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威森熱水器(威森國際電熱水器)
前沿拓展:
威森智創 智慧產品圈 今天
開始對“智能家居”產生概念,確實要歸功于蘋果與小米在這方面的布局,雖不說是大張旗鼓,但它們的確是在把很多科幻電影中的一些概念慢慢搬到現實中——家居可以產生聯動,開關燈不需要自己動手,一切都透著未來。
在以前,大家對一家做空調的企業突然去賣了手機感覺不可思議,就像是明明一個做拉面做得十分出色的廚子為了響應冬天大家想要暖和暖和的想法,于是在面館賣起了火鍋——總感覺怪怪的。
但是到了現在,以小米為例,小米除了有手機,除了有MIUI,還有充電寶、智能音箱、小米電視、小米手環、體重計等等,一個未來環繞著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帝國”正在逐步成型。
一
智能家居的套路
前段時間大家津津樂道,在找《西虹市首富》中小米的贊助,據不完全統計出現了有麥克風、電動牙刷、手機等多款產品,一場電影下來大家除了找彩蛋,竟也莫名為小米打了波廣告。
同時“物聯網”的概念也正火熱,可以想見在未來之后不久,很多電影中的橋段可以通過技術變成現實。
比如晚上一回家推開門,從過道到客廳的燈漸次亮起,窗簾自動合上,熱水器的水開始升溫,空調運轉,一切都順其自然地發生。
在相關的網站上看了孫奇凡的一段授課視頻,他是現小米生態鏈企業綠米聯創高級產品經理,在短短25分鐘的時間內,他簡單勾畫了一下小米在智能家居這塊的布局,同時也闡述了在“智能家居”背景下,相應的產品經理應該具備怎樣的素養。
他提出了三個概念:
1. 不改變用戶習慣
很簡單理解:
假設一款電視做了觸屏功能,為此它取消了遙控器,說:
從此讓電視機擺脫遙控器的束縛,只需雙手在電視機屏幕上輕點,一切如此簡單。
這就是典型的改變了用戶習慣的事。
本來用戶只需在3米外,舒舒服服地坐在沙發上用遙控器調換著自己想看的節目,現在卻變成不得不起身來到電視機跟前,試問有誰會需要這樣一款產品?
但如果我們換個思路:把遙控器變成觸屏的,甚至將其變成一個功能移植到手機中,那就徹底不同了。
同樣是取消遙控器,但帶來的效益卻顯而易見。
因此“智能家居”應在傳統基礎上進行創新。比如“超極本”,既可以用鼠標、鍵盤控制,但同時也結合了平板的“觸屏”功能,很好地實現了二合一。
像是智能開合的窗戶,檢測到空氣質量不佳或者下雨了會自動閉合,感應到屋外溫度、濕度適宜就會自動開窗通風,但是依然會有用戶喜歡下雨天開著窗,因此在設計上就需要考慮到用戶的一個心理與使用習慣。
2. 提供安全、便利和關懷
智能化,往往容易帶給大家一絲不穩定的因素,在早期“特斯拉”推出電腦控制的汽車時,就有人提出“如果有黑客入侵電腦,那不是連打方向盤、跳車的機會都沒有了?”
因此智能家居的推廣,必須建立在足夠的安全基礎之上;如必要的防靜電功能、充滿電自動斷開等。
而便利則著眼在“人性化”這一方面,比如掃地機器人,當它感應到人在它身邊的時候就會自動繞開,而不是人去避開正在掃地的機器人。
同時更重要的是:智能家居與傳統家居,著重需要體現的就是“便利性”這一方面,不然沒有用戶會愿意花更高的價格但享受的是一樣的體驗。
更智能的空調、電茶壺、冰箱,需要的就是無需用戶思考,不用等到用戶熱了空調才啟動,而是能隨著環境的變化而適時響應。
比如通過智能生態鏈,用戶可以在家稱體重,之后將相關數據反饋到后端進行分析,根據用戶近段時間的飲食結構、作息時間、體重指數變化等,為用戶提供相對應的鍛煉建議或者飲食建議。
同樣,上述也是“關懷”的體現——既然是智能,就不應該是冷冰冰的。
3. 降低安裝難度
很多用戶在最開始接觸“智能家居”時,難免會考慮到:我家已經裝修好;現在我要安裝智能開關,是不是還需要砸墻,改變已經預埋好的線路?
如果這時候推線人員說:是的,為了享受我們的智能,就必須做出點犧牲。
那很抱歉,我想這時候用戶已經對你的“智能”開始打問號了;至少作為“智能家居”來說,需要根據用戶的場景來做出不同的應對方案。
比如有些智能化家居確實需要進行一定的改造才能得以實現,如按摩浴缸、自動開合的窗戶等,但有些是可以通過“后裝”來實現的,如光感的開關,相對可以不用進行大改就能得以實現。
因此為了實現一個市場的普及,在“前裝”和“后裝”市場上都需要進行相應的開拓。
二
智能家居的體驗之道
《ISO 9241-210標準》將用戶體驗定義為 :
人們對于針對使用或期望使用的產品、系統或者服務的認知印象和回應。
這是一種很直觀的感受,簡單就是“好與不好”的區別,沒有“還行”這個選項。
對于“智能家居”而言,用戶的體驗更是尤為重要。
在智能家居方面,容易對“用戶體驗”造成影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這幾種同樣適用于其他的硬件產品,同時也是產品經理在設計一款乃至多款聯動的“智能家居”產品時,需要注意的點)。
分別是外觀、品牌印象、產品功能、交互方式、使用體驗。
1. 外觀
我想對于“智能家居”來講,很多用戶在驚嘆于它的功能之前,最容易被它的外觀所吸引,甚至先入為主地給它蓋上一個“是否智能化”的標簽。
說白了,一份月餅,你拿塑料袋裝著就只能賣5塊一個自己帶回去吃,但你加個禮盒月餅上再弄些字就可以賣500用來送人了。。
近年來很多的“智能家居”產品,走的設計多以“禁欲風”為主:極致簡單的設計,搭配素雅的純色,去除一切可以去除的按鍵,將屏幕嵌在內部。
當機器喚醒時再顯現出來,并發出淡淡的熒光,只需手指輕點甚至輕輕揮動,一切操作簡單實現。
如此一來,用戶會油然而生認為這項產品是高科技的——至少外表看上去是高科技的。
其實很簡單就能想明白,有些事物的本質確實很容易被其華麗的外表所欺騙;也許本身它的功能方面并沒有那么驚艷,但它的外觀足以讓無數人為之傾倒,從而忽略其“華而不實”的本質。
但當然,肯定不是說那以后設計產品就重外觀輕功能了,那樣的產品就是紙老虎,是要被打倒的。
舉一個與家居無關的例子:
初代蘋果亮相,世界在感嘆原來還有手機可以只需要一個按鍵就能解決如此多的事,一整塊的屏幕同時帶給人們無限的想象空間。
然而實際上最初的IPhone通話質量很差,不支持多媒體信息,數據傳輸的速度也很慢,在當時的手機背景下委實不算特別合格。
但它的外觀震撼了世界,時至今日亦是如此。
無論是雙攝像頭的布局,還是背部天線條的設計以及“風靡國產”的劉海屏,Apple leads the world。
所以“智能家居”的智能化,不光需要體現在“產品功能”上,在設計時其獨特的外觀同樣需要引人思考。
當然不是推崇“標新立異”,而是要“彰顯獨特”;這兩者的界限并不難區分。
“標新立異”就像“武林外傳”里的李大嘴一樣,錢掌柜讓他做一個“獨一無二”的月餅,于是他做了廣為流傳的披薩式、漢堡式和饅頭式,但這并不是用戶所期待、所想要的類型,即使它的確夠新。
而“彰顯獨特”意在“萬花叢中一點綠”,能讓用戶覺得眼前一亮,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你這個產品到底是有什么功能。
當然,物極必反。
外觀如果過于驚艷,也容易提高用戶對于產品功能的期望,這其中的度還是要靠自己掌握。
很多時候用戶對于產品的感嘆,究竟是“智能化自控開關”,還是“看起來和我普通按鈕沒什么兩樣只是不需要我自己動手去按的開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帶給用戶的第一印象,即使他們功能完全相同。
2. 品牌印象
顧名思義,產品能否在用戶心中樹立起品牌的形象,因為它可以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比如:用戶最初是使用了A名牌的智能感應開關,用久了之后感覺還不錯,知道這個牌子做這一塊挺厲害的;突然有一天聽到它又推出了新的智能鎖,說是比傳統的鎖鑰更加安全、便利。
這是在有了對上一品牌良好印象的基礎上,決定再次嘗試。
如果此時智能鎖也在用戶心目中打下了優秀的口碑,那么此時A公司在用戶心目中的形象就會從一家“做開關做得很棒的公司”變成“做開關和鎖鑰做得很棒的公司”。
長此以往,總會發展成“做智能家居做的很棒的公司”。
畢竟做“智能家居”,需要長線布局,然后貫穿全線;先從用戶的方方面面開始,再通過相應的終端等將其串聯形成一個大格局的相應。
畢竟,目前用戶在裝修的時候還是會傾向于傳統裝修。現在比較容易接受的無非是掃地機器人、智能冰箱、智能音箱等,很少有在一開始就對開關、門鎖等做文章的。
那這樣就只能一步步依靠品牌形象的加深,才可以改變用戶的一個觀念。
因此品牌的印象是需要累積的,慢慢地去滲透到用戶的生活當中;畢竟在家居這塊,目前智能家居的競品更多的不是其他公司的同類產品,而是傳統家居,如:海爾的冰箱、創維的電視。
如何在老牌企業手中搶占市場?值得深思。
3. 產品功能
智能家居,究竟怎樣算智能?
我想這才是目前對于產品經理來說比較頭疼的事。
也許腦中的概念、模型有很多,但發現無法推廣、應用到現實。
既然是智能家居,最主要的應該就是需要能隨著用戶的行為、心理這兩方面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甚至能通過預知到用戶的變化而提前作出反應。
這種反應也許是用戶預期之外的,也許是用戶預先設置好的。
預期之外的很好理解;比如:一款智能化的衣柜,它可以通過傳感器來記錄下用戶的衣服顏色、款式,知道用戶有哪些衣服,然后根據當天的天氣狀況、用戶的外出活動類型等來給出一定的穿著搭配。
這種情景最常見于“科幻電影”中——像是有一個智能管家,無需用戶過多操心即可默默做好一切準備并提出相對應的方案。
同時,這也是智能家居的一個終極形態:私人管家——衣食住行都不用再自己操心,只要是在自己的屋子內,一切都有AI幫你料理好。
而什么是用戶預先設置好的呢?
舉個例子:
用戶今天要加班,回去再燒熱水就會延遲自己的一個休息時間,于是通過手機的“智能助手”發送了一條消息(指令)到家里的控制中心,通過認證證明是房屋主人發的消息,于是熱水器開始運轉,等用戶回到家就可以直接洗熱水澡。
這種情景比較類似于各種訂餐、訂花等服務:你下達了一個命令或一個需求,然后它在你做別的事情的時候就為你完成了。
但同樣,產品功能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一昧地添加其他功能就可以代表“智能化”的。
一款智能冰箱,如果它的顯示屏上能顯示我這一樣東西放進去多久了,再不吃就要壞了的信息,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就能感受到其人性化、智能化的一面。
但如果是在上面顯示的是什么新聞、娛樂,我想不會有哪個用戶會在冰箱前站幾個小時就為了看看輿情八卦。
4. 交互方式
交互方式其實也就是前面所提及的兩種,可以簡單概括為:無意識觸發與提前安排。
4.1 無意識觸發
用戶并沒有主動進行這個操作,但是相關的程序檢測到用戶也許需要,于是與相應的產品響應形成了相關“服務”的推薦或完成(如移動端的各種閱讀類應用的彈窗推薦)。
所以,為什么說到了這個程度,智能家居就會往“人工智能”方向發展——就像是有一個你看不見的機器人一樣在為你安排生活。
刷牙時不小心牙齦出血了,于是音響發出聲音提醒你可以去牙科診所進行一個檢查——這些并不是用戶自己主動安排的,而純粹是靠產品的多級聯動產生。
使用的牙刷有相應的感應裝置,數據通過無線傳到網端,相應的程序運行自動分析,發現這次的牙齒殘留物中有血液的成分,于是傳遞相應的指令通過音響發出,提醒用戶這次刷牙出血了。
相應的內容還有很多,只是實現的難度目前還較大,受限于AI的發展,還無法如此智能化地自動生成如此繁多的內容。
4.2 提前安排
前面提到的燒熱水只是一個很小的例子,它完全可以擴大到更多;但同樣,最終也是在往一個“智能管家”的方向發展。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可以實現多任務的協同進行,而且是可以跨地點、跨時間的;即使你不在家中,通過簡單的指令下達就可以完成。
但這個功能最出彩的還是需要與“無意識觸發”相結合。
比如用戶說:我想吃外賣,系統根據距離遠近,此前的飲食習慣,甚至今日的天氣等,主動推薦一家餐廳。
類似的功能在部分APP中也可以實現,只是既然是“智能家居”,就需要以在“家”的角度去思考,也許是你只要在客廳喊一句這個話,整個系統就為你運轉起來了。
5. 使用體驗
產品我究竟用的怎么樣?
廣告上說這個開關,我晚上起夜的時候它能檢測到我要上廁所,就會自動亮起;但明明每次我晚上起床它都不亮,最后還是要我自己摸黑去按開關——那這樣子的產品體驗就是極差的了。
因此在“智能家居”這塊,產品的功能使用體驗尤其重要。
要是連傳統的功能都實現不了,何談智能化?
畢竟在目前,智能家居的競爭對手還是傳統行業的家具,你只有在使用體驗上做得不比傳統的電器差,用戶才會開始選擇欣賞你多出來的那一部分。
但同樣,多出來的“智能”那一塊,即使也許操作繁瑣一點,但如果確實能解決用戶生活當中的需求,同樣也不失為一款優秀的產品。
以上是關于影響“用戶體驗”的五點內容,那怎樣提升用戶體驗呢?
最主要的是圍繞變與不變這兩點。
“變”就是指技術、工藝等。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技術發展。也許現在還是只能用PVC材料,但若干年后就會有更輕、更安全的材料被研發出來,要緊跟時代,切不可固步自封。
同樣還有潮流——現在是崇尚簡約設計,也許幾年之后大眾的審美又開始往多彩方向發展了呢?這些是會變的,所以一定要看準時代的風向標。
“不變”指的就是人的心理與生理。
心理主要指“欲望、情緒、訴求”等,這些核心的是不會變的,不同用戶雖然有不同的需求,但本質上有些東西是不會變的,類似于“七宗罪”,那是人內心本質的情感。
用戶總想要物美價廉的產品,也會希望一次消費可以解決自己大部分的需求。而“智能家居”更可以滿足一個“虛榮攀比”的心理,我用的產品比你的高級,比你智能化,這也是“智能家居”有別于傳統家居的亮點所在。
生理方面的話,比如:人總要洗澡、吃飯、排泄,對于相關器具的需求是千百年來一直存在的。只是隨著時代的改變,以前洗澡用瓢,現在用噴頭、浴缸,但核心的生理需要是不會變的。
而同時伴隨著生理需求,智能化的發展是讓人越來越“懶”的,如何在用戶不費力地情況下解決其相關需求,同樣也是核心重點之一。
三
產品經理怎么做?
綜上所述,在目前“智能家居”蓬勃發展的情況下,一位產品經理在設計產品時需要牢記的三件事:
1. 不改變用戶習慣;
2. 提供安全、便利和關懷;
3. 降低安裝難度。
同時為了用戶體驗,需要從這五個方面入手:
1. 外觀;
2. 品牌印象;
3. 功能;
4. 交互行為;
5. 以往體驗。
(來源:威森智創)
拓展知識:
下一篇:在敦煌看東方文明古國冶金術
- 移動電源電路板維修(如何自行修復故障)08-01
-
有圖像無伴音故障部件(解決有圖像無伴音故障的部件問題:一步步排查與修復
2024-08-25
-
五洲空調售后維修網點地址(如何找到五洲空調售后維修網點的詳細地址?)
2024-08-25
-
山特空調廠家維修服務部(如何獲取山特空調廠家維修服務部的詳細信息和優質
202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