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柜機故障維修(lg空調故障)
前沿拓展:
lg柜機故障維修
lg空調故障代碼里面,是沒有70代碼的,lg空調代碼都是以E開頭的;LG空調故障代碼,不分機組型號,具體如下:
E1室溫傳感器
E2室外管溫傳感器
E3室內管溫
E4內外通訊、
E5壓縮機過載,低壓保護
E6三相保護
E7室外過流
E8壓縮機排汽傳感器
E9壓縮機排汽溫度
PG轉速異常
2000年,通用電氣總部迎來了一支中國企業家觀摩團。
這支觀摩團來頭不小,時任中遠集團總裁、中海油總裁都在團內,此外,還有海爾掌門人張瑞敏,以及春蘭董事局主席陶建幸。
而對陶建幸來說,這次通用之行的意義,比其他人特殊。通用電氣,就是他心目中春蘭該有的模樣。
陶建幸
在90年代,春蘭被譽為中國空調之王。除了空調業務,春蘭還是一家在多元化經營上走得很遠的公司。
從空調到汽車,從顯示面板到半導體,春蘭的業務范圍之廣遠超同行。多元化也是它和通用電氣最相似的地方。陶建幸自己也相信,春蘭必然能成為「中國的通用電氣」。
但世事難料。就在他造訪通用的同一年,春蘭旗下摩托車、動力制造、洗滌機械等業務全線虧損。此后不僅各大業務每況愈下,空調業務市占率也逐年走低。
2008年,春蘭被上交所停牌。
現如今,春蘭的空調早已消失在市場之中,公司維持運營的業務也早已變成了房地產。
這里是IC實驗室和中國傳媒大學中國廣告博物館合作的「勝負手」系列。第三期的「勝負手」,我們來聊聊曾經的中國空調之王——春蘭。
1954年,江蘇泰州三名打鐵匠創辦了公私合營的「五四鐵器合作社」,此后經歷所有制改革,幾度合并和調整,泰州冷氣設備廠,也就是春蘭的前身。
在長期發展中,這家工廠也有過自己的高光時刻。比如早在1973年,獨立研制出了窗式空調「雪松」。
窗式空調
1982年,商標法剛出臺時,冷氣設備廠搶先注冊了「春蘭牌」商標,品牌意識算是非常超前的了。
但到了80年代中期,春蘭已經處于困境之中。
不僅空調產量在全國同行業排在倒數第二,企業規模在全國21家制冷器企業里也只有倒數第三,凈資產僅有465萬元,企業更是陷入虧損狀態。
直到1985年,陶建幸的上任。
用「少年得志」來形容陶建幸,一點都不過分。他畢業于南京大學數學系。來到泰州當廠長時,才只有32歲。
新官上任,自然是要燒幾把火的。
春蘭的第一招勝負手,就是砍產品線,扶正空調。
當時廠里有四大系列,40多種產品,卻沒有一款拳頭產品。
在陶建幸看來,「窮生一窩,不如富養一子」,在他的主導下,30多種產品直接從生產車間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集中力量做主營業務,在空調品類上發力。
這個決定自然不是拍腦袋做出來的。為了摸清行情,陶建幸花了幾個月深入調查市場,了解競爭對手,研究自家企業的優勢。
他發現,市面上的同行們主要做的是每小時3000到7000大卡的空調,在這個區間里,競爭極度激烈。但7000大卡以上的柜式空調和3000大卡以下的家用空調,市場相對不飽和。
于是他決定集中力量,開發這兩塊區間的空調產品。
陶建幸稱這個戰略為「讓開大道,占領兩廂」。
1987年,春蘭推出了新款7000大卡柜式空調,推出之后大受歡迎,供不應求。很快,春蘭就在7000大卡以上柜式空調領域獨占七成份額,稱霸市場。
規避了競爭最激烈的紅海市場,專注需求還未被滿足的藍海市場,春蘭的產值和市場份額逐年提升。
1985年,這家企業總產值還只有2000多萬元,并且還在虧損。而到了1990年,春蘭的總產值已經提升到1.12億元,利稅高達1579萬元,市場份額高達30%。
選擇空調作為主營品類,這可能是陶建幸最正確的決策。
80年代,被空調業內普遍稱為啟蒙時期。根據歷史資料顯示,1980年,我國所有空調企業年生產量總和只有1.32萬臺,產能很低。
但產能低意味著潛力大啊。而且,當時空調多少算一種奢侈品,僅限于各種實驗室、計算機房以及國家單位的配套使用等等,都是特殊用途。
這意味著空調利潤空間很大,至少比其他家電要大。
有前景外加有錢景,這才是陶建幸把空調作為主營業務的根本邏輯。
市場也并沒辜負他,1990年,沿海城市和大型城市里,先富起來的群體具備了消費空調的能力。盡管依然奢侈,但市場對家用空調的熱情開始高漲起來。
當年國產空調年產量已經達到了20萬臺,不僅外資品牌也相繼進入中國,也涌現了無錫迎燕、陜西寶花、順德華寶等諸多品牌。
整個行業進入一個產銷兩旺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幾乎只要廠商能拿貨出來,就不愁賣不掉。
此時,陶建幸再次優化了自己的戰略,提出了「箍桶理論」。
大家都知道木桶理論,決定桶能裝多少水的,是它最短板的長度。
而陶建幸的「箍桶理論」非常類似,他認為決定桶能裝多少水的,其實是木桶外面的箍。
如果箍設計小了,那無論怎么裝都裝不了多少水。
換句話說,企業應該找到一個大市場,做大生意,并且有高目標。戰略格局小了,只會限制企業的發展。
在陶建幸的規劃里,春蘭的空調年產能應該達到100萬臺。
提高產能就需要擴張,而空調的高利潤,恰好能支撐春蘭的擴張。
事實是 , 春蘭是一家非常注重資金積累的企業。經過了幾年盈利,春蘭手中握有足夠的資金進行擴張,一方面,春蘭建設了現代化的空調生產流水線,另一方面。春蘭逐步展開了跨地區、跨行業的兼并。到1993年,春蘭已經擁有了8個分廠。
為了擴大市場,春蘭還啟動了品牌營銷。
1989年,春蘭找來一個泰州電視臺的小美工,給了他五萬元的預算,讓他拍一條廣告。
這個小美工很有想法,拍了一條「一桿打進6個臺球」的廣告。
片子雖然平平無奇,但春蘭卻怒砸了3個億,在央視連著放了五年,硬是把「春蘭空調,高層次的追求」這條廣告語砸出了名氣,把春蘭品牌砸出了全國知名度。
這3億可以說,花在了刀刃上。
順便說一下,那個給春蘭拍廣告的小美工,后來靠著把春蘭這套玩法復制了一遍又一遍,成為了中國廣告業最負盛名的存在,他的名字叫葉茂中。
總之,春蘭的跑馬圈地搞擴張,在當時是非常正確的選擇,在行業上升期,企業規模越大意味著市場份額越大。
到1994年,春蘭在全國空調市場已經占據30%的市場份額,7000大卡以上機型更是壟斷性的80%的市場份額。
論企業規模,春蘭已經成為中國第一,位列全球七大空調生產廠商之一。
春蘭的牌面有多大,傳說當年春蘭的工作服穿出門都倍兒有面兒,員工下班后都不愛脫工作服。
格力的創始人朱江洪也公開表示過:「作為春蘭的粉絲,格力一直在模仿春蘭?!?/strong>
1994年,3000萬股春蘭股票在上海交易所上市,募集資金2.4億元人民幣。隨后幾年里,股價一路上漲,一度攀升到每股64.3元,與長虹、海爾并稱中國股市的三駕馬車。
借助資本力量,春蘭走到了它最高光的時刻。
021996年,陶建幸入主春蘭滿10年,這一年春蘭總產值達到107億元,是他到來前的509倍。凈資產則是從465萬達到接近40億,翻了858倍。
對任何企業家來說,這份成績單都堪稱輝煌。
但信奉「箍桶理論」的陶建幸,并沒有因為公司在空調業務上的成功而滿足,或者說,家電行業已經無法滿足他了。
多元化經營,是春蘭的第二個勝負手。
經過8年的積累,加上上市融資兩億多,春蘭賬戶里的資金一下子顯得過于充裕了。不甘寂寞的陶建幸急需給這些資金找到一個出口 。
1994年年底,春蘭集團投資十多億元,興建了年產100萬臺摩托車的生產線,邁出了多元化經營的第一步。
當時國內摩托車年產量已經超過800萬臺,競爭激烈。
春蘭再次祭出了「讓開大道,占領兩廂」的戰略,主做高檔摩托市場。
以我查到的資料來看,春蘭造摩托雖然是半路出家,但無論是硬件設計,行業評價和市場反應都非常不錯,技術層面也不拉胯。
1996年,「春蘭虎」、「春蘭豹」兩款車型面世。第二年銷量就達到6萬臺,收入接近10億。1999年銷量達到9萬臺,2000年銷量則達到10萬臺。
可以說一步一個臺階,走得相當穩健。
生產了摩托車,春蘭又做起了轎車夢。
1997年,春蘭以7.2億收購南京東風汽車公司 ,組建春蘭汽車有限公司。當時國內貨運以中卡為主,而介于中卡和重卡之間的5到15噸級別的卡車處于市場空白。春蘭的卡車就以此切入市場。
2001年,春蘭卡車問世。和摩托車一樣,春蘭的卡車也大受好評,外形新穎,駕駛室豪華舒適,尤其是祖傳標配冷暖空調,廣受卡車司機歡迎。
除了汽車,春蘭幾乎把能涉足的產業都做了一遍。
1997年,春蘭加入了洗衣機生產的行列,1998年,春蘭彩電又宣布投身電視大戰。在這之前,春蘭還和韓國LG電子成立合資公司生產無氟冰箱。
1995年,春蘭立項開發高能動力鎳氫電池,2002年研發出國內第 一塊擁有完全自主產權的高能動力鎳氫電池。
此外,春蘭還做過電腦制造,規劃過芯片業務,投資過液晶顯示器項目。
又是車,又是新能源,又是芯片,又是面板,不得不佩服陶建幸作為企業家的預見性,這幾年國內制造業最火熱的領域,最亟需的領域,最被卡脖子的領域,陶建幸早在20年前就打算布局了。
可以看到,雖然春蘭起家靠的是「反多元化」策略,但到了90年代后期,春蘭已經重新回到了多元化發展的軌道上。
也就是在此時,陶建幸飛赴美國,見到了被他視為偶像,推崇備至的通用電氣掌門人,傳奇經理人杰克·韋爾奇。
杰克·韋爾奇
據陶建幸所說,他和杰克·韋爾奇相處了5天,兩人交流頗多。
在媒體報道中,陶建幸向杰克·韋爾奇闡釋春蘭多元化,全球化的愿景,但對方潑了他一頭冷水,告訴他:「多元化不取決于你的資產和年齡,而取決于你的能力能不能做這個產業。」
很不幸,韋爾奇一語成讖,陶建幸想做「中國GE(通用電氣)」的夢想,很快就狠狠地撞上了現實。
先是摩托車。春蘭的摩托走高端路線,售價不便宜,就是指著大中城市里的高收入群體買單的。
只不過2001年的時候,全國已經有60多個大中城市對摩托車實施了限牌或者禁牌,這門生意一下子就不香了。
此后,春蘭摩托在「重慶三強」的擠壓下逐年萎縮,2005年,以55.5萬元的白菜價被轉讓出去,宣布了摩托業務的終結。
然后是轎車。1996年,春蘭融資百億,準備大舉殺入家用轎車市場。本來連樣車都做出來了,卻沒有得到相關相關部門的支持,生產許可證遲遲下不來。
那臺樣車只能擺在春蘭總部,用來銘記這家公司還有一段轎車夢。
再說卡車??ㄜ嚤緛砭褪谴禾m轎車計劃受阻,無奈之下的plan B。
雖然產品紅極一時,但生不逢時,國內卡車業已經開始向利潤更高的,30噸以上重卡轉移,春蘭主推的15噸以下貨卡失去了優勢。
而春蘭自己在卡車制造方面并沒有自主科技,嚴重依賴采購,在競爭擠壓下,很快陷入虧損,最后同樣只能出售。
汽車業務發展不順,和春蘭老本行更近的家電,春蘭做得也磕磕絆絆。
洗衣機業務反響平平,連年虧損。
電冰箱業務作為合資公司,生產LG和春蘭兩大品牌,但LG的銷量要遠遠高于春蘭,這塊業務變得食之無味,最后干脆全賣給了LG。
至于彩電和電腦,壓根沒有大規模進入市場。
而那些更有未來感的項目,就更不靠譜了。
1997年,春蘭啟動0.8微米集成電路項目,但因為不能收購電子部「908工程」而受挫。
2000年,面對快速迭代的液晶顯示器項目,高度的不確定性讓春蘭主動放棄,六億美元打了水漂。
至于新能源業務,比較幸運,最終活了下來,但在春蘭最需要利潤的那幾年,新能源業務也沒能頂上,成為公司新的支柱。
春蘭的這些多元化業務,各有各的死因。
有的死于蜻蜓點水,規?;粔颉S械乃烙谶^于超前,看不到短期回報。有的死于行業變化快,來不及反應。有的死于缺乏核心技術,競爭者太強。
無論我們如何找原因,不能否認的是,陶建幸主導的春蘭多元化,絕大多數業務并不是自然而然,根據業務需求自然生長出來的,更像是天馬行空的跨界經營,是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
用陶建幸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精力過剩」。
但光是「精力過?!?,對于家大業大的春蘭,并不是什么不可挽回的錯誤。在新業務上虧掉的錢,也不足以殺死春蘭。
真正將春蘭帶入深淵的,還是陶建幸的一念之差。
03做生意,最重要的資源是什么?
有人可能會說資本,有人可能會說資源,有人會說是技術。
但在我看來,是時間。
企業需要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而錯失時機的代價,要比一切成本都更昂貴。
春蘭多元化經營最大的損失,是錯過了空調發展的第二個黃金時期。
事實上,陶建幸雖然帶領春蘭成為空調之王,但對于國內家電市場,他一直是個悲觀主義者。
他認為家電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迎來衰敗。多元化的一個目標,就是把從家電行業中賺來的資金,投資到更有前景的其他行業中。
他的悲觀有道理嗎?其實是有的。
90年代末00年代初,城鎮家電市場逐漸趨于飽和,供大于求成了市場主要矛盾。
但陶建幸忽略了一點,空調和其他大家電不同,走的是獨立行情。
這里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冰箱、電視和洗衣機在中國普及很早,80年代末90年代初,三大件就成為城鎮工薪家庭的標配了。
但同一時代的空調還屬于奢侈品。至少我有記憶起,家里就有電視,但空調可是到我三年級,家里才配上。
事實上,空調市場一直到2010年之后,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平臺期。此前各種空調大戰,更多是品牌之間互相打價格戰,彼此吞并擠壓,但整個行業還是在往上走的。
其次,空調作為中國電器第一大品類,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家里至少每個房間都要有一臺。尤其是早年城里家庭購買空調,往往不是一次裝修,全部配齊,而是先買一臺放主臥先用著。等經濟改善了,再買一臺放客廳或者次臥。
這使得空調市場發展相對平穩,不會出現明顯的飽和停滯,也不會那么快陷入內卷和衰退。
第三,還是我常說的那句,萬物基于房地產,而家電是最依賴房地產的消費品類。
90年代末,正是中國商品房啟動的時候。中國有了「樓市」這個東西以后,大量商品房涌入市場。一個副產品就是出現了大量的家電需求,尤其是空調的需求。
而陶建幸恰好在房地產大潮到來前,把公司運營重心從空調轉向多元化。
這一波,屬于割肉割在了牛市前夜。
忽視了房地產,錯誤判斷了空調市場的巨大潛力,在空調業務上吝惜投入,才是春蘭衰落背后,最根本的勝負手。
1996年,格力借著一場「涼夏」,穩住了經銷商,靠著渠道的力量,第一次在銷量上超越春蘭。從此在空調市場第一的寶座上再也沒有動過。
按理說此時,春蘭應該做的是加大對空調經銷商的返利,把渠道贏回來。但春蘭選擇的是自廢武功。
1997年,春蘭投資10億,在全國開出500多家春蘭星威連鎖,成為空調行業最早開設專賣店的企業之一。動機也很簡單,經銷商不是都跑去賣格力了嘛,那我自建渠道,不依賴你經銷商了。
陶建幸的構想也很美好,專賣店不止可以賣空調,還可以賣其他春蘭的電器產品,也符合企業多元化戰略。
但春蘭專賣店不僅讓公司多背了一筆成本負擔,還直接得罪了經銷商。
而這背后的原因,是陶建幸對空調業務長期以來的悲觀。
丟掉空調之王的位置,并沒有讓春蘭的管理層醒悟過來,重新重視自己的老本行。
相反,隨著多元化逐漸開展,處處都是花錢的地方,哪怕是以資金充裕著稱的春蘭,也頂不住幾十億幾十億無底洞一樣的投資。
壓力之下,集團只能伸手找空調業務要利潤,要輸血。而集團對空調業務的投入和反哺卻越來越少。
這一來一回,空調業務很快陷入了停滯。
對手呢?當然不會等你,此后美的,海爾陸續超車。
隨著房地產行業逐漸起步,大量商品房投入市場,市民住房面積開始提升,空調行業也雞犬升天。止步不前的春蘭和領先集團的差距,迅速拉大到一個無法追趕的程度。
2003年,春蘭空調市場占有率僅剩3%,從行業第一垂直落體跌到第八。
2005年,春蘭當年虧損2595萬元,上市后連續11年盈利的記錄戛然而止。
2007年,春蘭銷量只有55萬臺,比起巔峰時期,已經不是腰斬,至少斬到膝蓋,甚至不及曾經小弟格力當年銷量的十分之一。
2008年,連續三年虧損的ST春蘭被上交所停牌。
故事至此就可以告一段落了,嚴格來說,春蘭作為一家公司還活得好好的,但作為空調巨頭的它早已不復存在。
中國空調市場的第一個王者就此落幕,引人唏噓。
后來,陶建幸總結經驗時說了一句話:「預見性太強也不是什么好事」。
過于超前的業務選擇對春蘭就像是一個詛咒。春蘭成就于陶建幸「專注空調」的戰略,敗于餅攤得太大,戰線拉得太長。
我們可以很簡單地將其歸因于多元化,也可以指責春蘭忘記初心,不再專注。
但多元化是錯誤的嗎,當然不是。上期勝負手的內容里,新飛的故事就足以佐證,適時投入新業務,才能保證企業的活力和成長性。
我們也可以說陶建幸給春蘭箍了一個巨大的桶,最后發現這個桶四處漏水。但即使到如今,投資人和創業者依舊相信大賽道,大市場的價值。
同一種決策,放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企業環境,交給不同的人來執行,都會呈現不一樣的結果。
企業經營里,可以有勝負手,但永遠不會有一招鮮吃遍天。
重要的是,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應該清楚自己幾斤幾兩,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參考資料:
《中國空調產業這二十年:進與近》——艾肯家電網
《中國空調——恩仇錄》——autocarweekly
《消失的空調霸主:曾賣出中國一半空調,如今淪為房地產公司》——極客財經社
《春蘭10年股價縮水10倍 昔日家電龍頭黯然停牌》——《IT時代周刊》
《春蘭的宿命》——《IT經理世界》
《春蘭集團多元化戰略的研究》——史家太
《加速擴張性經營,實現跳躍式發展》——鄒東濤
《卓越的本色——打造中國GE的春蘭集團總裁陶建幸》——張曉霞
《陶建幸的汽車戰略與實踐》——翟諾
《春蘭:陶建幸之痛》——曹世中
《春蘭集團經營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印富貴
《企業管理模式創新與改革問題研究——基于春蘭集團的案例分析》——王健忻
拓展知識:
- 酒柜可以放客廳嗎(如何選擇合適的位置)?08-29
- 冰箱銅管腐蝕(如何預防和處理)05-06
- 帝度洗衣機武漢維修(帝度洗衣機售后電話)08-19
- 佳麗彩遙控器代碼(如何設置和更改)04-27
-
GEA空調廠家售后服務電話號碼是多少(如何獲取GEA空調廠家的售后服務電話號碼
2024-08-24
-
DATAAIRE空調清洗(如何正確清洗DATAAIRE空調以保持其性能和延長使用壽命?)
2024-08-24
-
雷諾威空調24小時服務熱線電話(如何聯系雷諾威空調24小時服務熱線以解決我的
2024-08-24
-
櫻雪點火故障(解決櫻雪點火故障的實用方法與步驟)
2024-08-24
-
RC空調24小時熱線(RC空調24小時熱線:全天候客戶支持與故障排除指南)
2024-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