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科故障代碼查詢(歐科多聯機故障代碼查詢)
前沿拓展:
日前,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在最新報告中指出,iPhone 13系列手機將配備能夠連接到低軌道衛星的硬件,啟用相關軟件功能后,將能讓iPhone 13用戶無需4G或5G網絡就能撥打電話和發送消息。雖然很快該消息被彭博社辟謠,稱蘋果的確正在為iPhone研發衛星功能,但不大可能在2021年就推出,但是可以確認的是,iPhone將增添衛星通訊功能是確定的, 低軌衛星通訊將成為近期電子行業一大關鍵趨勢。
本期的智能內參,我們推薦天風證券的報告《衛星互聯網應用元年:天地萬物互聯時代到來》,揭秘蘋果入場的低軌衛星通訊市場的現狀和趨勢。
來源 天風證券
原標題:
《衛星互聯網應用元年:天地萬物互聯時代到來》
作者: 潘暕 等
一、蘋果入場,低軌衛星將成為關鍵趨勢上周末,一向精準爆料蘋果最新消息的郭明錤發布了一條猛料。他透露iPhone 13,也即蘋果即將于今年秋季發布的最新一代 iPhone,將具備衛星通訊的功能!iPhone 13 將搭載高通開發的特別改進版 X60 基帶芯片。而該芯片支持衛星通訊公司 Globalstar 擁有的 n53 頻段。也就是說,就算沒有4G、5G 移動信號和 Wi-Fi,新 iPhone 也可以發信息、打電話。
彭博社隨后也發表文章,部分確認了郭明錤的宣稱,并且補充說明,最新一代 iPhone 的衛星通訊并不屬于常規功能,而是僅限緊急用途。比如在荒郊野外,或是缺乏 Wi-Fi 和移動信號的場景,用戶可以用有限的衛星通訊功能,進行報警求助。
在衛星通訊模式下,用戶可發送的單條信息會有字數限制,而且在 iMessage 里會顯示為灰色。盡管如此,這種緊急信息還是有獨到之處,比如即使信息的接收方(你設定的緊急聯系人)打開了勿擾模式,仍然能收到通過衛星通訊方式發來的信息,并且會顯示通知。
不過,彭博社文章還指出,新 iPhone 可能僅包含支持衛星通訊的元器件,但并不一定代表配套的功能也會隨 iPhone 13 一同上線。這些功能的正式推出,可能不會早于明年。但無論如何,蘋果入局低軌衛星已成為定局。
高通與衛星通訊全球星一直有著緊密的合作,早在今年二月高通就宣布, 其將在未來的 X65 基帶芯片支援全球的n53 頻段,通過為 n53 提供全球 5G 頻段支持。 其他智能手機品牌若想提供支援衛星通訊的機型,須等到 2022 年采用 X65 基帶芯片。
全球星認為其潛在的設備生態系統將顯著擴展。如果蘋果將要在 iPhone 13 上提供衛星通訊功能,預判其極有可能合作的廠商為全球星。
衛星互聯網可使全地球都能通過寬帶連上互聯網終端,解決現有世界上超 30 億人無法使用互聯網,超 70%地理空間未實現互聯網覆蓋的問題。當前,全球通信市場已達到年均萬億美元規模,而網絡覆蓋范圍還不足地球面積的 10%。由于地理因素限制,信號發射塔數量已接近飽和。
衛星互聯網可使全地球都能通過寬帶連上互聯網終端,解決現有世界上超 30 億人無法使用互聯網,超 70%地理空間未實現互聯網覆蓋的問題。當前,全球通信市場已達到年均萬億美元規模,而網絡覆蓋范圍還不足地球面積的 10%。由于地理因素限制,信號發射塔數量已接近飽和,衛星互聯網因其廣覆蓋、低時延、寬帶化、低成本優勢成為未來發展焦點。同時,作為空間通信基礎設施,衛星互聯網的建設也將為后續全球物聯網提供條件保障。
二、市場展望,三大驅動因素預計 2019 到 2025 年,全球衛星產業收入至少翻倍。隨著太空空間探索的逐步深入,國內外就衛星互聯網紛紛展開部署,2019 年全球衛星產業總收入為 2860 億美元,同比增長 3.20%。預計 2025 年前,衛星互聯網產值可達 5600 億~8500 億美元。
市場潛在用戶或接近 50 億。衛星互聯網的市場規模研判衛星互聯網的目標群體包括 41億人次的航空員工和旅客、3000 萬人次的航海員工和旅客、約占偏遠地區 30 億人口5%~10%(1.5 億~3 億人)的富裕階層、3 億人次左右戶外旅行探險者等。
全球衛星產業總收入(億美元)
美國發射衛星顆數未來占比超九成,中國厚積薄發。細分國家來看,預計到 2029 年全球將在地球近地軌道部署總計約 57000 顆低軌衛星。其中美國將部署 50,000 顆占比 87.7%,中國將加快布局,預計到 2019 年部署 1900 顆占比 3.3%。
2029 年全球近地軌道衛星布局及占比(顆,%)
1、 國際市場:“數字鴻溝“為主要驅動力數字鴻溝指在信息時代工具擁有者和未曾擁有者之間存在的鴻溝。數字鴻溝(DigitalDivide)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托夫勒在 1990 年出版的《權力的轉移》書中提出。美國國家電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 1999 年發布《在網絡中落伍:定義數字鴻溝》報告中明確。
數字鴻溝所體現的差距現象,不僅存在于信息技術的開發領域,也廣泛存在于信息技術的應用領域,并且不著痕跡地滲透在人們的經濟、政治、教育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對信息和網絡技術的擁有程度、應用程度以及創新能力的差別,處于鴻溝不幸的一邊成為“信息窮人”,就意味著很少有機會參與到以信息化為基礎的新經濟當中,也很少有條件體驗到在線的教育、培訓、購物、娛樂和交往,其與“信息富人”之間的信息落差,將導致貧富兩極分化趨勢的不斷加大。
全球平均移動寬帶人口普及率 48%,我國占比已達到 98%,除去中國后全球平均移動寬帶普及率更低,可見海外數字鴻溝凸顯,而衛星互聯網是彌合數字鴻溝的最佳手段。從世界范圍看,衛星通信和地面網絡,是解決電信普遍服務問題的兩種主要通達手段。
過半美國民眾接受并計劃使用衛星互聯網服務。Reviews.org 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美國人準備轉向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SpaceX 的星鏈衛星互聯網服務。調查顯示,在不使用衛星互聯網的受訪者中,55%的人表示,如果星鏈衛星互聯網的連接速度更快,他們會永久使用它,即使它的價格高于目前的互聯網服務提供商。
2、 國內市場: 萬物智聯+地緣政治+軌道資源不可再生2019 年,我國衛星互聯網市場規模接近 700 億元,預計 2020 年我國衛星互聯網市場規模將超過 800 億元。當前,中國在軌衛星數量位于世界前列,我國商業航天市場的逐步開放,將帶動通信小衛星研制、火箭發射、衛星通信系統終端設備與軟件應用市場發展,中國衛星互聯網將迎來高速發展。
“數字鴻溝”問題在我國已基本通過“寬帶中國”戰略解決。自 2013 年“寬帶中國”戰略實施以來,我國的寬帶普及程度快速提升。截至 2019 年 6 月,我國固定寬帶用戶達4.35 億,家庭普及率 86.1%,人口普及率 31.1%,其中光纖寬帶用戶占比超過 91%,遠高于OECD 國家 26%的平均水平。移動寬帶人口普及率達到 98%,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 48%,其中 4G 用戶滲透率 77.6%,遠高于 47.4%的全球平均水平。
隨著 5G 網絡的發展,地面物聯網迎來了廣闊的應用前景,但成本制約其進一步發展。2025 年全球物聯網連接數量將達到甚至超過 270 億。但受限于覆蓋能力及建設成本,以互聯網、傳統電信網、蜂窩網絡等為信息承載體的地面物聯網的發展受到一定制約。
相對于地面物聯網,衛星物聯網在覆蓋范圍、通信容量以及網絡建設等方面有明顯的優勢,尤其是低軌衛星星座系統。由低軌衛星構成的星座系統能夠實現對全球的無縫覆蓋。新興的低軌星座容量提升顯著,如星鏈星座(4 425 顆衛星)吞吐量可達到 23.7 Tbit/s。此外,低軌衛星空間組網不受地面地形與規劃的限制,且在自然災害導致地面網絡被損壞的情況下仍可正常工作。
擁有上述優勢的同時,低軌衛星與終端之間的相對高速運動導致終端在網絡中的接入位置不斷變化,嚴重影響服務的連續性和可靠性。為了保障網絡服務質量,移動性管理是面向 6G 衛星物聯網的關鍵。
地面應用端我們認為低軌衛星互聯網組網完成后將有力驅動以智能汽車產業為代表的大規模車聯網市場行業發展。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披露 2019 年全球汽車產量達到 9217 6 萬輛 2020 年產業受疫情影響較大產業數據失真從中長期看 汽車行業仍將保持穩定發展態勢預計至 2024 年全球汽車產量將達到 11 470 萬 。
全球汽車產量預測(萬輛)
低軌衛星互聯網地面應用增量空間(億美元)
以此產量為基數在全球汽車產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若汽車產業實現由傳統汽車向智能汽車的迭代替換則低軌衛星互聯網地面應用端將會帶來 573.35 億美元增量市場空間。產品單價按照 starlink 終端單價 499 美元臺進行計算。
國內的天通一號、北斗系統均可提供衛星物聯網服務。鴻雁、虹云等低軌星座計劃相繼發布,首個“天基物聯網”被命名為“行云工程”,計劃由 80 顆低軌衛星組成。此外,九天微星的“瓢蟲系列”7 顆衛星于 2018 年成功入軌,在野生動物保護、野外應急救援、車輛船舶監測、物流追溯等領域開展星座物聯網驗證。2019 年,北京國電高科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天啟·滄州號衛星成功入軌,實現了天啟物聯網星座初步組網運行。
境外衛星互聯網一旦完成頻率與軌道占位,我國將可能面臨被迫關閉部分或整個網絡的顛覆性風險當前。隨著美國“星鏈”計劃啟動,全球低軌星座發展已全面進入競爭提速期,空間軌道和頻段這一不可再生的戰略資源將日益緊缺。因此,各國政府力量加速加力介入:美國軍方多項目并行推進“星鏈”計劃星座開發應用、英國政府收購衛星運營商 One Web、加拿大政府斥巨資扶持本國的電信衛星低軌公司(Telesat LEO)、俄羅斯利用俄羅斯國家集團(R o s c o s m o s)統籌加快衛星星座建設。
以上舉動充分說明,各國已經充分認識到軌道頻率資源的重要戰略地位,并加大力度爭相搶占。我國目前僅有 3 顆在軌運行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衛星互聯網建設已經較為滯后。
我國衛星互聯網現狀
另外一個驅動因素是政治不確定性。 2019 年以來美國將多家中國機構與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實體名單”,限制零部件的購買。當前國際形勢日益復雜,可能為通信衛星的發展帶來風險,因此,我國高通量衛星要堅持向自主可控方向發展,包括產業鏈以及軌道的自主可控。
高通量衛星是未來空間網絡基礎設施,軟硬件及管理能力缺一不可,政治的不確定性將給高通量衛星發展帶來挑戰。產業鏈上,我國在電子元器件、應用系統和運營服務等領域能力有待加強。衛星類型上,我國 GEO 高通量衛星經驗相對豐富,但 LEO/MEO 衛星星座需要進一步布局。
全球航天領域的投資近年來明顯升溫,預計中短期內仍將持續增長。類型上,低軌衛星的投資將占據主流。地區上,美國占主導地位,中國資本比例小于 10%,仍有上升空間。
全球資本市場對航天產業的投資
2020 年 4 月 20 日,國家發改委首次將衛星互聯網和 5G、工業互聯網等一起列入信息基礎設施,明確了建設衛星互聯網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演進上的重大戰略意義。在 3GPP RAN 主導的 5G NR(新空口)網絡標準中,非地面網絡(NTN)技術也將衛星和高空平臺作為重要的研究方向,已經有眾多參與方提交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技術報告,并積極推進相關的技術規范制定工作。
國內衛星通信相關政策及重大部署
三、全球公司盤點1、國際公司銥(Iridium)衛星移動通信。 銥系統是美國 Motorola 公司提出的一種利用低軌道衛星群實現全球衛星移動通信的方案。它是最早提出并被人們所了解的低軌道衛星系統。資金的籌集和技術的開發等方面均進展順利。在技術上 Motorola 的技術人員在實驗室里驗證了所有的論證。并在模擬試驗中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銥系統的原始設計是由 77 顆小型智能衛星,均勻有序地分布于離地面 785KM 的上空的7 個軌道平面上,通過微波鏈路形成全球連接網絡。因為其與銥原子的外層電子分布狀況有一定的類似,故取名為銥系統。爾后為減少投資強度,簡化結構以及增強與其他 LEO系統的競爭能力,摩托羅拉公司將其衛星數降低到 66 顆,軌道平面降至 6 個圓形極地軌道,每條極地軌道上的衛星仍為 11 顆,軌道高度改為 765KM,衛星直徑為 1.2M,高度為 2.3M,重量為 386.2KG,壽命為 5 年(最高為 8 年)。
高通入股的全球星(Globalstar)系統。 全球星(Globalstar)系統是美國 LQSS(Loral Qualcomm Satellite Service)公司于1991 年 6 月向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提出低軌道衛星移動通信系統。LQSS 公司是由 Loral 宇航局和 Qualcomm 公司共同組建的一個股份公司。全球星(Globalstar)系統與銥系統在結構設計和技術上均不同。全球星(Globalstar)系統屬于非迂回型,不單獨組網,其作用只是保證全球范圍內任意用戶隨時可以通過該系統接入地面公共網聯合組網,其聯結接口設在關口站。當時全球星(Globalstar)系統已經制定了衛星發射計劃表,計劃在 1997 年底發射 12~16 顆衛星,并于 1998 年發射其他的衛星。
全球星(Globalstar)系統的基本設計思想是利用 LEO 衛星組成一個連續覆蓋全球的移動通信衛星系統。向世界各地提供話音、數據或傳真、無線電定位業務。它是作為地面蜂窩移動通信系統和其他移動通信系統的延伸,與這些系統具有互運行性。此外,它還是一個類似于無繩電話的無線電話系統,但其服務范圍不受限制,同一手持機就可以在世界上任何的地方、任何時間與任何地方的用戶建立可靠、迅速、經濟的通信聯絡。全球星(Globalstar)系統采用低成本、高可靠的系統設計,一個關口站只需要 35 萬美元。
手持機的價格只相當于目前廣泛使用的蜂窩手機的價格,故其服務對象更適合為邊遠地區蜂窩電話用戶、漫游用戶、外國旅行者,以及希望低成本擴充通信的國家和政府通信網和專用網。按目前全球星(Globalstar)系統合作伙伴的分布情況來看,它可以為 33 個國家提供服務,其中包括 14 個歐洲國家,8 個亞洲國家,6 個美洲國家以及其他地區的 5個國家。
傳統衛星服務巨頭 SES、Intelsat、Eutelsat。 其中SES 2018 年銷售額約 24 億美元,Intelsat 22 億美元,Eutelsat16.2 億美元。目前,“三巨頭”都已啟動了自己的高通量衛星計劃,為市場提供更大容量、更快的速率,提升原有網絡服務質量。
傳統衛星供應商業務概覽
Eutelsat 于 2010 年發射了第一顆 Ka 頻段高通量衛星,擁有 90Gbps 容量,并可提供50Mbps 下行速率與 6Mbps 上行速率。公司計劃于 2021 年發射下一代 VHTS 高通量衛星,為歐洲區域的固定寬帶連接和機載連接提供 500Gbps 容量的 Ka 頻段服務。
Intelsat 自 2016 年起啟動“Intelsat EpicNG”計劃,已于 2018 年 10 月完成了由 6 顆GEO 衛星組成的高通量衛星星座,實現全球覆蓋,單顆衛星可提供 25-60Gbps 容量。在設計上,IntelsatEpicNG 主要面向運營商,提供固定流量速率服務,而非面向消費者級的寬帶應用。
SES 于 2016 年 8 月收購 O3b,將其 12 顆 MEO 高通量衛星并入網內,未來計劃用 27 顆MEO 高通量衛星組成星座群。同時 SES 自 2017 年起發射 GEO 高通量衛星,目前已有 3顆在軌。通過 MEO 與 GEO 高通量衛星的復合組網,SES 可以提供低延時、廣覆蓋的衛星通信。系統覆蓋全球 99.9%的區域,單波束可以達到 1Gbps 容量與 150ms 以下的延時。
新進入者:SpaceX,OneWeb,Amazon。隨著低軌星座的成本大大降低,高科技企業紛紛通過 LEO 高通量衛星進入市場,在實現全球互聯網覆蓋的同時,服務于各領域的創新應用。典型的新進入者包括: SpaceX,OneWeb,Amazon。
SpaceX 的 2015 年提出的的 Starlink 星鏈項目計劃于 2025 年完成 12,000 顆低軌衛星的部署,其中第二階段發射 7,518 顆 VLEO 衛星運行在不超過 346km 的超低軌道,時延比LEO 衛星更低。星鏈項目被視作為未來特斯拉等車企實現高級自動駕駛大規模落地的鋪路。目前,特斯拉已為旗下車型配備了必須的硬件,僅需通過軟件升級即可在未來實現完全自動駕駛。據測算,自動駕駛的數據傳輸量約為 40TB/小時。未來特斯拉可以通過SpaceX 的寬帶網絡安全傳輸、管理自動駕駛的海量數據。
OneWeb 獲得了空客、高通、維珍集團等公司的投資,計劃發射約 650 顆 LEO 衛星與1,280 顆 MEO 衛星,在 2022 年初步建成低軌衛星系統,并在 2027 年實現全球覆蓋。其衛星服務的應用場景包括應急救援、空中與海上移動通信、車載蜂窩網絡,并且可以用低成本的用戶終端普及網絡接入,實現農村及偏遠地區覆蓋。同時,OneWeb 與空客合作,共同開發飛行中的 5G 應用,未來的第二代星座有望將速率進一步提升至 2.5Gb/s。
科技巨頭亞馬遜 Kuiper 項目計劃在未來發射 3,236 顆 LEO 衛星,此項目旨在為數千萬缺乏基本寬帶互聯網接入的人提供高速、低時延的互聯網服務。同時,LEO 星座可以為亞馬遜 AWS 云服務垂直整合產業鏈。目前亞馬遜 AWS 已提供地面基站服務,為客戶提供衛星通信、AWS 云服務接入、數據處理、運營優化等服務。未來隨著 Kuiper 衛星組網的建成,亞馬遜可以擁有自主可控的衛星資源,為各行各業的通信衛星應用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
2、 國內公司:中國星網集團成立+民營初創型公司百花齊放中國衛星市場在過去幾乎是國家包辦,市場力量非常微弱。在衛星與火箭制造的極高壁壘下,資金投入大、開發周期長,都是讓社會資本望而卻步的原因。但隨著衛星開發模式、發射模式的改變,衛星的入門成本得到了大幅降低,從數十億級別降到了千萬級別,供給側迎來了利好。
而在需求側,通信衛星在未來將緊密地與信息化社會相連,帶來的商機遠遠高于傳統的廣播通信應用,數據傳輸業務、天基互聯網等新機會創造了廣闊的市場需求。因此,隨著供需兩側的推動,將會有更多的市場力量進入到高通量衛星領域,不僅帶來資本,也帶來新的發展思路與新的業務模式。
我國低軌衛星互聯星座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既包括大型央企亦包括民營初創型公司。目前,從事商業航天的初創型公司有近 20 個。另外,根據公開消息,我國衛星互聯網國家隊——中國衛星網絡通信集團公司正在籌備中。
低軌通信衛星星座實現全球覆蓋,可為全球用戶提供低延時、高帶寬、全球無縫覆蓋、靈活便捷的互聯網接入服務。多家企業提出了建設低軌通信衛星星座,包括“鴻雁”星座、“虹云”工程等。
2020 年 1 月,銀河航天首發星發射成功,這是我國首顆由商業航天公司研制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可通過衛星終端為用戶提供寬帶通信服務。5 月,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天基物聯網星座的首發星行云二號 01、02 星發射升空。上海歐科微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低軌通信衛星星座“翔云”,為行業用戶提供天基物聯服務。
吉利集團也于近年開始布局衛星互聯網,2020 年與中國移動等多家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低軌衛星通信、自動駕駛等領域合作,并為全球客戶提供航天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和應用方案。北京國電高科科技有限公司建設運營的物聯網星座“天啟”星座已有多顆業務衛星在軌,服務于全球物聯網數據業務,支持物聯網向海洋、沙漠、森林等區域延伸,助力萬物互聯。
1、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
2021年 4 月 29 日,經國務院批準,公司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列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名單。公司業務涉及衛星互聯網的論證設計、研究試驗、工程建設、工程服務、運行控制、運營管理等多個領域。同時,衛星互聯網系統軟硬件和系統衍生產品的標準制定、檢測鑒定、產品認證、網絡與信息安全、系統防護及相關技術服務也將由公司作為主要責任人,預計公司將成為我國商業衛星發射主要承包單位。
2、航天科工:“虹云工程“協同 “行云工程”實現星座構,打造天基物聯網
1999 年,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成立,2001 年正式更名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2017年,航天科工完成改制,由全民所有制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名字變更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為世界 500 強企業之一。
在低軌衛星領域,航天科工提出“虹云工程”。“虹云工程”是我國首次提出建立基于小衛星的低軌寬帶互聯網接入系統。“虹云工程”預計將一共發射 156 顆衛星,最終將構建一個覆蓋全球的低軌 Ka 寬帶通信衛星系統,以天基互聯網接入能力為基礎,融合低軌導航增強、多樣化遙感,實現通、導、遙的信息一體化。“虹云工程”將分三個階段,2018年已發射第一顆技術驗證星;到 2020 年末,將發射 4 顆業務試驗星,使用戶進行初步業務體驗;到“十四五”中期,則將實現全部 156 顆衛星組網運行,完成業務星座構建。2018 年 12 月發射的工程首星“武漢號”是我國首顆低軌寬帶通信技術驗證衛星,搭載通信主載荷、光譜測溫儀和 3S 載荷,后續將以“武漢號”為基礎,開展低軌天基互聯網試驗與應用示范。
3、航天科技:“鴻雁星座”預計在 2022 年建成并投入運營
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于 1999 年正式成立,2013 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設立董事會。2017年,航天科技完成了公司制改制,由全民所有制企業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企業名稱變更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航天科技為世界 500 強企業之一。在低軌衛星領域,航天科技將運營低軌通信衛星項目“鴻雁星座”。“鴻雁星座”將由 300 多顆低軌小衛星及全球業務處理中心組成,具備全天候、全時段及復雜地形條件下的實時全球雙向通信能力,實現“溝通連接萬物、全球永不失聯”。“鴻雁”一期將由 60 顆核心骨干衛星組成,主要實現全球移動通信、物聯網、導航增強、航空監視等功能,預計于 2022 年建成并投入運營;二期則將實現全球任意地點的互聯網接入,預計于 2025 年完成建設。
2018 年12 月,航天科技已發射了“鴻雁星座”首顆實驗衛星“重慶號”。這顆實驗星配置有 L/Ka頻段通信載荷、導航增強載荷、航空件事載荷,將實現“鴻雁星座”關鍵技術在軌試驗。航天科技擁有 8 個大型科研生產聯合體、11 家專業公司和 13 家上市公司,科研生產基地遍及北京、上海、西安、深圳、香港等地。目前,航天科技擁有“實踐十三號”高通量衛星。航天科技于 2018 年在重慶成立東方紅衛星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由該公司負責建設與運營“ 鴻雁星座”這一低軌衛星項目。
4、銀河航天:2020 年 1 月成功發射首發衛星
銀河航天成立于 2018 年,為國內民營商業航天的獨角獸企業,,計劃發射上千顆低軌 5G通信衛星,在 1200 km 的近地軌道組成星座網絡,讓用戶可以高速靈活地接入 5G 網絡。 2020 年 1 月完成首顆 200 kg 量級衛星發射并進入預定軌道,為我國首顆低軌寬帶 5G 衛星。其公司研發人員由航天、互聯網、通信或電信以及工業生產等四大塊組成,與Starlink 項目人員結構安排類似。
2020 年 1 月 16 日銀河航天成功發射首發星,該衛星是一顆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目前,該星已成功開展了近一年的星地通信聯試,完成了信關站信標跟蹤對比測試、衛星信道特性測試、通信業務呼叫流程以及相關的通信性能驗證等一系列測試用例,同時基于信關站和衛星用戶波束的覆蓋范圍,開展場景場地適應性測試,驗證了低軌寬帶衛星的通信能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低軌衛星通信系統測試方法,為后續低軌衛星座的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測試數據支撐。
5、 九天微星:已形成從衛星設計研制、通信系統到行業應用的商業閉環
北京九天微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于 2015 年 6 月成立,目前已形成從衛星設計研制、通信系統到行業應用的商業閉環,并開發出針對衛星通信、LTE、NB-IOT 的物聯網終端,還計劃于 2022 年完成 72 顆物聯網衛星在全球的部署。九天微星的應用重點領域是航天教育業務以及衛星物聯網業務。
2017 年 8 月九天微星計劃實施,發射了 72 顆低軌衛星,組建物聯網星座。2018 年 2 月,教育共享衛星“少年星一號”成功發射,負責無線電存儲及轉發,并進行空間成像試驗等活動。同年 12 月瓢蟲系列 7 顆衛星成功發射,并將在野生動物保護、野外應急救援等領域開展物聯網系統級驗證,為后續服務行業客戶奠定基礎。
智東西認為, 回顧歷史,衛星互聯網并不是一個新概念,衛星通信和地面通信的競爭和合作 的格局長久存在,并且還將延續。當前入局衛星互聯網的公司眾多,競爭生 激烈。而最大兩個公司StarLink 和 OneWeb 多次成功升星,也讓我們看到全球性衛星互聯網星座建成的曙光。而我國衛星互聯網的建設也已經到了一個力所能及且刻不容緩的階段,未來我國也會誕生1-2 家 Space X 和 OneWeb 級別的航天公司。
拓展知識:
- 湖州比力奇熱水器官方維修電話10-15
- 1海信42k11p怎么折開(海信42K11P:全方位展示超清畫質)
- 2電視頻道沒了怎么恢復(快速解決方法)
- 3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號碼查詢(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查詢)
- 4艾木歐防盜門沒電打不開怎么辦(艾木歐防盜門沒電無法啟動?解決方法總結)
- 5ENS指紋鎖售后熱線(ENS指紋鎖售后熱線-專業解決您的問題)
- 6打電話顯示關機是什么原因(如何解決手機無法接通問題)。
- 7v500hk1 cs5故障維修(v500hk1 cs5故障維修指南)
- 8創維液晶電視的遙控器怎么調試(創維電視遙控器調試指南)
- 9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
- 10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 - 完善24小時保
-
南京浦口慶東壁掛爐售后電話(如何快速找到并聯系售后服務)
2024-09-12
-
三菱空調廠家售后服務電話24小時(三菱空調外機連接閥怎么開詳細步驟解析)
2024-09-12
-
特靈24小時人工電話(立式特靈空調排行榜2021前十名哪些品牌的產品值得購買?
2024-09-12
-
美的中央空調廠家售后服務電話(中央美的空調變頻美的空調哪種更適合你的家
2024-09-12
-
ATLAS空調售后維修點查詢(如何查找ATLAS空調的官方售后維修服務點?)
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