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萬喜燃氣灶維修(萬喜燃氣灶維修點)
前沿拓展:
澎湃新聞記者 李菁 陳悅 鄒佳雯
攝影 朱偉輝 設計 白浪
7月24日,上海市黃浦區最后一個成片舊改項目——建國東路68街坊及67街坊東塊正式啟動簽約工作。截至目前,項目簽約率已提前達到生效比例。
該項目的生效,標志著黃浦區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收官,也意味著上海持續30年的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全面完成,困擾多年民生難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舊改前,在城市中心的高樓林立間,成片的舊里弄肆虐著煙火氣,居民生活熱鬧卻環境逼仄。日前,澎湃新聞記者走訪了上海多個正待改造的二級舊里,記錄下居民們在舊里弄里最后的生活。
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舊址,掛牌黃浦區文物保護建筑。 澎湃新聞記者 李菁 攝
上海美專舊址:將被保留修繕
建國東路68街坊及67街坊東塊位于打浦橋街道,東至順昌路、南至徐家匯路、西至黃陂南路、北至建國東路,涉及居民1877證,單位66家,地塊內房屋基本為磚木混合結構的二級以下舊里。
這片老街坊已有百年歷史,在里弄居民們柴米油鹽的日常中,存留著這座城市珍貴的記憶。作為黃浦區文物保護建筑,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舊址即坐落于其中。
1912年,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以下簡稱“上海美專”)由劉海粟創辦,初址乍浦路8號,名上海圖畫美術院,經多次遷址,至菜市路(今順昌路)。1918年起,上海美專將旅行寫生為必修實習課程,成為國內美術教育的創舉。1919年,成立校董會,蔡元培任校董會主席,劉海粟任校長。1930年,該校改名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上海美專名師輩出,如康有為、梁啟超、郭沫若、胡適、徐志摩、潘天壽、張大千等;學生也多藝壇名人,如徐悲鴻、蔣兆和、李可染、蔡若虹、程十發等。作為“新文化運動”和“美術革命”的重要實踐場,上海美專的發展映射著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演變。
上海美專舊址門口的臺階十分獨特。 澎湃新聞記者 李菁 攝
上海美專舊址二樓露臺的視角。 澎湃新聞記者 李菁 攝
如今,走入順昌路560弄小區,仍然可以看見上海美專舊址門口的雙側臺階,歷經百年,當往日的畫室、宿舍都變成住房,頗有氣勢的臺階和斑駁的紅色磚墻訴說著它的往昔。
順著臺階走上二樓,二樓有約20戶人家。記者探訪時,幾位爺叔正在樓梯口拉著家常。1960年出生的胡先生從小生活在北京,1969年來到上海。他告訴記者,這里是老岳父給自己妻子的房子,夫妻倆之前住在虹口,老房動遷后搬至此處。因為房子狹小,女兒平時不住在這里。“1991年像這樣的房子6萬塊錢。”胡先生指著一間對面的住屋回憶,最早在2007年,這里就傳出動遷的消息,橫幅都拉了出來,甚至因為無法結算而10多年不用付電費。
住戶正在水池邊清洗鍋具。 澎湃新聞記者 李菁 攝
住戶們在公用廚房內燒菜。 澎湃新聞記者 李菁 攝
公用廚房內厚重的油煙。 澎湃新聞記者 李菁 攝
上海美專舊址,二樓狹窄的過道邊上掛滿了住戶的生活用品。 澎湃新聞記者 李菁 攝
二樓的一處公用水池邊裝有10多個水龍頭,兩間公用廚房內,過道兩旁排列著若干灶頭。因為沒有抽油煙設備,墻壁和櫥柜上積累著厚重的黃黑色油煙。午間飯點,住戶們參差站在過道中燒菜,不使用的灶頭上蓋著紙板或木板。“一個灶頭就是一戶人家,”一位阿姨介紹。
三樓的居住條件則好了很多,兩間房是一戶人家,房間之上還有閣樓。
三樓居民韓先生于2000年搬至此處,此前,他住在離順昌路不遠的永業大樓,因動遷拿到20萬元動遷費,花費其中13萬元買了這里的房子,簡裝修花費3萬元,裝了衛生間。“(當時)盡我自己最大的努力,選一個好一點的二手房,考慮以后再動遷,這樣改善居住條件。”韓先生說道,而時間如白駒過隙,“這次動遷等了20多年”。
上海美專舊址,一位老人坐在家中。 澎湃新聞記者 李菁 攝
狹窄的樓梯通向閣樓。 澎湃新聞記者 李菁 攝
因為租金便宜又位于市中心,除了老住戶,樓里的租戶很多,他們大多在附近打工。攀上狹窄陡峭的樓梯,一名年輕人租下一間閣樓,一張床占據了房間的大部分面積。沒到上班時間,在閣樓的一片昏暗中,她正坐在床邊看著手機。
如今,在城市更新的步伐中,逼仄的居住環境即將成為過去。因為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舊址將被保留并修繕。
夢花街住戶:“我們經歷了一個完整的時代”
在黃浦區的蓬萊路地塊,剛剛經歷過疫情的居民們迫切地期待著舊改。4600多個權證居民、10個街坊,如此大型的征收基地,二輪生效比例超過了97%。在蓬萊路地塊中,“夢花街”尤其受到關注。
曉筱是夢花街的租客,21歲的她在人民廣場附近的一家西餐廳做咖啡師。
2019年,她結束學業來到上海打工,面臨的第一問題就是如何在城市中落腳。因有不少親戚都在上海,她便和親戚們一起住進夢花街的三在里(靜修路),租下一間約10平方米的房間。
穿梭在靜修路的弄堂里,家家戶戶緊緊挨著,對外敞開門的大多是廚房。和其他舊式里弄一樣,三四家到六七家共用一間廚房是平常不過的事。臺面劃分成很多塊,鍋碗調料、燃氣灶放在各自區域,住戶們通常錯峰做飯,盡量互不打擾。
曉筱家雖小,但是房屋挑高較高,隔板劃分出樓上樓下。屋內,有一張床、一個衣柜、一張小方桌、一臺冰箱,兩臺電風扇在夏天拼命轉著,角角落落塞滿了生活用品,房間一角圍起衛生間,馬桶邊勉強有一人淋浴空間,而“獨衛”在靜修路上已算奢侈。樓上也是睡覺的地方,人直不起身,安裝在高處的空調可以為一整間屋子帶來涼意。同住的親戚笑稱:“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還不錯。”
屋里現在住著三口人,而多的時候能有六個人。“之前我媽和我姐也在上海,我們三個人豎著睡(一張床),都不敢翻身。”曉筱說,“不過現在三個人,我感覺是夠用了。天天出去上班,也不會擠在一起。”
在曉筱家樓上,還有三戶人家,一條窄而陡的梯子連接起幾家人。曉筱說自己是個宅女,但鄰里間偶爾碰面也會打聲招呼,她也會去樓上的小天臺透口氣。在那里,可以更近距離感受到弄堂的逼仄,密密的窗戶、空調外掛機和晾衣桿仿佛觸手可及,但是舉目遠眺就能看見燈光璀璨的高樓。
夢花街距離豫園、外灘、人民廣場只有兩三公里。曉筱和親戚們都在附近工作,更重要的是租金便宜,“算上水電費,月租金3000多元,雖然不算便宜,但分攤到每個人頭上就還好”。
疫情前,曉筱的媽媽也在上海打工,傍晚時分,曉筱經常和媽媽在夢花街周邊散步。曉筱喜歡這里的生活氣息,各種商店都有,繁華熱鬧又接地氣,“我們散步是為了飯后消食,但我經常走著走著看見炸串店,又忍不住買上幾串。”
眼下,夢花街的居民也將搬遷離開。曉筱還不知道下一個“家”在哪里,但也不擔心,上海于她仍舊是一個新鮮待探索的城市,“找總能找到合適的,(居住)條件肯定也會更好。”
7月19日,夢花街南面一段,人去屋空。澎湃新聞記者 鄒佳雯 攝
7月19日,記者在夢花街76號遇見羅阿姨、周爺叔時,這里二樓的5間房子都已人去屋空。灰藍色的墻面,朱紅色的窗框,二樓陽臺半封著。羅阿姨、周爺叔和收廢品的工人剛到屋前,要開始將屋內的廢物清空。
羅阿姨的家在一樓,上世紀六十年代搬來這里時,她只有6歲。屋子有20平方米,如今還保留著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布局,從屋內加出半層高的閣樓,夜里把梯子架起來就能爬上去。最多的時候,這里住著七口人。
收廢品的工人正在整理羅阿姨家收拾出來的廢品。澎湃新聞記者 鄒佳雯 攝
“夢花街這名字多漂亮,這輩子不就是一場夢嗎?一晃六十多年過去了,我們經歷了一個完整的時代。”說到這里,周爺叔云淡風輕地掏出大半生的故事,“你看我,幾十年的時間,經歷了上山下鄉、回城、在國營單位上班、下崗,九十年代在自家門口擺地攤賣‘踩腳褲’,然后跟人干拆遷。到歲數了,2012年跟著兒子住到浦東,帶孫子、養老。”周爺叔笑著說,他和羅阿姨跟著老城廂一塊變遷,如今日子清閑下來了,要與老城廂一起走進新的時代。
在老兩口看來,這條街不是一成不變的。羅阿姨記得,最早夢花街街面與屋子地勢有高低差,下大雨的時候,一家人就趴在門里煩惱,準備迎接隨時可能到來的“水漫金山”。七十年代末,夢花街澆了柏油馬路,狀況大為改善。其后,房子外墻的漆刷過兩遍,電線經整理、收在屋檐下,改革開放后破墻開店,商店、車子多了,馬路菜場收起來了,街道換了新面貌。
不過,兩人坦言,屋子外面可以粉刷,里面卻很難整理倒飭,“一代代人越來越多,小輩都搬出去,留下的老人年紀越來越大,住著真是越來越不方便。”邊上收廢品的工人這時正著手將綠色的鐵殼臺燈收起來,周爺叔目不轉睛地看著,感嘆道,“屬于我們在這里的故事告一段落,期待這片城區能煥發新的生命。”
周爺叔正推門而出(該屋門牌號在房子另一邊)。澎湃新聞記者 鄒佳雯 攝
上海舊改工作仍在全面推進中
事實上,上海的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工作已持續了30年。
“七五”期間,位于打浦橋街道的斜三基地被上海市政府列為23片舊區改造基地之一。這里曾經人口密集、環境惡劣,有1400多戶居民、20多家工廠和商店,到處都是危棚簡屋,且不遠處就是全區垃圾、糞便轉運、裝船的日暉港碼頭。
斜三地塊改造后的俯瞰圖 蔡維帥 攝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城市建設資金主要靠地方財政調撥,限于財力,舊改推進緩慢。1992年,黃浦區(原盧灣區)大膽創新,通過土地批租,由中國海外發展有限公司出資2300萬美元受讓了該地塊,開啟了改革開放以來吸引外資進行舊區改造的先河,該地塊也被譽為“海上第一塊”。以斜三地塊成功改造為開端,土地批租在上海各區全面展開,上海大規模舊區改造得以成為現實。
開端之后,創新未曾停歇。2009年,建國東路390地塊在上海率先探索了“征詢制、數磚頭、套型保底、解困納保”的舊改新機制,“陽光舊改”從此在全市推廣。
2020年底,隨著最后一戶居民完成搬離,寶興里舊改項目以黨建為引領,通過創造“群眾工作十法”,歷史性地實現了舊改推進“零執行”,以354天內居民100%自主簽約、100%自主搬遷的成績,創造了上海市大體量舊改項目當年啟動、當年收尾、當年交地的新紀錄。
至2021年底,上海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還剩約20萬平方米、1.1萬戶,主要分布在虹口和黃浦兩區。原計劃今年4月底全面完成改造,因疫情影響有所滯后。6月以來,上海市住建委加速推進,到6月底,完成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13.6萬平方米、0.68萬戶,分別占全年計劃任務的67%、61%。其中,虹口區已經全面完成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至7月底,隨著建國東路68街坊及67街坊東塊舊改項目的生效,上海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工作終于全面完成。
據上海市舊改辦統計,1992年至今,上海共完成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超過3000萬平方米,受益居民約130萬戶。
與此同時,上海零星舊改和“城中村”改造的步伐仍在加快。
到2021年底,中心城區剩余零星二級舊里以下房屋約43萬平方米、1.5萬戶。零星舊改的難點,包括資金平衡難度大。受疫情影響,各區財力普遍比較緊張,改造資金壓力較大;還有政策實施難度大,在已經明確的零星舊改政策中,居民普遍希望通過征收方式實施改造,對實施原地舊住房綜合改造的意愿不強。上海市住建委表示,針對這些困難,將通過“三分法”,即成片帶征、公益征收、綜合改造的改造方式來全面提速,將全面完成啟動零星舊改的時間節點,從2025年提前至2023年。
此外,目前上海“城中村”地塊區域位置主要分布在外環周邊、老城鎮地區。2014年以來,上海啟動實施“城中村”改造。目前正在推進的“城中村”改造項目總計54個,受益村民或單位30474戶。2014至2020年認定的49個項目,動遷已完成97%,動遷安置房開工率達到84.5%。至今年底,預計有青浦蟠龍、閔行莘東村、寶山楊行等城中村項目全面完成改造。
責任編輯:李聞鶯 圖片編輯:蔣立冬
校對:欒夢
拓展知識:
- 1海信42k11p怎么折開(海信42K11P:全方位展示超清畫質)
- 2電視頻道沒了怎么恢復(快速解決方法)
- 3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號碼查詢(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查詢)
- 4艾木歐防盜門沒電打不開怎么辦(艾木歐防盜門沒電無法啟動?解決方法總結)
- 5ENS指紋鎖售后熱線(ENS指紋鎖售后熱線-專業解決您的問題)
- 6打電話顯示關機是什么原因(如何解決手機無法接通問題)。
- 7v500hk1 cs5故障維修(v500hk1 cs5故障維修指南)
- 8創維液晶電視的遙控器怎么調試(創維電視遙控器調試指南)
- 9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
- 10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 - 完善24小時保
-
特靈廠家24小時人工客服(中央特靈空調使用常識如何正確使用,避免浪費能源
2024-09-12
-
開利空調廠家客服電話人工服務(開利空調顯示e8是什么故障開利空調顯示E8故障
2024-09-12
-
開利中央空調官網維修(開利空調加氟怎么看單表正確操作步驟)
2024-09-12
-
三菱中央空調24小時人工客服(三菱空調加氟表怎么用詳細步驟和注意事項)?
2024-09-12
-
美的中央空調廠家售后維修中心(美的空調為什么溫度上不去美的空調為何溫度
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