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能率熱水器維修網(wǎng)點1081(廣安快速能率熱水器維修電話)
前沿拓展:
盧侗先生像(轉(zhuǎn)自《冠山盧氏家族譜》)
盧侗公
自序
盧元伯先生行實樸茂,經(jīng)旨優(yōu)深,尤邃于《易》學(xué),結(jié)廬讀書西湖山,日與諸生相討論,為梓里所推重。誠為有道之士者也。五應(yīng)鄉(xiāng)薦,于皇祐五年以特奏名蒙恩釋褐,守本州長史。嘉祐中,余武溪(靖)、蔡君謨(襄)、王懿臣(舉元)皆薦先生文行,調(diào)惠州歸善簿;蔡子直(抗)以廣漕召還國子監(jiān),復(fù)以經(jīng)學(xué)薦之。蘇子容(頌)所草制勅稱其“經(jīng)藝名家,禮闈奏技。勾稽南服,外臺稱其廉平;講訓(xùn)上庠,諸生服其行誼?!?/p>
先生雖為諸名公所推薦,然為人樸質(zhì),不修人事,至京杜門,以故京中權(quán)貴皆疏之,唯高郵孫莘老(覺)與之善。莘老且于先生處詰《易》之義,皆非今世所學(xué),得京房歷數(shù)之說。于莘老出京,言其禍福無不中者。蓋先生既得《易》之粹,且得《易》之占矣。先生復(fù)撰有《周易訓(xùn)釋》,以誨及門。
先生不僅以道義文章流芳青史,且其書法為當時名公所重。吾前撰《吳子野先生年譜》,不意于蘇東坡復(fù)子野書中,喜獲東坡曾獎及盧元伯先生書帖,稱其不類近世筆跡,連呼可愛。子野嘗以先生及本朝諸公與其友者奇文新詩,勒堅珉寘諸歲寒堂兩序壁上,后經(jīng)兵燹,與歲寒堂俱同滅失。先生復(fù)有“元豐題名”及“湖平”二刻刊于潮州西湖石上,正書逸韻,山川增色。惜乎鐵筆銀鉤九百年,不毀于兵戈之災(zāi),竟毀于“文革”之亂,欲與湖山同壽而不可得,人禍甚于風雨兵燹矣。是則先生不類近世筆跡之作,后人得無拜瞻仰慕乎?茲所幸者,先生手書《龍川羅公墓志銘》碑刻上世紀八十年代出土于龍川而行世,據(jù)稱柳州仙弈巖亦存有先生《登仙弈山》詩刻。此于吾潮書法、人文考史洵為盛事、幸事也。
先生不避權(quán)貴,不附時流,質(zhì)新法之論,見國士之風。即為執(zhí)政所怒而逐,亦不以措意,自請補外,出知柳、循二州?!拔穼η嗌嚼弦磺铩?,先生白發(fā)浮沉州郡,不免有“何物能消萬古愁”之慨。既位不克顯,任其在天,以太子中舍致仕?!爸燹N茀車,未竟發(fā)舒。仰止高風,湖山舊廬?!保伍断Z)此亦林東莆所獎“其皆一代之偉人乎”。
先生史實傳世甚尠,吾學(xué)膚淺,即勉事鉤稽,所得僅此爾,徒生文獻難征之嘆。因排比系事,不無臆測,心有戚戚焉,尚祈博雅君子有以教之,是所幸也。
歲次庚寅八月朔時當白露玉峽戇齋周修東補序于粵西客次
盧姓建姓始祖?zhèn)莨?,姜太公呂尚十一世孫,為齊正卿。父公子高,食采于齊北盧縣,傒公以迎立桓公功,命以父名高為姓,世襲齊卿。至齊景公,派分盧氏。漢末徙居范陽涿郡。傳至唐末盧文紀,字子持。舉進士,仕梁為刑部侍郎,集賢殿學(xué)士。后唐廢帝即位,入為左丞相。及后晉石敬瑭叛唐,招引契丹入寇。文紀恐玉石俱焚,舉家遠徙。至周末、宋初,天下猶未大定,其子孫徙居閩地九龍江,依南越王避亂。嫡派子孫徙仕宋。盧氏入潮歲月未詳。
據(jù)《冠山盧氏家族譜·淵源篇》。
先生名侗,字元伯,號方齋,海陽人。
嘉靖《府志》卷七《人物志·宋》:“盧侗,字元伯,海陽人?!?/p>
《冠山盧氏家族譜》:“侗祖,字元伯,號方齋?!?/p>
按:先生父、祖姓名行實未詳。
大中祥符三年庚戌(1010) 約一歲
先生約生于是年。
按:先生生卒年,《冠山盧氏家族譜》載及:“公終于宋哲宗紹圣元年甲戌(公元一〇九四年)二月十六日。壽七十有三?!睋?jù)卒年回推,則其生年為天圣元年癸亥(1023)。然據(jù)釋契嵩《鐔津集》卷十三《送林野夫秀才歸潮陽敘》,約明道元年壬申(1032),先生道過杭州,訪海陽人屯田員外郎、通判杭州林冀,會契嵩,“語野夫仲父曰巽先生者,生而知學(xué)六經(jīng),探百氏,悉能極深研幾圣人之道,卓然自得?!逼吣旰?,契嵩作《送林野夫秀才歸潮陽敘》時,尚稱譽先生為“有道者”,是明道元年會晤,其學(xué)識為契嵩所重如此。若按《族譜》所載生卒年,則其時先生僅僅十歲,何能出游,且予契嵩如此佳譽。是則《族譜》生年蓋誤可知矣。以其行實可考者至元豐年間,頗疑其卒年為壬戌(元豐五年,1082),后人誤為甲戌(1094),若是,則以元豐五年回推七十二年,其生年為大中祥符三年庚戌(1010),與《送林野夫秀才歸潮陽敘》事實頗合。暫無可考,姑系于此。
天圣四年丙寅(1026) 約十七歲
先生配薛氏生。
《冠山盧氏家族譜》:“原配夫人恒德三薛氏,生于仁宗天圣四年(公元一〇二六年)丙寅,終于神宗熙寧元年(公元一〇六八年)九月,壽四十二。初封安人,誥贈東平郡君。”
按:薛氏生卒年據(jù)《冠山盧氏宗族譜》,前已辨《族譜》載先生生年誤,而薛氏、秦氏生卒年則未知確否,暫錄于此。
天圣八年庚午(1030) 約二十一歲
八月,繼配秦氏生。
《冠山盧氏家族譜》:“繼配夫人貞德五秦氏,生于仁宗皇祐三年(公元一〇三〇年)八月,壽八十,誥封太原郡君。合葬公墓?!?/p>
天圣九年辛未(1031) 約二十二歲
先生行實樸茂,事親至孝,為梓里推重。
康熙《廣東通志》卷十六《人物下》:“盧侗,字元伯,海陽人。行樸茂,事親至孝?!?/p>
饒鍔《西湖山志》卷五《人物》:“盧侗:盧侗字元伯,海陽人。行實樸茂,事親至孝,為梓里推重。”
按:志稱先生“事親至孝”,是則先生父母時已入潮。
甘旨暇,手不釋卷。嘗結(jié)廬讀書西湖山,博經(jīng)旨,而《易》學(xué)尤粹,自為訓(xùn)釋,日與諸生相討論。
嘉靖《府志》卷七《人物志·宋》:“甘旨暇,手不釋卷。嘗結(jié)廬讀書西湖山,博經(jīng)旨,而《易》學(xué)尤粹,自為訓(xùn)釋,日與諸生相討論?!?/p>
西湖山有盧公讀書堂。
《輿地紀勝》第一百《廣南東路·潮州·古跡》:“直講盧公讀書堂,乃盧公洞(應(yīng)作侗)書堂?!?/p>
《永樂大典》卷五三四三《潮州府一·古跡》:“《輿地紀勝》:‘……直講盧公讀書堂,乃盧公洞(應(yīng)為侗)書堂。
’”
明郡人章曰慎《讀易山房題記》(轉(zhuǎn)自《盧氏族譜》)
明道元年壬申(1032) 約二十三歲
是年,先生或應(yīng)鄉(xiāng)薦,道過杭州,訪海陽人屯田員外郎、通判杭州林冀,會契嵩,嘗稱及冀仲弟巽博學(xué)研幾,卓然自得
釋契嵩《鐔津集》卷十三《敘九篇》:《送林野夫秀才歸潮陽敘》:“世稱潮陽多君子,而林氏最盛。余初謁野夫先父田曹于杭,觀其寛明淳粹,力行古道,為政不齷齪飾吏事,乃信稱者之不妄美也。及會范陽盧元伯,語野夫仲父曰巽先生者,生而知學(xué)六經(jīng),探百氏,悉能極深研幾圣人之道,卓然自得,以謂易者,備三極之道,圣人之藴也。獨病揚雄氏雖欲明之,而玄也未至,因著《草范》,將以大明《易》道之終始也。又謂興王者,禮樂為大,復(fù)著《禮樂書》,以示帝王治政之始。本為儒,不汲汲于富貴,而髙節(jié)遠邁,追古圣賢之風教。余又益信林氏之盛也有在矣。是時,田曹秩滿,將趨闕下,而元伯南還,余亦東適會稽?!嘤械勒咭?,于野夫為姻婭,茍與之營勵名節(jié),則林氏之盛美,豈止煥于潮陽與今日,將輝耀乎天下后世也矣?!?/p>
按:“野夫先父田曹”即林冀,字希圣,為林巽長兄,潮州海陽人。“大中祥符八年一舉中進士第,歷辰、惠二州從事。以判入高等,乃授大理丞,又遷殿中丞、太常博士,入尚書省為屯田員外郎,歷知歙州績溪及歙二縣,治有善跡,移同判桂州,以母老還官事歸養(yǎng),不得請,改知梅州,被喪去職。及還朝,復(fù)官通判杭州。”(蔡襄《尚書屯田員外郎林君墓志銘》)詳見前《林巽暨兄冀、侄從周事跡系年》。
釋契嵩:《欽定四庫全書·集部三·別集類二·宋·提要》:“《鐔津集》二十二卷,宋釋契嵩撰。契嵩姓李氏,字仲靈,自號潛子,藤州鐔津人。七歲出家,通經(jīng)書章句,肆意游覽。慶歷間至杭州,樂其風土,因居靈隠寺?;实v間入京師,作萬言書,上之仁宗,賜號明敎大師,尋還山而卒?!?/p>
野夫,據(jù)《屯田員外郎林君墓志銘》,知其名從先,為林冀長子?!稊ⅰ贩Q先生“于野夫為姻婭”,據(jù)《屯田員外郎林君墓志銘》:“子男從先、從思、從可,皆孝謹力學(xué)。女三人:長適進士盧幾,次適邵武縣尉阮邈,其季始笄。孫六人,皆幼?!绷旨介L女婿名盧幾,當與先生為親族。
盧幾字舉之,揭陽人,林冀《墓志銘》稱為進士,府縣志選舉未見著錄,疑為鄉(xiāng)貢進士之省稱。蔡襄有《名說(盧幾字舉之)》:“幾之義,旁出諸書,大備于《易》。要言之:止乎極,而其應(yīng)也不窮;動乎變,而其濟也不終。天下蕓蕓,莫窽(按:宋本作‘窺’)其明;萬殊汶汶,莫揺其本。幾之義至矣夫!顏子何與?涂之人也。陋居約守,功不甚白,以孔子之圣而亟稱之;其朋三千,又皆出其下。到于如今,聲名肖其師,績業(yè)概舜禹,曷謂耶?庶乎幾而已矣。幾之義至矣夫!君取以名己,必字曰舉之者,思以止乎極而通乎變也。凡云人者物之異,云姓者人之異,云名者姓之異,云字者成人之異。名字之始始于是。其義有有取者,有無取者。其無取焉則已,猶有取焉,舉之楙哉!吾聞伸于己者,待于天也。”其《游徑山記》又稱:“同游者建安黃瑊君度,岳陽朱師徳宗哲,又君度之侄曰子常、子美,甥杜沂皆從游;其前與謀而后以事已之者,朱宗哲之兄師道希圣,杜沂之父叔元君懿,掲陽盧幾舉之三人,莆陽蔡某一與之善,惜乎不及俱也?!敝R幾與蔡襄交游,而蔡襄曾舉薦先生于朝。
據(jù)《送林野夫秀才歸潮陽敘》稱,釋契嵩于杭會先生及林冀后,冀秩滿,將趨闕下,而先生南還,彼東適會稽。越二年,復(fù)來杭,又三年為寶元二年,冀卒,據(jù)此回推,系釋契嵩于杭會先生、冀約于是年。(詳見前《林巽暨兄冀、侄從周三先生事跡系年》)。
時先生南還,林冀秩滿,將趨闕下,契嵩亦東適會稽。
《送林野夫秀才歸潮陽敘》:“是時,田曹秩滿,將趨闕下,而元伯南還,余亦東適會稽。
康定元年庚辰(1040) 約三十一歲
林從先伯仲扶其父林冀行櫬歸葬,乗舟自吳江過杭,契嵩往吊,為作《送林野夫秀才歸潮陽敘》,言及先生為有道者,與從先為姻婭云云。
《送林野夫秀才歸潮陽敘》:“趨三年,野夫果扶行櫬歸葬故地,乘舟吳江而來。他日,余往吊之焉,野夫伯仲皆悲戚癯瘠,殆不勝其哀。及戒行事,且謂余曰:‘子盍歌以贈我歸?!胺蚱埬苈势洳伲奶锊苤市?,同志巽先生之學(xué),則林之壽,其將有在,篤實光輝,益大乎后。元伯亦有道者也,于野夫為姻婭,茍與之營勵名節(jié),則林氏之盛美,豈止煥于潮陽與今日,將輝耀乎天下后世也矣?!?/p>
按:據(jù)《尚書屯田員外郎林君墓志銘》:“(寶元)二年十一月戊子,疾發(fā)且殆,其子從先取股肉雜糜飱以進,祈疾少愈,卒以其月庚子終于官所,年五十四。”(蔡襄《端明集》卷三十八)是林冀卒于前年十一月庚子。
仁宗慶歷辛巳(1041)至皇祐三年辛卯(1051) 約三十二歲至四十二歲
期間,先生數(shù)應(yīng)鄉(xiāng)薦。
嘉靖《府志》卷七《人物志·盧侗傳》:“五應(yīng)鄉(xiāng)薦,皇祐五年以恩釋褐,守本州長史。”
皇祐四年壬辰(1052) 約四十三歲
秋七月丙午, 命知桂州余靖經(jīng)制廣南東西路盜賊。
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三:“七月丙午,以余靖經(jīng)制廣南東西路賊盜,壬戌,智髙解廣州圍西還,攻賀州不克。”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七十三:“(仁宗皇祐四年秋七月)丙午,命知桂州余靖經(jīng)制廣南東西路盜賊。時諫官賈黯言靖及楊畋皆許便宜從事,若兩人指蹤不一,則下將無所適從,又靖專制西路,若賊東向,則非靖所統(tǒng),無以使眾,不若并付靖經(jīng)制兩路,而靖亦自言:‘賊在東,而使臣西,非臣志也?!蠌钠溲裕视惺敲!?/p>
皇祐五年癸巳(1053) 約四十四歲
先生嘗五應(yīng)鄉(xiāng)薦,是年以特奏名蒙恩釋褐,充補本州長史,先與差攝。
蔡襄《端明集》卷二十五《狀》:《奏乞推恩盧侗狀》:“右臣伏見潮州長史盧侗,行實樸茂,學(xué)術(shù)優(yōu)深,久在嶺南,眾所稱服?;实v年中,蒙恩充補長史,先與差攝?!?/p>
嘉靖《廣東通志初稿》卷十九《科貢·宋特奏名·潮州府》:“盧侗……并長史?!?/p>
嘉靖《潮州府志》卷七《人物志》有傳:“五應(yīng)鄉(xiāng)薦,皇祐五年以恩釋褐,守本州長史。”
未幾,先生為靖所知,以機宜辟。
嘉靖《府志》卷七《人物志·盧侗傳》:“未幾,靖帥廣州,以機宜辟。”
按:嘉靖《府志》置“以機宜辟”于“調(diào)惠州歸善簿”之后,蓋誤。
至和二年乙未(1055) 約四十六歲
是年,就攝已滿兩考,轉(zhuǎn)運司保明解發(fā)赴銓,除注銓司。
《奏乞推恩盧侗狀》:“至和二年,就攝已滿兩考,轉(zhuǎn)運司保明解發(fā)赴銓,除注銓司?!?/p>
嘉祐四年己亥(1059) 約五十歲
仁宗準六月條貫,攝官須得三周年為滿任,以此厘革。緣先生發(fā)解在未降新敕以前,合依舊施行。先生久居京師,不能自陳,遂賦南歸,絕仕進意。
《奏乞推恩盧侗狀》:“準嘉祐四年六月條貫,攝官須得三周年為滿任,以此厘革。緣侗發(fā)解在未降新敕以前,合依舊施行。侗久居京師,不能自陳,棲棲南歸,絕仕進意?!?/p>
嘉祐五年庚子(1060) 約五十一歲
五月戊申,樞密直學(xué)士、禮部郎中、知泉州蔡襄為翰林學(xué)士、權(quán)知開封府。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九十一:“(仁宗嘉祐五年五月)戊申,樞宻直學(xué)士、吏部郎中、權(quán)知開封府陳旭以足疾罷為右諫議大夫、同提點在京諸司庫務(wù);樞密直學(xué)士、禮部郎中、知泉州蔡襄為翰林學(xué)士、權(quán)知開封府;降右諌議大夫、權(quán)御史中丞韓絳知蔡州。”
蔡襄赴任,適遇先生于杭州,以相知最久,仰其學(xué)行,遂與先生俱來京師。
《奏乞推恩盧侗狀》:“臣知侗最久,仰其學(xué)行,昨于杭州遇侗,臣不欲盛時以毫末之恩失一賢士,遂與侗俱來?!?/p>
至京翌日,蔡襄上《奏乞推恩盧侗狀》。
《奏乞推恩盧侗狀》:“右臣伏見潮州長史盧侗,行實樸茂,學(xué)術(shù)優(yōu)深,久在嶺南,眾所稱服?;实v年中,蒙恩充補長史,先與差攝。至和二年,就攝已滿兩考,轉(zhuǎn)運司保明解發(fā)赴銓,除注銓司。準嘉祐四年六月條貫,攝官須得三周年為滿任,以此厘革。緣侗發(fā)解在未降新勑以前,合依舊施行。侗久居京師,不能自陳,棲棲南歸,絕仕進意。臣知侗最久,仰其學(xué)行,昨于杭州遇侗,臣不欲盛時以毫末之恩失一賢士,遂與侗俱來。伏望朝廷下流內(nèi)銓,與注一官,庶使寒悴之人,上沾恩命。如朝廷與官后,犯正入已贓,臣甘當同罪。其人在朝,別無親的骨肉,兼與臣不是親屬。謹具狀奏聞,伏候勅旨?!?/p>
時余靖、王舉元皆交薦先生文行,遂調(diào)惠州歸善簿。
嘉靖《府志》卷七《人物志》有傳:“嘉祐中,余靖、蔡襄、王舉元皆薦侗文行,調(diào)惠州歸善簿?!?/p>
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九《名宦志·省總二》:“王舉元字懿臣,真定人。父化基,禮部尚書。兄舉正,為御史中丞,廷諍有聲,嘗力言御史唐介不宜貶春州,得徙英州別駕。舉元賜進士出身,知潮州。江水敗堤,盜乗間竊發(fā),舉元乃夜召里豪計事,盜既獲,乃治堤,闔境晏然,潮人德之。嘗薦海陽盧侗文行,后遂知名。舉元官至給事中。右潮州府。”
按:舉元兄舉正,為陳堯佐女婿,堯佐通判吾潮,薦引士子;舉元守潮,復(fù)薦先生文行,實有功吾潮士子者也。舉正為堯佐婿,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二十:“仁宗景祐四年夏四月甲子,吏部侍郎知樞宻院事王隨、戶部侍郎知鄭州陳堯佐并為平章事,隨加門下侍郎,堯佐守本官?!普a王舉正以宰臣陳堯佐之婿,引故事避嫌?!?/p>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 約五十五歲
治平初,諸司剡章交薦,外臺稱其廉平。
蘇頌《蘇魏公文集》卷三十二《外制》:《前守惠州歸善縣主簿、充國子監(jiān)直講盧侗可衛(wèi)尉寺丞勅》:“具官某,爾以經(jīng)藝名家,禮闈奏技。勾稽南服,外臺稱其廉平;講訓(xùn)上庠,諸生服其行誼?!?/p>
嘉靖《府志》卷七《人物志》有傳:“治平初,諸司剡章交薦?!?/p>
英宗治平二年乙巳(1065) 約五十六歲
五月癸亥,蔡抗以廣漕召還秘閣校理,兼起居舍人、充史館修撰、同知諫院,亦復(fù)以先生經(jīng)學(xué)薦之。
嘉靖《府志》卷七《人物志》有傳:“蔡抗以廣漕召還國子監(jiān),亦復(fù)以經(jīng)學(xué)薦之。”
按:據(j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九十七載,蔡抗于嘉祐七年冬十月己丑,由度支員外郎、秘閣校理出為廣東轉(zhuǎn)運使。卷二百五載,蔡抗于英宗治平二年五月癸亥,以
秘閣校理兼起居舍人,充史館修撰,同知諫院。
凌迪知《萬姓統(tǒng)譜》卷九十七:“蔡抗,字子直,宋城人。中進士。自廣東轉(zhuǎn)運召為三司判官。都城大水,抗推原變異,大臣畏其諫列,白為知制誥,遷龍圖直學(xué)士,知定州?!?/p>
召對,授先生國子監(jiān)直講。
嘉靖《府志》卷七《人物志》有傳:“召對,授國子監(jiān)直講?!?/p>
《明一統(tǒng)志》卷八十《潮州府·人物·宋》:“盧侗,海陽人。蔡抗以經(jīng)學(xué)薦之,授國子監(jiān)直講?!?/p>
先生為人樸質(zhì),不修人事,至京杜門,以故皆疏之,唯孫覺與之善。
劉延世《孫公談圃》卷中:“盧桐(侗),昭(潮)州人,蔡挺薦為國子直講。為人樸質(zhì),不修人事,至京杜門,以故皆疏之,唯孫莘老與之善?!?/p>
按:蔡挺為蔡抗弟?!凹蔚v中,起知南安軍,擢江西提點刑獄?!敝纹匠?,蔡挺“召為陜西轉(zhuǎn)運副使,上書論御戎攻守大計,遂除直龍圖閣,知慶州?!?王稱《東都事略》卷八十二) 而蔡抗于嘉祐七年冬十月己丑,由度支員外郎、秘閣校理出為廣東轉(zhuǎn)運使。則薦先生為國子直講者乃抗,非挺可知,挺乃抗之誤?!镀綐犯尽窊?jù)《孫公談圃》稱其為昭州人而入該志,《廣西通志·儒林》仍之,蓋誤,昭州實未有盧桐其人也,盧桐乃盧侗之誤,昭州乃潮州之誤。蓋“薦為國子直講”、“看《易》”諸事,與先生事跡合,故系于此。
章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卷十四《孫(二百七十四)》:“孫覺,字莘老,髙郵人也。中進士第,治平中,為館閣???。神宗即位,除集賢院,為昌王府記室。王禮之,問終身之戒,覺為陳諸侯之孝,作富貴箴。遷右正言。……黜,如廣徳軍。踰年,徙湖州?!銖]州,改右司諫,以祖母亡,解官,下太常議,議者謂不可。詔知潤州,而覺已持祖母喪矣。服除,知蘇州,徙福州,召為太常少卿。易秘書少監(jiān)哲宗即位,兼侍講,遷諫議,又遷給事,為吏侍,擢拜中丞。以疾請罷,留侍講,力請外,卒。與東坡游唱和極多。弟覽?!?/p>
治平三年丙午(1066) 約五十七歲
覺嘗見先生看《易》,詰其義,皆非今世所學(xué),得京房歷數(shù)之說。
《孫公談圃》卷中:“莘老見桐(侗)看《易》,詰其義,皆非今世所學(xué),得京房歷數(shù)之說。”
按:京房(公元前77-前37年),西漢今文《易》學(xué)京氏學(xué)創(chuàng)始人。東郡頓丘人,字君明。本姓李,好音律,推律自定為京氏,授《易》于焦延壽。元帝時以言災(zāi)異得幸,為石顯等所嫉,出為魏郡太守,卒以譖誅。事跡具《漢書》本傳。今存《京氏易傳》三卷。
約春夏間,孫覺以民曹椽權(quán)吳江縣,出京,先生夜半餞之,言其禍福,后無不中者。
王鏊《姑蘇志》卷三十九《宦跡三》:“孫覺,字莘老,髙郵人。治平三年夏,以民曹椽權(quán)吳江縣?!?/p>
《孫公談圃》卷中:“莘老出京,桐夜半餞之,言莘老禍福,后無不中者。”
按:據(jù)《孫公談圃》所載先生與莘老善,乃在先生“至京杜門,以故皆疏之”之時,可見其時先生初至京師也;復(fù)述及先生論《易》之義,緊接“莘老出京”,敘事緊湊,并未插入“力論王安石新法不便”之事,且為言“莘老禍福”,所言“后無不中者”,則其時莘老尚未涉及反對新法而引禍之事,“出京”一語中性,無貶謫之意,故暫系“莘老出京”于其初次由京官外任之時。
治平四年丁未(1067) 約五十八歲
約是年稍后,以先生講訓(xùn)上庠,諸生服其行誼,用年勤例,敘升衛(wèi)尉寺丞。有勅,為蘇頌草制。
《蘇魏公文集》卷三十二《外制》:《前守惠州歸善縣主簿、充國子監(jiān)直講盧侗可衛(wèi)尉寺丞勅》:“具官某,爾以經(jīng)藝名家,禮闈奏技。勾稽南服,外臺稱其廉平;講訓(xùn)上庠,諸生服其行誼。姑用年勤之久,敘升卿屬之華。尚倚師儒,使留黌序。其益思于循誘,冀有助于化成。祇欽寵章,克終譽問??伞!?/p>
按:《蘇魏公文集》于先生之勅后為《試秘書省校書郎、和州防御推官、充國子監(jiān)直講崔公度可試大理評事、充彰徳軍節(jié)度推官勅》,查《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五:“(英宗治平二年秋七月)壬午,三班差使殿侍崔公度為和州防御推官,充國子監(jiān)直學(xué)。”公度以母老力請留侍,從之。卷二百二十六復(fù)稱,“公度再除彰徳軍節(jié)度推官,充國子監(jiān)直講,辭不赴,作《一法百利論》萬余言,論久任眾職之事以進,召對,擢光祿寺丞,知陽武縣?!惫纫浴熬┕倭畛踔]尹,拜庭下”,“上疏抗議,謂京官天子省侍官屬,豈宜北面拜伏如見君之禮,自是罷。上嘉其節(jié),復(fù)召對,命以館職?!惫獾撍仑┻獮槌缥脑盒谏褡谖鯇幩哪昃旁露『?。是崔公度治平二年七月任和州防御推官,充國子監(jiān)直學(xué),以母老未任;約于兩、三年后,再除彰德軍節(jié)度推官,充國子監(jiān)直講,復(fù)辭不赴;大約一、兩年后,進《一法百利論》(《宋史》本傳稱《熙寧稽古一法百利論》),召對,擢光祿寺丞,知陽武縣;至熙寧四年九月提任崇文院校書。先生與崔公度勅分列于蘇頌《外制》先后,時間也大略相同,故暫系于此。
神宗熙寧元年戊申(1068) 約五十九歲
中書札校定荀、楊書,先生為校勘官,于今年九月,校到《荀子》一部,裝寫申納,奉旨送監(jiān),開版印造。
陳梅湖《盧侗傳》:“中書札校定荀、楊書,侗為??惫伲谖鯇幵昃旁?,校到《荀子》一部,裝寫申納,奉旨送監(jiān),開版印造(宋本《荀子》)。”
九月,薛氏卒。初封安人,誥贈東平郡君。
《冠山盧氏家族譜》:“原配夫人恒德三薛氏,生于仁宗天圣四年(公元一〇二六年)丙寅,終于神宗熙寧元年(公元一〇六八年)九月,壽四十二。初封安人,誥贈東平郡君?!?/p>
按:若以天圣四年生,熙寧元年卒,則虛歲為四十三,《族譜》稱壽四十二蓋誤,若不謬,則生卒年當有一訛。
熙寧二年己酉(1069) 約六十歲
秋九月,詔行王安石所議青苗法。
宋·陳均《九朝編年備要》卷十八:“(神宗皇帝熙寧二年)九月行青苖法,置常平官。”
約于今明年,先生上封事,力論王安石新法不便。
《明一統(tǒng)志》卷八十《潮州府·人物·宋》:“熙寧初,上封事,力論王安石新法害民?!?/p>
嘉靖《府志》卷七《人物志》有傳:“熙寧初,力言新法不便?!?/p>
神宗熙寧四年辛亥(1071) 約六十二歲
十一月戊申,判國子監(jiān)常秩言考定直講,焦千之、王汝翼為上等,先生與梁師孟、顏復(fù)為下等。詔與千之等五人并罷職,與堂除,合入差遣。
《九朝編年備要》卷十九:“神宗皇帝(起辛亥熙寧四年止甲寅熙寧七年)·辛亥熙寧四年(遼咸熙七年):《建太學(xué)立三舍法》:鄧綰言:治平百余年,即未嘗營建太學(xué),止是假錫慶院西北隅廊屋數(shù)十間,逼窄湫隘。詔改錫慶院為太學(xué)。初太學(xué)養(yǎng)士,亦未有論選升降之法,至是中書言初入學(xué)為外舍,不限員;外舍升內(nèi)舍二百員;內(nèi)舍升上舍一百員。生員各治一經(jīng)。未幾,學(xué)官焦千之、王汝翼、梁師孟、顏復(fù)、盧侗五人皆罷。初蘇頌子嘉在太學(xué),顏復(fù)嘗策問‘王莽后周變法事’,嘉極論為非,在優(yōu)等。蘇液密寫,以示曾布曰:‘此輩唱和,非毀時政?!即笈?,責張琥曰:‘君為諫官判監(jiān),豈容學(xué)官與生徒非毀時政,而不彈劾?“遂以告安石,安石大怒,遂逐諸學(xué)官,以李定、常秩同判監(jiān),選用學(xué)官非執(zhí)政所喜者不與,陸佃、黎宗孟、葉濤、曾肇、沈季良與選。季良,安石妹壻;濤,其侄壻;佃,門人,肇,布弟也。佃等夜在安石齋授口義,旦至學(xué)講之,無一語出已。其設(shè)三舍,皆欲引用其黨耳。”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二十八:“(神宗熙寧四年十一月)戊申,管勾國子監(jiān)常秩等言準朝旨,取索直講前后所出策論、義題及所考試卷,看詳優(yōu)劣,申中書。今定焦千之、王汝翼為上等,梁師孟、顏復(fù)、盧侗為下等。詔千之等五人并罷職,與堂除,合入差遣。學(xué)生蘇嘉因試對策,論時政之失,講官考為上等,直講蘇液以白執(zhí)政,皆罷之,而獨留液,更用陸佃、龔原等為國子直講。嘉,頌子;原,遂昌人,與佃皆師事王安石云。”
宋·李心傳《舊聞證誤》卷二:“熙寧四年十一月,太學(xué)講官六員焦千之、王汝翼、梁師孟、顏復(fù)、盧侗皆罷,獨留蘇液(出李燾《長編》)。按《實錄》,十一月戊申,判國子監(jiān)常秩言考定直講,焦千之、王汝翼為上等,梁師孟、顏復(fù)、盧侗為下等。詔悉罷之。是年十月丙辰,蘇液已先除樞密院檢詳文字,未嘗留液也。《元祐實錄》差誤,紹圣史臣已辨之,子復(fù)又誤矣。據(jù)紹圣元年中書舍人同修國史蔡卞奏,一取到國子狀蘇液熙寧三年離監(jiān),千之等系四年十一月罷職。今修實錄官稱留液,未悉憑何文字修纂?!?/p>
常秩:字夷甫,潁州汝陰人。嘗舉進士不中,退而為自得之學(xué),尤長于春秋。居于陋巷二十余年,澹如也。歐陽修、王安石聞而稱之,士論亦翕然歸重。嘉祐中,修薦于朝,皆不赴,于是聲名愈髙。神宗聞其名,詔有司以禮敦遣秩入對。為右正言,直集賢院,俄兼舍人院,遷天章閣侍講,同修起居注。秩辭直舍人院修起居注,未幾又求去。熙寧七年,遷寶文閣待制兼侍讀。明年,又求去。已而病不能朝,乃以為西京留司御史臺,歸潁而卒。(《東都事略》卷一百十八)
《京口耆舊傳》卷一:“焦千之字伯強,丹徒人。嚴毅方正,歐陽公修敬待之,常館修家。累試不利,修以書勞之。其一勉之以孟子不動心之勇;二則勉之棄去科場文字,專意經(jīng)術(shù)?!蔚v六年,諸路舉行義之士,赴京師,館于太學(xué),試舍人院,賜出身者七人,徐州顏復(fù)為首,千之次之,為國子監(jiān)直講。熙寧初,以蘇嘉對公試策,論時政之失,千之與顏復(fù)等為考官,擢居上等直講。蘇液以白執(zhí)政,千之與同列五人俱罷,以殿中丞為樂清令。歐陽修貽書勉之云:‘更當屈伸取舍,要于濟務(wù)?!w以千之剛方,不能善事上官故也。八年知無錫縣。是歲大旱,運河涸,用單鍔言,車梁溪水灌運河,五日而通流,舟楫無滯。事見蘇文忠公軾《錄奏單鍔吳中外水利書》。軾有從千之求惠山泉詩,正其作縣時也。”
王汝翼,據(jù)《九朝編年備要》卷十八,熙寧二年四月,汝翼等八人充使察農(nóng)田水利賦役;熙寧四年十一月與先生等五人并罷直講;《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三十一,元豐五年十二月,特御延和殿,編類國信文字承議郎王汝翼等引對,面賜緋章服;上揭書卷三百三十九,元豐六年九月,
吏部侍郎蘇頌上《華戎魯衛(wèi)信錄》等書與樞密院,賜頌銀絹三百,檢討官朝奉郎王汝翼升一任。馀則未詳。
梁師孟,沈遘《西溪集》卷六有《韶州樂昌縣主簿兼縣尉事梁師孟可太常寺奉禮郎勅》,未知是否此人?其履跡馀未詳。
顏復(fù)字長道,魯人,顏子四十八世孫也。嘉祐中,詔郡國敦訪遺逸,京東以復(fù)言,凡試于中書者二十有二人,考官歐陽修奏復(fù)第一,賜進士,為校書郎、知永寧縣。熙寧中為國子直講,王安石更學(xué)法取士,率以已意,使常秩等校諸直講所出題及所考卷,定其優(yōu)劣,復(fù)等五人皆罷。元祐初召為太常博士,遷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進起居舍人,兼侍講,轉(zhuǎn)起居郎,拜中書舍人兼國子監(jiān)祭酒,未踰年,以疾改天章閣待制,未拜而卒,年五十七。(《宋史》卷三百四十七)
請補外,出知柳州。
《明一統(tǒng)志》卷八十《潮州府·人物·宋》:“請補外,出知柳、循二州。”
嘉靖《廣西通志》卷七《表五·秩官·知柳州》:“盧侗,海陽人。熙寧初上疏力論王安石新法害民,請補外,知柳州?!?/p>
嘉靖《府志》卷七《人物志》有傳:“遂求外補,知柳、循二州?!?/p>
四庫本《廣西通志》卷五十一《秩官·宋·知柳州》:“黃宗望(惠安人,景德三年任)、王昱(景德間任)、盧侗(字元伯,海陽人,熙寧初任)、李獻卿(字才叔,元豐間任)?!?/p>
按:先生以罷太學(xué)講官,列為差遣對象,遂求外補,得知柳州。
熙寧五年壬子(1072) 約六十三歲
約是年到任柳州。
熙寧六年癸丑(1073) 約六十四歲
春日,先生游仙弈山,有詩《登仙弈山》刻于石。
嘉靖《廣西通志》卷十三《山川志二》:“仙奕山,在城南,上有穴,穴有屏、有室、有宇,登者得石坪于上,黑肌而赤脈十有八道,可奕,因名?!?/p>
乾隆《柳州府志》卷三十八《藝文》:盧侗《登仙弈山》:“畏對青山老一秋,逢春又向碧巖游。憑空為問蓬萊客,何物能消萬古愁?”(轉(zhuǎn)自《全宋詩》卷六百一十七)
按:該詩刻石尚存。《登仙弈山》撰寫時間不詳,以先生去年赴任,到任或在春后,此詩或作于翌年春日,故暫系于此。
熙寧七年甲寅(1074) 約六十五歲
約年末或明年初,以承奉郎、守大理寺丞調(diào)知循州,兼管內(nèi)勸農(nóng)事。
嘉靖《潮州府志》卷七《人物志》有傳:“知柳、循二州?!?/p>
雍正《廣東通志》卷二十六《職官志一》:“盧侗,海陽人。熙寧年任?!陨现蒈娭菔隆!?/p>
《宋故朝郎守尚書屯田郎中知海州軍州兼管內(nèi)勸農(nóng)事輕車都尉賜緋魚袋借紫羅公墓志銘》署“承奉郎、守大理寺丞、前知循州軍州、兼管內(nèi)勸農(nóng)事、借緋盧侗書?!?/p>
按:借緋:唐、宋時規(guī)定官員服色,四、五品服緋,未至五品者特許服緋,稱為“借緋”。緋,大紅色。
熙寧十年丁巳(1077) 約六十八歲
約今年或明年初,以太子中舍致仕。
嘉靖《潮州府志》卷七《人物志》有傳:“以太子中舍致仕?!?/p>
據(jù)傳先生宅在城東北隅之站巷。
《潮州志補編》第一冊《古跡志》卷二《宅》:“盧中舍故宅:在城東北隅之站巷。(《盧氏名賢族譜》)為宋太子中舍盧侗所居,故址尚存。(《征訪冊》)”
先生致仕后,復(fù)于鸛隴神山下筑有中舍第。
《潮州志補編》第一冊《古跡志》卷二《宅》:“在冠隴神山下。宋太子中舍盧侗致仕時筑。(《阮通志》)讀書注《易》其中。次子昱,世居其鄉(xiāng)。(《澄海李志》)”
元豐元年戊午(1078) 約六十九歲
夏五月壬寅,先生偕潮州通判夏旼、從事仇公著避暑西湖,艤舟蓮華峰之東,徜徉容與,極暮乃歸。有題名石刻,已佚。
光緒《海陽縣志》卷三十《金石略一·宋》:“盧侗題名:‘太子中舍人致仕范陽盧侗元伯,通判州事魯國夏旼粹翁,從事南陽仇公著晦之,夏五月壬寅,避暑西湖,艤舟蓮華峰之東,徜徉容與,極暮乃歸。時改元元豐之歲?!翌}名在濱湖石“湖平”二字之下,正書。謹案:侗,邑人。舊志有傳。此稱范陽,蓋自題其氏族,猶《保母碑》文稱瑯琊王獻之例也。夏旼《阮志》失載。”
黃挺、馬明達《潮汕金石文徵(宋元卷)》:“《盧侗等題名(元豐元年,1078)》:‘太子中舍人致仕范陽盧侗元伯,通判州事魯國夏旼粹翁,從事南陽仇公著晦之,夏五月壬寅,避暑西湖,艤舟蓮華峰之東,徜徉容與,極暮乃歸。時改元元豐之歲?!?。光緒《海陽縣志·金石略》著錄:‘題名在濱湖石“湖平”二字之下,正書?!?lt;西湖山志·石刻>校正》謂濱湖石‘文革’期間被炸毀,并校正饒《志》所錄文字二處。今依《縣志》過錄,列《陳氏《校正》異文于后?!犊h志》有案:‘侗,邑人,舊志有傳。此稱范陽,蓋自題其氏族,猶《保母碑》文稱瑯琊王獻之之例也。夏旼,阮《志》失載?!R侗傳記,以載嘉靖《潮州府志》者為最早:‘(略)?!蟠酥T府縣志,皆據(jù)嘉靖《志》。按,諸志傳記未載盧侗致仕時間,據(jù)此刻則知元豐元年(1078)侗已致仕家居。又《題名》記隨侗游湖者,有潮州通判夏旼、從事仇公著,俱潮州舊志官師部所未載?!?/p>
按:魯國夏旼粹翁,據(jù)阮元《廣東通志·選舉表》,夏旼,字粹翁,連州人。皇祐五年癸已進士。時儂寇亂,兩廣士多后至,乃試于別殿,旼第一,賜詩與大魁等。元豐改元,官通判潮州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一《荊公題夏旼扇》載:“王荊公嘗題一絕句于夏旼扇云:‘白馬津頭驛路邊,陰森喬木帶漪漣。夕陽一馬匆匆過,夢寐如今十五年?!炯惠d,見《湟川集》?!?/p>
南陽仇公著晦之,據(jù)《欽定續(xù)通志》卷一百六十八《金石略二·宋》:“《仇公著墓志》,柳子文撰,王同老書,行書。紹圣三年。益都。”或即此人。
先生復(fù)有題刻“湖平”于湖山濱湖石上。
光緒《海陽縣志》卷三十一《金石略二·宋》:“盧侗題字:‘湖平,盧侗書?!翌}字在湖山濱湖石上,‘湖平’二字隸書,下三字正書?!?/p>
約歲末,為刑部員外郎竇卞撰、廣州知州曾布篆蓋之《羅公(愷)墓志銘》書丹。
《廣東碑刻集》:《宋故朝郎守尚書屯田郎中知海州軍州兼管內(nèi)勸農(nóng)事輕車都尉賜緋魚袋借紫羅公墓志銘》:
朝散大夫、行起居舍人、充龍圖閣待制、知廣州軍州事、兼管內(nèi)勸農(nóng)、市舶使、兼廣南東路兵馬都鈐轄、兼本路經(jīng)略安撫使、騎都尉、曲阜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曾布篆蓋;
朝奉郎、尚書刑部員外郎、提舉舒州靈仙觀、騎都尉、賜紫金魚袋竇卞撰;
承奉郎、守大理寺丞、前知循州軍州、兼管內(nèi)勸農(nóng)事、借緋盧侗書。
公諱愷,字次元,其先南昌人,五代末徙循之龍川,仕劉氏,有顯者。曾祖保強,皆隱德不仕。父晟,累贈部官郎中,母張,追封永安縣太君。
公幼喜學(xué),不為章句,孜孜經(jīng)術(shù),以循之學(xué)者不尚師友,乃走四遠求可以益己者,擇其所長而親炙之。未冠,有聞于鄉(xiāng)里,于是,傍州之學(xué)者來咨焉。
再舉禮部,歸而念親之老,嘆曰:“曾子三釜而心樂,非乃親之仕乎?”乃假版而宦焉。連丁內(nèi)外艱,既終喪,讀書為文愈刻苦。
逮十年,得昭州龍平主簿,鎖其廳試桂州,偕計而上。嘉祐二年春,仁宗皇帝臨軒,試進士,擢公第三。方唱第時,三人者每拆封,天子俯視其姓名,左右執(zhí)政大臣、翰林兩禁,逮三館諸公,皆立殿上,間得陟降,無不引頸以觀,蓋糊名至公,無毫厘之泄,雖人主莫識其誰何。及見公爵里,乃海陬萬里,一日以文辭拉巍等,有以見朝廷取士之不私,又見聲明文物之施及于遠,莫不歡呼嗟觀,比比來視公顏面、問甲子者,公時年已四十五歲矣,授大理評事,通判吉州。
會守將將缺,或謂州劇,意公有不逮者。公攝守政一年,百事不勞而緝,多仁恕愛利,吏有犯,劾之嚴,上下畏肅,稱神明。遷大理寺丞。
六年罷歸,試學(xué)士院。公笑曰:“以賦取士,已失之矣;又以賦試帖職乎?”不留意。已而考官以所用韻誤上聞,遂知淮陽軍。
七年,特除殿中丞。先是禁林給扎,有戾禮部格者,諸公多喻而改正之,公于貴人無左右之助,獨不得所喻,公亦恬然無動心者。至下邳,笑曰:“是邦奚所為。”視事未及月,錢唐人慎東美嘗客游,泊舟關(guān)外,見惡少酗酒相擊者,徐曰:“我與爾較,奚不可,然負我公仁?!彼煜噌尪?。其感人心也如此。
英宗嗣位,凡(三點水+幾)恩為太常博上。治平二年知開封縣,韓魏公面告之曰:“雅聞君吏事,已試赤縣,治京師,無以縣道為抑?!庇倚沼锈飫萦麚戏ㄕ?,公處之裕如,不作威厲,告之以法當爾,人繇是信公能,譽翕然。其年,改屯田員外。熙寧元年,今上登極,陟都官提點府界公事,賜五品服,名登對。
公遠人,一日見清光,語時不知有以稱上意。知陳留縣錢公范捕蝗,捶村民,民號呼,上適遣中貴人取禾,視所傷,因知令所笞非法,公坐不即劾。出守蘄春。
四年,遷職方,秩滿,入判登聞鼓院。五年,乞補外,知復(fù)州。州廢,徙鄂州。八年,進屯田郎中。武昌還,復(fù)蒞鼓院。公嘆曰:“吾所至不少懈,疇克知我者?老矣,獨無間處,任其在天,以樂吾心耶?”
九年八月,得海州,至未久,公病矣。十月十日終于州之正寢。東海距下邳不遠,聞公之來,喜曰:是前日淮陽羅公也。獄有滯而未決者三十余事,公視其所因,立判析之。公雖病,緝治有條,民已愛公為政。及卒,老幼相率哭之不去,本道使者皆稱其材。
嗚呼!士寒遠而窮困者,患在朝廷不能取,取而有聞于時,其位反不克顯,其命也。夫造物者,果如何耶?公性重厚寡言,寬裕不泄,拉甲科,至為郎,屢治郡,居處泊如若未第時。所至無秋毫之犯,人尤咨其廉清,或譽之者,公曰:“士小節(jié),何足尚?!弊迦酥氄呶?,皆分俸以赒之,家人告以月入析之眾,則己無以自給。公曰:“猶多,如若人者,何不可耶?”
前夫人張追封仙源縣君,后夫人鄭封壽昌縣君。子明達,撫州崇仁縣丞,孝謹文雅,肯構(gòu)彌恪。女二(周按:疑為“三”之誤)人,長適長史吉駕,次進士陳師況,一未笄。孫曰興孫,后卒。
縣丞君卜以元豐元年十二月十四日,葬公于進賢鄉(xiāng)寧仁里大君墓右,馳書叩予曰:“公,先子之同年,敢泣血以請銘?!庇桠蛟唬骸拔遗c公當崇政唱名,相從相得之樂,視青云如俯拾地芥,二十年落魄為漫郎?!惫虽廴?,淚潺潺不止。于是銘曰:
生遐方,志則疆。學(xué)有聞,發(fā)以光。
文飾吏兮政循良,去見思兮愛利長。
白首一節(jié)□為郎,有子賢兮后必昌。
廣東文物網(wǎng)《嶺南文化—墓志買地券—北宋龍川羅愷墓志銘》:“北宋龍川《羅愷墓志銘》:龍川縣豐稔鎮(zhèn)坳背村羅愷墓出土,現(xiàn)為博羅縣博物館收藏。羅愷墓是1980年當?shù)匾淮迕癜嵛莼鶗r發(fā)現(xiàn)。墓室用青磚砌成,室內(nèi)埋藏墓志石一盒,長0.98米、寬0.91米、厚0.06米。端石質(zhì),楷體從右至左豎書,共35行,每行38字,共1330字。據(jù)《龍川縣志》載:羅愷字次元,北宋龍川人,45歲,即嘉祐二年(1057年),考取探花,任宋朝郎守尚書屯田郎中、知海州軍州兼管內(nèi)勸農(nóng)事、輕車都尉等職,死于元豐元年(1078年)?!?/p>
元豐二年己未(1079) 約七十歲
約于近年,先生有書貼贈吳復(fù)古(子野),刻于歲寒堂兩序壁上。
鄭俠《吳子野歲寒堂記》:“歲寒堂,子野先生所居也。堂之前古柏數(shù)株。兩序皆以本朝諸公與子野友者奇文新詩,與夫古之有其言于世切有補者,勒堅珉寘諸壁?!?/p>
按:吳復(fù)古,詳后《吳復(fù)古先生年譜》。
元豐三年庚申(1080) 約七十一歲
約于今年或明年初,吳復(fù)古寄先生及諸公詩文石刻拓本與蘇軾。
《蘇軾文集》卷五十七《答吳子野七首》第二簡(見下)。
元豐四年辛酉(1081) 約七十二歲
約秋冬,蘇軾有答吳復(fù)古簡,稱譽先生書帖不類近世筆跡,誠為可愛。
《蘇軾文集》卷五十七《答吳子野七首》第二簡:“承三年廬墓,葬事誠盡,又以余力葺治園亭,教養(yǎng)子弟,此皆古人之事,所望于子野也。復(fù)覽諸公詩文,益增慨嘆。介夫素不識,其筆力乃爾奇逸耶?仆所恨近日不復(fù)作詩文,無緣少述高致,但夢想其處而已。……寄示《墓銘》及諸刻,珍感!虞(應(yīng)作‘盧’)直講一帖,不類近世筆跡,可愛!可愛!”
按:“虞直講一帖”: 據(jù)孔凡禮點?!短K軾文集》,于“虞直講”處校曰:“《外集》(明萬歷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卷六十六‘虞’作‘盧’?!庇枰詾椤坝荨蹦恕氨R”字相近而誤,“盧直講”切近先生鄉(xiāng)人、曾官國子監(jiān)直講盧侗,故采“盧”說。
立祭田及大潭塘以祀先人。
嘉靖《府志》卷七《人物志》有傳:“立祭田及大潭塘以祀先人?!?/p>
按:大潭塘即冠隴中舍潭。
先生行實樸茂,學(xué)術(shù)優(yōu)深,為鄉(xiāng)里所推重。
蔡襄《奏乞推恩盧侗狀》:“右臣伏見潮州長史盧侗,行實樸茂,學(xué)術(shù)優(yōu)深,舊在嶺南,眾所稱服?!?/p>
《明一統(tǒng)志》卷八十《潮州府·人物·宋》:“侗行實樸茂,學(xué)術(shù)優(yōu)深,為鄉(xiāng)(按:原文作“鄒”,乃誤)里推重云?!奔尉浮陡尽肪砥摺度宋镏尽に巍罚骸靶袑崢忝?,事親至孝,為梓里推重。”
曾著有《周易訓(xùn)釋》以誨及門。已佚。
饒鍔、饒宗頤《潮州藝文志》卷一《經(jīng)部·易類》:
“盧氏侗《周易訓(xùn)釋》(光緒《海陽縣志·藝文略》)。
佚(光緒《海陽縣志·藝文略》)。
《韓江聞見錄》十:‘盧中舍侗讀書西湖山,通經(jīng)術(shù),尤邃于《易》。為《周易訓(xùn)釋》以誨及門?!?/p>
宗頤按:盧中舍侗,乾隆《潮州府志·儒林傳》、張士璉雍正《海陽縣志》、光緒《海陽縣志》并有傳。所著《周易訓(xùn)釋》,阮元《廣東通志·藝文略》未收;惟明戴璟《通志》本傳稱侗嘗讀書西湖山,博習經(jīng)術(shù),易學(xué)為精。自為訓(xùn)釋,日與諸生相討論(見阮《通志》所引。按:清林杭學(xué)、胡恂兩《潮州府志》,并有此語。周《府志》、雍正《海陽縣志》則無之)。則此編蓋為課授而作,即講義之類。惟未稔當時成書曾公諸世否?”
元豐五年壬戌(1082) 約七十三歲
約于是年二月十六日,卒于家。
嘉靖《府志》卷七《人物志》有傳:“卒于家。”
《冠山盧氏家族譜》:“公終于宋哲宗紹圣元年甲戌(公元一〇九四年)二月十六日。壽七十有三。”
按:《族譜》所載先生卒年疑誤,若以壽年回推,則其生年亦不確,前已辨之。竊以為其卒年或為“壬戌”,誤為“甲戌”,延后一紀。然限于文獻闕失,暫無確證,姑系卒年為“壬戌”,生年亦以此而推。至其確年,尚待世之博雅君子有以解惑焉。
葬歸仁都登塘,原配誥贈東平郡君薛氏合葬。
雍正《廣東通志》卷五十五《塋墓志·潮州府·海陽縣》:“直講盧侗墓,在歸仁都登塘。孫順之墓附?!?/p>
《冠山盧氏家族譜》:“訃聞于朝,遣官祭葬,賜謚文肅。崇祀鄉(xiāng)賢,配享韓公祠,列潮州八賢之一。許龍圖、廖槎溪作《傳》、《贊》。御葬海邑歸仁都登塘山,坐東北,向西南,名為云蓋月。墓前碑碣、石人、石獸依制豎立。全山周圍二百余丈,離郡城三十里,離冠山七十里?!?/p>
《冠山盧氏宗族譜》:“原配夫人恒德三薛氏,生于仁宗天圣四年(公元一〇二六年)丙寅,終于神宗熙寧元年(公元一〇六八年)九月,壽四十二。初封安人,誥贈東平郡君。……合葬公墓?!?/p>
按:《族譜》稱“訃聞于朝,遣官祭葬,賜謚文肅?!蔽粗鎏帪楹??然揆之先生官位,似不當易名,“文肅”或為后人私謚。許龍圖當是潮州知州許應(yīng)龍,所作《傳》未見;廖槎溪德明所作《贊》見后。
先生墓現(xiàn)在潮安縣登塘鎮(zhèn)政府所在地,穴稱“云蓋月”。原葬規(guī)模宏大,墓碑高一人許,墳為穹丘,埕可供數(shù)百人祭拜。墓前兩側(cè)豎石羊石馬及翁仲,數(shù)百米外建有墓道牌坊。年久失修,石制羊馬、翁仲盡佚。近年該鎮(zhèn)政府量移地兩畝,先生墓得以重建焉。
子四:長暠,次昱,三景,四星。分承、從、受、為四房。長、三、四分居海、潮、揭等處,惟昱世居澄邑冠山鄉(xiāng)。
《冠山盧氏家族譜》:“生四子:長暠,次昱,三景,四星。分承、從、受、為四房。長、三、四分居海、潮、揭等處,惟昱祖世居澄邑冠山鄉(xiāng)。”
上揭書:“二世昱祖,字思明,號平川,即冠山鄉(xiāng)基祖。以父蔭任鉛山縣主簿,事親至孝,辭官就養(yǎng),隨侗祖移居冠山鄉(xiāng)之南,支分潭塘五十六畝,土名躍龍橋下。明代嫡派子孫按丁均派續(xù)買周姓躍龍橋上二十三畝。全潭七十九畝。及公遺田園屋地,積為垂祭蒸業(yè)。原配端人張氏,繼配黃氏,合葬登塘埔。子英之?!?/p>
盧氏傳有《侗公家訓(xùn)》。
《冠山盧氏家族譜》:《侗公家訓(xùn)》:“不因果報勤修德,豈為功名始讀書。慎言宜守三緘訓(xùn),處世常懸百忍圖?!?/p>
譜后:
紹熙二年(1191)
先生孫順之舉進士。
嘉靖《潮州府志》卷七《人物志》:“盧順之,海陽人,侗之孫。事母至孝,好學(xué)篤行,鄉(xiāng)評推之。登紹熙二年(1191)進士,調(diào)肇慶軍節(jié)度判官。以母老,僅書一考。嘆曰:‘一日甘旨之奉,猶勝十年仕宦之樂?!鞖w,十年不調(diào)。母沒終喪三年卒,年三十九。官終文林郎。”
按:上揭書卷六《選舉志》:“紹熙二年盧順之,見《人物志》;許騫,第五甲;許宣,第二甲,俱申之八世孫?!表樦巍冻敝莞尽肪砦濉犊泼俊罚骸昂j柋R順之,侗孫,紹熙二年。附傳?!奔尉浮稄V東通志初稿》失載。萬歷《粵大記》卷四《科第》紹熙四年狀元陳亮榜有:“盧順之,潮州人。肇慶節(jié)度推官,文林郎。”雍正《廣東通志·選舉志》作“淳熙四年丁酉:盧順之,潮州人,侗之子,推官。”以順之為先生子,蓋誤。上述《粵大記》作“紹熙二年”、雍正《通志》作“淳熙四年”,皆誤,以嘉靖《府志》年代為先,且潮州府志俱作“紹熙二年”,故從之。
順之未詳為先生四子何人之后。
后順之附葬。
雍正《廣東通志》卷五十五《塋墓志·潮州府·海陽縣》:“直講盧侗墓,在歸仁都登塘。孫順之墓附。”
寧宗慶元六年庚申(1200)夏,郡守沈杞搜訪是邦昔之有賢哲八人,于湖山之顛立堂而祠。每歲之春,郡遣其屬祭之,八賢子孫皆預(yù)陪拜。
《永樂大典》卷五三四五《潮州府三·文章》:王宗烈《八賢堂記》(詳見《許譜》)。
上揭書卷五三四三《潮州府一·祠廟》(詳見《許譜》)。
六月朔(初一),州學(xué)教授王宗烈作《八賢堂記》。
(詳見《許譜》)。
約于是年,通判廖德明撰《八賢贊》及《后序》,贊譽先生“名聞于朝,文行經(jīng)學(xué)。法蠹力陳,持論尤確。朱轓茀車,未竟發(fā)舒。仰止高風,湖山舊廬。”
《永樂大典》卷五三四五《潮州府三·文章》:廖德明《八賢贊》:“知郡直講盧公:名聞于朝,文行經(jīng)學(xué)。法蠹力陳,持論尤確。朱轓茀車,未竟發(fā)舒。仰止高風,湖山舊廬?!?/p>
《后序》(詳見《許譜》)。
嘉定三年庚午(1210),繼配誥封太原郡君秦氏卒,合葬公墓。
《冠山盧氏家族譜》:“繼配夫人貞德五秦氏,生于仁宗皇祐三年(公元一一三〇年)八月,壽八十,誥封太原郡君。合葬公墓。”
嘉定十五年壬午(1222),知州曾噩遷八賢祠于州治東南之堤外。
《永樂大典》卷五三四三《祠廟》(詳見《許譜》)。
理宗紹定二年己丑(1229),知州孫叔謹遷八賢祠于韓廟之左,立亭于前,匾曰“海山風濤”。邦人黃夢錫記之。
《永樂大典》卷五三四三《祠廟》(詳見《許譜》)。
約紹定六年癸巳(1233),知州許應(yīng)龍為先生作《傳》。
《冠山盧氏家族譜》:“許龍圖、廖槎溪作《傳》、《贊》?!?/p>
按:許龍圖當是潮州知州許應(yīng)龍,為先生所作《傳》已佚。據(jù)《潮學(xué)研究4》:李裕民、黃挺《兩宋潮州知州考》:“許應(yīng)龍:紹定五年—端平元年(1232—1234)。應(yīng)龍(1168—1248),字恭甫,閩縣人。嘉定元年(1207
)進士。在潮時,整修州城,西、北開辟五門,以通往來。設(shè)計平定為時七年的贛州陳三槍起義。召為禮部郎官,理宗稱其‘治潮有聲’。端平二年四月兼王府教授,嘉熙三年八月為簽書樞密院事。(趙汝騰《庸齋集》卷6《許樞密神道碑》、《宋史》卷419《許應(yīng)龍傳》、《永樂大典》卷5343頁14引《三陽志》)”
淳祐癸卯(1243),郡守鄭良臣移建韓山書院于城南,邦人又以姚宏中通祀為九賢堂,前建南珠亭。
《永樂大典》卷五三四五《潮州府三·<圖經(jīng)志>》(詳見《許譜》)。
《永樂大典》卷五三四三《潮州府一·祠廟》(詳見《許譜》)。
寶祐元年(1253),州學(xué)教授呂大圭等重修韓文公廟,并新八賢祠,八賢之后希問、盧密、劉杰皆葉力于祠。
劉克莊《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一《潮州修韓文公廟記》(詳見《許譜》)。
按:希問姓不詳;盧密未詳為先生何代裔孫。
約景定、咸淳年間,韓山八賢祠添祀姚宏中為九賢祠。
《永樂大典》卷五三四三《潮州府一·祠廟》(詳見《許譜》)。
咸淳五年(1269)夏,通判攝郡事林式之重修城南韓山書院,并修九賢堂。
林希逸《竹溪鬳齋十一藁續(xù)集》卷十一:《潮州重修韓山書院記》(詳見《許譜》)。
元文宗至順二年辛未(1331)夏,州守王元恭于城南舊基重建九賢堂。
《永樂大典》卷五三四五《潮州府三·<圖經(jīng)志>》:劉希孟《南珠亭記》(詳見《許譜》)。
九賢祠明初以前廢,后并祀潮州府鄉(xiāng)賢祠。
《永樂大典》卷五三四三《潮州府一·祠廟》(詳見《許譜》)。
約世宗嘉靖初,潮州狀元林大欽為諸生時,作試策《潮州八賢》,盛贊先生事親至孝,至為鄉(xiāng)評所推者,安石之論,有國士之風,為一代之偉人。
林大欽撰、黃挺校注《林大欽集》之《潮州八賢》:“事親至孝,至為鄉(xiāng)評所推者,盧侗之行實不多見也?!R侗安石之論,有國士之風?!浣砸淮畟ト撕?!”
約萬歷二十年,按察副使王一乾、潮州知府徐一唯疏浚西湖,出先生石刻“平湖”二大字于湖山之下。
唐伯元《醉經(jīng)樓集》卷四《平湖記》:“吾潮為郡,左江右湖,而鳳凰山峙其北。當宋盛時,實應(yīng)鳳嘯湖平之讖,湖與鳳之為靈昭昭也。及于國朝,人文雖朗,猶稍不逮。湖在城西,僅容杯水,若無足為郡之重輕者。自泰和王公持憲節(jié)開府在郡,既政行人和歲登,每于公暇游憩焉。謀諸郡守徐侯,核籍清界,捐資募工,拓之疏之,橋之堰之,匯其沵漫而泄其洋溢,出古石刻‘平湖’二大字于湖山之下,自是郡人始知郡西有名湖,然猶疑公寄興云爾?!磺?,徐侯名一唯,俱辛未進士??と颂撇??!?/p>
按:據(jù)光緒《海陽縣志》卷三十一《金石略二·宋》“盧侗題字”條(詳上),知此石刻“平湖”二字即為先生所書。
明末饒平諸生梁之屏有《潮中八賢歌》。
詳見《許譜》。
子孫能世其學(xué),清康熙貢生盧文杰、廩生盧琮、盧豐皆其裔云。
雍正《海陽縣志》卷六《人集·人物·宋》:“盧侗……子孫能世其學(xué),貢生盧文杰、廩生盧琮、盧豐皆其裔云?!?/p>
康熙《澄??h志》卷十四《登仕·貢生·國朝》:“盧文杰,冠隴人,東安學(xué)貢。”
乾隆《澄??h志》卷十四《選舉一·貢生·國朝》:“盧文杰,冠山人,東安學(xué),康熙己未歲貢。詳《人物傳》?!?/p>
上揭書卷十七《人物二·文學(xué)》:“盧文杰,冠山人。聰敏嗜學(xué),工詩古文詞,兼善書,遍通諸體。少游寓羅定州,寄籍東安,補縣學(xué)庠生。以歲貢,選饒平訓(xùn)導(dǎo),病不赴。尋卒。業(yè)師翁元集死而無嗣,杰置主祠于家且為文傳之。又自敘其家世,以盧侗為祖,亦修祀焉。邑令王岱聘修《邑志》。”
按:康熙《澄海縣志》卷首有“潮州府澄海縣貢生盧文杰”同閱,后有文杰《澄??h志跋》。
拓展知識:
- 廣州市煤氣灶維修點(廣州燃氣灶維修中心)02-24
- “深海一號”:深海重器勇往直“潛”09-30
- 1海信42k11p怎么折開(海信42K11P:全方位展示超清畫質(zhì))
- 2電視頻道沒了怎么恢復(fù)(快速解決方法)
- 3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號碼查詢(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查詢)
- 4艾木歐防盜門沒電打不開怎么辦(艾木歐防盜門沒電無法啟動?解決方法總結(jié))
- 5ENS指紋鎖售后熱線(ENS指紋鎖售后熱線-專業(yè)解決您的問題)
- 6打電話顯示關(guān)機是什么原因(如何解決手機無法接通問題)。
- 7v500hk1 cs5故障維修(v500hk1 cs5故障維修指南)
- 8創(chuàng)維液晶電視的遙控器怎么調(diào)試(創(chuàng)維電視遙控器調(diào)試指南)
- 9林內(nèi)空氣能售后服務(wù)官網(wǎng)熱線(林內(nèi)空氣能售后服務(wù)官網(wǎng)熱線)
- 10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 - 完善24小時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