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人民幣臺幣1:1結算,是個促統好辦法嗎?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最近,大陸學者的一篇文章經臺灣媒體報道,成了該媒的熱門頭條。無疑,熱門的主因來自于臺媒的標題:“大陸學者拋兩岸借鑒東西德 貨幣1:1結算”。
臺幣1:1兌換人民幣,是不是發了?!對于只閱讀標題的讀者而言,此標題自然很吸睛,因此可以說,臺媒抓到了吸引流量的重點。
閱讀了該則新聞內容,再對照學者原文后,我認為臺媒其實并沒有曲解原意,只是沒有完整將學者較為周延的措辭都刊出來而已。媒體的目的是拋出一個思路給社會討論,簡化原文有其必要性,一旦引起了民眾的興趣,再做深入探討與厘清也不遲。今天,我們就來做這件事。
個人認為,大陸民間學者不妨多拋出一些新思路,天馬行空也無妨,重點是要促發兩岸民眾的討論熱情,也讓臺灣社會對統一有不同的想象。需要嚴謹慎重的只有官方立場。
所謂“1:1”,是指“兩岸貿易結算”,且也只是作為參考值,并強調比例有待相關單位商榷,未必照搬兩德模式。
在全文中,“1:1”只是該文促發新思路的一個部分,原文的主要意旨,是厘清“融統”的工作,反對“什么都要融”的概念,以免“一國兩制”被臺灣人民誤解為“一國一制”,反而搞壞了融統的初衷。原文認為應該避免之處,是在政治、法律與意識型態方面,不宜“促融”,因為那在實踐上與“一國兩制”是矛盾的。
簡單說,什么都要融,那就是“一國一制”了。所以原文主張,兩岸融合發展政策需要大陸各有關單位精準理解,揚棄教條式的形式主義。
從臺灣觀點看,當然,厘清“融統”的工作不會受到什么關注,但“1:1”就非常具體而刺激了,所以以下就先說說“1:1”。
“1:1”好啊,但換了錢以后你得讓我跑
東西德統一,確實是史上不多見的和平統一模式,令人心生向往,然而,東西德統一的過程也是風波不斷,當時的兩德都付出了巨大的經濟代價,且至今東西兩邊都還有點怨偶的感覺。
當然論者也可說,相對于和統的價值,付出的這些代價都不算些什么。不過,若論“心靈契合”,即便在今天,德西與德東地區的民情仍有隔膜,柏林圍墻依舊存在于東西居民的腦海里,這是不爭的事實。
換言之,“心靈契合”是一個美好的愿景,值得為此努力,但不能當作統一工作的前提或必要條件。民心工作應該要做,但無法求速效,也不能搞“攻堅”。關于此,原文也強調,融統工作不是只有統一前,統一后也須持續,是個長期工程,因此界定作法很有必要。
兩德模式之所以不適合兩岸模式,歸根結底只有一個原因,即“外力介入”。兩德統一沒有什么外力介入,就算有也不成氣候,但兩岸現在主要的“圍墻”,正是外力介入。
就算外力因素消失,統一也不是水到渠成,但至少和統的可能性大增,所以問題就在于如何抹除外力介入。個人認為,外力就像病毒,永遠無法完全抹除,只能做到最大程度的抑制。
在兩岸問題上,無法盡除外力的狀況下,實行“1:1”會發生什么事?直觀上就是,臺灣人可零成本多賺大陸錢,再向第三方購買拒統的各種工具,以作為長期獨立的資本。換言之,此舉形同給外力多一條管道滋養分離主義。
另一方面,理論上,臺幣升值四倍,就算兩岸貿易可持續暢旺,對其他地方的出口就完蛋了。若臺幣只對人民幣升值,那是現有供應鏈的大災難,現實上并不可行。
需強調的是,原文有設下條件,即“1:1”貿易結算的基礎是堅持一中原則,反“臺獨”,與大陸共謀統一,在大陸設有分公司等等,以防止“臺獨”借此管道套利。問題就在于如何辨明“臺獨資本”?臺積電算不算“臺獨”?還是算美資?
事實上,此前就有某親綠臺灣作家對“臺獨”丟出這個心靈拷問,“1:1”要不要統?資產一夜漲四倍多,直覺反應當然同意啊,但后來該作家應該經過一番盤算,機警地加了條件“大陸方面不得設前提”。
去年,陸媒一篇文章稱,兩岸統一后,臺灣民眾每年每人收入可提高臺幣2萬多(因為可省下60000億軍費),這位作家又嗆“臺幣無條件1:1換人民幣,先表示一下誠意再說”。
說到底,無腦無勢的“臺獨”以為資產漲了方便移民,但若設前提就不妙了。而對掌權的“臺獨”而言,腐敗的魅力在于“我有你沒有”的特權,2千萬人資產都漲,然后他們得因此放棄特權,當然打死不干。
兩德模式不適合兩岸
原文借鑒兩德統一的用意,在于闡明訴諸全民的經濟誘因,能有效壓制少數分離主義特權分子,這便是融統的要義。然而,此思維至少有三種陷阱。
其一,雙方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經濟誘因才談得上促統的效果,但若排除不了外力介入,拿到好處的那一方就會借此“引清兵入關”。
其二,東德是從集體主義轉向自由主義,對一般人而言比較能接受,但要臺灣社會從自由主義轉向集體主義,難度就拔高,經濟誘因恐不足以讓一般人愿意犧牲自由,哪怕有限度的犧牲對社會整體發展是好的。
其三,如果統一前就有這么多好處,那為何要追求統一?如果追求統一才能得到這些好處,那與現在的惠臺措施是否矛盾?
關于陷阱二,按原文主旨,融統不能違背“一國兩制”概念,政治、法律與意識形態不能碰,那意味著臺灣人不必“犧牲自由”就能拿到好處。保持現行的“自由”包含了歡迎外力介入,容納“臺獨”思想,于是又落入了陷阱一。
關于陷阱三,關鍵在于時間表,無限期惠臺怎會讓臺人有動力促統?維持現狀比較爽不是嗎?只要操縱民眾認知的媒體主要掌握在分離主義者手里,一切都會被妖魔化,就像“統戰”原本是正面詞匯,被妖魔化后就成了“不流血的侵略”。
所以才說,兩德模式尚不適合兩岸,此模式需要在臺灣內部具有愿意促統,并有能力說服民眾的掌權集團,而且此集團還得有能力排斥外力介入,否則,大陸一切的單方讓利,不但打水漂,而且往往還會掉入資敵的陷阱。
想借由人民的力量去否決掌權者,那人民必須有革命的覺悟才行,小打小鬧的程度是不行的。如前年的“反萊豬公投”,大部分民眾都不愿吃美國萊豬,但在非選舉季節,連投個票反對都懶得去,因為人民普遍信了民進黨的洗腦,不想吃可以不要買,以為自己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兩德統一,并不是心靈契合,而是“湊合著試試看”,前總理默克爾坦承,至今德東民眾還懷念前東德的若干好處,即便他們在統一后得到了西德的自由、開放與充沛物資。
信任,才是民心工作的重點
在和統的范疇下,原文最終還是繞回經濟拉力,而這似乎已是唯物論事的極限,只能寄希望于經濟利益。但談民心,只用唯物觀點當然是不夠的。
融統與“一國兩制”真正的阻礙在于“信任”,只要缺乏信任,就算不設前提的“1:1”,也會被被誤導為“統一后就會被取消”。關于此,ECFA就是明證,先是被說成“糖衣毒藥”,等抹黑者執政后繼續拿經濟好處之余,政治走向還急速脫離大陸。
邏輯矛盾對“臺獨”與其支持民眾而言是不存在的,他們的邏輯是賴清德曾說的“賣魚不賣身”,錢是可以白拿的,而且還能說成是大陸需要臺灣,放下筷子罵娘,剛好而已。
缺乏信任,莫說“一國兩制”,就算拋出邦聯制,讓臺灣加入聯合國,臺灣也不會因此自主促統。只要“不信”,任何好處都等于零。而大陸想在臺灣人民間建立信任,且信任到可以接受統一,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臺灣社會接收到的信息,主要都來自綠營與西方,他們傳播的信息,終歸就是一句“中國不可信”。
但話說回來,“信任”這個詞雖屬正面意義,但策略上也可給予負面意義,即“堅信戰爭是可能的,而且迫在眉睫”?;蚴?,“只要搞到戰爭,統一后什么好處都沒有,而且可能一國一制”。
原文主張,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需要堅持開放思維,個人很是贊同,請大陸學者也考慮將“信任”的負面意義也納入和統戰略,不要受限于正向惠臺,因為“恐懼心理”大于一切。個人經驗是,身邊沒人在談惠臺措施,但都忍不住得談“戰爭與和平”。
東漢末年荊州名士蒯越曾言:治平者先仁義,治亂者先權謀。在美國反華之前,可謂平世,“先仁義”是對的,大陸在馬英九時代也確實這么做了,因此才讓分離主義者沒有太多杠桿煽動仇恨,頂多就是深化對大陸的不信任感。
美國積極反華后,可謂亂世,華盛頓在臺灣問題上只會不斷攪局,干涉,支配,并盡可能將問題國際化,這個時候,只談仁義就未免太呆。不過,也正因為有此前的仁義基礎,美方現在很難將臺灣民心烏克蘭化,用力過度反而揠苗助長,日日推銷“武裝到牙齒”,只會引起臺灣人反感。
人在大陸,要怎么在臺灣促統?
談到信任與融統的關系,就得講一件令我不解的事。
原文有些篇幅談到讓臺灣人在大陸方便就業,甚至擔任公務員的惠臺探索?;蛟S我視野有限,一直不明白到大陸生活的臺灣人要怎么促統?促統者得住在臺灣才能發揮效益不是嗎?
相反,在大陸混不下去只好回臺灣的人,倒是日日批評大陸,成了綠營的最佳文宣。例如昨天,我逛到某觀光景點,展覽主題是書法,某書法家演講時稱自己曾長年在大陸工作,回臺是因為“大陸太獨裁”。
查了一下,該書法家是中國美術學院(前浙江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在“太獨裁”的地方倒是生活了很多年。
以前說過,在哪兒生活就怨哪里,臺灣人在大陸經商失敗或因其他負面因素而回臺的,當然會說大陸壞話,而“大陸太獨裁”則是掩飾自己問題的最佳借口,到底有多少成分真的是大陸方面的問題,只有批評者自己心里清楚。
反觀在臺灣生活,并積極說大陸好話的臺灣人,連要在對岸辦個銀行卡都非常困難。拿我自己為例,為了處理稿費,4年前拿臺胞證辦銀行卡,被8家銀行接連拒絕,因為他們只認臺灣居民居住證,而要取得這個證,需要在大陸居住半年以上,還要符合有合法穩定就業、合法穩定住所、連續就讀條件之一的才可以。
而這還是4年前,今年因為我換手機,發現手機銀行無法登錄,原因是APP改版后需要臉部辨識,于是跑了一趟大陸臨柜辦理,結果又被拒絕,因為銀行說臉部辨識需要在辦理居住證流程時做,銀行不能做。換言之,我只能用舊手機,手機一旦壞了,連查詢余額都不行。
請問,白跑一趟的來回機票誰會付給我?倒是那位書法家,理所當然是有大陸銀行卡的。
光是這位書法家與銀行卡的事,我就看不懂大陸把誰當自己人,惠臺措施對促統的效果能有多大?直覺上,政策是把某些臺灣人融進大陸了,但融不到絕大多數住在臺灣的人。
而且,根據臺“主計處”上個月的統計,臺灣人赴大陸工作的人數連續八年遞減,主因是供應鏈調整。而這趨勢也顯示真正到大陸創業的年輕人其實并不多,比較多的是到大陸分公司上班。
至于在對岸做公務員,根據兩岸條例,在臺灣是違法的,要罰款,甚至有刑責。
原文在闡明“一國兩制”與融合發展工作的關系上是很有道理的,借鑒德國的例子,一定程度也有啟發意義,唯在融統的理論上,沒有考慮到關鍵的外力介入問題。而按其文意,融統的意義在于借由人民的力量逼執政者促統,但惠臺措施卻主要是嘉惠在大陸工作的少數臺灣人。
至于1:1,個人認為沒必要,也不會有效果。根據經驗,沒有什么比得上圍臺軍演有效。哪次軍演若引發空襲警報,那會有神效。
原文提及,借鑒德國案例,給臺灣人旅游補貼常到大陸走走,促進認識是挺好的,但沒銀行卡,如何用手機付款呢?手機付款最能直接感受大陸的進步不是嗎?在大陸用現金付款的不都是外國旅客嗎?
和統高難度,卻是最佳解,涉臺學者在千難萬難中找和平出路,確實辛苦?!?:1”雖不是好主意,但很吸睛,可以達到關注效果。也可研究下統一后沒收所有“臺獨”資產,看每個人能分到多少錢。
從中下階層的被剝奪感下手,重新分配臺灣財富,可能更有吸引力。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春蘭長什么樣(如何識別春季花卉中的春蘭)05-13
- 延慶維修馬桶(延慶維修馬桶電話號碼)11-22
- 深圳貝雷塔燃氣灶維修(貝克瑪煤氣灶維修)09-29
- 1海信42k11p怎么折開(海信42K11P:全方位展示超清畫質)
- 2電視頻道沒了怎么恢復(快速解決方法)
- 3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號碼查詢(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查詢)
- 4艾木歐防盜門沒電打不開怎么辦(艾木歐防盜門沒電無法啟動?解決方法總結)
- 5ENS指紋鎖售后熱線(ENS指紋鎖售后熱線-專業解決您的問題)
- 6打電話顯示關機是什么原因(如何解決手機無法接通問題)。
- 7v500hk1 cs5故障維修(v500hk1 cs5故障維修指南)
- 8創維液晶電視的遙控器怎么調試(創維電視遙控器調試指南)
- 9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
- 10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 - 完善24小時保
-
彩電圖像暗淡故障(彩電圖像暗淡故障的診斷與修復:一站式解決方案)
2024-08-24
-
海信液晶電視1588主板故障檢修(海信液晶電視1588主板故障檢修:全面診斷與解決
2024-08-24
-
曼茨空調24小時人工電話(如何聯系曼茨空調24小時人工客服電話?)
2024-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