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妯娌燃氣灶故障維修(家用燃氣灶維修常見故障排除)
我家的老物件
李冬梅
隨著歲月的流逝,爺爺奶奶的相繼離世,及父母的逐漸衰老,我日益感覺這個家值得用生命珍惜的東西逐漸的遠離我,有的只是在記憶里總也抹不去,甚至讓你心痛的看著他漸漸的遠離你的生活,直至在這個世界里消失。我已經是不惑之年,父母四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在我的記憶里,家里的三四十年的變遷很多,總叫你感慨歲月無情,但就在這些彌足珍貴的記憶里叫你懂得了愛,懂得了珍惜,懂得在此基礎上好好善待現在生活中已經擁有的,并懷戀生命中的曾經擁有的。
以下是家里的幾件在他人眼里再平常不過的老物件,曾給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記憶,于是一天我采取了搶救性的拍攝,把它們留下來,有些東西可能人們已經不熟悉了,很有必要去記住它!
(一)這套桌椅可以說是農村再普通不過的家伙什,也是興起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是農村家庭必備的東西。現在由于興起了沙發,有的家庭里就把它撤離了客廳,并漸漸淡出農村人的生活。對比坐沙發和坐方桌旁的圈椅,我更懷戀以前的那種主客互敬、禮讓有度的日子。記得小時候,客廳迎門的右側圈椅是屬于爺爺的寶座,左手位是奶奶的,我們小孩子是不能隨便去坐的,那是長輩禮教尊嚴的標志。平時我們小輩們只能坐在板凳上與老人們聊天,即使吃飯也是分開。印象最深的是當有貴客到訪,爺爺十分熱情的把客人讓到右側的上手座上,相互推讓一番分賓主落座,從中看出對客人的尊重和待客的熱情,我們小孩子也必須一一的尊稱他們并打招呼。當客人吃飯時我們小孩子更是不能到跟前亂跑蹭飯,不能隨便插嘴打斷大人們的談話,那是對客人的不尊重。現在想來雖是家教嚴厲,但可以肯定的是使我們養成了良好的待客及尊重長輩的習慣,這是老人們教育我們的最好方式。相比較來說,而這正是我們現代家庭生活對孩子教育的缺失所在。今人們大部分都住上了樓房,方桌椅漸漸顯得不使用了,即使農村家家蓋起了大瓦房,客廳比以前大了好幾倍,也不會再擺上它們。可我喜歡并懷戀它們,雖說現在不用再講究讓座的禮數,坐在沙發上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但我總感覺似乎缺失了什么,坐在沙發上吃飯,也感覺姿勢不舒服,影響了消化,但又能怎樣呢,家家如此,只有學會適應了。
(二)這個風箱大家不會想到它已有一百六七十年的歷史了,大約是1850年左右,是我的爺爺的老爺爺在組建家庭時打制購買的。現在還在發揮著它的作用,放在伙房的灶臺旁,在母親蒸饅頭做飯時拉風箱助火,不過很長時間也用不了一次。我想現在都有煤氣灶、電熱鍋之類的東西,漸漸的它也將退出歷史的舞臺了。不過它也確實為這個家庭做出了不少的貢獻,以前一大家子人吃飯,八、九口的人飯量又大,天天拉風箱做飯是農村婦女必做的家務。兒時我總是聞著母親做飯時的菜香放學回家,大人們也是在地里遠遠的看到村莊炊煙飄起時陸續回家吃飯。有時放學早了,鉆到母親懷里幫她拉風箱,呼噠噠——呼噠噠——的感覺很好玩。最主要的是等著邀功呢,盼望著母親變魔術似的在灶膛里扒出燒螞蚱、地瓜、花生或者烤饃的解饞的東西。在生活緊張的日子沒有零食吃,或許這就是最好的牙祭。值得一提的是烤饃,我們農村人叫“布吉”(諧音),多是母親在有限的白面里偷偷的弄一點和成團纏在棍子上在灶膛里烤熟,給孩子打牙祭的最好的東西。當時還流傳著一個笑話呢,說一個好吃懶做的婆娘做了一個布吉藏在灶膛里被婆婆發現,拿出來稱了稱,竟有五六斤呢,哈哈。現在再說起這個笑話,老人們總是黯然神傷的說,那是怎樣一段歲月呀。。。。。。言語背后的心酸我們沒經歷過的人是無法理解的。
(三)這原本是我母親的寶貝,后來我結婚時母親又交給我保管。可見母親是很喜歡這些女紅的,其中圖片的左側四幅是母親剛結婚時繡制的杰作,約在1961年前后。右邊兩幅是爺爺的姐姐在閨中所繡,年代大約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奶奶又傳給了我的母親。這是以前枕頭用的兩端的枕頭頂,也是以前社會特有的產物。以前所做的枕頭都是方形,長約半米,孩子多的人家有的也做到一米長左右。缺吃少穿的人家多用麥草填充,稍富裕的就用稻糠 。在我童年的記憶力里很少見到這樣的枕頭,多是家有老人的才會有這樣稀奇的東西。也就是說,我雖珍藏了三對老式的枕頭頂,卻沒有見過實物。現在多用扁形的枕頭了,舒服,柔軟,干凈。而這幾樣東西如果我們的老人們不向我們講解,看來真的不知道它是何物了。母親現在看到這幾樣東西,眼里依舊流露出自豪和對年輕時光的留戀,而今母親已過古稀之年,生育了我們姊妹兄弟四人,滄桑一輩子,付出的太多,做子女的唯有順其心孝敬她老人家,使其度過一個安康幸福的晚年。而對于這幾幅難得的女紅,它包含著母親年輕時美好的回憶,唯有好好珍藏,不時的拿出來讓母親看看,才能讓她老人家安心幸福。
(四)這張老相片中的白胡子老頭是我爺爺的爺爺,清末秀才,在村里是很有名望的老人。左側是底版,右側才是相片。聽爺爺說是一個經常在外跑買賣的親戚特意給爺爺的爺爺照的。當時照相機可是件稀罕物,能照張相那是大人家才有的禮遇,也可見老祖宗是遠近文明的大人物了。每當過年時,爺爺都會把老人的相片請出來擺放在廳堂的正中,上酒敬香,“請”老人回家過年。也正是過年時節,前面所說的廳堂右側的圈椅是誰都不能坐的,包括爺爺本人,爺爺總會說,那是給老爺爺留的。也就是在臘月三十上午,各屋的叔叔大爺們齊聚一堂,談論著相片里老爺爺的故事,以及正堂懸掛的寫祖宗的諸子(諧音,上寫有家族祖宗的牌位順序的掛軸)上有關各位亡故的祖先的故事。由于年齡小,不懂得他們談論什么的,覺得那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再者也因自己是女童,不便插嘴問這問那,更不用說廳堂正中擺的這位長胡子老頭是誰了。所以直到自己大了才從父親那兒知道這位老祖宗的真實身份,以及知道了這張老相片的由來。
(五)家在農村的人大部分都熟悉這幅東西吧,在我們農村那兒管它叫“諸子”(諧音),我翻閱了新華詞典,詢問了家里的老人,都不知道具體哪個字。于是根據我的理解,給它叫“諸子”吧,因為它只有在過年時祭祀時用,且上面都是故去的家里的老人祖宗,于是尊稱為“諸子”,即為列祖列宗的意思。在畫面的右方為上,書寫的都是已故的男老人家,由左至右根據兄弟排行排列,自上到下一級為一代。左側為右側相應的女家眷,根據長幼妯娌們則是從右向左排列。另外上書的對已故先人的尊稱則是現在家里健在的長輩。畫面中的這幅諸軸是在爺爺去世后,以父親的口氣書寫的。而爺爺在時的那副卻是家里最老的一幅“諸子”了,是在老爺爺去世后,根據爺爺為我們一大家族中的長子名義而供奉祭祀用的。因為爺爺的去世,必須由父親名義再書寫一幅,故把那副老的諸子焚燒了,可謂對列祖列宗的尊敬之意。
在我的記憶里,大年三十上午是我家最熱鬧神圣的時候,說他熱鬧,是因為堂屋的叔叔大爺們都到我家里齊聚一堂,準備在十二點正時去村外道口放鞭炮迎接列祖列宗回家過年。在等待時刻到來之時,叔叔大爺們就會圍著諸子請教爺爺上面的哪個祖宗是誰誰的直系老祖,誰誰有怎樣的曲折經歷,都會把村里各屋的直系血脈聯系起來,再回溯到諸子最上方的共同的老祖宗上。總之我們做女孩的只有聽的份兒,在他們的談論中和自己沒人時對上面內容的揣摩上漸漸明白這近乎是家族的靈位匯總,像電影里宗族祠堂里的一大堆列祖列宗的牌位相似,只是把它書寫在一張卷軸上罷了。但對先人的敬仰和思念之情,我的祖輩父輩們給了我很大的教育和榜樣,使我明白活著的后人永遠不要忘記見面的或者沒見過面的先輩們的貢獻,不要忘記我們所崇尚的“孝道”。
到臘月三十中午的十二點鐘聲一響,家里的男丁便魚貫而出,焚香放炮在村口把先輩們“接”回家,之后再齊拜叩頭以示禮數。從此刻起,祭品擺齊,按時上茶、敬香,初一早晨下好水餃首先祭祀祖先,男人們紛紛叩頭拜年,女人們則在他們拜完之后再一一拜年叩頭。小時候直至我結婚之前,作為女孩,可以不去顧及在上的祖宗,但是也要給家里健在的大人們拜年的,先給爺爺奶奶,再是父母,最后是哥哥姐姐。一一叩罷頭方可吃春節的餃子。在我的同齡人當中也有不給哥哥姐姐同輩磕頭拜年的。但看到我的家庭里父輩們之間,以及母親她們妯娌姊妹之間都是要互敬拜年叩頭的,從他們彼此的尊敬中我看到的是互敬互愛,長幼有序,這給了我最好的關于“孝道”及“尊重”的詮釋,這樣的家庭教育或許現在的人們已經摒棄,但關于家庭禮儀和孝文化教育卻成為了一門學問,很值得現代的孩子們學習。
到了初一上午吃過午飯后,是男人們送老祖宗們回墳的時間。有時村里敲鑼打鼓一起去,各家不停地放鞭炮,好是熱鬧一陣子。回來后便把諸子卷起來收起,祭品撤下,祭祀儀式結束。到這時也是我們小孩子最高興的時候,那些放了一年的作為祭品的稀罕物,比如糖果、石榴、醉棗、蘋果等等便成了我們過年最好的禮物,被爺爺奶奶塞到我們新衣服的兜兜里,解饞過足了癮。
(六)這就是我家的老屋,建于1974年我出生的那年,曾留有四代人的歡聲笑語在里面。當時家里生活緊張只建了四間卻成就了一個小四合院,之后生活好了在我八歲時向東逐漸擴建至八間。現在村里街道規劃建設,能留到現在的老屋也不過幾戶了,也都是家有老人的人家老人們住慣了不愿搬走罷了。這四間老屋是爺爺一手建造的,一間伙房,一間臥室,還有兩間客廳。這兩間客廳還是后來被打通的,可見當時的住房條件是很緊張的。按照當時農村的規矩,爺爺奶奶住了這排正房,父母結婚時只有住到了左手位的偏房里,我也就是在偏房出生的,但所有的童年時光卻是在奶奶的炕上和老屋的里度過的。至今再回到父母身旁時,他們還住在這幾間破土房里,即使大哥蓋好了寬敞的大瓦房,他們也不愿離開守候了一輩子的老屋,他們說住習慣了,冬暖夏涼的舒服。晚上躺在父母鋪好的火炕上,被褥熱熱的,即使外面的北風刮的如何猛烈,但屋內依舊暖暖的感到親切。不管我長的多大、多老,不管你在外面多風光,多失敗,在父母的身邊躺著就踏實,溫暖,幸福,因為父母永遠是孩子們心靈的安頓。而也就是這幾間老屋,被我當成了一輩子的家如此的眷顧、留戀、珍惜。
老屋,我的家!
(七)這臺掛鐘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買的,當時村里剛分地不久,人們的生活漸漸好了起來,是爺爺花了三十多元錢買的。三十多元錢在當時是一個挺大的數目,一家人省吃儉用攢了挺長時間。當時村里沒有幾臺,可以說是件稀罕物。記得買來后,一家人圍著欣賞了很長時間,是爺爺親自掛在了堂屋的沖門的墻上,然后用一塊新的毛巾搭在上面防塵。由于是手動上弦,每隔半月爺爺都會站在方桌上,用那把鑰匙小心翼翼的左孔轉十五圈,右孔轉十五圈。我們就會在下面數著數,聽著它滴答滴答清脆的聲響,仿佛那就是世間最美的旋律。當時正值我上小學的時候,為了早起不耽誤上學,我就住在爺爺奶奶的屋子里,在堂屋窗臺下放了張小床,這樣就可以讓奶奶早早的叫醒我上學了。不知多少個清晨,我都會迷迷糊糊的聽爺爺奶奶一答一和的說著話,數著掛鐘整點的報時聲,從五點、五點半,再到六點,之后便是奶奶叫著我的乳名喊我起床。其實我知道,兩位老人怕誤了鐘點堅持早早的在清晨前的黑暗里數著報時的鐘聲,把我的學習當成了天大的事來對待。我也就是在這清脆的滴滴答答的鐘聲和爺爺奶奶清晨的聊天里漸漸長大,小學畢業上了初中,再上了高中上了大學。爺爺奶奶也在這熟悉的鐘聲里漸漸老去,直至奶奶去世前都是爺爺顫巍巍的不顧近九十的高齡爬上桌子給掛鐘上弦。奶奶去世一年多,爺爺也相繼離世,奶奶享年92歲,爺爺90歲。兩位老人去世后給掛鐘上弦的任務落在了父親身上,可能掛鐘也和爺爺奶奶一樣老了,總不時的停停走走,也上不了那么多圈數的弦了,直到有一天終于斷弦停擺,徹底結束了它的使命。在爺爺奶奶去世后,我們都十分的懷念他們,不禁聯想到其實這臺掛鐘是屬于他們的,是他們的生命中最后旅程真實的記錄者。可能我們年輕的聽不懂滴滴答答鐘聲里人生的滋味,不懂得一臺掛鐘的心事,不知道如何的去照顧它。而正是爺爺奶奶對鐘表的依賴和照顧,成就了一大家人的溫馨幸福,走過了一段困苦而溫暖的歲月。
現在掛鐘還掛在墻上,即使壞了不能響了,父親都不讓摘下來,我們知道那是父親在想爺爺奶奶。那是屬于爺爺奶奶的東西,看見它就感覺爺爺奶奶還在。
(八)在許多景區里依然還會見到這種織布機,只是為了復原舊日里的場景,而每次看到這樣的機器,總想到母親當年在不辭辛勞織布的場景。我小時候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農村日子已經好轉,不再為吃發愁,但是經濟依舊窘迫,沒有過多的實力扯布做床單被罩。所以農村大部分的母親們都會在農閑時候牽線織布,滿足全家人鋪蓋衣著,甚至一條毛巾都是用自己織的布代替。大到嫁女兒的被褥,小到鞋底棉鞋,棉襖內里,都是母親們一線一梭黑白夜里織就的。
之所以看到這些東西就感慨,因為太多的生活記憶和它聯系在一起,和母親的操勞中蒼老的背影聯系在一起,和自己守在母親身邊的美好時光聯系在一起。
因為農村集市還買不到織布用的線,所有織布用的線都是奶奶和母親熬夜紡棉花嗡嗡嗡的一根根紡出來的,這不禁追溯到很多的過去自給自足的日子里諸多的活計。比如說自己留出點棉花軋棉花,彈棉花,搓布吉,紡棉花,倒線織機等等,女人們除了上地干活,燒火做飯,剩下的就是紡線織布了。所以,小時候睡在奶奶或者母親身邊,嗡嗡嗡的紡車聲伴我入眠,又在深夜被其吵醒,加之煤油燈昏黃的弱弱的光,投射出母親和奶奶勞碌的背影,深深的印刻在童年的回憶里。相比較現在孩子的自私無理,疏懶成性,對比我們以前的孩子們都很聽話懂事,知道體貼父母,仔細想來,是真的眼見和體會到了父母的不容易。家庭里孩子多,忙著種地討生計,大人們辛苦的為了吃穿沒有閑暇,哪有功夫讓小孩子淘氣無理?不用去批評你的懶惰,也不用指使你去干這干那,單單你看到大人們在地里回來疲憊不堪的身形和熬夜不停的勞作,你自己都不忍心閑著,下學后打草挖菜,幫忙燒火做飯,打掃衛生,姊妹兄弟們也彼此監督互助,其濃濃親情倒是比富裕日子里的更加真摯厚重。
每到春季風和日麗的日子,母親就會召集嬸子大娘們牽線刷機,所謂牽線就是把經線按需要排列好梳理成捆,然后再上漿,也就是刷機。因為生活還不是多富裕,白面還是緊張,當母親熬好白白香香的粥漿,小孩子不免討點嘗嘗,其中美味自不必描述。之后把刷好的線再一根根分梳進橧杼里,裝上織布機,準備好梭子就可以織布了。
在夏季里我們小孩子還有午休的可能,而母親午飯后還要織上一會布,哐當哐當的機杼聲伴我入睡,又是在哐當哐當的熟悉聲音里被母親叫起上學。偶爾我也會偷偷爬上織機,像模像樣的織幾梭,甚至偶爾還會給母親弄斷線。母親不但不會生氣,還會耐心的教我,任由我偷偷去做,其寬容和期待的教導,給予我們小孩子放肆實踐體會的用心,讓我后來成為老師在體會教育真諦中很是感慨,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人生最好的老師就是母親。有時候孩子的教育沒有那么深奧,只需你身正為范,只需你示范引導,只需你默默的看著孩子去體悟感知,更需要你鼓勵的一個眼神,提供給孩子們一個寬松和諧幸福的家庭氛圍就足夠了。
一臺織布機,是全家人衣著被褥的保障,也是一個女人女工功底的見證,是那個時代母親們愛著這個家含辛茹苦辛苦勞作的陣地。每每看到這樣的機器,提醒我們沒有理由不熱愛自己的母親,沒有理由不為了當年母親辛苦的勞作給予尊重和理解,更沒有理由忘記了那段歲月苦澀的滋味。
現在我還保留著母親親手織的床單,舍不得用,偶爾過年的時候拿出來鋪上,躺在床上能嗅到母親的味道,感受得到母親的愛,更能通過密密匝匝的經緯分明的線腳體會的當年母親的辛勞,和背后母親操持家務的不容易。現在也有很多賣老粗布床單的,可是都不及母親親手一絲一縷織就的好,不是褪色就是起球,要不就是洗幾次就糟爛了,工藝花色倒是越來越好,但一看就不是手工的,沒有了母愛織就在里面,也沒有家的味道了。現在母親越來越老了,織布機也沒有了,再不會一梭梭織布了,可是,記憶還在,愛還在延續,美好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一臺織布機,織就了全家人的美好生活,見證了母親半輩子的滄桑,也織就出了濃濃的愛,甜甜的兒時的美好回憶。
(九)能熟悉這件寶貝的人,想來也四十以上歲數了吧。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可是家庭交際中體面的工具,婦女們走親訪友,男人們趕集赴會少不了帶著這樣的皮包顯得體面些,至于里邊裝的啥東西倒不是重點了。可比那時的中山裝,自行車收音機,帶有那個時代生活的特征和深深的回憶。
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婦女們逢年過節走親訪友時提著裝滿禮物的皮包拉拉扯扯熱鬧的場景,現在想來都充滿了情意和樂趣。
每到過春節或者孩生日老人祝壽的日子,都會提前早早的準備裝進皮包里的禮物。日子窘迫,哪有什么貴重的東西,只是舍不得吃的白面蒸幾個糖角,包子,或者大白饅頭而已。一包也不會全是包子,也會在底部放幾個饅頭或者兩斤面條襯著。待到主家,迎面被主家接過皮包讓進屋子,寒暄幾句,拉拉家常,吃過午飯,茶罷擱盞,欲要離開,這時的精彩場景就要開演了。只見主人先跑幾步緊緊的抓住皮包向外迎送,客人則盡力搶過來向外掏禮物,一個不讓留,一個盡力掏,拉拉扯扯間都是一份誠心誠意,也彰顯出濃濃的人情往來。不得已總會留下一個兩個的包子糖角,自然成了下頓飯中小孩子或者爺爺奶奶打牙祭的美味。自然在拉拉扯扯間熱熱鬧鬧的交互中總有皮包帶子扯斷的事兒發生,可見情之濃濃意之切切。如遇大的喜事,如孩子滿月,老人的壽辰,客人們都會帶著一包包禮物相繼前來祝賀,由于人太多,也不會再有拉拉扯扯的事兒,主人家就會主動留出一兩份,然后不忘再回執一份特別的東西作為酬謝。這時絕不會留個底朝天,更不會讓客人露怯空包而回,可見雖是日子窘迫,仍不會少了禮儀客套,彼此的往來情誼。
隨著生活情況好轉,包包里的禮物也會不斷升級,由包子面條,到油條餅干,再到水果罐頭,干果火腿。由開始的皮包迎來送往,到后來的各式花樣包包,再到后來的一次性方便兜,見證了時代進步,生活富裕,人們的精神狀態。可見,一個皮包就是一段歲月的見證和回憶,也是一代人艱苦奮斗的演變史。
(十)之所以我們叫它“推子”,就是理發時貼著頭皮一路前進就行,偶有理發技術好的,墊著梳子理出個寸頭或者中分,也少不得咯噔咯噔的一下下的前進橫掃荒宇,所向披靡斬華絲于剪下。我想,只要你識得此等武器,其中武林秘訣自然通曉熟知了,哈哈!
作為女孩子,我是沒有用此等秘器理發的經歷,倒是在父親老了之后,尋得親近他老人家的機會,隔三差五的由我拿著推子給他理發。本人技術一般,只會貼著地兒給父親蒼白的頭發來個全部清剿,雖區區小事,父親卻是高興的不得了,我也有機會用行動孝敬一下他老人家。
在小時候,哥哥們和父親以及爺爺的頭發都是用這樣的推子自己理,一把推子,在祖孫三代人的手里傳遞,你方理罷我登場,相互關愛,相互見證彼此的成長和老去。自家人如果沒有空閑,耐不住荒蕪之發的肆意瘋長,有時候也會彼此拿著推子找鄰居幫忙,反正是全盤清剿式的推光瓢,沒有啥技術要求,只要你耐心的嘎登嘎登的用力操作,幾分鐘就會清清爽爽的結束。
記得一首詩是這樣說的:
陰天過去心情爽,理發難得半日閑。
伸頸順風堪下剪,抿唇對鏡禁開言。
滌污蕩垢春風至,目秀眉清新貌鮮。
頃刻已然除老景,如今誰不憶童年?”
其中詳細的描述了理發時的情景,理完后自然也會有“歸來執帚不相認,詫問誰家及第郞”的輕松和頭頂空空的不自在。
而今,這件寶貝已經退居二線,替代它的是電動理發剪,村子里也有了理發店,年輕人是再不會在家讓父親給理發了。生活條件好了,不在乎幾塊十幾塊的費用,關鍵是都愛美了,各式各樣的發型在男孩子頭上演繹呈現,似乎是塊理發師的實驗田,任由其發揮糟蹋。再不滿足的甚至可以染燙卷,只要你愿意,就會讓你驚奇不已。
可惜的是,再沒有父子間通過互相理發而親密無間的互相交流機會了,都忙了,疏遠了,一切似乎都可以用錢來解決,等到孩子叛逆期來過,那些做父親的一定會懷念自己兒時與長輩間的默契的交流方式,感慨之余不免憤憤地說:俺那小時候……!
(十一)自行車是我離開家去稍遠地方的第一種交通工具,也是記憶里我們家生活條件漸好的一個分水嶺。以前出門步行最多,爺爺和父親會經常說到他們年輕時步行去濟南探親或者去東營推煤炭的經歷,好的情況下也只是套著馬車去。而我隨著長大,利用最多的還是自行車,直到我參加了工作后幾年才有能力買了一輛摩托車。
小時候如果添置輛自行車是件大事,必須憑票,還要知道哪里有路子,并不是有錢就可以隨便買的到的稀缺物品。我家的第一輛自行車是通過在天津工作的姥爺買到的。由于孩子們都漸漸長大,分田到戶后好日子也漸漸地紅火起來,爺爺覺得該置辦點像樣的家伙什兒來裝填一下門楣。在我模糊的記憶里家里的第一輛自行車好像是一輛永久牌子的。買得回來,倒是讓兩個哥哥稀罕的不得了,仔細用綠色的塑料膠條把車大梁和支架都纏好,生怕磕了碰了損壞到車漆。記得母親還專門縫制了一個褡褳放在前邊大梁上,做了座套騎行的舒服些。這樣,學騎車子就是當時我們最迫切的事兒,小孩子個子小,兩腳還夠不著腳蹬。于是由父親或哥哥們在后邊把持著,我就在大梁下邊伸過腳去掏騎,歪歪扭扭,磕磕碰碰中摔過幾次,或者是父親故意在后邊松了手跟著走,不知不覺的就騎會了。漸漸的村子里車子多起來,這樣子就玩嗨了我們村子里的小伙伴,膽子大了的就跨上大梁,屁股左右扭動來勉強蹬到踏腳,膽子小的就掏騎著蹬半圈,甚至腿長些的坐到后架上蹬騎,真是滿場院的自行車隊。
隨著自行車用途的增加,和家里會騎車的人增加,我們家陸續又買了兩輛金鹿加重自行車,是腳蹬后轉可以踩剎的那種。可以帶兩三個人,也可以是百余斤糧食。如果走親訪友,前邊大梁上跨坐一個小孩子,后邊還可以帶一個抱孩子的媽媽,一家四口的載重量是沒問題的。
我上初中后需要到十幾里外的鎮子上學,一周中間還需要回家帶一次干糧,由此有了一輛屬于自己的自行車。其實也是家最里破舊的那輛,只要你能上學,我已經很滿足了。再后來去八十里之外上高中,依然騎著那輛車子,只是時常出故障,讓父親修理,也只是拆開了在工具箱里找幾個破舊的零件摸上潤滑油代替,由于沒有及時更換新零件,少不得我拋錨在半路,哭著鼻子回家的事兒時常發生。當時對父親都有些不滿和抱怨,必經路途遙遠,咋就這樣待我?后來漸漸明白父親的無奈,窘迫日子過慣了,舍不得花錢,即使需要更換零件,也得需要去十幾里之外的鎮上去買,一生勞碌不休,半天的功夫都是珍貴的。
不過,有一件和父親在一起的經歷與自行車聯系在一起,讓我終生難忘。一九九零年我考上高中,需要到八十幾里路遠的地方報道。由于村子里當時能上高中的孩子少之又少,我的升學無疑是一件讓全家慶幸的事兒。我從沒走過如此遠的路,也不認識那個地方,于是父親決定送我去報道。爺倆興高采烈的蹬車去,由于報道遲到兩天還頗費了一番周折才辦理好入學手續,沒有休息,轉而打道回府。當時我是最好的年紀,還沒感覺到有多疲憊,而父親卻有些吃不消了。父親由于勞累過度患有腿疾,再騎行百余里后腿疼加重,只得在回來的路上步行了好一段距離。由于開學的學費無著,父親還要拐個彎去鄰鎮打聽收糧點的小麥價格,等我回家半天父親才一瘸一拐的回來。之后又是父親用自行車馱著一百多斤的小麥換來我開學所用的學費。雖此事過去了幾十年,但父親堅定送我上學時的喜悅,和回家途中疲憊不堪的身影一直深深留在我的記憶里,讓我一生感念。
一輛自行車,讓我感知世界的范圍越來越廣闊,也讓這個家承載出希望和幸福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的歲月厚重如山,而圍繞著這些老物件的親情卻越來越濃烈珍貴。
(十二)說俺家的縫紉機,可能有些拗口,倒不如說是老媽一個人的最貼切一些。因為看到美篇好友已經有過類似的一篇《媽媽的縫紉機》讀來很是共鳴,雖經歷不同,但都是老媽辛苦養家的工具,都承載了我們小時候諸多美好亦或心酸的回憶。所以,一臺縫紉機就是一段歲月的載體,就是一家人濃濃的愛,也是母親一去不復返青春年華。再怎么描述,也說不盡母親利用縫紉機給全家所做的貢獻,道不盡背后的艱辛。
在我最早的模糊的記憶里,母親總會抱著穿著有潔白兔毛棉斗篷的我去姥姥家。因為姥爺家有一臺縫紉機,是在天津工作的姥爺買的。母親總是在家把該做的衣服活計準備好了一大包帶過去,利用姥爺家的縫紉機忙活很長時間。姥爺總是埋怨母親:每次回娘家總是忙活不完的活計!因為孩子多,家里一大家子人,所有衣著的事兒都是母親一個人張羅,可見也是不得已的事兒。至于姥爺家的縫紉機,這可是當時貴重稀罕的家具,在農村是少見的。村子里認為姥爺在當時可是個有本事的人,能在大城市有一份體面的工作,衣著得體干凈,見多識廣,與人說話和氣有風度。每次姥爺回來探親是村子里新鮮轟動一時事兒,所以我心中特崇拜愛戴這個見面不多的姥爺。在后來老媽講起來時總是有點傷感,說從小很少得到過姥爺的父愛,因為姥爺在以前“成分高”,每次回家都是偷偷的去老姥姥家,小時候的母親跟著我姥姥常住老姥姥家,姥爺回來的少,母親倒是有些怕姥爺。后來,母親和父親結婚,遠在天津的姥爺都不知道,這也是姥爺對母親一直深感愧疚的事兒,母親是四個孩子中的老大,自己常年不在家,覺得虧欠姥姥和孩子們的太多了。
這也就有了后來在母親結婚十余年后,姥爺買了一臺縫紉機作為陪嫁彌補當年的愧疚和遺憾的事兒,由此,母親才真正有了一臺屬于自己的縫紉機。有了這臺縫紉機,母親珍惜的不得了,自己做了一個很漂亮的套子蓋著,愛護著。一是當時沒處去買,我們家的經濟實力可能想真正擁有一臺縫紉機很困難,二是這是姥爺送給母親的貴重禮物,母親很感動。
至于后來縫紉機發揮的作用,和其他人家有了一樣,大大的提高了全家人的衣著質量,新的衣服可能不多,但縫縫補補,舊衣改造,翻新清洗,鞋襪被單等都提高了效率。我雖然小,但對此感興趣后老媽依然會不厭其煩的耐心指導我操作縫紉機,以至于很小的年級就可以自己做鞋墊了。其中,更多的陶醉于瞪著機子發出來的噠噠噠的美妙旋律里,時有頑劣弄壞了東西,也會遭到母親一頓斥責。
現在,七十七歲的母親偶爾還會用到縫紉機做一些東西,身體健康眼睛不花,仍然可以穿針引線,假期里還會幫我們做做被褥,真是我們做子女的福氣。現在一一回憶家里的老物件,感慨萬千,亦感恩不已。每一件東西都會和爺爺奶奶及父母有關,每一件東西也都和這個家的過去現在相聯系,濃濃的親情化不開,滄桑的歲月不饒人。
我愛我家,深沉的愛著屬于她的一切!
(十三)姑且叫“煤油燈”吧,因為小時候老人們也叫它“洋油燈”,由于童年的回憶里覺得生活好多了,我習慣稱呼它煤油燈。
至于這個老物件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特別亮,這只是相對于那些沒條件買玻璃泡的燈來說的。我細細的問過老人們,一說起油燈的演變,稍微上年級的人就有止不住的感慨。先是燈碗放油,一根燈花如豆,這種燈當時大部分用的是食用油,煤油是后來供銷社按量供應給社員用。兒歌里唱的“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說的就是這樣的碗燈吧。后來是隨便一個瓶子裝上煤油燈草烏突突的一晚上,燈下干活勞作到深夜,第二天鼻孔黑黑,眼睛紅紅是常有的事兒。再后來才有了這種帶玻璃泡的燈,亮堂多了,只是需要隔一段時間就必須擦擦泡子,打爛泡子的事兒時有發生,費用自然就貴了些。我小時候光著小腳丫還被這種玻璃扎過腳心,印象自然深刻。有時為了燈下增亮,還會用一張白色大紙套在泡子上作為簡易燈罩,對于熬夜手工的人來說,確實管用。
我上初中后需要住宿上晚自習,時間就是一九八七年吧,學校里沒有電燈,需要學生們自己解決照明問題。當時已經有了蠟燭,但費用太高,天天用不起。于是我們就自己動手制作小煤油燈。一個廢舊的墨水瓶,把蓋子用小刀鉆一個洞,再尋覓一個自行車內胎氣門芯按上,截一段母親衲鞋底用的麻線做燈草,周末在家帶點煤油回來倒進去,一盞便易的煤油燈就做好了。一瓶煤油也能用幾天,好在有蓋子封著,不用擔心打翻漏油,放在桌子上也不占地方,真是難得的好東西。
這些東西都是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逐漸退出人們的生活的,當時大家都受其益、離不開它,同時也跟破屋子小房子黑呼隆東窮日子聯系在一起。稍微有點年紀的人都會感慨不已,也過夠了與這些老物件有聯系的日子,提起它們有的不愿回憶,有的一笑了之,似乎有些沉重,也有些戀戀不舍。我頻頻提及幾件忘不掉的老物件,只是留戀屬于它們的那段時光是我的童年,日子即使再苦,對于小孩子也是唯一的最開心快樂的時光啊。有親情陪伴,有愛在這些老物件的影子里,趁自己還記得當時的情景,趁父母還在,還能咨詢核實一下當時的情景及時的挖掘出來,留作將來茶余飯后的談資,更想以此體味家的味道,傳承老一輩人優良的精神美德。
- 冰箱銅管腐蝕(如何預防和處理)05-06
- 佳麗彩遙控器代碼(如何設置和更改)04-27
- 酒柜可以放客廳嗎(如何選擇合適的位置)?08-29
- 帝度洗衣機武漢維修(帝度洗衣機售后電話)08-19
-
GEA空調廠家售后服務電話號碼是多少(如何獲取GEA空調廠家的售后服務電話號碼
2024-08-24
-
DATAAIRE空調清洗(如何正確清洗DATAAIRE空調以保持其性能和延長使用壽命?)
2024-08-24
-
雷諾威空調24小時服務熱線電話(如何聯系雷諾威空調24小時服務熱線以解決我的
2024-08-24
-
櫻雪點火故障(解決櫻雪點火故障的實用方法與步驟)
2024-08-24
-
RC空調24小時熱線(RC空調24小時熱線:全天候客戶支持與故障排除指南)
2024-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