百密總有一疏,掛一而有漏萬之嫌,敬請關注,愿與交流。

參考文獻

【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資料. 北洋女醫局卷.

【2】天津市檔案館資料. 民國時期衛生/醫院卷.

【3】北京協和醫學院檔案室資料.20 世紀40 年代卷.

【4】天津市衛生史志編修委員會. 天津市衛生行業高級專業人物志略.1997.

【5】政協天津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近代天津十二大名醫【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6】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編寫組.從學堂到醫專【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7】天津醫科大學編寫組. 天津醫科大學六十年征程.2011.

【8】天津日報傳媒集團. 天津小洋樓【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

【9】賈長華. 今晚叢書- 水閣醫院108 年【M】.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2011.

【10】政協天津市河西區委員會. 天津河西老醫院【M】. 北京: 華齡出版社,2016.

轉載自 王金盾的美篇。

作者簡介 :王金盾(1950-),男,醫學編審,研究方向: 繼續醫學教育/醫學發展史。

拓展知識:

泰安歐派燃氣灶維修

歐派燃氣灶打不著火故障 燃氣灶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重要的電器,特別是對于天天都需要在家做飯的人來說,是會經常使用到燃氣灶的。一旦燃氣灶出現問題,就是一件讓人苦惱的事情。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燃氣灶常見故障和維修方法,這些知識都可以了解下的哦。


1.打不著火

打不著火,是燃氣灶最常見的故障了。這時候可以先查看有沒有煤氣,是否忘記繳納燃氣費了。還可以排查一下燃氣灶的電池是否有電,如果沒電的話要及時更換電池。另外還要看看燃氣灶點火針是否正常。當你按下開火旋鈕,聽到有啪啪點火的聲音可就是打不著火了,那就是點火針漏電或者壞了。遇到這種情況得打電話給維修師傅,讓后者幫忙更換新的點火針。

2.火苗變小

燃氣灶火苗變小也很常見。常見的有兩個原因,一是風門出現問題,需要我們對其進行調節。二是是燃氣灶經過長期使用,燃氣孔被食物的殘渣堵住了。遇到這種情況,天然氣沒有完全燃燒,火力不夠強勁,火苗會變成紅色。這時候必須要趕快清潔。要首先要關掉燃氣的開關,然后再清潔掉燃氣灶表面的污垢,將灶頭取下來,用牙簽等工具來疏通清潔一下。

3.燃氣灶漏氣解決方法


a、若果家中使用的是液化氣,可以自行檢查 減壓閥 連接處是否漏氣,具體的方法是蘸少量肥皂水,滴在減壓閥與液化氣罐連接初,觀察是否有氣泡產生,如有氣泡產生,則需咨詢用戶更換減壓閥。

b、打開燃氣灶的通氣閥,使氣源暢通。

c 、若發現漏氣嚴重的話,應該及時聯系專業的人員上門檢修,在等候期間,應立即打開門窗,并檢查燃氣灶開關是否關閉,若未關閉的話,應將其及時關閉。在檢修人員還未到達以前,用戶切勿在室內逗留,并嚴格禁止火種入內,亦不要開或關電燈,以免發生中毒、爆炸等事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毛片无遮挡高清| av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一区|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乱码免费| 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小说| 久久日本片精品aaaaa国产|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老色鬼| 久久久国产精品黄毛片| 日本一本免费一二区|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 亚洲综合av色婷婷| 亚洲加勒比少妇无码av| 中文无码一区二区视频在线播放量| 天天澡夜夜澡狠狠久久|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青草| 日韩不卡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乱一区三区狠狠| 99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欧洲一区二区视频|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熟女一区二区三区国产777| 中文在线中文a| 秋霞午夜成人鲁丝片午夜精品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久女警|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香蕉在线| 日韩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在线观看黄片| 用舌头去添高潮无码av在线观看| 大胆国模大尺度一区二区|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欧美裸体xxxx极品少妇| 久久国产偷任你爽任你| 国产区亚洲一区在线观看| 99re66久久在热青草| 蜜桃av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 在线| 少妇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 狂野欧美激情性xxxx按摩| 未满小14洗澡无码视频网站|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