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座萬億城市一季度“全景圖譜”:哪些城市“量速齊增”?
前言
年度GDP破萬億元,是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里程碑。
2006年,上海市地區生產總值(GDP)達到10598.9億元,中國內地(大陸)出現第一座萬億城市。截至2023年末,中國內地(大陸)已有26座萬億城市,分布在全國15個省級行政區(含4個直轄市),其中山東煙臺和江蘇常州為2023年新晉萬億城市。
過去十年,我國“萬億城市俱樂部”快速壯大,從2011年的6座擴容到2023年的26座,全國GDP超四成、人口超四分之一、A股公司數量和市值的六成來自這26城,它們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是產業發展和創新動力的所在地。
2023年,除了26個萬億城市外,還有溫州、徐州、大連、唐山、廈門、沈陽6個城市GDP在8000億元-1萬億元之間,成為“準萬億城市”。
近期,各地一季度經濟運行數據陸續公布。目前,26座萬億城市2024年一季度GDP全部披露。上海、北京兩城以各自超過1萬億元的經濟總量領跑全國,其中,北京2024年一季度GDP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
今年一季度,我國萬億城市發展形成怎樣的格局?哪些城市經濟“量速齊增”?哪些城市新秀“彎道超車”?哪些城市經濟發展遭遇“減速”?5月22日,新京報貝殼財經發布《中國萬億城市經濟發展報告(2024年一季度)》,透視數據背后26個萬億城市及6個準萬億城市的經濟動態和產業變遷,深入解讀萬億城市GDP背后的發展密碼。
第一部分:26座萬億城市“全景圖譜”
近年來,全國“萬億城市俱樂部”不斷擴張,除4座直轄市外,擁有最多萬億城市的省份為江蘇省,共5座,分別是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常州;其次為廣東省,共4座,分別是深圳、廣州、佛山、東莞。以江蘇、廣東為代表省份的江浙滬及大灣區城市經濟群,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排頭兵,也凸顯了各區域爭相進行產業升級、謀求長遠發展的角力。
目前,26座萬億城市2024年一季度GDP全部披露,上海、北京兩城以各自超過1萬億元的經濟總量領跑全國,其中北京2024年一季度經濟首破萬億大關。經濟總量超過8000億元的城市僅深圳一座,排名第三;經濟總量超7000億元的城市分別是重慶和廣州;經濟總量在5000億元至6000億元區間內的城市,分別是蘇州、成都、杭州;其余萬億城市一季度經濟總量均在5000億元以下。
與2023年末的經濟排位相比,前50%的城市排名整體變化不大,有兩座城市實現了經濟總量上對前一名城市的超越——重慶以6.2%的同比增速超過廣州,成為2024年一季度全國經濟體量第四名;寧波以5.6%的同比增速超過天津,排名第11位。排名后50%的城市排位角逐則更為激烈,13座城市中,有10座排名出現變動。其中,南通經濟總量排名上升6位,是26城中進步位次最多的城市,同比增速為7.2%;西安經濟總量排名上升4位,但增速僅2.7%;福建省的兩座城市福州、泉州經濟總量排名分別下降5位和3位,但增速分別為6.3%和7.2%,與去年同期相比表現良好。
2024年一季度,全國經濟增速為5.3%。從增速來看,共有14座萬億城市經濟增速超過全國水平,3座城市增速超過7%——蘇州以7.9%的增速領跑,其次是南通和泉州,增速均為7.2%;增速超過6%的共7座城市,其中有北京、重慶2座直轄市,福州、鄭州2座省會城市,以及無錫、深圳、煙臺3座地級市。
此外,有4座城市的一季度經濟總量及增速排名均位居前十——北京、深圳、重慶、蘇州保持“量速齊增”,在一季度的經濟表現十分突出。
第二部分:深圳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最快達17.0%
西安、南京、佛山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
26座萬億城市中,由于自身優勢及功能定位不同,其產業優勢、發展方向各有倚重。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萬億城市2024年一季度產業結構變化,發現除常州、泉州未完全披露三大產業增加值外,余下24座萬億城市中,21座以第三產業為主,僅3座城市的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高于第三產業,分別是南通、佛山和東莞,均以發達的制造業聞名。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別為北京、上海、廣州,其中北京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高達87.5%。
從第二、三產業增加值的增速來看,除常州未公布具體數據外,25座萬億城市中,有2座城市的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超過10%,分別是鄭州和深圳,對應增速為11.9%和10.3%;25座萬億城市第二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速為6.4%,高于6%的全國增速,共15座城市增速超全國水平。25座城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速為4.7%,略低于5.0%的全國增速,共13座城市增速超全國水平,蘇州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達7.1%,排名第一。
固定資產投資是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也深刻反映了經濟結構的調整方向,是觀察和理解各地經濟動態的窗口。對于各個萬億城市來說,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和方向也體現著當地經濟發展的潛力與謀略水平。
2024年一季度,26座萬億城市中,深圳的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最快,達17.0%;另有北京、無錫兩城增速超10%,分別為13.6%和10.1%;共有17座萬億城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超過4.5%的全國水平,占比達65%。此外,一季度西安、南京、佛山的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分別下降2.6%、8.6%和12.1%,西安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同比下降20.4%,南京的工業投資同比下降13.1%,南京、佛山的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分別下降6.9%和39.9%。
有19座萬億城市公布了當地的基礎設施投資同比變動情況,除西安外,其余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體現了各地方政府希望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意愿。其中,天津、鄭州、常州的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速超過30%,分別為37.6%、34%、30.3%;另有5座城市的基礎設施同比增速在20%至30%之間。在房地產開發投資方面,21座城市公布了相關同比變動數據,僅6座城市出現同比上漲,其余城市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增速最高的城市為泉州,同比增加9%,其次為上海,同比增加8.1%;降幅最高的城市為佛山,同比下降39.9%,其次為常州,同比下降22.9%。
此外,21座城市公布了一季度工業投資同比變動情況,深圳增速最高,同比增長達80.1%,其次為合肥,增速達32.6%;已公布城市中,僅有南京工業投資同比下降,降幅為6.9%。
第三部分:上海、深圳兩城一季度進出口總額超萬億
進口總額成都增速最高 重慶降幅最大
2024年一季度,全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5.0%,出口增長4.9%,進口增長5.0%。26座萬億城市中,上海、深圳兩城一季度進出口總額超過一萬億元,排名前二;北京排名第三,總額為9093.6億元,深圳排名第四,總額為5934.8億元,其余城市進出口總額均在5000億元以下。
泉州、深圳為一季度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速最高的兩座城市,分別為30.9%和28.8%;排名前五的城市還有福州、合肥、武漢,增速均超10%;共12座城市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速超過全國水平。另有8座城市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佛山、鄭州、長沙降幅最大,分別下降33.1%、32.3%和28.8%。
除鄭州外,其余25城均公布了進口和出口的具體總額及同比變動情況。進口方面,北京、上海是2024年一季度進口額排名前二,分別為7635.9億元、6221.9億元;增速最高的城市是成都,同比增長34.3%,其次有深圳、泉州、福州同比增速超20%;共13座城市進口同比增速不低于全國水平;還有8座城市一季度進口額同比呈下降趨勢,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重慶,同比降低19.5%。
出口方面,一季度,深圳出口額6424.4億元排位第一,其次為上海,出口額達4106.0億元;泉州出口額同比增速最高,達到31.6%,其次為深圳,出口額同比增加28.2%;共13座城市出口額同比增速高于全國水平;另有8座城市出口額同比呈下降趨勢,佛山、長沙出口額出現嚴重下滑,分別同比下降41.7%、40.4%。
第四部分:廣東各城市人才吸引力強
江浙滬地區居民收入全國領先
城市的常住人口規模及增速是當地經濟活力的側寫。26座萬億城市中,常住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是重慶,2023年末常住人口為3191.4萬;其次為上海、北京、成都,2023年末常住人口均超2千萬;常住人口在1000萬至2000萬區間內的城市共11座,剩余11城常住人口不足1千萬,但均超過500萬。26座萬億城市中,常州常住人口最少,僅537.5萬。
與2022年末相比,24座城市2023年末的常住人口數量同比有所增長,其中合肥增速最高,達到2.27%。重慶、煙臺的常住人口同比下降,分別下降0.68%和0.38%。從已公布的城鎮化率來看,23座萬億城市的城鎮化率基本超七成(煙臺最低為69.2%),高于全國水平(66.2%)。其中,佛山、東莞的人口城鎮化率均超過90%,排名前二;第三名為北京,城鎮化率為87.8%。
外來常住人口的占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吸引力,根據已公布的數據,17座萬億城市中,外來常住人口占比最高的前4座城市均屬于廣東省,分別是東莞、深圳、佛山、廣州,其中東莞外來人口占比高達70.6%;外來人口占比第五為上海,占比為40.5%;近年新晉萬億城市中,外來常住人口占比較低,如南通,外來常住人口僅占4.5%。
雖然成功晉級“萬億城市俱樂部”,但26座城市中的居民生活水平仍有較大差距。
2024年一季度,在已公布數據的19座萬億城市中,江浙滬地區城市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遙遙領先,排名前六的城市均處于江浙滬地區,上海以24640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居榜首,前十名還有北京、佛山、常州、長沙。
值得注意的是,常州雖為新晉萬億城市,但當地居民收入較高,2024年一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萬元。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539元,已公布數據的城市中,僅重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該水平。有20座萬億城市公布了2024年一季度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國名義增長率為6.2%,僅煙臺、合肥超過全國增速,分別同比增長6.6%、6.3%。
城鄉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則體現了各城市的城鄉居民收入差異。在一季度已公布數據的20座城市中,合肥城鄉可支配收入比最高,達2.29,其余比值超過2的城市還有重慶、泉州、北京、濟南;無錫的城鄉可支配收入比最低,為1.25。
消費也是城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動能之一。2024年一季度,26座萬億城市中,僅北京、杭州兩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微降0.1%、0.2%,其余城市均實現不同程度的上漲。其中,蘇州增速最高,同比增長達10.6%,共10座城市的社零總額同比增速不低于全國4.7%的增長水平。
從總量來看,上海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26城中排名最高,達4614.35億元,也是唯一超過4000億元的城市,其次為重慶、北京,二者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3000億元至4000億元之間,還有6座城市在2000億元至3000億元之間。
第五部分:北京、上海、深圳科創能力居全國前三
福州、佛山科技創新動能不足
經濟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科技水平已成為推動城市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
各萬億城市在科技研發、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等方面均進行了長期的戰略規劃和持續投入,在不同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方面體現出強大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國際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3》列出了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的評價排名情況,大部分的萬億城市排名均在前列,北京、上海、深圳科創能力居全國前三;而重慶、南通、福州、佛山則落在30名以外,其中佛山排位在50名以外。
萬億城市在追求科創能力提升的同時,需要面對產業升級壓力、國際競爭加劇、創新資源配置不均等問題。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持續優化科創環境,提升科技創新的質量和效率,將是所有城市共同面臨的課題。
數據說明:本報告數據統計范圍為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含港、澳、臺地區。
- 1海爾空氣能故障代碼大全處理方法(如何快速排查空調故障)
- 2怎么知道燃氣表電池沒電了(三種簡單判斷方法)
- 3格力故障代E5(格力故障代E5:解析最常見故障及排查方法)
- 4格力空氣能常見故障(格力空氣能常見故障解決方案)
- 5樂堡保險柜開鎖(樂堡保險柜解鎖指南)
- 6富強勝防盜門售后-400全國免費咨詢熱線(“領先防盜門品牌-400全國熱線,為您提
- 7內開內倒窗戶常見故障維修(如何自行修復窗戶卡頓、玻璃破損等問題)
- 8立方保險柜廠家電話(立方保險柜廠家電話:方便快捷安全的通信方式)
- 9上海方太燃氣灶24小時客服熱線(如何快速聯系并解決問題)
- 10能率燃氣灶售后全國維修電話號碼查詢(全國能率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號碼查詢
-
維諦空調官方電話(如何獲取維諦空調官方客服電話以解決常見問題和故障?)
2024-08-26
-
ATLAS空調保養電話(如何獲取ATLAS空調的保養服務電話號碼?)
2024-08-26
-
Daikin空調售后中心(如何有效地聯系Daikin空調售后中心以解決常見問題和獲取支
2024-08-26
-
格力空調故障顯示大全(全面解析格力空調故障顯示:一站式解決方案指南)
2024-08-25
-
美樂柯空調廠家售后服務電話24小時(如何聯系美樂柯空調廠家24小時售后服務電
202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