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石橋鋪燃氣灶維修(綿陽修煤氣灶)
前沿拓展:
五月竹鄉,天高云淡。
稻田里,秧苗青青,不時傳出一聲蛙鳴,讓學堂塝更增添了幾分靜謐。再仔細聽,你的耳朵可能還會捕捉到一陣陣輕微的沙沙聲。
循聲找去,就到了聶忠惠的家里。
34歲的聶忠惠靸著一雙拖鞋,正在電動縫紉機前熟練地操作。
不一會兒,她手上兩塊棕色和黃色的布條神奇地變成了松鼠的尾巴尖。她腳邊的塑料框里,已經有幾百個這樣的“尾巴尖”。
看著滿筐的“作品”,聶忠惠愜意地伸一下已有些疲倦的腰。從堂屋的大門望出去,對面山坡上,已有人高的苞谷林隨風搖曳。
最近這段日子,聶忠惠每天都要縫拼這樣一筐布條。然后送到不到百米的發興玩具廠,七八十元的工錢就到手了。
這樣的日子,常常讓聶忠惠覺得不真實。每每于此,她都要走出家門,摸摸門前那排整齊的青石欄桿,再回頭看看那一溜白墻青瓦的小洋樓,還有屋角那幾畦菜地。
那種不真實的感覺似乎更強烈了一些。
讓聶忠惠不敢相信的日子,已經在大竹縣安吉鄉安吉村真實地發生,并將成為她今后的尋常日子。
正接受記者采訪的聶忠惠(左)
去年以前,聶忠惠還在沿海一帶的玩具廠打工。聽說老家附近新開的玩具廠搞得紅火,很多老鄉都進廠做工,收入有保障,既照顧了家,還可以種莊稼。
對聶忠惠這樣的“熟練工”,發興玩具廠也是巴心不得,允許她把加工的原材料帶回家,在家加好工,再送到廠里即可。工錢按件計,到時結算。
這讓聶忠惠驚喜不已。每天早上七點,她準時到廠里領取當天需要加工的布料,步行幾分鐘即回到家里。工作中,兩個年幼的孩子就環繞在身邊,打工看娃兩不誤;工作之余,她還將房角的菜地種上,附近的莊稼也沒落下,“顧家、務農、打工”三不誤。
像聶忠惠一樣在發興玩具廠做工的還有同住一院的陳定遠、陳正琴,他們是發興玩具廠的“老工人”。
62歲的老陳拖家帶口6口人,原住在安吉鄉繁榮村6組,也是建檔立卡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戶。自從搬到學堂塝集中安置點后,便一直在發興玩具廠從事車床材料裁剪工作,目前月入2000元以上。
44歲的陳正琴與陳定遠同村同組,遷入學堂塝集中安置點后,也在發興玩具廠謀得一份成品玩具縫紉組裝工作,月入1000元以上。
像聶忠惠、陳定運、陳正琴這樣既搬了新家,又找到活路做的貧困戶,目前在發興玩具廠有18人,每人每月的收入至少都在1000元以上。
不止聶忠惠他們這類家門口的工人,與安吉鄉接壤的大竹縣石橋鋪鎮村民郭六富也在發興玩具廠做工,可以熟練地操控車床,對布料按要求進行裁減。
每天一大早,郭六富騎40來分鐘摩托車到廠里來上班。以前他也是在沿海玩具廠做工,算是一名技術工人,訂單滿負荷的話,一個月可以掙到三四千元。比起在外打工,錢要掙得少點。但在家鄉務工,最大的好處就是能照顧到家里,莊稼還不會荒廢。
郭六富上有82歲的老父親,下有才上初中的小孩。現在回到老家,就是因為女兒突然生病需要人照顧。目前他已在發興玩具廠做了兩年,家里養了幾十只雞鴨,種了5畝多水稻,旱地里,玉米、紅苕、油菜……該種啥種啥,打工務農兩不誤。
“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說起當下的生活,郭六富一臉滿足。
正在操控裁剪機床的郭六富
作為傳統的大竹“山后”鄉,“貧窮”,仿佛就是安吉鄉天然的標簽。變化,起始于國家大馬力的脫貧攻堅;易地扶貧搬遷,被大竹縣作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想,照進了這些山后窮鄉的現實。
二
這樣的現實,不在“山后”的川主鄉平橋村,也被照得一樣的亮。
初夏的陽光,還不是那么灼熱。建得頗有特色的村黨群服務中心小樓,在鮮亮的陽光下,顯得格外精致。順著小廣場上高高的旗桿抬眼望去,天空像一面深遂的藍色幕布,襯得五星紅旗分外鮮紅。
川主鄉平橋村易地扶貧安置點(記者 張靖)
順著黨群服務中心旁邊的水泥路走不到100米,眼前突然一亮:一幢幢勝似鄉村別墅的村落整齊排開,兩三位村民修整著房前用竹條圈圍起來的小菜園,好一幅閑適安逸的鄉村生活畫面。
一位拄著拐杖的老奶奶正坐在門前曬太陽。已經偏西的陽光分外柔和,給老人家的臉上打上了一層黃暈的光。
站在新居門前的劉世芬老人
她就是今年已84歲高齡的劉世芬老人。雖然腿腳不方便,但耳聰目明,精神矍爍。
走進老人家里,但見窗明幾凈,屋里屋外,清爽干凈。廚房里,潔白磁磚灶臺,燃氣灶、油煙機、熱水器,一應俱全,跟城里別無二致。
說起現在的生活,老人家笑得合不攏嘴:原來老屋在一個陡坎上,就幾間土坯房,基本上不能出門……做夢都沒想到,老到快沒了,能搬到這么好的地方,住上這么好的房子……
想當初,村里動員她搬出來時,她還死活不干,生怕出來“求不到衣食”(川東方言,意即找不到活路做沒收入,吃飯都成問題)。
現如今,兒子就在村里的青花椒基地做工,只要肯干,一天幾十塊收入不在話下。
從7組原來那個四壁漏風的破屋搬遷過來的王國長對現在的房子簡直贊不絕口:水電氣通到屋頭,冬天用天然氣爐烤火,沒灰沒煙的,又方便又熱和。
關鍵是,旁邊的青花椒產業園讓他沒有了后顧之憂,已經供女兒上完大學,現在女兒已經在成都找到了工作。
感恩現在的好日子,王國長成了村里的熱心人,主動負責打掃安置點的環境衛生,幫助行動不便的村民跑村上、鄉上,代辦一些事務。
三
而在五年前,據平橋村“第一書記”、現已是川主鄉副鄉長的王帥說,這個地方還是個爛凼凼,到處都破爛不堪。一遇下雨天,出門只能穿“筒筒鞋”(水靴)。現如今,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戶,1200畝的油牡丹基地、300畝的青花椒基地,讓從山溝溝里搬過來的村民不僅有工可打,還可以以田、土、林地流轉或入股,專合社風險托底、利潤共享,收入有了根本的保障。
下一步,村里正在規劃鄉村生態旅游,鼓勵人們開農家樂;再引兩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把這個“窮凼凼”徹底帶上富足的小康路……
挪窮窩置新業忙致富。這樣的現實,照到月華鎮,來得更絢麗一些。
一棟棟川東特色的小洋樓依山傍田,錯落有致。每一棟樓房前后都有一塊小菜園,門口都擺放著統一的垃圾桶。小區里幼兒園、健身廣場、黨群服務中心、衛生室、文化室一應俱全,整個小區安靜而整潔。
很難想象,這樣的“高檔小區”,住的竟然全是貧困戶。
月華鎮九銀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儼然成了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工作的標桿。
“搬家以后,我住上了小洋樓,用上了自來水、天然氣……新家環境優美,道路平坦整潔,健身廣場、超市、圖書室、幼兒園……應有盡有?!闭f起新生活,龍義國便不住口地“炫耀”。
而令他最“得意”的是,新房附近的東柳醪糟廠,讓他一下從一個只曉得在地里刨食的農民,成了每月能拿2000多塊的“產業工人”。
同為月華鎮九銀村易地扶貧搬遷點居民的陳德金,40歲之前常年在外務工,自從2017年搬進新房子后,他就再也沒有出過遠門了。
“我在附近的鞋廠搞包裝,1個月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在家門口就能打工,還省去了租房子等開支,每個月至少能存1000塊?!?/p>
自打搬到九銀村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原先的貧困戶生活條件大變樣,經濟收入大改善。幾年過去,這些曾經被登記在冊的貧困,終于一去不復返,并邁上奔小康的新征程。
四
“原先的老房子在崖邊邊上,周圍就找不到一塊平整的土地,家里擺起兩個病人,只能起早貪黑四處打零工。”
已經72歲的游云堯現在主要的收入來源是安置點提供的公益性崗位,每月500元。農忙時節,就去附近的光勝專合社、厚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打工,每天能掙60元,加上低保,一年保有收入過萬,基本生活不愁。
在沒有搬遷到團壩鎮農華村土地梁子安置點以前,游云堯家里的收入來源主要靠他個人務工。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易地扶貧搬遷,不是簡單的居住地變遷,更是生活大提升、生產可持續、收入有保障。
大竹縣團壩鎮農華村土地梁子安置點
素有“基建狂魔”之稱的當下中國,通過基建投入修建一批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簡直不費吹灰之力。但要讓離鄉不離土的農民愿意搬、搬出來穩得住、住進來還能致富,就不是開幾臺挖掘機、建幾棟漂亮房屋那樣簡單了。
這個擔心,并不是沒有,而且是深刻的記憶。
“你想嘛,易地扶貧搬遷,投入這么大,要是貧困戶不愿搬,搬來還是繼續窮,甚至又跑回去,那可咋辦?”在大竹縣以工代賑服務中心副主任王智的回憶里,實際上非常忐忑,心頭一點底都沒有。
“最開初搞易地扶貧搬遷,我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并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可參考?!贝笾窨h扶貧開發局局長謝華實話實說。
隨著一個個安置點落地,他們的“腦回路”也逐漸一個一個打開——
“哪里有產業就往哪里搬、哪里有搬遷安置點就往哪里引產業”;
“雙向靠近、共贏發展”;
“以產帶遷、以遷興產”;
念好“融”字訣,“點鎮融合、點園融合、點業融合”;
“群眾就業、產業發展、安置點有生機”三贏;
由“靠土地吃飯”向“靠就業增收”轉變;
……
2018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給大竹縣發了一個通報,表揚該縣易地扶貧搬遷“雙靠近三融合”創出了全國典型經驗。
安吉鄉發興玩具廠就是這樣引進來的。2017年11月,發興玩具責任有限公司將廠房建在安吉村的學堂塝易地搬遷安置點不到100米的地方,同時解決了企業招工難、搬遷戶就業難的兩難問題,使聶忠惠這樣的貧困戶一夜搬出窮窩,一步走上小康路。
事實上,近幾年來,發興玩具廠已累計吸納周邊80余名貧困人口、400余名村民就近就業,貧困勞動力月入2000元以上。
五
沿著蜿蜒的山路,團壩鎮農華村漫山遍野的吊瓜已爬滿架。綿延上千畝的吊瓜基地,全年能吸納貧困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150人次。
易地搬遷貧困戶,大多與莊稼打了半輩子交道。務農,是這些貧困戶最擅長也不愿割舍的營生。此時,“點業融合”,就實現了搬遷群眾向新型農民的轉變。
“每人每天可掙60元?!鞭r華村引進投資人張厚忠在當地創辦厚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發展吊瓜產業,并利用農華村原村小100多平方米的閑置房屋,將瓜籽脫離、晾曬、包裝等簡易工序放到這里,打造起一個“就業扶貧車間”,給土地梁子易地扶貧搬遷戶提供了長期或季節性務工就業。
像吊瓜產業一樣,大竹縣還有15萬畝糯稻、10萬畝香椿、30萬畝苧麻、2萬畝白茶等特色產業基地,以及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充分發揮出就業吸納作用。目前,全縣已建立“工業型”扶貧車間7個,建成“農旅型”“農業型”“作坊型”扶貧車間30個,搬遷貧困戶可在這些地方找到長期或季節性的工作機會。
六
月華鎮九銀村安置點最開始并沒選到現在這個地方。當時的備選點還有距現在安置點4公里的井崗村。經過比選,大家一致認為,井崗村那個地方離場鎮較遠,交通不便,而且九銀村附近有個醪糟廠。于是便確定了現在的九銀村。
自打搬進九銀村安置點,已76歲高齡的張真碧老人時常到鎮上溜達,閑不住的她多了一個心愿:“我身體還好,要是在鎮上找個掃大街的活路掙點零花錢也很不錯。”
雖然由于年齡太大,張真碧的心愿未能達成,但她依靠場鎮實現就業這樣的想法,正是最終將安置點定在九銀村的考量之一——“點”鎮融合就業規劃。
靠近場鎮,遷過來的貧困戶就可以到場鎮街道的餐飲、超市、酒店、家政、建筑工地或其他公益性崗位找到活兒干,讓他們有事可做,有錢可賺,更好地融入城鎮生活。
更讓他們吃了定心丸的是,即使在“城里”有了穩定的工作,他們農民的身份也可以永久保留,在農村的所有產權都可以保持不變,村上、鄉上還開展了民事代辦、民情代訴“雙代”服務,讓他們沒有任何后顧之憂。
目前,大竹縣建成“雙靠近、三融合”安置點65個,其中靠場鎮服務業17個、靠經開區工業4個、靠鄉村旅游業和農業特色產業25個,占安置點建設總數的70.8%,累計搬遷貧困群眾5185戶15722人,發展苧麻、糯稻、香椿、白茶、中藥材以及特色蔬果等71.5萬畝,帶動搬遷群眾月均增收1400余元。就近就地就業1781人、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748人、產業帶動就業5364人。“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答卷?!比缃襁@個答卷,大竹已圓滿交卷。拓展知識:
- 1海信42k11p怎么折開(海信42K11P:全方位展示超清畫質)
- 2電視頻道沒了怎么恢復(快速解決方法)
- 3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號碼查詢(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查詢)
- 4艾木歐防盜門沒電打不開怎么辦(艾木歐防盜門沒電無法啟動?解決方法總結)
- 5ENS指紋鎖售后熱線(ENS指紋鎖售后熱線-專業解決您的問題)
- 6打電話顯示關機是什么原因(如何解決手機無法接通問題)。
- 7v500hk1 cs5故障維修(v500hk1 cs5故障維修指南)
- 8創維液晶電視的遙控器怎么調試(創維電視遙控器調試指南)
- 9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
- 10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 - 完善24小時保
-
特靈廠家24小時人工客服(中央特靈空調使用常識如何正確使用,避免浪費能源
2024-09-12
-
開利空調廠家客服電話人工服務(開利空調顯示e8是什么故障開利空調顯示E8故障
2024-09-12
-
開利中央空調官網維修(開利空調加氟怎么看單表正確操作步驟)
2024-09-12
-
三菱中央空調24小時人工客服(三菱空調加氟表怎么用詳細步驟和注意事項)?
2024-09-12
-
美的中央空調廠家售后維修中心(美的空調為什么溫度上不去美的空調為何溫度
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