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陸豐東海燃氣灶維修(汕尾陸豐東海燃氣灶維修點)
前沿拓展:
本文作者:識食務者
前言從動筆寫第一篇美食開始,就一直有一個念頭,要好好地介紹下自己的家鄉菜——潮菜。
為什么會有這個念頭呢?因為不管是我以前在外讀書,還是現在寫文,總會有人跟我打聽各種潮汕美食或館子。但有時候又會覺得,在很多人眼里,潮菜就是牛肉火鍋、牛肉丸、海鮮、打冷以及各種小吃。
然而,這些并不能代表潮菜的全貌,潮菜遠不止這些。那如何給別人介紹潮菜呢?如果有一篇系統性的文章當然是最好的,但一直以來,在網上我都沒找到一篇太滿意的文章,足以讓我直接轉給別人去了解潮菜。那既然自己也算半個業余寫美食的,何不自己動手呢?
不過,寫文章這么久了,對于潮菜的整體介紹,雖有過一些構思,也始終沒有動筆,主要還是覺得潮州菜這個話題太過于宏大,不敢輕易落筆。今天也算拋磚引玉,講講自己的一些淺見吧,若有紕漏還請包涵。
當然,很多人還是抱著要來旅游吃吃喝喝的心態看這篇文章的,所以本文也會介紹一些潮汕口碑不錯的館子,以及一些值得一試的菜品。當然,由于本人生活經歷主要在汕頭,所以介紹的主要還是汕頭館子為主,且在外也有些年頭了,如果介紹的館子有什么變化,或者有更好更新的菜館,也請各位還在本地的膠幾人指出。
我相信看完這篇文章,不敢說能夠了解潮州菜的全貌,但至少你再去潮汕,或者各地的潮州菜館,學會點菜是沒問題的。
本文24327字,82張圖,全文分四章,如果各位暫時對潮菜的由來和特點沒太大興趣,只是為了旅游美食攻略,那么請從第四章看起即可,可以節約大約一半的閱讀時間。
一、潮州菜的前世之前寫文章,用潮州菜這個詞,很多潮汕人就跳起來了,說怎么可以只提潮州菜,明明還有汕頭揭陽,應該介紹潮汕菜才對!
其實,此潮州非彼潮州。
潮州是舊時潮汕地區的稱呼,轄區稱為潮州八邑,包括海陽、潮陽、揭陽、澄海、饒平、普寧、惠來、豐順,除了豐順現在已被歸入梅州外,其他地方跟現在潮汕三市(汕頭、潮州、揭陽)的區域是基本能對上的。
潮州八邑
也正因如此,以前潮汕地區的商幫會被稱為潮州幫口,在各地的會館稱為潮州會館。而作為一個存在已久的菜系,一般正規叫法都還是會沿用潮州菜這個稱呼,包括目前粵菜分出來三個菜系,也是廣府菜,東江菜(客家菜)以及潮州菜。像很多香港電影里,稱呼潮汕人也是“潮州人”。所以,很多時候,潮州是泛指整個潮汕地區,而不是單指現在的潮州市。
那話說回來,為什么作為一個小地方的菜系,八大菜系里粵菜下的三個子菜系之一,潮州菜為什么會有如此高的聲譽?
我想,如果單純以地域劃分來理解潮州菜,可能永遠也無法理解這個問題。潮州菜形成的原因非常復雜,不僅包括地域的因素,諸如物產、族群構成等因素,也包括了歷史上遷徙與貿易活動等帶來的各種文化沖擊與交流,如潮州商幫作為歷史上著名商幫之一,貿易活動范圍之廣,帶來的烹飪技藝的交流,也是如今潮菜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所以,在第一章和第二章,還是從我理解的角度,講講到底因何原因,潮菜成為了今天的潮菜,這一章主要是講自古以來至民國前,潮汕飲食習慣的形成原因。
1.豐富的物產與挑剔的嘴縱觀國內外各大菜系,我們都不難發現,菜系一般先以地域劃分。
為什么呢?因為地域性是菜系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如日本菜多以海魚魚獲為烹飪素材,而新疆蒙古則以牛羊及奶制品為主,而菜系是各種原因長年累月形成的,在物流并不發達的古代,地域決定了物產,物產又決定了菜系的食材選擇范圍,也很大程度影響了烹飪的思路。
按黃挺的《潮汕史》描述,潮汕整體區域約10346平方公里,地形西北高東南低,東北、西北多高山,東南臨海,所以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且海岸線相當長,因此潮汕靠海的優勢,給潮汕人的食材清單里帶來了不可或缺的各類漁獲,這也是很多人對潮汕的最主要印象。
但,潮汕的地理特點還不僅僅是靠海,潮汕水網密布,區域內有韓江、榕江、練江三大主干河流,也帶來了河流沖刷與沉淀下來廣袤平原,給予了潮汕地區農耕的優越條件,因為在潮汕美食上,各種谷物所做的粿,也就應運而生。而山地資源也同樣豐富,鳳凰山、峨嵋嶂、蓮花山等海拔1000m以上的山有二十余座,其中鳳凰主峰烏髻山海拔1498米,是潮汕地區海拔最高的山峰。綿長的海岸線、密布的水網、廣袤的平原加上林立的山地,如此多樣的地理環境,加上緯度落在北回歸線上,充足的陽光與豐沛的雨水,帶給了整個潮汕地區豐富的物產及多樣性的食材,這些都是潮菜最最重要的基礎條件。
潮汕特產地圖
而且由于物產豐富,潮汕人長期跟各種各樣的食材打交道。食材多了就有得挑,因此潮汕的飲食文化里,會特別注重時令與新鮮度,盡量選擇在每一樣食材最合適的時間來吃,形成了非常根深蒂固的對“鮮”的執念,如《南澳漁名歌》,就把每個月應該吃什么海鮮,編成潮汕歌仔(當地民謠的一種形式):
是誰認得天頂星?是誰認得海魚蝦?相伴月華有七星,南辰北斗出秋夜。正月帶魚來看燈,二月春只假金龍。三月黃只遍身肉,四月巴浪身無鱗。五月好魚馬鮫鯧,六月沙尖上戰場。七月赤棕穿紅襖,八月紅魚作新娘。九月赤蟹一肚膏,十月冬蠐腳無毛。十一月墨斗收煙幕,十二月龍蝦持戰刀。海底魚蝦真正多,惡霸歹魚是賴哥。海蜇頭戴大白帽,海龜身上穿烏襖。
這里出現的帶魚、春只、黃只、巴浪、馬鮫、鯧、沙尖、赤棕、紅魚等等都是潮汕常見的漁獲,潮汕的菜市場魚販攤位也是占了很高的比例,各種各樣漁獲琳瑯滿目。下圖左下角的野生龍躉魚頭和魚身,像這種體型巨大的魚,在別的地方菜市場也是很難見到的。
野生龍躉與魷魚
各色海鮮1
各色海鮮2
各色海鮮3
各類魚飯
而潮汕對海鮮就有食諺語曰“一鮮二肥三當時”,可以說是對海鮮食材挑選的總則了。這與日本的懷石料理中的“一期一會”也是非常相似的,都是非常強調時令,在特定的時節吃應季的食物,可以說挑剔,但也可以說是對食材與美食的極致追求。
2.種族交融與飲食習慣說美食為什么要講種族構成?因為這一點不明白,你可能很難理解一個沿海人群,為什么在食材清單里既有那么多海鮮,又有那么多的米制品,同時又還能看到古時一些中原飲食習慣的影子。
現在的潮汕人,其實是經歷了多次族群的交融的,一般潮汕先祖的研究文獻里,都會認為潮汕人是疍家、畬族、俚族、漢族等的后裔,其中中原南遷的漢族是潮汕人的主干。
以上族群,除了一脈是歷史久遠的俚族,因為被同化的比較徹底,因為在潮汕的飲食習慣里并沒有留下太多的痕跡。其余幾支族群,都對潮汕的飲食習慣,有著巨大的影響。
(1)疍家
潮汕疍家屬于百越的一支,可以追溯的記錄至少可以到晉朝,《廣東通志》說晉朝時,廣東不服中央管轄的疍人多達5萬余戶,惠州、潮州一帶“尤多”。疍家人即水上民族,《潮陽縣志》記載的是,疍家人陸上沒有室廬,不事耕鑿,男女都住在船上,以捕魚為生,按《潮嘉風月記》的記載,潮汕疍家有麥、濮、吳、蘇、何、顧、曾7個姓氏。雖目前大部分疍家人已被漢化,但這一脈仍可以視為潮汕人海洋文化的淵源了,而說到食材上,各種漁獲食材與海捕活動,自然也和疍家密不可分,在潮菜中留下來濃墨重彩的一筆。
(2)畬族
另一脈的畬族屬于游耕民族,畬族認為自己的起源是潮州鳳凰山,后才遷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然而目前畬族是否作為潮汕本地土著的說法仍存在爭議,因為關于畬族遷入潮汕的記錄,最早僅能追溯至唐朝初年。
但畬族之于潮汕來說,可以說是潮汕的大陸文化、農耕文化與稻文化的淵源。畬族的嘗新節,就是以新米為祭祀物,傳說中,稻米原為天庭的珍珠米,畬族始祖盤瓠不忍子民挨餓,就從天庭上偷回稻谷,后被天庭追殺,盤瓠最后被打落在潮州的鳳凰山,稻谷也撒了,最終將稻種帶給了人間。
而農耕文化帶給潮汕的,不僅僅是以上的這則傳說,還有祭祀文化,潮汕的大大小小時節應該不下三十個,每個時節的祭祀對象又不同,從而催生了以各種谷物為原料的祭祀粿品,種類之多,祭祀用途區分之細,不要說外地人,作為本地后生都很難一一認全。
例如從粿粉的來源,就包括了米粉、糯米粉、麥粉、薯粉等等,用一種還是多種,比例不同,發酵與否,做法差異,都可能會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粿品,例如甜粿與錢仔粿,都是糯米做的,但做法不同配料不同,就是不同的粿了,前者很多時節會用到,后者一般是潮陽地區用于七月半。而如果再往里頭加一些別的食材,又會衍生出新的粿品出來,例如大家熟知的鼠殼粿,就是加了鼠殼草;菜頭粿,就是加入了白蘿卜;揭陽的乒乓粿,則是加入了檳醅麩;荷蘭薯粿,就是往里頭加了土豆泥。而即使粿粉成分相同,餡料不同也還可以進一步細分,例如無米粿(韭菜餡)、芋泥粿以及筍粿,就是粿皮相同,粿餡不同。
這些粿的誕生,與畬族的祭祀文化實際上是密不可分的。
鼠殼粿
(3)北方漢族移民
除了以上俚、疍、畬幾族,潮汕人的主干構成還是漢族移民。
自秦開始,潮汕迎來數次北方漢族的遷入,在這些南遷的漢族中,由中原直接遷入潮汕的,一般稱為“河老”,按饒宗頤先生的說法,河老主要是來源于河東地區,指的是自唐初到潮、泉一帶平“蠻僚”之亂的陳政、元光父子及其所帶將卒。而另一支是先經由閩,再轉遷入潮汕,一般被稱為“福老”,這個詞便是指由閩遷入潮汕的中原漢族后裔。后者一般被認為是構成現在潮汕族群的主干。
遷徙除了帶來了更多先進文化的沖擊以及本地土著的漢化,也帶來了古代的中原飲食文化,例如我們現在看到的潮州魚生,其實是唐代及唐以前的中原文化,我們有個成語叫金齏玉膾,其中的膾就是指的魚生,齏則是姜絲等配菜,因為姜絲是黃色的,所以叫金齏,而魚生透明如玉,所以叫玉膾。除了金齏玉膾,跟膾有關的成語還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膾炙人口”等等,可以看出膾食這種薄片生吃方式在古時是非常流行的,然而中原至唐以后已經沒有這一吃法了,但廣東仍有兩個地方有,一個是順德,另一個便是潮州。
潮州魚生
而由于潮汕的漢族主干是經由福建遷入,福建也是靠海為生的地方,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飲食上,潮菜與閩南菜,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蠔烙,雜魚鼎等等,又如潮汕很有名的老媽宮粽球,媽宮就是祭祀媽祖的地方,媽祖又是源于福建莆田湄洲島,在祭祀對象上,兩地都有一定的淵源。
老媽宮粽球
而現在的潮汕人,已經是經歷了很多代人交融雜居后而形成的族群了,人群如此,美食亦是如此,如鱟粿,既然是粿,自然與稻文化脫不開關系,但傳統制作方法里又加入了鱟卵,鱟是一種潮汕及閩南地區才有的海洋古生物,被稱為活化石,這又與海洋文化脫不開關系,不同種族的交融帶來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也帶來了美食的不斷推陳出新,形成了今天潮菜看似矛盾又統一的形態。
3.省尾國角的古食遺風潮汕人總是自嘲自己是省尾國角,確實如此,潮汕地處偏遠的粵東,東南臨海,東北、西北高山環伺,在陸路交通比海路交通發達得多的古代,實際上環境是相對閉塞的,除了數次中原戰亂帶來的漢族南遷外,實際上與中原交流并不多。
然而,也正是因為這種閉塞,加上數次漢族的遷徙,才讓潮菜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百越、中原古時烹飪的一些特色和影子。
例如魏晉時盛行的吃野菜文化,現在在各菜系里,不能說完全沒有,但著實不多。但在潮汕地區可以說比比皆是,例如鼠殼粿用的鼠殼草,至今仍是為被馴服的野菜。另外大清早去外面喝的菜湯,益母草、真珠花菜,也可以算是屬于野菜范疇。還有潮汕配糜的雜咸里,有一款非常經典的麻葉,雖是種植,但在其他菜系里也不會把它視為食材。
咸究麻葉
而除了民眾家常,能上臺面的精細潮菜中,也有野菜身影,堪稱經典的護國菜,其實傳統做法也是野菜做的羹。
除了食野菜之外,古時中原與百越的雜食、生食做法,也很好的保留了下來,例如白糜的食配咸菜中,琳瑯滿目的各類生腌,以及潮州魚生,都是很好的佐證。生腌蟹,往前至少可以追溯到宋,宋代祝穆在《事文類聚·介蟲·蟹》中就記載過一道洗手蟹的做法,與潮菜的生腌蟹做法非常接近:“北人以蟹生析之,調以鹽梅芼橙椒,盥手畢即可食,目為洗手蟹”。
生腌蟹
這種古食遺風,不僅僅只是體現在這幾樣菜上,對潮州菜的烹飪技法同樣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目前擔當潮菜烹飪手法主角的,依然是腌、膾、灼、焯、蒸等相對溫和的手法,而這些是唐宋以前就廣泛使用的烹飪技藝,而后期發展出來爆炒的技藝,在其他菜系里幾乎成了主角,但在潮菜中并不占很高分量。當然,烤也是歷史悠久的烹飪技藝,只不過它在牛羊豬肉類上用武之地更多,能使肉類發生美拉德反應從而產生焦香口感,但潮菜中牛羊豬并不是主角,且潮菜更注重鮮而不是香,鮮味的代表如谷氨酸鈉,廣泛存在于貝類、紫菜等各種海產上,它的特點就是不耐高溫,高溫變成了焦谷氨酸鈉則鮮味全無,因此烤,以及后來占據中餐主流的爆炒,為什么在潮菜中體現的不多,我想也正因如此。
而古代文化的保留,除了在烹飪技藝與菜品上有所體現,在文字語言上也是如此。
例如筷子,潮汕稱為“箸”,白粥稱為“糜”,吃牛肉火鍋時我們不是說涮牛肉,而是“焯”牛肉,水煮雞蛋稱為“煠”蛋,烤魷魚稱為“煏”魷魚,溫熱食物稱為“煆”燒,燜番薯稱為“熻”番薯,以上都是古語在潮汕話里的痕跡。
正如《舌尖》的導演陳曉卿所說“沒有去過汕頭的人不可以自稱為美食家,因為從魚生到肥酒,那里遺留了秦朝至宋朝的美食文化,汕頭是中國美食界一座孤島。”
二、潮州菜的今生以上說的物產、族群飲食習慣以及古時餐飲遺風,可謂潮州菜的前世,也就是說這些是潮菜形成的基礎,但充其量還只能是一個族群頗具特色的飲食習慣而已,還不能將其稱為一個系統的菜系。潮菜真正走向成熟體系,還是在于近代商貿的發展。
1.潮商、潮糖與潮菜潮汕人善于經商這件事情,其實不需要搬出太多個例來佐證,因為潮商很早就是國內排前幾的商幫,有一種說法是明清時期最大的三大商幫,分別就是晉商、徽商與潮商。《潮州府志》也有記載:“潮民力耕多為上農夫,余逐海洋之利,往來乍浦蘇松如履平地.…其舶艚船則遠達各省,雖盜賊風波不懼也。”
而潮商最主要的貿易品有三種,分別是潮白(白糖)、潮藍(燃料)與潮煙(煙絲)。白糖是潮商最出名也是最重要的商品,說潮汕是明清時期的白糖輸出中心一點都不為過,有一部紀錄片叫《潮糖之路》,就非常詳細地闡述了潮商與潮糖貿易的發展歷程。
商貿活動,給潮菜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經商帶來了財富,有句話叫“三代富貴方知飲食”,可見對美食的品鑒是一件非常耗費財力的事情,而一個人尚且如此,何況是一個菜系?倘若不是經貿活動帶來的巨大財富,潮菜也無經濟基礎來推動菜品的精細與創新,否則與消費水平不匹配,最后必然是曲高和寡。可以說,正是因為商貿的繁榮,才帶來了潮州菜的興盛,在興盛之中形成了體系,才真正形成了可以稱為現在菜系的潮菜。在民國時期,汕頭仍是中國國際貿易的重要一環,而那時候也是近代潮菜的鼎盛時期,酒肆林立,當時最出名的中央酒樓,就位于南生公司樓上。
中央酒樓舊址
一般也認為上世紀初的民國時期,是潮菜真正形成的時間點。而后中日戰爭爆發,到改革開放之前,汕頭經貿活動停滯,潮菜在大陸也就隨之沒落了,反而在香港與東南亞得到繼續發展,這些是后話了。
貿易除了帶來財富之外,貿易商品本身也對潮菜有很大影響。潮汕幾百年來貿易的最主要商品就是糖,因此在潮菜里糖也是有著非同一般的地位。《舌尖》里提到的鴨脯,就是用糖的副產品——甘蔗渣熏制的。粿品小菜有甜粿、芋泥、糖水、反沙芋、糕燒雙色等等,茶配蜜餞有糖蔥薄餅、束砂、酥糖、瓜冊等等,有些是小吃,有些是可以上臺面的精細潮菜,可以說數不勝數。甚至潮汕喜宴都會講究“兩頭甜”,即的一道菜與最后一道菜,一定是甜味的,這些都是糖給潮菜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2.與其他菜系的交流商貿推動了潮菜的興盛,另一方面也給潮菜帶來了與其他菜系交流的機會。潮商經貿以糖貿易為主,這條糖貿易航線在明清時期活躍區域非常廣,以一句諺語來概括,叫“上至天津,下至馬辰”,馬辰便是地處東南亞的印尼。而這條航線上的各個城市,幾乎都可以看到潮商身影,有些潮人甚至直接在貿易地落地生根了,典型的如泰國的吞武里大帝,暹羅改名泰國時的第一任皇帝——鄭信,也是原籍潮汕。
而潮人所到之處一定會有潮州會館或潮州菜館,天津的津門會館中,最著名的當屬閩粵會館,便是潮汕與閩商共建的。晚清潘乃光在《海外竹枝詞》也描寫過新加坡的餐飲:“買醉相邀上酒樓,唐人不與老番侔。開廳點菜須庖宰,半是潮州半廣州。”可見潮菜不僅遍地開花,地位還不亞于粵菜的正統代表——廣府菜。
這些會館菜館,不僅是商人們觥籌交錯的場所,也是廚師們交流的地方,潮菜也在商貿活動中與其他菜系不斷交流,包容并蓄中發展而來。所以你在潮菜中,可以看到很多原本不屬于潮汕的食材,例如潮汕砂鍋粥、粿條里常見的冬菜,原是天津的特產,只不過天津冬菜用的是大白菜,而潮菜里用的冬菜用的是南方更為常見的卷心菜。還有像沙茶,源于印尼的傳統醬料——沙爹(Sate),也是經過本地化改良后,成為了潮菜中頗具分量的一味調料,且作為牛肉火鍋必不可少的搭檔蘸料被人熟知。
沙茶
包括潮州鹵水里也有來源于東南亞的特色香料——香茅、紅蔥頭,這些既不是潮汕也不是中國的產物,被用在了潮州鹵水里,讓潮州鹵水成為了眾多鹵水流派中獨具特色的一脈。
紅蔥頭
3.潮州菜的流派潮州菜除了吸收各個地方菜系所長,也在各個地方落地生根。而也同生物一樣,因為交流的隔絕,在潮汕以外某些潮人聚居的地方,潮菜得以延續與各自發展,從而衍生出了更為細分的潮州菜流派。
一般現在流行的觀點認為潮州菜可以細分為三個流派:本土潮州菜、港式潮州菜以及南洋潮州菜。
(1)本土潮州菜
本土潮州菜經歷了起起伏伏,但至今仍是各種潮菜傳統保留最多的一脈,只不過由于解放后一段時間物資匱乏,潮菜不再有條件大量使用名貴食材,但傳統手藝仍在,大師也在,物資匱乏的年代,粗菜可以精做,在低廉食材基礎上通過深度精細的加工賦予它更多的價值,這也是朱彪初掌勺年代的潮菜的一大特色,典型代表作基本都是以普通家禽、塊根、野菜為食材,當然也會偶有名貴的魚翅,視宴客對象而定。而后改革開放,隨著潮汕作為特區帶來的物質條件改善,在林自然等大師的推動下,本土潮菜又重拾風光,在前人基礎上開創了現代的精細潮菜風格,成就了如今本土潮州菜,而林自然也被稱為現代潮菜之父。
(2)港式潮菜
港式潮菜延續了民國潮商鼎盛時期潮菜的風格,選用的多是魚翅、野生石斑、鮑魚、燕窩等高檔食材,而香港上世紀的經濟發展程度也足以支撐這樣的消費水平,因此港式潮菜在香港得以發展,自成一脈。改革開放之初,本土潮菜還未迅猛發展之前,很多人外地人再次接觸的潮菜也是以港式潮菜為主。而由于那時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差異巨大,消費水平也不同,所以潮菜那時候給人的印象都離不開“奢侈”二字,至今很多地方的潮菜館仍是屬于當地的高檔食肆,多少有點曲高和寡。
(3)南洋潮菜
南洋潮菜,顧名思義是指東南亞發展起來的一脈潮州菜流派。因為東南亞是潮人在海外最重要的經貿活動區域,潮汕人聚居活動眾多,自然少不了飲食習慣的延續與交融,因此這一派的特點有兩個,其一是東南亞經貿活動歷史悠久,因此南派潮菜保留了很多潮菜古法菜做法,如“龍穿虎肚”、“古法炊魚”等等。其二是會結合當地的食材與飲食習慣,帶有東南亞的特色。
所以,潮州菜,如果僅僅只是從一個彈丸之地的小地方菜系去看待,可能永遠也無法理解為什么它會有如今的市場地位,甚至會詫異這么小的菜系還要再細分出三個流派。但如果從潮州商幫與經貿足跡、歷史地位等角度去看待,也許可以對潮州菜的形成與現狀,有更準確的理解。
三、潮州菜的特色說完潮州菜的前世今生,我們來說說潮州菜的特色。
說起潮菜,很多人的印象就是“海鮮”、“原汁原味”、“精細”、“高檔”等等。這些詞都對,但并不全面,因為潮菜既有能上臺面的精細潮菜,也有流于民間的普通家常潮菜,既然說特色,那么還是要把這些潮菜特色都講全,才算完整。
1.精細與粗菜精制現代的潮州菜,如果以林自然大師作為標桿的話,那么有一個詞是一定繞不開的,那就是精細,所以他寫的菜譜,叫《林自然精細潮州菜譜》。
當然,精細二字只是在他手上發揚光大,但并不是在他手上開創,因為潮州菜,或者說潮汕人的飲食習慣,都是一直以精細著稱,不管是上得了臺面的硬菜,還是民間大家自得其樂的小菜,都不乏一些制作繁復精細的菜譜。
高檔潮菜里,最經典的一道潮菜,白灼響螺片,響螺薄片湯中焯熟不過幾秒時間,但用的卻是上湯,不失本味,又額外增加了上湯的清甜,看似簡單,卻花費大量功夫,與川菜的開水白菜有異曲同工之妙。
白灼響螺片
再如脆皮婆參,步驟更是多到令人發指,豬婆參要先浸泡清水幾個小時,再刷去表面石灰粉,再取清水燒開后關火,放入豬婆參浸泡一天,使得外皮刷干凈,再同樣步驟開水再浸泡一天,使得內腔也可以刮干凈,最后再浸一天,使得徹底發透。至目前為止就浸泡了三天多的時間,供浸泡了四次。接下來泡好的豬婆參還要在鮑汁高湯里燉煮至軟爛,再入蒸籠旺火蒸一遍,最后如何做到脆皮?把半成品的豬婆參放到油漏上反復用熱油淋上,使得表面起泡變脆。最后的最后,把燉煮豬婆參的鮑汁高湯再加上老抽調色,收汁淋上,配上黃芥末和陳醋,這道菜才算大功告成。
脆皮婆參
這些都只是潮菜高端菜譜里的冰山一角。而潮菜的很多高端菜品里,都會用到高湯,而且不同高湯用法不同,這點跟法國菜也有點類似,而法國菜在世界各大菜系里,也同樣是以制作精細而著稱的。
潮菜的精細,也不僅僅是用在高端食材上,很多食材甚至是價格非常低廉的,但潮菜一樣用精細的處理方式來對待它們,通過各種繁復、精細的制作工藝,來讓原本普通食材搖身一變成為并不普通的美食,可謂粗菜精制。
像麻葉這種在別的地方根本不視為食材的東西,潮菜也會用它進行精心烹調,一大包麻葉要逐一摘去老梗,只留嫩芽,再焯水去苦澀味,如果講究的,水中還得加入咸菜汁,這樣麻葉會有一種獨特的風味,最后才是下鍋加蒜頭、豆醬等調料翻炒,這樣的做法在潮汕稱為“咸究麻葉”,一大包麻葉最后炒出來,也就是小小一盤而已,而所有步驟加起來可能都得一個小時。
咸究麻葉
而潮菜中的名菜——護國菜,原料雖為野菜(后改用番薯葉),做法卻非常復雜,除了要用火腿雞肉等吊高湯之外,番薯葉還要摘葉,加蘇打焯水,過四五遍清水,切蓉,豬油炒,高湯煮,勾芡……
另外一個大家熟知的例子是潮州鹵水,最復雜的鹵水大腸,大腸價廉,但做工卻一點也不省事。鹵水要先開高湯,開一個高湯就用到四組共十幾種食材,再加十幾味鹵料,每一種湯料與鹵料可能處理也不同,雖然開鹵的食材并不貴,但整個開鹵過程非常繁復。大腸還要經過反復清洗、焯水后才能入鹵。之前寫過了一篇潮州鹵水,很多人都說怎么這么復雜,確實復雜,但是這就是潮菜的特色之一。
說潮州菜 篇一:吃貨不可錯過的潮菜之首,如何做馥郁醇香的潮州鹵水?
小編注:想獲得更多專屬福利嗎?金幣加成、尊享眾測、專屬勛章、達人福利任務你想要嗎?如果想要,趕緊來申請認證站內生活家!猛擊此鏈接前言最近工作事情實在太多,所以一個多月沒怎么發菜譜了,今天就發一篇重磅的。接下來我也打算寫一個潮州菜的系列,這篇潮州鹵水,作為開篇。潮州鹵水是潮菜之首,這個不是我自己瞎說的
識食務者
|
贊229
評論150
收藏1k
查看詳情
2.雜食前面講過了,潮菜繼承了古越的很多飲食習慣,雜食性非常明顯,家常牲畜與禽類以及各類海鮮自然不必說,鱟、蛇、蟬、蔗蟲、蜂、河豚、各類野菜等等,也都曾是潮汕人的美食清單之一,當然有些食材,例如鱟現在列為保護動物不會再食用,而有些昆蟲鳥獸之類的,潮汕后生(也包括我自己)也已不再淡然食之。
但即便如此,雜食性仍還是潮菜非常重要的特點之一,因為雜食,所以在食材的選擇上比很多菜系都還是要豐富得多,因此很多外地人慕名來到潮汕之后,往往會感慨吃到了很多從未吃過的東西,尤其是去吃夜糜,面對琳瑯滿目的各色海鮮、打冷、生腌、野菜,名字都叫不出來,更別說點菜和挑做法了。
3.追求極致新鮮很多人會覺得,追求新鮮,這不是最基本的追求嗎?是,但潮菜追求的新鮮,是極致的新鮮。
什么叫極致新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潮汕牛肉火鍋。
潮汕牛肉
肉類一般屠宰后會經歷幾個階段:新鮮期,僵直期,后熟期,自溶期,腐壞,一般牛肉屠宰后兩個半小時就會進入僵直期,而僵直期是非常不適合食用的,此時酸度高,肌肉僵硬,還會有讓人不愉快的氣味,很多地方牛肉是屠宰后排酸,過了僵直期后再出售,這也是最符合常理的,因為很難保證屠宰場屠宰后兩個半小時內可以上桌食用。然而潮汕牛肉卻不是這樣的,處理方式就是與時間賽跑,屠宰時間配合飯點時間,兩三個小時內上桌,一天多次屠宰,確保上桌的肉是新鮮期的肉,因此肉質會特別柔嫩,這也就是為什么一個沿海不養牛的城市,卻可以把牛肉火鍋火遍各地的原因。
另一個例子,是魚飯。
魚飯
潮汕靠海為生,漁獲是非常重要的日常食材,潮汕人一般會把新鮮的海魚叫“就撈魚”,意思就是剛撈上來的魚的意思,一般市場賣的就撈魚要比其他魚更貴也更搶手。但有時候遠洋捕撈到岸時間不定,所以漁民會將剛捕撈上來的海魚在船上或碼頭上就近處理,煮熟或蒸熟后再售賣,這種熟魚稱為“魚飯”,也是對新鮮極致追求的體現。
這些僅僅只是潮菜追求極致新鮮的冰山一角,在大量的食材挑選上,潮菜都對食材的新鮮度有著極為嚴苛的要求,不僅要新鮮,還要符合時令,所以有時候即使是同一樣東西,如牛肉火鍋,但在潮菜里吃起來卻又如此不同。
4.原味與調味常有句話,叫“食在廣州,味在潮汕”。
其實廣府粵菜已經是非常注重原汁原味的了,像白切雞這種看似簡單的菜,但要做到雞有雞味,皮爽肉滑,廣府菜也是下足了功夫,又是浸又是過冷河的。但在注重原味方面,潮州菜有過之無不及。
在各地火鍋都在研究湯底的時候,潮汕牛肉火鍋敢用一鍋清水打天下,甚至連下青菜都要放到最后,免得湯味被破壞,影響了焯牛肉的味道。
各類打冷菜,以及像凍紅蟹這樣的菜,也基本上就是清水浸煮,放涼收干,大道至簡,在微妙的火候與溫度之間去突出食材最原本的鮮甜。
凍紅蟹
當然,潮菜的味,并不是全部都用清水這么單一。
很多人以為潮菜是不會用到辣椒花椒的,其實不對,潮菜也用香辛料,但與川菜不同,川菜更善于調配香料之間的配比,混合多種香料,食材與香料可以達到最好的配合狀態,互相激發。
但潮菜用香料,更多的則是為了辟除異味,突出食材本味,例如你去潮汕市場買羊肉,一般會給你配南姜與甘蔗,這兩味的作用其實就是為了辟除異味而已,量也非常少,并不取佐料本身的味道。包括潮州鹵水里用到的花椒,也不是取其辛辣,而是為了辟除肉臊之味。
味在潮汕,在我看來除了突出本味之外,還在于潮菜賦予了食客自主調味的權利。潮菜有一個特點,叫一菜一碟,也就是一道菜就會配一種或多種固定的蘸料,例如最常見的牛肉火鍋,一般是配的就是沙茶,潮陽地區會配豆醬。又如鹵水,一般配的是蒜泥白醋以及鹵汁。
鹵水與蒜泥白醋
蝦棗配桔油,魚翅配浙醋,蠔烙配魚露,普寧豆干配韭菜鹽水……像《林自然精細潮州菜譜》里所記載的菜品,除了甜品外,幾乎都是每樣菜都寫了搭配的蘸料,如果一道菜少了固定搭配的蘸料,則菜不成菜。我們都知道眾口難調,但是潮菜卻把這個調味的權利給了食客,充分給與食客選擇“味”的權利,追求本味還是蘸料的味,蘸與不蘸,蘸多蘸少,全憑食客自己的喜好,這種烹制后調味的一菜一碟、蘸料眾多的特色,也成了潮菜與眾不同的地方。
四、那些值得打卡的菜品與食肆最后一節,我想也是對各位打算來潮汕大吃大喝的你們最有用的一節了。很多人之前也有留言問我哪些店靠譜,哪些菜值得點,這些都在這一節介紹。
1.潮州鹵水類潮州鹵水,在當年朱彪初所列的潮州菜菜譜里排在首位。一般去潮州菜館點菜,也都會點一盤潮州鹵水,而且一般是第一道上的菜。所以,如果有機會親臨潮汕,潮州鹵水是一定不能錯過的。
潮州鹵水跟其他鹵水有什么特別的呢?第一是鹵水的湯底,吊高湯所用的材料包括了干貝、大地魚干、火腿、老母雞、梅肉、豬筒骨、豬皮、鵝油等食材,因此除了一般高湯的鮮甜外,還有風干海鮮的獨特風味;其次是鹵料非常特別,包括了像南姜、香茅、紅蔥頭、炸蒜頭、魚露等別的鹵水中很少見的食材,因此辨識度很高,味道與其他鹵水大不相同;最后是鹵的食材本身,除了常見的豬頭肉、五花肉、豬腸、鹵蛋、豆干等等,潮州鹵水還有一種非常特別的鹵水——鹵獅頭鵝。
鹵獅頭鵝
獅頭鵝我國唯一的大型鵝種,原產地是饒平,現澄海養殖居多,據說最高紀錄可達36斤一只。在潮汕逢年過節是必須要吃鹵獅頭鵝的,甚至有“無鵝不成宴”的說法,可見其在潮菜中的地位。這種鵝在別的地方非常罕見,所以既然來到潮汕,鹵水獅頭鵝就不能不吃了。
鹵味拼盤
那吃哪個部位呢?下面一一介紹。
(1)獅頭鵝粉肝
獅頭鵝粉肝
如果按我個人喜好,我強烈推薦試試鹵獅頭鵝粉肝。
如果說中國拿一道菜跟法國鵝肝PK,我選鹵獅頭鵝粉肝!鵝肝要做到口感粉嫩,關鍵不在于烹飪,而在于喂養,也就是填鵝——喂養鵝的最后階段,通過插管到鵝食道中,不停填飼料,最后把肝養肥,雖然很殘忍,但真的非常好吃。
粉肝跟普通喂養的肝,口感完全不同,一片粉肝入口就是入口即化的感覺,完全不需要用力就可以把它含化了。加上潮汕鹵水獨有的甜味與鮮香,簡直讓人欲罷不能。而獅頭鵝粉肝又比普通鵝肝要大得多,一個粉肝大的可以接近一斤,所以吃起來很有滿足感,口感豐腴。
(2)獅頭鵝腸
獅頭鵝腸
鵝腸也是強烈推薦必須一試的菜。
鵝腸與鵝肝都是比較貴的菜,常有一句叫有肝無腸,有腸無肝,肝要填鵝喂肥才能使其粉嫩肥美,但鵝腸相反,要提前一天停止喂食,鵝腸才會干凈肥腴,所以兩者往往是不可兼得的。鵝腸做法并不復雜,首先是鵝腸本身要肥豐腴,沖洗干凈后鵝腸上必須掛有一定的鵝朥,整條鵝腸入味道更重的鹵水里快速焯熟后立刻切段。
超級Q彈的鵝腸
這樣鵝腸才能爽脆又入味,沾上點蒜泥白醋,鹵香在口齒間四溢,白醋又化解了肥膩,最后是彈脆的質地帶來的快感,一切都是恰到好處,你就會明白為什么小小一盤鵝腸敢賣這樣的價錢了。
(3)獅頭鵝頭
軟嫩的鵝頭冠肉
如果按價格論,老鵝頭才是最貴的部位。
因為獅頭鵝頭部前額肉瘤發達,向前突出,且頭特大,肉質細嫩,腦髓鮮香,而越大的鵝頭越大,說明鵝齡較大,而鵝齡較大肉身越柴。換言之,超大的鵝,鵝身并不好吃因此不值錢,因為所有的飼料錢,最后只為養大一個鵝頭,所以老鵝頭一般都非常貴,上千一個都很正常,當然如果僅僅為了嘗鮮,可以點個普通鵝頭試試即可。個人還是更推薦大家先試試粉肝和鵝腸。
(4)其他獅頭鵝部位
鹵鵝翅
除了鵝肝鵝腸及鵝頭,鵝翅、鵝掌、鵝胗、鵝血及鵝肉也都非常好吃,如有機會都不妨試試,各個部位口感味道不盡相同。
(5)其他潮州鹵水
潮州鹵水除了獅頭鵝,還有很多如隆江豬腳、豬頭肉、豬粉腸、豬大腸等鹵水。
像隆江豬腳飯,我覺得雖然價廉但是也是值得稱道的特色潮州菜,尤其豬皮那種軟糯的口感簡直讓人欲罷不能,所以如果有一頓飯不知道怎么安排,試試像隆江豬腳這種鹵水飯也是不錯的。
隆江豬腳
地點推薦:
(1)春梅里鵝肉,汕頭金平區中山路71號。這家店就是平時本地人經常光顧的鹵鵝店,口碑一直很好,不過因為以前是鹵肉檔口,所以就餐環境不是很理想,如果要求不高的話可以點幾個部位在店里直接吃,如果覺得環境不太好可以打包帶走回酒店吃或者路上吃。
(2)潮香正宗隆江豬腳飯,汕頭紅領巾路19號西梯101。店面非常不起眼,環境也一般,但味道很好,如果不是很在意就餐環境的話,這家性價比算比較高。
其實在潮汕,鹵鵝、鹵水是隨處可見的,很多都掛著蘇南鹵鵝、澄海鹵鵝、隆江豬腳等牌子,另外像后面會講到的吃夜糜的地方,像富苑這種地方,也會有鹵水,所以也并不一定要專門找家店去吃,甚至很多夜糜、大排檔也都有鹵鵝。如果你走在路上看到飯點時間很多人在排隊買鹵鵝,那么說明這家店也還做的不錯,可以試試。一般在潮汕如果不好吃的店,基本是很難開下去的。
2.夜糜打冷及海鮮小炒類糜,也就是煮到米粒剛爆花時的稀飯,在潮汕是一種地位非常高的主食。按張新民老師的說法,糜之所以在潮汕盛行,跟這里的氣候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因為悶熱易出汗,所以潮汕人偏愛這種帶水分的主食,尤其夏天更是如此。
而夜糜,顧名思義就是晚上吃的糜,與早糜相對。一般來說潮汕人的早糜比較簡單,在家里一碗稀飯,幾碟雜咸(如橄欖菜、咸魚、貢菜等等),一頓早餐就打發了。但夜糜一般是作為夜宵出場的,說是“潮汕的深夜食堂”也不為過,一般不在家里吃,而是三兩好友出去嗨的場所,所以相比之下,夜糜才是糜的真正主場,各種糜配多到令人咋舌。
夜糜與糜配
而夜糜與打冷又是什么關系呢?打冷一詞源于香港,因為潮州人在販賣冷盤熟食時,都是裝在籃子里售賣的,沿路會喊“擔籃”,后粵語則稱為“打冷”,一般指的就是潮州菜里的鹵水、魚飯、生腌等,而這些都是夜糜里的配菜,而由于這種吃法堪稱潮菜里的經典,所以打冷一詞后也被延伸用來指潮州菜。
一般吃夜糜打冷的地方,沒有菜牌,所有的食材都是擺在攤檔上,食客指著食材,指定做法,旁邊服務員阿弟逐一記下,然后就坐后很多即食的菜品如鹵水、魚飯、生腌等就一一上桌了,小炒等需要稍微等一下。這種點餐方式對于本地人來說當然駕輕就熟,但對于外地人來說,如果對潮州菜不熟悉,又沒事先做攻略,去到吃夜糜的地方必然無從下手,所以,為了避免大家到時一臉懵逼,下面我給大家一一介紹下。
(1)魚飯
雖然帶個飯字,但跟飯一點關系也沒有,其實是煮熟放涼后的魚。至于為什么叫魚飯,也是跟疍家傳統有關,疍家以前被稱為“不粒食者”,也就是不食五谷,所以魚對于疍家人來說就是飯,因此稱為魚飯。魚飯可以說是潮州菜里經典中的經典,也是夜糜必點的菜品之一,是潮州菜對“鮮”的追求最好的體現。潮汕靠海為生,魚獲是非常重要的日常食材,但出海捕撈,很多時候不是在近海,如果出海比較遠,回到岸上時魚已經死了一段時間了,而等到這時候再拿回家煮往往就沒那么新鮮了。
魚飯的處理思路就是,在最新鮮的時候進行烹飪,將剛捕撈上來的海魚,在漁船上或靠岸的碼頭,清洗碼鹽后上籠直接煮熟或蒸熟,再放涼后售賣,也是追求在最最最新鮮的時候直接烹飪,這就是魚飯成為潮菜經典的原因。當然,魚飯種類眾多,不同魚類價格差異也很大。
巴浪魚飯,學名藍圓鲹,性價比比較高,細骨少,味鮮,味道與秋刀有點接近,腥味淡,價格便宜,一般市場一斤二十元左右,飯店自然貴些,但也不會貴到離譜。
巴浪魚飯
秋刀魚飯,秋刀屬于日料常見的魚,大家都很熟悉,潮汕也有秋刀魚做的魚飯,味道要比冷凍的烤秋刀更新鮮,可以一試。
秋刀魚飯
烏魚飯,舌尖里講到烏魚子就是這種魚的魚卵。同樣性價比高,細骨少,肉質會偏松一些,但肥美的時候魚油很香,價格也不貴。
紅魚飯,也是常見的魚飯之一,味鮮,肉質細膩有彈性,配糜佳品,但對于不常吃海魚的人來說會覺得魚腥有點重。
紅魚飯
金龍魚飯,肉質非常細膩水嫩,味鮮,骨刺少,價格比前者都要貴,且比較稀少,不一定有,要碰運氣。
金龍魚飯
墨魚仔飯,就是小墨魚做的魚飯,尤其在有春(墨魚卵)的時候,異常鮮美,但量也不多,也要碰運氣。
墨魚仔飯
另外還有一些其他魚飯,像那哥魚飯等,肉質也很鮮,但不吃海魚的人會覺得很腥,細小骨刺特別多,如果沒怎么吃海魚的,第一次吃盡量避免點這樣的魚飯,還是簡單入門的魚先吃起。
(2)生腌
生腌是構成夜糜陣營的另一主角,江湖人稱潮汕毒藥,也是強烈推薦,吃過之后你會欲罷不能,當然如果你腸胃不好或擔心衛生問題,可能就要慎重考慮了。
生腌,即各類蝦蟹貝類不經過加熱,洗凈之后經過鹽水浸泡后,加各種調料腌制而成,這種做法在別的菜系里也可以看到,例如醉蟹或醉蝦。其實,生腌在潮汕飲食習慣中由來已久了,種類也是多到數不過來,各種蠐(海蟹)、蟹、癟蟹(螃蜞)、蝦、蝦姑、血蛤等蝦蟹貝類,都可以拿來生腌。
一般正規的門店,對于生腌的食材選擇是非常嚴苛的,必須是新鮮的食材,否則絕對會引起腸胃不適。其次是會對食材進行區分,每一種食材的生腌做法都不盡相同,例如同樣的蟹類,三眼蠐因為是生活在海中所以相對比較干凈,一般是用鹽水浸泡后斬塊拌上調料即可,前后不過8小時的時間。而癟蟹是淡水蟹,相比海蟹更易有寄生蟲等風險,所以下料要重得多,且腌制時間要一天以上。
一般如果只吃一兩樣,腌三眼蠐、腌血蛤、腌瀨尿蝦、腌膏蟹、腌蝦都值得一試,夏天癟蟹的季節也可以試下腌癟蟹。
生腌三眼蠐
生腌蝦
生腌血蛤
如果你實在擔心衛生問題但又很想試試生腌的風味,可以試下腌熟花甲,有些吃夜糜的地方會有這種熟的腌花甲,做法是花甲燙熟了再上料腌制的,但嚴格來說這已經不能算生腌,只是調味一樣而已,且花甲的鮮度跟其他海產比起來差了一大截,也算是為了迎合大眾口味而做出來的一味菜吧。
(3)雜咸
雜咸,原意是各種冷盤咸腌菜的意思,后來延伸到各種配粥的麻葉、咸魚都歸入雜咸的行列了,甚至有些貝類生腌小菜也可以稱為雜咸。
最出名的雜咸包括咸菜、菜脯、橄欖菜、白糖貢菜、潮州老香黃、紅肉(薄殼肉)、麻葉等等,一般在吃夜糜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以上一款或多款,價格也很便宜,大家可以點幾樣試試。
各色雜咸
如果只推薦一道的話,我建議大家試試炒麻葉,因為別的菜網上都可以買回去自己嘗嘗鮮,唯獨麻葉這種耗費工時又對食材要求很高的菜,是不親臨本地很難吃到的,且非常有特色,也算是潮州菜里吃野菜傳統的一種體現。
咸究麻葉
(4)海鮮小炒
以上說了那么多冷菜,最后來講講夜糜里的熱菜——小炒。
在夜糜或大排檔夜市里,你會看到一排排新鮮的漁獲擺在攤上任食客挑選,一般每一種海鮮都有一種或幾種特定的做法,例如青蟹會用來姜蔥炒或豆醬焗,鮮魷會用來白灼切片沾芥末醬油,薄殼只有一種吃法那就是炒九層塔(金不換/羅勒),炸佃魚(九肚魚)或酸菜佃魚湯等等,以上這幾道菜都是很推薦的。
豆醬焗膏蟹
九層塔炒薄殼
當然,有時候一些食材不一定有,例如薄殼一般是初夏才開始當時,到夏末基本就快沒了,所以很可能不同時間點去,擺出來的海產是不太一樣的,但這些都沒關系,可以跟服務員交流下,挑一些海產讓他推薦做法即可。
(5)熟食煲
熟食煲也是潮汕打冷的一大特色,如春菜煲、咸菜豬肚煲、花生豬尾煲、苦瓜腩肉煲等等,都是非常出名的潮州菜熟食煲,如果到潮汕剛好是天氣比較冷的時候,點一兩個熟食煲也是不錯的選擇。
(6)潮州魚生
前面講了,潮州是國內少數還保留膾食方式的地區之一,目前汕頭也很少見到這種吃法,如果想一試魚生,那可能需要潮州跑一趟了。其中,潮州官塘是魚生最出名的地方,如果有打算去潮州的,不妨去官塘打個卡,魚生和牛肉火鍋都值得推薦。
潮州魚生與配菜
地點推薦:
(1)富苑美食,汕頭朝陽北路與朝陽街交口西北角朝陽莊北區12棟(商檢局旁)。這家是汕頭吃夜糜里比較出名的了,環境要比很多大排檔要好,價格也不便宜,性價比中等,但勝在品類齊全,鹵水鵝、鹵豬腳、魚飯、生腌、雜咸、小炒、小吃都有,如果行程短又想各類美食都試一下,可以試下,海鮮類點多點少,就看各位錢包的負荷能力了,不是坑外地人,是真的還是蠻貴的,要有心理準備。
(2)老姿娘夜糜,汕頭長平路26號(金新南路與長平路交口)。也是吃夜糜的名店,就餐環境不如福苑,品類相對少一些,但經典款的都還是有的,價格也不會比富苑便宜多少,但勝在地點跟其他食肆比較接近,可以就近打卡。
(3)阿鴻海鮮排檔,汕頭金平區福合埕食街。主打是海鮮小炒,一些甜品小吃及糜配雜咸可能就沒那么全了,環境就是大排檔風格,特點是上過舌尖,想打卡舌尖的可以考慮。另外海鮮品類比前面的夜糜店更多,例如一些經典精細潮菜里的響螺、豆醬焗蟹,反而在這里可以見到,如果抱著吃海鮮吃到飽的追求來的,可以考慮這種海鮮大排檔。
(4)官塘原味魚生,綠榕北路景山路段14號店面(綠景酒吧樓下)。實話實話,沒吃過這家,問了潮州的朋友推薦的。
3.牛肉火鍋說起潮汕牛肉火鍋,我想很多人都吃過了,不一定是在潮汕,可能是在各地的潮汕牛肉火鍋館。但,我還是強烈建議你到當地的潮汕牛肉火鍋店一試,你會重新認識潮汕牛肉火鍋。
牛肉火鍋
為什么說潮汕本地的牛肉火鍋更好吃呢?首先,我們要知道潮汕牛肉火鍋好吃的點在哪。
其實潮汕的牛,也不是在潮汕養大的,一般是在云貴、四川等地方養到一定年齡后,再運到潮汕育肥一段時間屠宰,可以說,只要年齡以及育肥時間差不多,潮汕的牛跟別的地方的牛,并沒有太大差別。
那為什么說潮汕牛肉好吃?關鍵就在于,對新鮮的極致追求。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一般肉類在屠宰后,會經歷一個叫僵直期的階段,具體到牛肉,一般是在屠宰后兩個半小時左右開始進入僵直期,此時是最不適合食用的時期,除了肉質僵硬之外,PH還呈酸性,吃起來發酸,所以在牛肉屠宰上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個詞叫“排酸”,也就是會將肉放到冷藏環境下,等到這塊肉經歷完僵直期后,酸度降低,肉質恢復松軟時,再把肉進行分割出售,這也是目前很多地方牛肉屠宰的一般流程。
但潮汕牛肉,是不排酸的,也就是在酸還沒形成之前,牛肉就已經屠宰上桌了,從屠宰場到火鍋店上桌,時間控制在兩個半小時以內,此時是牛肉最新鮮的時候,肉質特別柔嫩,沒有酸味。有多新鮮?看看這個就知道了。
那是不是同樣的時間控制,別的地方的牛肉也可以做到這么好吃呢?其實是可以的,但有幾點要做到。
首先,必須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育肥,這點跟西餐牛排里的谷飼概念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牛肉最終大理石般的花紋。但谷飼成本一般比較高,所以橫向來看,潮汕牛肉火鍋用的牛肉,價格也要比其他地方貴一些,大概一斤一百左右。
其次是屠宰方式,在人道屠宰方式上,很多地方屠宰流水線使用的電暈,容易使得牛肉麻痹,當然如果做排酸處理的話,影響不大,但如果是不排酸,像潮汕牛肉火鍋這種吃法,那就得采用潮汕地區普遍用的是擊暈屠宰方式了。
第三是精細的刀工,潮汕牛肉對刀工的要求非常高,每個部位厚薄、切法都不盡相同,而要在別的地方找到這么多這么好刀工的師傅,也并不容易,畢竟在別的菜系里,很少需要這么多專門供職于切肉的師傅,很多別的火鍋店的肉,都是機器刨片就可以了。
最后,還是說回時間控制。潮汕地區這種吃法由來已久,當地已經有相當成熟的牛肉屠宰產業鏈,屠宰的時間也基本是配合火鍋店來的,早上屠宰供中午,下午屠宰供晚上,以求食客吃到最新鮮的牛肉,如果過了這個時間點,一般會把牛肉回收打成肉丸之類的,也不會勉強給食客食用,否則砸自己招牌是做不長久的。而離開潮汕,屠宰時間也不一定能保證做到這么好的配合,像廣州屠宰場據說一般是一天一屠宰,因此新鮮程度與潮汕地區的相比會差一些,不排除少數店可以拿到好肉,但這么大規模這么多的店都拿到好肉的概率,要比潮汕本地低得多。
也正是因為潮汕地區整條牛肉產業鏈非常成熟,可以良性循環,整個潮汕地區的消費量也足以支撐起這么一個產業,因此當地的火鍋店,用于火鍋的肉只用好肉,新鮮肉,同樣打著潮汕牛肉的招牌,甚至是同一家連鎖店,本地店都還是要比外地店好吃很多,這是產業鏈原因所造成的。當然,也許以后別的地方潮汕牛肉慢慢火起來,產業鏈也可以慢慢配合得上,但目前來說,我建議大家,既然來都來了,潮汕火鍋是必須要打卡的。
下面講講潮汕牛肉火鍋的部位和吃法。
潮汕牛肉部位
這張圖算是老生常談,只要一談牛肉火鍋就會把這張圖拿出來說一說,但單純講這些部位可能很多人聽起來還是一臉懵逼,我結合牛排部位來說。
細分的牛肉部位
所謂吃是沒有國界的,一頭牛嫩的地方就那些,所以牛排與潮汕牛肉火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1)脖仁
脖仁
接近上腦靠近脖肉的位置,以花紋漂亮著稱,是整頭牛肉大理石花紋最明顯的位置,也非常的細嫩,分量少,價格偏貴一些。
(2)吊龍及吊龍伴
牛排里的肋眼到西冷一段,均可稱為吊龍,這是汕頭菜市場看到的整條未分割的吊龍。
整條吊龍
這是切好的吊龍。
切好的吊龍
吊龍屬于肥瘦適中,肉質細嫩,性價比高的部位。另外還有吊龍旁邊的吊龍膀,對應的是牛排里的眼肉蓋部位,也被人稱為“老饕”,要比吊龍更加軟嫩,是個人最喜歡吃的部位,價格比吊龍貴一些。
(3)匙肉
對應的肩胛肉位置,其中上肩胛肉對應匙仁,細嫩帶少量筋花。
匙仁
下肩胛肉(牛排稱為板腱)對應匙柄,中間帶橫筋。
匙柄
(4)肥胼
肥胼
對應的是牛腩位置,特征就是每一片都帶著一塊黃色的牛油,口感肥膩細嫩,對牛脂香味情有獨鐘的值得一試。
(5)胸口朥
胸口朥
牛胸油,雖是脂肪,但焯熟之后口感是彈脆的,第一次吃會非常神奇,而且本地的胸口朥要比別的地方新鮮很多,分量很少,建議提前到店點,不確定是否喜歡吃的,可以先點一盤試試。
(6)三花趾/五花趾
五花趾(潮州)
對應牛腱子芯部位,是牛腱子中最精貴的部位,其中三花趾是前腳牛腱子芯,五花趾是后腳牛腱子芯,五花趾優于三花趾,口感彈脆爽口,不肥膩,也是本人很喜歡的位置,價格要比其他部位貴一些。
上面的圖是潮汕本地的新鮮牛肉,下圖是廣州同為潮汕牛肉火鍋店的牛肉,同個部位,新鮮程度的區別一目了然,這也是我強烈建議試試本地牛肉火鍋的原因。
五花趾(廣州)
(7)嫩肉
臀腰肉,最普通的一款肉了,肉質偏瘦一點,嫩度適中,如果人多可以點一盤試試,如果人不多,前面的點完就應該飽了,嫩肉可以不用打卡。
(8)生丸/肉丸
潮汕牛肉丸也是必須打卡的,以往很多牛肉丸都是靠捶打的,這樣牛肉的肌肉纖維不停延展折疊,就會特別有彈性,不過現在大部分是用機打的了,但實際上,個人覺得不會有太大的差別,所以不用太糾結是否手打。
手打牛肉丸
肉丸一般指的是已經煮熟再放涼的肉丸,還有一種是還沒煮的,上鍋直接一次煮熟的肉丸,叫生丸,個人覺得生丸口感更好吃些。而熟丸還細分為牛肉丸和牛筋丸,牛肉丸偏彈脆爽口,牛筋丸才是爆漿的,所以如果你想吃的是爆漿牛丸,就別點錯了哈。
生丸
(9)牛肉粿條/干粿
如果你是一個人來,覺得一個人吃一頓火鍋不太實際,那么點一碗牛肉粿條或干粿,也是可以的,一般牛肉火鍋店都會有粿條供應,有價格的,如果想單獨點幾個部位讓老板給你焯一碗,價格也可以問下服務員。
地點推薦:
(1)杏花吳記,汕頭杏花西路16號。吳記算是后起之秀,一般牛肉火鍋也是吃新不吃舊,因為一家新店之所以能碾壓老店成長起來,就是因為拿到的肉好,而這一點是決定了食客去哪吃的關鍵。這家店口碑也還不錯,可以試試。
(2)烏記,金砂東路近金鴻公路頭(近金砂東路)。也是這幾年口碑不錯的店,目前也開始經營連鎖了,說明市場認可度還可以。
(3)八合里海記,黃崗路與中山路交口北行300米路西坪西6座014-016號。多年前也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幾年經營下來,算是風頭最勁的一家了,很多人也都會去打卡,但有風評說現在做得沒以前好了。
(4)潮陽七老, 文昌街轉角店文昌雙語幼兒園對面。潮陽非常老牌的一家店,逢年過節如果有回棉城一定會去打卡的店,在我心目中刀工第一的店,一片超長不斷,薄切剛好一口,滿足感爆棚,且蘸料是比較有特色的豆醬。
(5)潮州官塘兄弟,湘橋區 官塘鎮綜合農貿市場門口。暑假去朋友家被潮州朋友帶去的,牛肉非常新鮮,因為屠宰場就在邊上,店也非常大,所以肉供應不是問題,最最驚訝的是,我們13個人只吃了660,還是含了二十多只汽水的價格,比汕頭潮陽都便宜很多,性價比無敵,如果有去潮州玩的打算,可以考慮去打卡。
福合埕、玉蘭牛肉這些也是曾經名氣很大的牛肉火鍋店,但現在已經開始沒落了,拿到的肉品質就比較難保證了,所以還是主要考慮前面提到的這幾家吧。當然,如果你有本地朋友帶路,你可以不用去打卡上面那些店,本地人熟路的可能會去到一些屠宰場邊上的小店,可能肉更新鮮。但自己去摸路就不建議了,因為小店肉量可能比較有限,還是去一些大的店比較有保障,免得吃不到想吃的部位。
4.粿品及小吃類前面也講過了,潮汕祭祀文化盛行,所以各類祭祀用的粿也是多到數不過來,而這些祭祀用的粿,也慢慢成了潮菜中的一部分,這一節我們就介紹幾樣有特色的粿品及小吃。
(1)鱟粿
鱟粿
潮汕所有粿里面,鱟粿是我個人最愛的粿,沒有之一。
我想也是因為本身我的出身地有關,鱟粿就是潮陽棉城最為正宗和出名。鱟粿最傳統的做法是用鱟卵做的,但很早前就已經開始不下鱟卵了,現在鱟已經被吃成了保護動物了就更不可能了。鱟粿粿皮主要是薯粉搬粥而成,內有肉醬丸子、蝦、香菇、鵪鶉蛋、魷魚絲等,不同價格餡料也不同,我還吃過里面有鮑魚的。
在潮陽,賣鱟粿的攤販一般是下午3點多才出門售賣,到傍晚收攤,一個流動的小車自帶煤氣爐,鱟粿在慢火下用油焗熱,起鍋后破開淋上醬油、辣椒、黑蔥珠朥等(汕頭地區的淋醬多是沙茶),在小車邊上的簡陋小桌上就可以趁熱食用了,彈嫩的粿皮跟鮮美的粿餡,從小就是我記憶力最美好的下午茶。
如果有機會去汕頭潮陽棉城走一趟,我強烈建議大家找個小攤檔,蹲下來吃一份正宗鱟粿。如果行程不經過潮陽,那么后面介紹的一些小吃店一般也有,但味道略遜于潮陽的。
(2)無米粿
無米粿
其實就是韭菜粿,以往也是小販隨街叫賣,現在基本規范了,很多小吃店都有得點,甚至一些吃夜糜的地方也有。粿皮一般會煎到外面焦脆,里面保持鮮嫩,淋上潮汕地區特制的辣椒醬(不會很辣),屬于每個潮汕學生放學路過都會去打卡的小吃,也是潮汕粿品里的經典。
(3)筍粿
筍粿
筍,在潮汕有非常多的吃法,且對筍的追求跟牛肉差不多,也是趕在筍最鮮嫩的時候烹飪及食用,潮汕話里甚至用“筍稚”來形容年輕貌美的女性,可見潮汕人對筍有多熱愛。筍粿,是潮汕筍的吃法中最經典的一種,新鮮稚嫩的筍加上蝦米、豬肉末、香菇等突出鮮味的餡料,包上粿皮,可以蒸也可以像無米粿一樣煎,可以鮮出天際。
(4)鼠殼粿
鼠殼粿
鼠殼是潮汕特色的野菜,以鼠殼草做粿的傳統也由來已久,餡料有咸有甜,一般包括豆沙、糯米、花生仁、蝦仁、豬肉等一種或幾種。
(5)紅殼桃粿
紅殼桃粿
餡料與鼠殼粿造型類似,只不過粿皮加的是紅曲進行調色而不是鼠殼草,同樣有咸甜之分,咸的一般包括香菇、蝦米、板栗、豆腐干條、芹菜、五花肉,甜的包括甜白果(銀杏果)、瓜冊(糖冬瓜)及白芝麻等。
(6)蠔烙
蠔烙
這個大家都不陌生,蠔的鮮,鴨蛋與薯粉用豬油煎后的酥香,沾上特色的魚露,使得這道菜成為潮州菜經典中的經典,也是我認為必須打卡的潮州菜之一。
(7)粽球
粽球
老媽宮粽球,也算是潮汕經典的小吃之一了。都說粽子有咸甜之分,潮汕的粽球則可以甜、咸雙拼,做法上與福建的八寶粽類似,只是餡料更具潮汕特色,一般餡料包括綠豆沙、烏豆沙、芋泥、香菇、蝦米、臘腸、大地魚干末、蓮子、栗子、南乳鬃頭肉等中的數種,可以說料比糯米還多。
(8)普寧豆干
普寧豆干
潮汕特色小吃之一,一般用猛火油炸至表面酥脆,而內里保持粉嫩,蘸料一般用韭菜鹽水,與別的地方風味大不相同。
(9)豬腸漲糯米
豬腸漲糯米
簡單地說就是糯米灌腸,取的是豬大腸中段而不僅僅是腸衣,調料跟其他小吃一樣,也是一如既往的豐富,包括糯米、豬肉、香菇、蝦、蓮子等,煮熟后蘸甜醬食用。
推薦地點:
(1)飄香小吃, 汕頭國平路39號。按張新民老師的說法,飄香小吃可能是老字號潮成號演變而來的,暫且不論是否有這么悠久的歷史,就粿品種類而已,飄香小吃的品類還是可以基本覆蓋以上介紹的大多數粿品和小吃的,包括蠔烙這些都有,如果你只想在一個地方把這些小吃吃全,飄香是一個可以考慮的地方。
(2)圣王宮鱟粿,汕頭潮陽區東環城路(東門橋旁)。如果想吃正宗鱟粿,個人建議還是潮陽區走一趟,這家店是老店,有固定門店,所以比較好找。如果在潮陽區路邊走看到路邊有人推著小車賣鱟粿,也不妨坐下來點一份試試。
(3)西天巷蠔烙,汕頭小公園升平門橫街。汕頭歷史最久的一家蠔烙了,蔡瀾先生多次節目都提到的地方,環境就是小巷子的路邊攤,所以不要對就餐環境抱太大期望,而且名氣比較大,所以很多人說服務態度一般。
5.精細潮菜類潮菜除了接地氣的打冷、火鍋以及粿品小吃,還有高端序列——精細潮菜,一般認為現代的精細潮菜始于林自然大師,林自然生前開設了一個菜館,叫大林苑。如果各位錢包還撐得住,下面給大家介紹幾道菜品。
(1)白灼響螺
白灼響螺片
響螺是精細潮菜里比較高級的海鮮了,幾百一斤的價格,兩斤的海螺去殼后再去硬肉后,也就幾兩肉而已,所以非常金貴。白灼響螺的做法是將破殼的海螺,除去硬肉老肉,只需中間細嫩部分,切薄片,在高湯焯熟,再雞油中略燙一遍,淋上雞油而成,步驟不多但做法講究,一般按位計價,一位幾片白灼響螺片就要幾百塊。
(2)凍紅蟹
凍紅蟹
紅蟹是海蟹中肉質最為清甜的一種,幾乎無腥味,咸鮮味卻非常突出。凍紅蟹的做法跟魚飯有點類似,活紅蟹先在冷庫中略凍至蟹麻木,然后迅速放入熱水,避免蟹腳脫落,中火煮熟后再關火燜浸至恢復室溫,撈起后再用保鮮膜蓋住放入冷藏,讓蟹肉遇冷收縮,鮮味更加突出,2小時后即可食用,配的蘸料一般是姜絲陳醋。這種做法,沒有加鹽以及任何調料,全憑紅蟹蟹肉本身的清甜,加上冷藏后鮮味進一步集中,使得鮮味異常突出,成為精細潮菜里的經典之作。這是我自己做的,回頭有空把菜譜附給大家。
凍紅蟹腿肉
(3)豆醬焗蟹
豆醬焗蟹
這道菜一般用的是青蟹,也就是潮汕本地常用的肉蟹,用的豆醬是潮汕本地的普寧豆醬,利用豆醬與水焗熟之后的肉蟹,保留了肉蟹本身的細膩鮮甜,也多了普寧豆醬這種發酵調料帶來的調料鮮香。這道菜在一些海鮮大排檔也可以點。
(4)護國菜
這道菜,是潮菜中人文氣息最重的一道菜了。相傳宋朝最后一個皇帝趙昺逃到潮州時,寄宿于廟里,廟中僧人無米無菜,只能為少帝采摘一些野菜熬煮成羹,趙昺后封此菜為護國菜,一直延傳至今。現代潮菜做法里,護國菜已改用番薯葉,熬煮也要精細得多,用的是高湯打底,所以雖說是野菜羹,但也已經屬于精細潮菜序列了。
除了以上這些相對高端的菜品,精細潮菜里也有很多像苦瓜煲、炒芥藍、芋泥、糕燒雙色、反沙芋等等的普通菜品,所以也不用被前面這幾道菜嚇到,還是有些價格親民的菜的,只不過如果想去那些高檔食肆打卡,還是建議點一兩道高端菜品試試,如果只是想吃那些一般菜品,其實夜糜或大排檔也有,沒必要專門去高端潮州菜館吃。
地點推薦:
(1)建業酒家,汕頭鳳凰山路10號。汕頭最老牌的精細潮菜食肆之一,江湖地位不言而喻,蔡瀾也多次推薦,但據說現在品控稍差。
(2)東海酒家,汕頭丹陽莊長平路123號。也是精細潮菜中推薦的比較多的一家,前面提到的白灼螺片、豆醬焗蟹等等都有,但價格要比建業貴。
(3)大林苑,汕頭天山南路綠園大廈對面。作為林自然大師在世時所開的菜館,基本保留了林自然精細菜譜里的所有菜式,但目前點開各種點評網站,發現林自然大師去世后,大林苑差評如潮,也許是衣缽不能很好傳承的原因吧,各位自行斟酌。
6.早點與其他類最后,我們再講講一些平民早點小吃。
(1)腸粉
潮汕腸粉
一提到腸粉,很多人就會拿來跟廣式腸粉做比較,其實兩者差別還是非常明顯的。
首先是在外觀上,廣式腸粉更注重粉皮的晶瑩透亮,形狀是長條形卷起,中間餡料不多,但可以明顯從外透過粉皮看到里面的餡料,幾乎是粉皮貼著餡料。
而潮汕的腸粉粉皮薄且帶點韌性,不像廣式腸粉那么透明軟糯,雖然粉皮也透,但因為包裹形式上更像荷包,只是稍微松散的把餡料包住,所以沒有廣式腸粉那么容易看清里面的所有餡料。
汕頭腸粉
其次是餡料上,潮汕腸粉延續了其他粿條、粿汁等潮汕早點的風格,餡料豐富,用料非常多,豬肉腸一般還會有蝦、雞蛋、冬菇、豆芽、生菜等等。
最后是淋汁上,廣式一般是特殊調配的甜醬油,潮汕淋醬各地都有所不同,有甜醬油、鹵汁、勾芡鹵汁(潮陽)、花生醬(潮州)、沙茶醬(潮州)等等。
潮州腸粉
汕頭的腸粉,我認為最后撒上的菜脯碎簡直是神來之筆,如果在潮汕只吃一天早餐,我強烈推薦先打卡腸粉。
(2)粿汁
粿汁
潮州鹵水除了獅頭鵝、豬腳等等,也演變出了一些早點小吃,例如粿汁。粿汁,粿的用料與粿條接近,只不過粿條是蒸熟后切成長條,粿汁的粿則有兩種做法,一種是蒸(汕頭的做法),一種是烙(潮州的做法),制熟后剪成三角形的粿角。由于本身是米制品,味道與粿條接近,屬于味道比較淡的食材,所以粿汁的澆頭,一般是各色鹵水,如五花肉、大腸、粉腸、鹵蛋、豆干等等。
粿汁與鹵大腸
最后再淋上鹵汁,一份完美的鹵味早餐就完成了,如果有興趣可以早餐找一家店試一下。
(3)焯肉湯
焯肉湯
潮汕各地都有各種形式的焯肉湯存在,例如最常見的真珠花菜焯肉、益母草焯肉、西洋菜焯肉等等,一般都是一樣適合做湯的蔬菜搭配一兩樣豬肉或豬雜,早餐店很多都有,小吃店也有,單獨吃是吃不飽的,可以跟腸粉或粿等搭配著吃。
前面也說過了,潮汕有吃野菜的飲食習慣,像真珠花菜、益母草就屬于野菜,味道跟一般的菜湯很不一樣,每一種野菜都有自己獨特的香味,可以輪換著吃。
湯里的肉料不僅豐富,制法也相當講究,豬肉一般選用的都是本地豬肉里脊等軟嫩部位,其他的還可以是豬血、豬肝、豬腰花等食材,但不論用的哪種食材,都要求剛熟為度,對火候要求很高,最后才能吃起來彈爽柔嫩。
另外,焯肉的湯跟最后喝的湯是分開的,食用的湯用的是備好的高湯,加一點魚露和鹽等調味,最后淋上已經焯熟的菜和肉上,做法雖然既簡單也講究,值得一試。
(4)粿條湯
豬雜粿條湯
潮汕的粿條湯也是經典中的經典,且不論早餐還是正餐,都可以看到小店里有人在吃粿條湯。潮汕粿條重點在于湯底,一般豬雜粿或海鮮粿用的是豬骨頭熬制的高湯,牛肉粿用的牛骨高湯,跟前面講的焯肉湯一樣,湯底是不用來焯肉和粿條的,都是在清水中焯燙就倒到碗里,最后才倒上骨頭高湯中。
食材方面的選擇非常多,新鮮豬肉、內臟、海鮮、牛肉都可以,一般去潮汕吃粿條老板攤前可選的食材十幾樣以上是非常常見的,個人喜歡豬雜粿與海鮮混搭,像板筋、赤肉、豬心、腎子、粉腸、蝦、蠔、淡菜等等,如果去牛肉火鍋店則喜歡點一份吊龍龍混搭牛肚的牛肉粿條。
豬雜海鮮粿條湯
調味方面,潮汕各地略有差異,但魚露、味精、蒜頭油這幾樣肯定有,部分地區還會有豬油爆過的蔥珠朥、潮汕冬菜等。
一般十幾塊錢的一碗粿條料就有這么多了,尤其天氣比較冷的時候,沒有什么比吃一碗熱乎的粿條湯更幸福的事情了。
(5)糖蔥薄餅
糖蔥薄餅
舌尖里重點介紹的小吃,我認為也是潮汕糖貿繁華的一個縮影,做法也很講究,一般是趁糖還處于融化狀態(110°C左右),將糖反復的拉伸折疊,使之呈現出“多孔”的內部結構,一個中心孔周圍均勻分布著十六個小孔(數量多少與拉伸次數有關系,一般合孔是八次),所以這樣硬糖完全不硬,一嘴下去都是酥脆的口感。
一般出來兜售糖蔥的小販,糖蔥都做好的,餅皮是現做的,一塊餅皮,內包一塊糖蔥,黑芝麻與花生碎若干,香菜一根(不喜歡香菜可以不下),包好后就是一份完美的糖蔥薄餅,入口先是清淡的面皮,中間是堅果的香味,里面的酥脆的糖蔥,以及一絲絲提味的香菜,層次分明。不過糖蔥薄餅一般都是流動攤販,印象中山公園附近有,但我不保證一定在,各位可以碰碰運氣。
(6)潮汕果汁冰
潮汕果汁冰
這也是潮汕對新鮮的另一種詮釋,各色新鮮的水果,加上冰沙、煉奶、砂糖混搭攪拌成果汁冰,夏天必須打卡的美食之一。不客氣的說,很多路邊攤都可以秒殺目前我喝過的大部分網紅飲品,尤其像黃皮果汁冰等耗費工時、對新鮮度要求極高的飲品,真的不是用調味粉挑出來飲品所能比的,如果是夏天來,一定要試試。
(7)其他小吃
潮汕的小吃實在太多太多,礙于篇幅,有些小吃這里就簡單介紹下,不展開描述了。
甘草水果,潮汕吃水果的另一種方式,新鮮水果拌上蜜糖和甘草,多種水果任選,不僅新鮮水果的清甜,還有甘草的回甘,是一種水果的全新打開方式。
廣場豆花,很多人去汕頭都會打卡的美食,也是很多人童年的記憶,以前賣豆花的老伯是挑著個木桶都廣場輪渡附近兜售的,現在貌似有固定門店了,豆花非常嫩,撒的料是紅糖,半融狀態下趁熱吃完就是對豆花阿伯最好的尊重。
砂鍋粥,雖然名聲在外,但在潮汕本地人看來,砂鍋粥雖也出名,但沒到非吃不可的地步。在本地人看來看重的不是砂鍋這個形式,而是下的什么料,什么地都蟹糜、鰻魚糜、豬肚糜,都不會太強調“砂鍋”,而是強調主料。
另外,像各種肉丸(牛肉丸、豬肉丸、達濠魚丸、墨魚丸、豬肚丸等)、各種餅(腐乳餅、豆沙餅、老婆餅、朥餅等)、茶配(姜薯酥、蛋黃酥、)、肉脯(豬肉脯、牛肉脯)、鳳凰單叢茶等,都是可以旅游時順道購買帶回家的手信之類的,這種就就近找個菜市場買就可以了,里面一般都有肉丸,市場周邊一般也都有賣茶和茶配、餅食、肉脯的地方。
各色肉丸
地點推薦:
這里推薦的很多小吃,其實很多路邊攤水平都不錯的,所以不用專門為了吃一碗粿條或者粿汁就跑大老遠,個人建議,就近原則,住的地方樓下方圓1公里范圍內肯定可以找出好幾家腸粉店、粿條店、粿汁店,不用糾結,吃就是了。有一些腸粉店也經營粿條、焯肉湯什么的,所以也可以順便一起試試。
如果想打卡一些網紅店,這里也附給大家。
金新三身人腸粉,已經很多家連鎖店了,所以就近找一家即可,以前總店做得還可以,但我在我家樓下試的分店感覺就還好。
鎮平粿汁,鎮平路01號(近中山路金鳳壇)。
廣場老牌豆花,公園路匯濤花園1樓。一般是早上才有,所以想吃請起早。
亞強果汁冰,中山公園中山路52號之三。品類齊全,如果是黃皮的季節建議試試黃皮果汁冰。
結語這可能是我寫過的,最長的一篇文章,也是我一直以來想寫但遲遲未能完成的一篇,今天也算是大致寫完,可以告一段落了。
也許對于很多人來說,并不想關心潮菜是怎么來的,為什么會是今天這個樣子,甚至很多潮汕人自己也不是很了解,因為對于很多人來說,知道哪里好吃,哪些好吃就足夠了。
確實如此,所以我也花了一半有多的篇幅去介紹大家所關心的美食攻略。但我仍然想把自己所理解的潮菜介紹給大家,雖然作為一個默默無聞的美食po主,但我仍把介紹潮菜視為本分之事。
當然,由于涉及的面很廣,從歷史人文到地理到具體各色美食,以上很多結論我也是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尤其是對潮汕人文美食非常有研究的張新民老師,很多論點在《潮菜天下》中也有更詳細的闡述,本文也是結合各家說法跟資料進行梳理,僅此而已,若有紕漏,也歡迎大家批評指正。如果大家對潮菜很感興趣,我也建議大家買一套《潮菜天下》,這是我目前看到的對潮菜介紹得最到位的一本書了。
關于圖片,因為涉及菜品太多,自己留存的可用圖片不多,所以很多也是百度圖庫下的,侵權刪除。
至于美食推薦,坦白說我也很早就出來讀書工作了,所以回汕頭時間不多,很多店也是基于以往印象,若情況有變,或有更好的店推薦,以及因為不熟悉所以較少提及的潮州、揭陽等地美食好店,也歡迎大家評論補充推薦。
最后,謹以此文獻給所有愛好潮汕美食及潮州菜的各位。
拓展知識:
- 湖州比力奇熱水器官方維修電話10-15
- 1海信42k11p怎么折開(海信42K11P:全方位展示超清畫質)
- 2電視頻道沒了怎么恢復(快速解決方法)
- 3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號碼查詢(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查詢)
- 4艾木歐防盜門沒電打不開怎么辦(艾木歐防盜門沒電無法啟動?解決方法總結)
- 5ENS指紋鎖售后熱線(ENS指紋鎖售后熱線-專業解決您的問題)
- 6打電話顯示關機是什么原因(如何解決手機無法接通問題)。
- 7v500hk1 cs5故障維修(v500hk1 cs5故障維修指南)
- 8創維液晶電視的遙控器怎么調試(創維電視遙控器調試指南)
- 9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
- 10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 - 完善24小時保
-
南京浦口慶東壁掛爐售后電話(如何快速找到并聯系售后服務)
2024-09-12
-
三菱空調廠家售后服務電話24小時(三菱空調外機連接閥怎么開詳細步驟解析)
2024-09-12
-
特靈24小時人工電話(立式特靈空調排行榜2021前十名哪些品牌的產品值得購買?
2024-09-12
-
美的中央空調廠家售后服務電話(中央美的空調變頻美的空調哪種更適合你的家
2024-09-12
-
ATLAS空調售后維修點查詢(如何查找ATLAS空調的官方售后維修服務點?)
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