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威王燃氣灶維修(湘潭威王燃氣灶維修店)
前沿拓展:
一、文字演變
二、姓氏讀音
拼音:tián
注音:ㄊㄧㄢˊ
繁體字:田
漢字結(jié)構(gòu):單一結(jié)構(gòu)
造字法:田
簡體部首:田
田的部首筆畫:5
總筆畫:5
筆 順:豎折橫豎橫
五筆86:LLLL
五筆98:LLLL
UniCode:U+7530
四角號碼:60400
倉頡:W GBK
編碼:CCEF
規(guī)范漢字編號:0244
種植農(nóng)作物的土地:田野。耕田。
和農(nóng)業(yè)有關的:田家。田園。
古同“畋”,打獵。
古同“佃”,耕作。
姓。
三、姓氏起源
起源一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田仆,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田仆,是西周初期設置的官位,與田地農(nóng)耕無關,而是專職負責管理君王所行之道路的官吏。周王朝,是在滅殷商王朝的基礎上建立的奴隸制國家,而殷商是以土德立國,因此在周公以三年之久的時間鎮(zhèn)壓了紂王之子武庚的反叛以后,周王朝君王所行之路就不再同于士卿大夫和平民百姓所行之路了,而是專用木板鋪設的道路,稱“田路”,取五行之中的“木克土”之意,防止殷商舊族再造反。田仆,就是負責建造和管理田路的大夫,下屬有上士十二人,史一人,丞相一人,徒若干,是很重要的官職,隸屬于夏官府司管轄。在典籍《周禮·夏官》中記載:“田仆,掌馭田路。田路,木路也。田仆上士十有二人。”在田仆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田仆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田氏,該支田氏古音讀作chén(ㄔㄣˊ),今讀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是古老的姓氏之一。
起源二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田正,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田正,亦稱田畯、稷、田官,是西周初期由輔政召公所設置的官位,就是專職管理農(nóng)耕田地的官吏,不涉及其它,相當于今天的農(nóng)業(yè)部部長,主要負責管理井田之公畝部分,也就是王室所食之田。最高長官稱田正,亦稱稷,由王族貴胄擔當,下屬按九州各分派有田官,每一田官下還設有中士二人,史一人,丞一人,徒四人,統(tǒng)一隸屬于天官府司管轄。天官府司,就是召公管轄的官衙。后世歷朝歷代所稱的“社稷”,就是由此而來:社,宗廟也,稷,田正也,合稱就是整個王朝、國家的象征。這在史籍《左傳》中記載:“田畯,田大夫也。稷,田正也。稷為田官之長?!焙髞?,在東周時期各諸侯大國亦仿設有類似的官職,但皆稱為“大司田”。例如在典籍《管子·小匡篇》中就記載:“盡地之利,臣不如寧戚,請立為大司田?!?/p>
在田正、田畯、稷、田官、大司田等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田正氏、田畯氏、田稷氏、田官氏等等,后皆省文簡化為單姓田氏,該支田氏古音讀作chén(ㄔㄣˊ),今讀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起源三
源于姚姓與媯姓, 舜帝有虞氏后裔,此為漢族田姓的大源流。
出自虞舜(姚重華)之后齊國官吏媯完(田完)后裔,屬于以王侯身份為氏。
舜帝以姚為姓,其后子孫即以父姓為姓。據(jù)《通志·氏族略》記載,古帝虞舜之后媯滿被周武王封于陳,傳至公子完,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其裔孫田和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齊被滅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媯”姓為“王”姓,稱為王氏。出于姚媯陳一支的為北海王、陳留王,乃舜裔齊田之后?!锻ㄖ尽な献迓浴氛f,王姓“出于北海、陳留者,則曰舜之后也。其先,齊諸田為秦所滅,齊人號為王家,此媯姓之王也”。《通志·氏族略》言:"舜因姚地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 史稱姚、虞、陳、胡、田為"媯汭五姓"。"媯汭",古水名,又作"溈汭",舜帝本為姚姓,因居媯汭而得媯姓。舜帝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即以媯為姓。這支王姓的最早的來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人經(jīng)過多次的改姓:從姚姓改為媯氏,再改為陳氏,再改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沒有改回,便繼續(xù)為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為王姓。齊王田建三子:升、桓、珍(一作軫),升、桓改姓為王氏,其后代即舜帝姚姓后裔漢代王莽一族,此為 田姓、 王姓的一大源流。兩漢之際的新朝皇帝王莽、以及魏晉隋唐時期的北海王氏、陳留王氏等等,都出自這支王姓中。王莽封姚姓同族田豐為代眭侯,后來豐之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為秦所滅,其子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缎帐峡悸浴份d:“北海、陳留之王,皆舜帝之后。其先,齊諸田為秦所滅,齊人號為王家,考為齊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為王姓。公元前404年,田和廢齊自立國君,將姜姓齊國改為田姓齊國,后齊國被秦國所滅,國滅后齊國末帝齊王建居共(今河南輝縣),生有三子:田升、田桓、田珍(一作田軫)。”新朝(建興帝)王莽、西漢皇太后王政君都出于此脈?!稘h書·元后傳》:“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莽自本曰:田和有齊國,三世稱王。至王建為秦所滅,項羽封建孫安為濟北王,齊謂之王家,以王為氏?!?齊國最后一名國王是齊王田建。他在亡國后被遷到共(今輝縣古城),田建之孫名田安,項羽反秦時被封為濟北王,及項羽為劉邦所敗,田安也失去了王位。但他的子孫為了紀念這一事情,從此便改姓王氏。
公元前404年,田和廢齊自立國君,將姜姓齊國改為田姓齊國,后來齊國被秦國所滅,國滅后齊王建居共(今河南輝縣),生有三子:田升、田桓、田珍(一作田軫)。田升生田安,田安被西楚霸王項羽封為濟北王,西楚滅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孫為紀念這一時輝煌,改姓王,是為春秋戰(zhàn)國秦代時期的河南王氏。
出自舜帝姚姓名后裔春秋時期齊桓公封媯滿之后媯完之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據(jù)史籍《史記·田完世家》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書辨證》等資料記載,齊桓公封媯完于田地,其后子孫以地為氏,稱田氏。帝舜當天子之前,帝堯把 兩個女兒嫁給了他,讓他們在媯汭河(今山西永濟,源出歷山,西流入黃河)邊居住,他們的子孫有以居地河流名稱為姓氏者,稱媯姓。
田氏家族傳至田完之第八世孫田和,出任齊國相國,他大權(quán)在握,在周安王姬驕十一年(齊康公十三年,田齊和子十三年,公元前391年)將腐朽沒落的齊康公放逐到海邊去捉螃蟹吃,田和自立為君,于是,姜姓齊國成了田氏齊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姜齊”事件。
起源四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魯國之邑許田,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許田,是春秋時期周王朝設置在魯國境內(nèi)的一個專門用地,是由周公旦所規(guī)定的用來進行祭祀、朝拜周王之時,各諸侯國君和百官們所住宿和舉行重大典禮之地?!霸S”,賦也,愿也;“田”,祭祀之田、朝拜之田、典禮之田也。這在史籍《左傳·隱公八年》中就有記載:“鄭伯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許田。許田,魯國朝宿之邑?!痹趦芍軙r期的各朝代,許田的地理位置各不相同,不是一個固定的地方,但總體在靠近泰山的今山東曲阜、泰安一帶,歷代皆有專門的官吏、仆役們進行日常管理和維護?!霸S田”之稱一直沿用到兩晉之際。
在許田之管理吏員、仆役中,有以其職責所在為姓氏者,稱許田氏,其后裔子孫后引衍為單姓田氏、許氏等,該支田氏古音讀作diàn(ㄉㄧㄢˋ),今讀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與媯陳之田無任何關聯(lián)。
起源五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期虢國之邑桑田,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桑田,是西周時期虢國之邑,因盛產(chǎn)桑蠶和絲紡織業(yè)發(fā)達而著稱,位置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陜縣東北部地區(qū),其地在史籍《左傳·僖公二年》中有記載:“虢公敗戎于桑田。桑田,虢地?!彪絿俏髦艹跗诘闹匾T侯封國。周武王滅商后,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其封為虢國國君,虢仲封東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zhèn)),虢叔封西虢(今陜西寶雞),兩虢起著周王室東西兩面屏障的作用。西周晚期宣王初年,西虢東遷,形成所謂南、北二虢。
虢國滅亡后,其地盡歸強晉版圖。原居于桑田之故民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桑田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田氏、桑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起源六
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田公它成,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典籍《荀子·非十二子》中楊倞注引《世本》記載:“楚平王孫有田公它成?!?/p>
田公它成,是楚平王熊棄疾(公元前528~前516年在位)的支庶孫,其后裔子孫以其先祖名字為姓氏,稱田公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田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起源七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晉國都城新田,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在史籍《左傳·成公六年》中記載:“晉遷于新田?!敝芎喭跫б亩?公元前584年)農(nóng)歷4月,晉景公姬孺將晉國都城遷至新田(今山西侯馬西北城),位于臨汾盆地南沿,西南有峨嵋?guī)X,南有絳山,均為中條山余脈。汾河在侯馬市西北從東北向西南流過,澮河在市南自東向西流過,在兩河交匯的三角平原地帶,號稱“旱碼頭”。清乾隆二十三年撰著的《曲沃縣志》和清嘉慶二年撰著的《續(xù)修曲沃縣志》中,皆稱“新田故城在今治西南三十里”,“其地也,絳山為屏,峨嵋列峙,澮繞于前,汾環(huán)于右”。曲沃西南距侯馬為十五公里,今侯馬為春秋時晉國新田,遺址被發(fā)現(xiàn)于1952年,至今仍在繼續(xù)發(fā)掘整理中,當無可疑。晉國在新田立都,傳位十三世,歷時二百十六年。其間,晉國曾保持了一百余年的“中原盟主”地位。
在晉都新田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新田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田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世代相傳至今。
起源八
源于姬姓。出自明朝初期大臣黃湜之后裔,屬于避難改姓為氏。明朝初年,有一著名的輔佐明惠帝(明建文帝)朱允炆的大臣黃湜,因他提出了廢削諸藩之權(quán),引發(fā)了靖難之禍。黃湜,公元1350~1402年,字子澄,分宜大崗山澧源村人,是明朝初期著名政治家,提出“削藩”政策的主要人物之一。
黃湜被明成祖朱棣殺害后,他的兒子黃彥修為避禍改名換姓為田終,隱居在今湖北省咸寧一帶,其后世子孫世代沿襲稱田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起源九
一、源于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并州匈奴,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許多史書記載:“并州田氏源出匈奴。”其實,并州田氏原本還是漢族。所謂匈奴田氏,起源于秦國統(tǒng)一六國的歷史過程。秦昭襄王贏則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秦軍大將蒙武率軍攻打齊國,一舉占領齊國九座城池。部分齊國田氏貴族紛紛北逃,與狄人匯合。從此在秦、漢史籍中皆稱這一部分田氏族人為“狄人”,就是后來的匈奴民族中的田氏。
其實,該支田氏依然為媯姓田氏,并非為匈奴民族,正確讀音仍作chén(ㄔㄣˊ),今讀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
二、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塔日阿沁氏,漢義就是“農(nóng)夫”,因此冠漢姓為田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三、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罕楚哈氏,源初金國時期女真金阿不哈氏族,滿語為Hancuha Hala,世居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qū)),后多冠漢姓為田氏。
⑵.滿族田佳氏,滿語為Tian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沈陽(今遼寧沈陽),后多冠漢姓為田氏。
滿族田氏讀音皆作tián(ㄊㄧㄢˊ)。
四、源于白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白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發(fā)達的民族,白族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洱海區(qū)域。從考古發(fā)掘的蒼洱遺址、海門口遺址,都表明最晚在新石器時代洱海地區(qū)已經(jīng)有居民生息繁衍。公元二世紀,漢武帝就在蒼洱地區(qū)設置了郡縣。公元八~十三世紀,蒼洱地區(qū)先后出現(xiàn)了以彝、白先民為主體的奴隸政權(quán)南詔國和以白族段氏為主體的封建領主制政權(quán)大理國。白族90%以上的人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農(nóng)業(yè)發(fā)展水平較高。白族人在歷史上自稱“白子”、“白伙”、“白尼”、“白王”、“白史”等,漢意即為白人。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據(jù)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其民族名稱為白族。
白族田氏,祖先原為漢族,原籍陜西,明朝時期隨沐國公入駐貴州東南地區(qū),在長期的軍墾過程中融入白族,清朝時期世為貴州思南府、湖南鳳凰五寨軍民長官司土司,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四、得姓始祖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田仆,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田正,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五、人口分布
田氏是一個非常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屬于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六百四十萬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4%左右。
公元前三九一年,田完之八世孫田和把齊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為君,史稱田和代齊??梢娞镄帐谴呵飸?zhàn)國時的齊國首都山東臨淄為發(fā)祥地,從這一時期活躍于政壇的田姓人來分析,田姓在先秦時期已分布于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地。傳到田和重孫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田建被遷于共(今河南輝縣),其他田姓開始向西、北之地逃難。不久秦末起義軍四起,田姓家族聞風而動,有八人裂地稱王,煊赫一時,但不久均紛紛垮臺。漢初,高祖劉邦采納婁敬之言,強遷關東豪族于關中的陽陵(今陜西咸陽東北),諸田亦在強遷之列,后發(fā)展成為京兆一帶望族,后來,田姓各族又遷徙至北平(今河北滿城北)。從漢代開始,今川、鄂、湘、黔交界一帶的漢族和一些少數(shù)民族中已有不少田姓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由于社會動蕩,田姓避亂南遷,可以說田姓已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亦有遷山西太原、寧夏固原、天津等地。唐代宗時,有田承嗣被封為雁門郡王而落籍當?shù)亍K未郧埃镄罩饕谥袊谋辈亢椭胁坎ミw。河南田姓的開基始祖是宋代的田瑜,潁川汝陰田姓開基祖為虢州團練使田令芳。此際,田姓開始有遷今福建、廣東者,田希圣為閩、粵始祖,原居浙江杭州,四傳至田衍,移居福建寧化,田衍孫田滋茅,于宋末徙居福建長汀,滋茅子松崗遷廣東海陽(今潮州市潮安區(qū)),后徙大埔,為大埔開基始祖。傳至田文長時,兄弟五人俱移廣東程鄉(xiāng)(今梅州市梅縣區(qū)),文長次子法聰、三子法盛移居廣東惠來。明清之際,田姓已播及大江南北廣大區(qū)域,后來又有田姓族人移居臺灣,移居海外的族人。如今,田姓在全國分布廣泛,以河南、四川、山東、河北、江蘇等省為多,上述五省田姓約占全國漢族田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
田姓占當?shù)厝丝诘谋壤话阍?.51%以上,中心地區(qū)這一比例可達1.6%以上,這部分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40.5%,居住了大約71%的田姓人群。在四川大部、云南中部、湖南東部、廣西中部、江西西部、福建南端、湖北東部、皖蘇中部、山東東端、河南東南角、遼寧東部、黑吉西端、內(nèi)蒙古東北部、甘肅西南、青海東部,田姓占當?shù)厝丝诘谋壤?.34%—0.51%之間,上述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2.1%,居住了大約17.3%的田姓人群。
當代田姓的人口已近520萬,為全國第三十四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41%。從明朝至今600年中田姓人口由31萬增到520萬,增長了16倍多,田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于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田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形的態(tài)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山東、貴州四省,大約占田姓總?cè)丝?5%,其次分布于四川、湖南、陜西、山西、湖北,這五省又集中了29%的田姓人口。河北為當代田姓第一大省,居住了田姓總?cè)丝诘?1%。全國形成了以河北、貴州為中心的中原冀豫魯、川黔湘兩個田姓高聚集區(qū)域。在600年期間,田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qū)別,由東南部向華中、華北、西部回遷的流動十分強勁,大于由北向南的遷移。
六、家譜文獻
田氏族譜五十卷,(明)朗盥纂,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手寫本。
福建寧化田氏家譜,(清)田萬先編,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手寫本一冊。
田氏續(xù)修族譜三卷,著者待考,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鴻門堂木刻活字印本?,F(xiàn)
浙江蕭山道源田宗譜六卷,(清)田廷耀等重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紫荊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
山西五臺田氏家譜一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手寫本。
河南開封田氏家譜,(清)田俽修,清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德蔚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湖南田氏重修族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田裕珍纂修,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紫荊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
河南開封田氏家譜,(清)田俽重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德蔚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浙江紹興山陰湖塘田氏宗譜四卷,(清)田有岳岳等續(xù)修,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五豐堂木刻活字印本。
四川遂寧田氏族譜一卷,(清)田應平、田昌琨修,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
鷹門郡田氏族譜四十卷,(清)孫一克纂,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手寫本。
湖南湘鄉(xiāng)田氏三修族譜四十一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上中下三冊。
浙江蕭山歡潭田氏宗譜四十八卷,(清)田繩祖等重修,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荊茂堂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蕭山田氏宗譜,(清)田增鑫重修,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守正堂木刻活字印本。
田氏宗譜九卷,首一卷,(清)田廣湘修,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冊。
田氏宗譜六十卷,著者待考,清宣統(tǒng)三年(公元1911年)手寫本。
田氏宗譜四卷,田玉峰纂,木刻活字印本。
田氏族譜六卷,首卷上下冊,著者待考,清宣統(tǒng)二年(公元1910年)雁門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
山西八甲口田氏家譜,(現(xiàn)代)田林雨編,1989年10月鉛印本一冊。
湖南田氏重修族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田裕益篡,清咸豐己未年(公元1859年)紫荊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
全國田氏族譜十七卷,(民國)田子寬六修,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紫荊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
全國田姓族譜一卷,著者待考,民國元年(公元19l2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田氏合修族譜四十四卷,首一卷,(民國)田稷開修,田才成纂,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雁門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
浙江上虞永豐鄉(xiāng)田氏宗譜十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冊。
浙江上虞永豐鄉(xiāng)田氏宗譜十卷,著者待考,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冊。
浙江上虞永豐鄉(xiāng)田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民國)張美翊纂修,民國四年(公元19l5年)鳳鳴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蘇溧水田氏宗譜十三卷,(民國)田弼臣纂,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荊茂堂木刻活字印本。
河北臨榆田氏兩世清芬錄八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
河南開封大粱田氏家譜一卷,(民國)吳蘭孫續(xù)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鉛印本。
江蘇揚州田氏宗譜二十四卷,(民國)田成棋等重修,王耀堂編輯,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冊。
河北秦皇島臨榆田氏家譜六卷,首一卷,譜余五卷,著者待考,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冊。
山東德州安德田民家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二~四卷。
湖南醴陵頭田氏河分六修譜二十六卷,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鉛印本,今僅存第二十四~二十六卷。
七、郡望堂號
郡望
北平郡:戰(zhàn)國時期燕國置,治所為平剛(今內(nèi)蒙古寧城縣甸子鎮(zhèn)黑城村黑城古城),秦朝、西漢沿用,一說秦朝時治無終(今天津市薊縣),東漢時移治土垠(今唐山市豐潤東)。
雁門郡:戰(zhàn)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后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nèi)犯,唐朝駐軍于雁門山,于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京兆郡:首都長安直轄區(qū),在今陜西省西安至華縣一帶。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qū)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qū),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后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xù)至今。
平?jīng)隹ぃ褐芎峦跛氖?己丑,公元前272年),秦昭王滅義渠戎,置隴西、北地、上郡,平?jīng)鋈肭貒陌鎴D,屬北地郡。漢武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縣境),平?jīng)鋈掣膶侔捕?;東漢并涇陽入朝那,平?jīng)鰧贈鲋荽淌凡堪捕さ某?、烏氏二縣。三國時期曹魏于郡上設州,此地屬雍州安定郡,恢復了涇陽縣。西晉又廢涇陽縣,新置都盧縣,平?jīng)鍪芯硸|部屬朝那縣,西部屬都盧縣。十六國南北朝是最亂的時期,平?jīng)鋈诚群鬄榍摆w、后趙、前秦、后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領有,建制變化很大。前秦永興二年(戊午,公元358年)苻堅欲進攻前涼,置平?jīng)隹?初治高平鎮(zhèn),后治鶉陰),取平定涼國之意,平?jīng)鲋家娪谑穬浴R院?,前秦苻堅曾以平?jīng)鰹楦?,向后秦反攻:夏赫連定曾即皇帝位于平?jīng)?。北周武帝建德元?壬辰,公元572年)于西北部治平?jīng)隹h,屬長城郡。是平?jīng)鍪薪ㄖ频拈_始,距現(xiàn)在一千四百一十年。隋朝時期,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4年)廢郡置州,平?jīng)鍪袑僭荩宄髽I(yè)初年(公元605年)又廢州置郡,改屬平?jīng)隹?。唐朝武德元?戊寅,公元618年)復置原州,治平高,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再改平?jīng)隹?,旋復為原州,平?jīng)鍪袑僭?,唐朝貞元七?辛未,公元791年)涇原節(jié)度使劉昌筑平?jīng)龀嵌髲椆~峽口,奠定今平?jīng)鍪谐侵?,距現(xiàn)在一千一百九十一年,唐憲宗元和四年(己丑,公元809年)移行渭州于平?jīng)?,平?jīng)鍪袕U。廣明初復陷吐蕃,中和四年收復為渭州治。唐朝末期,李茂貞據(jù)鳳翔稱岐王,渭州屬于岐,歷后梁。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丙戌,公元926年)滅岐,渭州屬后唐。后唐清泰二年(乙未,公元935年)以原平?jīng)鍪械陌矅⒁涠?zhèn)復置平?jīng)鍪?,屬涇州;后晉天福五年(庚子,公元940年)改屬渭州。宋朝時期,仍為渭州治所,屬涇原路,為涇原路經(jīng)略安撫使駐地,與西夏接壤,是當時的軍事重鎮(zhèn);至宋大觀二年,共領涇州、原州、渭州、西安州、會州、德順軍、鎮(zhèn)戎軍、懷德軍等五州三軍,遂代涇州、原州成為這一地區(qū)的政治軍事中心。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置平?jīng)鲕?,設節(jié)度使。金國開六盤道,在金國大定二十七年(丁未,公元1187年)始置平?jīng)龈犖蹇h,屬鳳翔路。平?jīng)鍪袨楦嗡T瘯r期仍以平?jīng)鰹楦?,轄三縣,屬鞏昌總帥府,并潘原縣入平?jīng)鍪校經(jīng)鍪腥詾楦嗡?。自此,平?jīng)鍪械妮牼吃傥从写蟮淖儎?。明朝時期的平?jīng)龈犎萜呖h,屬陜西布政使司關內(nèi)道;平?jīng)鍪腥詾楦嗡?。清朝初期沿明朝建制,屬陜西布政使司。清朝康熙八?己酉,公元1669年)改屬甘肅布政使司,平?jīng)鋈詾楦显O道:初為平慶涇固化道,同治末改為平慶涇固化鹽法兵備道,平?jīng)隹h為道、府治所。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府,仍設道。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平慶涇固化道為隴東道,設觀察使;后改為涇原道,設道尹。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改設涇原區(qū)行政長,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為甘肅省第二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平?jīng)隹h為道、署駐地。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28日平?jīng)鼋夥?,成立了平?jīng)鍪腥嗣裾?950年庚寅由縣城內(nèi)劃出城關和郊區(qū)另設平?jīng)鍪小?958年戊戌12月撤銷平?jīng)?、華亭兩縣并入平?jīng)鍪小?961年辛丑11月恢復華亭縣。1964年甲辰1月撤銷平?jīng)鍪校謴推經(jīng)隹h。2002年壬午9月,平?jīng)龀返亟ㄊ小?/p>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zhàn)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qū)。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qū)。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為市,山西省會所在。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qū)。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地區(qū)。
鳳翔郡:亦稱扶風郡。周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省興平縣、咸陽市一帶地區(qū)。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為三輔,治所在今陜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名為扶風郡,治所在隗里(今陜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省麟游縣、干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地區(qū)。五代時期后漢將其轄地定在今陜西省咸陽市一帶地區(qū)。西晉朝時期移治到池陽(今陜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疇(今陜西乾縣)。隋、唐兩朝以今陜西岐州一帶為扶風郡。
堂號
紫荊堂:紫荊是田氏的堂號,田姓人常以“紫荊之后人”驕傲和引以為豪。田氏的宗祠、院落、門頭也常冠以“紫荊”之名,如“紫荊傳芳”、“紫荊之后”、“紫荊世第”等。如果您看到一家門頭上掛著“紫荊傳芳”、“紫荊之后”、“紫荊世第”“紫荊家風”這樣的匾額,那么就知道這一家一定是田姓。田氏的后人常以“紫荊之事”教育后世子孫要團結(jié)和睦相處、或用來比喻兄弟骨肉相連之情。對聯(lián)”荊樹有花兄弟樂,硯田無稅子孫耕”的上聯(lián)講述的就是田真、田慶、田廣三兄弟和紫荊樹的故事。
紫荊堂號的來源與最早的典故記載是(梁)吳均所撰寫的《續(xù)齊諧記》: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議分財。生資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荊樹,共議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樹即枯死,狀如火然。真往見之,大驚,謂諸弟曰:"樹本同株,聞將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勝,不復解樹。樹應聲榮茂,兄弟相感,合財寶,遂為孝門。真仕至太中大夫。陸機詩云:"三荊歡同株。"
貧驕堂:戰(zhàn)國時候田子方做魏文侯的老師,一次子方在路上遇到太子,太子急忙下車拜見子方,子方不還禮。太子問道:"是富貴的人可以驕傲?還是貧賤的人可以驕傲呢?"子方答道:"只有貧賤的才能驕傲!諸侯驕傲,就要失去他的國;大夫驕傲就要失去他的家;貧賤的人如果自己的行為不合當官的心,說話當官的也不聽,就到別的國家去,像丟掉破鞋子一樣。富貴的人怎么能和他們一樣呢?"
八、字輩排行
田氏宗親家譜管理委員會2006年公告統(tǒng)一續(xù)派字輩:“樹煥均希如昭修茂乃堂宗進振華夏相繼本瑞祥”。
廣東省普寧市南營村梅坡公田氏字輩:“ 宗明永篤世德傳芳發(fā)育賢豪家聲大振 美珍可尚良玉為宜特品名遠 獻之朝端宗明永篤 世系傳芳 登升俊彥 裕國文章郷咨德茂 福壽貞康 鳳儀嘉美 麟瑞發(fā)祥”。
安徽無為田氏字輩:“承家光國志在榮宗文明顯兆運際時宏人和天泰云喜從龍才舒克展永建奇功”。
湖北蘄春田氏字輩:“贊伯玉文大再有可之仁禮義相傳必發(fā)光輝星斗極慶云綿遠沃賢君”。
湖北蘄春馬驊山田氏字輩:“本萬永于龍種之啟義相傳必發(fā)興祥曙光輝星斗極慶云綿遠樂升平槐高實蔭千秋業(yè)桂長芳馨百世榮華國文章依孔孟箕裘圭碧大家聲”。
湖北蘄春久長山田氏字輩:“本金宗再可用仁禮義相傳必發(fā)興祥耀光輝星斗極慶云綿遠樂升平槐高實蔭千秋業(yè)桂長芳馨百世榮華國文章尊孔孟箕裘圭碧振家聲永懷祖德垂南宋久緬臨淄啟雁門荊萼廣培兄弟睦根源遠溯子孫心大成玉牒開新紀偉績瑤箋證古今砥柱中流人不乏鳳毛龍種滿地春”。
湖北蘄春蘄州田氏字輩:云日鳥禮金魚九同土之仁禾自生明良開泰運鴻彰德澤鄉(xiāng)存世吉祥忠義傳家人孝本詩書光國定華昌永代先道文武旺恩意連天江宇振信智浩潔秋桂揚
湖北來鳳田氏字輩:“國盛玉有光祖兆鳳呈祥學利輝先德家和萬事寬”。
湖北孝感田氏字輩:“可春現(xiàn)洪果傳仕宗年光世澤德紹先忠”。
湖北麻陽田氏字輩:“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才能登龍門榮華富貴長賢君理朝綱世代顯忠良祖創(chuàng)千秋業(yè)繼承更興旺孝敬和睦好福壽喜寧康”。
山東沂水田氏字輩:“福洪寶象啟發(fā)成光樹勛肇善慶遠富長”。
山東廣饒?zhí)锸献州叄骸翱∈缲始颐衙罉I(yè)乃克延慶益修其德繼世永昌”。
山東濟寧田氏一支字輩:“宜太利延長廣振宜鴻旭”。
山東濟寧田氏一支字輩:“元茂方興玉,文獻慶昭華”。
山東濟寧田氏一支字輩:“長懷遵圣教”。
山東聊城陽谷縣張秋鎮(zhèn)田堤口村田氏字輩:“福鳳文洪金思云召德”
山東聊城高唐縣開發(fā)區(qū)田樓村田氏字輩:“以之傳世乃可保家”
重慶新區(qū)田氏字輩:“忠義榮光正貽其祥常昭金玉遠見本邦”。
重慶合川田氏字輩:“玉長儒澤世多學宗有光道崇尚守政興民可安良家廣仁必重廷治姚應祥維先常云顯永遠定含芳”。
重慶渝北田氏字輩:“世上黃金貴迎進百玉香枝發(fā)千年樹榮開振家邦”。
湖南湘潭田氏字輩:“光裕成宗德詩書啟俊賢芠彰華上國科甲世常傳”。
湖南鳳凰田氏字輩:
之一:“祖宗慶興應景儒茂仁宏”;
之二:“榮太谷有仕忠時”。
廣西鳳山田氏字輩:“國仁政家昌登明顯云祥”。
廣西百色貴州遵義重慶豐都田氏字輩:“興應景維茂仁洪太宗慶”。
貴州思州沙都田氏字輩:“永萬顯合實,緒國元至一,十四立成發(fā),忠正建光昌“
吉林德惠田氏字輩:“越德景雨保大正永太興”。
北京通州田氏字輩:“有守思福宇永廣慶連成”。
河北大城田氏字輩:“繼永懷國萬玉樹……學延宗傳憲昭明偉承賢”。
山西洪洞田氏字輩:“道慶生立園明”。
甘肅酒泉田氏字輩:“德會鳳多年秉”;“振興中華永世長存”,“國” 后字,“澤” 中字。
江蘇連云港田氏字輩:“留守入錫錦玉積敬福緒紀廣”。
四川貴州重慶等地田氏字輩:“任洪太宗慶興應景維茂”。后字輩為“仁洪太宗慶時豐榮貴永世裕德澤長”
湖南省東安縣白竹村田氏字輩(已經(jīng)歷經(jīng)近五個世紀):
喜法蔣以仲, 雁建弘俞生,先本方世臣, 大助定國民,學仕善賢良,連元其道昌,榮逢全有慶,篤正錫祥光,文儒從孔孟,仁義繼剛強,忠孝純武志,福澤永吉康。
九、姓氏名人
田穰苴,又稱司馬穰苴,春秋末期齊國人,是田完(陳完)的后代,齊田氏家族的支庶。
田穰苴是繼姜尚之后一位承上啟下的著名軍事家,曾率齊軍擊退晉、燕入侵之軍,因功被封為大司馬,子孫后世稱司馬氏。后因齊景公聽信讒言,田穰苴被罷黜,未幾抑郁發(fā)病而死。由于年代久遠,其事跡流傳不多,但其軍事思想?yún)s影響巨大。
唐肅宗時將田穰苴等歷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于武成王廟內(nèi),被稱為武廟十哲。宋徽宗時追尊田穰苴為橫山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田單,戰(zhàn)國時期臨淄(今屬山東淄博)人,戰(zhàn)國名將。樂毅伐齊,齊國岌岌可危,只存二城,田單用火牛陣大敗樂毅而復國。
田因齊,戰(zhàn)國時齊國開明國君,史稱威王。他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招納學者,百家爭鳴,便齊國極一時之盛。
田贊,戰(zhàn)國時期齊國大夫,他因穿著很破舊的衣服去拜見楚王而被記載于《呂氏春秋》。因譏諷楚王楚王窮兵默武而出名。
田文,戰(zhàn)國時齊國名臣,他輕財下士,門客三千,號孟嘗君,為“戰(zhàn)國四君子”之一。
田駢,戰(zhàn)國時思想家,齊國人,他治學黃老,借道明法,講學稷下,善于雄辯,與慎到齊名。
田忌,戰(zhàn)國時期齊國人,因以“下對上、上對中、中對下”的完美戰(zhàn)術(shù)賽過齊王,因而被人贊不絕口,名亦留青史。
田橫,秦末狄縣(今山東高青東南)人,是齊王田榮的弟弟,秦末從兄起兵,重建齊國。楚漢戰(zhàn)爭中,繼兄位,自立為齊王,兵敗奔彭越。漢建立,率徒五百人逃亡海島,因不愿稱臣于漢,全部自殺。此島后稱“田橫島”。
田何,西漢臨淄人,西漢著名學者、今文易學的開創(chuàng)者,號杜田生,專治《周易》。
田豐(?-200年),字元皓,鉅鹿(今河北巨鹿一帶)人,東漢末年袁紹部下謀臣,官至冀州別駕。其為人剛直,天姿朅杰,權(quán)略多奇。能夠?qū)彆r度勢,很有戰(zhàn)略眼光。其在袁紹陣營與荀彧在曹營的地位相似。但多次進言都不被袁紹采納,無法發(fā)揮才能。后因諫阻袁紹征伐曹操而被監(jiān)禁。官渡之戰(zhàn)后,因逢紀謊言中傷,田豐被袁紹殺害。
田承嗣,平州盧龍(今屬河北)人,唐末時軍閥,為河北割據(jù)勢力,也曾兩度叛亂,死后由其侄田悅繼位,曾一度自稱魏王。
田汝成,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代文學家。他博學、工文、尤善敘述,撰寫有《炎徼紀聞》、《西湖游覽者》、《遼記》、《田叔禾集》。
田應揚,河北雞澤人,明代廉吏。萬歷間任廣昌令,存心愛民,自奉儉約,時稱“廉吏第一”。
田光,燕國著名的俠士,他結(jié)識燕太子丹后,曾把荊軻推薦給 太子丹以謀刺秦王政,太子丹要田光保證不泄密,田光便抽刀自盡,讓太子放心,又激勵了荊軻。
田九成,明初農(nóng)民起義軍首領,他在陜西勉縣,以白蓮教組織農(nóng)民起義。
田文鏡,漢軍正黃旗人,清代大臣,為雍正之心腹。雍正即位后,歷任山西布政使、河南巡撫、河南總督、兵部尚書,后又兼領山東,稱河東總督。
以上資料為荀卿庠在網(wǎng)絡收集整理,為宣傳國學蒙學教材識字為主,了解家族歷史為輔,更多資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歡迎建議與留言……
-----------------------------------
拓展知識:
- “深海一號”:深海重器勇往直“潛”09-30
- 廣州市煤氣灶維修點(廣州燃氣灶維修中心)02-24
- 1海信42k11p怎么折開(海信42K11P:全方位展示超清畫質(zhì))
- 2電視頻道沒了怎么恢復(快速解決方法)
- 3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號碼查詢(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查詢)
- 4艾木歐防盜門沒電打不開怎么辦(艾木歐防盜門沒電無法啟動?解決方法總結(jié))
- 5ENS指紋鎖售后熱線(ENS指紋鎖售后熱線-專業(yè)解決您的問題)
- 6打電話顯示關機是什么原因(如何解決手機無法接通問題)。
- 7v500hk1 cs5故障維修(v500hk1 cs5故障維修指南)
- 8創(chuàng)維液晶電視的遙控器怎么調(diào)試(創(chuàng)維電視遙控器調(diào)試指南)
- 9林內(nèi)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wǎng)熱線(林內(nèi)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wǎng)熱線)
- 10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 - 完善24小時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