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超碰97香蕉|色婷婷日日躁夜夜躁|亚洲一区欧美一区在线播|久久久久久性高|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

歡迎來到同城快修-附近家電維修、家電清洗、家電安裝服務平臺

24小時家電維修熱線:

400—1558638

當前位置:主頁 > 空調 > 維修資訊 >

美的酒吧中央空調維修(美的 空調 維修)

發(fā)布日期:2022-12-26 11:33:56 瀏覽:
美的酒吧中央空調維修(美的 空調 維修)

前沿拓展:


欽文 但漢松 張偉劼

5月29日,在南京大學出版社和先鋒書店共同舉辦的“守望者·傳記&訪談”閱讀分享會上,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三位老師——德語文化學者欽文、英語系教授但漢松、西班牙語系副教授張偉劼,圍繞貧困、死亡、愛、戰(zhàn)爭、流亡與文學之間的“相愛相殺”,探討了世界文壇巨匠的真實人生與虛構世界。澎湃新聞經南京大學出版社授權,刊發(fā)講座的錄音整理稿。

活動現(xiàn)場

傳記與訪談

欽文:有朋友說今天講座的主題太沉重了。但這些關鍵詞是很多作家要面臨的境遇。但我們今天肯定不僅僅是圍繞這三個詞。既然是談傳記,首先我們破一下題,說一說傳記這件事情。兩位老師如何看待傳記,尤其是以文學家作為傳主的傳記?你們平時會去讀傳記嗎?讀傳記的原因是什么?

但漢松:我們不僅是在談傳記,我們是在談作家傳記,這是一個非常不一樣的傳記亞類型。因為很多成功名流的傳記受到讀者青睞,大家去閱讀是為了獲得成功人生的樣本,期待的是一些心靈的雞湯、人生的法則。但是讀作家的傳記時,很多時候其實會讀到一些糟糕透頂?shù)纳睿锩娉錆M了狗血的情事、狂暴的生活、黑暗的秘密。

很多時候,普通讀者閱讀心愛作家的陳年往事,就如同進入一段復雜的愛欲關系。我們讀這樣的傳記作品,希望更好地去了解一個對我們生命至關重要的人,試圖搞清楚為什么這個作家可以用文字擊中我們的心靈。當然,我們也會有一顆八卦的心,他們的人生通常灑滿了狗血,遠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

讀完作家傳記后,很多時候我們會經歷一種幻滅:哦,原來文學偶像有如此不堪的過去!但在這種幻滅之后,我們往往又會進入一種更深層次的同情性的理解。作家被生活所塑造,但他們的文字又大于他們的生活。他們所經歷的這種復雜性、含混性,其實和我們自己的人生是一樣的。讀完傳記、訪談,再回去重讀他們的文學作品,又會開啟一些新的暗門。

所以,我覺得讀作家傳記,至少有三方面的好處。一方面,當然是了解他們的生活世界到底是什么樣子,相當于歷史細節(jié)的一次個案考察。另外就是了解他們所處的文學關系網(wǎng),因為作家往往是在文學圈子里成長起來的,同道之間相互崇拜、嫉妒、影響,這些都很有意思。最后,好的文學傳記本身也是非常出色的文學批評作品,比如傳記作家寫勞倫斯的時候,不是簡單講他寫了什么,一定還會有一些對作品本身的評論。這也是作家傳記非常吸引我們這些文學批評從業(yè)者的一個原因。

張偉劼:其實作家的人生和作家講的故事之間的關系是非常有趣的,有的時候作家會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他的故事,作家的人生和他的小說之間有著很多的相似。

傅雷先生講過一句話:“赤子孤獨了,會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有些作家自己的人生非常平淡,他們更情愿在自己的書房中創(chuàng)造出一個非常精彩的虛擬世界。這一點我覺得在波拉尼奧身上體現(xiàn)得特別明顯。我們看波拉尼奧的人生,年輕的時候確實也經歷過一些很瘋狂的事情,但就他大部分的人生來講,特別是他定居西班牙之后,似乎可以寫進傳記里的東西、可以挖掘的八卦是很少的。與之形成對照的是,他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想象出了一個非常吸引人的世界,在《2666》這本巨著里面,有一部分專門寫墨西哥和美國邊境的一座城市里接連發(fā)生的女性遇害案件,一段接著一段,寫的如此血淋淋、如此赤裸,給人印象非常深刻,但事實上波拉尼奧從來沒有去過美墨邊境,他主要是根據(jù)新聞報道和自己的想象來創(chuàng)作這些故事。

《加西亞·馬爾克斯訪談錄》

我們讀《加西亞·馬爾克斯訪談錄》,馬爾克斯面對不同的記者講起自己的人生會給出不同的版本,我也在其他的馬爾克斯傳記當中讀到過一個很不一樣的馬爾克斯。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有墨西哥作家恩里克·克勞澤寫的馬爾克斯。在他的筆下,馬爾克斯是一個言語和行動很不一致的人,他可以在演講、小說中控訴社會的不公,為拉丁美洲的公平正義吶喊。但根據(jù)克勞澤的描述,在實際生活中他是一個仰慕權力、追求奢華生活的人,用西語里面一個用來描述某種知識分子的短語來講,叫做“魚子醬左派”。這樣的人一面鼓吹公義,一面享受高級生活,同時把自己偽裝得很好。但是這只是馬爾克斯生活的一面。每一個作家的生活應該說都是多面的,就看是從哪一方面表現(xiàn)這個作家。

欽文:“守望者·傳記”系列有自己的定位,一般是中等篇幅的傳記作品。關于作家,尤其是大作家的傳記作品可能有很多,我想出版者、學者、廣大讀者都有自己的選擇標準。在這里我想聽聽兩位老師的意見:哪種類型的傳記對學術研究來講更為重要?哪一種傳記普通讀者會更感興趣?

但漢松:我覺得普通讀者通常會選暢銷書排行榜上的傳記,因為比較有話題性,這類傳記往往聲稱會給傳主做一次大揭秘,讓我們看到他們不為人知的一面。這樣的傳記作家不一定是專門去研究這些作家的,很多時候只是出于選題的投機性。一些大作家的文學遺產執(zhí)行人往往非常痛恨這樣的傳記作家,他們覺得這會對文學家的形象產生很大的影響。還有另外一類傳記,就是獲得作家本人或后人授權的傳記,好處是原始資料特別豐富。但是出于公關的考慮,也可能會刪除過濾一些敏感內容,從而維護作家的形象。這樣的傳記往往非常厚,七八百頁,事無巨細什么都有,但很難找到作家的秘密。

我建議專業(yè)讀者還是以資料性為主,因為它里面有很多書信、訪談,或者對家族史、朋友圈的考證,這是非常重要的,是一手的研究素材。但對于絕大多數(shù)讀者來說,南大社的這種傳記系列就比較合理:不一定是最權威的、最厚的,但是可讀性強,較好地平衡了故事性和資料性。

《雷蒙德·卡佛訪談錄》

張偉劼:我自己更感興趣的一種傳記是自傳,作家自己寫自己的經歷。但自傳又分兩種,一種是作家告訴你:我寫的這本書就是我的自傳;還有一種自傳是作家的虛構作品,在當中可以很明顯看到作家自己的經歷,我認為這算是西語文學的一種傳統(tǒng),比如《堂吉訶德》里就能讀到塞萬提斯的冒險經歷。西語作家很喜歡寫關于作家的故事。《雷蒙德·卡佛訪談錄》里面,卡佛說他不愿意去寫、不傾向于去寫作家的故事,他不想讓作家成為他的虛構人物。而西語文學可能恰恰相反,有很多作品的人物就是作家本身。我個人還是更喜歡讀作家自己寫的傳記,不管是作家寫自己,還是作家半寫自己半編故事,都非常精彩。

欽文:有些作家不喜歡寫自傳。無論是自愿的還是被迫的,或者是出于其他考慮,他可能會接受訪談這樣的形式。在我們“守望者·訪談”系列當中,有不少作家的訪談錄,有些是作家與固定談話對象的系列訪談,有些是與不同人的對話,然后結集成書。我想請兩位談一談:你們怎么看待訪談錄這樣一種文體,以及它在多大意義上有傳記性或非傳記性?

但漢松:我覺得訪談錄是對傳記很好的補充,但是兩者其實不能相互取代。如果說傳記更像是用文字來給作家畫肖像的話,那么訪談錄在我看來,更像是戲劇演出,在里面你可以真實地感受到你心愛的作家如何與人交談,而你仿佛就在他們旁邊豎耳偷聽。所以,訪談錄更具有現(xiàn)場感。

但是另外一方面,這種現(xiàn)場感、表演性可能也會帶來一些麻煩。作家在接受訪談的時候,可能會撒謊。成名后,他們可能經歷過無數(shù)次類似的訪談,他會給訪談者一些套路化的答案。當然,有時候你也能感覺到他們真性情的一面。我讀卡佛的訪談,覺得他總體來說還是很誠實的,有一種鮮明的個性躍然紙上。

張偉劼:剛剛但老師說訪談是一種戲劇性的演出,這一點可能在西語作家的身上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講西班牙語的人本身就是喜歡開玩笑的,而且他們會覺得你杜撰得越精彩,說明你能力越高超。所以我估計如果今天馬爾克斯也坐在先鋒書店的臺子上,我們把《馬爾克斯訪談錄》里面同樣的問題再問他一遍,他絕對會給出不一樣的回答。

貧困與文學

欽文:我們讀作家傳記的時候,往往也會有這樣一種感覺,有的作家在訪談時搖身一變成了段子手,雖然其實可能有商業(yè)因素在起作用,但似乎有意無意一直在重復這樣一個主題:我想過上更好的生活。這就涉及我們今天要談的一個話題:貧窮。

很多作家在成名之前,貧困或者說經濟的拮據(jù)往往會是很常見的狀態(tài)。在多大程度上,拮據(jù)的生活是促使其創(chuàng)作的原因?還是說創(chuàng)作是他面對這樣一種生活窘境的治療?我想聽兩位老師談談:在你們各自研究的對象中,有哪些作家的創(chuàng)作與貧困密切相關?

張偉劼:想想我自己讀過的西語作家,可能貧困與他們的寫作之間沒有特別必然的聯(lián)系,既有那種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寫出很好的作品的,也有那種在貧困當中寫出好作品的作家。但是我印象中那些最經典的偉大作品,往往是誕生于貧困之中。馬爾克斯寫《百年孤獨》的時候是辭掉了自己的工作,向親戚朋友借了點錢,然后把自己在家里面關了大概有一年多的時間,寫出了《百年孤獨》。對于拉美的現(xiàn)代作家來說,貧困可能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這和拉丁美洲的現(xiàn)狀之間有必然的聯(lián)系——拉丁美洲作家是在一種欠發(fā)達的狀況下去寫他們的作品的,相較于在英美國家,在拉丁美洲當作家要更為貧困。加萊亞諾曾經說過——這是有數(shù)據(jù)作為支撐的:拉丁美洲只有百分之五的人買得起冰箱。在這樣一種狀況下,作家寫出來的小說可能都沒有很大的市場,所以他們不得不在寫作之外再打一份工。

我們知道很多拉美作家會兼一份職,其中最多的是新聞記者。像馬爾克斯、略薩、加萊亞諾等,他們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一邊當記者寫報道、寫新聞,一邊去搞文學創(chuàng)作的。還有很多拉美作家除了貧困之外,在政治上也受到很多限制,其中很多人在歐洲流亡,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這方面,我想加萊亞諾的例子最能說明問題。20世紀70年代,加萊亞諾的名字已經上了烏拉圭和阿根廷軍政府的黑名單,不得不流亡,他是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沒有保障的情況下去完成很多創(chuàng)作的。

但漢松:在這些作家當中,曾經最窮的、日子最苦的就是雷蒙德·卡佛。卡佛苦到什么程度?當時他和妻子瑪麗安育有兩個孩子。他一直想成為職業(yè)作家,愛荷華作家工作坊當時錄取了他,然后他們全家就開車過去,但是身上據(jù)說只有一美元,開到半路連油都沒有了。怎么辦?他老婆就去路上的快餐店打小時工,賺到錢去加油。可能有讀者會打抱不平:憑什么卡佛不去打工?因為瑪麗安特別寵愛他,她覺得卡佛來到這個世界有他的使命,他就是要成為一個偉大的作家。所以她愿意去打很多工養(yǎng)活她的老公,讓卡佛有一個相對沒有干擾的環(huán)境去寫作。試想,如果瑪麗安來自富貴的家庭,那么按照卡佛的說法,他可能會寫出比《2666》更長的長篇小說。他為什么不能寫長篇小說?卡佛的解釋是,家里太窮了,每天都是一地雞毛,想著賺奶粉錢,想著該怎么付電費和水費。孩子天天在那兒哭鬧,老婆又在外面打工,他只能窩起來寫短篇小說,因為這些文字迫切地需要發(fā)表和換錢。

所以,貧困一直以來刻入卡佛的骨髓。當你出身貧寒,那么寫作這件事情其實就是破釜沉舟的抉擇,你是在放棄了正常謀生的飯碗,去做一件成功希望很渺茫的事情。你可能會成為大作家,但更可能會一直籍籍無名。生活其實很殘酷的,更大的概率就是你永遠都寫不出來好作品,永遠都沒有辦法被世人認可。卡佛從最開始寫作,到最后被美國文壇關注,中間差不多花了十年的時間。《雷蒙德·卡佛訪談錄》提到一個特別感人的細節(jié):他的短篇小說第一次被“年度最佳美國短篇小說選”收錄的時候,他捧著雜志上床睡覺。那是他人生的巔峰時刻,但是為了這一天,他犧牲了很多東西。所以,貧寒子弟從事文學,往往更加渴望得到承認,更害怕失敗,更退無可退,而且也更容易禍害家人。瑪麗安就是典型的例子,她為了給卡佛創(chuàng)造寫作條件,甚至給他單獨租了一個公寓,讓他住在那兒寫作,但最后兩人婚姻還是走向了破碎。

在我看來,貧困對于天才作家來說,某種意義上固然是一筆財富,它讓你知道社會底層是什么樣子,讓你意識到普通人是怎樣在油鹽醬醋里掙扎。如果不是親歷這種貧困,卡佛也沒有辦法寫出那種骯臟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但另外一方面,我認為不應該過分浪漫化貧窮。貧窮其實是對文學創(chuàng)作非常大的干擾,如果他更早獲得了承認,也許卡佛會寫出更多更好的東西。

貧窮并不是作家的繆斯,很多時候其實就是痛苦之源。如果雷蒙德·卡佛當時有錢,試問誰敢去刪他的稿子呢?就因為他沒有錢,所以編輯把他原本寫得非常好的短篇小說刪成了極簡主義。他其實對一些刪改是很憤怒的,但是沒有辦法,因為是窮困潦倒的小作家,在出版社那里沒有話語權。相比之下,我還是寧愿謳歌財富,我也希望更多的作家早日實現(xiàn)財富自由,能夠有一臺哈雷或者瑪莎拉蒂,能夠隨時去遠方旅行,不用擔心朝九晚五,可以過自由而無用的生活,我覺得那才是屬于作家的體面。

愛與文學

欽文:但老師剛才說不要把貧困浪漫化,對于很多正在練習寫作或者夢想成為作家的人來說,這無疑是必須要清醒看到的現(xiàn)實。作為普通階層出來的人,當你決定要以寫作為業(yè),注定在經濟方面是要冒險的。這樣的例子在世界文學中數(shù)不勝數(shù),但是最終我們能夠看到的,多半是那些后來成功的作家。那些“失敗者”的苦難挫折是我們根本就不知曉的。

剛才但老師講到卡佛的妻子,她覺得幫助卡佛寫作是她的使命,因為這是一個天才作家。可能很多人不太理解這種心態(tài),但是我們看那些藝術家、文學家的女恩主,大多是這樣一種心態(tài)。這里自然過渡到我們下面一個話題——愛。

我們剛才講的恩主和被贊助人之間的關系,如果是夫妻,那也就會包括情愛,但是還有一種超越情愛的大愛,這種大愛其實就是對文學本身的摯愛,所以她才會有這種使命感,要去贊助一個作家或藝術家,讓他為這個世界留下好的作品。當然,愛本身也是文學中很重要的主題。所以我想請兩位同行給我們聊一聊你們各自研究的領域中,作家對愛情的態(tài)度,以及他們在作品中如何處理愛情這一主題。

張偉劼:西語文學當中也有很多以愛情為主題的作品。中國人比較熟悉的,比如聶魯達的《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這部作品的中譯本就有不下十種,聶魯達在他的這些詩中寫到了很多情人。當作家把他們的情人寫進詩中的時候,其實那個美的形象也不再是情人本人了。

作家之間有時候因為情感甚至會發(fā)生一些沖突,文學史上有很多這樣的逸事。比如巴爾加斯·略薩曾經在一個酒吧里面打過馬爾克斯一拳,據(jù)說就是為了一個女人。這兩位老兄都不算是對自己的伴侶特別忠誠的,可能會在情場上發(fā)生一些沖突,加上在文學上和政治觀點上兩個人又互相有一些看不上,而這種沖突在評論家眼里會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但漢松:很多人讀這些偉大的文學作品,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家對愛有比較大的困惑,所以想看一看小說里面的情愛是什么樣子,仿佛里面存在著關于愛情的密碼。但是,當你打開作家的傳記,會感覺到其實他們的生活是一團糟的,他們能夠講很雋永的故事,但是他們其實照樣過不好自己的一生,他們也是在巨大的困惑和彷徨當中,反復陷入相愛相殺的愛情迷局。

就拿卡佛來說吧。瑪麗安十六歲就嫁給卡佛,最后卻被他無情拋棄。瑪麗安懷孕時,挺著大肚子去打工,為了給卡佛買他人生中第一臺打字機。因為懷孕,瑪麗安被迫輟學,無法圓自己的律師夢;瑪麗安整個人生完全是在為卡佛奉獻,奉獻了二十年,最后變成了前妻。兩人的婚姻故事我就不說太多了,但如果你了解一個大概,就會有一種道義上的憤怒,覺得卡佛這個人不配談愛情、不配談婚姻。但是讀傳記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事實其實遠比前面說的更復雜。他和瑪麗安的關系到離婚以后其實還很好,瑪麗安并不恨他,兩人每年圣誕節(jié)都會打電話,他也會給瑪麗安寄錢貼補家用。最后卡佛死的時候,瑪麗安依然是愛著他的。

勞倫斯是和自己老師的妻子私奔了,兩人到處流亡,生命的最后十年基本上沒有回自己的祖國。這兩個人性格都比較強勢,相互家暴。但另一面,你會發(fā)現(xiàn)兩個人相愛相殺,勞倫斯每次跟妻子打完架以后,甚至是妻子有了外遇或離家出走之后,兩人又會愛得如膠似漆,覺得離開對方沒法活。我們在傳記里看到這些,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但這就是愛情,一個亙古難測的謎。這些作家當然沒有找到愛情謎題的答案,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在不斷的嘗試和挫敗中度過這一生的。

戰(zhàn)爭與文學

欽文:剛才但老師說,很多人去讀文學作品,尤其是愛情主題作品的時候,希望從中獲取一些答案,或者說是獲取一些可以借鑒的東西。而事實上,正如但老師所說,作家自己的日子可能過得很糟糕,在座的可能有看過浪漫愛情片《成為簡·奧斯汀》的,而現(xiàn)實生活中,簡·奧斯汀并沒有找到她心目中的達西。這就說明了作家自己的人生與其作品中的世界的反差。但這其中也有關聯(lián),就是有的作家一生去追求愛情或者渴望愛情,于是便會在作品中建構一個不同于自身感情經歷的愛情世界。

除了愛情之外,另外一個主題,我們覺得這一輩子或者在漫長人生當中不會去經歷的,但是可能某一天它就切切實實發(fā)生在我們的身邊,或者在世界的另外一端,那就是戰(zhàn)爭。所以今天我們也想談一談戰(zhàn)爭、流亡和這個世界上出現(xiàn)的各種各樣的巨變對于作家人生的影響,以及對于作家創(chuàng)作主題的影響。

張偉劼:西語文學中自然有很多作品直接和戰(zhàn)爭相關,因為作者自己參加過戰(zhàn)爭,比如塞萬提斯。波拉尼奧自己雖然沒有經歷過戰(zhàn)爭,但他特別喜歡讀“二戰(zhàn)”的歷史,對“二戰(zhàn)”當中的一些重大戰(zhàn)役如數(shù)家珍。我們讀《波拉尼奧的肖像》,就知道波拉尼奧對“二戰(zhàn)”非常著迷。

《加萊亞諾傳》

其他的一些拉美作家,在他們的書中雖然看不到這種非常直接的對戰(zhàn)爭的描繪,但是我們會看到非常鮮明的反戰(zhàn)反暴力的主題。像加萊亞諾,他并沒有真正經歷過戰(zhàn)爭,但是對于當時的拉美作家來說,他們事實上經歷的是一種內戰(zhàn)——20世紀70年代,拉丁美洲的那些軍政府對知識分子進行迫害,他們不得不去流亡。加萊亞諾在回憶這一段經歷的時候寫了一本書叫《愛與戰(zhàn)爭的日日夜夜》,這里面很多的體驗其實就是一個經歷戰(zhàn)爭的人的體驗,而且經歷的是內戰(zhàn)。傷害你的人不是侵略者,傷害你的人是你的同胞,是跟你講同樣一種語言的人,甚至有的人原來就是你的鄰居、你的好朋友,因為這樣的一種政治環(huán)境,他跟你反目,然后他成了你的加害者,這里面有很多非常慘痛的體驗。而對于拉丁美洲來說,軍國主義實際上一直是阻礙拉丁美洲現(xiàn)代化的障礙。

但漢松:戰(zhàn)爭對于英美作家其實影響非常大。一個是雷蒙德·錢德勒,他參加過“一戰(zhàn)”。D.H.勞倫斯也經歷過“一戰(zhàn)”,雖然沒有直接參戰(zhàn),但戰(zhàn)爭對他的影響很大。你可以想象一下,他每天的朋友圈里,都是關于戰(zhàn)爭的爭吵:支持德國,還是支持英國?支持戰(zhàn)爭,還是反對戰(zhàn)爭?戰(zhàn)爭這件事對于這些作家來說,不僅是國際政治事件,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個思想危機,“一戰(zhàn)”帶給一代歐洲知識青年巨大的幻滅感。

面對戰(zhàn)爭給歐洲造成的巨大災難,大家會反思:西方的啟蒙理性、現(xiàn)代性,到底會把我們帶到哪里?維多利亞時代有一種昂揚向上的進步主義、樂觀主義,但 “一戰(zhàn)”造成了一種巨大的末日感,人們覺得西方文明是沒落的,西方文明是危險的。在這樣的廢墟之上(不僅僅是戰(zhàn)爭的廢墟,也是艾略特說的那種道德荒原),我們該如何重建價值觀,重新想象國家和民族身份。戰(zhàn)爭經歷不僅僅是這些青年作家的成年禮,而且會促使一代人產生思想的轉向,包括文學風格的轉向。譬如,“二戰(zhàn)”之后存在主義就非常流行。

《約瑟夫·康拉德傳》

此外,我還想簡單聊聊另外一個話題:流亡。建議大家關注一下康拉德的傳記。在我看來,康拉德是20世紀最偉大的文學流亡者。眾所周知,康拉德是波蘭裔的英國作家,但是他的身份遠比這個要復雜。康拉德生于現(xiàn)在的烏克蘭,他的父母是波蘭人,當時烏克蘭還沒有復國,但在之前波蘭人是烏克蘭的主人,奴役了烏克蘭的農奴,維持自己的貴族生活。后來,波蘭被俄國吞并,主人變成了奴仆。康拉德童年時,他的父母一直致力于波蘭復國主義、民族主義運動。所以,他的身份是非常曖昧的。從法律上來講,他是俄國國籍,但在文化上,他又是生在烏克蘭的波蘭人。之后,他離開了這片土地,加入英國國籍。很多學者批評康拉德政治保守主義,因為他在新的祖國比英國人還愛英國。這樣的流亡不僅是政治流亡,實際上更是一種多重意義的精神流亡。

讀康拉德后期的小說,包括《在西方的目光下》和《間諜》,你會感覺到他不斷在思考所謂的“波蘭問題”。雖然他后半生沒有回到波蘭,但波蘭始終他的故國。波蘭是典型的“間于齊楚”,一方面深受俄國斯拉夫文化的影響,另外一方面又是西歐的文化。波蘭是要走向斯拉夫化,還是要走向西歐化?他不斷在參與這樣的思考和論戰(zhàn)。但是,他晚年又和自己的祖國非常隔閡,不和任何僑居英國的波蘭裔交往。所以,這個人對故國的態(tài)度和納博科夫還不同,非常復雜。讀康拉德傳記的晚年生活,我們也能從中獲得一些關于當今烏克蘭困局的思考。

責任編輯:臧繼賢

校對:欒夢

拓展知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婷婷综合一区二区| 视频一区中字在线| 无码精品、日韩专区| 宅女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sm| 久久综合少妇11p| 亚洲最大成人网 色香蕉| 日本动漫瀑乳h动漫啪啪免费| 美女丝袜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欧美亚洲中文在线观看|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影院 | 色综合久久本道鬼色| 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区欧美| 一区二区三区蜜桃视频在线观看 |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中文字幕| 丰满少妇呻吟高潮经历| 国产日韩在线一区| 免费观看又色又爽又湿的视频| 特黄熟妇丰满人妻无码| 人妻av无码专区|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mv|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xxxx| 好想被狂躁无码视频在线字幕 |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亚洲欧美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无码人妻影音先锋|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无码福利在线观看1000集| 永久黄网站色视频免费看| 久久高清欧美一区ww| 亚洲熟妇色xxxxx欧美老妇| 国产又黄又爽又色的免费| 免费无码久久成人影片| 亚洲男人片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熟女国产| 亚洲综合色区另类av| 国产成a人亚洲精品无码久久网|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 国产精品白丝喷水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