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的“華”從哪里起源?
廟底溝博物館花瓣紋穹頂
論河南考古重鎮,三門峽一定位列其中。豫西山川河流遍布,為古人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
今天,我們來到三門峽,一起探訪三門峽廟底溝博物館、虢國博物館。
滿天星斗中最為耀眼的恒星
考古界泰斗嚴文明先生曾以精準形象、頗具詩意的“重瓣花朵”理論解讀中華文明綿延至今的密碼。
他指出:“中原好比‘花心’,是中國史前文化的中心。圍繞中心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是主體,主體部分涉及的山東、燕遼、甘青、江浙、湘鄂、巴蜀等文化區都好比內圈的花瓣。內圈之外,還有外圈的花瓣,如閩臺、粵桂、滇、康藏、新疆、內蒙古、東北等文化區。這三重結構組成的花朵,每部分之間都緊緊相連、不能分離,具有文化上高度的向心力與凝聚力。”
其中,以廟底溝遺址命名的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是滿天星斗中最為耀眼的恒星,被譽為“早期中國文明的第一縷曙光”。
走進三門峽廟底溝博物館,鏤空花飾的巨型穹頂在陽光下通透晶瑩,若幻若真,給人留下渾然浩渺的時空感受。博物館大廳穹頂的紋飾,來源于廟底溝時期的代表性紋飾——花瓣紋。
“華”可能源自廟底溝文化的花瓣紋
廟底溝博物館的《花開中國——廟底溝與中華早期文明的發生歷程》,是國內首個以中華文明發展為背景,展示仰韶時代最繁榮、影響力最大的廟底溝文化的原創性展覽。展覽以嚴文明先生的“重瓣花朵式”為理論依據,以歷史發展軸線的順序,講述廟底溝文化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發展歷程、文化面貌及影響,揭示出廟底溝文化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主根脈地位。
這里收藏著許多仰韶文化鼎盛期先民制作的彩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為月牙紋彩陶罐,是仰韶村遺址第三次考古發掘出土的唯一完整器物。
廟底溝博物館館長王宏民介紹說,仰韶文化廟底溝時期的特點是彩陶,“華”字同“花”相通,周邊還有華山,所以中華的“華”和華山的“華”可能就是從廟底溝文化起源的。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階段花紋以寫實為主,到了廟底溝階段是仰韶文化最繁榮的時期,紋飾逐漸抽象,說明人類智慧的進步。
廟底溝階段也是仰韶文化最有擴張力的時期,花瓣紋包括幾何紋影響到中國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它不僅是中國史前第一次藝術浪潮,也標志著文化意義上“最早中國”的形成。如果說仰韶晚期逐漸進入了文明社會,那么仰韶文化廟底溝時期正是文明社會形成的關鍵時期。
虢國博物館藏著中華文明五個特性
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是依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周虢國墓地建立的考古遺址博物館。
虢國墓地是一處規模宏大、等級齊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至春秋時期大型邦國公墓。自1956年發現至今,先后經過4次鉆探和2次大規模發掘,探明各類遺址500余處,已發掘墓葬260多座,出土文物3萬余件。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發掘的虢季和虢仲兩座國君大墓,因出土文物數量多、價值高和墓主人級別高,分別被評為1990年、199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
虢國博物館副館長李清麗介紹說,虢國是西周時的諸侯國,它所創造的文化也代表了西周的歷史文化。根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西周時期是3000年前王權加固的時期,為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
李清麗表示,虢國人創造的文化體現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即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連續性體現在虢國文化是西周文化的典型代表,體現了中華文明從5000年前形成到3000年前王權加固再到2000年前統一多民族王朝國家誕生,綿延不斷的文脈體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和統一性。
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之一的玉柄鐵劍被稱為中華第一劍,出土于虢君墓地,是迄今發現最早的人工冶鐵制品,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創新性。
假途滅虢是和虢國有關的一個成語。春秋初期,晉獻公為實現霸業,奪取崤函要地,決定南下攻打虢國,但虞國與虢國相鄰,為晉國攻打虢國的必經之地。于是他找虞國借道,滅掉了虢國,回國途中,又順手滅了虞國。
“虢國人沒有主動侵略他國的意圖,只有在被侵略的時候才奮起反抗,和中華文明的和平性相契合。”李清麗說。
西周時期的版圖較商代更大,其中也有許多少數民族政權,為今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頂端新聞)
- 海爾冷柜怎么調溫度高低(詳細步驟解析)09-06
- 《蘭閨喜事》:古代版“搞笑一家人”10-13
- TCL電視怎么調臺(簡易操作指南)06-02
-
全球首套1-1復刻!黑悟空戰甲亮相大足石刻
2024-08-27
-
ROYAL空調售后服務(如何充分利用ROYAL空調售后服務以提升用戶體驗和滿意度?
2024-08-27
-
A股午前跌幅略有擴大,五大銀行股股價再創新高
2024-08-27
-
HSTARS空調廠家服務中心(如何聯系HSTARS空調廠家服務中心以獲取維修或技術支持
202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