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牘探中華》讓觀眾血脈里的文化自信鑿鑿有據
來源:北青網
3月24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化節目《簡牘探中華》播出第三期,帶領觀眾穿越文明星河,沉浸式探尋記錄在云夢睡虎地秦簡里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告訴我們簡牘里不僅有歷史的波瀾壯闊,也有普通人的平凡日常。截至目前,節目共收獲127個熱搜熱榜,相關話題閱讀量超5億,視頻播放量累計達3379萬。
許多觀眾看完新一期節目后,紛紛在社交平臺分享走心感悟,有網友感慨“好在有簡牘,讓我們可以看到兩千多年前古人的生活”;有網友稱看《簡牘探中華》就像在和古人對談,動容道:“那些留在簡牘上的故事,讓我們知來處、明去處”;還有人隔空“表白”總臺制作:“在央視文化節目中收獲的一點一滴,都讓我覺得血脈里的文化自信鑿鑿有據”。
簡牘,是紙張普及前中華先民普遍使用的書寫載體。從殷商到魏晉,在超過一千五百年的時間長河里,中華先民的文明創造與積累大多由簡牘記錄并傳承,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迄今已發現超過30萬枚簡牘,每一次重大的簡牘發現,都為我們認清中華文明的來路,提供直觀且可靠的線索。作為首檔聚焦“簡牘”的全新文化力作,《簡牘探中華》由總臺央視綜合頻道與央視創造傳媒聯合打造。隨著節目的熱播,昔日冷門的簡牘學正走出乏人問津的窘境,越來越多年輕人也由此認識簡牘、了解簡牘、愛上簡牘。
中國文聯原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評論家仲呈祥稱《簡牘探中華》的亮相,高度彰顯出總臺在文化自信上的價值歸向與實踐路向,這種如火如荼、穩扎穩打、善作善成的創作風貌,可敬可佩,可喜可賀——今天的文藝創作者有“將冷板凳坐熱”的定力,有“將冷題材變熱”的實力,實屬“冷門絕學”之幸。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張德祥表示,欣賞這檔大型文化節目,最初生澀的“簡牘文字”漸漸變得生動親切,神秘面紗被揭開,古奧深意被解讀,可感可知可敬,有助于人們深入全面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有助于提升人們的文化自信心。作為主流媒體,以視聽藝術形式解碼“冷僻”題材中潛藏的文化基因,這是總臺自覺擔當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有益嘗試,在文化創新實踐中有所作為,開闊新視野、開拓新領域。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電影理論家饒曙光肯定《簡牘探中華》首開先河地選擇了寶貴文物簡牘為呈現對象,并巧妙地融合了戲劇演繹、專家解說和古今呼應等多種形式,不僅確保了簡牘的歷史知識簡介部分邏輯流暢,而且數字技術護航下的經典演繹更是沉浸感十足,這些都合力將簡牘所蘊含的中華文明展現出來,既完成了對文物活化的影視化路徑的探索,又拓展了此類節目的創作邊界。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盛贊《簡牘探中華》以喜聞樂見的方式,為當代觀眾打開了一扇認知中華文明的窗口,為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又一高價值的“示范樣本”,不僅厚植了總臺文化節目的精品底色、彰顯了文化自信的堅定方向,更對歷史智慧的傳承、燦爛文化的接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得知《簡牘探中華》受到觀眾尤其是年輕人的認可,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海年用“令人振奮”來形容自己的心情,他表示:“節目對秦的法律制度的梳理與呈現,拓寬了學術界與公眾對話的渠道,實現考古成果與歷史研究成果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王先福談道,《簡牘探中華》通過創新敘事手法,并依托央視頻AI大模型,運用AIGC技術賦能制作,打造熒屏上的“文化新場景”,讓簡牘得以突破時空的界限、年齡的界限,逐漸走出“深閨高閣”,貼近千家萬戶,是中華文明傳播的一大創新。
在國家圖書館常務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眼中,《簡牘探中華》基于大眾傳播的原則,對里耶秦簡進行了系統揭示,通過藝術表演、專家點評、還原場景、鋪陳史事等手段,有效傳播了里耶秦簡的相關文化知識,是一檔比較成功的文化節目,在《典籍里的中國》的基礎上又有新的探索和突破。
在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陳偉看來,簡牘學研究需要有足夠的耐心。作為學術研究,解讀簡牘需要屏心靜氣坐下來,耐得住寂寞。作為電視節目創作,《簡牘探中華》的生產也體現了節目創作團隊屏住氣、沉下心,為“冷門絕學”傳播精心創作。
參與《簡牘探中華》節目制作的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副教授魯家亮坦言,將學術成果普及給大眾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但真正愿意涉足其中的人不多,而簡帛學的研究一直偏冷門且難度很大。節目組不辭艱辛,嘗試將小眾、冷門的知識向大眾進行普及,對于保存中國傳統文化,復興“冷門絕學”,是一次有益的嘗試,更展現了節目組的人文情懷。
猶記《簡牘探中華》首播當天,#做文職工作的兵馬俑長啥樣#、#考古人員一手接一手捧出3.8萬余枚簡牘#等節目相關話題詞登上熱搜熱榜,看到在歷史中消失兩千余年的里耶古城被真實重現,觀眾們對“簡牘”產生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欲。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春龍用“山川依舊,曾經遠逝的古人劇中歸來,如夢幻般重現”來評價《簡牘探中華》,“欄目組仔細尋繹里耶秦簡內容,查閱相關資料,通過塑造縣令‘祿’、令史‘華’、反叛士卒‘繚可’等人物,再現了秦統一前后遷陵縣的歷史,故事安排細膩,內容充實,合乎情理。同時匠心獨運,介紹了秦代簡牘的規格種類、形制內容。”
中國地方志工作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崔唯航表示,《簡牘探中華》開篇聚焦的“里耶秦簡”作為秦洞庭郡遷陵縣的資料匯集,內容豐富,真實可信,可以說是一部秦代遷陵的百科全書。節目組找準“簡牘”為切口進行全新探索,將特定時期的歷史文化和社會風貌盡數呈現于熒屏,是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又一獨特形式。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甫注意到《簡牘探中華》轉變觀念,把綠幕和特效不僅僅當作手段,以此來捕捉歷史細節,更作為藝術表現形式本身,放大時空穿越識別度,在歷史審讀空間和藝術表現空間上邁出一大步。
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所長、互鑒書院山長蔡尚偉認為,《簡牘探中華》采用實景戲劇手法,力求在尊重歷史真實的前提下,從本源上盡可能還原真實的歷史原貌與細節,最大程度地降低受眾的接受成本,讓觀眾以可觀可感的形式去感受歷史。
從里耶秦簡到云夢睡虎地秦簡,在廣大受眾的肯定與鼓舞中,《簡牘探中華》不斷破譯深藏于簡牘中的文化密碼,引領觀眾穿越歲月長河,感悟古人智慧。接下來,節目又將聚焦怎樣的簡牘故事?有哪些歷史人物將走到舞臺中央?讓我們一起“簡”述歷史,“牘”懂中華!
聲明:該文章系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新聞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 海爾滾筒洗衣機怎么加水(詳細操作步驟)。09-07
-
沃克斯頓空調保養電話(如何獲取沃克斯頓空調保養服務的聯系電話?)
2024-08-27
-
朗吉空調售后服務(朗吉空調售后服務:如何確保您的空調系統得到最佳維護和
2024-08-27
-
AKL空調清洗服務電話(如何獲取AKL空調清洗服務的聯系電話?)
2024-08-27
-
全國首部!上海對中小學校外實踐教育立法,將建“場所資源庫”
2024-08-27
-
GRAD空調售后電話(如何獲取GRAD空調售后服務的聯系電話?)
202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