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大型空氣能熱水器維修(上海金山電熱水器維修)
前沿拓展:
7月中旬,期末考試等事情結束三五天,我就乘坐客車回到30公里外的老家,準備待幾天。孰料,一天之后,我又被迫“返城”,臨別時對母親說:“過幾天再回來,弟可能要下個月才回來。”看到母親失望的眼神,我還是得踏上行程,不過心中暗自決定早日再回。
28日上午,我背上行囊,帶上電腦,終于再回故鄉。母親照例是到街口接我回家。吃過午飯之后,稍作休息,我便迫不及待地到房前屋后看看:三伏天的夏季,蒸鍋一般的四川盆地,太陽不是一般的火辣,讓人不敢在陽光下體驗“足蒸暑土氣”,恁是這般,我也沒有放棄給母親的“百果園”拍照,留作紀念。
母親的“百果園”位于房前屋后的邊角土地和菜園土埂之上,從來沒有享受到果園的待遇,卻總是充滿希望。一年四季,或是“百花齊放”,蜂蝶縈繞,好不熱鬧,或是“百果滿枝”,垂涎欲滴,令人惦記。
今天“百果園”里的主角當屬梨和柿。
我家的梨樹大多位于屋后的土埂上,“一”字排列,數量在十余株,樹徑多在10厘米以上,品種分為青皮和褐色。今年的梨比較多,加上母親放養式管理,所以個兒稍小,顏值偏低。即使是個兒偏大、果實白嫩的青皮梨,也失去往年雄風,被迫犧牲“塊頭”,保證數量。
和梨樹遙相呼應的是一棵掛滿青果的脆柿子樹。它位于土埂數米開外的一角,獨自在此頑強生長十多年,顯得孤寂而冷清。是的,它緊挨著竹林,毗鄰兩座墳墓,所以平時很少涉足。另外,在一定時期內,它是我家的“特產”,成為朋友們眼中的“稀罕物”,市場上更很少出現它的身影,直到最近三五年才在超市露面。
緊挨著梨樹的是三五株核桃樹,青色的果實躲在層層綠葉之間,仿佛嬌羞的少女。
放養式管理下,掛在樹上的青皮梨、脆柿和核桃。(張宏/圖)
房屋前后還有桃、李、柑橘、枇杷、石榴、葡萄和無花果。此刻的它們,或撒嬌賣萌,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成果”,或養精蓄銳,等待屬于自己的時刻。錯過桃李芬芳、桔柚飄香,錯過石榴花開,尚有葡萄和無花果。
葡萄算是家里最“高貴”的水果,母親破例給它搭建了支架,一串又一串的青葡萄隱藏其間,淡淡清香,略帶酸味,算是最好的報答。和葡萄相鄰的是一棵“最賤”的無花果樹,陽光燦爛,頑強長成一片“小樹林”。它的主干上布滿蟲蛀的傷痕,枝丫卻是綠意盎然,一顆又一顆青色的無花果點綴其間,果葉相依、密密麻麻,成為亮麗風景。
最“高貴”的葡萄和“最賤”的無花果。 (張宏/圖)
距離最遠的當屬百米開外菜園旁邊的米棗和柚子。米棗尚未完全成熟,抵擋不住誘惑的我,早已品嘗其味。一個又一個碩大的青柚,欲藏在樹枝間隙,結果是彌彰。
菜園旁邊的米棗和柚子。(張宏/圖)
這就是母親的“百果園”,一年四季,或是果香撲鼻,或是碩果滿枝,保證我們回家就能吃到正宗的純天然、綠色水果。
其實,母親還有建設中的“百花園”,一柱擎天的蜀葵,惹人喜愛的月季,還有幾株不知名的,它們共同構成新的風景線。
和母親相伴的除了瓜果、花草、家禽之外,還有麻雀、斑鳩、燕子、青蛙、小水鳥、鴛鴦、白鶴、野雞……
其中最大膽的要數斑鳩。每當糧食收獲季節,比如此時水泥院壩中的玉米、花生等等,就成了它們覬覦的目標,一旦確定“四下無人”,便從樹枝一躍而下,慢悠悠地享受“偷吃”的感覺,有時甚至呼朋引伴,三五成群,“鳩行天下”。一想到它們從《詩經》中走來,“于嗟鳩兮,無食桑葚!”我也就不忍心趕走,只在心中發出吶喊:“于嗟鳩兮,無食我食!”
感情最深的要數門前池塘中的不知名小水鳥。個頭約摸二三兩,像小號雛鴨,三五成群,游弋池塘,嬉戲打鬧,好不熱鬧。有幾次,我都想用手中的相機,拍攝這些出現多年的“小伙伴”,給它們留下一張美麗的倩影,孰料都不理想。今年發現還有一對鴛鴦在池塘安家,甚是欣喜,然而“新歡”“舊愛”都是最愛,它們共同成為水面精靈。
門前的池塘住著水面精靈。 (張宏/圖)
太陽快落山的時候,母親說去摘屋后的花生。于是,我們開始了兩個小時的扯花生和摘花生。沙質土壤,加上兩三天前一場及時雨,雙手稍一用力,花生就破土而出。然后或親手摘落,或背簍邊沿拍落,不一會兒竟然就收獲滿滿兩籮筐。
在干活兒的同時,母親就和我聊天講述村子的變化,家長里短、東鄰西舍、遠親近戚,主題不外乎是婚嫁喪娶、紅白喜事。每當這時我心情總是沉重的,因為而立數年尚未婚,父母也已六十左右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被拐賣近30年的彭某回家探母。彭某和我是同齡人,在六七歲的時候于上學途中失蹤,此后都是杳無音信。這得感謝政府和公安民警,才讓他們能夠團圓。
家鄉的物質條件和生態環境是越來越好了。村村通公路連接到戶,解決交通發展瓶頸。“雪亮工程”構建縣、鄉鎮、村、農戶四級聯網聯控視頻監控網絡,大大降低安全事故的發生。田地的流轉承包,家里享受一千多元的補貼。母親還在“建筑隊”做小工,每月還可以增加一筆收入。水電氣網到戶,太陽能熱水器安家,小型農機入室……“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得到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甚至出現“雉飛在院、白鶴戲塘”的現象。
村里被承包的農田。(張宏/圖)
火紅生活離不開國家的政策和常年辛苦的父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母親也開始“栽花種草”享受“美”的熏陶。然而,我卻憂心忡忡。母親說前兩三天,她分三次去隔壁兩個鎮賣梨子,分別以兩元、一元和五角的價格,售得四十多塊錢。是啊,母親“百果園”里的常客應是子輩、孫輩、曾孫……然而我們常回家看看的次數有限,我的個人婚事更是遙遙無期。
這可能也是農村面臨的重要社會問題:婚姻問題,或是男子愁娶,或是年輕離異。我們當地的彩禮算是合理,不過房子、車子、票子、家境、顏值、前途等等也是女方的重要參考因素,綜合起來也是很大一筆開銷。像我一樣,物質條件一般,工作相對穩定,加上“形貌短小”“訥言拙行”,以致今日而無解的也有。也有一些是年紀輕輕就離異、再娶、再離異,留下無辜的單親孩童和關系更加復雜的重組家庭。
其實,我更擔心的是,同齡人中缺少“母親”一樣的“接班人”,堅守新農村,建設新生活,鞏固“脫貧攻堅”,見證“鄉村振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許,同輩中不乏“母親”一樣的辛勤勞動者,不過更多的是“城市打工族”,長此以往,“農村無人”令人擔憂。其實,鄉村中的下一輩教育問題,從長遠來看亟待解決,否則后患無窮,鄉村振興更是一紙空文。教育質量的提升離不開家庭和學校合力,下一輩的父母常年在外務工疏于管理,爺爺婆婆(外公外婆)舍不得教育,以致生活習慣偏差,影響教育成效。鄉村學校要用大量的精力矯正學生生活習慣,教會他們“吃好飯、睡好覺”,有限的教學時間被擠占,教學效果受到制約。一些孩子在中考之后,就只好選擇職中,然而作為“心肝寶貝”的下一代,如果不重拾“勤學”的作風,怎么能對得起自己的青春和國家的政策支持?
母親的“百果園”是我回家的動力。我希望家鄉有更多“百果園”,我希望“百果園”里有同輩的身影,我希望“百果園”里有下一輩的嬉鬧。
(作者為四川省三臺縣中學教師)
?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欄目之“回鄉偶書”,歡迎來信分享關于鄉村的所見所聞所思。投稿郵箱:nfzmreaders@163.com)
張宏
拓展知識:
- 移動電源電路板維修(如何自行修復故障)08-01
-
有圖像無伴音故障部件(解決有圖像無伴音故障的部件問題:一步步排查與修復
2024-08-25
-
五洲空調售后維修網點地址(如何找到五洲空調售后維修網點的詳細地址?)
2024-08-25
-
山特空調廠家維修服務部(如何獲取山特空調廠家維修服務部的詳細信息和優質
202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