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鋒燃氣灶維修焊機(前鋒燃氣灶維修視頻)
前沿拓展:
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中蘇交惡,中美關系持續緊張,我國周邊局勢日趨嚴峻,大有大戰一觸即發之勢,為積極做好戰備工作,中央決定從1964年起,在中西部13個三線地區和一、二線地區腹地,進行一場大規模的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實現工業由東向西戰略轉移。按照中央關于三線建設工業布局的設計,四川省為三線建設重點地區,主要布局國防科技、鋼鐵、有色金屬、燃料動力、機械制造、化學等產業。成都市作為四川省會和重要的工業中心城市,也成為國家三線建設投資的重點地區,主要接收輕工業與電子工業,列為電子、機械、航空航天、冶金、建材、化工等生產和科研配套基地,進行重點投資。在三線建設中,成都成為西南地區重要的指揮中心、交通樞紐和后勤補給基地,給成都的工業發展帶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集累了寶貴的發展經驗。
一、成都三線建設產業發展基本概況新中國建立初期,成都是一個典型的舊式消費城市,工業基礎十分薄弱,有所謂的“三根半煙囪”的說法。這“三根煙囪”是指成都造幣廠、裕華紗廠、啟明電燈公司,“半根煙囪”是指民康染廠。這些廠機器陳舊,技術和管理落后,其余企業大多以修理為主,更多的是傳統手工作坊。1953年,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成都作為國家建設布局的重點之一。國家先后投資了電子、能源、交通、建材化工和機械等方面,建立了以電子10所、電訊工程學院、東郊工業區為代表的國家電子產業中心,以132廠、420廠為代表的國家航空工業中心,以及在東郊和青白江區布局的機械、冶金、化工制造基地,初步奠定了成都市工業發展基礎。
1964年8月,中央為加快建設三線戰略基地,將成都列為電子、機械、冶金、航空航天、建材、化工等生產和科研基地,并將西南局三線建設委員會設在成都,使成都成為西南地區三線建設的指揮中心、交通運輸樞紐和后勤補給基地。1983年,國家實施三線企業調整,國務院指揮中心“三線辦”設于成都,使成都成為全國三線企業調整的指揮中樞,對成都引進三線遷建企業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線建設期間,成都按照中央關于“分散、隱蔽、靠山”建設的指導原則,三線企業重點布局于西側龍門山、邛崍山和東側龍泉山一帶。龍門山和邛崍山一帶主要分布有彭州的中和無線電廠(913廠)、亞光電工廠、5719廠、157廠、西南通訊研究所、柴油機系統的“三江”廠(岷江、錦江、湔江),都江堰的西南電子設備研究所,大邑的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等;龍泉山一帶主要分布有龍泉驛的國營成都旭光儀器廠(8800廠)、成都無線電二廠(8810廠)等電子儀表工業;南部雙流籍田一帶主要布局成都電視設備廠(630廠)、星光電工廠(4431廠)、7018廠等電子企業以及總后勤部西南軍需材料供應站;北部在金堂設置與核工業配套的四川鍋爐廠。在三線建設期間,從一線地區遷入成都市的工廠企業共計25個;成都還結合“小三線”建設,新建、擴建了很多工廠,函蓋機械、電子儀表、汽車(拖拉機)、冶金、化學等各類產業;三線企業調整期間,有航天062基地、天興儀表廠等40余家大中型以上企事業單位先后搬遷到成都發展。
成都三線建設產業經過多年建設和發展,到2003年,陸續建立起以電子、制造、航空航天為重點的科研設施和企業群,占據當時成都六大支柱產業半壁江山,成都的產業體系和城市也發生了巨大改變,由消費型城市轉變為具有現代工業體系的工業城市,對成都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二、成都三線建設產業發展歷程成都三線建設跟隨國家建設的步伐,走過了一段艱難而曲折的發展歷程,產業發展大致分為產業規劃建設期(1964年~1969年)、產業曲折發展期(1970年~1980年)、產業調整發展期(1981年~2003年)三個階段。
(一)三線建設產業規劃建設期(1964~1969年)三線建設規劃建設初期,成都在龍門山、邛崍山、龍泉山一帶布局了一批三線企業,大致形成以東西方向為主、南北方向為輔的產業格局,以軍工企業為主的一大批工礦企業內遷援建成都,電子儀表、機械工業等產業在成都規劃起步,成昆鐵路的建成通車,還支援了一批省內外企業建設,基本建立起一個具有一定先進技術水平、門類比較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
1.電子儀表工業規劃起步。1965年,西南三線建設指揮部和四川省革委會綜合四川各地市州的實際情況,規劃建立了以成都為中心的電子科技工業基地,國家主管部委同省市有關部門對成都市電子儀表工業的建設發展進行了統一的規劃和部署。1965年起,相繼在成都地區興建了一批電子儀表工業企事業單位。其中,中央和省屬企事業單位有研制生產電視發射機、差轉機等產品的成都電視設備廠,研制半導體器件的星光電工廠,研制生產短波發射機、單邊帶電臺等產品的四川旭光儀器廠,從事電子對抗研究的西南電子設備研究所(29所),從事通信網絡、信息保護技術研究的四川通信研究所(30所)等5個單位。為了加強協作配套,成都地方電子儀表工業也加快了建設發展步伐。同時,成都市在東、西城區利用街道空舊房屋發展了19個電子產品生產廠點,初步形成了成都地區綜合性的電子工業基地。
2.機械工業發展迅速。三線建設期,中央為了改變成都機械工業品種單一,產業不配套等問題,投資擴建了成都電焊機廠、成都電線廠、成都電器廠等企業,陸續從上海、南京、無錫、天津、杭州等地抽調部分技術力量和設備加強成都工廠建設。從1965年開始,內遷援建了四川齒輪廠、成都配件廠、寧江機床廠、岷江齒輪廠、湔江機械廠、成都電焊機廠、成都標準件一廠、成都標準件三廠、四川鏈條廠、西南電工廠、紅旗儀表廠、東方紅機械廠、成都軸承廠和成都工具研究所、成都電焊機研究所、成都電動機廠等一批現代機械工業企業。同時新建了成都鍋爐修理廠、四川岷江機床電器廠、成都電焊條廠、成都變壓器廠、成都低壓開關廠、成都電動機廠、西南電工廠、東方紅機械廠等機械工業企業。這批工廠建設時間短、見效快,成都市的機械工業也得到飛速發展。
3.成昆鐵路建成通車。成昆鐵路是國家和四川省的重點工程之一,早在1952年就開始勘測,1958年開始局部施工,后因國民經濟調整,處于時斷時續修筑狀態。三線建設開始后,中央決定加快修筑成昆鐵路,并將其列為三線建設重要項目,成昆鐵路隨即進入大規模全面施工階段。1966年“文革”開始后,施工受到嚴重影響。三線建設恢復后,中央要求成昆線務必在1970年全線通車。在動蕩的政治環境和惡劣的建設條件下,筑路大軍經過突擊搶建,成昆鐵路1969年底基本建成,1970年7月1日正式通車。成昆鐵路是西南地區三線建設的交通大動脈,建成通車后使成都成為西南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
因三線建設的快速發展,從1964年起,成都市工業總產值開始大幅增長,發展至1965年,成都市有工業企業達2270戶。1966年,成都市工業生產總值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39.3%,超過農業占比,改變了成都以傳統農業經濟為主的內陸消費型城市面貌,新型工業城市開始形成。
(二)三線建設產業曲折發展期(1970~1980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成都地區的三線建設受到了嚴重的干擾和破壞。指揮機構完全陷入癱瘓,一大批干部骨干和知識分子遭到批斗,很多項目停工停產。
1969年6月,珍寶島事件爆發后,中央決定恢復三線建設,成都又掀起了第二次建設高潮。這一時期,三線建設既經歷了“十年動亂”后半期,也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天,是成都三線產業艱難而曲折的發展時期。
三線建設恢復生產后,成都電子儀表工業開始進行統一管理和調整,成都市無線電公司所屬14個廠點,除成都燈泡廠外,調整歸并為成都無線電一、二、三、四、五、六廠,由成都無線電工業公司統一管理。1971年10月,成都市成立了電子儀表工業局,電子儀表工業成為成都市一個具有突出特色的產業。到1978年,成都市電子工業企事業單位已增加到86個,電子產業作為成都市支柱產業基本形成。
在這一時期,成都的機械工業也得到飛速發展,成為門類比較齊全,具有相當規模和水平的機械工業體系,成為成都市重要產業支柱之一。1969年底,錦江油嘴油泵廠由上海遷到彭州。隨后由第一機械工業部、中央氣象局在成都規劃布點,興建了成都溫度表廠、成都繼電器廠、成都整流器廠。航空產業方面,成都市先后籌建了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1019所)、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611所)、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719工廠。這些航空研究制造基地的建立,使航空產業獲得了長足發展,為成都成為全國重要的航空基地夯實了基礎。
1979年,中央再次實施“調整、改革、整頓、提高”八字方針,決定不再向三線地區大規模投資,許多三線企業進行了初步調整。經過近10年的曲折發展,成都堅持“大小三線”一起上,在電子、機械、航空等產業上得到了迅猛發展,奠定了成都市基礎工業體系。
(三)三線建設產業調整發展期(1981~2003年)改革開放后,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以軍品生產為主的三線企業普遍面臨生產任務銳減、經濟效益下降、企業嚴重虧損、職工隊伍不穩等問題。為了幫助三線企業走出困境,國務院于1983年11月正式作出決定開展調整改造。1984年11月,國務院三線辦在成都召開會議,討論通過了《“七五”三線地區企事業單位調整方案》,三線建設調整改造全面展開。成都的三線產業發展也進入調整期,在推動大批軍工企業搬遷改造的同時,也開始重新調整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推動企業逐步進行改制、轉產、升級。
1.推動企業搬遷改造與產業布局調整。三線企業調整時期,依據國務院三線辦提出的調遷原則,對企業進行合并聯合,需搬遷的盡量合并搬遷,對不搬遷的企業采取“關、停、并、轉”的方法,調整成都市產業布局。這期間,新光電工廠、慶光電工廠、紅光電子廠、旭光電子管廠并入紅光電子廠后,一起搬遷至新都;光電所由大邑搬遷至雙流。此外,成都因地形、氣候、交通、能源、通訊、科學技術、金融服務等優勢,還吸引了40余家三線企業調遷落戶,主要是技術密集的科技企業和科研機構,屬于“脫險搬遷”調整改造。其中,成都電視設備廠、機電部29所、機電部30所、銅江機械廠、7261研究所、7140計量站、航天醫院、航天中學、四川航天工業學校、川北技工學校、四川華川工業有限公司、成都陵川機械廠、江華機械廠、國營星光電廠、明江機械廠、國營寧江機械廠、天興儀表廠、062基地等陸續搬遷至龍泉驛。
2.實施企業改制升級。積極推動企業重組,開展改制改革,促進企業提檔升級。1985年,062基地與064基地合并,仍保留062基地代號,后將長征機械廠、烽火機械廠并入其中,即今四川航天技術研究院。1989年7月,以戰斗機設計生產為主的132廠與611所組成科研生產聯合體,組建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實現了科研生產一體化。1990年,新光電工廠并入紅光電子廠七分廠,慶光電工廠并入紅光電子管廠八分廠,隨后紅光電子管廠通過企業升級晉升為國家二級企業,中亞無線電廠創建為省級先進企業,成都無線電五廠也晉升為省級先進企業。
積極開展橫向經濟聯合,在企業結構上打破行業、地區、所有制等界限,以大中型骨干企業為核心,以發展重點產品為“龍頭”,進行工業橫向經濟聯合,組成優勢互補的企業集團,形成企業聯合體。至1986年底,成都市有上千個企業參加,組建經濟聯合體近400個,建立成都電視電器企業集團、成都工程機械企業集團、成都無縫鋼管企業集團等企業集團,著重發展電子、冶金等重點產品。
3.推進企業轉產。國家戰略調整后,三線軍工大多閑置,成都市根據中央“平戰結合、軍品優先、軍民結合、以民養軍”方針,圍繞重點產品,對軍工企業進行改造。針對產品結構單一、專業性強、轉向不易的三線軍工企業,引導其面向市場需求,積極調整產品結構,發揮技術優勢,生產了許多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產品。如5719廠貫徹“保軍轉民”方針,大力發展民品生產,成功制造出電力工業所用的操作機構及石油化工用的平板閘閥、孔板取壓裝置等。軍轉民過程中,旭光廠為電視機配套的高頻頭做到全國第一,天興儀表廠、寧江機械廠等三線兵工集團下屬企業大批量生產摩托車和汽車配件。
三、三線建設對成都支柱產業發展的影響成都緊緊抓住三線建設這一重大發展機遇,全力推進三線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完善,產業水平得到提升,科技人才得到培養,逐步建立起比較系統的現代工業體系,為成都市新時期支柱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奠定了成都工業發展基礎三線建設十分注重鐵路、公路、航空、航運、通信等基礎建設,使成都及其周邊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鐵路方面,重點工程成昆鐵路建成通車,形成了縱貫西南、西北的鐵路交通大動脈,成都正處于大動脈的樞紐和中轉站;航空運輸方面,通過對成都雙流機場實施多次改建和擴建,加強了成都的航空運輸能力;公路建設方面,主要圍繞川云公路全面改造,加快成都至攀西地區的公路建設;內河航運方面,整治了長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等主要航道,開辟出一批新的航線。在現代通訊技術及通信網絡建設方面,1970年建成陜西到四川、成都到重慶的微波通信線路,增強了成都與外界的通信能力。一大批交通運輸干線和通訊通信設施的建設,奠定了成都作為西南地區交通通信樞紐的重要地位。
三線建設初期,大批三線項目入駐,一些科研單位及大專院校遷入成都,帶來了大量的科技人員、教學人員和較為先進的科研設備,大大地增強了成都的科學技術實力,提高了技術裝備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三線建設中后期,成都擴建、遷建了一批電子、機械、冶金、煤炭、石油、電力、化工等大中型工廠,形成了一批以電子、航空航天、制造業、核工業為重點的科研機構,培養了大批技術和管理人才,部分機械制造、電子元器件和軍事裝備等產業的技術能力,在當時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大量的頂級科學家和管理人才,因為三線建設來到成都,發展到現在,有院士的成都三線企業包括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成都航利集團、西南電子設備研究所853分所等。大批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遷入和技術引進及人才培養,為成都成為西部重要的科技中心奠定了基礎。
(二)建立了成都工業體系成都在三線建設和調整的過程中一直擔當指揮中心,重點承擔了電子工業和輕工業布局和支援任務,布局了一批三線企業和自己的“小三線”企業,三線調整期間又接收和發展了一批三線企業,成都逐步建立起比較系統、具有全國先進水平的電子工業、機械工業、航空工業、冶金工業、化學工業等現代工業體系,特別是電子信息和航空產業,一直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三線建設期間建立起來的電子29所、30所,通過50多年的發展,在軍用民用電子信息、信息安全保密等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29所、30所與三線時期擴建發展起來的電子科大、電子10所,成為中國電子產業研究和發展的旗幟,引領成都電子產業發展,支撐起成都電子工業體系。
三線建設”推動了成都航空產業發展,逐步發展成為現在的重點航空產業基地。1965年6月,為三線建設需要,三機部要求132廠進行技術改造,制造當時最先進的殲7飛機;1970年,又在成都成立了611研究所,主要負責飛機設計。1989年7月將132廠與611所合并,建立成都飛機工業公司,集科研、生產、試飛于一體,成為我國重要的殲擊機研制生產基地,代表型號就是目前國產主力戰機殲10系列和殲20。1979年建成的5719廠,在國內軍用渦扇發動機維修領域占據一半以上市場份額,國航維修、海特高新等維修企業在飛機整機、航空發動機、導航、雷達、通信和儀表電器系統維修能力國內領先。目前,成都是國內同時具備研發和制造飛機整機、發動機能力的城市,是國家規劃布局的重要航空航天產業基地、九大國家級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之一。
2018年7月,成都市十三屆三次全會審議通過了《成都市高質量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改革攻堅計劃》,提出了“5+5+1”產業體系[1],強調要打造“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綠色食品”等五大重點產業,其中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含汽車、航空航天)、新型材料等產業都是在三線建設基礎上發展演進而來,占比高達60%。
(三)優化了成都工業布局三線建設時期各大工業企業的規劃布局及調整搬遷,為成都的產業布局確定了基本方向,進一步擴大了成都市工業的分布范圍,帶動了城市及縣域工業發展。1986年7月25日,電子工業部決定通過對老基地調整改造,依托原有三線企業興辦高新技術開發區,1990年成都高新區正式成立,以人才、技術等為優勢,大力發展以電子及信息業、現代醫藥產業和精密機械制造業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成都市高新技術產業高地。隨著062基地、成都電視設備廠、機電部29所、機電部30所、寧江機械廠、天興儀表廠等大型軍工企業集中搬遷到龍泉驛區,逐漸在此形成了精密機械和電子工業園區,2000年被國務院正式批準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發展機械(汽車)制造、化學建材、電子元器件、食品及飲料為主,形成了成都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成都市也逐步形成了高新區和經開區兩個工業集中發展區體系。雙流、新都、青白江等地也依托三線企業建設和調整形成的產業基礎,發展不同類型的工業園區。
四、三線建設產業發展的經驗教訓及啟示地處三線腹地和位居西南三線建設指揮中心的成都,在三線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鑄就了偉大的三線建設,發揮了省會城市作用,實現了產業聚集發展,推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了軍民融合發展,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書寫了一部可歌可泣的不朽篇章。但因三線建設時間和條件的特殊性,大多項目都是邊規劃、邊設計、邊建設、邊生產,建設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問題。如三線建設選點布局分散,配套建設不夠,造成資源浪費;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升級緩慢,部分企業適應市場能力不強;企業建設與生態建設不協調,造成局部生態環境破壞等等。成都三線建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也留下了一些深刻的歷史教訓,為推動新時代成都產業發展提供了歷史借鑒。
(一)堅持不忘初心,鑄就了偉大的三線建設,為成都推動產業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
2018年2月,習近平到四川視察時說,“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在四川布局了一大批重要產業和企業,特別是三線建設,使一大批當時屬于頂尖的軍工企業、國有企業、科研院所來到四川,這些都是四川發展的寶貴財富。”成都三線建設也為成都留下了很多寶貴財富,在為成都建設奠定重要的物質基礎的同時,也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三線建設的宗旨是“備戰備荒為人民”,初心就是為了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三線人”不畏艱難,艱苦創業,沒有汽車和公路、鐵路,他們靠用手拉、靠肩扛人挑,把機器運進深山峽谷;沒有住房,他們與當地民眾一起建立起簡陋的棚屋。在嚴格的保密制度下,很多“三線人”隱姓埋名,長期扎根偏遠山區,不計個人得失,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子孫。
三線企業大多是國家高精尖的產業,發展環境和條件受限,還受到國外技術封鎖,但“三線人”始終不懼艱難,精于鉆研,勇于創新,攻克了一道道難關,取得了一項項重要成果。如成都航空611所,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靠著一代代航空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刻苦攻關,從殲5、殲7、殲8、殲10,直至現在世界先進戰機殲20,實現了我國航空業的偉大飛躍。
三線建設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獨特優勢,加強集中統一領導,舉國上下群策群力,密切配合,上至中央各部委,下至企業、試驗基地以及基層鄉鎮,形成了氣勢磅礴的強大凝聚力,有效解決了我國經濟科技基礎薄弱與發展尖端科技需求之間的矛盾,彌補了人力、財力、物力暫時不足,成為三線項目推進的根本保證。
三線建設者在條件艱苦、物資匱乏、生產水平低的三線地區,艱苦奮斗,鑄就了“為了人民,精于鉆研,誠于協作,勇于奉獻,甘于吃苦”的三線建設。這種精神永遠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我們今天推動成都產業發展不竭的精神動力,我們要大力宣傳好三線建設,唱響時代主弦律;要加強重要三線工業遺址的挖掘和保護,使之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要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在推動成都產業發展中,傳承和弘揚偉大的三線建設,主動擔當,敢為善成,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推動成都市現代產業發展,高質量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
(二)牢記責任擔當,發揮成都省會城市作用,為省委“一干多支”戰略作出了歷史示范表率
成都作為三線建設西南地區的指揮中心、后勤補給基地和四川省會城市,在三線建設中肩負著建立國家戰略后方基地和推動四川其它地區三線建設的歷史使命。成都憑借自己先期建設的“156”項目[2]和全國電子工業基地,積極發揮省會城市作用,大力支持其它地區三線建設。1966年,成都市成立了協作配套工作領導小組,充分發揚互助、友愛和協作精神,積極向三線建設項目提供設備、技術、管理干部、工程技術人員等方面的支援。如成都市電子工業行業中的宏明無線電器材廠、錦江電機廠、新興儀器廠、前鋒無線電器材廠、成都電機廠、亞光電工廠、西南專用材料廠等企業,先后承擔并完成了省內外10多個企事業單位的包建任務,技術支援了30多個企事業單位的三線建設。
三線建設全面鋪開后,成都持續向三線建設重點項目地區供應必要生活物資,把三線建設所急需的商貿機構、職工和一些與人們日常生活配套的工廠設備,成建制地遷建到當時生產生活條件較差的攀枝花地區。在三線企業”調整轉型時期,成都市依據橫向經濟聯合要求,打破地區界限,組建了近150個有三線企業參與的橫向經濟聯合體。
成都市是全省產業和人才集聚中心,是四川省經濟建設的主干力量,擁有較強的綜合實力和創新競爭力優勢,當前要在省委提出的“一干多支”發展戰略中,繼續發揮三線建設中那種“領頭羊”作用,圍繞服務省委戰略,加快提升高端戰略資源集聚能力,高水平打造引領四川發展的“主干”,進一步增強對全省其他區域的引領輻射帶動能力,由以前對周邊地區的“虹吸集聚”向“輻射擴散”轉變。要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聯動發展、對口幫建幫扶以及區域協同發展體制機制等方面加強合作,推動與其它市州深度融合,實現區域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同頻共振、實力提升。
(三)推動產業集聚,實現產業集中集群集約發展,為成都構建產業生態圈提供了歷史借鑒
三線建設初期,大量工業企業的新建、遷建、擴建,推動產業不斷向成都地區集中,僅1964年至1970年的5年間,成都市遷入企業達15個,其中電子類3個、航空類4個、機械類8個,成都自身還建設了很多“小三線”企業和配套企業。這期間四川內遷和新建科研機構近80個,大部分位于成都,作為三線建設全國電子工業基地,成都還配套建設了部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如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成都無線電機械學校和成都無線電工業學校等,這些企事業單位集聚成都,使成都的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成都成為全國四大電子原器件生產基地和全國重要的殲擊機、雷達生產基地。
從1984年開始的三線建設搬遷調整與轉型升級,成都認真吸取當初建設“山、散、洞”不利企業和產業發展的教訓,吸收了一大批分布在四川各地的三線企業遷入成都近郊集中集群發展,包括四川航天工業總公司等大型企業,成都也由此成為我國重要的航天科技工業基地。2001年,成都針對“一五”計劃和三線建設的遺留問題,對東郊工業區實施調遷,引導搬遷企業按產業規劃導向向工業集中發展區集中。經過30多年的三線建設發展和調整改造,成都逐步形成了以高科技產業為主導的高新區、以現代制造業為主導的經開區和其它區縣產業園區,形成了2+N的產業集中發展區,實現了集中集群集約發展。
成都正處于發展關鍵時期,要緊緊圍繞市委2018年7月提出的“5+5+1“產業體系,以區域集中、產業集群、開發集約為方向,加強產業功能區建設,積極構建產業生態圈。要圍繞重點產業,瞄準重點領域,引進發展和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主業優勢明顯、帶動性強、在行業處于領先地位的龍頭企業,并做大做強產業鏈,增強產業配套能力,形成產業生態鏈。要積極引進和培育創新型主體,瞄準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品牌企業招商引資,形成創新性產業體系。要瞄準產業發展前沿,大力培育和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產業,以新興產業引領成都經濟轉型升級,走出一條符合新發展理念、具有成都特色、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的產業轉型發展之路,構建高質量現代產業體系。
(四)堅持創新驅動,從供給側發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為成都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歷史遵循
因三線建設和調整搬遷,很多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來到成都,為成都帶來了一批具有先進設備、先進技術和優秀人才的團隊,積累了一批年富力強、工作經驗豐富的人群。成都充分利用三線企業調遷帶來的設備、技術、人才優勢,依靠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緊跟時代步伐,瞄準科技前沿,加大基礎研究,加強技術攻關,積極推動產業和產品創新,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把人才和科技資源轉化為推動成都又好又快發展的現實生產力。如中國核動力研究院通過自主創新,一直保持行業領先優勢,研制出“華龍一號”和“華龍二號”等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核反應堆,還大力發展核輻照、核醫藥創新型產業;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則利用核聚變技術,深入研發“人造太陽”技術,走在了世界前列。
在“三線企業”調整轉型和搬遷改造過程中,企業始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從供給側發力,積極開展兼并重組,實施技術升級改造,陶汰落后產能,增強企業活力,一大批三線企業實現了涅槃重生,成為成都的骨干企業。如成都航利集團,是始建于1976年的三線企業,主要承擔空軍航空發動機的修理任務,自主創新了三代飛機發動機關鍵部件再制造技術,處于國內領先地位,突破了由少數西方國家對航空發動機再制造技術的壟斷,使進口發動機壽命從900小時延長到1500小時,為國家節約了大量外匯。
當下,成都正處于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應主動適應和把握經濟發展新趨勢,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提檔升級。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產業優化升級,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產業向智能化、信息化、綠色化、高端化方向發展。要加強傳統企業改造,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鼓勵傳統企業積極發展服務型產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條。要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大力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新經濟快速成長,全面提升城市創新力、創業力、創造力。要充分發揮既有的科技人才優勢,改革創新科技研發和產業化應用機制,大力培育創新創業精神,創新要素供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作者單位:中共成都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共成都市龍泉驛區委黨史研究室)注釋:[1] 第一個“5”,即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和綠色食品產業為重點,到2020年,建成電子信息萬億級產業,培育裝備制造、醫藥健康萬億級產業,壯大新型材料和綠色食品千億級產業;第二個“5”,即著力發展會展經濟、金融服務業、現代物流業、文旅產業和生活服務業五大重點領域,到2020年,培育形成會展、金融、物流、文旅、生活服務5個千億級產業;“1”,即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
[2] 即“一五”計劃(1953年-1957年)期間,蘇聯對我國援建的工業領域156個援助項目。
參考文獻:1.中共成都市委黨史研究室. 中國共產黨成都歷史第二卷(1949-1978)[M]. 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
2.中共成都市委黨史研究室. 中共成都地方歷史大事記(1990-2003)[M]. 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
3.《成都年鑒》編輯部. 成都年鑒1991[M]. 《成都年鑒》編輯部,1991.
4.《成都經濟年鑒》編輯部. 成都經濟年鑒1987[M]. 《成都經濟年鑒》編輯部,1987.
5.《成都年鑒》編輯部. 成都年鑒2018[M]. 《成都年鑒》編輯部,2018.
6.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室. 中國共產黨四川歷史[M]. 中共黨史出版,2010.
7.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編. 中國共產黨四川歷史大事記(1950-1978)[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8.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編. 中國共產黨四川歷史大事記(1979-1998)[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9.陳東林. 三線建設——備戰時期的西部開發[M].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
10.何郝炬等. 三線建設與西部大開發[M]. 當代中國出版社,2003.
11.鄭有貴. 三線建設和西部大開發中的攀枝花[M]. 當代中國出版社,2013.
12.倪同正. 三線風云[M].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13.徐濤. 四川三線建設略論[J]. 前沿,2012(2).14.王毅. 三線建設中川渝地區機械企業發展與布局初探[J]. 開發研究 2016(3).
15.王毅、萬黎明. 三線建設中川渝地區國防企業發展與布局[J].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
16.郭存存. 四川三線建設研究[D]. 西華師范大學,2017-03-01.
17.張勇、肖彥. 三線建設企業選址的變遷與博弈研究——以四川三家工廠為例[J]. 貴州社會科學,2017(5).
18.崔一楠、 李群山. 1965年四川廣元對三線建設的支援[J]. 當代中國史研究,2014(2)
19.陳夕. 中國共產黨與三線建設[M]. 中共黨史出版社,2014.20.林凌. 轉型期的中國經濟[M].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21.林善煒. 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戰略[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2.高伯文. 中國共產黨區域經濟思想研究[M]. 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
23.劉國光主編. 中國十個五年計劃研究報告[M]. 人民出版社,2006.
24.汪海波. 中國現代產業經濟史[M]. 山西經濟出版社,2006.25.薄一波. 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M]. 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
26.徐有威,陳東林. 小三線建設研究論叢[M]. 上海大學出版社,2015.
27.王毅. 三線建設與川渝地區城市發展[J]. 理論月刊,2017(9).
28.錢敏、程中原、夏杏珍. 西南三線建設回憶 [J]. 黨史博覽,1999(2).
29.錢敏、程中原、夏杏珍. 我親身經歷的西南三線建設 [J]. 湖南文史,2004
30.鄭有貴、陳東林、段娟. 歷史與現實結合視角的三線建設評價——基于四川、重慶三線建設的調研[J]. 中國經濟史研究,2012(3)
31.徐有威、周升起. 近五年來三線建設研究述評[J]. 開放時代,2018(2)
32.夏慧芳. 三線建設與中國工業化進程研究[D]. 西南科技大學33.盛毅. 成都科學城要成為軍民融合示范[N]. 成都日報 2017-03-22.
拓展知識:
- 小天鵝洗衣機脫水桶不轉(該怎么辦?)09-22
- 太陽能故障e4(太陽能故障e3)12-06
- 志高掛機pc故障代碼(志高柜機顯示e5)04-06
- 在百度搞發明的人09-22
- 1海信42k11p怎么折開(海信42K11P:全方位展示超清畫質)
- 2電視頻道沒了怎么恢復(快速解決方法)
- 3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號碼查詢(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查詢)
- 4艾木歐防盜門沒電打不開怎么辦(艾木歐防盜門沒電無法啟動?解決方法總結)
- 5ENS指紋鎖售后熱線(ENS指紋鎖售后熱線-專業解決您的問題)
- 6打電話顯示關機是什么原因(如何解決手機無法接通問題)。
- 7v500hk1 cs5故障維修(v500hk1 cs5故障維修指南)
- 8創維液晶電視的遙控器怎么調試(創維電視遙控器調試指南)
- 9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
- 10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 - 完善24小時保
-
開利中央空調總部售后維修熱線電話(開利空調高壓堵塞是什么樣現象開利空調
2024-09-12
-
開利廠家售后服務電話24小時(開利空調機組故障復位該如何操作?)
2024-09-12
-
開利24小時服務電話(開利空調怎么排空開利空調排空攻略)
2024-09-12
-
美的中央空調廠家24小時服務熱線(壓縮機卡死是什么情況壓縮機卡死情況概述
2024-09-12
-
維諦技術空調廠家移機(如何正確進行維諦技術空調廠家的設備移機操作?)
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