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燃氣灶維修點杭州(美的燃氣灶維修點查詢)
前沿拓展:
美的燃氣灶維修點杭州
維修點大多會寫在官網上的,也可以打客服熱線或者去實體店問問,①400-889-9315 ②售后維護、售后保養、專業一條龍服務;展望未來,美的電器將堅持“科技救企業、質量興企業、效益促企業”的發展思路,以“締造全球領先的熱水器企業,成就美的百年的世界品牌”為目標,為“中國創造”貢獻更多的力量。富陽得力維修部
咨詢電話:0571-63136076
維修地址:富陽市桂花西路250號美的專賣店
“最后的江南秘境”,“活著的清明上河圖”……深藏在浙江麗水深山里的松陽古縣城,被旅游者賦予太多美好的形容。四處分布的古村落,斑駁的老屋,古舊的街道,傳統的習俗,時間仿佛停滯,游人在歷史中穿行。
然而,這“活著的清明上河圖”,一度也面臨成片古舊民居成危房的尷尬境地,而一旦這些老屋成為廢墟,再美的人文風景也就沒了人氣與靈氣。幾年前開始的松陽老屋拯救行動,讓老村落活了過來,更關鍵的是,老手藝人紛紛返鄉,給這些村子留下了一支穿梭在古建筑間的工匠隊伍。只要有這支隊伍,至少今后十幾年,“最后的江南秘境”不愁沒人守護。
松陽手藝人修老屋現場。受訪者供圖
“大木匠”六年救了160座老房子
“修古建筑比建新房子更難,里邊有太多隱藏結構。”今年26歲的葉彥杰,從部隊退役后便接過了父親葉常賢的手藝,雖然已經從事這行五年多,但葉彥杰遇到問題還會時不時請教 “師父”。面對枯燥的學藝,葉彥杰說自己是個倔脾氣,“只要能把修古建筑這件事做好了,別的啥也難不住我。”
古建筑修繕工藝有嚴格的要求,在沒有設計圖紙的情況下,要修舊如舊,最大程度還原古建本身。在葉彥杰并不算長的修繕經驗中,他修過的古建筑隱藏結構多、建筑工藝復雜多樣、建筑用材還各有不同。
父親葉常賢今年57歲,16歲時拜師學藝,有數十年古建筑修繕經驗,僅從2016年至今就修了當地160多座古建老屋,是德高望重的“大木匠”。大木匠不同于現代裝修中的木工,由于松陽當地的建筑多為木結構,大木匠是早先當地人建房子離不開的真正老師傅,一個大木匠的手藝決定著整個建筑的好壞。
在葉彥杰的記憶中,父親干這一行早年并不是很吃香。在自己還沒出生之前,父親就不得不改行另謀出路,直到2008年,才重新撿起了這門手藝,做起了包括老屋在內的各種古建筑的修繕工作。
松陽修繕老屋現場。受訪者供圖
最初學手藝的日子,葉彥杰對父親的各種老木工活兒其實不以為然,他甚至覺得,“用鐵釘固定一下就行了。”可是,這個想法遭到了父親的嚴厲批評,“這你就不懂了,修文物是不能用鐵釘的。”因為觀念上的差異,父子倆少不了經常爭論,但也正是這種爭論,讓葉彥杰對什么是老手藝、什么是修舊如舊有了切身的認識。
在參與拯救老屋行動過程中,葉彥杰和父親負責的團隊獲得了修繕資質,現在父子倆的隊伍中有38個手藝人,平均年齡超過50歲,像葉彥杰一樣的年輕人非常罕見。“現在學這門手藝的同齡人太少了,干這行比較辛苦,需要學徒兩年半到三年才能出師,可惜年輕人多數靜不下心來學手藝。”
跋涉數十公里尋找老瓦片
老屋建筑是傳統村落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戶對世世代代居住的祖宅是有感情的,6年前開始的拯救老屋行動,更讓當地人對老屋有了堅持下去的信心。在松陽有一戶人家,丈夫生病做手術急需用錢,正好有商販要高價買家里老房子上的木雕,但一家人商量許久后還是堅持沒賣。
但普通人家想保存老屋,確實有太多困難。松陽古建大多是始建于明清至民國時期,其中明代古建筑較少,清代與民國時期的建筑居多,老屋大多為夯土墻結構,世代人聚居傳承,產權復雜、居住人口多,這些都增加了老屋的修繕難度。
在葉彥杰參與修繕的老屋中,玉巖村有棟老屋里有19戶人家,常住人口100多人。僅修繕這棟房子,工匠隊就花費了七個月的時間,“需要和每個村民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
古建筑通常沒有設計圖紙,上百年的各種改造經常讓老房子面目全非,僅剩下主體結構。2021年,葉彥杰在修繕七村一座祠堂的時候,發現一些難以確認的痕跡,為了搞清楚具體結構,多次跟村里老人溝通后才知道,原來祠堂里曾經有一對左右對稱的仙鶴,如今只有一邊留下了些許痕跡,若非老人的口述,沒人能了解到祠堂原來的設計。
在松陽,有些老屋屋頂經過風雨沖刷,已經難辨之前的結構樣貌,在修繕中一點點找回之前的樣子。受訪者供圖
老房子大多是村民就地取材。在松陽,杉木建筑居多,為了確保不改變文物的原狀,小到一個窗框尺寸與屋頂瓦片,大到整體風格,工匠們對修繕都有嚴格的要求。有時為了找到合適的舊瓦片,父子倆會到幾十公里外的村落找上好幾天甚至半個月。
能修不換的工匠心
經過松陽拯救老屋行動后,“能修不換”成為當地工匠們的共識,也是嚴格秉持的原則。
在玉巖鎮大嶺腳村葉氏宗祠里,有一根直徑75厘米的大梁,表面雕刻十分精美,但中間已經蛀空,霉爛到手指頭可以直接戳進去。工匠吳炳松犯了難,建議直接換新,村民也提出了換新的建議。不過,“老屋辦”要求“既保證結構安全,又保留文物價值”,逼著吳炳松鉆研起貼皮拼接技術,最終完成了這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吳炳松說,連族人們最后都看不出來大梁是修補過的。
修繕松陽蔡氏宗祠。受訪者供圖
能修不換,對生活中更傾向換新構件的村民來說,有時候并不完全理解。工匠曾榮華就曾遇到過這樣的質疑,“為什么只修不換?你們只修補太不負責任了!”對工匠來說,其實換新比修復掙錢更多,但修繕隊伍一直遵循的原則就是不能單單為了利益而修繕。曾榮華向村民反復解釋,老屋是文物建筑,只要不影響安全使用,就不能輕易更換構件,才能最大限度保持文物的原狀。
在松陽縣拯救老屋行動中,對修與換進行了明確劃定。比如老屋地面,原來是三合土地面,住戶改為了水泥地面,是保留還是要修復,要根據其位置來判斷,公共區域建議修復,附房區域允許保留,三合土表面磨損較小可保持現狀。
工匠回流把技術留在當地
明清以來,松陽一直是出建筑工匠的地方,近些年,當地的派系和技藝相繼面臨失傳。拯救老屋行動中,這些老手藝人有了一波回鄉潮。其間,松陽縣培育了2000余傳統工匠,30多支隊伍,累計參與項目的傳統工匠有千余人,形成了“松陽工匠”品牌。
在三都鄉,有一批被稱為“三都幫”的傳統工匠,典型的代表就是曾榮華的隊伍,夯墻、翻瓦、大木等工匠全都來自三都本地,形成了三都工匠修繕三都老屋的景象。工匠曾信亮是三都鄉有三十多年木匠經驗的老師傅,他原本以為自己的手藝沒有用武之地了,后來去了杭州從事裝修行業。家鄉開始拯救老屋后,他帶著兒子回來修老屋,一年多時間,接了五個老屋項目,原來的隊伍也增加到20人。
松陽村民也參與到修老屋行動中,自己挑土修房。受訪者供圖
浙江省古建筑設計研究院遺產五室主任黃貴強說,“拯救老屋項目不但把老百姓的房子修好了,還把本土工匠培養出來了。”2021年,松陽縣還推薦葉常賢到松陽職業技術學校擔任老師,傳授修繕古建的手藝,現在葉常賢每周去一次學校,給40多名學生教課。
在松陽,葉彥杰和父親的手藝已經很有名氣,有時候也能接到外地的活兒,但大多時間父子倆還是在松陽修老房子。最近,他們正在修繕當地歷史上一處大戶人家的老屋,房屋上的木雕繁復精美,極具年代感。“比起賺錢,我們這些工匠師傅更加在意的是自己的名聲。”葉彥杰說,工匠們有時會在建筑上“留痕”,柱子是什么日子做的、什么時候拼的,手藝人會給予標注命名,也正是這種“命名”,讓修老房子這件事對工匠來說,不再僅僅是一份工作,“如同在參與一段歷史,我們工作的痕跡,將與這些老屋一直延續下去”。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趙琳
拓展知識:
- 移動電源電路板維修(如何自行修復故障)08-01
-
有圖像無伴音故障部件(解決有圖像無伴音故障的部件問題:一步步排查與修復
2024-08-25
-
五洲空調售后維修網點地址(如何找到五洲空調售后維修網點的詳細地址?)
2024-08-25
-
山特空調廠家維修服務部(如何獲取山特空調廠家維修服務部的詳細信息和優質
202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