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德意燃氣灶上門維修(洛陽燃氣灶修理電話)
前沿拓展:
洛陽地處秦嶺淮河一線,每到冬天,呼嘯的冷風成了標配。古時,沒有暖氣、空調,逼人的寒氣讓取暖御寒便成為許多人家的一件大事。在物質匱乏的古代,古人要如何度過苦寒的冬季呢?祖先們想出的五花八門取暖方法,絕對讓你驚嘆。
清代《九九消寒圖》,九個字系雙鉤空心字,每字均為九畫,每日涂一畫,九九八十一日正好涂完。
古代也有“暖氣房”
早些年,洛陽一帶的老房子多是夾心墻,兩邊青磚砌就,中間填充蓋房子所產生的廢磚爛瓦,一則提高承重能力,一則加厚墻體,以便取得更好保暖效果。有些人家墻中還留有煙道,與屋中的爐火灶臺相連,生火做飯的熱氣通過煙道從墻中穿過排出,便可增加室內的溫度,也算是環保節能的取暖方式了。
有些人家睡覺用火炕??挥纱u、土坯砌成,下面留有炕洞,同煙囪相連,可以燒炕取暖。更多的人家為了節約燃料,將做飯用的灶臺同炕連在一起,亦起同樣效果。家里地方寬暢些的,就將灶臺做得大些,灶臺上放著溫罐,存放熱水,空余的地方還留有坐人的空間。冬天不便到室外活動,大人便把小孩子放在灶臺上,或睡覺或玩耍,既可以隨時看護,又能御寒取暖。
清代民間居室布置展示
此外,古代的帝王們還有很多御寒取暖的辦法,譬如建椒房、鋪火道等。椒房里的“椒”指花椒,花椒在古代被視為一種保溫材料,和泥之后,覆抹在墻壁的表面,達到保溫的作用,跟現在的建筑內外墻保溫原理相似。
古代的宮廷建筑師們,想到比較科學的方法為皇宮供暖。其中一種就是將宮殿的墻壁砌成空心的“夾墻”,俗稱“火墻”。墻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設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燒上木炭火,熱力就可順著夾墻溫暖到整個大殿。為使熱力循環通暢,火道的盡頭設有氣孔,煙氣由臺基下出氣口排出,這其實就是北方暖氣的最初雛形。
室內取暖還容易些,室外取暖就不方便了,受諸多條件限制。當然,也有不受限制的。如掃地工人和室外工作的工人將干枝枯葉或碎木塊攏成一堆點燃,火煙交加,熱烘烘的,大家圍坐在一起談天說間把身子烤得暖烘烘的。洛陽老話“廖天野地烤火——一面熱”,就是其生動真實的寫照。
流動取暖是那些室外經營的攤販、出苦力的人要面對的難題。長久以來,聰明的勞動人民總能想出解決辦法。簡單省事的用個熱水壺拿布裹起來抱著暖手,也可揣入懷里,還有的帶個小火爐,捎上煤炭或木柴便可。
冬季陰冷,但愛夜晚垂釣的人們不會在冬季閑著。冬天有人夜釣時帶一個鐵桶,里面橫、豎插兩根粗棍,然后將鋸末在桶中壓實。抽出粗棍,便有了一個通風道,烤火時點燃鐵桶下面風口處的鋸末即可。若想火燃大點,就打開風門。這樣一桶鋸末可以燃一夜而不會熄火,這不失為冬天流動取暖的好辦法。
暖爐
火盆、暖壺、手爐……來見見古代的“暖寶寶”們
但凡冬景,都少不了火盆的身影,可置于室內或庭院中,燒炭取暖,故亦稱“炭盆”。
古時,姑娘出嫁的嫁妝中多備有炭火盆架子和炭火盆。炭火盆架子為方形小桌,也叫炭火桌。桌面上依火盆大小挖一圓洞,洞內放入炭火盆,火盆有銅質、鐵質,大小與臉盆相似。
炭火桌一般分兩層,下層有一個方抽斗,可以放些小工具,如炭鏟、火鉤等,也可放備用的木炭;上層火盆外側有五六寸寬,可放水壺保溫,也可烘烤衣物。每至冬季飛雪彌漫之時,三五友人圍坐炭火桌旁,桌上置酒壺小菜,邊酌邊聊,興致盎然。腳冷了可以蹬在桌子的第二層上,很是暖和。
聰明的古人還會玩二合一:在火盆里燒松枝,可為居室添香,香薰取暖二合一;也會在火盆上放水,變身加濕版火盆。
西漢大墓出土的銅手爐。只見于史料記載,系首次出土實物,具有重要的補史價值。
富裕人家孩子們上學多用暖手爐,是舊時民間普遍使用的掌中取暖工具,圓形,多窟窿,帶把手,可以放入炭,可拎也可放進懷里。
爐身分外殼和內膽。內膽多為銅制,內放燃炭,以產生熱氣,而外殼包裹內膽,既能保存內膽的熱量,又能通過內外兩層之間的空氣傳導,把熱量由內膽口沿上的鏤空爐蓋(爐罩)散發出來。爐火不會一蓋即滅,又不會太旺、摸著燙手,還能透過蓋子的空隙,侍弄炭火。古人寬袖大袍,手爐可置于袖中或懷中隨身帶著,所以又有“袖爐”、“捧爐”的雅稱。
足爐比手爐大,用錫或銅制成,民間稱“湯婆子”,裝上熱水,可以放到被窩里焐腳,與現代的熱水袋相似。講究些的,還給暖壺做個棉套,晚上腳蹬著不會燙,還能延長保溫時間。家中實在沒條件用不起暖壺的也有辦法,拿塊紅磚在火上燒熱或把布鞋放在爐邊烤熱后用布一裹就是個“暖寶寶”。宋代黃庭堅詩云“千錢買腳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這種暖具。
仿唐代八面熏爐
在這些常用的取暖設備基礎上,文人墨客還發明一些比較雅致的取暖設備,熏爐就是其中之一。熏爐是用陶土或銅鐵制成的貯火器具,銅質器具做工精致,多為宮里使用;民間多用陶土或鐵制作。既然是文人雅士所用,它就有一些雅稱:“暖爐”、“紅爐”。它們在古代詩詞中,經?,F身,為詩詞帶來一股“暖意”。白居易曾有一首寫熏爐的詩,名為《別春爐》:“暖閣春初入,溫爐興漸闌。晚風猶冷在,夜火且留看。獨宿相依久,多情欲別難。誰能共天語,長遣四時寒?!?/p>
西周獸面紋銅方鼎。鼎最初是人們用來烹煮和盛放肉食的器具。
火鍋+燒烤+溫酒=讓胃溫暖起來
有沒有發現,“鼎”字有點像一個火鍋?鼎最初是人們用來烹煮和盛放肉食的器具,柱狀足底部可以來燃火,烹煮食物。
東漢鏤空花邊銅溫酒爐。溫酒爐下層燃火,上面可以溫酒或做小火鍋來涮肉。
考古學家在偃師二里頭遺址發掘出了許多做飯用的陶鼎:鼎足可當支架,不用另起灶臺,直接在鼎下燒火就成;鼎內熬油煮湯,想吃啥往里擱啥,跟現代人涮火鍋差不多。到了周代,吃火鍋已不算什么新鮮事,東周王城洛陽內外,能找到各式火鍋器皿。比如青銅溫爐,上下兩層,上層盛食物或酒漿,下層放炭火。
戰國錯金銀銅鼎。鼎內煮肉,肉湯則可以從這個短嘴兒里倒出來。
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陽時,銅火鍋“五熟釜”已經問世。“五熟釜”分有五格,不同的格子里可以放不同的湯料,煮不同的食物,避免串味,可算是鴛鴦火鍋、九宮格火鍋的前身。
漢代綠釉烤爐
老雒陽飲食文化博物館展廳里,一件出土于漢墓的“燒烤爐”最為引人注目。這只烤爐長20厘米,寬16.5厘米,高14厘米,長方形,底部有四只腳,兩端有把手,與現代的燒烤爐外形差不多。有意思的是烤爐上架著兩根“鐵釬”,各穿了5只蟬,蟬眼、蟬翼雖經千年歲月腐蝕,仍清晰可辨。這件文物可以佐證漢代就流行燒烤。
銅斝(jiǎ),土于偃師二里頭遺址。
此外,明清以前,由于蒸餾酒尚未發明,酒精純度較低,因此,飲用前常需要溫酒。溫酒具是將酒加熱的器具,配以勺子,便于取酒,又稱尊,后來也寫作樽。李白的詩中有“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梢娮疬@種酒具在唐代仍在使用。
斝(jiǎ)是我國古代一種用于溫酒的酒器。1987年出土于偃師二里頭遺址的青銅斝(jiǎ),通高26.8厘米,口徑14.8厘米,腹徑8.9厘米,侈口、圓鼓腹、圜底、三柱足,口沿上有2個傘形柱,頸至腹部有一折弧形鋬(pàn),是我國目前所知出土年代最早的青銅斝之一。
想象一下,一千多年前的洛陽貴族,吃著火鍋,擼著串,邊酌邊聊,那畫面多美好。
古人冬天都穿什么呢?
在冬季衣著上,現代人有羽絨服、保暖衣,但古人沒那么好的待遇。冬天家境貧寒的人家只能將諸如柳絮、蘆花等縫進衣物或被套中御寒。棉花大面積種植應用后,情況才好了一些。家境殷實的富貴人家,會選擇用動物皮毛制作大氅、披風等,厚重擋風。而明清時期皇室的服飾更顯奢華。冬季的龍袍,會用黑狐皮制作,用紫貂皮等滾邊,保暖效果更佳。帽冠則用熏貂和黑狐皮制作。
繡老鼠葡萄黑綢耳暖
頭部的保暖措施夜是花樣百出。在唐代,有一種從西域過來的“蕃帽”比較流行:它又稱“搭耳帽”,帽兩邊有護耳,冬天垂下來正好護住耳朵。五代至宋朝,騎馬出門的男子會頭戴風帽,御寒且擋風沙。元朝,忽必烈有不少皮暖帽、銀鼠暖帽。明朝,每年冬十一月,“入朝百官賜暖耳”,暖耳多用狐皮類制成,和今人所用耳套相似。
唐代戴高帽子的三彩文官俑
善于創造和充滿智慧的先輩們創造出眾多“御寒神器”,不少設計延用到現在。這些“器物”早已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在凌冽的寒風里,繼續給予我們溫暖與庇護。(策劃:馬佳佳、孫陽丹 圖片來源:魯博、余子愚、李礪瑾、常書香、洛陽社區)
來源: 洛陽網
拓展知識:
- 格力 外機 代碼_102-01
- 外岡鎮空調維修(外岡空調維修電話)01-18
- 荊州燃氣灶維修(荊州燃氣灶維修上門)01-22
- 1海信42k11p怎么折開(海信42K11P:全方位展示超清畫質)
- 2電視頻道沒了怎么恢復(快速解決方法)
- 3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號碼查詢(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查詢)
- 4艾木歐防盜門沒電打不開怎么辦(艾木歐防盜門沒電無法啟動?解決方法總結)
- 5ENS指紋鎖售后熱線(ENS指紋鎖售后熱線-專業解決您的問題)
- 6打電話顯示關機是什么原因(如何解決手機無法接通問題)。
- 7v500hk1 cs5故障維修(v500hk1 cs5故障維修指南)
- 8創維液晶電視的遙控器怎么調試(創維電視遙控器調試指南)
- 9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
- 10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 - 完善24小時保
-
三菱電機空調廠家24小時人工服務(三菱空調代碼不顯示該如何解決)?
2024-09-12
-
特靈中央空調廠家24小時客服在線咨詢(特靈空調制冷劑為什么變少特靈空調制冷
2024-09-12
-
三菱電子中央空調售后服務電話號碼是多少(三菱空調加氟什么作用是什么意思
2024-09-12
-
三菱電機空調廠家售后電話24小時人工電話(三菱空調四通閥卡死怎么處理解決三
2024-09-12
-
特靈空調總部400售后維修(風冷機組不能除霜是什么故障解決風冷機組無法除霜
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