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超碰97香蕉|色婷婷日日躁夜夜躁|亚洲一区欧美一区在线播|久久久久久性高|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

歡迎來到同城快修-附近家電維修、家電清洗、家電安裝服務平臺

24小時家電維修熱線:

400—1558638

當前位置:主頁 > 空調 > 維修資訊 >

株洲石峰區燃氣灶維修(株洲燃氣灶維修電話)

發布日期:2022-10-22 18:24:16 瀏覽:
株洲石峰區燃氣灶維修(株洲燃氣灶維修電話)

前沿拓展:


為慶祝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偉大勝利,記錄這一光輝歷程,從2月18日起,農民日報連續推出《特困片區脫貧記》系列報告文學。

“久困于窮,冀以小康。”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14億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擺脫絕對貧困不僅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更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人類社會進步史上高高樹起的不朽豐碑。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黨全國全社會共同努力下,經過8年持續奮斗,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為見證、記錄這一偉大歷程,農民日報派出30余名骨干記者,深入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進行蹲點采訪,把鏡頭對準深貧地區,把筆觸聚焦戰貧一線,充分展現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帶領人民實干苦干、擺脫貧困的生動實踐,深情講述貧困群眾自強不息、奮力戰貧的感人故事,努力呈現全體人民共襄盛世、同享榮光的美好圖景。

這組系列報道共有14篇,充分運用報告文學的寫作手法,將新聞性、政論性和文學性融為一體,全景再現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波瀾壯闊的減貧歷程,深情書寫中華民族脫貧奔小康的偉大史詩。

【《特困片區脫貧記》系列報告文學】

滇桂黔石漠化區篇:開在石頭上的花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飛 李鵬

【導讀】

“這里已基本喪失了人類生存的條件……”30年前,在不少國外專家眼中,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是人類發展的“絕地”“禁區”,這片大地上,巖石裸露如累累白骨,嚴重的地方甚至寸草不生。

饑餓、災害、封閉……重度石漠化像一座大山,壓得當地百姓喘不過氣,可他們沒有垮掉,而是挺起脊梁向石山宣戰,炸石造田、鑿山修路、恢復生態……他們像孫悟空一樣,不僅在頑石堆里活了下來,還讓寂寥的石山變得生動多彩。

這,是發生在西南大地上真實的攻堅故事;這,是書寫在滇桂黔發展史上的減貧奇跡……

“在石頭縫里能活五百年,你覺得我們像不像孫悟空?”婁德昌瞇著眼睛,皺紋里滿是滄桑,臉上神情安詳。

他說得沒錯!聽完他們的故事,我們覺得這就是齊天大圣。

婁德昌年近花甲,個子小,皮膚黝黑,身板結實。他的家在貴州省貞豐縣銀洞灣村。30年前,銀洞灣地表面積的95%是石頭,白花花的石旮旯里,除了三五株玉米和雜草,就什么都沒有了。

銀洞灣村窩在滇桂黔石漠化區的腹地。

石漠化你們知道嗎?也叫石質荒漠化,是由于人類過度開墾和降雨沖刷導致的水土嚴重流失現象,直觀表現為山體巖石裸露、土層瘠薄。

石漠化問題研究專家認為,石漠化嚴重的地方,比沙漠還可怕,沙漠里還能長點梭梭草、胡楊之類的植物,而重度石漠化地區寸草不生,滿山滿眼都是石頭,因此,石漠化還有個讓人聽了倒吸一口涼氣的名字——地球之癌。

石漠化山區裸露、半裸露的山體,喀斯特地貌發育顯著。呂德仁 攝

銀洞灣的村民們就像孫悟空那樣,食草覓果,夜宿石崖。不同的是,那孫猴子拔根毫毛,想變出什么就變出什么,可村民們把頭發都愁白了,也變不出一擔糧食。

1990年,銀洞灣村人均糧食產量不到100公斤,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4。換句話說,這里的村民每人每天只能吃一根半的玉米棒來充饑。

婁德昌告訴我們,他年輕那會兒,村里的女人只有坐月子時才有資格吃上一碗大米飯,男孩子要光屁股跑到十來歲才能穿上一條褲子。

銀洞灣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滇桂黔石漠化區的貧瘠。翻開如此的歷史文獻,隨處可見的“瘠”字十分扎眼——“土瘠民貧”“田瘠寡收”“土瘠且性堅”……

400多年前,徐霞客游歷至此,唏噓喟嘆:“石峰離立,磅礴數千里,俗皆勤苦墾山,所墾皆磽瘠之地。”

30多年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站在這里,摸著冰涼的石頭搖搖頭說:“這是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

這句話,婁德昌不服!祖宗的腰桿什么時候向石山屈服過?不管再窮再難,比石頭還硬的村民不還是活下來了?

歷史是人創造的。

1988年,我國巖溶地區開發扶貧和生態建設試驗區在貴州設立,這片大地進入系統的“開發式扶貧”階段;1992年,滇桂黔石漠化治理首次列入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2011年,滇桂黔石漠化片區被列入全國14個連片特困區之一,成為之后十年扶貧攻堅的主戰場;2015年,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這里的扶貧開發進入攻堅拔寨沖刺期。

30多年,滇桂黔各族兒女用血與淚寫就“絕地逢生”的戰貧史詩!

在大石山區采訪的那些天,我們聽到不少情節類似的故事:窮山溝里姐弟倆,姐姐被塞進花轎,嫁給外鄉素未謀面但掏得起彩禮的男人,換回給弟弟討老婆的錢。姐姐撕心裂肺的哭喊聲被歡天喜地的鑼鼓聲淹沒,和遠去的花轎一同消失在山谷中。

這是“換婚”,因為窮。

貧窮是什么?看一下《說文解字》的考究吧:“貧”由“分”和“貝”組成,“貝”意為財富,眾人分割財富導致財富減少就是“貧”;而“窮”意為“極”“盡”。“貧窮”就是把財富瓜分到極盡。

土地是財富之母。石漠化則把“瓜分財富”演繹得淋漓盡致——在滇桂黔石漠化區,土地被縱橫的石嶺切割得支離破碎,人均耕地只有九分;不僅如此,降水被喀斯特地貌下的溶洞和暗河盡數吸干,人畜搶水喝。

瘠薄的土層加上降雨的沖刷,讓這里天然成為水土流失的重災區。當地流傳的順口溜,把石漠化區發展條件的惡劣講得很清楚:荒山禿嶺不見林,怪石盤踞不見田;河道斷流不見水,重山阻隔不見路。

在一位老人的口述里,我們看到了石漠化片區幾十年前的一個四季輪回:山大石頭多,出門就爬坡,苞谷種在石窩窩,春種一大片,秋收一小籮……順口溜好念,村民又餓又渴的日子難熬。

過去,農民在石漠化山區艱難生存。資料圖

云南省西疇縣江龍村,多美的名字。

江龍村最美的春天,是村里人最難熬的時候。石坡上長出來稀稀拉拉的玉米,只夠村民吃四五個月。秋收時,村民吃的是玉米窩頭,立冬時,碗里盛的是玉米糊糊,過完年,玉米糊糊就稀成湯水了,正月一過,搪瓷碗被轉著圈地舔得干干凈凈。每到這時,村民們又要背起口袋,到周邊村里借糧了。

借糧哪有那么容易?在西疇,土地面積的99.9%屬于山區,裸露、半裸露巖溶面積占比高達七成五,人均耕地只有少得可憐的七分半,日子再好過的人家也不會有多少余糧。再加上江龍村村民年年來借糧,卻沒個還糧的日子,雖說立下字據“借一還二”,卻也沒多少人愿意借。

時間長了,江龍村的名字沒人提了,周圍的山民只記得,山的那邊有個窮得叮當響的“口袋村”。

“西疇西疇,從稀變稠。”一位老漢告訴我們,他早年間最大心愿,就是讓碗里的飯從“稀”變“稠”。

在國家列出的14個連片特困地區中,滇桂黔石漠化區的少數民族人口最多、所轄縣數量最多、人地矛盾最為尖銳,是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之一。

石漠化區的土地,除了少得可憐,還極度貧瘠。

我們站在一處石頭遍布的山坡上,伸出一根食指,隨意往石窩里的泥土上一戳,就摸到了土下的基巖。

1981年,廣西那坡縣搞了一次土壤普查:耕作層厚度在18厘米以下的耕地,占到了全縣耕地總面積的90%以上。一般來說,耕地的有效耕作土層厚度應當以25厘米以上為宜。

這片土地“瘦”到玉米連根都扎不下去!薄田上長出來的玉米,被老百姓形象地稱為“稀麻癩”——玉米棒上的籽粒稀稀疏疏,就像麻子、癩子的臉。

農民在石窩窩地里種玉米。

1990年,那坡縣的人均糧食產量是242公斤。這是什么水平?和1949年的平均產糧水平相當。苦熬苦干了40多年的那坡人,連一天三頓稀飯都換不來。老百姓實在熬不下去了。

“總不能活活餓死吧!”30多年前,那坡縣銀洞灣的幾戶村民聚在一起,合計著怎么搬出這片荒蕪的石山。

“搬到哪里去?”

“管他呢!先搬出去再說,總比在這石旮旯里挨餓強!”

懷揣著對“吃頓飽飯”的憧憬,幾戶人家變賣了家里值錢的東西,背起行囊,趁著夜色出發了。

然而沒過多久,他們就垂頭喪氣地回來了。原因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各村推開后,土地分到了戶,外來戶分不到土地,也就沒了生存空間。

搬家行不通,村民們沒辦法,只好再回到石頭堆里想辦法。墾荒成了唯一的指望。

婁德昌是村里帶頭墾荒的人,他的講述幫我們還原了當時的場景——村民一個個跪在石窩窩里,小心地拔掉雜草,生怕拔猛了會帶出寶貴的土壤;然后更小心地用鋤刀刨開泥土,塞進幾粒玉米埋上。即便是碗口大的一抔土,村民們也不會放過。

這片荒石坡的下面是花江河,靜靜地流淌了千年,每到夏秋季節,山谷飄落的花瓣就會把江面點綴成流動的花毯,然而婁德昌從未有閑心好好看一看河谷的美景。

在他眼中,莊稼才是最美的風景。跪下、彎腰、刨坑、埋土,往前挪兩步,再跪下、再彎腰、再刨坑、再埋土,幾個動作,村民們重復了幾十萬上百萬次,硬是在石骨嶙峋的荒坡上墾出一片莊稼地。

望著遠遠的花江河,婁德昌說:“當時山上沒有灌溉水源,我們每天走十幾里山路,下到河谷去挑水,然后用瓢一勺一勺地澆在每個有土的石窩窩里。”

大伙就像照顧孩子一樣照顧著那片山坡。

幾個月過去了,綠油油的玉米苗從石縫里歪七扭八地破土而出!婁德昌眼睛亮了,他和全體村民一起,日日夜夜祈求別鬧雨災,盼著秋天開鐮能多收幾株玉米。

石坡能不能開花結果,還得看老天爺給不給飯吃。

雨,對于滇桂黔石漠化區的百姓來說,是夢想,也是夢魘;鄉親們最盼的是雨,最恨的也是雨;盼的是甘霖,恨的是雨災。

“冬春見水貴如油,夏秋水災遍地走”是這里的真實寫照。石山區土層瘠薄,植被稀少,很難涵養水源,喀斯特地下漏斗還瘋狂吞噬著地表水,因此在玉米生長期,村民們盼星星盼月亮,求著老天爺下點雨;而到了夏天,為了保住莊稼,村民們又磕頭拜天,求著老天爺別降雨成災。

鳳山縣也處在廣西石漠化區。《鳳山縣志》中有不少關于雨災的記載,據統計,1950年至1995年間,鳳山縣幾乎每3年就發一次大水,每次大水過境,都會讓村民一年的努力付之東流。民國年間,喬音鄉遭受一場洪災,縣志中這樣寫道:喬音河聚萬山洪,暴發年當夏季中;若里上林溪又會,人家住在水晶宮。這是石漠化區很常見的雨災情形——夏季,玉米生長期里,大雨沖刷石山,山洪匯到河谷,就連河谷平地都難保住莊稼。

婁德昌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6月,一場狂風暴雨襲擊了銀洞灣村,石旮旯里的玉米苗被連根拔起,連同農民半年的心血,一起被卷進了山谷的花江河里。

“那天啥都沒剩下!幾個婆娘沖進雨里,站在石頭上罵老天爺,罵到最后,癱在石頭上哭得死去活來。”婁德昌說,“一輩子種地,沒收著幾斤糧食,舍了臉去借糧,換不回一頓飽飯,狠下心來搬家,最后還是回到這石窩窩里來,沒辦法了,拼著最后一口氣開荒,叫一場大雨給沖了個干干凈凈!”

“想不通啊!我們是造了多少孽,受這么大罪!是老天爺不開眼嗎?”婁德昌搖著頭,連連發問,“花江河就養活不了這幾個可憐人?我們生活的這塊地方,它真的就是一塊絕地嗎?”

30多年來,在廣西鳳山縣金牙瑤族鄉的山頂上,每天總有一個漢子準時出現在那里,風雨無阻,趕牛放羊。

這個漢子名叫杜林強,患有先天小兒麻痹癥,小腿細得像手腕一樣。他無法站立行走,只能手腳并用地爬行,手掌上的繭子,磨得像砂紙,兩塊籃球皮綁在膝蓋上,權當是鞋子了。

患有小兒麻痹癥的杜林強和患有智力障礙的妻子、年邁多病的母親生活在一起

“翹!”每天早晨,杜林強伸著脖頸一聲吆喝,帶著40多只牛羊出門了。埋頭爬行的杜林強,就像羊群里的頭羊。

懸崖峭壁上有段一尺來寬的泥巴路,幾年前,他的一頭牛曾從這里失足墜崖。

我們跟在杜林強后面,走在這條他往返了一萬多趟的路上。

跪了一輩子的杜林強,肩挑著全家六口人的生活——除了照顧智障的妻子、多病的母親,他還把三個兒女撫養成人。大女兒出嫁時,他一分錢彩禮也沒要。

以他的情況,吃住靠政府兜底,女兒結婚多要點彩禮,也是說得通的。我們小心地問到這兒時,這個聲音沙啞的漢子抬起頭:“我自己還能干,國家和女兒已經照顧我很多了,再伸手要他們的,良心上過不去!”

這就是大石山里的人,堅韌、自強、勤勞、善良,從來就不缺精神。

“你們缺什么?”每到一處,我們都會問。

“我們缺條件。”這是我們聽到最多的回答。

缺地、少水、沒路,是阻擋村民推翻貧困大山的最大障礙。

在壯語里,“那”意為“田”。那坡縣里的“那坡”,意思就是“山坡上的田地”。

渴望,往往體現在名字里。在廣西,地名中包含“那”字的地方有1200多處,農民對土地的渴望是如此熱烈而直白。

事與愿違的是,在那坡,叫得上名的山峰有952座,耕地的面積實在少得可憐。

放眼滇桂黔石漠化區,情況大抵類似。

20世紀80年代,那坡縣城廂鎮出了位過著“雙面人生”的鄉村教師李春國——平時,他穿上干干凈凈的中山裝,文質彬彬地夾起課本去村里的小學教書;到了周末,他就半夜4點從床上爬起來,脖子上掛條毛巾,光著膀子,扛起鋼釬去鑿山。

“嘖嘖嘖,這老李怕是教書把腦瓤子教壞掉咯,竟然要鑿山修田?”在村民看來,整座山就是塊石疙瘩,根本不具備開墾的條件,“我倒要看看他開的田能種出來幾坨坨糧!”

李春國沒瘋,他找了塊緩坡,打算“削峰填谷”,就是把坑坑洼洼的石坡整成平地,再用筐把泥土從河谷背上來,鋪土造田。

他往手心吐了兩口唾沫,掄圓了大錘砸向石頭,碎石四濺,崩開的石渣把他的頭發都染成了白色。

你們是不是也有同樣的疑問:李春國吃著公糧,餓不著也凍不著,為什么要千辛萬苦去鑿山?

“我餓不著,可娃娃們餓,他們把碗底舔了一遍又一遍,我看不下去呀!”李春國說,作為一名黨員,他想起個帶頭作用,讓鄉親們看到石頭開花的希望。

李春國做到了,玉米抽穗了,石頭開花了。

村民們不敢相信,光禿禿的石崗竟真的變成了良田!

村民們開始相信,天雖不能改,地卻可以換!

幾年后,炸石造地、坡地改梯地、中低產田改造等補助政策相繼出臺,一場轟轟烈烈的“向石旮旯要糧,向石縫中要地”的運動席卷了大石山區。

一時間,云南各地紛紛設置中低產田地改造辦公室,廣西大力推動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貴州各縣成立坡改梯工程指揮部……

1989年冬,“轟”的一聲巨響,那是西疇縣木者村點燃了云南炸石造地的第一炮。

一塊塊巨大的巖石被炸碎,村民們蜂擁而上,把碎石壘成埂,把泥土填成平地。100畝,300畝,600畝,很快,一塊塊石埂梯田坐地而起,整齊劃一、鋪向遠方。土跑光、水跑光、肥跑光的“三跑地”,在一個春天后,變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

“這是村子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塊地啊!”餓了一輩子的老人王廷章哽咽了。那年秋天,村民碗里的窩窩頭滿得冒出了尖來。

在貴州紫云縣白石巖鄉的干水井村,有一口雜草掩蓋的廢石井,干裂的石碑上有一行模糊的碑文:“人無神力,寸步難移;祈水在者,神必佑之”。

這口井建于嘉慶二十四年,當時,求水于神明是每個村民的精神寄托。

老人們說,西南的渴,渴得讓人心痛。

滇桂黔石漠化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集中在900毫米至1800毫米之間,按理說,這豐沛的降水足以滿足一切農作物的生長。

然而,山上的莊稼卻“喝”不上這救命的雨水。大部分降水在石坡上還來不及停留,就被地下密布的溶洞、暗河吸走了。

“打井不行嗎?”我們隨口一問。

村民說,他們試著打了很多口井,卻沒打出來過一滴水,就算在峽谷低洼處打下去200米深,多半還是夠不到水。

“能不能修水庫蓄水?”我們還是不解。

干部們說,黨和政府也著急,但那時候哪有條件啊,在地質復雜的石山區修水庫是水中望月——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每逢春旱,各個縣里應急辦公室就會立即召集所有灑水車往山里送水,但遠水終究解不了近渴,長長的隊伍早早地就把車罐里的水接光了。

曾經,渴極了的牛羊拱開牲口圈沖向屋里,一頭扎進水桶和人搶水喝。

“眼望花江河,有水喝不著。”在銀洞灣村,下到河谷打趟水要花4個小時;就算到了家里,一桶水灑得也只剩下半桶,不夠吃啊!

村民掂了掂手中的鋼釬,想出了一個最笨但又最聰明的方法——鑿!在石頭上鑿出水池來蓄水!

婁德昌回憶,那時用不上水泥,村民就上山去尋找水平面上有大坑大的石頭,這種是天然儲水的好坯子。

村民們沒白天沒黑夜地鑿。夜幕降臨,朦朧的月光斜灑下來,幽幽的山谷中看不清人影,只看到這邊亮一下,那邊閃一下,那是村民手中的鋼釬鑿在石頭上冒出來的火星子,跳動的火星就像鏡頭上的閃光燈,記錄著村民為水奮戰的每一個夜晚。

后來,積蓄了財力的地方政府發動了大規模人畜飲水工程建設,為村民修水窖、水池提供水泥和補貼。一時間,滇桂黔農村大搞人畜飲水工程建設的場面成了大山里的一道風景線——轟鳴的卡車車隊從山腳出發,往山上送水泥、鋼筋和砂石;村民在田邊挖坑、砌磚、支模,到處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太陽升了又落,月亮圓了又缺。轉眼20多年過去了,夜色中,婁德昌帶著我們爬上了那曾經傳蕩著“叮叮當當”鑿石聲的山坡。

“你看這些水池!”婁德昌指著山坡上映著粼粼月光的水窖,開心地笑了,“它們白天裝太陽,晚上裝月亮,多好!”

今天,水窖、泵站、塘壩、水渠等水利設施如一塊塊大山懷抱的碧玉,星羅棋布地鑲嵌在滇桂黔山區每一座山嶺上。

石漠化山區隨處可見的山腰水窖。

古代的西南之所以被稱為蠻夷之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路難走。大山就像一把巨大的枷鎖,把人們牢牢禁錮在了山里。

破局,還需修路。

我們看到,一個紅色的、直徑約2米的巨大“鑿”字,被刻在了西疇縣巖頭村的峭壁上,崖壁一側,是一段寬闊的水泥通村路。這條路的故事,村民們用了12年去講述。

如今巖頭村掛壁公路旁的懸崖上雕刻著“鑿”字。

巖頭村就像它的名字一樣,位于陡峭的石山之巔,這里峰連天際,飛鳥不通。

沒有哪個地方的農民不希望家里的豬越長越肥,但巖頭村村民卻害怕家里的豬長肥——因為沒有路,去鎮里賣豬只能靠手抬肩扛。不到100斤的豬,村里的男人咬咬牙,能自己扛著下去賣,但是超過100斤就得雇人抬,而雇人抬豬的工錢抵得上賣豬錢的一半了。

村組長李華明攤開手:“肥豬不如瘦豬值錢,你們說這是什么日子!”

早在20多年前,縣里就想給巖頭村修路,政府來看了幾次后,無奈選擇了擱置再議。西疇大山里有1774個村小組,比巖頭村困難的還有不少,有限的財政要緊著最窮的救濟啊!

與其坐等,不如自己修路。

2003年正月初六,就在其他村子還沉浸在過年的熱鬧中時,李華明和全村老少爺們來到村口,擼起袖子,揚起鐵錘,鑿起山來。

“你們村如果能通路,我就能用手心煎雞蛋給你們吃!”山腳處的村民,不相信李華明能帶著村民把路修通。

“困難是石頭,決心是榔頭。我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把路修上!”李華明咬牙說道。

開山要炸石,李華明讓村民用繩子把自己吊起來,懸停在峭壁上打炮眼,腳下的萬仞懸崖就這樣凝視著他。

一錘又一錘,這一鑿就是十多年。為了湊錢修路,村里有80歲的老人望著家徒四壁的房子,把早就為自己準備好的老壽木賣掉了。

村民們鑿彎了多少根鋼釬,李華明記不得了,但他能感覺到自己的頭發越來越白了,飯量也越來越小了,從小養大的看門狗都老得走不動路了。

通車那天,頭一次見到汽車的老人,拄著拐棍顫顫巍巍彎下腰去,伸手去摸車屁股下的排氣管,然后一臉疑惑地問大伙兒:“你們說這汽車它分不分公母啊?”

站在“鑿”字底下,李華明得意地問我們,“你們說我們這條路修得咋樣?”

我們說,這條路就像插入大山的鑰匙,打開了貧困的枷鎖。滿頭白發的李華明跳了起來,拍手稱好。

過去30年,滇桂黔人民鑿山開地、鑿石筑窖、鑿山修路,掀起了基礎設施攻堅戰、大會戰——云南完成中低產田改造面積約3000萬畝,抵得上以色列整個國家的面積;廣西建成的寬度3米以上的灌溉水渠總長度為2.66萬公里,超過了南極到北極的距離;貴州建成農村通組硬化路7.87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赤道兩圈……

西疇巖頭村村民以鑿石修路。李光聰 攝

十日無雨則為旱,一日大雨便成洪。滇桂黔的生態,脆弱得經不起折騰。

歷史上,滇桂黔位居西南邊陲,拱衛著中華大地,歷來為帝王所看重。尤其從明代起,封建王朝開始大規模在這里開荒、屯田,以期“耕除荒穢,變桑麻磽薄成膏腴”。

《鳳山縣志》記載,宋皇祐五年(1053年),鳳山縣境內有“戶約二千余,丁口約八九千”;清朝雍正至道光年間,已經是“約萬戶以上,丁口約六萬余”。幾百年時間,人口增長了五倍;到20世紀90年代,西南地區的人口超載率已經普遍在30%以上。

“開荒開到山尖尖,種地種到天邊邊。”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尖銳的人地矛盾。為了生存,村民只能拿起鋤頭,向更深的山區進發。

人進林退,林退土走,土走石進,石進人窮。就這樣,脆弱的自然基底再加上人們的過度樵采,大石山區陷入了“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白色石斑不斷擴散,一步步吞噬著綠色的山體。

“石頭在長!”年逾古稀的老人脫口而出。

1980年至1990年,滇桂黔的石漠化面積以2%的年均增長率快速增加,每年吞噬的土地約1856平方公里,這相當于每年從地圖上抹去一個縣!

20多年前,劉超仁退休了,此前,他是西疇縣興街鎮的一名小學老師。原本,劉超仁準備回老家江龍村享享清福,可村里山洪的暴發頻率一年比一年高,糧食的產量一年比一年低,倒是這“口袋村”的名號越來越響了。

“這山連件衣裳都沒有,還怎么護人周全?是不是這個道理?”劉超仁告訴我們,一味地墾山,就像喝慢性毒藥,一時不痛不癢,卻會折磨一生。

1985年,西疇縣提出了“30年綠化西疇大地”的目標,吹響了生態保護的號角;1988年,全國巖溶地區的開發扶貧和生態建設試驗區在貴州畢節市建立,滇桂黔開始走上了生態建設與開發扶貧同步推進的新路子。

看著光禿禿的山頂,劉超仁沒心情侍弄花草了,他決定響應政府號召,上山種樹。他盤算著,一個人種樹力量太有限,還得發動大家一起種樹。

可村民們還在溫飽線上掙扎,誰會跟他干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劉超仁上門催問得多了,村民們開始對他沒好氣了。

“放著退休的閑日子不過,你這到底要鬧哪樣?我看你是飽漢不知餓漢饑!”背著口袋、準備出門借糧的糙漢子瞪起了眼。

“村民惱了,你放棄了嗎?”我們問。

“沒有。”

那天,劉超仁暗自發誓,一定要讓村里的“餓漢”變“飽漢”。

第二天,劉超仁就把寫得密密麻麻的入黨申請書交到了村黨支部書記的手里,他要“名正言順”地帶著村民大干一場。

那年,他58歲。

這個干巴巴的老人背著個旅行袋,走了好幾個省找樹苗,終于選到了心儀的樹種——橘子樹。回到家,他先在自家山坡上試種,第一次收獲的橘子就賣出了10倍于玉米的價錢。

“能成!”劉超仁高興極了,“這不就是一看二懶三皆空,一想二干三成功的事嘛!”

村民紛紛跟著劉超仁上山種樹,光禿禿的石頭山像變魔術似的,幾年就全綠了。

自那之后,山洪再也沒有光顧過這個山村。

我們問:“您前半輩子教書育人,后半輩子植樹造林,這兩件事有關系嗎?”

劉超仁想了想說:“我這輩子,一直都在播種希望。”

江龍村先行先試的經驗很快得到了政府認可,在縣政府的推動下,西疇縣探索形成了“山頂戴帽子、山腰系帶子、山腳搭臺子、平地鋪毯子、入戶建池子、村莊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綜合治理模式——把“山頂恢復植被、山腰退耕還林、山腳臺地改造、平地推進高標準農田、家中建沼氣池、整村搬遷”統籌推進。

20世紀90年代,滇桂黔三省雙拳出擊,以“生態+工程”措施綜合治理石漠化,掀起了植樹造林、封山育林的熱潮,在農村大力推廣節柴改灶、以電代柴、沼氣池建設等措施,“山、水、林、田、路、村”綜合治理的號角越吹越響。

鳳山縣石漠化治理成效明顯,如今山體已看不到裸露的巖石

至此,大石山區的發展思路越發清晰:生態改善與脫貧致富都要抓,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都得要。山還是那樣高,水還是那樣長,大石山里的人們,卻換了種活法。

歷史上的貴州關嶺縣,曾經“牛”氣沖天。

“關嶺牛”在明朝崇禎年間就已經聞名全國,位列中國五大名牛,曾經在20世紀80年代創造了年出口15萬多頭的外銷紀錄。

然而,關嶺興也因牛,衰也因牛。越來越多的關嶺牛,把石山上本就稀疏的草慢慢啃光了,村民一度要把牛趕到山尖兒,才能找到幾棵矮草吃。

“農民不養牛養啥?”鄉親們不愿意放棄祖宗傳下來的產業。可如何把養牛致富與石漠化治理結合起來?

關鍵在于改變“啃山吃草”的老路子。關嶺縣政府牽住“牛鼻子”,成立了國有投資公司,建起一棟棟現代化牛棚,并從廣西引進了保水保土又耐旱的皇竹草。

皇竹草似乎就是為了這片石山而生的,再硬的巖石,只要有縫隙,它就能把根深深扎下去。茂盛的皇竹草,一長就是一人多高,不到三年,皇竹草的種植面積就推廣到了數萬畝。

山上種草,山綠了;割草喂牛,牛肥了;牛糞返田,草茂了。有產有業的村民富了,漂泊在外的人們返鄉了,關嶺的“牛氣”回來了。

30多年來,滇桂黔石漠化區抓住西南戰后恢復建設、西部大開發、扶貧開發、生態文明建設、脫貧攻堅戰的歷史機遇,把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相結合,蹚出了石漠化治理的“西疇模式”“鳳山模式”“頂壇模式”“板貴模式”“晴隆模式”等“求美求富”的好路子,培育了核桃、花椒、火龍果、中草藥、養牛等“治山又治窮”的好產業。

我們看到,祖祖輩輩靠生活于此的人們,依然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是方式大不一樣了。

辛辛苦苦一輩子,為家里蓋上幾間像樣的房子,幾乎是每個農民最樸素、最真切的夢想。

住在漏雨的村民家中,圍著塘火聽他們講過去的故事,我們感到,村民逐夢的過程是艱辛的,特別是二三十年前的大石山區,“住有所居”的夢想就像美麗的泡沫,一戳就碎。

地處云貴高原地震帶核心區域、夏季山洪頻發、交通閉塞、建材緊缺、建房技術落后……大把大把的原因阻擋著村民住上一棟好房子。

北方夏季看瓜菜時搭的窩棚你們見過嗎?過去,苗族、瑤族常住的杈杈房就和它很像,杈杈房也叫茅草房,是用樹枝交叉搭成人字形屋架,頂上再搭些茅草,就算“房子”了。

為什么西南地區是全國茅草房占比最高的地區?

除了窮,地方方志中還有一種無奈的解釋——這是一種類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智慧。過去,大石山區山洪頻發,位置低些的房子容易被沖走,久而久之,有不少村民選擇了“鍋箱靠床”的茅草房,就算房子被沖走,再建起來也容易。

即便村民用好些的材料蓋起了樓房,那也是一樓養豬鴨、二樓住人、三樓儲糧的人畜混居吊腳樓,主人每天伴著豬哼聲入睡。這種房子雖然能抵抗一定的澇災,但是一到夏天便糞污橫流、臭氣熏天。

1994年,廣西開始在自治區內推進“異地安置工程”試點工作,把第一批住茅草房的村民接進了水泥瓦房。

一位老太太小心翼翼地撫摸著新房雪白的墻壁,高興地說不出話來。幾天以后,政府的干部來回訪,發現新房里老人沒了蹤影!幾番折騰,干部們終于在老人破破爛爛的茅草房里找到了她。

“你咋又回這來了?好好的瓦房不住,非要來這受罪?”氣喘吁吁的干部們又急又氣。

“等大水把我這杈杈房沖塌了我再搬過去……那么好的房子,我還舍不得住……”老人坐在床角,喏喏道。

這是怎樣一種深入骨髓的心酸!

這是在經歷了多少次洪災的摧殘后才有的悲涼!

對于“一方水土已養不了一方人”的重度石漠化地區,搬,是擺脫貧困的最后希望。

繼被列入全國14個連片特困區之后,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指出,滇桂黔石漠化區的扶貧開發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

在貴州貞豐縣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心安處”社區,辦事大廳里豎立著醒目的兩行字——我身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這一棟棟嶄新的白樓,承載了7331名村民關于家的夢想。

從山溝搬進縣城,從草房搬進樓房,村民的生活發生了180度大轉變。盡管“心安處”社區給7331名村民準備好了新房的鑰匙,但不少村民思想的枷鎖還沒打開。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因為久困于窮,不少村民給自己畫地為牢,只看到了眼前的顧慮:下山以后,買蔥要花錢,吃糧要花錢,就連喝水也要花錢。

我們看到了這樣的黨員干部,為了動員村民們從窮山溝里搬出來,他頂著太陽,爬上了最偏、最遠的山崖;一天下大雨,他在雨中昏倒了,村民把他送到醫院的時候,血壓儀上的數字把所有人嚇了一跳——高壓220!

在干部們傾聽過7331種不同的聲音、遍訪過每一座山頭之后,村民們心里的一團火燒起來了,他們同意搬家了。

挪窮窩是好事,可接下來在社區發生的事是我們沒有想到的。

“這是誰尿的!”樓道白凈的墻面上,一攤黃色的尿漬格外扎眼,社區黨支部書記張忠文生氣了,剛剛入住的安置房就發生這種事,他決定嚴厲追查。

原來,在樓道小便的是一位60多歲的老農民,他住慣了山頂的杈杈房,習慣了在天地間如廁,根本沒見過馬桶,更不知道馬桶怎么使用。

住進新房第一天,他憋尿憋了半天,可圍著幾個房間轉了好幾圈,只覺得哪里都干干凈凈的,也不知道到底哪個才是茅房。后來實在憋不住了,但他又舍不得尿在新家里,只好出門尿在了樓道。

得知真相的張忠文哭笑不得,這也不能怪農民啊,老人一輩子沒下過山,怎么會知道高級的沖水馬桶怎么用呢?

不僅如此,很快,其他社區干部反饋過來類似情況:有的婦女習慣了“鍋箱靠床”的茅草房,竟然把廚房認作是臥室,把床板搬到灶臺旁住下;有的老人不識字,覺得一棟棟整齊的樓房長得都一樣,下去溜達一圈就找不到家了;有的孩子五六歲了,還從來沒用過衛生紙上廁所,大便完還撅著屁股找樹枝。

張忠文召集所有社區干部、樓長開會——立刻去到各自所管片區的每家每戶,把村民遇到的問題,無論大小,全部記下來!

基層干部們給我們還原了當時的場景:一連幾天,原本工位排得滿滿當當的社區辦公室里,卻看不到幾名社區干部,幾乎所有人都來到了安置樓里,他們挨家挨戶、手把手地教村民如何上廁所、怎樣擠牙膏、怎么擰開煤氣灶開關、怎么識別樓牌找到家……

社區的干部把幫助村民“快融入”做到了極致。除了配套一大批扶貧車間和產業園區來保障村民“致富有門路”之外,我們感到,社區花心思最多的就是讓每個村民找到“家的感覺”。

樓下的花壇里,種的是從山上移栽下來的花草和樹木,雖然村民上了樓,還是能低頭就找到故鄉的感覺;社區開辟了“烤火房”,村民們能經常聚在一起烤烤火、唱唱歌,盡管告別了壩壩戲,村民們還是能找到圍著火塘閑聊時的鄉情……

村民變了,他們開始用心經營起自己的小家了,他們不再連夜偷偷跑回山上的老房子,而是親手寫上幾幅春聯,用心地貼在新家的門框和陽臺上。盡管村民還是會和攤主爭個面紅耳赤,只為能抹去買菜的兩毛錢零頭,但他們更愿意花10塊錢買上兩張領袖的海報,小心翼翼地貼在新家客廳的墻上。

5年時間,這片地區有358萬人搬出了大山,搬進了新家;5年時間,358萬把新房的鑰匙,開啟了358萬種嶄新的生活。

人們都說,多彩貴州、七彩云南、精彩廣西。滇桂黔石漠化區雖曾極度貧窮,卻也極其美麗。

這片大地上,壯鄉與苗嶺相連,彝山和瑤寨相依,20多個少數民族用山歌與舞蹈演繹著西南山區的千年文明。

貴州的晴隆縣,培育出了一個少數民族同胞寄托鄉愁的樂園——阿妹戚托小鎮。

“阿妹戚托……喲!”

“阿妹戚托……喲!”

“啪!”雙腳一抬一落間,腳掌叩擊地面傳出了清脆悅耳的舞步聲,這是彝族姑娘出嫁時,全村老少一起唱跳的“阿妹戚托”歌舞,只要歌聲響起,就預示著彝寨有了喜事。

喬遷新居,就是天大的喜事。

阿妹戚托小鎮居住著從三寶鄉整鄉搬遷過來的6000多名村民。政府在規劃設計小鎮時,充分考慮了村民融入和文化傳承問題——小鎮依山而建,很有西江千戶苗寨的味道,每棟房子上都有特意設計的“虎”和“牛”的圖案,那是彝族和苗族的精神圖騰;移民新區的蘆笙場、游方長廊、文化街等民俗區配備齊全,斗牛、對歌、篝火舞的鄉俗在這里得到了傳承。

每晚,阿妹戚托小鎮廣場上都會上演篝火晚會。

夜幕降臨時,阿妹戚托就會把它的美肆意展示出來。

每天晚上,阿妹戚托的萬人廣場上鼓聲擂動、蘆笙響起,90多位衣著民族盛裝的彝族、苗族姑娘,就會在閃爍的燈光下驚艷亮相,如蝴蝶穿花般在廣場上翩翩起舞。

廣場外圍,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大家摩肩接踵,高舉手機爭相拍照。

唱著民族歌,跳著民族舞,鄉親們的幸福生活成了別人眼中的風景。對搬到這里的村民來說,小鎮不僅是美麗的3A級旅游扶貧示范區,更是靈魂的歸宿。

最后,廣場中央燃起了熊熊篝火,游客們放下手機,和素不相識的村民們挽起了手,成百上千人圍成一個個同心圓,大家在如海如潮的歌聲中不停變換隊形,聚似一團火,散似滿天星。

這場面讓我們想起了西南地區一年一度盛大的歌圩節,我們被這場民族狂歡深深地感染和震撼:鏡頭下,這么多張幸福的笑臉,這么多雙緊扣的手,都在火光照映下凝結為美好生活的精彩瞬間。

鼓,敲開黎明;火,照亮黑暗;蘆笙,吹響幸福。

滇桂黔石漠化區的戰貧歷程就像一部蕩氣回腸的史詩。

如今貴州貞豐“一江兩岸育三果”(北盤江兩岸石漠化山區種植百香果、火龍果、金芒果)助農脫貧增收。

30多年前,這里草木不生、人畜枯槁,是一片“受到詛咒”的險惡絕地;30多年后,這里山清水秀、宜業宜游,成了孕育著無限希望的生機之地;30多年間,生活于此的人們如孫大圣與石斗法、堅韌不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回致富真經。

一萬多個日夜,滇桂黔石漠化區有超過800多萬名的貧困人口甩掉了貧困的帽子。

這,是發生在西南大地上真實的攻堅故事;這,是書寫在滇桂黔發展史上的減貧奇跡!

拓展知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尤物av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熟妇无码av不卡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做夜欢视频九色| 亚洲熟女片嫩草影院|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 久久久999影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丝袜美腿诱惑一区二区亚洲|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亚洲s色大片在线观看| 电影精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樱花| 99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4区| 亚洲综合网站色欲色欲|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理伦片琪琪电影院| 成人做爰100部片免费下载| 韩国美女视频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va亚洲v专区在线 | 欧洲无码八a片人妻少妇|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 亚洲国产日本一区| 8888四色奇米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第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 欧美天天综合色影久久精品| av免费电影一区二区| 日本亲近相奷中文字幕| 极品欧美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一区亚洲| 最新国产精品好看的精品| 欧美肥富婆丰满xxxxx|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亚洲精华国产精华精华液网站| 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短视频| 日韩一区三区午夜| 天天爽夜夜爽人人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