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港維修馬桶(天津市塘沽區馬桶維修電話)
前沿拓展: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從錢江源頭到東海之濱,從太湖岸邊到浙南山區,浙江在“八八戰略”指引下,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繪就了一幅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畫卷。
“十三五”以來,浙江經濟呈高速發展態勢,GDP從2015年的4.3萬億元躍升至2019年的6萬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35537元躍升至2019年的49899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標”(國家統計局對接全國“十三五”規劃而統一設定的目標值)實現度從2015年的85.8%提升至2019年的98.7%,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圓滿收官。
人民網浙江頻道推出衛星圖看浙江“十三五”報道,從太空俯瞰浙江,帶大家從另一種視角感受“十三五”期間浙江的城鄉之變、發展之美。
數字經濟先行地——杭州
作為國內領先的數字化城市樣本,“十三五”期間,杭州奮力爭先,為全國、全省數字經濟發展探路試點。
2019年,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1296億元,同比增長19.4%;增加值3795億元,同比增長15.1%,占GDP比重24.7%,高于全省0.6個百分點,占全省比重達61%;數字經濟制造業實現增加值896億元,同比增長14.8%。
“十三五”期間,杭州大力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建設,建成了一批創新創業重大平臺。其中,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啟動建設四年多來,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2.1%,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1.9%,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比是全省的2.5倍,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全省四分之一。
杭州大力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杭州城市大腦起步于2016年4月,以交通領域為突破口,開啟了利用大數據改善城市交通的探索,如今已邁出了從“治堵”向“治城”跨越的步伐,取得了許多階段性成果。目前杭州城市大腦的應用場景不斷豐富,已形成11大系統、48個場景同步推進的良好局面。
杭州大力推動智能制造發展。2019年,杭州組織開展制造業數字化改造行動,實施智能制造攻關項目139個、推廣項目1093個,新增上云企業超過1.5萬家。
杭州“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積極推進西湖大學、湖畔大學和浙江工程師學院建設,形成一批高水平高等教育設施。西湖大學于2018年2月14日正式獲教育部批準設立,首任校長由施一公擔任。學校按照“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的辦學定位,致力于集聚一流師資、打造一流學科、培育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努力為國家科教興國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突出貢獻。
“十三五”期間,杭州規劃投資約269億元,全面完成奧體中心主要場館建設,科學規劃建設亞運村,統籌推進新場館建設和存量場館改造。目前,2022年亞運會53個場館建設工作正在進行中。亞運會期間,53個場館將進行40個項目的競賽。
著眼于提高路網通行能力,杭州“十三五”期間規劃投資809億元,重點實施28個項目,全面實施“暢通西部”三年行動計劃。2019年,鐵路杭州西站樞紐暨湖杭鐵路開工建設,地鐵5號線、16號線和鐵路杭州南站建成。城市快速路加速成網,繞城西復線、金建高速、千黃高速等項目加快推進。
“十三五”期間,杭州大力發展智慧農業、休閑觀光農業、設施農業、生態循環農業,鄉村振興扎實推進。2019年,全市所有行政村總收入均達到30萬元,經營性收入均達到10萬元,經營性收入20萬元以上村占比70%以上。
“十三五”期間,杭州繼續推進“三江兩岸”生態景觀保護與建設,實現綠道全線貫通。錢塘江濱綠道起于聚首河,至江東大橋,全長約16.2公里。這里融休閑、觀景、娛樂和生態于一體,形成了可走、可跑、可騎的慢行系統,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
圍繞“國際重要的旅游休閑中心”建設,“十三五”期間杭州重點實施21個項目,著力構建“一核兩極、兩軸兩帶、全域發展”的大杭州旅游休閑空間格局。2019年杭州市接待游客超過20276萬人次,同比增長10%左右。
浙江綠谷——麗水
浙江“十三五”規劃中提出,麗水要加快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國際生態旅游城市、長三角綠色農產品基地。
201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476.61億元,增長8.3%,增幅全省第二,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46437元和21931元,分別增長9.1%、10.1%,增幅均居全省首位,全域旅游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9.3%。2019年,麗水被確定為全國首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
麗水開發區以培育企業梯隊為抓手,不斷推動裝備制造業發展,促進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目前,園區裝備制造業企業約300家,其中規上企業88家,產值83億元,工業增加值17.3億元,同比增長10.3%。2020年前三季度全區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同期增長17.2%,增幅較上半年提高了12.2%,增幅在全市位居第一。
百山祖國家公園是我國17個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區域之一。2019年,該公園納入浙江省國家公園“一園兩區”框架,進入首批國家公園設立序列。
“十三五”期間,麗水積極發展九大百億產業,發力高端制造。2019年,麗水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增長57.1%,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26家,省級企業研發機構28家。
“十三五”期間,麗水全力打造“詩畫浙江”鮮活樣板,世界一流生態旅游目的地。2019年,縉云仙都率先創成5A級景區,縉云河陽古民居、松陽雙童山晉升4A級景區,景寧創成全省首批4A級景區城,遂昌王村口創成全省首批5A級景區鎮。
“十三五”期間,麗水大力發展生態精品農業。2019年,“麗水山耕”蟬聯區域農業形象品牌排行榜首位,成為全國首個名特優新高品質農產品質量全程控制創建試點,新增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產品5個,國家重點農業龍頭企業2家,實現“麗水山耕”品牌經銷授權省內地級市全覆蓋。
“十三五”期間,麗水加快完善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步伐。2019年,麗水交通投資增長65.1%,增幅全省第一。杭麗鐵路列入長三角地區交通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規劃、全省大通道建設計劃,衢麗鐵路建設標準提升為雙線200公里/小時,先期工程先行開工。
“十三五”期間,麗水生態治理取得新成效。2019年,麗水成為全國首個“天然氧吧城市”,創建清新空氣示范區4個,國考斷面I-Ⅲ類水比例、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出境水質達標率、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達100%。
“十三五”期間,麗水花園城市建設加快提質。2019年,全市完成城中村改造149.45萬平方米,新增城市道路32.16公里,新增城市園林綠地96.6公頃,新增停車位8922個。
千島之城——舟山
“十三五”期間,舟山聚焦浙江自貿試驗區建設,立足自身特色和產業優勢,推進油氣等大宗商品產業領域改革,提升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推動浙江自貿區實現新一輪高質量發展。
2019年,舟山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2%,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3.2%,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人均GDP、外貿進出口額、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多項經濟指標位居全省前列。
2017年4月1日,浙江自貿區正式掛牌成立,范圍覆蓋舟山約120平方公里土地。2020年9月,浙江自貿區擴容,增加寧波片區、杭州片區、金義片區。自貿區掛牌三年來,在油氣全產業鏈、營商環境、金融創新等領域探索形成123項制度創新成果,走在了國家第三批自貿試驗區的前列。
2016年4月19日,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獲批設立。同年5月31日,國家發改委印發《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總體方案》,其實施范圍包括舟山群島新區全域和寧波北侖、鎮海、江東、江北等區域,陸域面積約250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2.1萬平方公里。2015年至2019年,舟山港口貨物吞吐量從3.79億噸攀升至5.36億噸,年均增幅11.34%,江海聯運量達到2.11億噸,有效發揮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支撐作用。
“十三五”期間,舟山漁農業穩步增長。2019年,舟山漁業總產量達175.6萬噸,國際水產品貿易中心投入運行,發布全國魷魚價格指數,遠洋捕撈、加工、貿易交易實現“三個百億”目標。
“十三五”期間,舟山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環境質量走在前列。2019年,舟山實施藍天保衛戰,PM2.5每立方米由22微克降至20微克,開展治水治污大會戰,地表水監測斷面和飲用水源地全部達標,白沙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獲批。
“十三五”期間,舟山城市品質不斷提升。2019年,舟山建成城市道路11條,建成8個綠地公園,新增城市綠道22.2公里,獲評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
“十三五”期間,舟山基礎設施持續完善。2019年,舟山建成富翅門、秀山、魚山、新城、港島等5座跨海大橋,舟岱大橋主塔封頂,東西快速路建成通車,海天大道全線提升,濱海大道基本貫通。
“十三五”期間,舟山工業加快轉型升級,船舶修造業企穩回升。2019年,3家重點船企成功重組,外輪修理業產值增長12.8%,機械制造業產值增長5.1%。
“十三五”期間,舟山鄉村振興加快推進。2019年,全市建成美麗鄉村精品村23個,新建村入選聯合國人居署鄉村規劃中國案例,花鳥島獲評國家鄉村旅游經典案例,東沙鎮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
回眸,是為了更好地出發。面向“十四五”,浙江將聚焦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
東方大港——寧波
港口是寧波最大的資源。自當地確立了“以港興市、以市促港”發展戰略以來,寧波的港口開發建設進入了加速發展階段。
寧波舟山港由北侖、洋山、六橫、衢山、穿山、金塘、大榭、岑港、梅山等19個港區組成,現有生產泊位620多座,其中萬噸級以上大型泊位近160座,5萬噸級以上的大型、特大型深水泊位90多座。
2016年至2019年,寧波舟山港年貨物吞吐量從9.2億噸增長至11.2億噸,年均增幅達6.7%。年集裝箱吞吐量從2156萬標準箱增長至2753.5萬標準箱,躍居全球第三。
“十三五”期間,寧波制造業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加快向“制造強市”轉型。2019年,寧波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7.8%、8.7%。
寧波積極參與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和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建設,暢通“海甬歐”貿易物流大通道,2019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9170.3億元,增長6.9%,海鐵聯運箱量增長34.5%,快遞業務量超過16億件。
“十三五”期間,寧波持續推進環境治理,2019年,全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7.1%,PM2.5平均濃度下降至29微克/立方米,市控以上斷面水質優良率達到83.8%,“污水零直排區”覆蓋85%以上的鄉鎮(街道)。
寧波積極推動農業經濟提質增效。2019年,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長2.6%,增幅創近八年來新高。高標準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獲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新增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2個,余姚市成為國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十三五”期間,寧波深化“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依法精簡審批事項,推進行政審批標準化。2019年,寧波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牽引,全面實施“10+N”優化營商環境便利化行動。41件個人和企業全生命周期事項實現“一件事”聯辦,所有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197個民生事項“一證通辦”,99%的事項“跑零次”可辦。
“十三五”期間,寧波以創建國家級生態園林城市為目標,積極推進城市綠化美化彩化。2019年,寧波“三江六岸”濱江休閑帶建設取得新進展,東部新城生態走廊綠道入選省最美綠道,新增公園綠地50萬平方米、綠道165公里。
民營經濟發祥地——溫州
溫州是中國民營經濟發祥地。“十三五”期間,當地圍繞建設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和東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目標,大力創新,取得輝煌成就。
2018年10月,溫州市啟動創建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建設,截至目前,當地相繼推出146項具體措施,并以責任清單的形式推進細化,取得了123項階段性成果,46項在全省乃至全國形成了一定影響力或可復制推廣。
2020年1至8月,全市新設企業4.5萬家,同比增長22.3%。溫州營商環境便利度綜合排名居全省第3位,營商環境排名躋身長三角27個城市中第4位。
世界溫州人家園坐落于濱江商務區,于2018年11月開園,是市委市政府為廣大海內外溫州人精心打造的情感地標與精神家園。據悉,世界溫州人家園總建筑面積5萬多平方米,設置了主題展示、聯絡聯誼、創享服務、回歸示范四大板塊,包含世界溫州人博物館、溫州招商展示中心、世界溫州人云社區、世界溫州人會客廳、溫商回歸示范園等12個子項目。
2020年1月,世界青年科學家創業園在甌海區南白象街道鵝湖時尚產業園A地塊舉行開工奠基儀式。據介紹,創業園總規模1288畝,首期規劃用地100畝,規劃有研發區、孵化區、生產區和生活區,集創新鏈、創業鏈、服務鏈為一體,以數字經濟、智能裝備、生命健康、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新材料等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關注領域,著力營造世界青年科學家創新創業最優生態。
溫州(鹿城)市場采購貿易試點于2018年9月29日獲批,已滿兩周年。兩年多里,溫州市場采購貿易持續發揮優勢,成為促進全市外貿穩定增長的“推進器”,整體呈現“通關越來越快、平臺越來越好、政策越來越優”的特點。截至9月30日,溫州(鹿城)市場采購貿易累計完成出口40.19億美元。
“十三五”期間,溫州著眼于都市核心區集聚輻射力增強,推進市區城市面貌根本改善和城市功能品位提升。2019年,溫州298個“大建大美”項目實現開工,294個項目于當年順利落成。市區完成整村(區塊)改造項目26個,2018年啟動的城中村改造項目基本“清零”。溫州匠心打造70個市民體驗項目,甌江夜游、塘河夜畫、三垟濕地花溪花島、江心嶼、五馬街-禪街改造等標桿項目廣受好評。
“十三五”期間,溫州加快推進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2019年當地推進西部生態休閑產業帶項目180個,建成鄉村振興示范帶35條,社會資本下鄉227億元,創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鄉鎮13個,新時代美麗鄉村792個,3A級景區村莊53個。農業現代化發展指數全省排名前移6位。
“十三五”期間,溫州積極培育以體育健身服務、競賽表演、運動休閑為主體的體育產業,扶持一批運動休閑基地、體育俱樂部和中小體育企業,提供更多優質多元化體育服務。2017年9月全國社會力量辦體育改革試點正式落戶溫州,試點三年多來,溫州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增長了28.7%,體育人口增長了15.5%,溫州吸引社會投資體育設施建設超50億元,體育產業增加值由62.14億元增加到96.85億元,增長55.9%。
溫州“十三五”規劃中提出,溫州將加快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截至2019年,文成、泰順實現高速夢,新增高速公路148公里,總里程躍居全省第三。杭溫高鐵全線鋪開,市域鐵路S1線全線運營。機場綜合交通中心、航空物流園、樂清灣港區C區一期順利開工,溫州港集裝箱吞吐量增長19.1%,溫州機場旅客吞吐量增速居全國千萬級機場前列。“楓橋經驗” 發源地——紹興
紹興是“楓橋經驗”的發源地,同時傳統制造業也十分發達,是浙江省唯一的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綜合試點。
“十三五”期間,紹興錨定“綠色高端、世界領先”目標,牢牢抓住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省級試點契機,持續推動集聚提升、加速智能化改造、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逐步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主要經濟指標走出了一條“V”形曲線。最近三年,產銷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2020年,以柯橋現代紡織為核心,聯動諸暨襪業、嵊州領帶、新昌絲綢的紹興現代紡織產業集群成功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十三五”期間,紹興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產業集群優勢更加明顯,實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柯橋中國輕紡城作為紡織產業鏈最完整、紡織產能最大、專業市場最大、銷售網絡遍布187個國家的紡織大區,“十三五”期間,當地緊跟步伐開啟“三次創業”,致力于推動輕紡產業實現綠色、時尚、高端的可持續發展。
據中國輕紡城建設管理委員會統計的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輕紡城面料市場實現成交額905.23億元,同比增長10.39%,網上市場實現成交額432.56億元,同比增長11.62%,新注冊市場主體4480家,其中新注冊貿易公司1338家。
紹興“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建成一批宜居宜業宜游的小城市、一批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的特色小鎮、一批秀美富裕魅力的美麗鄉村。2019年,紹興深化美麗鄉村建設,升級農村公路417公里,1.4萬個公廁納入保潔體系,新增“五星達標”村519個,“3A示范”村51個。
紹興“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紹興將發展分享經濟和云計算產業,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支持基于互聯網的各類創新。2019年,當地開工建設長電科技、兩岸集成電路創新產業園,集成電路、高端生物醫藥產業分別入選省“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培育名單。
“十三五”期間,紹興加強生態保護,優化自然生態環境。2019年,紹興市生態環境質量公眾滿意度躍居全省第4名,實現“六連升”。
紹興“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形成一批全市域精品旅游線路和旅游景區,力爭把紹興打造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2019年,紹興扎實推進文創大走廊建設,84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42億元。打造浙東唐詩之路精華地,大禹陵景區、陽明故里、越劇小鎮等項目有序實施,迎恩門風情水街開街,實現旅游總收入1306.9億元,增長10.4%。
“十三五”期間,紹興以“智慧交通”建設為動力,加強城市主次干道和支路的改造建設力度,提高城市路網密度,推動道路立體化發展,全面緩解交通擁堵狀況。2019年,杭紹甬智慧高速等跨區域交通基礎設施項目進展順利,高鐵北站TOD綜合體項目順利開工。
“十三五”期間,紹興積極對接自貿試驗區,探索改革創新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創新貿易監管服務模式,改革創新國際商事法律服務和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到2020年,將紹興由外貿大市建設成為開放型經濟強市。
紅船起航地——嘉興
嘉興是紅船起航地,也是長三角中部核心城市之一。“十三五”期間,當地毫不動搖地推進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首位戰略,打造以一體化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典范。
2019年,當地出臺實施“嘉興行動計劃”,排定推進總投資6600多億元的30項標志性工程。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嘉善片區啟動建設,出臺全省首個G60科創走廊規劃,新增滬嘉合作辦學、辦醫項目114個。東西部扶貧、對口支援高標準實施,山海協作“飛地消薄”實現結對縣(市、區)全覆蓋。
2019年11月1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揭牌。其范圍包括上海市青浦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三地,面積約2413平方公里。一年多來,三地在聯合巡河、水質聯合監測、聯合執法會商、河湖聯合保潔等方面已建立常態化機制,一大批生態保護類項目紛紛落地。
“十三五”期間,嘉興全力打造現代化網絡型田園城市。2019年,嘉興4個城中村全面“清零”,改造老舊小區118個,1468戶居民徹底告別“筒子樓”“拎馬桶”,南湖湖濱、“月蘆文杉”、子城等區塊加快改造。
“十三五”期間,嘉興深入推進美麗鎮村建設。2019年,嘉興新增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40個,3A級景區村17個,精品線7條,新建“四好”農村路1218公里。
“十三五”期間,嘉興著力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構建更高水平的創新支撐平臺。2019年,全市新建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11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2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041家,均創歷史新高。
嘉興傳承弘揚“紅船精神”,積極倡導嘉興城市人文精神和嘉興人共同價值觀。2019年,嘉興啟動紅色旅游標桿城市建設,率先在全國開展紅色旅游資源普查,建成馬家浜文化博物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評估連續六年列全省第一。
嘉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2019年,全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7.2%,市控斷面Ⅲ類以上水質比例達到65.8%,累計建成“五廢共治”項目34個。
嘉興全力打造長三角創業樂園和高科技成果轉化重要基地。2019年,全市數字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工業應用指數、5G基站開通率均居全省第一,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到58%、32.3%和41.5%。
“十三五”期間,嘉興加快培育拓展綜合交通樞紐。2019年,嘉興市區快速路加快建設,有軌電車、火車站樞紐、滬嘉城際先行工程集中開工,高鐵南站擴容等項目前期積極推進,開通至北京等四個方向始發高鐵,嘉興港成為“億噸大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湖州
湖州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2018年湖州市年度綠色發展指數為80.5,排名浙江省第二。在資源利用、環境治理、環境質量、生態保護、增長質量和綠色生活6項分類指數中,有5項位居全省前五。2019年,湖州被國務院評為全國14個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的城市之一。
南太湖新區于2019年6月掛牌成立,是省政府確立的四大新區之一。2020年上半年全區161家規上企業實現總產值117.1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6.3億元,同比增長1.0%。
“十三五”期間,湖州生態文明建設繼續走在全國前列。2019年,湖州綠色發展指數居全省第二位,德清、南潯分別創建為國家和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區。
“十三五”期間,湖州全面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2019年,湖州實現市級美麗鄉村創建全覆蓋,南潯區創建為省美麗鄉村示范區。
湖州大力推進綠色智造城市建設,2019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4%,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分別增長10.7%、10.4%和12.6%,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13.6%。
“十三五”期間,湖州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繼續保持領先,新產業新業態引領作用顯著增強。2019年湖州農業增加值增長3%,居全省第一位。
“十三五”期間,湖州大力發展旅游業,力爭成為國家級旅游業改革創新先行區。2019年,安吉成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全市過夜游客達到4803.8萬人次。
湖州“十三五”規劃提出,當地要努力進入創新型城市行列。2019年,湖州新增高技能人才2.3萬名,新建成眾創空間91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79家,省科技型企業657家,省級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4家。德清成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南潯智能機電高新技術產業園升格為省級高新區。
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金華
“十三五”以來,金華著力推進金華、義烏相向聚合發展,打造絲路樞紐、商貿之都、智造強市、文化名城,加快建成國際商貿物流中心和全省重要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加快形成全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2019年,金華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59.9億元,增長6.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59348元、28511元,增長8.1%、8.7%。獲國務院正向激勵3項、省政府正向激勵9項。
截至2020年10月21日,中歐班列共運行1000列,共發運8.3萬個標箱,同比增長203%,發運量約占全國總量的10%。
中國小商品城現有市場營業面積640余萬平方米,商位7.5萬個,210多萬種小商品琳瑯滿目。2019年中國小商品城成交額1537.4億元,市場貿易實現出口、進口、轉口并重。
“十三五”期間,金華市動能轉換全力提速,平臺承載力不斷提升,謀劃建設13個“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新能源汽車小鎮等11個特色小鎮成功入圍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
“十三五”期間,金華成功納入長三角中心區范圍,被列為長三角一體化27個中心區城市之一,金義都市區及核心區范圍實現擴容,金義新區獲批設立。
金華鐵路樞紐擴能改造工程納入長三角一體化規劃,金義東市域軌道交通、金武快速、金蘭中線、金義中央大道等項目建設有序推進,全市毗鄰縣市城際公交實現全覆蓋。義烏機場完成升級改造,橫店通用機場投入使用。
“十三五”期間,城市有機更新力度加大,城市基礎承載力進一步提升,二七區塊舊城改造扎實開展,湖海塘區塊有序開發,未來社區建設高水平推進,三年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圓滿收官,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預計達到69%。
“十三五”期間,金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和美鄉村建設高水平有序推進。金東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浦江美麗鄉村建設經驗入選“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啟動東陽花園村省級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
“十三五”期間,金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持續推進浙中生態廊道建設,都市區綠道閉合圈貫通344.08公里。扎實推進浙中大花園建設,獲批國家森林城市群試點、國家資源循環利用基地、省級資源循環利用示范城市試點。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榮獲2019綠色中國特別貢獻獎,在2019年中國十佳宜居城市榜單中進入前三強。
錢江源頭大花園——衢州
浙江“十三五”規劃提出,衢州要加快打造國家休閑區、現代田園城、南孔靈秀地,建設國家東部生態文明旅游區核心城市、浙皖贛閩省際中心城市、美麗浙江重要生態屏障。
多年來,衢州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生態環境持續優化,發展活力不斷增強。201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7%,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8.8%、9.8%。截至目前,衢州常住人口已連續三年實現凈流入,城市化率升幅全省第一。
錢江源國家公園總面積252平方公里,由原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錢江源省級風景名勝區等單位組成,涉及開化縣蘇莊、長虹、齊溪、何田等4個鄉鎮的19個行政村、72個自然村。2018年以來,當地新建和改造保護管理站5個,新建和改造遠程防火視頻監控點108個,新建高空預警監控云臺11個,基本實現“天空地一體化”監測全覆蓋和生態保護的“全鏈管理”。
“十三五”期間,衢州把創新列為首位戰略,優化創新創業生態鏈,構筑創新開放的現代產業體系。2019年,衢州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33.3%,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8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217家。
“十三五”期間,衢州創新能力得到增強。2019年,衢州攜手電子科大共建長三角研究院,創建浙江人才創業園,東南數字經濟研究院組建5個研發中心,集聚13個研究團隊,引進120名高層次人才。
“十三五”期間,衢州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2019年全市打造省級美麗鄉村精品村125個,衢江區成為省新時代美麗鄉村示范縣。
“十三五”期間,衢州進一步筑牢生態本底,生態環境持續優化。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100%達標,全市跨行政區域交接斷面全部達到II類水質,“五水共治”公眾滿意率全省第一,五奪“大禹鼎”。
“十三五”期間,衢州大力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2019年,全市建設高標準農田14.9萬畝,部市共建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市扎實推進,建立市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開化“山泉流水養魚系統”被認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十三五”期間,衢州城市交通項目“大豐收”。2019年,市綜合客運樞紐投入使用,完成西安門大橋、錦西大道、府東街改造,建成盈川東路、物流大道延伸工程,城市內環全線貫通。
制造之都——臺州
“十三五”期間,臺州深化民營經濟創新改革,發揮民營經濟特色優勢,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奮力打造“制造之都”。
2019年,全市生產總值增長5.1%,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3%和9.4%。
“十三五”期間,臺州加快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和創新平臺建設。2019年臺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10.9%,工業互聯網平臺等5個項目成為國家制造業“雙創”平臺試點示范,溫嶺成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
“十三五”期間,臺州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2019年,全市建成新時代美麗鄉村763個,溫嶺、三門入選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臨海列入全國農村綜合改革標準化試點,玉環成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
“十三五”期間,臺州生態環境持續優化。2019年臺州空氣質量居全國重點城市前列,完成污水處理廠清潔排放提升改造28個,新增危廢年處置能力5.9萬噸,天臺創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十三五”期間,臺州加快發展現代農業。2019年臺州創成省級特色農業強鎮2個,黃巖獲批全國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試點縣,“臺九鮮”區域公用品牌成功發布,漁船漁港綜合管理改革走在全國前列。
“十三五”期間,臺州加快打造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2019年,臺州沿海高速建成通車,實現縣縣通高速,臺州機場改擴建、溫玉鐵路、鐵路中心站等項目開工建設。
“十三五”期間,臺州城市有機更新力度加大。2019年臺州新建綠道111公里,列入省首批未來社區試點2個,棚戶區改造開工3.3萬套,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超額完成省定目標。
“十三五”期間,臺州大力實施全域旅游發展戰略,以天臺、仙居國家5A級旅游景區為依托,推進臨海、溫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2019年,神仙氧吧小鎮成為省級特色小鎮。
“十三五”期間,臺州強改革擴開放,發展活力進一步迸發。2019年,臺州獲批設立自貿區聯動創新區,成為國家首批二手車出口試點地區,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增長75.4%,外貿出口額占全國9.1‰。
拓展知識:
- 移動電源電路板維修(如何自行修復故障)08-01
-
有圖像無伴音故障部件(解決有圖像無伴音故障的部件問題:一步步排查與修復
2024-08-25
-
五洲空調售后維修網點地址(如何找到五洲空調售后維修網點的詳細地址?)
2024-08-25
-
山特空調廠家維修服務部(如何獲取山特空調廠家維修服務部的詳細信息和優質
202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