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美大燃氣灶全國維修中心(咸陽美的燃氣灶售后電話)
前沿拓展:
廣西 賀州 董全吉
【摘要】董姓部落是管理火(包括制陶)與觀測天文的部落。中國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二十八個星區,參星、胡星在西方,辰星(即商星)在東方。參胡其實是董姓部族天文觀測活動在一定區域(包括韓原、新鄭、大夏即夏縣、曲沃等地),非僅指封地。這些封地以人群為主體,常常遷徙數百里乃至上千里。韓、韓原,源于倝(gàn日始出金光燦爛,《說文》:“韓,井垣也。”,其實,這是參胡董姓部落從觀測天文的“倝”變成“韓”是在舜帝時期豢龍所致)。古籍對參胡誤解甚多,《史記·楚世家》:“二曰參胡;集解世本曰:'參胡者,韓是也。’索隱系本云:'二曰惠連,是為參胡。參胡者,韓是。’宋衷曰:'參胡,國名’”;《世本》曰:“陸終第二子參胡之后。”;《通志· 氏族略》:“臣謹按。陸終氏娶鬼方之。女孕而不育。十一年。開其左脅而出三人焉。又開其右脅而出三人焉。長曰昆吾。名樊。為己姓。封于衛墟。次曰參胡。董姓。封于韓墟。周時為胡國。”把參胡或作國名,或作人名。其實是董姓部族天文觀測活動在一定區域,非僅指僅封地。《漢書地理志卷二十八上》:“聞喜,故曲沃”、《左傳·昭公元年》:“故參為晉星”,《新唐書·天文志》: “參、伐(伐也稱罰星,在參星三星中間)為戎索,為武政,當河東(崔恒昇:《簡明甲骨文詞典》曰:'河東,地名。在今山西省西南部夏縣一帶。’),盡大夏之墟。”。實則參胡的董姓部落地以山西為主的觀測活動,延續了祝融部落悠久燦爛的天文觀測文化。至今山西只是追尋歷史,忽略參胡不去考證,祝融部落的吳回部族的吳山和陸終的平陸縣,參胡把山西這一帶包括新鄭作為參星胡星的西方區域地。把參胡之后的臺駘“治水官”作為“開發山西第一人”,豈不等于丟失“故參為晉星”的悠久歷史人文?;東漢王符把彭姓分化的“禿”、或是宋衷把曹姓分化的“斟”、或是(宋)羅泌把陸終第四子的“妘”姓,參胡出現與《國語》、《史記》記載陸終生六子,后分化“八姓”的矛盾。只是祝融作為董姓原部落,二、三、四子,都有以祝融后裔在新鄭一帶,陸終四子妘姓在鄭墟,而參胡在以山西為主的參星胡星的西方區域地,才造成不同的注解,但只有參胡居董姓,否則就不是陸終生六子。無形中證明,祝融源于“董”; 東漢王符把“禿”作“董”,“姜”作“禿”,“斯”作“斟”。無形之中把“姜”、“禿”、“斟”都與董姓關,整體就是祝融“董”部落陸終的六子,陸終六子都基本為“董”,且彭、鄶人、參胡都在一地。也把炎帝“姜”與“董”聯系起來,炎帝姜姓屬于“董姓”,祝融是“董姓”的部落,祝融八姓是“董姓”的“子姓”。“秋,龍見于絳郊。”、“曲沃邑大于翼”,證明“翼””絳”一帶為古董國所在地。“古董國的輝煌”造就燦爛的華夏文化,也造就了晉、豫燦爛的文化。
本文對董姓部落進行系統闡述,并提出一些不符的描述,予以論證。
關鍵詞:參胡、韓墟、董父、鬷川、曲沃
1、上古董姓部落概況
“董”的準確完整描述:日申木中,四周神木為太陽游表即為“董”。 “董” 有 “監督、管理、保管、深藏、統率、主持、督察、古老”之義。“董”由天文儀“重”(中)和四游表(“扶桑”日表)構成,是最早管理火種和天文觀測的部落稱呼。遠古取火用草木薡蕫也以“蕫”命名。
【董】《爾雅·釋詁》“董,正也。”、《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九上 文五年,盡十年》“董之用威。董,督也。注'董督也’。正義曰:《釋詁》云'董、督、正也’。俱訓為正,是董得為督,謂督察之也。”;《春秋左傳正義· 卷四十二 昭二年,盡四年》“董,正也。振,整也。[疏]注○正義曰:'董,正’,《釋詁》文也。振為整理之意。言正整選擇,示精審也。”。
【祝融】《春秋左傳正義· 卷四十八 昭十七年,盡十九年》“夏,五月,火始昏見。”……梓慎曰:“是謂融風,火之始也。東北曰融風。融風,木也。木,火母,故曰火之始。[疏]注:故融為火之始”;《國 語 ·卷 第 十 六》“祝融亦能昭顯天地之光明”,……祝,始也。融,明也。大明天明,若歷象三辰也。厚大地德,若敬授民時也。光照四海,使上下有章也。”;《山海經· 海外南經》:“'南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郭璞云:祝融'火神也。’珂案:呂氏春秋孟夏篇云:'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春秋左傳正義· 卷四十八 昭十七年,盡十九年》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炎帝,神農氏,姜姓之祖也。亦有火瑞,以火紀事,名百官。”;羅泌《路史·前紀》卷八中說:“祝誦氏,一曰祝龢,是為祝融氏……以火施化,號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為謂。”《左 傳·昭公二十九年》曰:“火正曰祝融”; 《呂氏春秋(孟夏篇)》又云:“'吳國回祿之神托于灶。’與注淮南異也。王符、高誘并以黎即吳回,與此經義合。重、黎相繼為火官,故皆名祝融矣。”《山海經· 大荒西經》: “有人名吳回 ,奇左,是無右臂。”郭璞 注:郭璞云:'即奇肱也。吳回,祝融弟,亦為火正也。”。
也就是祝融部落為“火正”,管理火與天文的部落。而“董”為正,上古管理則為火正,“董”由天文儀“重”(中)和四游表(“扶桑”日表)構成,是最早管理火種和天文觀測的部落稱呼,則“祝融”表示開始明亮的火,而“董”則是祝融部落的稱呼。因此祝融部落就是“董”部落,可以用祝融“董”部落稱呼(下文依習慣“祝融”,作為祝融“董”部落的簡稱。)。
祝融部落在帝嚳時期開始分化董姓分部落,各有分工。參胡保留祝融部落的天文觀測,在參星胡星的西方區域地。中國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二十八個星區,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顆恒星。參星屬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mao、畢、觜zT、參shen)。參(shēn)是一個星宿名,古代天文學家按宿參的位置制定地理位置。胡星,《史記·天官書》:“昴曰髦頭,胡星也,為白衣會。”、唐·李白《出自薊北門行》:“虜陣橫北荒,胡星耀精芒。”商星,為二十八宿中的心宿。也稱“大辰”、“大火”。古人很看重大火星,他們經常以大火在天空中的位置來確定農事活動,商星和參星在天空上大約相距180 ,它們此起彼落,永遠不會同時出現在天空中。參星在西方,胡星在北方,辰星(即商星)在東方,參胡其實是董姓部族天文觀測活動在一定區域(包括韓原、新鄭、大夏即夏縣、曲沃等地),非僅指封地。這些封地以人群為主體,常常遷徙數百里乃至上千里。韓、韓原,源于倝(gàn日始出金光燦爛,《說文》:“韓,井垣也。”,其實,這是參胡董姓部落從觀測天文的“倝”變成“韓”是在舜帝時期豢龍所致)。《左傳·昭公元年》:“故參為晉星”,《新唐書·天文志》:“參、伐(伐也稱罰星,在參星三星中間)為戎索,為武政,當河東(崔恒昇:《簡明甲骨文詞典》曰:'河東,地名。在今山西省西南部夏縣一帶。’),盡大夏之墟。”。實則為參胡的董姓部落地。
參胡在董父之前,都在董姓部落原先居住地,(宋)鄭樵著、(明)陳宗 校 《通志卷三十·氏族畧第六·同名異實第一》:“董氏有二:董父之后,以字為氏;又有陸終之子參胡姓董,以姓為氏。”闡明的“兩董來源”是比較符合的,董姓部落所在地不是僅局限在董父豢龍地鬷川一地。董父到鬷川之前,這一地方本身就是姓董的部落,董姓早于董父。參胡的屬于母系氏族的董“姓”,也早于參胡。早于參胡,就只有在帝嚳時期的陸終之前或更早之前就存在,古有炎帝之“'姜’作董”。非以陸終生,只是部落的分化。而董父是進入父系氏族的董“氏”時期,董氏從董父開始。也是從“母姓”走向從“父姓”的開端。漢·史游《急就篇》“龍。舜臣名。命為納言者也。其后遂以為姓。又董父既賜姓曰董。又易氏曰豢龍。'豢音宦’。其后亦為龍氏。”(清)張澍《姓氏尋源》卷三 “龍氏 :《廣韻》云;龍,系舜納言龍之后。又董父賜姓曰董,易氏日豢龍,其后亦為龍氏。” 那就是原來屬于董氏的開端,后易豢龍。
《春秋左傳正義·卷五十· 昭二十一年,盡二十三年》:“親其民人,明其伍候,使民有部伍,相為候望。[疏]'明其布候’。○正義曰:賈、服、王、董皆作伍候。賈、服云:五候,五方之候也,敬授民時,四方中央之候。王云:五候,山候,林候、澤候、川候、平地候也。董云:五候,候四方及國中之奸謀也。杜作伍侯,故云“使民有部伍,相為候望”。彼諸本蓋以上多云四,故誤為五也”。此“敬授民時”也證明是董姓部落沿襲部落觀測天文的文化。《聞喜縣志》記載,“董父之董,董為邑,最古之姓且有關于古縣名,故詳釋之”。
(宋)鄧名世撰《古今姓氏書辯證卷》:“唐有三王蠻,白馬氏之遺種,楊、劉、郝三族,世襲為王。又,松外蠻趙、楊、李、董,為貴族。”。
2、姓氏不分造成的混亂與西周分封
2.1、姓氏區分至混亂
班固《白虎通德論·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氏本是古代姓的分支,《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疏》釋例曰:別而稱之謂之氏,合而言之則為族。”按姓者,所以統系百世,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所自出。在母系社會,子女隨母姓,后來隨時間發展到父系社會后,姓則隨父親。隨著同一祖先的子孫繁衍增多,這個家族往往會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處。各個分支的子孫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為自己取一個稱號作為標志,這就是“氏”。
姓是一個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稱號,“姓” 本義既為女子所生子嗣,則同一女子所生子嗣組成的親族也可以稱為“姓”。子女屬于母族,以表示其同出于一個女性始祖的這種特殊的親屬關系。這是“姓”的另一引申義。此種親族組織強調女性始祖,形成于母系氏族社會中,即夫從妻居;而氏則是從姓中衍生出來的分支。 姓產生后,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在特殊情況下部落大,《禮記·喪大記》:“父兄子姓立于東方。(鄭玄注:子姓,謂眾子孫也。姓之言生也”。則會出現分化“子姓”,如祝融部落之后,原屬于炎帝部落姜姓,“姜作董”,帝嚳時期分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子姓,史稱祝融八姓。
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氏名來源較多樣,如以邑為氏,以謚為氏,以官為氏、可因居邑為氏,也可以族長的官職為氏,以士為氏……因此會父子、兄弟不必同氏,人也可以有幾個氏。一個大氏可以包括由其分化出來的若干小氏。另外,不同姓之間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命氏,因此會出現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現象。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記錄著人類歷史腳步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后來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趙彥衛《云麓漫抄》姓、氏后世不復別,但曰姓某氏,雖史筆亦然。《說文解字注》“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杜曰。因其所由生以賜姓也。按人各有所由生之姓。其后氏別旣久而姓幾湮。有德者出。則天子立之令姓其正姓。若大宗然。如周語帝胙四岳國。賜姓曰姜。氏曰有呂。陳胡公不淫。故周賜之姓。命氏曰陳。飂叔安裔子董父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葢此三者、本皆姜媯董之子孫。故予之以其姓。又或特賜之姓。”
因此,姓是部落的標志,氏是姓的分支。其實,姓是代表母系,氏代表父系。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后,妻從夫居,子女不再屬母族而歸于父族,世系以父方計,所以母系姓族遂轉為父系姓族。此后,父系姓族仍然使用著母系姓族的名號。父系姓族所以沿用之,則當是因為在母系向父系轉變之初,子女雖已屬父族,但仍以其母之姓族名號為族名,后延續作為父系姓族的名號。如董父的董姓。此外,原來沒有的氏,一些古籍都一樣動輒以地名等冠以原本就沒有稱呼的“氏”。
西周分封,產生眾多的氏。在西周、春秋時代,以一種政治、軍事、經濟共同休的形式存在,此種共同體有時亦可以“氏”相稱。以姓為氏,氏出多門,如此混亂,造成“同姓不婚”受到沖擊。從同姓不同氏、同氏不同姓的區別,到以姓為姓,以氏為姓,氏取代姓。《通志·氏族略》載,“秦滅六國,子孫該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原來的“姓”,被后來的“氏”的“姓”所取代。就會造成氏后“姓”存在而原有的“姓”的消失,或稱“無后”。
姓部落之前的姓是原來母姓,分化出來的諸侯伯爵另外以氏稱呼,但無法改變原來原有的姓的“平民”,中國歷史古籍把“氏”取代姓,把“氏”又轉化為“姓”,后人以氏族的輝煌記載先祖,卻忽略了“姓”來源于母系。封地不是封國,《說文》:“邑,國也。”這個國應該解釋為地方。周代,因為天子才稱“王”, 《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爵祿, 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周代畿內貴族兼作王官者多稱公;畿外較大諸侯則稱侯;伯本為貴族家長之稱,后亦稱一方諸侯之長;蠻夷之君多稱子;男則為華夏小國諸侯之稱。侯為古時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禮記·王制》載:“內諸侯祿也,外諸侯嗣也”。一些史籍隨意把“封地”作為“封國”造成混亂;最初諸侯國的面積都不大,以核心城邑為主,后來逐漸擴展疆域。即使地盤大于諸侯國,需要封為(列為)諸侯,諸侯才可以為國。《史記·韓世家》:“分其地,地益大,大於諸侯。……景侯虔元年,伐鄭,取雍丘。二年,鄭敗我負黍。六年,與趙、魏俱得列為諸侯。”就是明證。
2.2、西周分封與戰國造成的改變
西周滅商后統一全國,開始實行大分封。《左傳》載:“王及公、侯、伯、子、男、甸、采、衛、大夫各居其列。”周武王分封了8個公爵諸侯。西周初年,為了維護和鞏固它在全國的統治,采取了分封諸侯的辦法.武王和周公先后兩次分封.受封的諸侯有三種人:一為周王的同姓親族;二是開國功臣;三為先代貴族.
《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滅商后,武王追思先圣王,派人尋找炎帝,黃帝,堯舜還有夏商的后裔。因為是先前圣賢的后代,為延續圣賢的支脈,都封為公爵,成為周朝的客卿。姜姓,《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武王封神農氏的后裔為焦國(河南省三門峽市境內)。
《呂氏春秋·觀世》謂“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國八百余”;《荀子·儒效》謂“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謂西周分封“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左丘明《左傳》和荀況《荀卿子》說諸侯國封國七十一、姬姓之國四十和兄弟之國十有五個的來源。除了71個封土建國的封國外,還有宣布服從周天子沒有滅國而接收封號的封國、方國,還有330個左右,稱作名義封國。名義封國加上直接封國共計有四百個左右(這是《呂氏春秋》說四百個封國的歷史來源)。此外,整個姬周王朝(包括西周與東周)時期,四周八方的邊遠地區的部邦和部落,為了獲得和平安定和圖個“正統”名譽,宣布服從周天子而前來首都上貢的“泛諸侯國”,稱作“服國”,總計還有八百個左右(這是《呂氏春秋》等說服國八百個的來源)。這八百個服國類諸侯國,再加上前面的實際封國和名義封國四百個,一共有一千二百余個泛諸侯國了。最初諸侯國的面積都不大,以核心城邑為主,后來逐漸擴展疆域。
西周初年,在運城一帶分封了一批諸侯國。現在可考的有:在今河津萬榮之間的韓國、在今芮城的魏國、在今河津的冀國和耿國、在今新絳的荀國、在今臨猗的郇國、在今平陸的北虢、在今聞喜的董國、在今絳縣的倗國等。西周早期,沿襲歷史習慣,峨嵋嶺、鳳凰塬一帶的“鬷川”被分封為諸侯“董國”,其區域也不是僅僅一城。
然而,此西周封國,是在參胡的董部落和董父豢龍的董姓的地方。董父的“古董國”沒有參胡的參星胡星即西面的疆域范圍,畢竟西周的周天子分封周成王的弟弟在參胡的董姓居住地成為諸侯國為韓國,居住地中心也成為韓原的稱謂。而西周封地“董國”又比豢龍董父的“古董國”范圍小,西周時期都已經僅僅局限在鬷川一帶。
3、祝融“董”部落分化“子姓”八姓
3.1、帝嚳時期形成祝融八姓
《國語·卷第十六·鄭語》:“'祝融亦能昭顯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八〕,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佐制物于前代者,昆吾為夏伯矣,大彭、豕韋為商伯矣。當周未有。己姓昆吾、蘇、顧、溫、董,董姓鬷夷、豢龍,則夏滅之矣。彭姓彭祖、豕韋、諸稽,則商滅之矣,禿姓舟人,則周滅之矣。妘姓鄔、鄶、路、偪陽,曹姓鄒、莒,皆為采衛,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數也。而又無令聞,必不興矣。斟姓無后。融之興者,其在羋姓乎?羋姓夔越不足命也。蠻羋蠻矣,唯荊實有昭德,若周衰,其必興矣。姜、嬴、荊、羋,實與諸姬代相干也。姜,伯夷之后也,嬴,伯翳之后也。伯夷能禮于神以佐堯者也,伯翳能議百物以佐舜者也。其后皆不失祀而未有興者,周衰其將至矣。’。[疏]注 :八姓,祝融之后。八姓:己、董、彭、禿、妘、曹、斟、羋也。……昆吾,祝融之孫、陸終第一子,名樊,為己姓,封于昆吾,昆吾衛是也。……彭祖,大彭也。豕韋、諸稽,其后別封也。禿姓,彭祖之別;陸終第四子曰求言,為妘姓,封于鄶。鄶,今新鄭也。鄔、路、偪陽,其后別封也。陸終第五子曰安,為曹姓,封于鄒。皆,妘、曹也。采,采服,去王城二千五百里。衛,衛服,去王城三千里。斟姓,曹姓之別。或云夏少康滅之,非也。傳有斟灌、斟鄩,澆所滅,非少康,又皆夏同姓,非此也。夔越,羋姓之別國,楚熊繹六世孫曰熊摯,有惡疾,楚人廢之,立其弟熊延。摯自棄于夔,其子孫有功,王命為夔子。蠻羋,謂叔熊在濮從蠻俗。”《國語卷第十六·鄭語》[疏]注 ,是后人的注解八姓的各“國”,跳過了“參胡、惠連”董姓部落。沒有解釋惠連(參胡)的“董姓”,而是以昆吾分部落多世代之后“董姓,己姓之別”受氏為國者也。有飂叔安之●子曰董父,以擾龍服事帝舜,賜姓曰董,氏曰豢龍,封之鬷川,當夏之興,別封鬷夷,于孔甲前而滅矣。傳曰:'孔甲不能食龍而未獲豢龍氏,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
《左傳》也僅僅是問龍的事情,引出董父。《左氏春秋·昭公(二十一年~三十二年)》“秋,龍見于絳郊。魏獻子問于蔡墨曰:'吾聞之,蟲莫知于龍,以其不生得也。謂之知,信乎?’對曰:'人實不知,非龍實知。古者畜龍,故國有豢龍氏,有御龍氏。’獻子曰:'是二氏者,吾亦聞之,而知其故,是何謂也?’對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后嘉之,賜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后。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后。夏后饗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于魯縣,范氏其后也’。”
在董父之前,參胡為董姓。史書記載陸終(陸與祿、黎、老通假;終與重黎的重通假,古“董、童、重”同一)生有六子:《史記· 楚世家》載:“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琇姓,楚其后也。”;(漢)戴德《大戴禮記·帝系》云:“顓頊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謂之女祿,氏產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謂之高緺氏,產重黎及吳回。吳回氏產陸終。陸終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謂之女隤,氏產六子;孕而不粥,三年,啟其左脅,六人出焉。其一曰樊,是為昆吾;其二曰惠連,是為參胡;其三曰籛,是為彭祖;其四曰萊言,是為云鄶人;其五曰安,是為曹姓;其六曰季連,是為羋姓。昆吾者,衛氏也;參胡者,韓氏也;彭祖者,彭氏也;鄶人者,鄭氏也;曹姓者,邾氏也;季連者,楚氏也。”;
(宋)鄭樵著《通志· 氏族略》:“'臣謹按。陸終氏娶鬼方之。女孕而不育。十一年。開其左脅而出三人焉。又開其右脅而出三人焉。長曰昆吾。名樊。為己姓。封于衛墟。次曰參胡。董姓。封于韓墟。周時為胡國。楚滅之。三曰彭祖。名翦。彭姓。封于韓。大彭之墟。即彭城也。四曰會人。妘姓。封于鄭墟。五曰安。曹姓。封于邾之墟。六曰季連。羋姓。其后為楚’。”;
《東周列國志》:“開左脅,生下三子,又開右脅,復生下三子。長曰樊,己姓,封于衛墟,為夏伯,湯伐桀滅之。次曰參胡,董姓,封于韓墟,周時為胡國,后滅于楚。三曰彭祖,彭姓,封于韓墟,為商伯,商末始亡。四曰會人,妘姓,封于鄭墟。五曰安,曹姓,封于邾墟。六曰季連。羋姓,乃季連之苗裔。”
其后,東漢王符把參胡作為彭姓分化的“禿”,或宋衷把曹姓分化的“斟”,或是宋朝羅泌把陸終第四子的姓,作為董姓參胡的姓,一樣出現陸終不是生六子,而是五子的矛盾。
參姓,中國姓氏,據《實用姓氏·讀寫簡編》記載,讀shēn,又讀cān。凌迪知《萬姓統譜》:“參,陸終第二子參胡之后。”。
陸終六子中,有第二、第三封韓墟,第五子封鄭墟,都是一個地方;第四子、第五子中有“妘”,有內在的聯系,而參胡為董姓。
3.2、參胡,董姓,早于董父
《國語卷第十六·鄭語》的后人[疏]注 已經間接記載,“禿姓,彭祖之別”、“ 斟姓,曹姓之別”、“己姓昆吾、蘇、顧、溫、董”就已經表明,祝融陸終六子中的長子“長曰昆吾。名樊。為己姓。”先后分出了“蘇、顧、溫、董”為國。《蘇洵族譜》云:“蘇氏之先,出于高陽。高陽之子為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曰樊,為昆吾。昆吾始姓己姓,其后為蘇、顧、溫、董。”
彭姓分出增加禿姓、曹姓分出增加斟姓,八姓“己(樊,昆吾)、董(?)、彭(篯,彭祖)、禿(彭姓分出)、妘(萊言,鄶人)、曹(安,曹姓)、斟(曹姓分出)、羋(季連)”。顯然,董(惠連,參胡)。非如此,就會出現一些古籍的把參胡列為非 “董” 姓,那陸終就不是六子,祝融就不是八姓了。首先陸終六子中,三子、四子分化晚于參胡,而昆吾分化董父前起碼有“蘇、顧、溫、飂”,若參胡董為舜帝之后的董父“董”,若八姓排列,也沒有輪到“飂叔安裔子董父'董’”,而是“蘇”了。因此,參胡董姓。
《國語·卷第十六》“或,六姓之后。在王室,蘇子、溫子也。在夷狄,莒、偪陽也。”;《春秋左傳正義·卷五十三·昭二十九年·盡三十二》“飂,古國也。叔安,其君名。○飂,力謬反。有裔子曰董父,裔,遠也。玄孫之后為裔。○裔,以制反。”;(宋)羅 泌 撰《路史·卷二十六》:“飂:己姓,廖也。今唐之湖陽。一作(疑為“飗”字)”。《漢書·地理志》:“'南陽郡湖陽縣,古飂國’南陽唐河之湖陽鎮,是其墟也,東有廖山,北有廖陽河。飂、蓼、廖相通,故亦稱廖叔安,其后有以國為姓者,尊叔安為廖姓始祖”,董父是繼“蘇、顧、溫、飂”之后從昆吾部落分化,不屬于在帝嚳時期的“部落子姓”分化時段,該董父是在舜帝時段了。“董姓,己姓之別受氏為國者也。”,結合《左氏春秋》“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董父源于己姓的昆吾部落分化的“飂部落”,那么,祝融八姓第二姓為參胡董姓。
一些史書,把“部落”居住地錯誤作為“國”,導致姓與封國為“氏”的混亂。畢竟,只有部落才分出“姓”后有封國,而董父的“董國”是《國語·卷第十六·鄭語》:“董姓,己姓之別受氏為國者也”直接封“國”。
3.3、忽略或排除參胡董姓,導致誤導
(漢)史游《急就篇》:“董氏之先。本已姓也。飂淑安之裔子曰董父。能擾畜龍。服事帝舜。舜賜之姓曰董。'已。音紀。飂。力救反。父。讀曰甫。’又周大夫辛有之二子適晉。與籍氏俱董督晉之典籍。因為董氏。”;(漢)史游《急就篇》“龍。舜臣名。命為納言者也。其后遂以為姓。又董父既賜姓曰董。又易氏曰豢龍。[豢音宦]。其后亦為龍氏。”。宋鄧名世撰《古今姓氏書辯證卷二十一》“董:出自已姓,黃帝之后,封國于飂。其君叔安者,有嫡子曰董父,學擾龍以事帝舜。賜姓曰董,為豢龍氏。其后有鬷夷氏。至周,太史辛有之二子適晉,與孫伯黡共司晉典籍,以其董督晉史,又為董氏。”,這無形之中漏了早于董父的參胡的“董”排除了,把參胡“董”變成“非董”,甚至最后“無后”
3.4、祝融八姓其實是“董姓”分化的“子姓”
戰國《世本》“祝融氏陸終第二子名參胡,其后有參姓”; 宋鄧名世撰《古今姓氏書辯證卷十九》””參:《世本》曰:“陸終第二子參胡之后。”等“有陸終之子參胡”、“ 陸終氏次子名參胡”、、“陸終第二子參胡”、 “ 惠連封于參胡”就出現不同稱呼。然而,“姓”記載的混亂遠非如此。從混亂記載中發現祝融八姓其實是從董姓分化的子姓,八姓都與董姓關聯。故造成一些古籍記載的混亂。參 出自祝融氏。
3.4.1、東漢王符錯誤中無形把祝融與董聯系起來
《春秋左傳正義》載:“祝融之后,分為八姓,唯有妘姓為鄶國者,處祝融之故地焉。鄭,祝融之虛也,祝融,高辛氏之火正,居鄭。皆火房也。房,舍也。星孛天漢,漢,水祥也。天漢,水也。衛,顓頊之虛也,故為帝丘。……衛,今濮陽縣,昔帝顓頊居之,其城內有顓頊冢。”。把第四子作為唯獨在祝融墟居住,是不符合的,古把參胡當做第四子,則陸終不是六子是五子了,相互矛盾,參胡在韓墟與第四子妘姓也居鄭墟。畢竟,這些封國以人群為主體常遷徙數百里乃至上千里的寬廣范圍。
東漢王符把“姜”、“禿”、“斟”都與董姓關聯。把董父是在的“鬷川”也有關聯。也就是把“彭”、 “禿(彭部落分化)”、“曹”、 “斟(曹部落分化)”、“姜(炎帝姓姜)”與“姜姓會人(妘姓之會)”。都與“董”姓部落掛鉤。只是,東漢王符還沒有上升到遠古祝融部落重黎管理火與天文的部落。況且“昔高辛之土,祝融之墟,歷唐至周,重黎之后妘姓處其地,是為鄶國,為鄭武公所滅也”, 鄭語“鄢”作“鄔”,“會”作“鄶”。從“妘姓處鄶國為鄭武公所滅”到之后的參胡在韓墟,證明原來的參星胡星的西方區域地包含鄭墟周邊,主要在山西。后韓滅鄭,稱呼韓墟。證明祝融八姓與董姓扯不清的緣由,董姓與祝融最密切。
以“斟,己姓。北海斟縣有斟亭。”、鄭語云:“斟氏無后。”,《路史。卷二十六》載:“斟:己姓。漢之北海斟縣。北海,今濰去州七里有斟亭。一作草,繆; 灌:斟姓。傳謂'斟灌’。今青之壽灮(guāng)東南有斟灌城、灌亭,故淳于也;尋:斟姓。傳謂'斟尋’,張勃地記:'濟南平壽,古斟尋國。’預謂'青之北海’。今隸濰,東南五十有斟城、斟亭。一作、鄩,今九江為尋陽(我認為:山西的郇、“荀”比較接近)。瓚謂:'河南有尋。’蓋周地也;介:斟姓。斟介也。傳謂“介斟”,在東郡衛地。或云:'即斟灌。’非。若葛廬國,則密之膠西;戈:斟姓,是為斟戈。左氏、世本皆以為即'斟灌氏’,非。按:宋、鄭間六邑,有戈錫。右五斟本出己姓,形聲轉繆,而遂為姒故。史記'以斟、戈、尋為夏禹后’,非也。賈逵更以之為曹姓,蓋因史伯之言失之;云:員、,同妘也。妘姓之祖,亦作伝、傊、、鄖。又用、云。晉志云:'云,子,古之云夢。’盟會圖云:',子國,在安州。’旾(chūn)秋,鄖人,楚滅之,封辛。”,顯然,上文的參胡不是從昆吾“己姓”分化,就是宋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參胡為黃帝8代孫。又,出自姬姓。黃帝裔孫名叔安,封于飂(今河南唐河縣),生董父,舜賜姓董氏,子孫以為氏”也把裔子當生子,把黃帝姬姓為參胡姓出。卻找不到參胡的董姓,以此混亂,也就自然。
那么,明顯又把曹姓與己姓掛鉤,且以“禿姓朡夷、豢龍,則夏滅之。”,如此證明:“斟”把己姓昆吾、曹姓“安”、“ 斟(曹部落分化)”牽連起來;“姜”、“禿”、“斟”,把曹姓“安”、彭姓“彭祖”、 萊言“鄶人”、 曹姓“安”、“斟(曹部落分化)”與董姓“參胡”牽連起來,整體就是陸終的六子,前五子都基本為“董”,且彭、鄶人、參胡都在一地。也把炎帝“姜”與“董”聯系起來。
東漢王符著《潛夫論箋校正· 志氏姓》“禿”作“董”,“姜”作“禿”,“斯”作“斟”。按史記楚世家索隱引世本“斟”亦作“斯”。 ○鐸按:作“斟”是也。路史國名紀三云:“斟,己姓。北海斟縣有斟亭。”漢書地理志作“紜保音斟。玉篇作””。張澍姓氏尋源十二侵亦據鄭語列斟氏,云:'他書引國語云:“黎后有斟姓”,蓋以祝融即重黎也。’其四支斯氏,與此無涉。鄭語云:“斟氏無后。”故下文不復出。……○鐸按:漢書人表作廖叔安。論衡龍虛篇作飂叔宋,洪亮吉及孫蜀丞先生并謂“宋”字誤。禿姓朡夷、豢龍,則夏滅之。彭姓彭祖、豕韋、諸稽,則商滅之。姜姓會人,則周滅之。鄭語“禿”作“董”,“朡”作“鬷”。○鐸按:此承上八姓言,則作“禿”是。“陸終生子六人,四曰會人。”索隱引系本作鄶人,即下妘姓之會也。此“會人”蓋“舟人”之誤。國名紀六引潛夫論:“曹有姜姓者。””曹”又“會”之誤。妘姓之后封于鄢、會、路、偪陽。鄢取仲任為妻,貪冒愛,蔑賢簡能,是用亡邦。會在河、伊之間,其君驕貪嗇儉,減爵損祿,群臣卑讓,上下不臨。詩人憂之,故作羔裘,閔其痛悼也;匪風,冀君先教也。會仲不悟,重氏伐之,上下不能相使,禁罰不行,遂以見。路子嬰兒,娶晉成公姊為夫人,酆舒為政而虐之。晉伯宗怒,遂伐滅路。鄭語“鄢”作“鄔”,“會”作“鄶”。按韋昭注周語云:“鄢,妘姓之國。”○鐸按:姓氏急就篇下亦據周語作“鄢”。鄭語“鄔”字訛。姓纂十四泰云:“鄶仲之后,避難去邑為會氏。”鄭語云:“濟、洛、河、潁之間,子男之國,虢、鄶為大。虢叔恃勢,鄶仲恃險,是皆有驕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貪冒。”逸周書史記解云:“昔有鄶君,嗇儉,減爵損祿,群臣卑讓,上下不臨,后□小弱,禁伐不行,重氏伐之,鄶君以亡。”按重氏(古董童重同一)滅鄶,在高辛十六年,見竹書紀年,非鄭語及詩所云也。此合言之,誤。后紀八高陽紀亦誤仍之。詩檜風釋文:'“檜”本又作“鄶”。’此說羔裘、匪風,蓋本之三家詩序。○鐸按:陳氏魯詩遺說考七以此本魯詩說。又鄶國為鄭武公所滅,見鄭康成詩譜,自與重氏滅鄶無涉。
東漢王符把“禿”作“董”,“姜”作“禿”,“斯”作“斟”。無形之中把“姜”、“禿”、“斟”都與董姓關,整體就是祝融“董”部落陸終的六子,前五子都基本為“董”,且彭、鄶人、參胡都在一地。也把炎帝“姜”與“董”聯系起來,炎帝姜姓屬于“董姓”,祝融是“董姓”的部落,祝融八姓是“董姓”的“子姓”
3.4.2、后人多有以(漢)宋衷的說法做注解《史記》中的參胡
來源為:集解世本曰:“參胡者,韓是也。”索隱系本云:“二曰惠連,是為參胡。參胡者,韓是。”宋衷曰:“參胡,國名,斟姓,無后。”以“無后”注解,也就是被“氏”作為新的“姓”取代,然參胡部落的董姓范圍之廣,變沒有如“無后”般消失。
東漢王符把彭姓分化的“禿”,或宋衷把曹姓分化的“斟”姓無后,或是(宋)羅泌把陸終第四子的姓“妘”,作為董姓參胡的姓,一樣出現陸終不是生六子,而是五子的矛盾。關鍵在于上文說的,第二、三、四子在韓墟、鄭墟。而參胡作為二子主要參星胡星的西方區域地在山西一帶,范圍疆域靠近鄭墟。
這其實有一個混淆的地方,參胡、彭祖、妘,都在祝融部落的“祝融之墟”新鄭一帶。上文《國語》載“鄶,今新鄭也”、“陸終第四子曰求言,為妘姓,封于鄶。鄶,今新鄭也。鄔、路、偪陽,其后別封也。陸終第五子曰安,為曹姓,封于鄒。皆,妘、曹也。……斟姓,曹姓之別。”那么,曹姓“皆,妘、曹也。”與“妘”有關;(宋)鄭樵著、(明)陳宗校《通志卷二十六氏族略第二·周異姓國》:“次曰參胡。董姓。封于韓墟。周時為胡國。楚滅之。三曰彭祖。名翦。彭姓。封于韓。大彭之墟。即彭城也。四曰會人。妘姓。封于鄭墟”,這彭、董、妘三份部落“封在” “韓墟”、 “韓” 、“鄭墟”都是一個地方的不同時期的稱呼。
同是一本(漢)宋衷注《世本》(陳其榮增訂本),為何同一本書,卷上參胡為董姓,卷下卻把參胡列為斯姓呢?
《世本·卷下· 王侯大夫譜隋書經籍志·世本王侯大夫譜二卷》:“老童生重黎及吳回。楚世家徐廣音義,陸終娶鬼方氏之妹,謂之女。楚世家索隱.生子六人:其一曰樊,是為昆吾。宋忠曰:昆吾國名,已姓所出。昆吾者、衛是也;二曰惠連,是為參胡。宋衷曰:參胡國名,斯姓,無后。參胡者、韓是也;三曰籛鏗、是為彭祖。彭祖者、彭城是也;四曰求言,是為鄶人。宋忠曰:求言名也,姬姓所出,鄶、國也。會人者、鄭是也;其五曰安,是為曹姓,宋衷曰:安、名也。曹姓者、諸曹所出也,曹姓者、邾是也;六曰季連,是為羋姓。季連者、楚是也。宋衷曰:季連名也。羋姓諸楚所出,楚之先也。楚世家·集解·索隱·'校注 原本漏注.據史記補注上七字’”。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二〕集解虞翻曰:'昆吾名樊,為己姓,封昆吾。’世本曰:'昆吾者,衛是也。’索隱長曰昆吾。系本云:'其一曰樊,是為昆吾。’又曰:'昆吾者,衛是。’宋衷曰:'昆吾,國名,己姓所出。’左傳曰:'衛侯夢見披發登昆吾之觀。’按:今濮陽城中有昆吾臺。正義括地志云:'濮陽縣,古昆吾國也。昆吾故城在縣西三十里,臺在縣西百步,即昆吾墟也。’〔三〕集解世本曰:'參胡者,韓是也。’索隱系本云:'二曰惠連,是為參胡。參胡者,韓是。’宋衷曰:'參胡,國名,斟姓,無后。’〔四〕集解虞翻曰:'名翦,為彭姓,封于大彭。’世本曰:'彭祖者,彭城是也。’索隱系本云:'三曰籛鏗,是為彭祖。彭祖者,彭城是’。虞翻云:'名翦,為彭姓,封于大彭。’正義括地志云:'彭城,古彭祖國也。外傳云殷末滅彭祖國也。虞翻云名翦。神仙傳云彭祖諱鏗,帝顓頊之玄孫,至殷末年已七百六十七歲而不衰老,遂往流沙之西,非壽終也。’〔五〕集解世本曰:'會人者,鄭是也。’索隱系本云:'四曰求言,是為鄶人。鄶人者,鄭是。’宋衷曰:'求言,名也。妘姓所出,鄶國也。’正義括地志云:故鄶城在鄭州新鄭縣東北二十二里。毛詩譜云'昔高辛之土,祝融之墟,歷唐至周,重黎之后妘姓處其地,是為鄶國,為鄭武公所滅也’。〔六〕集解世本曰:'曹姓者,邾是也。’索隱系本云:'五曰安,是為曹姓。曹姓,邾是。’宋忠曰:'安,名也。曹姓者,諸曹所出。’正義括地志云:'故邾國在黃州黃岡縣東南百二十一里,史記云邾子,曹姓也。’〔七〕索隱系本云:'六曰季連,是為羋姓。季連者,楚是’。宋衷曰:'季連,名也。羋姓所出,楚之先。’羋音彌是反。羋,羊聲也。”。
《清茆泮林輯·漢宋衷注·世本·帝王世本》陸終娶鬼方氏之妹,謂之女隤,是生六子。孕三年,啟其左脅。三人出焉,破其右脅,三人出焉【水經洧水注。】
注:鬼方于漢,則先零戎是也【文選趙充國頌注。】其一曰:樊,是為昆吾。昆吾者,衛是也【史·楚世家·集解引下一語。索隱引上二語。下并同。今據水經洧水注引鄶人條并為一。】宋衷曰:昆吾,國名。己姓所出【史·楚世家·索隱。下并仝。】二曰:惠連,是為參胡。參胡者韓是也。宋衷曰:參胡,國名。斯姓,無后。
3.4.3、(宋)羅 泌以“參胡 妘姓,韓也。惠連國。”
上文以“彭、董、妘三份部落“封在” “韓墟”、 “韓” 、“鄭墟”都是一個地方的不同時期的稱呼”。河南省新鄭市一帶。早在帝嚳時代,祝融重黎部落就在此興旺繁衍。《左傳》昭公十七年說:“鄭,祝融之墟也。;《漢書·地理志》:“今河南之新鄭,本高辛氏之火正祝融之虛也。”然參胡董姓部落觀測不僅僅在新鄭一帶。
(宋)羅 泌卻以參胡為陸終第四子之姓。上文載,宋衷曰:“參胡,國名”。索隱引系“本作鄶人,即下妘姓之會也。”,而(宋)羅 泌,把參胡與陸終第四子聯系起來。(周)左丘明傳;(晉)杜預 注;(唐)孔穎達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卷三十九·起二十九年·盡二十九》“祝融之后,分為八姓,唯有妘姓為鄶國者,處祝融之故地焉。鄶是小國”。
(宋)羅泌 撰《路史·卷十七》“惠連,妘姓,其封參胡。參胡者,韓是,周之鄅子,其后也。后有鄅氏、參氏。
(宋)羅 泌 撰《路史·卷二十六》:“云 員、,同妘也。妘姓之祖,亦作伝、傊、、鄖。又用、云。晉志云:“云,子,古之云夢。”盟會圖云:“,子國,在安州。”旾(chūn)秋,鄖人,楚滅之,封辛為鄖公。今安之安陸有鄖鄉、鄖水、鄖城、鄖公廟,周為鄖州。參胡 妘姓,韓也。惠連國;鄅 妘姓偊(yǔ),子爵。班志云:“東海開陽,故鄅(yǔ)國。”開陽故城今在臨沂北十五里;”
然,為何(宋)羅泌 “《路史·卷十七》“惠連,妘姓,其封參胡。”與《路史·卷二十六》“參胡:妘姓,韓也。惠連國。”自相沖突呢?
可見,既有(漢)宋衷注《世本》卷上和卷下不同記載參胡不同的姓,此(宋)羅泌 撰《路史》也出現國名描述差異。
3.4.4、“惠連,是為參胡” 為何屬于“董姓部落”
(漢)宋衷注《世本》(陳其榮增訂本)的《世本·卷上》載:“參氏·董姓·陸終第二子參胡之后。又見姓氏書辯證”。 (漢)宋衷注《世本·卷第三·清武威、張澍稡集補注》:“參氏.董姓.陸終弟二子參胡之后.《氏族略》宋注云·參胡國斯姓·路史·澍桉辯證引云·參氏,陸終第三子參胡之后。參姓祝融之后,廣韻。” 當然,參胡不是陸終的第三子,而是第二子。
宋鄭樵《通志·氏族略》“董 出自祝融氏。陸終氏次子名參胡,董姓,封韓墟”。
《通志卷二十八·氏族略第四》 參氏:董姓。陸終第二子參胡后。見《世本》唐開元登科有參開。又作參氏。即古文參字。
(宋)鄭樵著、(明)陳宗 校 《通志卷二十六氏族略第二 ·周異姓國》:“陸終氏娶鬼方之。女孕而不育。十一年。開其左脅而出三人焉。又開其右脅而出三人焉。長曰昆吾。名樊。為己姓。封于衛墟。次曰參胡。董姓。封于韓墟。周時為胡國。楚滅之。三曰彭祖。名翦。彭姓。封于韓。大彭之墟。即彭城也。四曰會人。妘姓。封于鄭墟。五曰安。曹姓。封于邾之墟。六曰季連。羋姓。其后為楚。昆吾氏為夏伯。湯伐桀滅之。”
(宋)鄭樵著、(明)陳宗 校《通志卷二十七·氏族略第三》:“董氏:己姓。或言姬姓。黃帝之裔孫有叔安生董父。其后遂為董氏。又有陸終之子參胡姓董。周時為故國。其后亦為董氏。晉有董狐董安于。漢有江都相董仲舒。清河廣川人。后漢有董宣、董鈞宣。陳留人。鈞犍為人。晉有董京董飬。又有范陽董秦。大歴賜姓李氏”。 (宋)鄭樵著、(明)陳宗 校 《通志卷三十·氏族畧第六·同名異實第一》:“董氏有二:董父之后,以字為氏;又有陸終之子參胡姓董,以姓為氏。”
(宋)鄭樵著、(明)陳宗 校《通志·卷二十八·氏族略第四》 “參氏:董姓。陸終第二子參胡后。見《世本》唐開元登科有參開。又作參氏。即古文參字。”;(宋)鄭樵著、(明)陳宗 校 《通志·卷三十·氏族畧第六·同名異實第一》:“董氏有二:董父之后,以字為氏;又有陸終之子參胡姓董,以姓為氏。”。
(東漢)應劭著《風俗通》祝融之后惠連封于參胡,因氏,見《廣韻》。
3.4.5、至今很多姓氏都以參胡董姓或為參胡董姓的后裔
《江西彭氏源流族譜》“彭氏得姓圖描述---黃帝---昌意—顓頊---大稱---卷章---重黎,吳回---陸終---樊(是為昆吾)己姓始祖,惠蓮(是為參胡)董姓始祖,籛鏗(一曰錢鏗)彭姓始祖,永言(是為會人)云姓始祖,晏安曹姓始祖,季連芊(是否有誤,一說羋姓)姓始祖”。
《韓姓的起源與演變》以“名門望族——韓姓,居然源于這個姓?”其中闡述“陸終的第二子惠連,亦名參胡,董姓。參胡初居于韓,即今山西汾河下游的永濟縣南的韓陽,其后裔成為董姓中一支韓氏族。韓流是中國韓姓中最早出名的人,據說是黃帝少子昌意之后裔,昌意為顓頊帝的祖父輩氏族,韓流當出自董姓韓氏族。韓在夏朝為侯國,西周初國滅,子孫以國為氏,此為董姓之韓。董姓韓氏至少也有4000多年的歷史。”以“董姓韓氏”稱呼,是符合歷史的。
《峭山公宗族遠祖源流紀實》(廣東黃氏總譜·新版)》刊載:“《尚史》:二曰惠連是為參胡。南朝王儉《姓譜》:'黃,陸終之后,受封于黃,為楚所滅,其后以國為氏。’1世:黃南陸,陸終次子,諱定,名惠連,是為參胡,黃氏受姓始祖。惠連就是黃國地方的子爵國王,在黃國地方居住的人都以國名“黃”為姓。惠連,配李氏,生子三:嘉、臺、袁。”。我考證:這基本是準確的,把參胡列為黃氏始祖是對的,只是參胡的董姓部落早于后來西周封于汾水的“黃氏”而已,歷經帝嚳、堯舜、夏商周,可稱之為“董姓黃氏”,后姓氏合一,黃氏改為黃姓稱呼。
4、參胡董姓部落在晉國傳承觀測天文部落,造就燦爛的中華文化
參(shēn)是一個星宿名,古代天文學家按宿參的位置制定地理位置。參胡是上古堯舜之前帝嚳時期祝融部落分化“董姓”的一位首領,管理祝融部落在韓原、平陽(山西臨汾)、夏縣、河南新鄭等地作為參星胡星的西方區域地,主管督導觀測天文。參胡董姓部落以人群為主體常遷徙數百上千里的地域,參胡成為晉國的觀測天文的董姓部落首領。然而,至今山西只是追尋歷史,忽略參胡不去考證,祝融部落的吳回部族的吳山和陸終的平陸縣,參胡把山西這一帶包括新鄭作為參星胡星的西方區域地。把參胡之后的臺駘“治水官”作為“開發山西第一人”,豈不等于丟失“參為晉星”的悠久歷史人文?
《楚世家》“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后,復居火正,為祝融”。上文載:帝嚳時期,祝融(董)部落分化六大部族。《國語·卷第十六》“八姓,祝融之后。八姓:己、董、彭、禿、妘、曹、斟、羋也”。參胡的董姓部落是善于觀測天文的部落。參(shēn)是一個星宿名,古代天文學家按宿參的位置制定地理位置。參胡到董姓部落為首領。
《春秋左傳正義·卷四十八·昭十七年·盡十九年》:“○正義曰:虛者,舊居之處也。陳為大皞之虛,鄭為祝融之虛,衛為顓頊之虛,皆先王先公嘗居此地,謂之虛可矣。大辰,星名,非人居也,而亦謂之虛者,以天之十二次,地之十二域,大辰為大火之次,是宋之區域,故謂宋為大辰之虛,猶謂晉地為參虛。”,參墟,《左傳·昭公元年》:“故參為晉星”,實則為參胡的董姓部落地。
《新唐書·天文志》:“參、伐(伐也稱罰星,在參星三星中間)為戎索,為武政,當河東(崔恒昇:《簡明甲骨文詞典》曰:'河東,地名。在今山西省西南部夏縣一帶。’),盡大夏之墟。”。
參(shēn)是一個星宿名,古代天文學家按宿參的位置制定地理位置。參,即獵戶座腰帶處的三顆星。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中,天蝎座身體部位的三顆星稱為商星,獵戶座腰帶處的三顆星稱為參星。天蝎和獵戶分別是夏天和冬天最顯著的星座,剛好一升一落,永不相見,不可能同時出現在天空上,因此《贈衛八處士》有杜甫有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左傳·昭公元年》“子產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于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指堯帝)不臧,遷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當武王邑姜方震大叔,夢帝謂己:'余命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諸參,其蕃育其子孫。’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故參為晉星。由是觀之,則實沈,參神也。昔金天氏( 杜預 注:“ 金天氏 ,帝少昊 。)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生允格、臺駘。臺駘能業其官(帝嚳時期),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沈、姒、蓐、黃,實守其祀。今晉主汾而滅之矣。由是觀之,則臺駘,汾神也。抑此二者,不及君身。山川之神,則水旱癘疫之災,于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雨之不時,于是乎禜之。若君身,則亦出入飲食哀樂之事也,山川星辰之神,又何為焉?”帝嚳派臺駘到參胡董姓部落地為水官,臺駘被稱為華夏治水第一人到參胡董姓部落地治水。
堯帝時期,《左傳》載帝嚳的次子實沈“于大夏,主參,”在堯帝時期到參胡的董姓部落管理天文觀測:;舜帝時期,董父到董姓部落豢龍,被賜予“氏”,為父系董氏。西周時期,董姓部落地的平陽(山西臨汾)被封為“沈、姒、蓐、黃”等,記為姜姓(實為“姜作董”),而“沈、姒、蓐、黃,實守其(注:指臺駘)祀”。 《史記·五帝本紀》:“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帝嚳次子,堯帝時期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有天下之號為陶唐氏。”,南宋鄭樵所著《通志》中載:“帝堯,高辛氏第二子,母帝嚳四妃陳豐氏曰慶都。……年十三佐帝摯受封于陶,十有五封唐為唐侯,合翼與浮山南為國,十有六以侯伯踐帝位,都平陽,號陶唐氏。”那么,堯舜之前,陶唐氏的封地以參胡董姓部落的“平陽”一帶為主,而參胡的董姓部落包括山西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金殿鎮)、韓原、夏縣、新鄭(今河南新鄭市)等一帶都是參胡董姓部落地。
舜帝時候,董父到董姓部落原來參胡的參星胡星的西方區域地,開始豢龍。形成“古董國”,此時,參胡的董姓部落也相應范圍減少,但姓不會改變,也不是消亡,《世本·卷上》“融氏·祝融之后,又復姓融夷氏。祝融后董父之胤,以融夷為氏。”又載:“參姓.祝融之后·廣韻·'校注 案廣韻二十覃參字注.無此引文’”、 《纂文要》曰:參“古參字,亦人姓。” 、《廣韻》云;“龍,系舜納言龍之后。又董父賜姓曰董,易氏日豢龍,其后亦為龍氏”。
而是“董姓某氏”,包括 “董姓鄅氏”、“董姓偊氏”、“董姓龍氏”、“董姓參氏”、“ 董姓飗氏”、“董姓飂氏”、“ 董姓叔氏”、“ 董姓董氏”、“ 董姓侯叟氏”、“ 董姓青史氏”、“ 董姓鬷氏”、“董姓鬷夷氏”、“董姓融夷氏”、“董姓豢氏”、“董姓關龍氏”、“董姓關氏”。……等。
西周時期:據《史記·晉世家》:“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并進行大的分封,產生很多的“氏”。 據《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荀子·儒效》,周初的分封是以姬姓為主體,而同時兼顧到異姓 。其中季歷之兄太伯、仲雍的后人封于吳(今江蘇蘇州),文王二弟虢仲、虢叔封于西虢(今陜西寶雞)、東虢(今河南滎陽),文王諸子分別封于管(今河南鄭州,早滅)、蔡(今上蔡西南)、霍(今山西霍州西南)、衛(今河南淇縣)、聃(今安徽阜陽)、毛、郜(今山東成武東南)、雍(今河南修武縣西)、曹(今山東定陶西)、滕(今山東滕州西南)、畢(今陜西咸陽西北)、原(今濟源西北)、酆(今陜西西安長安區西北)、郇(今山西臨猗西南);武王諸子封于晉(始封在今山西翼城西)、應(今河南平頂山)、韓(今山西河津東北);周公諸子封于魯(今山東曲阜)、凡(今輝縣西南)、蔣(今河南固始西北)、邢(今河北邢臺)、茅(今山東金鄉西北)、胙(今河南延津北)、祭(今河南鄭州東北);召公之子封于燕(今北京)。主要的異姓諸侯則開創成康之治的周康王有:商貴族微子啟、微仲衍封于宋(今河南商丘),姜姓封于齊、呂,姒姓封于杞(今河南杞縣),嬴姓封于葛(今河南寧陵縣),媯姓封于陳(今河南淮陽),羋姓封于楚等等 。這些封國以人群為主體,常常遷徙數百里乃至上千里。
《書·禹貢》有“龍門,禹貢雍州之域”的記錄。相傳夏禹“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因而史以“龍門”為韓城地域的代稱。古韓國(今陜西省韓城縣,即韓原),正是周初分封的姬姓古國,疆域在今陜西韓城市和山西河津縣東北一帶,于公元前757 年為晉國并滅。西周宣王封秦仲二兒子秦康為梁伯,封邑在夏陽梁山(今陜西省韓城市附近),定為梁國。
晉國時期,《史記·晉世家》載:“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師于曲沃。曲沃邑大于翼。翼,晉君都也。成師封曲沃,號為桓叔。桓叔時年五十八矣,好德,晉國眾之皆附焉。”古曲沃自然變成晉國的都城。晉獻公八年(前669),晉獻公把都城搬遷到絳縣車廂城,古曲沃聞喜被稱之為“新城下國”,辟為宗廟所在地。《左氏春秋。昭公(二十一年~三十二年)》“秋,龍見于絳郊。”也證明“翼””絳”一帶為古董國所在地。“古董國的輝煌”造就“曲沃邑大于翼”,最后,造就燦爛的華夏文化,也造就了晉國文化。
5、參胡、韓墟,以及參胡董姓部落天文觀測地主要地方
查閱網絡資料:韓墟,是指國都:新鄭。新鄭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北靠鄭州,南連長葛,東鄰中牟尉氏,西接新密市。屬鄭州市。新鄭在上古稱為“有熊”,軒轅黃帝在此建都。帝嚳時代,新鄭為祝融氏之國。新鄭又名祝融之墟,也稱有熊之墟,為楚國先民的最早起源地。
韓,韓原,源于倝(gàn日始出金光燦爛),與董姓觀測天文有關。《韓奕》:“尹吉甫美宣王也。能錫命諸侯。(梁山於韓國之山最高大,為國之鎮,祈望祀焉,故美大其貌奕奕然,謂之韓奕也。梁山,今左馮翊夏陽西北。韓,姬姓之國也,后為晉所滅,故大夫韓氏以為邑名焉。……疏○箋'梁山’至'晉乎’。○正義曰:此經雖有韓有奕,而文非共句,故解其名篇之意也。知梁山於韓國之山最高大者,以韓后屬晉,《釋山》云:'梁山,晉望也。’孫炎曰:'晉國所望祭也。’晉為大國,尚以為望,明於韓地最高大也。《夏官·職方氏》每州皆云其山鎮曰某山,是其大者謂之為鎮,故知梁山為韓國之重鎮也。《禮》,諸侯之於山川,在其地祭,以祈福。山必望而祀之,故云'祈望祀焉’。經云'奕奕梁山’,是美其貌奕奕然。以其韓國之奕,故謂其篇為《韓奕》也。”。
然而,一些研究者把西周封地韓原也作為韓墟。但把戰國前的韓氏治所都列為韓墟,我認為與史有異。當然,新鄭為韓墟,最為可信。
5.1、西周時期分封周武王的兒子在韓原,為西周韓墟
公元前11世紀中葉,西周滅商后統一全國,開始實行大分封,其中韓國是72個封國中較小的一個,其位置就在今陜西韓城和山西河津一帶,封國韓國。東邊緊鄰晉國。成為父系“韓姓”的開始。應該以“董姓韓氏”比較妥當、貼切。畢竟,參胡董姓部落以人群為主體常遷徙數百上千里的地域。5.2、春秋中期晉國將韓原賜封給姬萬,三代后韓厥以封地為“韓氏”
春秋中期,公元前678年,晉國君晉武公(曲沃武公)將韓原之地賜封給曲沃桓叔的庶子,曲沃莊伯的異母弟,即曲沃武公(晉武公)的叔父姬萬為邑,姬萬采食于韓原,而稱韓萬。依據姓的來源,應以韓氏的“萬”。或者“姬萬韓氏”。 《后漢書·郡國志第十九》:“聞喜,邑,本曲沃。”;《漢書地理志卷二十八上》:“聞喜,故曲沃”。當然,“姬姓,名萬,謚武,曲沃(今山西聞喜)人。”以姓,依然屬于“董姓”, 姬姓,是以周朝的姓而稱。
自封給其叔姬萬為邑后,傳至韓厥為卿,不是國君。《史記· 韓世家》載:“而韓厥在一卿之位,號為獻子。”晉景公三年,晉司寇屠岸賈做亂,誅殺趙朔及趙氏滿門,韓厥暗示程嬰、公孫杵臼將趙朔之子趙武密藏,留趙氏唯一香火。晉景公十七年,在韓厥的明鑒下,晉景公為趙氏平反,趙武繼趙氏承脈,韓、趙兩氏成至交。保護趙氏復出,滅屠岸氏,韓厥為晉六卿之一,稱韓獻子。《史記· 晉世家》“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晉,得封于韓原,曰韓武子。武子后三世有韓厥,從封姓為韓氏。”(確切為“董姓韓氏厥”)、姬萬待奉晉國晉武公,被封在韓原,稱為韓武子。韓武子之后再傳三代有了韓厥,《史記· 韓世家》“於是晉作六卿,而韓厥在一卿之位,號為獻子。”:他隨封地的名稱為韓為氏,成為卿位“氏族”,不屬于國。
5.3、大“卿”韓宣子遷徙州邑,不屬于故城。今河南溫縣武德鎮。
《史記· 晉世家》載:“晉悼公之七年(前566),韓獻子老。獻子卒,子宣子代。宣字徙居州。”晉悼公七年(前566),韓獻子告老。獻子去世后,他的兒子宣子繼承爵位。宣子遷徙到州邑。《說文》:“邑,國也。”這個國應該解釋為地方。因此,州邑在尚未建國封國,不屬于韓墟故城。
5.4、春秋末年,韓貞子繼承“卿”爵位遷于平陽
《史記· 韓世家》:“晉頃公十二年(前514),韓宣子與趙、魏共分祁氏、羊舌氏十縣。晉定公十五年(前497),宣子與趙簡子侵伐范、中行氏。宣子卒,子貞子代立。貞子徙居平陽”。宣子去世,他的兒子貞子繼承爵位。不屬于國君。
《史記· 韓世家》:“貞子卒,子簡子代。簡子卒,子莊子代。莊子卒,子康子代。康子與趙襄子、魏桓子共敗知伯,分其地,地益大,大於諸侯。”其瓜分了他的領地,他們三家的領地更大了,超過了諸侯。但還不是諸侯。
5.5、韓景侯遷徙陽翟、列侯遷徙宜陽為治所,尚未建都
《史記· 韓世家》“康子卒,子武子代。武子二年,伐鄭,殺其君幽公。十六年,武子卒,子景侯立。景侯虔元年(前408),伐鄭,取雍丘。二年,鄭敗我負黍。六年(前403),與趙、魏俱得列為諸侯。”也就是景侯六年(前403)韓與趙、魏一起被承認為諸侯,不是“君王”。
《史記· 韓世家》:“九年,鄭圍我陽翟。景侯卒,子列侯取立。列侯三年(前397),聶政殺韓相俠累。九年,秦伐我宜陽,取六邑。”鄭國包圍韓國的陽翟、秦國進攻韓國的宜陽。證明遷徙至陽翟、宜陽為治理中心,尚未建都。
5.6、韓國遷都于新鄭(今河南新鄭)
《史記· 韓世家》:“哀侯元年(前376),與趙、魏分晉國。二年,滅鄭,因徙都鄭。”。司馬光《資治通鑒》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作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王室。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韓國滅了鄭國,于是把遷到新鄭作為都城。
新鄭是參胡的封地居住地之一,也是參胡前祝融部落的觀測天文中心之一,非僅僅在新鄭。《春秋左傳正義·卷四十八·昭十七年·盡十九年》:“陳,大皞之虛也,大皞居陳,木火所自出。鄭,祝融之虛也,祝融,高辛氏之火正,居鄭。皆火房也。房,舍也。星孛天漢,漢,水祥也。天漢,水也。衛,顓頊之虛也,故為帝丘。衛,今濮陽縣,昔帝顓頊居之,其城內有顓頊冢。○濮音卜。其星為大水,衛星營室,營室,水也。水,火之牡也。牡,雄也。○牡,茂后反。”
唐·杜佑《通典·州郡七》:“新鄭,漢舊縣,春秋鄭國,至韓哀侯滅鄭,自平陽徙都之。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黃帝都于有熊,亦在此地,本鄭國之地。”。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國都東遷至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史稱東周。鄭國隨著周朝東遷,也從陜西棫林遷到洛陽以東,滅虢國、鄶國,在此建都,為了區別在陜西的舊鄭國,取名新鄭。公元前375年,韓滅鄭,從韓原西遷都新鄭。
縱觀韓國建國過程: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到晉平公時,韓、趙、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傾軋。后來趙氏把范氏、中行氏滅掉;春秋晚期,公元前453年又趙、韓﹑魏三家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春秋末年,韓貞子遷于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上文注今山西臨汾市西南金殿鎮)。至韓景侯時,與趙、魏三家分晉,自成一“國”,遷治于陽翟(河南禹縣),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被迫承認韓虔為諸侯。韓國正式建立。公元前230年,秦滅韓,韓國自此再中國歷史上消失。
6、參胡董姓文化是晉文化的載體、祝融文化是豫文化的載體
上文闡述:韓、韓原,源于倝(gàn日始出金光燦爛,《說文》:“韓,井垣也。”,其實,這是參胡董姓部落從觀測天文的“倝”變成“韓”是在舜帝時期豢龍所致)。
《史記·晉世家》“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記·周本紀》:'帝紂乃囚西伯於羑里。閎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有熊九駟,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紂。’、'伯夷、叔齊在孤竹,聞西伯善養老,盍往歸之。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晉國,周代諸侯國名,原名唐。在今山西省南部。然而,堯帝之前,參胡董姓部落就在此觀測天文與制陶了。
晉國國都為唐(今山西翼城),晉獻公遷都絳(今山西翼城東南,《春秋左傳正義·卷五十三 昭二十九年,盡三十二》:“秋,龍見于絳郊。絳,晉國都),別都為曲沃”。然,《后漢書·郡國志·第十九》:“聞喜,邑,本曲沃。”;《漢書地理志卷二十八上》:“聞喜,故曲沃”,故屬于董姓文化的延續。
《通志卷二十六氏族略第二(以國為氏·周同姓國)》:“晉氏:晉,大夏之墟也,堯之所都平陽,其國曰唐。及叔虞封于唐,其子燮父嗣封,改為晉,以其地有晉水故也,今為晉州。其地正名翼,亦名絳,而平陽者是其總名。至景公遷于新田,謂新田為絳,今絳州也,而謂平陽為故絳。叔虞者,武王第二子。初,邑姜方娠,武王夢天謂之曰:余命而子虞,與之唐。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命曰虞,字子干。成王立,唐有亂,周公滅之。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珪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佚曰:天子無戲言。遂封子唐,在河汾之東,地方百里。至昭侯,封其叔成師于曲沃,號桓叔。曲沃大子翼,是謂末大子本。”;大多學者認為“絳”與“翼”是一地的異稱。
《尚書·禹貢》:“所謂'九州島’中的冀州之地,史籍也稱為大夏、夏墟、唐之地”。《舊唐書·天文下》: “參伐為戎索,為武政,故殷河東,盡大夏之墟”。 《辭海》載:“唐,古國名,相傳為祁姓,堯的后裔,在今山西翼城西,為周成王所滅,后來作為其弟叔虞的封地。” 《辭源》載:“唐指唐堯,即陶唐氏,或諸侯國名,今山西翼城縣西有古唐城。”,《漢語大辭典》載:“唐指西周諸侯國名,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縣西有古唐城。”,《漢語大字典》載:“唐為古國名,相傳為祁姓,堯的后代,在今山西翼城西,為周成王所滅,后作其弟叔虞的封地。”,《中國歷史大辭典》稱:唐為“商代方國,祁姓,相傳為堯之后裔,都今山西翼城縣西唐城村,為周成王所滅。封其弟叔虞于此。都今山西翼城縣西唐城村。”
《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 “晉唐叔虞者,○索隱按:太叔以夢及手文而名曰虞,至成王誅唐之后,因戲削桐而封之。叔,字也,故曰唐叔虞。而唐有晉水,至子燮改其國號曰晉侯。然晉初封于唐,故稱晉唐叔虞也。且唐本堯后,封在夏墟,而都于鄂。鄂,今在大夏是也”。臨汾盆地的崇山(塔兒山)一帶,封堯、夏商因之、周成王滅之封其弟叔虞的“唐”的政治中心。《山海經》載:“狄山,帝堯葬于陽,帝嚳葬于陰……一曰湯山。”郭璞注:“狄山即崇山,湯山即唐山,亦今之崇山。”唐國、唐邑,名異地同,它是陶唐氏的方國,是唐堯后裔封地中的重要封地。
帝嚳之前的時期: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稱:“平原般縣陸鄉,即陸終故地”:祝融部落即董姓部落居住的“董姓”。
《史記·楚世家》也載:“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琇姓,楚其后也。”《史記·楚世家》索隱:“'羋,羊聲也。’《說文解字》釋羋,'羊鳴也,從羊。’”故羋姓的圖騰可能是羊。羊即羌。《說文解字》:'羌,西戎,羊種也……西方羌從羊。’”
《春秋左傳正義》載:“鄭,祝融之虛也”,《左傳》昭公十七年說:“鄭,祝融之墟也。炎帝時期就有祝融部落東遷于此;河南洛陽等地發現距今數千年的水井遺跡,山西夏縣發現了四五千年前的蠶繭和絹布,半坡陶器上的刻畫符號。在炎帝時期祝融部落已經遷徙到山西、河南、山東等地,成為后來蚩尤燦爛的文化和東夷的文化主要部分。并以山西和河南嵩山一帶為主。由于祝融部落的天文觀測,遷徙和流動較大,吳回時期祝融部落為吳回為首領,在陜西隴縣吳山成為祝融的文化中心,這在《漢書·地理志》、《后漢書·郡國志》和《太平寰宇記》中均有所載。如此,造就黃帝、顓頊等入贅祝融部落。
吳回時期,在陜西吳山、晉南(即吳伯國)今山西平陸縣之吳山、江南一帶,故江南也有吳山、虞山之名等多地。河南新鄭、河南濮城也是祝融部落活動活躍地區,吳回后在河南新鄭去世,被封為祝融神,即火神。這些地方都成為祝融部落觀測天文、冶煉、制陶的地方文化中心。
祝融部落陸終為首領時期,正處在帝嚳時期前后。祝融文化中心轉移至山西吳山一帶(今山西平陸縣),成為陸終為首領,祝融部落分散各地。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稱唐天寶初年,因開鑿運河,“得古刀,篆文曰平陸,遂改今名”為平陸縣。
祝融陸終部落的分散,也就有山東的陸鄉,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稱:“平原般縣陸鄉,即陸終故地”,般縣,今山東平原境內,戰國時,齊宣王封少子通于此,故后裔改姓為陸;據《邾公鉆鐘》銘文云:“陸(顫-頁+蟲+蟲)之孫邾公(钅力)作厥和鐘”,因陸終第五子安,生邾。王國維《邾公鐘跋》云:“(顫-頁+蟲+蟲)字從蟲蟲,章聲……以聲類求之,當是螽,陸螽即陸終也”,陸終的始居地。
帝嚳時期,陸終部族分化六大部族,陸終有六子:樊(已姓昆吾氏)、惠連(董姓參胡)、篯鏗(彭姓彭祖氏)、求言(紜姓)、安(曹姓)、季連(羋姓)。參胡的董姓則在山西、陜西韓原、河南新鄭一帶作為參星胡星的西方區域地。
《后漢書.郡國志一》:"太陽縣有吳山,上有虞城。","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僖公二年":"今平陸縣東北有虞坂者,即古之顛軨坂......《太平寰宇記》謂晉假虞之道,即此路。"周,稱虞國與虢國。春秋為晉之大陽邑。
帝嚳時期:參胡在西北方從事天文制陶活動。《春秋左傳正義》:“故謂宋為大辰之虛,猶謂晉地為參虛。”,參墟,《左傳·昭公元年》:“故參為晉星”,《新唐書·天文志》:“參、伐(伐也稱罰星,在參星三星中間)為戎索,為武政,當河東(崔恒昇:《簡明甲骨文詞典》曰:'河東,地名。在今山西省西南部夏縣一帶。’),盡大夏之墟。”。
《楚世家》“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后,復居火正,為祝融”。上文載:帝嚳時期,祝融(董)部落分化六大部族。《國語·卷第十六》“八姓,祝融之后。八姓:己、董、彭、禿、妘、曹、斟、羋也”。參胡的董姓部落是善于觀測天文的部落。參(shēn)是一個星宿名,古代天文學家按宿參的位置制定地理位置。參胡到董姓部落為首領。
其后,《左傳·昭公元年》:“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生允格、臺駘。臺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派臺駘到參胡董姓部落地為水官。“遷實沈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 唐國(今山西省翼城縣西)等地,確是參胡的董姓部落地。
帝堯時期。韓原所在地的原董姓部落人還沿襲天文觀測,倝(gàn):日始出金光燦爛。《康熙字典》:“《集韻》居案切,音干。日始出,光倝倝也。本作〈一〉,俗作?,別作繳。◎按《說文》倝獨為部,《集韻》從?從入,今《字匯》附入人部,非。《說文》倝從屮(?)作。”這一帶還保留董姓的天文觀測傳統。 倝,是形容太陽剛升起時光輝閃耀之狀,是一會意字。
平遙古城淵源從帝堯開始。清代重修文廟碑記:“平遙為古陶地,堯佐帝摯封植受封于此。”《尚書·堯典》記,舜 “堯厘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新唐書·宰相世系》:“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以為姓。”北宋邵思著 《姓解》記載:“女生為姓,故姓之字多從女。虞舜生于姚,故因生地為姓,后世有以姚為氏。”。
《左傳·昭公元年》“后帝(指堯帝)不臧,遷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 實沈也是到參胡董姓部落地,堯帝于唐的平陽,從事天文觀測,證明山西一帶參胡部落地董姓部落的天文杰出成就。平遙即是祝融部落制陶地之一。
《史記·五帝本紀》:“帝嚳次子,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有天下之號為陶唐氏。”,《通志》“帝摯受封于陶,十有五封唐為唐侯,……十有六以侯伯踐帝位,都平陽,號陶唐氏。”《史記·五帝本紀》:“帝嚳次子,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有天下之號為陶唐氏。”;《爾雅·釋丘》:“丘一成為敦丘,再成為陶丘。” 邢昺 疏:“丘形上有兩丘相重累者,名陶丘。” 郝懿行 義疏:“陶從匋,匋是瓦器,丘形重累似之。”,《禹貢》:濟水“東至于陶丘北”,《說文》:陶,再成丘也,在濟陰。《夏書》曰:“東至于陶丘。陶丘有堯城,堯嘗所居,故堯名陶唐氏。”,清人馬骕《驛史》卷九《陶唐紀》引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堯:“年十五而佐帝摯(有記載為:帝匡二,男,姓姜,名匡二,又名鷙。),受封于唐,為諸侯,二十而登帝位,都平陽。”,也就建都在參胡的部落地平陽。
舜帝時期:舜帝:名重華,字都君;《孟子》:“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生于濮州(今河南濮陽)東南九十里的姚圩。《新唐書·宰相世系》:“舜后胡公媯滿封于陳,裔孫敬仲仕齊為田氏,其后居魯,至田豐,王莽封為代眭侯,以奉舜后,子恢避莽亂,過江徙居吳郡,改姓為媯。五代孫敷,復改姓姚,居吳興武康。”《古今姓氏書辯證》和《通志·氏族略》記載:“虞有兩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故姚恢改姓為媯, 而媯皓又改姓為姚,知姚與媯可通”,建立虞國,治都蒲阪(今山西永濟市)。
《左傳》晉魏曰:“董澤之蒲,可勝既乎。”杜預注:“聞喜縣東北有董池陂。”《聞喜縣志》有“是川即董澤,舜所封董父之國也”。
舜帝時期,也就是參胡董姓部落后,舜帝賜董父為董姓部落的“豢龍氏”,開始從母的董姓進入隨父姓的開端。舜帝時期,畜牧業開始有了質的飛越,“倝”也成為馴養動物的聚集地,倝(gàn)也變成“韓”, 從韋,倝( gàn)聲。從“韋”,取圍繞,周匝之義。本義:井垣),《說文》:“韓,井垣也。”,其實,這是參胡董姓部落從觀測天文的“倝”變成“韓”是在舜帝時期豢龍所致。
大禹時期:公元前2070年禹接舜子商均政權后,都山西夏縣安邑(史稱大夏之墟),后遷到陽城(今河南登豐市告城鎮),夏禹在封立先帝后裔為國時,曾封帝堯的后裔于唐(今山西翼城西25里唐城村),稱唐國或唐氏國(史稱南唐)。
夏朝時期:董父斷為董澤土著,啟時劉累學擾龍,亦封于董澤之濱。唐代林寶《元和姓纂》載:“帝堯陶唐之后,受封于劉。裔孫劉累,事夏后孔甲,改劉為御龍氏,至商更號韋豕氏,西周復改唐公” 又封劉氏于劉國(河北唐縣)承襲為侯。《路史·后紀》:“堯有九子,其封于留者為留氏,字亦作鎦。后有留累,累亦作絫。以豢龍事孔甲,賜之氏曰御龍,以更董之后,則知留累之前為豢龍氏,豢龍之后為關龍氏。劉絫既遷魯縣,之后,則不名為豢龍,而氏為御龍矣。”。既然在堯帝陶唐之后,其居住的范圍當然在原參胡董姓部落地,封留累于一地,是與董姓有密切關系的。
夏朝時期,祝融部落,《國語·周語上》說:“有夏之興也,融降于崇山。”崇山即嵩山。在夏族開始興盛的階段,祝融在嵩山新鄭一帶的祝融部落后裔,重新煥發生機。
夏桀繼位,遷都西河(今河南安陽),史書記載,夏王桀被商湯率領的諸侯國軍打敗后退守于鳴條(今山西省夏縣故夏邑城),商軍追擊并包圍了夏墟,唐國余眾做內應,很快助商湯軍攻克域垣,囚禁了夏王桀,至此夏亡。
商朝時期:王傳至盤庚時因“九世之亂”,國已衰落,盤庚為扭轉困局,開創生機,力排眾議,把都城遷至商湯故地殷(今河南省安陽市),更名殷朝,由于武丁國力強盛,又有60多個王子,他不愿使外姓諸侯國在都城近郊,遂封其子于豕韋,將劉假的政權及貴族等遷封于“大夏之墟”(今山西夏縣),改稱唐國(史稱西唐)。
商時山西地區便有北唐、南唐、西唐三個唐國,國君均為帝堯后裔。后南唐被西唐所并,合稱為唐國,以南唐故唐城為都。《左傳.哀公十七年》載:“春秋早期,楚國威服了唐國,中期唐淪為附庸。”
西周時期(前1046-前771):姬發滅商后在陜西鎬京(今陜西長安縣西的鎬京村)建立西周,陶唐氏后裔的豕韋氏劉累之后封于舊地唐國(今山西省翼城縣西)。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唐氏”條載:劉累之后“商更號豕韋氏,周復改為唐”。
公元前1106年(成王九年)封弟姬虞(字子干)于唐,國號仍為唐并稱唐(周)叔虞,《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昭侯元年 (前745年),封文侯弟成師于曲沃。○索隱河東之縣名,漢武帝改曰聞喜也。曲沃邑大於翼。翼,晉君都邑也。”《左傳·昭公元年》載:“沈、姒、蓐、黃,實守其祀。”,西周時期,參胡的董姓部落和董父的“古董國”分封很是氏的國家。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國,都于唐(今山西翼城)。《后漢書·郡國志第十九》:“聞喜,邑,本曲沃。有董池陂,古董澤。有稷山亭。有涑水。有洮水。”;《漢書地理志卷二十八上》:“左邑,莽曰兆亭。汾陰,介山在南。聞喜,故曲沃。晉武公自晉陽徙此。”。《史記·晉世家》:“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師于曲沃。索隱曰:'河東之縣名,漢武帝改曰聞喜也’。 后漢書郡國志:'聞喜邑本曲沃晉地。’綱目集覽:'聞喜本繹州曲沃縣,漢武帝改聞喜。’” 都是說今聞喜一碟;是晉國故都“曲沃”所在地。近年來,在聞喜上郭一帶發掘了一批東周時期的墓葬,所出土乩陶器,銅器,在器型上都早于侯馬晉國遺址出土的器物。(侯馬是晉國晚期都城“新田”遺址)。'這些材料都說明晉國都城“曲沃”是今日之聞喜。
當然,“姬姓,名萬,謚武,曲沃(今山西聞喜)人。”以姓,依然屬于“董姓”, 姬姓,是以周朝的姓而稱。
《平陽府志·唐丘廷翰傳》云:“丘廷翰,唐聞喜人,字翼之,永徽(650~655)時有文名,范越風高弟,嘗游泰山,于石室中遇神人,授玉經,即《海角經》也。洞曉陰陽,依法扦擇,罔有不吉。開元(713~741)中為縣人卜葬地理氣,交見太史奏曰:'河東聞喜有天子氣’,朝廷忌之,斷其所扦山,下詔捕之,大索弗獲,詔原其罪”。董姓部落長期在參星、胡星一帶觀測,自然形成人口密集區。自然早于堯舜。
西周時期一些封國在參胡董姓部落地。今聞喜的董國(鬷川、曲沃、聞喜,公元前677年滅于晉武公)、在今河津的冀國和耿國、在今河津萬榮之間的韓國(韓原今陜西韓城南和山西河津一帶。韓原少梁后又稱為秦國同宗嬴姓諸侯梁國的都城,后梁國被秦所滅,改稱少梁。有記載:嬴姓沈氏出自黃帝之裔高辛氏帝嚳之子實沈之后。實沈氏族以猴為圖騰)、在今芮城的魏國、在今新絳(《水經注》:新田“謂之絳陽,在絳澮之陽,南對絳山,西背二水。《一統志》:“絳邑古城在乎陽府曲沃縣西南晉地新田也。)的荀國(《逸周書·王會解》“成周之會……唐叔、荀叔、周公在右、太公望在左”(桓王)十三年“晉曲沃滅荀,以其地賜大夫原氏黯,是為荀叔”。成化《山西通志》,對絳州的解釋為:“禹貢冀州之城,古荀國也。春秋晉武公滅之,以賜大夫原氏焉。楊伯峻先生《春秋左傳注》“荀,姬姓國,今山西省新絳縣東北二十五里有臨汾故城,即古荀國。”)、在今臨猗的郇國(今山西臨猗,周文王第十八子郇叔建立,公元前677年滅于晉武公。《春秋·國都爵姓考補》“郇滅于春秋之前,荀于春秋初尚存,別而為二。”)、在今平陸的北虢、在今絳縣的倗國以及沈國、姒國、蓐國、黃國(《左傳·昭公元年》中說:“臺駘……封諸汾川,沈、姒、蓐、黃,實守其祀。”《水經注·汾水》認為平水“經平陽城南,東入汾,俗以為晉水,非也。”否認了平水即晉水之論。)、唐國(今山西省翼城縣西)、山西夏縣安邑(史稱大夏之墟)、賈國(今山西臨汾,公元前677年滅于晉武公。)、驪戎(今山西析城、王屋兩山之間,公元前672年滅于晉獻公。)等地都是董姓部落參胡居住地。
春秋時期(前722年~前481年):后叔虞之子姬燮父繼位,晉侯燮,姬姓,晉氏,名燮(亦作燮父),周武王之孫,唐叔虞之子,西周諸侯國晉國第二任國君。唐叔虞死后,晉侯燮繼任君位。晉侯燮繼位后,遷都于晉地(史書曰晉水旁),將國號“唐”改為“晉”。《左傳·昭公元年》云:“…及成王滅唐而封太叔焉”,《史記·正義》說:“此乃(古)唐國之末君,非周之唐叔虞也。”。
周武王逝世后,周成王繼位,唐發生內亂,周公滅了唐。一天,周成王和叔虞作游戲,成王把一片桐樹葉削成圭狀送給叔虞,說:“用這個分封你。”后周成王把唐封給叔虞。《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 “晉唐叔虞者,○索隱按:太叔以夢及手文而名曰虞,至成王誅唐之后,因戲削桐而封之。……然晉初封于唐,故稱晉唐叔虞也。且唐本堯后,封在夏墟,而都于鄂。” 聞喜古城桐鄉,即桐葉封弟子于唐之唐址。有研究者闡述:“唐叔虞和其子燮父應都于'翼’。 在故城村有一座小城叫'桐城堡’,劉累學擾龍,累為堯后,其國名'唐’,土音不善讀,開口音讀'唐’,只能如'滕’而稍重,旁人聽其音或誤書為'桐’,因'桐’亦有'滕’音,不然至商而地忽名'桐’何由得此?然'桐’亦或讀'董’,平聲,抑為'董’之轉音。上古字少多借用,又無四聲之分,似后說。尤近理,秦置桐鄉,實包董澤而舊志”。這把周成王的“桐樹葉”與“唐(唐叔虞都于'翼’)”和“董”聯系起來。依據同姓不婚,《世本·帝系》:“顓頊娶於滕氏,滕氏奔之子謂之女祿,產老童。 老童生重黎及吳回。”則顓頊不可能與同姓“滕氏”結婚,因此,顓頊為入贅婚在董姓部落。
晉國在晉侯燮前稱唐國,晉侯燮即位前后才改國號為晉。晉侯燮死后,其子晉武侯繼位。
翼城以“唐”冠名的村落很多,今南唐鄉有一條長達20余里橫貫南北的土嶺,相傳為丹朱避舜處,因丹朱陵在其上,被稱為“古房陵”,上有“五唐村”,即今之南唐、北唐、龍唐(后訛為云唐)、東唐、中唐(已消亡)五村。據舊志載: “……凡五村,皆近故唐城,蓋丹朱時所封其同姓者。叔虞時為'五正’所居……。”當為原“董姓唐氏”聚居之地”。
古曲沃在戰國時期屬魏地,秦朝時更名為左邑縣,漢武帝劉徹在此欣聞平南越大捷而賜名聞喜縣。史記·晉世家》“索隱曰:“河東之縣名,漢武帝改曰聞喜也。 后漢書群國志:“聞喜邑本曲沃晉地。”綱目集覽:“聞喜本繹州曲沃縣,漢武帝改聞喜。”都是說今聞喜一碟;董父在舜帝開始成為“古董國”,至夏商時代為鬷夷的“董國”侯國,晉杜預注:“聞喜東北有董池陂,是鬷川,即董澤,舜所封董父之國也。”《史記·晉世家》:“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史記·晉世家》載:“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師于曲沃。曲沃邑大于翼。翼,晉君都也。成師封曲沃,號為桓叔。桓叔時年五十八矣,好德,晉國眾之皆附焉。”桓叔得到曲沃的封地后,《左傳·桓公九年》(前703):“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賈伯伐曲沃。”曲沃莊伯大敗,后曲沃武公即位,經數十年的兼并,終于在公元前678年取代晉室,“以庶代嫡”取代晉國嫡支的君權,古曲沃自然變成晉國的都城,是晉國故都“曲沃”所在地。這就是歷史上的“曲沃代翼”事件。接著晉武公對當年合縱討伐曲沃的一縱小國進行了瘋狂報復。晉獻公八年(前669),晉獻公把都城搬遷到絳縣車廂城,據《水經注》:新田“謂之絳陽,在絳澮之陽,南對絳山,西背二水。《一統志》:“絳邑古城在乎陽府曲沃縣西南晉地新田也。古曲沃聞喜被稱之為“新城下國”,辟為宗廟所在地。
《春秋左傳·昭公》載:“且昔而高祖孫伯□,司晉之典籍,以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晉,于是乎有董史。”;《 春秋左傳正義·卷四十七·昭十四年,盡十六年》:“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晉,于是乎有董史。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適晉為大史,籍黡與之共董督晉典,因為董氏,董狐其后。[疏]注“辛有”至“其后”。正義曰:僖二十二年傳曰:“平王之東遷也,辛有適伊川”,則辛有平王時人也。此王因籍說董,言晉國唯有籍、董二族世掌典籍。”〔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姓氏篇》:“侯史氏,董狐為晉侯史官,因氏焉”、 (宋)鄭樵著、(明)陳宗 校《通志卷二十八·氏族略第四》:“青史氏:《英賢傳》晉太史董狐之子。受封青史之田。因氏焉。漢書藝文志青史子著書;侯史氏:《風俗通》董狐為晉侯史官。因氏焉。”、(唐)林寳撰《元和姓纂卷五》:“侯史,風俗通董狐為晉侯史因官氏焉”董狐在董姓部落地,依據傳統,回歸董姓,創姓氏回歸的先河。
《春秋左傳正義·卷四十二·昭二年·盡四年》:董,正也。振,整也。[疏]注“董正”至“婦官”。○正義曰:“董,正”,《釋詁》文也。振為整理之意。言正整選擇,示精審也。……民聞公命,如逃寇讎。欒、郄、胥、原、狐、續、慶、伯,降在皂隸。八姓,晉舊臣之族也。(清)張澍《姓氏尋源卷十三》:“《國語》所謂欒、郄、狐、先、胥、箕、荀、柏、羊舌、董、韓十一族,晉之舊姓也”。
晉國自武公開始,大興滅國之風,先后吞掉了山西境內的霍、虢、虞、冀、黎、郇、董、韓、芮、魏、耿、賈、楊、沈、姒、蓐、黃等多個國家。河南省(周、宋、韓、魏、衛)除了春秋早期的大國外還有蘇國(今河南溫縣,公元前650年滅于狄。)、蓼國(今河南唐河,滅于楚文王)、戴國(今河南蘭考,公元前713年滅于鄭莊公)、滑國(今河南滑縣到偃師,公元前640年滅于秦穆公。)
姜姓,《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武王封神農氏的后裔為焦國(河南省三門峽市境內。晉國通過虞國攻占了虢國都城下陽,虢國被迫遷都到黃河南岸的上陽,也就是現在的三門峽)。《逸周書》史記解云:“'昔有鄶君,嗇儉,減爵損祿,群臣卑讓,上下不臨,后□小弱,禁伐不行,重氏伐之,鄶君以亡。’按重氏(古董童重同一)滅鄶,在高辛十六年,見竹書紀年,非鄭語及詩所云也。此合言之,誤。后紀八高陽紀亦誤仍之”。《竹書紀年》載,周幽王七年(公元前775年)焦國被虢國所滅。后代姓氏:焦姓。《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武王封神農氏的后裔為焦國(河南省三門峽市境內)。東虢國(今河南滎陽,公元前767年滅于鄭武公。)、西虢(今陜西寶雞,后今河南三門峽到山西平陸,公元前655年亡于晉獻公)。東漢王符把“禿”作“董”,“姜”作“禿”,“斯”作“斟”。,也就是炎帝姜姓為董姓,則陜西寶雞、河南三門峽、河南滎陽等地也是原本董姓所居。
7、董父“古董國”是參胡董姓部落范圍變小的董姓延續
7.1、祝融部落在黃帝、少昊、顓頊時期的天文成就
祝融,名重黎(簡稱黎),又稱祝誦,祝和。早于黃帝,并不是黃帝或顓頊的后裔。歷史上有顓頊族祝融氏和炎帝族祝融氏。祝融,神話傳說中的古帝,以火施化,號赤帝,后人尊為火神。有人說祝融是古時三皇五帝三皇之一。住在昆侖山的光明宮,是他傳下火種,教人類使用火的方法。南海神叫祝融,也有史書稱其為祝赤,是祝融和赤帝的簡稱。其實祝融和赤帝是同一人,祝融本是火神。《風俗通義·三皇》:“火,太陽也。”王符、高誘并以“黎即吳回,與此經義合。重、黎相繼為火官,故皆名祝融矣” 重與黎,為羲、和二氏之祖先。
孔子窮盡一生都沒找到的四本失傳書籍:《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孔子作《尚書·序》稱:“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嚳)、唐(堯)、虞(舜)之書,謂之《五典》”。東漢大儒鄭玄注《左傳》指《三墳》,《五典》就是“三皇五帝之書”。《三墳》據說是中國最早的一本書,是上古時期伏羲、神農、黃帝之書。《三墳》最早見于《左傳昭公十二年》,《尚書偽孔序》謂伏羲、神農、皇帝之書謂之《三墳》。后失傳,北宋進士毛漸于北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在唐州發現了古本大篆本《三墳》,毛漸借閱后譯成今文本《三墳》。關于“五正”,《三墳·地皇軒轅氏政典》皇曰:“岐伯,天師;后土,中正;龍,東正;融,南正;大封,西正;大常,北正”。
成書于戰國(前475~前221)時代至秦漢時期的《管子·五行》:“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龍而辨于東方,得祝融而辨于南方,得大封而辨于西方,得后土而辨于北方。黃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使為當時;大常察乎地利,故使為廩者,奢龍辨乎東方,故使為土師,祝融辨乎南方,故使為司徒;大封辨于西方,故 使為司馬;后土辨乎北方,故使為李。”
《史記·卷四十 ·楚世家》說:“高陽者(帝顓頊),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世本》說:“老童(即卷章)生重黎及吳回。”《禮記·月令》和《呂氏春秋》說:“炎帝是南方和夏季的帝,祝融是南方和夏季的神。所謂“其帝炎帝,其神祝融”,高誘注:“炎帝,以火德王天下,是為炎帝,號曰神農,死托祀于南方,為火德之帝。祝融,老童之子吳回也,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官之神。”;《大荒西經》的記載則與此不同:“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
另外不同記載有《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并,節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以處降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 《淮南子》時則篇云:“'南方之極,自北戶孫之外,貫顓頊之國,南至委火炎風之野,赤帝(炎帝)祝融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則祝融者,南方天帝炎帝之佐也。傳為炎帝苗裔之祝融,復可歸于黃帝。”。
可見,祝融僅僅是炎帝、黃帝的部落聯盟之下,而司馬遷等人的古籍都美化黃帝,忽略了祝融。祝融從炎帝、到黃帝、少昊、顓頊、帝嚳都存在,甚至其后堯舜禹以至夏朝都把祝融部落的后裔祝融或重黎。
楚帛書有:“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奠,安定,建立。三天,指日、月、星。意為炎帝命祝融遣四神降于人間,安定日月星辰,建立四極以承天覆。);《帛書》簡述伏羲生有四子“重、該、黎、羲”,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云:“少昊四叔,曰重、曰該、曰脩、曰熙”。《尚書·孔氏傳》:“重即羲,黎即和”; 《說文》:“亥為豕,與豕同。”,《論衡··物勢篇》:“亥,豕也。”,《尚書·呂刑》:“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和,古音桓,《書·禹貢》“和夷底績” 可證桓(和)、丹有通轉之途。可見析丹原來就是東方太陽神母親羲和,《史記·歷書》記載:“黃帝考定星歷”。同書《索隱》引《系本》及《律歷志》:“黃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容成綜此六術而著《調歷》”;《后漢書·崔駰傳》:“氛霓郁以橫厲兮,羲和忽以潛暉。”李賢注:“羲和,日也。”;《書·呂刑》:"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孔傳》:“重即羲,黎即和。堯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時之官,使人神不擾,各得其序。”孔穎達疏:“羲是重之子孫,和是黎之子孫,能不忘祖之舊業,故以重黎言之。”;《國 語· 卷 第 十 八》“其后,三苗復九黎之德,堯復育重、黎之后,不忘舊者,使復典之。注:育,長也。堯繼高辛氏,平三苗之亂,紹育重、黎之后,使復典天地之官,羲氏、和氏是也”。可見,四叔或四子其實是四個部落,整體又是祝融部落。
《路史·后紀四》:“蚩尤姜姓,炎帝后裔也。”《遁甲開山圖》:“蚩尤者,炎帝之后,與少昊治西方之金。”,《大荒南經》:“東(南)海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西經》:“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些始浴之,”,《帝王世紀》載:“帝顓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 昌意亦嫦羲,以祝融部落,可見,少昊為入贅婚。冠其名以創月歷。蚩尤九黎部落的少昊的觀測天文,也是祝融部落的功績。而帝嚳時期,祝融分化后,參胡的董姓部落依然保留傳承天文觀測。
顓頊時期,為何“衛,顓頊之虛也,故為帝丘。衛,今濮陽縣,昔帝顓頊居之” ,《史記》一百三十卷《太史公自序》中也說:"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后,使復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后也。"顓頊將祭祀上天群神和管理土地民人這兩種職責分開,讓重負責祭祀天神祖先,讓黎負責管理土地和民人。《史記.五帝本紀》載: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世本·帝系》:“顓頊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謂之女祿,產老童”。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說:“顓頊氏有子曰犁,為祝融。” ;《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路史·后紀》:“顓頊娶滕奔氏之女曰娽,滕奔,即勝濆。”《土卑蒼》:'娽,顓頊之妻名’《大戴禮》:'滕奔氏之女,謂之女娽,是生老童。女祿的祿字是重黎黎字的通假。歷史上有個叫鐘離(重黎)的國家,司馬遷寫作終黎,考古出土的鐘離國青銅銘文又寫作童鹿,童麗。所以說明離,黎,鹿,麗在先秦是完全不分的。古時候傳說有種動物叫做天鹿,也寫作天祿,所以鹿和祿也是不分的。所以說女祿的祿字和重黎的黎是不分的。所以,顓頊與祝融重黎部落結婚,孩子為母姓,上文也論證,顓頊是入贅婚。黃帝世住在祝融墟,顓頊住在祝融墟,顓頊在黃帝之后,黃帝也是入贅祝融部落。
陸終入贅婚:考古發現:其一,北宋晚期在今湖北嘉魚出土的“楚公逆”,其銘文為:“惟八月甲申,楚公逆自作吳雷钅父(),厥銘曰……。”孫貽讓認為,楚公逆即周宣王時的楚君熊,逆、古音同,從器形上看亦不無道理。丁山考釋吳雷即吳回;其二,“邾公钅力鐘”銘文云:“陸之孫邾公钅力作厥和鐘,……”30年代出土于長沙子彈庫的楚繒書,有“炎帝乃命祝以四神降”之語,“祝”即祝融。王國維《邾公鐘跋》一文指出:“字從蟲蟲聲,,古墉字。以聲類求之,當是螽字,陸螽即陸終也。《大戴禮·帝系篇》陸終娶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謂之女阝貴氏,產六子,其五曰安,是為曹姓,曹姓邾氏也。《史記·楚世家》同,同出于《世本》,此邾器而云'陸之孫’,其為陸終無疑也。”李學勤先生認為王氏分析字有誤,墉字古音在東部,螽字古音在冬部,王氏沿用王念孫父子說文諧聲譜,未別東、冬。字實應從蟲省聲,與終同屬冬部,讀為融,是因為融也從蟲省聲的緣故;其三,《兩周金文辭大系》所收,有兩條銘文:“蘇公作王妃乖簋,永寶用”,“蘇甫(夫)人作女至妃襄媵匚也》”。此外鄶為妘姓,金文作“女員”,邾為曹姓,金文作“”。
顓頊娶於滕氏,滕氏奔之子謂之女祿,女祿的祿字是黎字的通假也是九黎的,娶女祿生下了祝融氏;上面論及“陸終娶于鬼方氏之妹,謂之女嬇” ,不可能不知道同姓不婚?上文載滕與“董”。可見,顓頊是入贅婚。
帝嚳(kù),高辛氏,名俊(一作夋,夔),出生于高辛 (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山海經》中還有另外一種記載:常羲又稱常儀,她與帝嚳(帝俊)生了十二個月亮,而且"常羲"字面意思就有生月亮的意思,表明帝嚳和常儀的女兒就是月亮之神嫦娥。嫦娥又有姮娥之稱。如此,與少昊類似,入贅婚。
可見,黃帝至帝嚳,至作為祝融首領的陸終,都是入贅祝融部落的,陸終不可能同姓而婚,陸終其實是老童的轉音,則屬于外部落安排至祝融的首領。不論如何,證明祝融部落是上古歷史的文化精英與文明中心。
也造就了黃帝歷、農歷、月歷的發展變化。其天文觀測離不開祝融部落。
堯,姓伊祁,號放勛,古唐國人(今山西臨汾堯都區,古稱河東地區),十三歲封于陶(山西襄汾縣)。十五歲輔佐兄長帝摯,改封于唐地(今山西翼城),號為陶唐氏。二十歲,堯代摯為天子,定都平陽。堯立七十年得舜。他命羲和測定推求歷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然而,羲和也是祝融部落重黎的轉化,鼓的產生也在聞喜。可見,堯也是到了參胡的董姓部落。
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名曰“重華”,《說文解字·女部》:“姚:虞舜居姚虛,因以為姓。”,《藝文類聚》卷十《符命部·符命》引《帝王世紀》曰:“陶唐之世,握登見大虹,意感,生舜于姚墟。”盡管解釋“姚墟”多種,但我認為是“窯墟”,山西制陶的舊址。而重、童、董古同一。
7.2、祝融部落分化造就龍山文化
上文載,祝融是管理火與觀測天文的部落,到帝嚳時期,部落膨大,最后因分工和戰爭而分化,出現考古上的龍山文化。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分布于黃河中下游分布在山東半島,而河南、陜西、 河北、遼東半島、江蘇等地。河南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東一帶,為中原地區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年代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龍山文化陶寺類型以新發現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為代表,主要分布在晉西南地區,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陜西龍山文化(客省莊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陜西省涇河及渭河流域,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這一時期文化的最顯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發現,金石并用時代。出現骨刻文:獸甲骨上所刻的“行列整齊”的圖案符號比殷墟甲骨文更為原始,明顯處于畫(符號)與字的過渡狀態。陶器,但是色澤精美、工藝純熟,細膩獨特,代表了中國陶藝制作的頂峰,主要以磨光黑陶為主。農業為主而兼營狩獵、打魚、蓄養牲畜,那個時期人類陪葬或祭祀一般用家畜,豬、狗、雞正是當時最重要的家畜,也是定居農業文化的象征。
7.3、祝融部落分化陸終六子分布
陸終第一子:昆吾,古丘名。傳說太陽正午所經之處。《淮南子·天文訓》:“日出于旸谷 ……至于昆吾,是謂正中”祝融部落觀測天文地之一。分封地立國于今山西運城一帶,后又遷到今濮陽。據《呂氏春秋通詮·審分覽·君守》載:“昆吾,初封于濮陽 (今河南省濮陽市 )。 夏衰,昆吾為伯,遷于舊許 (今河南省許昌市 )”善于冶煉、制陶;
陸終第二子:參胡,在參星胡星的西方區域地,參胡董姓部落以人群為主體常遷徙數百上千里的地域。主要在山西、河南新鄭、陜西一帶,善于天文觀測、歷法、制陶;
陸終第三子彭祖,封于韓。大彭之墟。豕韋、諸稽其后。夏前今河南省滑縣一帶便有“豨韋國”, 韋國(豕韋)《姓纂》記載:“出自顓頊大彭之后,夏封于豕韋,苗裔以國為姓,家彭城(今江蘇省徐州的古稱)。”神醫巫彭,善于醫術、養生、巫術、廚藝,商朝時為守藏史,官拜賢大夫,周朝時擔任柱下史;
陸終第四子“妘”:《鄭通志·氏族略》有載,其注“?”曰:“亦作'妘’。贏姓,祝融之后,封於羅,號妘子。”后以國為氏。封于羅(故城在今湖北宜城),號妘子,后有妘、鄖、蕓、?氏。一說,祝融之后,陸終第四子求言為妘姓,封于鄶(故城在今河南密縣東北50里),其后別封鄔、路、偪陽、凡等四國,皆妘姓,均為春秋時衛國采邑。又,鄅子之國亦為妘姓,《春秋左傳正義·卷三十九 起二十九年,盡二十九》:“[疏]注“鄶第”至“微也”。○正義曰:言“以下”,知兼有《曹》也。鄶者,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虛也。國在《禹貢》豫州外方之北,滎波之南,居溱、洧之間。于漢,則河南郡密縣竟內,有其都也。祝融之后,分為八姓,唯有妘姓為鄶國者,處祝融之故地焉。……其后鄭武公滅其國。而處之曹者,《禹貢》兗州陶丘之地名,于漢,則濟陰郡定陶縣,是其都也。……以后凡四篇,皆《曹風》也。鄶、曹二國,皆國小政狹,季子不復譏之,以其微細故也。”。妘,善于制陶,種植;
陸終第五子安(曹姓),在今山東菏澤一帶,后邾國今山東省鄒城境內,戰國時魯穆公改邾婁國為鄒國。定陶龍山文化遺址,在臨商路定陶縣仿山段西側的菏曹運河段,從臨商路到仿山鎮十里鋪村,已發現大汶口時期陶片,宋衷曰:“安,名也。曹姓者,諸曹所出。”正義括地志云:“故邾國在黃州黃岡縣(湖北省黃岡市)東南百二十一里,史記云邾子,曹姓也。”;故曹姓制陶;
陸終第六子季連:清華簡載“季連初降於騩山,抵于穴窮。前出于喬山。”,《左傳》昭公十七年說:“鄭,祝融之墟也。”,《山海經》“騩山,其上多玉而無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鐘磬,其下多積蛇”。河南新鄭“有熊之墟,祝融之墟”。重黎,鄶國均在新鄭,華邑在新鄭,羋姓熊氏很可能就是因為被封在祝融之墟附近的華陽,在上古文字中,"華"與"羋"這兩個字的寫法十分相像。
7.4、豢龍氏與留累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一》:“劉氏出自祁姓。帝堯陶唐氏子孫生子有文在手曰:'劉 劉族譜:累公 累’,因以為名。能擾龍,事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稱唐杜氏。至宣王,滅其國。其子隰叔奔晉為士師,生士蒍。蒍生成伯缺,缺生士會。會適秦,歸晉,有子留于秦,自為劉氏。”
劉(劉留相通)累,到董國(今聞喜縣董澤)董父后裔豢龍氏部族學習豢龍、御龍本領,很快成為有名的馴龍能手。賜為御龍氏,封其于豕韋(今河南省滑縣東南50里廢滑城),因一條雌龍遽然死去,悄然離開夏國都城,隱居于今河南魯山縣邱公城,改姓丘,人稱丘公。其中一支乘夏末之亂,逃徙今山西太原,后建立北唐國,以與翼城故唐國相區別。有史料稱這個北唐源于祁姓,出自商王朝時期,屬于以國名為氏。帝辛三十二年武王滅商立周時北唐國亡,后人以北唐為氏。
《春秋左傳正義·卷五十三·昭二十九年,盡三十二》:“古者畜龍,故國有豢龍氏,有御龍氏。”豢、御,養也。○豢音患。[疏]注“豢、御,養也”。○正義曰:服虔曰:豢,養也,谷食曰豢。御亦養也。養馬曰圉。禮養犬、豕曰豢。知其以谷養,蓋龍亦食谷也。御與圉同,言養龍猶養馬,故稱御。”
《路史·后紀》:“堯有九子,其封于留者為留氏,字亦作鎦。后有留累,累亦作絫。以豢龍事孔甲,賜之氏曰御龍,以更董之后,則知留累之前為豢龍氏,豢龍之后為關龍氏。劉絫既遷魯縣,之后,則不名為豢龍,而氏為御龍矣。”。這“封于留者”,其先前也是參胡董姓部落。
7.5、豢龍的范圍
《后紀》卷八又云:“有叔安異(裔)封于董,董甫(父同)以豢龍事舜,封于鬷川,別為 鬷邑,更為關龍,音豢龍。豢龍同關龍,龍逢其后也。廖、董、關龍,則夏滅之,鬷則商滅之”;《路史·后紀》云:“豢龍氏后,有關龍氏,殆聲轉也。”,夏桀無道,為酒池糟丘。關龍逢極諫,桀囚而殺之。《寰宇記》云:“今長葛西四十里,臨潁縣有豢龍城,豢龍氏邑也。而汝之龍興東南五十里,又有豢龍城,長垣東南龍城,靈寶西南七里有豢龍墳。” 。
山西聞喜上郭村出土,甑,鬲分體,甑立耳外撇,平唇,直腹,凸平底,上置,〈冊〉字形箅插入鬲口,鬲附耳,短頸,弧形腹壁,聯襠,獸蹄足,甑的腹面上飾夔紋,甑內壁鑄有銘文四行共二十二字。為:“□(董)五氏孫矩作其旅甗,其眉壽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之。”此甗應是董國的用器。
《左傳·文公六年》:“晉改搜于董”。杜解:“河東汾陰縣有董亭”;《水經注·涑水》“又西過周陽邑南”條,注“涑水西逕董澤,東西四里,南北三里,春秋文公六年,搜于董澤,即斯澤也”;《左傳·宣公十三年》:“廚武子曰:'董澤之蒲,可勝既乎?’”。杜解:“河東聞喜縣東北有董池陂”。
《楚世家》:“鬷:(原文為)董姓,夷也。今濟陰東北四十九有龍池亭。集韻去聲,非。豢龍:董姓。在滑之韋城古城內有豢龍井。然《寰宇記》 “今長葛西四十里,臨潁縣有豢龍城,豢龍氏邑也。而汝之龍興東南五十,又有豢龍城,韋城為古。故王屋山有龍逄祠,長垣有龍逄,皆在后。”
《九州要紀》云:“董父好龍,舜遣豢龍于陶丘,為豢龍氏。”;《國名紀》丙卷:“董姓豢龍在滑之韋城。古城內有豢龍井。”又曰:“豢龍井在韋故城內,有古記云'左右直殳上日汩木下八十一口’”。《說文》:“陶丘有堯城,堯嘗居之。”、《說文》書成于東漢,時濟陰為郡,治所在定陶縣。可知陶丘在濟陰郡定陶縣。《漢書·地理志》清楚表明,陶丘在定陶城西南方向,且有陶丘亭為漢代的陶丘標記。《尚書·禹貢》云:“濟水東出于陶丘北,又東至于菏(澤)。”故陶丘為山東定陶縣。
“滑之韋城”,《水經注》曰:“舊說,滑臺人自修筑此城,因以名焉。”春秋時,滑縣為衛國的曹邑。秦漢之時滑境稱白馬縣,隸屬東郡。1949年后隸屬平原省濮陽專區。1952年滑縣復歸河南省。1986年改屬安陽市。
“臨潁縣有豢龍城” 河南省臨潁縣地處中原腹地,因瀕臨潁水而得名,秦時屬“潁川邵”;
“長葛西四十里”長葛市隸屬河南省許昌市,位于豫中平原腹地,南鄰魏都許昌,北接省會鄭州。
“汝之龍興” 東漢永元八年(96年),分南城縣西北境域置臨汝縣,屬豫章郡。1988年8月改臨汝縣為汝州市,屬省直轄,計劃單列,由平項山市代管。
“長垣東南龍城”長垣市是縣級河南省直管市,市境位于河南省東北部,東隔黃河與山東省東明縣相望,南與封丘縣、蘭考縣毗連,北與滑縣、濮陽縣接壤,因"縣有防垣"而得名。
“靈寶西南” 靈寶市位于豫晉陜三省交界處的河南省西部,北瀕黃河。分別與陜西省洛南縣、潼關縣,山西省芮城縣、平陸縣,河南省陜縣、洛寧縣、盧氏縣接壤。
可見,豢龍地方在今山東定陶、今山西聞喜、今河南安陽市滑縣、河南省臨潁縣、今河南許昌市、今河南平項山市等地。
古董國的范圍就囊括:河南、山西、山東一帶等地。這樣,山西的翼城、曲沃、絳縣、垣曲、襄汾、侯馬都屬于董姓部落的范圍。
8、參胡故地、豢龍的關聯探討
一些古籍記載的“韓墟,周時為胡國”,卻漏了“遷實沈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沒有把參胡作為參星、胡星為董姓部落活動的代稱,范圍包括今山西省大部分與河南新鄭等地。而今個別姓氏研究者,把戰國韓國前治所的幾次變遷都列為韓國都城也與史載差異,且沒有區分“姓”、“氏”。 《通志卷二十八·氏族略第四》 :“參氏:董姓。陸終第二子參胡后。見《世本》唐開元登科有參開。又作參氏。即古文參字。”、參 (cān) 《姓考》說:祝融后代惠連被封于參胡,因此以參為姓。《路史·卷中》:“參胡者,韓是,周之鄅子,其后也。后有鄅氏、參氏。”
《國 語· 卷 第 十 六》“董姓鬷夷、豢龍,則夏滅之矣”,是董父所在的“董姓不再存在鬷夷氏、豢龍氏,但從西周存在董國封地,證明董氏還是“候”。從參胡時期的董姓部保留母姓的董姓,到舜帝時期已經由董父董氏所統率。而西周的姬姓胡國是周成王姬誦所封諸侯國,可見,參胡早于實沈、胡國。
《史記。晉世家》“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晉,得封于韓原,曰韓武子。武子后三世有韓厥,從封姓為韓氏”。確切說是韓地才比較符合,畢竟之前屬于參胡董姓部落觀測天文的地方之一,而在“韓厥,從封地為韓氏”。
8.1、參胡與“胡國”的關聯
(宋)鄭樵著《通志· 氏族略》:“次曰參胡。董姓。封于韓墟。周時為胡國”。
(宋)羅泌 撰《路史·卷二十七》胡 古胡子國,歸姓。范史:“汝陰本胡國。”汝陰,今潁治西二里有胡故城。九域志:“開封有陳胡公廟。”胡公,媯姓。而盟會圖:“胡在豫之城。”此姬姓,胡,楚所滅之。越世家云:“折酈,宗胡。”索隱:“宗胡,邑也。為胡姓之宗。”《春秋左傳正義·卷四十 襄三十年·盡三十一年》:“立胡女敬歸之子子野,胡,歸姓之國。”姬姓胡國:在今河南郾城區、舞陽縣一帶,國都位于郾城市南現兩河中。周成王姬誦所封姬姓諸侯國,子爵,因稱胡子國,國君即稱 “胡君”。《韓非子·說難》記載:“昔者鄭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娛其意。因問于群臣:'欲用兵,誰可伐者?’ 大夫關其思對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國,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遂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參胡董姓部落地在周朝為胡國所代替,姓還是“董”,氏已經發生改變。
8.2、參胡董姓部落與“韓國”、“韓氏”
《韓姓起源及韓國的演變》論文以“陸終有六子:樊(已姓昆吾氏)、惠連(董姓)、篯鏗(彭姓彭祖氏)、求言(紜姓)、安(曹姓)、季連(羋姓)。后裔分別有國。惠連名曰參胡,也稱韓,為祝融八姓之一的董姓。其祖父吳回居吳山(山西運城縣東,也稱虞山),其父陸終居陸城(山西平陸縣北)。堯舜時期,陸終之子惠連(董姓),奪占了韓流部族,原韓流部族之后裔,則并入董姓韓國。之地(山西芮城縣西南韓家村),形成了董姓韓部族,夏初在韓陽(山西永城市韓陽鎮)建立了董姓韓國,而稱韓。又因此地域原為帝嚳之子實沈所封的參之地,故名曰參胡。參即為天上的星名,居西方。與東方之商星相背,商星在東,即今河南商丘,為實沈之兄闕伯所封之地。董姓韓國的韓人,以國為氏,稱韓氏。夏代初期,惠連的后人遷至韓陽(山西永濟市西南韓陽鎮),并在此建立了董姓韓國。其地北部是同族董國(山西臨猗縣與聞喜縣之間)。西周初期,為周武王所滅。董姓韓人后來遷徙至固安(河北固安縣)及今遼西一帶。后由于燕人所迫,一支又遷徙至今朝鮮南半島,形成韓氏的馬韓、弁韓,又有一支韓人在秦時遷入成辰韓(秦韓),三韓融于當地朝鮮土著人,聯合建立了新羅國,即發展成后來朝鮮南半島的韓國。”
該作者以《山海經·大荒西經》載:“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國、司彘之國。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豖喙、鱗身、渠股、豚止,取淖(nao)子曰阿女,生帝顓頊。又載: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叵木,若水出焉。”《帝王世紀》載:“帝顓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姬姓也(原文無姬姓也三字,恐是后人所附會,有待考證)。母曰景仆,蜀山氏女,為昌意正妃,謂之女樞。金天氏之末,女樞生顓頊于若水。昌意雖黃帝之嫡,以德劣,不足紹承大位,降居若水為侯。及顓頊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海內經》中,韓流為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顓頊之父。進行對比,然后把韓流作為一個部族。我認為韓流是一個部落首領,包括昌意屬于:嫦羲,是祝融重黎“重、和、羲、黎”的名稱變化。出現封男“氏”才出現“國”或“地”,而當時連舜帝還出于入贅婚,到舜帝時期才賜予“氏”,因此,韓墟只是居住管理的地點的一個地名,且是以其后的地名稱呼。
曲沃武公(晉武公)的叔父姬萬,姬姓,名萬,謚武,曲沃(今山西聞喜)人。《后漢書·郡國志第十九》:“聞喜,邑,本曲沃。”;《漢書地理志卷二十八上》:“聞喜,故曲沃”。姬萬,以姓,實際依然屬于“董姓”, 姬姓,是以周朝的姓而稱。上文闡述,《說文》:“韓,井垣也。”,其實,這是參胡董姓部落從觀測天文的“倝”變成“韓”是在舜帝時期豢龍所致。
《史記·卷四十五·韓世家第十五》:“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晉,得封于韓原,曰韓武子。武子后三世有韓厥,從封姓為韓氏。”。《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小子元年,曲沃武公使韓萬殺所虜晉哀侯。曲沃益強,晉無如之何。”、《左傳·宣公十三年》:“廚武子曰:'董澤之蒲,可勝既乎?’。杜解:'河東聞喜縣東北有董池陂’”。春秋中期,公元前678年,晉國君晉武公(曲沃武公)將韓原之地,賜封給曲沃桓叔的庶子,曲沃莊伯的異母弟,即曲沃武公(晉武公)的叔父姬萬為邑,姬萬采食于韓原而稱韓萬。韓萬后代為晉國大夫,為韓氏。(唐)《正義括地志》云:“韓原在同州韓城縣西南八里。又韓城在縣南十八里,故古韓國也。古今地名云韓武子食菜于韓原故城也。”韓姓以韓武子作為“氏”的封“國”,《元和姓繤》載:韓氏,出自唐叔虞之后,晉穆侯子成師萬,采食于韓,因以命氏,代為晉卿。這才是韓姓最早的來源。
既然,姬萬封于韓原,而之前周天子分封周成王的弟弟成為諸侯國地而稱呼韓原謂韓國,那是參胡董姓的部落居住地,畢竟,參胡董姓部落以人群為主體常遷徙數百上千里的地域。西周、春秋時期被晉國所滅。姬萬封于韓原就在原來第一個韓國的地方,便不是封國。而西周封國晚于帝嚳的參胡和舜帝時期的董父了,可見,董姓早于韓。8.3、豢龍氏的變化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魏獻子問龍,晉蔡墨(晉太史)答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嗜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擅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舜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
《國語·卷第十六》 “己姓昆吾、蘇、顧、溫、董〔一四〕,董姓鬷夷、豢龍,則夏滅之矣。[疏]注 董姓,己姓之別受氏為國者也。有飂叔安之●子曰董父,以擾龍服事帝舜,賜姓曰董,氏曰豢龍,封之鬷川,當夏之興,別封鬷夷,于孔甲前而滅矣。”。《(周)左丘明 傳;(晉)杜預 注;(唐)孔穎達 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卷四十七·昭十四年·盡十六年》“氏曰豢龍,豢龍,官名。官有世功,則以官氏。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鬷水上夷,皆董姓。○鬷,子工反。[疏]注“鬷水”至“董姓”。○正義曰:《鄭語》云“黎為高辛氏火正,命之曰祝融”。其后八姓,董姓鬷夷、豢龍則夏滅之矣,是也。”,(漢)宋衷注《世本·卷第三·清武威·張澍稡集補注》:“融夷氏·祝融后董父之胤,以融夷為氏,急就章注。澍桉融夷一作鬷夷,蓋融夷董姓也。蔡墨云:舜封豢龍于鬷川,鬷夷氏其后。”
(清)陳廷煒《姓氏考略》“鬷:出自董姓。鬷夷氏之后。望出榮陽。鬷夷:祝融后董父事舜。舜帝賜姓曰董氏。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見[左傳]”;(明)陳士元《萬姓總譜卷一》融夷 (rōng yí)《集韻》:“是上古部落領油祝融氏的后代。《姓纂》說:是董父的后代”;(宋)羅 泌 撰《路史·卷二十六》“鬷(原文為) 董姓,夷也。今濟陰東北四十九有龍池亭。集韻去聲,非。豢龍 董姓。在滑之韋城古城內有豢龍井。然寰宇記“豢龍城在臨潁”,今長葛西四十。豢龍城,豢龍氏邑也。而汝之龍興東南五十,又有豢龍城,韋城為古。故王屋山有龍逄祠,長垣有龍逄,皆在后;”(明) 陳士元《萬姓總譜卷一》“融夷 (rōng yí)《集韻》說:是上古部落領油祝融氏的后代。《姓纂》說:是董父的后代。”;(明) 陳士元《萬姓總譜卷二》關龍 (guān lóng)《路史》說:上古董父的后裔中有關龍氏。《史記》記載中有夏朝的關龍逢。
《中華民族姓氏通譜》“廖之叔安,異封于董,董父豢龍封于鬷川,別為鬷夷,又別為關龍、董、廖。關龍滅于夏。鬷滅于商后有,廖氏、飗氏、飂氏、叔氏、董氏。侯叟氏、青史氏、鬷氏、鬷夷氏、融夷氏、豢氏、關龍氏、關氏。”、《姓氏通譜》:“廖之叔安,異封于董,董父豢龍封于鬷川,別為鬷夷,又別為關龍、董、廖。關龍滅于夏。鬷滅于商后有,廖氏、飗氏、飂氏、叔氏、董氏。侯叟氏、青史氏、鬷氏、鬷夷氏、融夷氏、豢氏、關龍氏、關氏”。
《路史·后紀》:“堯有九子,其封于留者為留氏,字亦作鎦。后有留累,累亦作絫。以豢龍事孔甲,賜之氏曰御龍,以更 董之后,則知留累之前為豢龍氏,豢龍之后為關龍氏。劉絫既遷魯縣,之后,則不名為豢龍,而氏為御龍矣。”。御龍氏代替豢龍氏的官職。
《后紀》卷八又云:“有叔安異(裔)封于董,董甫(父同)以豢龍事舜,封于鬷川,別為 鬷邑,更為關龍,音豢龍。豢龍同關龍,龍逢其后也。廖、董、關龍,則夏滅之,鬷則商滅之”。所謂滅國,是指剝奪了諸侯的爵位。滅掉的是“氏”的官職,姓依然存在。從“侯”變成“伯”。
9、當代董氏對“惠連”的誤解需要矯正
上文可知,董父為昆吾分部落的分化,昆吾分部落與參胡董姓部落開始從祝融“董”部落而分,董父晚于參胡。
(宋)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載:“董 出自祝融氏。陸終氏次子名參胡,董姓,封韓墟(宋鄭樵《通志·氏族略》)。參胡為黃帝8代孫。又,出自姬姓。黃帝裔孫名叔安,封于飂(今河南唐河縣),生董父,舜賜姓董氏,子孫以為氏”。宋歐陽也把裔子當生子,把參胡當做黃帝的“姬”姓出到無可厚非,但陸終是名,不是氏;把叔安生董父;這都是與古籍記載不符。
查閱有關網絡董氏文章,發現一些不當之處需要矯正,如:
9.1、把惠連作為昆吾部落
有描述:“舜帝便把惠連部落活動區(今山西省聞喜一帶,封地為董國,惠連部落也正式成為董氏部落。父,封為豢龍氏,并以封國為姓,稱為董父。”
該描述以董父為“董氏部落”是男的“氏”不是女的“姓”是符合《國語·卷第十六·鄭語》:“董姓,己姓之別受氏為國者也”。 “董姓部落”早于“惠連部落”;惠連參胡早于舜帝,當然也早于董父。董父不是惠連部落,而是昆吾部落“己姓之別”。不是因為董父在聞喜被封國才出現“封國為姓”。
9.2、把“董”局限于草本名稱,把董父列為參胡的后裔、叔安的兒子
有“'董’初指能制繩索的草,惠連擅長制草繩,后裔以董草為圖騰,始姓董。惠連的兒子叔安被封于蓼(今河南唐河縣)。叔安的兒子董父擅長馴養龍(即鱷魚)。”這樣的描述;又見其他論文《董姓源流》:“'董’原作為一種植物,是一種草的名稱,'董’正式變成董字的應用來源于東漢,據王鈞《說文解句字讀》里講:至董卓時,童謠云'千里草、何青青’知董之為董,自東漢始矣”
該敘說“惠連擅長制草繩”明顯過于牽強,“ 以董草為圖騰”、“(惠連)始姓董”、“ 惠連的兒子叔安被封于蓼”、“ 叔安的兒子董父” 。上文已經闡述錯誤緣由,故此描述的錯誤屬于欠缺考證,與史料記載不符。
“董”完整的解釋為:日申木中,四周神木為太陽游表即為“董”。 “董” 有 “監督、管理、保管、深藏、統率、主持、督察、古老”之義。“董”由天文儀“重”(中)和四游表(“扶桑”日表)構成,是最早管理火種(包括制陶)和天文觀測的部落稱呼。遠古取火用草木薡蕫也以“蕫”命名。
首先,以“董草”為圖騰,是沒有任何史料作為依據,也不符合“董”的“圖騰”構成。因此沒有任何論證佐證下,是不準確的。
《爾雅·釋詁》“董,正也。”、《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九上 文五年,盡十年》“董之用威。董,督也。注'董督也’。正義曰:《釋詁》云'董、督、正也’。俱訓為正,是董得為督,謂督察之也。”;《春秋左傳正義· 卷四十二 昭二年,盡四年》“而辱使董振擇之,以備嬪嬙,寡人之望也。董,正也。振,整也。[疏]注○正義曰:'董,正’,《釋詁》文也。振為整理之意。言正整選擇,示精審也。”。
該敘說依據,無非是“蕫 dǒng ” 古同董”。《說文解字》“蕫,從艸從重。然而并不局限于“能制繩索的草”和后來增加的“藕”。
薡蕫:草名,質地柔軟可制繩子。《爾雅》:《釋草第十三》“蘱(lèi),薡蕫。釋義:古書上說的一種蒲草,可用以編席制繩。”郭璞注:“似蒲而細。不知薡蕫者,豈不辨菽麥意乎?”,明·董斯張《吹景集·俗語有所祖》:“吾里謂愚者曰'不知薡蕫’” 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識。
《說文解字注》蕫【卷一】【艸部】,鼎蕫也。從艸童聲(有注:形聲:從艸、重聲。)杜林曰:藕根。多動切(蕫)鼎蕫也。釋艸曰。蘱、薡蕫。郭云。似蒲而細。按說文無蘱字者、葢許所據只作類。從艸。童聲。多動切。九部。亦作董。古童重通用。或用為童蓈字。誤。杜林曰。藕根。漢志有杜林《倉頡訓纂》一篇、杜林《倉頡故》一篇。此葢二篇中語。藕當從后文作蕅。蕅根猶荷根也。郭樸曰。北方人以藕為荷。用根為母號也。然則杜林謂蕅為蕫。【疏】狀似蒲而細,可為屩,亦可绹以為索。又【說文】杜林曰:蕅根也。又【廣韻】徒紅切,音童。義同。○按《六書正訛》云:又姓,別作董。考,古文重、童雖可通用,然董字經典從無從蕫者。正訛之說非。
古文獻有“薡蕫的草名”,然董并非僅僅以“蕫”一義。可證為古老取火的草也以“董”命名。
論文《董姓源流》以“'董’原作為一種植物,是一種草的名稱”屬于本末倒置,是先有管理火的“董”的活動,才有“董”的植物命名;而把植物的命名“董”的“千里草”作為“董姓”的另指,開始出現在東漢。
其次,參胡惠連在董姓部落,不是惠連才開始有董姓;祝融八姓中,陸終生的“六個兒子”其實是祝融“董”分化的六個分部落。而昆吾為己姓,參胡為董姓。
第三,惠連的兒子叔安被封于蓼”也是錯誤的。飂叔安、董父原來在昆吾的“己姓”,不是參胡的“董姓”,那飂叔安不是惠連的兒子。
第四,“ 叔安的兒子董父”也是不符合的。《左氏春秋·昭公(二十一年~三十二年)》“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 裔子不是兒子,這也需要區分。上文載,《春秋左傳正義·卷五十三·昭二十九年·盡三十二》“飂,古國也。叔安,其君名。○飂,力謬反。有裔子曰董父,裔,遠也。玄孫之后為裔。○裔,以制反。”
9.3、把董父列于董姓第一源流
網絡上“董姓淵源”以“第一個淵源:源于己姓,出自帝舜賜予顓頊后裔飂之子的姓氏,屬于帝王賜姓為氏。第二個淵源:源于己姓,出自顓頊帝之孫子吳回的后裔,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吳回有個兒子名終,因為封在陸鄉,所以叫陸終。陸終有個兒子叫參胡,因住董地,其后裔子孫就以居邑名稱為姓氏,稱董氏,世代相傳至今。第三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兒子,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己姓)飂之子” 、“(姬姓高辛氏)董狐”沒有問題;但“(參胡)源于己姓”與“ 飂叔安之子董父”是不符合的。畢竟昆吾己姓,參胡董姓;飂叔安源于昆吾己姓,但董父不是飂叔安的兒子。據載:“黃帝,姬姓軒轅氏;顓頊,姬姓高陽氏;帝嚳,姬姓高辛氏;堯,祁姓陶唐氏;舜,姚姓有虞氏;禹,姒姓夏后氏;契,子姓商氏;棄,姬姓周氏。”
至于姓氏的來歷,姓為母所得,為“女生”, 許慎《說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 。本義:標志家族系統的字”。 據《元和姓纂》、《廣韻》等載辛氏出自姒姓,“夏王啟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陜西省合陽縣東南),建立莘國,其后世子孫以地為氏,稱莘姓。后由于莘與辛音近,遂去艸頭為辛姓,稱辛氏。”,準確應是“辛氏”; 辛出自高辛氏(帝嚳)所改:據《路史》所載,“相傳黃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為辛姓。辛氏后裔辛有在董姓部落居住,”高辛氏“姬姓”。董狐以董姓稱呼不以父系“姓”是回歸傳統的先河。
因此,對董姓源流,需要盡量描述準確、完善、完滿。
2020年3月3日
【參考文獻】
1、《古中國 新運城—聞喜歷史文化》發布時間:16-12-31李宏學 王長遠
2、劉玉棟先生《春秋時期運城境內諸侯國梳理》(載《運城日報》2018年12月4日6版)
3、《晉國的崛起之路-滅國二十五,稱霸天下一百年》2019-11-17 2019-11-17 快資訊https://www.360kuai.com/pc/9a290bdb7f276ba49?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4、《曲沃代翼——臨汾盆地與運城盆地的地緣博弈》摘自網易網2019-06-21 · 地緣看世界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I6EHL88054393I5.html
5、《如果回到春秋戰國時期,你屬于哪個諸侯國?》快資訊,觀史閣2019-12-02 08:43https://www.360kuai.com/pc/9c4172b1ebf12ab0c?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6、《春秋左傳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 卷四十八 昭十七年,盡十九年》春秋左傳正義· 卷十九上 文五年,盡十年》春秋左傳正義· 卷四十二 昭二年,盡四年》《春秋左傳正義·卷五十· 昭二十一年,盡二十三年》
7、《左 傳·昭公二十九年》《左傳·隱公八年》《左氏春秋·昭公(二十一年~三十二年)》《左傳·昭公元年》《左傳.哀公十七年》《左傳·桓公九年》
8、《呂氏春秋(孟夏篇)》、《呂氏春秋·觀世》
9、山海經· 海外南經》《山海經· 大荒西經》《山海經·海內經》:
10、《史記·周本紀》《史記· 楚世家》《史記· 晉世家》
11、《國 語 ·卷 第 十 六》、(宋)鄧名世撰《古今姓氏書辯證卷》、班固《白虎通德論·卷九》、(漢)宋衷注《世本》《通志·氏族略》《潛夫論箋校正· 志氏姓》、《后漢書·郡國志第十九》、《漢書地理志卷二十八上》:趙彥衛《云麓漫抄》、《說文解字注》、《新唐書·宰相世系》、《新唐書·天文志》、羅 泌 撰《路史》:《淮南子·天文訓》等
【部分摘錄】:
(宋)羅 泌 撰《路史·卷二十六》
蓼 姬姓,侯爵。楚公子爕滅之。今壽之霍丘,有蓼故城,武德四為蓼州。圖疏云“在光州”,與舒蓼別。安、蓼皆姬國也。故班志云:“安,姬姓國。”而世本“蓼,亦姬姓”,則俱庭堅后矣。杜預乃以“庭堅為高陽之字”,妄語也。按“文公五年秋,楚仲歸滅六;冬,公子燮滅蓼”。臧文仲曰:“皋陶、庭堅不祀。”夫皋陶乃少昊之后,四世而庭堅,則高陽氏之子六皋陶之后,而蓼則庭堅之后也。預既誤以庭堅為皋陶字,乃復以蓼為皋陶后,偃姓失之矣。予嘗考之皋陶之后,有舒蓼而非蓼也。舒蓼偃姓,而蓼則姬姓,蓼滅而舒蓼猶在,至宣公之八年始滅其地,乃壽之霍丘;而蓼乃安豐地正,相遠舒蓼,與蓼地正為二,而舒又自一國。黃帝之后任姓見潛夫論,預既不知別有舒與蓼,而乃妄分皋陶之后,舒、蓼以為二謂,皆偃族正義,遂以為文公五年蓼滅而復封,楚復滅之。果皆臆見。僖公之三年,舒已滅矣;己 邔(原文)、紀也。故南郡縣,己姓之祖。昆吾 己姓,樊之國。衛是,澶之濮陽,昆吾氏之虛也。隨昆吾縣,城中有昆吾臺,所謂昆吾之觀。夏末遷許; 顧 己姓,子。今濮之范東南二十八有古顧城,人表以為鼓。師古云即“顧”; 溫 己姓,子。今孟之溫西南三十有古溫城,漢溫縣。忿生邑,亦曰蘇; 蘇 己姓,子。忟在夏曰:“伯,今懷之武德有蘇古城,在濟源西北二里。”;戶 己姓,商之崇扈,古文作,秦改為鄠,漢隸扶風。今永興鄠北二十有故城,周四里,有戶谷、戶亭。飂 己姓,廖也。今唐之湖陽。一作(疑為“飗”字);董 己姓,伯。聞喜東有董池陂,董澤之陂也。竹(竹書紀年)紀“季晉武公元年,尚一軍,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者,非秦川董。 郗 己姓。說文云:“周邑,野王西北。”;鬷(原文為) 董姓,夷也。今濟陰東北四十九有龍池亭。集韻去聲,非。豢龍 董姓。在滑之韋城古城內有豢龍井。然寰宇記“豢龍城在臨潁”,今長葛西四十。豢龍城,豢龍氏邑也。而汝之龍興東南五十,又有豢龍城,韋城為古。故王屋山有龍逄祠,長垣有龍逄,皆在后;祝產 己姓。帝堯時國:戎州;斟 己姓。漢之北海斟縣。北海,今濰去州七里有斟亭。一作草,繆;灌 斟姓。傳謂“斟灌”。今青之壽灮(guāng)東南有斟灌城、灌亭,故淳于也;尋 斟姓。傳謂“斟尋”,張勃地記:“濟南平壽,古斟尋國。”預謂“青之北海”。今隸濰,東南五十有斟城、斟亭。一作、鄩,今九江為尋陽。瓚謂:“河南有尋。”蓋周地也;介 斟姓。斟介也。傳謂“介斟”,在東郡衛地。或云:“即斟灌。”非。若葛廬國,則密之膠西;戈 斟姓,是為斟戈。左氏、世本皆以為即“斟灌氏”,非。按:宋、鄭間六邑,有戈錫。右五斟本出己姓,形聲轉繆,而遂為姒故。史記“以斟、戈、尋為夏禹后”,非也。賈逵更以之為曹姓,蓋因史伯之言失之;云 員、,同妘也。妘姓之祖,亦作伝、傊、、鄖。又用、云。晉志云:“云,子,古之云夢。”盟會圖云:“,子國,在安州。”旾(chūn)秋,鄖人,楚滅之,封辛為鄖公。今安之安陸有鄖鄉、鄖水、鄖城、鄖公廟,周為鄖州。參胡 妘姓,韓也。惠連國;鄅 妘姓偊(yǔ),子爵。班志云:“東海開陽,故鄅(yǔ)國。”開陽故城今在臨沂北十五里;彭 即大彭,彭姓之祖。云:“徐治彭城。”有彭城山、彭祖墓、廟。春秋為宋邑。寰宇記:“州里外城,即古大彭國。”考之初國,當是彭州,有天彭大澤,垂拱為州,后迻徐爾;韋 彭姓。商伯元喆(zhé)之封,豕韋也。劉絫(lěi)更封之,故世本謂:“豕韋,防姓,隨韋為城縣。”則白馬南之為鄉也;禿 彭姓;暨 彭姓。沂之承有亭,即古暨國。其泒(gū)者為諸暨,本日余。暨有暨浦、諸山,隸越。一作既,則江陰也;諸 彭姓。密之諸城西北三十,春秋之諸國;稽 彭姓。亳之譙有稽山;舟人 禿姓。楚地。昔常壽過克,息舟城而居之者;儈 姓。一曰會人、鄶(kuài)也,詩之檜(huì)國,在溱、洧(wěi)之間。今新鄭東北三十五有古鄶城;傿 姓。今襄之宜城,楚之鄢(yān)都,一曰郢。與、鄢、鄭、異。有傿、、鄢氏;路 姓。漢屬漁陽;鄔 姓。春秋二鄔,一在晉,一鄭地。上聲,集音“烏”;偪陽 姓。子。晉滅之。楚為傳陽;夷 姓。詭諸邑,楚滅之,今亳之城父,陳之夷邑;曹 侯爵。曹姓之始,傮輩也。今興亡之濟陰,漢之定陶東北三十七有定陶故城,即古曹國。有曹南山、髣(fǎng)山,曹人之葬。而曹城在禹城,若哦衛之曹,則下邑也。一曰漕,在滑之白馬,俱徂侯切;朱 曹姓,子,邾也。周封挾,后遷婁,是為邾婁,今濟之任城南二十有邾婁城。非江夏,亦在黃;騶 曹姓,子繹也。兗之鄒縣有繹山,邾文公遷繹,后曰騶。故或謂騶,即邾。內傳“邾伐魯”,史作“騶”也。古騶則今之鄒平;武德為州則今臨濟,非扶風;曹姓,、 也,從齊勤王,命為小邾子。黎,字舉,高厚定田,今承縣滕東南有故城;曹姓。周滅,以封少昊之后;小邾 曹姓。之分,滕縣是。一云仙源,故曲阜東南四十古邾城;牟 曹姓,子。魯宣取之。預謂:“瑯邪陽都東之牟鄉城”。樂史云:“牟國,即密之安丘,隨之牟山縣。”或云“牟人”,非。 閭丘 從征記:“高平東陽東北有縣、鄉,東北十里有閭叢鄉。”;鬻 楚先封鬻,夏商間因為姓,文王師鬻。后隸省為粥; 荊(芊?羋?)姓,子爵。季連封漫其處,周初復之。荊楚一本,故春秋初猶書荊。楚 子爵,(確定為“羋”字)姓,后熊繹初封,居丹陽,今之秭縣,本曰西楚。武徙枝江,亦曰丹陽,是為南楚。
(宋)羅泌 撰《路史·卷二十七》
陶唐氏后
陶
高辛封之,今廣濟軍治古定陶城,有陶丘。范蠡變姓名,間行止陶。今鄆之平陰有陶山。
唐
國,即中山。今定之新樂,與唐縣俱是。有堯山唐水,望都故城。望都里東北有廣唐城,東有堯故城。后都平陽安邑,亦皆曰唐。平陽亦丹朱封也。
冀
冀氏也。并于晉,郄(qiè)芮封之,昔臼季過冀者。漢之縣,今隸晉,有冀亭,在皮氏東北。傅云“冀為不道”者,非冀州。
高唐
博之屬縣,縲所出桑欽地。里志云:“縲出高唐。”今濟南之祝柯,預云:“祝阿西北上堂城。”
上唐
唐之名,非一,若帝堯伐有唐,則為上唐,故蔡陽上唐鄉,晉、楚之戰,后為縣。今隨著之唐城有故唐城,劉累之封,則南唐也。復有廣唐、北唐之類,冒其名耳。高唐,齊邑,今齊之章邱,則故高唐。高唐故城在齊之禹城南五十,昔夙沙衛以高唐叛、后使盻子治高唐地者。
堯之子十,其長考監明先死而不得立,故堯有煞長之誣;監明之嗣式封于劉,其后有劉累,事存漢紀。朱又不肖,而弗獲嗣;然亦弗絕于世,其代之封者可得而知矣。
虞
帝先世所封河東虞阪,所謂嬪于虞者。今解之虞鄉,一曰吳在虞城北十三。志云:“平陸吳山上有虞城,舜始封是。”穆天子登薄山,寘軨之隥宿于虞是也。預“在河東太陽”,樂史以為安邑,故武德為虞州,乃都也。
媯
本作溈,嬴也。柱所都蒲阪,今之河東有溈水,逕首山下,復一水曰汭,溈南汭北,西注河。有帝廟,然潘城、饒、汭皆有媯名,而泗水亦有媯亭,長沙有媯水,皆有祠,去都遠矣。
商
義鈞國,今商之商洛,漢商縣,有堯女墓。盛弘之云:“武關西北百二十,商城是。”
緡
季厘國,今濟之金鄉。
虞
公爵,虞思國,宋之虞城,漢虞縣。伯禹所封,即有虞,君專于樂、臣爭于權、民盡于利而亡。
2020.3.1初稿,2020.03.03五稿
“董部落”與“古董國”的考證
拓展知識:
- 湖州比力奇熱水器官方維修電話10-15
- 1海信42k11p怎么折開(海信42K11P:全方位展示超清畫質)
- 2電視頻道沒了怎么恢復(快速解決方法)
- 3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號碼查詢(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查詢)
- 4艾木歐防盜門沒電打不開怎么辦(艾木歐防盜門沒電無法啟動?解決方法總結)
- 5ENS指紋鎖售后熱線(ENS指紋鎖售后熱線-專業解決您的問題)
- 6打電話顯示關機是什么原因(如何解決手機無法接通問題)。
- 7v500hk1 cs5故障維修(v500hk1 cs5故障維修指南)
- 8創維液晶電視的遙控器怎么調試(創維電視遙控器調試指南)
- 9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
- 10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 - 完善24小時保
-
南京浦口慶東壁掛爐售后電話(如何快速找到并聯系售后服務)
2024-09-12
-
三菱空調廠家售后服務電話24小時(三菱空調外機連接閥怎么開詳細步驟解析)
2024-09-12
-
特靈24小時人工電話(立式特靈空調排行榜2021前十名哪些品牌的產品值得購買?
2024-09-12
-
美的中央空調廠家售后服務電話(中央美的空調變頻美的空調哪種更適合你的家
2024-09-12
-
ATLAS空調售后維修點查詢(如何查找ATLAS空調的官方售后維修服務點?)
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