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bcd一290故障(海爾bcd290w故障代碼E1)
前沿拓展:
(報告出品方/作者:國盛證券,王磊、楊潤思)
一、新能源車:后疫情時代看好下半年銷量強勢回歸1.1 優質新車型釋放下,全球電動化進程加速啟動
1.1.1 中國:政策+產品雙輪驅動,消費浪潮下半年有望再現
新能源車保有量超千萬輛,滲透率創歷史新高。根據中汽協數據,2022 年 1-6 月,我 國新能源車批發銷量為 260.0 萬輛,同比增長 115.0%。截至 2022 年 6 月末,我國新能 源汽車保有量為 1001 萬輛。自 2011 年以來,我國新能源車滲透率呈現逐年提升的趨 勢,從 2011 年的 0.04%提升到了 2022 年 1-6 月的 21.51%。 疫情干擾減退,6 月新能源車銷量創新高。今年 3 月以來,由于疫情的反復使得上海地 區多數企業出現停工停產現象,在受影響最大的四月新能源車銷量環比降低38.2%,同 比增速放緩。然而隨著疫情緩解,6 月新能源車訂單交付量創歷史新高,批發銷量為 59.6 萬輛,環比增長 33.4%,同比增長 129.2%。
2022 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車市場中純電動車占比達 79.0%。新能源乘用車按技術路 線分可以分為純電動 EV 和插電混動 PHEV。從 2016 年至今,純電動乘用車的比例始終 保持在 75%以上,2022 年 1-6 月,我國新能源乘用車中純電和插混銷量分別為 194.4 和 51.8 萬輛,占比為 79.0%和 21.0%。隨著電池性能、續航里程的提高,消費者對于 純電車的接受程度逐漸提高。如今純電動乘用車已經成為國內新能源車銷量的主流。
今年 A 級車以及價格區間在 10-20 萬區間的車占比提升明顯。今年上半年,A00、A0、 A、B、C 級車占新能源車比重為 23.3%、9.6%、33.5%、23.4%、10.4%,相比 2021 年全年提升-6.8%、2.3%、4.0%、-0.6%、1.3%;2022 年 1-5 月,價格小于 10 萬、 10-20 萬、20-30 萬以及大于 30 萬的車占比分別為 40.9%、31.5%、14.2%、13.8%, 相比 2021 年提升 0.4%、3.7%、-1.5%、-2.2%。A0 和 A 級車以及 10-20 萬價格區間 的車占比有所提升,而 A00 車和 B 級車以及價格區間在 20 萬以上的車份額有所下降。 疫情影響新勢力車銷量,B 級及 20 萬以上車型份額略有下降。今年上半年,在疫情影 響下,特斯拉上海工廠供應情況受到明顯影響,4 月其在中國區銷量僅 1500 臺。與此 同時,以蔚小理為代表的新勢力車企銷量也遭到一定程度的干擾。特斯拉與蔚小理車型 價位普遍高于 20 萬元,其銷量的下滑使得 B 級以及售價在 20 萬元以上的電車份額有所 降低。但從長期的視角來看,隨著傳統燃油車企以及造車新勢力逐步推出高端新能源車, B/C 級別車份額提升明顯,B 級車占比也從 2018 年的 5.7%提升到了今年上半年的 23.4%,C 級車從 1.6%提升到了 10.4%。
中小城市新能源車份額占比持續提升,市場呈現多點開花的勢頭。從 2021 年 6 月至 2022 年 3 月,我國新能源車銷量前 15 城市月銷數量提升,而今年 4、5 月由于受疫情 影響銷量有所下降。從占比來看,前 15 城市占比從去年 6 月的 51%逐漸下降,在今年 5 月到了 32%,其中一方面在于上海銷量的降低,另一方面則來源于中小型城市電車的 持續發力。未來隨著中小城市銷量的提升,我國新能源車市場將呈現多點開花的態勢。
相較于去年 6 月,今年 5 月全國新能源車滲透率增長 13pcts。對比 2021 年 6 月和 2022 年 5 月前十五新能源車銷量情況,一個變化為去年市占率最高的上海,由于停工 停產在今年排名在 15 名開外;一個變化為前 15 城市合計市占率從 51%降低至 32%, 意味著中小城市銷量逐步提升;再一個變化情況為不論是全國滲透率或者前 15 城市的 滲透率均有了顯著的提升,分別從 14%和 21%提升到了 27%和 31%,同比增長 13pcts 和 10pcts。其中北京、成都、重慶和蘇州分別增長了 11、14、17 和 16 個百分點,各 大城市的銷量增長及滲透率提升均能帶來新能源車的爆發式增長。
上海新能源車銷量逐步回暖,5 月滲透率達 63%。從 2021 年 6 月至 2022 年 3 月,上 海新能源車銷量始終排名全國城市第一,而 4、5 月份則因疫情防控銷量有所下滑。但 相比于 4 月,上海 5 月銷量、排名及滲透率呈現逐步回暖的跡象,其中滲透率創下了一 年來的新高,達到了 63%。在上海銷量回暖的帶動下,下半年全國新能源車市場銷量 有望持續提升。
2022 年 1-6 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企銷量 CR10 為 71.7%。前三名比亞迪、上汽通用 五菱、特斯拉中國合計占比 46.3%,領先優勢明顯。2022 年 1-6 月,國內新能源乘用 車企銷量排名前十分別為比亞迪(28.2%)、上汽通用五菱(9.3%)、特斯拉中國 (8.8%)、奇瑞汽車(4.8%)、廣汽埃安(4.6%)、吉利汽車(4.5%)、小鵬汽車 (3.1%)、長安汽車(2.9%)、哪吒汽車(2.8%)、長城汽車(2.7%)。前十車企的銷 量合計份額為 71.7%。其中,比亞迪、上汽通用五菱和特斯拉組成第一梯隊,CR3 為 46.3%,領先優勢明顯。 行業前 15 車企總份額保持穩定,比亞迪車占比提升。自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6 月, 新能源車企銷量CR15保持較為穩定的水平,最大最小以及平均值為68%、52%和57%。 而比亞迪銷量占前 15 的比重則有著明顯的上升趨勢,從 21 年 1 月的 14.2%提升到了 22 年 6 月 36.7%,優質車輛的不斷推出造就了比亞迪市占率的迅猛提升。
五菱宏光 Mini 再次榮登 1-6 月國內新能源車銷冠,特斯拉供應鏈恢復迅速。自 2007 年 7 月上市以來,五菱宏光 Mini就抓住縣鄉市場的消費升級需求,憑借性價比優勢連續 數月蟬聯新能源車銷售冠軍,今年 1-6 月,其共銷售 18.9 萬輛車,市占率達 8.4%。而 因為 4、5 月上海疫情而導致 4 月銷量僅 1500 輛的特斯拉,也隨著疫情緩解、交付能力 改善,在 6 月新能源車銷售中拔得頭籌,Model Y 銷量為 5.2 萬輛,市占率達 9.8%。
1、強政策刺激下,新能源車有望加速滲透
1)新能源車購置稅免征期限有望再次延長,電動車市場需求持續強勁
當前我國已經歷三輪新能源車車購稅免征優惠。第一輪購置稅免征政策發布于 2014 年 8 月, 免征期間為 2014 年 9 月-2017 年 12 月,該項政策刺激了我國新能源車市場的快速增長,銷 量從 2013 年的 1.75 萬輛提升到了 2017 年的 76.9 萬輛,CAGR 達 157.3%;第二輪為 2017 年 12 月的公告,將免征期間延長了三年,即 2018-2020 年繼續執行免征政策;第三輪源于 2020 年 4 月,財政部等三部門公告將免征期限延長至 2022 年底。三輪新能車購置稅的減 免,大大提振了新能車購買需求,2013-2021 年我國新能源車銷量 CAGR 達 93.9%。
2)補貼退坡預期下,新能源車沖量在即
補貼退坡預期下,下半年新能源車有望沖量。根據 2020 年 4 月發布的《關于完善新能 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將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實施期限 延長至 2022 年底。原則上 2020-2022 年補貼標準分別在上一年基礎上退坡 10%、20%、 30%。即 22 年新能源車補貼標準相比 21 年退坡了 30%。具體而言,對純電乘用車中 續航在 300-400km 以及 400km 以上補貼退坡 3800 元和 5400 元,對插混乘用車補貼退 坡 2000 元。今年為新能源車推廣補貼的最后一年,在補貼取消的預期下,下半年新能 源車有望沖量。 新能源車產業發展邏輯從政策依賴切換到消費驅動。2022 年 1-6 月,我國新能源車滲 透率已達21.5%,產業發展已從政策驅動轉向消費驅動。補貼政策的平穩退坡,側面反 映的是新能源車行業的日益成熟,慢慢從政策扶持,轉變成由產業升級和消費驅動引領 的發展邏輯。
3)新能源車補貼落地,推動新一輪消費熱潮
為刺激疫情影響下的新能源車消費,今年以來國務院已多次表示支持新能源車發展。4 月 13 日,國務院指出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和充電樁建設;4 月 25 日,國務院印發《關 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表示要支持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 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在國務院帶動下,各方政府亦陸續頒布新能源 汽車消費補貼政策,其中包括:
上海:12 月 31 日前,個人消費者報廢或轉出名下在上海市注冊登記且符合相關標 準的小客車,并購買純電動汽車的,給予每輛車 1 萬元的財政補貼。
廣東:報廢舊車,購買新能源汽車的補貼 10000 元/輛;轉出舊車,購買新能源汽 車的補貼 8000 元/輛。5 月 1 日至 6 月 30 日,對個人消費者在省內購買以舊換新 推廣車型范圍內的新能源汽車新車,給予 8000 元/輛補貼。
深圳:5 月 23 日至 12 月 31 日,對新購置符合條件新能源汽車并在深圳市內上牌 的個人消費者,給予最高不超過 1 萬元/臺補貼;新增投放 2 萬個普通小汽車增量 指標,如中簽且購買新能源汽車,給予最高不超過 2 萬元/臺補貼。
山東:5 月 22 日至 6 月 30 日,對在省內購置新能源乘用車(二手車除外)并上牌 的個人消費者,按照購車金額每車發放 3000-6000 元消費券。
4)四部門開展新能源車下鄉活動,有效拉動三四線消費需求
工信部等四部門于5月 31日聯合發布《關于開展2022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的通知》。 通知表示將于今年 5 月至 12 月期間,在山西、吉林、江蘇等 11 個省份選擇三四線城市 縣區舉辦若干場專場等活動,參加活動的包括 26 個車企的 70 款車型。此外,通知亦表 示鼓勵各地出臺更多新能源汽車下鄉支持政策,推動農村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
汽車下鄉活動有利于加快農村消費升級,刺激汽車消費。汽車下鄉政策始于 2009 年 1 月國務院頒發的一項惠農政策,即中央安排 50 億元資金,對微型客車和輕型貨車給予 一次性補貼。2020 年 7 月,工信部發布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通知,其中包括上汽通用 五菱、北汽新能源、比亞迪等多個車企參與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中。此外,在 2021 年 1 月,商務部等 12 部門印發通知,對居民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汽車并購買新車, 給予補貼。汽車下鄉活動有利于加快農村消費升級,刺激包括新能源車在內的汽車消費。 新能源車下鄉活動有望拉動農村電車消費。自 2021 年 6 月以來,新能源車銷量在 1000 至 5000 輛的城市數量呈現上升趨勢,從 21 年 6 月一共 338 座城市中 35 座月銷量介于 1000 到 5000 輛,提高到了今年 5 月,一共 341 座城市中 58 座月銷量在 1000 到 5000 輛之間。與此同時,5000 輛以上城市的數量仍在增長,因此大多數銷量步入 1000 到 5000 區間的城市是由以往月銷 1000 輛以下城市轉變而來。當前農村地區新能源車滲透 率較低,下鄉活動有助于刺激農村地區新能源車消費,拉動全國電車總需求。
2、全年多款新車上市,比亞迪蓄勢待發
2022 年有超 35 款新車上市。從 2022 年發布的電車新產品來看,無論是造車新勢力還 是傳統車企,都在全力主推電動車產品。其中包括小康股份旗下賽力斯,今年已上市新 車問界 M5 和 M7。蔚來 ES7、小鵬 G9 和理想 L9 均在今年上市。據不完全統計,截止 到 7 月 10 日,各大車企今年發布的車型不少于 38 款。優質供給是市場化需求的核心驅 動,隨著更多優質車型的上市,消費者的購車需求也將被進一步激發。
2022 年比亞迪已上市 2 款新車,下半年將發布包括騰勢在內的 10 款新車。今年上半 年,比亞迪發布了元 PLUS 和驅逐艦 05 這兩款新車,1-5 月分別實現銷量 3.8 和 0.8 萬 輛。今年下半年,比亞迪將發布包括騰勢在內的 10 款新車。作為比亞迪與奔馳合資創立的品牌,騰勢在 5 月 16 日發布其首款新能源 MPV 產品——D9,其將在 7 月開啟大定 及上市。騰勢計劃今年投放三款車型。多款新車的逐步上市,有望持續鞏固比亞迪在整 車行業的競爭優勢,同時擴大其電池裝機量市場份額。
3、油價高位下,新能源車性價比凸顯
國內油價今年已進行 10 次上調,年內汽油合計上漲 2040 元/噸。截至 7 月 13 日,我 國成品油市場已進行 13 次調價,其中 10 次均為上調,2022 年我國汽油和柴油市場年 內合計上漲 2040 元/噸和 1965 元/噸。7 月 13 日,我國 26 個省份地區 92、95 汽油平 均油價為 8.85 和 9.44 元/升。年內油價的頻繁上調,盡顯新能源車成本優勢。
在 500 公里里程中,純電動車補能成本僅為 2.0T 排量燃油車的 30%。在 92 和 95 號 汽油密度 0.725g/mL 和 0.737g/mL 情況下,全年 2040 元/噸的漲價,則對應 50L 油缸 加滿 92 和 95 號汽油成本提升 74.0 和 75.2 元。7 月 13 日,92 和 95 號汽油國內各省份 平均售價為 8.85 和 9.44 元/L,則加滿 50L 油缸的油費為 442.5 和 472.0 元。對于 2.0T 排量的燃油車而言,其 1L 汽油可對應約 10 公里里程,則 50L 油缸加滿油可對應 500 公 里里程。同樣對于續航 500 公里的純電動車而言,其單車帶電量約 70kWh,則按照公 用充電樁 2 元/度電成本計算,從 0 到充滿電需要電費 140 元。純電動車補能成本僅為燃油車的 29.7%-31.6%,油價的上漲有助于凸顯新能源車的性價比優勢。
1.1.2 歐洲:歐盟 2035 禁售協議落地,傳統車企電動化轉型加速
2022 年 1-5 月,歐洲新能源車銷量為 90.7 萬輛,滲透率達 20.1%。今年 1-5 月, 歐洲新能源車銷量達 90.7 萬輛,同比增長 13.7%,相比于 2020 全年 151.6%的增速和 2021 全年 65.8%的增速,今年銷量增速有所放緩。然而,由于歐洲國家及民眾一向推 崇環保理念,因此相比今年 1-5 月全球 10.7%的新能源車滲透率,歐洲已達 20.1%,與 2021 年 19.2%相比,提升了 0.9pcts.
缺芯、俄烏戰爭及疫情導致歐洲新能源車的交付能力受到較大打擊,從而影響終端銷 量情況。自今年三月以來,歐洲銷量增速放緩,甚至在 4 月增速為負,其中的原因為供 給和需求的減弱。其中對于供給端而言,主要有三點原因:一方面,全球車載芯片的短 缺問題限制了新能源車產能的擴張;另一方面,俄烏戰爭的爆發使得全球最大車用線束 廠商德國 LEONI在烏克蘭與俄羅斯的 4家工廠停工,從而影響了線束供給;此外,其他地區汽車因疫情無法供向歐洲供貨。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車市場,然而 4、5 月份 爆發的疫情就使得多數車企無法出口。例如上海特斯拉工廠因疫情停工 22 天,直到五 月份才恢復出口。而特斯拉為歐洲 1-5 月新能源車銷冠,因此其出口不暢直接影響了歐 洲整體電車銷售情況。
能源價格的上漲及補貼的退坡影響歐洲居民的購買需求。對于需求端而言,一方面, 歐盟能源大多依賴進口,其中俄羅斯占歐盟進口石油/天然氣/煤炭的 27%/45%/46%。 而 2 月俄烏沖突使得全球能源價格飛漲,從而導致通貨膨脹率提升迅速,居民實際收入 水平減少。然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以及補貼的逐步退坡使得電車售價提升,在收入和 支出一降一升間,居民消費需求受到了抑制。 預計未來歐洲新能源車供需水平將恢復正常。今年 5 月,LEONI 在烏克蘭西部恢復了線 束的生產,且產量幾乎回到了正常水平。且 6 月以來全球能源價格有所下降,歐洲居民 實際購買力將逐步提升。預計未來歐洲新能源車供需情況將恢復正常水平。
歐洲國家新能源車銷量 CR3 為 55.7%,挪威滲透率已達 88.0%。2022 年 1-5 月,德 國、英國和法國分別銷售 24.8 萬、13.6 萬和 12.2 萬輛新能源車,占歐洲總銷量的 27.3%、15.0%和 13.5%,CR3 為 55.7%。對于全球新能源車普及率而言,歐洲國家挪 威、瑞典、荷蘭新能源車位居全球前列,其中挪威的滲透率已達88.0%。然而,由于德 國和意大利是能源進口大國,受俄烏危機的沖擊比其他國家更大,因此其今年新能源車 滲透率相比去年略有下滑。
歐盟 2035 禁售協議通過,加速催化歐洲汽車電動化。2022 年 6 月 29 日,歐盟宣布 2035 年將禁止燃油汽車在歐盟范圍內銷售,如果車企不加速電動化轉型就可能面臨巨 額罰款。這將迫使車企加大新能源車的研發和生產投入。此前一些歐洲國家也有各自制 定禁售燃油車的目標,其中挪威作為新能源車滲透率最高的國家,決定最遲在 2025 年 底禁售燃油車。而歐盟此次協定的通過將燃油車禁售目標擴展到整個歐盟,在更大范圍 內推動汽車電動化。此外,為了擺脫交通工具對化石燃料依賴,歐盟計劃在 2030 年實 現 3000 萬輛新能源車的目標,其中德國的目標是至少擁有 1500 萬輛新能源車。
1.1.3 美國:政策扶持下,電動化進入發展快車道
2022 年 1-6 月,美國新能源車銷量為 40.5 萬輛,滲透率達 5.9%。今年上半年,美 國新能源車銷量達 40.5 萬輛,同比增長 48.5%。美國當前新能源滲透率為 5.9%,相比 2021 年的 4.2%提升了 1.7pcts,但與歐洲和中國相比,美國滲透率仍有較大的提升空 間。
政策驅動為主,拜登政府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美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尚處于政策驅 動階段,對政策的依賴性較大。拜登上臺后釋放了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積極信號。2021 年 8月,拜登設定 2030年美國境內 50%的新售汽車為零排放汽車的發展目標。同年 11月, 眾議院通過了拜登政府的《重建美好未來法案》,該法案將新能源汽車購車補貼上限從 7500 美元提高到 12500 美元,并將取消 20 萬輛銷售額的限制。
《重建美好未來法案》若生效,將利于新能源車頭部企業。根據現行的政策,企業新能源 車在美累計銷量超過 20 萬輛后,前 20 萬輛新能源汽車可獲得每輛 7500 美元的稅收抵免補 貼,超過部分將失去補貼資格。特斯拉和通用分別于 18Q3 和 18Q4 達到了 20 萬輛交付量門 檻,并在19Q4和20Q1完全退出稅補優惠名單。此外,豐田也于2022年突破了20萬大關。 若拜登政府的《重建美好未來法案》順利生效,則將重大利好于新能源車整車頭部企業, 從而也有望為美國新能源汽車帶來新的增長點。(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1.1.4 預計 2022 年我國和全球新能源車銷量將超 600 萬和 1000 萬輛
2022 年 1-5 月,全球新能源車銷量為 324.1 萬輛,滲透率達 10.7%。今年 1-5 月, 全球新能源車銷量達 324.1 萬輛,同比增長 165.5%。當前全球新能源車滲透率為 10.7%,相比 2021 年的 8.4%,提升了 2.3pcts。
2022 年 1-5 月全球新能源車銷量 CR3 為 79.5%。當前全球新能源車銷量市場集中度 較高,2022 年 1-5 月全球銷量前三的國家為中國、美國和德國,占比分別為 61.6%、 10.2%和 7.6%,CR3 為 79.5%。且第一二名之間的份額差距超過 50 個百分點,全球新 能源車市場基本集中在我國,我國人口基數大,在新能源車市場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全球 2022 年 1-5 月新能源車市場中純電動車占比 72.8%。與中國情況相類似,全球 新能源車銷量以純電車為主,從今年一月以來,純電車占比始終在 68%以上。2022 年 1-5 月,全球新能源車銷量為 323.9 萬輛,其中純電和插混分別銷售 235.7 和 88.2 萬輛, 占比為 72.8%和 27.2%。
特斯拉位居全球銷冠,國內 13 款車居全球 TOP20 榜單。今年 1-5 月,全球新能源車 型銷量 CR20 為 43.5%,其中有 13 款為國內車企,合計占比 25.9%。包括比亞迪的 6 款、廣汽的兩款、奇瑞的兩款,以及五菱宏光、理想、長安各一款。此外,特斯拉兩款 車型 Model Y 和 Model 3 受到全球熱捧,盡管 4、5 月份因供應鏈問題銷量出現明顯的 下降,但從整體維度來看,其仍為今年 1-5 月的銷售冠軍,兩款車合計占比為 11.7%。
各國政策持續加碼,新能源車長期高增趨勢不變。對于國內市場,在政府發布消費補 貼及新能源車下鄉政策前提下,購置稅免征期限延長的預期將有望延續國內新能源車高 增行情。對于歐洲市場,盡管今年因地緣沖突而使得新能源車供需出現短期失衡,但在 歐洲獎懲并行的舉措下,歐洲 2035 年禁售協議的通過也將加速催化歐洲汽車電動化。 對于美國市場而言,新能源車政策持續推出,行業有望開啟新一輪高速增長期。 預計 2025 年全球新能源車銷量為 2304 萬輛,動力電池需求量為 1221GWh。假設 2022 年國內、歐洲、美國新能源車銷量為 629、243、96 萬輛;2023 年國內、歐洲、 美國新能源車銷量為 826、340、121 萬輛;假設 24-25 年國內和歐洲增速均為 30%, 美國增速為 40%、50%,其他地區增速均為 25%,則 2022-2025 年全球新能源車銷量 為 1007、1338、1749、2304 萬輛。假設 2022-2025 年單車帶電量為 47、49、51、 53kWh,則對應全球動力電池需求量為 473、656、892、1221GWh。
1.2 電池材料降本趨勢下,各環節排產持續提升
1.2.1 電池:新技術百花齊放,議價機制下盈利能力迎修復
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持續維持增長趨勢,寧德時代仍位列第一。2022 年 1-5 月,全球 動力電池裝機量為 153.8GWh,同比增長 79.3%。頭部企業中,國內企業增長幅度較大, 寧德時代裝機量為 52.3GWh,同比增長 108.4%,依舊位列第一;比亞迪裝機量超過日 本松下,位列第三,為 19.2GWh,同比增長 214.8%。總體而言,國內企業裝機量與韓 國日本拉開差距,維持高增態勢。
全球動力電池企業格局發生變化,國內廠商加速趕超。2022 年 1-5 月,LG 新能源份額 下降明顯,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接近 10%。日本松下份額從 15.0%降到 10.5%, 裝機量逐漸不敵比亞迪。今年 4-5 月份,比亞迪市占率排全球第二,其主要原因為比亞 迪具備較強的零部件自主化供應能力,因此其在疫情影響車市銷量最為嚴重的 4 月,比 亞迪銷量環比仍為正,整車的熱銷帶動了電池裝機份額的提升。老牌廠商 SK On 得益于 現代 IONIQ 5、起亞 Niro EV 和 EV6 的銷量提升,市場份額從 5.2%上升至 6.8%。中創 新航占比相較去年亦有所提升,目前與三星占比接近,未來有望成為全球第 6 大電池生 產商。此外,欣旺達 1-5 月銷量和去年同期相比更是有接近 500%的增長。
國內動力電池裝機量大幅提升,CR5 提升至 85.8%。2022 年 1-5 月,國內動力電池 累計裝機 83.2GWh,相比于去年同期 41.4GWh,裝機量實現翻番。而 2022 年 1-5 月, 國內動力電池裝機量 CR3、CR5 分別為 77.6%、85.8%,相比于 2021 年的 74.2%、 83.4%提升 3.4 和 2.4pcts,呈現強者恒強的態勢。
受供需關系影響,鋰鹽材料價格維持高位。2022 年以來,鋰鹽材料維持上漲趨勢,其 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國內需求處于放量階段,而鋰鹽產品供應量的提升相對緩慢,因此供 小于求的狀態使得鋰鹽材料價格仍維持高位。7 月 5 日氫氧化鋰和碳酸鋰單噸價格為 47.4 和 47.8 萬元。 6F 價格下降帶動電解液成本降低,從而減輕電池廠商成本壓力。對于電解液而言,其 約占鋰電池成本的 7%。2021 年,由于六氟磷酸鋰市場供不應求,其價格飛快上漲。今 年以來,隨著各企業 6F 產能的不斷釋放,市場整體供應量提升明顯,疊加疫情導致的 終端需求減弱,7 月 5 日 6F 價格相比年初降低了 56%,從而帶動磷酸鐵鋰和三元電解 液價格降低 43%和 42%。下游電池廠的成本壓力有所減弱。
電池新技術層出不窮,引領行業發展新潮流。近兩年電池新技術層出不窮,包括 4680 電池、CTB 電池技術、鈉離子電池和麒麟電池等等。新技術的推出,一方面將提升電池 特性從而使得新能源車具備更佳性能,另一方面也將提升諸如寧德時代、特斯拉、比亞 迪等廠商的競爭優勢。
4680 電池擁有更高的電池容量和更低的成本,目前特斯拉等電池廠商均已布局。4680 電池是直徑 46mm、高度 80mm的圓柱體。隨著直徑和高度的增加,其整車所需電池數 量減少。此外,加上正極、負極等材料占比的增加,電池組能量密度將有所提升。另外, 4680 電池采用全極耳技術,其功率和安全性得以顯著提升。相比于 21700 電池,4680 的電池容量是其 5 倍,續航里程提高了 16%。除了性能上具有優勢外,更大的電芯也 降低了生產成本。例如 18650 需要 7100 個電芯,21700 需要 4400 多個,而 4680 僅需 950 個。目前,特斯拉、LG、億緯鋰能、松下和比克電池等已規劃了 4680 電池產能。
寧德時代麒麟電池可支持 1000 公里續航,將于 2023 年量產上市。寧德時代發布了 CTP 3.0 麒麟電池。這款電池可將三元電池系統能量密度提升至 255Wh/kg,磷酸鐵鋰 電池系統能量密度提升至 160Wh/kg,且可支持 5 分鐘快速熱啟動和 10 分鐘快充。在 相同的化學體系、同等電池包尺寸下,其電池包電量相比 4680 系統提升了 13%,實現 了續航、快充、安全、壽命、效率、以及低溫性能的全面提升。麒麟電池可實現整車 1000 公里續航,將于 2023 年量產上市。
CTB 電池技術可提高續航或提升整車空間。CTB 即電池車身一體化,其制造方式是將 電芯直接放到電池包里,用車底做上蓋。對于車企而言,CTB 能夠降低車身的原料成本, 其多出的空間可選擇提高續航或提升車內空間。搭載 CTB 3.0 技術的比亞迪車型,海豹 的車身扭轉剛度能達到 40500N·m/°,整車扭轉剛度的提升能夠有效抑制車身振動,安 全性也更高。
眾多企業布局鈉離子電池,2022 年產業化提速。鈉離子電池是一種二次充放電池,依 靠鈉離子在正極和負極之間移動來工作,其電極材料主要是鈉鹽。由于碳酸鋰價格仍處 于高位,許多廠商開始瞄準鈉離子電池。例如中科海納規劃產能 5GWh,分兩期建設, 一期 1GWh 將于 2022 年內投產;寧德時代正致力于推進鈉離子電池 2023 年實現產業 化。除此之外,中國鈉創新能源,鵬輝能源,英國 FARADION,法國 NAIADES,瑞士 TIAMAT,日本豐田等都在積極布局中。
1.2.2 正極材料:三元和高鎳齊驅并駕,重點關注中鎳高電壓和磷酸鐵錳鋰技術
1、三元正極:高鎳化仍是主流技術,中鎳高電壓異軍突起搶占市場
市場現狀:高鎳三元占比超 40%,仍是未來主流趨勢;中鎳受高電壓技術驅動,現市 場增長速度已破百。
主流三元正極產量達 21.1 萬噸,高鎳為核心技術路徑。高鎳技術延續強勢,增長速度 遠超其他三元正極材料,2022 年 1-5 月主流三元正極材料產量達 21.1 萬噸,同比增長 53.7%,其中高鎳三元產量達 9.0 萬噸,同比增長 119.7%。高鎳三元是三元正極主流 技術,其 2022 年 1-5 月產量占比達 42.7%,同比增長 12.8pcts。 NCM622 受高電壓技術驅動,同比增速破百。受益于單晶及高電壓技術發展,中鎳三 元正極材料開始發力。2022 年 1-5 月 NCM622 產量達 3.4 萬噸,同比增長 116.9%,占 比達 16.3%,同比增長 4.8pcts。2022 年 5 月 NCM622 產量達 0.8 萬噸,同比增長 126.6%,環比增長 11.0%。
市場格局:行業競爭格局分散,未出現絕對領先企業,高鎳三元更加集中,壁壘優勢 助力改善三元正極格局。 行業競爭格局分散但穩定,無絕對領先企業。2021 年我國三元正極材料市占率前三分 別為容百科技、當升科技、天津巴莫,各自市占率差距較小,CR3 為 38%,CR5 為 55%,未出現絕對領先的企業。 高鎳三元較為集中,有助改善市場格局。2021 年我國高鎳三元正極材料市占率前三分 別為容百科技、天津巴莫、貝特瑞,CR3 為 71%,CR5 為 85%,市場高度集中。高鎳 三元正極材料技術壁壘較高,對制備工藝、設備及生產溫度及環境等要求遠高于普通三 元材料,故高鎳三元發展,有助于淘汰研發不足,技術更新緩慢的正極企業,利好提前 布局高鎳三元的企業。
市場技術趨勢:高鎳/超高鎳技術與中鎳高電壓賦予企業α屬性,技術演變帶來新機會。 高鎳技術進展順利,寧德與容百簽訂長協鎖定自身 2022-2025 供應量。高鎳技術相比 于常規三元的優勢主要體現在:(1)能量密度更高,相比常規三元有 20%以上的提升; (2)減少貴金屬鈷的用量,有利于電池降本。據 GGII 數據顯示,2021 年國內高鎳及 超高鎳三元材料出貨 17 萬噸,同比增長 181%。寧德時代為保供高鎳三元,與容百科 技簽訂長單,以保證寧德 2022 年 10 萬噸高鎳三元需求量,及 2023-2025 年容百科技 為寧德高鎳三元一供。
超高鎳正極提高電池能量密度上限。從能量密度端來看,導入超高鎳正極的電芯能量密 度已達 300-400Wh/kg,而寧德時代高鎳三元電芯最高達 300Wh/kg,超高鎳正極材料 已提升電池能量密度上限,助力電池廠追求更高的能量密度。 超高鎳電池商業化進展順利,超高鎳正極為下一必爭之地。據高工鋰電,目前寧德時 代、松下、LG 能源、三星 SDI、SKI 等企業均已批量生產鎳含量超 80%的 NCM 和 NCA 電池,現已開始布局鎳含量 90%以上的超高鎳電池。特斯拉在 2021 電池日公開其含鎳 量 100%的超高鎳終極狀態電池;LG 能源正式量產 NCMA 電池(鎳含量 90%),并供應 特斯拉。而國內蔚來使用超高鎳三元進展走在行業前端,2022 年年初蔚來 150kWh 固 態電池使用了納米級包覆工藝的超高鎳正極,實現了 360Wh/kg 的能量密度、續航能力 達 1000km。在正極企業中,容百科技對超高鎳發展速度較快,目前容百科技第二代 Ni90 體系正在開發中,已進入批量量產階段,第三代 Ni96 體系正配合客戶開發,預計 今年實現小規模量產。
中鎳高電壓技術是通過提生電池充電截至電壓以提升電池能量密度與克比容量。高電 壓通過提升電池充電截止電壓使得正極材料脫出更多的鋰離子,從而提升能量密度與克 比容量。
中鎳高電壓三元已成功應用在新能源汽車上。高電壓三元電池是中創新航動力電池主 要產品之一,中創新航 2020 年在全球率先采用高電壓技術量產 590 模組電池,并安裝 在廣汽埃安的 Aion-LX 車型上,Aion-LX 成為國內首款續航里程超 600km 的 SUV 電動車 型之一。寧德時代在 2020 年,已開始在新能源主流車型中推廣應用單晶高電壓 5 系電 池,如與榮威、吉利、蔚來汽車合作的電池產品,都是采用中鎳單晶 5 系電池;2021 年已實現高電壓三元產品在 700km 續航以內的乘用車上大規模應用。 正極材料廠加速布局中鎳高電壓,頭部均已實現產業化應用。廈鎢新能 2022 年新款高 電壓 6 系三元材料,已成功應用到續航里程超過 1000 公里的電動車上,實現續航里程 大幅跨越。長遠鋰科高電壓中鎳三元材料已實現萬噸級出貨,并已應用在動力電池領域。 振華新材自 2017 年開始向客戶銷售中鎳高電壓三元材料,目前已實現在 4.35V 或 4.4V 電壓平臺使用。
2、磷酸鐵鋰:市場份額穩定在 55%,磷酸錳鐵鋰產業化加速
市場現狀:磷酸鐵鋰產量保持高速增長,市場裝機量穩定在 55%。 磷酸鐵鋰產量保持高速增長,同比實現翻番。據鑫欏鋰電數據顯示,2022 年 1-5 月國 內磷酸鐵鋰產量達 30.3 萬噸,同比增長 120.5%;2022 年 5 月,磷酸鐵鋰產量達 6.6 萬 噸,同比增長 93.8%,環比增長 11.5%。
磷酸鐵鋰市場份額趨穩,預計未來仍保持現有格局。截至 2022 年 6 月,從我國國內月 度裝機結構數據來看,磷酸鐵鋰市場份額趨于穩定,占比約為 55%。雖然磷酸鐵鋰理 論克容量較低,但受益于“刀片電池”、“麒麟電池”等技術使磷酸鐵鋰電池包能量密度 得以改善,未來或保持現有市場份額。
市場格局:行業競爭格局穩定,呈現德方納米與湖南裕能二強競爭局面。 行業競爭格局穩定,呈現二強競爭局面。2021 年我國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市占率前三分 別為德方納米、湖南裕能、常州鋰源,CR3 為 46.6%,CR5 為 63.4%。2022Q1,我國 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市占率前三分別為湖南裕能、德方納米、湖北萬潤,CR3 約為 54%, CR5 約為 66%。其中德方納米與湖南裕能市場份額較為接近,二者常輪動為行業市占 率第一與第二,呈現二強競爭局面。
市場技術趨勢:磷酸錳鐵鋰產業化加速,較磷酸鐵鋰實現電壓平臺高、提升能量密度、 低溫性能提升等優勢,是正極材料新發展方向之一。 磷酸鐵鋰能量密度接近極限,發展新材料已是必然之勢。能量密度=克容量×電壓平臺 ÷體積,所以能量密度在體積一定下只與材料克容量和電壓平臺有關,而磷酸鐵鋰克容 量目前做到接近 160mAh/g,已經接近理論極限,磷酸鐵鋰電壓平臺為 3.4V。若想要提 升能量密度,需改變磷酸鐵鋰結構以提升其電壓平臺。
磷酸錳鐵鋰相較于磷酸鐵鋰,擁有更高能量密度、更高電壓平臺、更優異的低溫性能。 磷酸錳鐵鋰在與磷酸鐵鋰擁有相同的理論克容量下,磷酸錳鐵鋰理論能量密度更高,可 高出 15-20%。磷酸錳鐵鋰目前可實現 4.1V 和 3.4V 雙充放電平臺,而磷酸鐵鋰只具備 3.4V 電壓平臺。磷酸錳鐵鋰在-20℃下容量保持率達 75%左右,相較磷酸鐵鋰的 60%- 70%,低溫性能更好。 性能大幅提升下,磷酸錳鐵鋰成本僅提高 5%-10%,性價比較高。磷酸錳鐵鋰是在磷 酸鐵鋰基礎上添加錳元素獲得的新型正極材料,而錳非稀有金屬,全球錳礦資源非常豐 富,稀缺資源依賴性弱。磷酸錳鐵鋰成本與磷酸鐵鋰接近,用量的主要區別在于所需錳 源的用量變化,每 kWh 的 LFP 正極需要鐵源 0.61kg,而每 kWh 的 LMFP 正極需要鐵源 0.13kg+錳源 0.38kg。,較于磷酸鐵鋰,磷酸錳鐵鋰成本僅提高 5%-10%。且生產磷酸 錳鐵鋰電池與生產磷酸鐵鋰電池生產設備變動較小,無需重建產線,變動成本低,符合 經濟性需求。
磷酸錳鐵鋰商業化進程加速,預計 2023 年產能逐步落地。由于磷酸錳鐵鋰導電性能和 倍率性能較低,所以商業化進程緩慢。隨著碳包覆、納米化、補鋰技術等改性技術的升 級,磷酸錳鐵鋰商業化進程加速。目前德方納米布局進度最快,其新型磷酸錳鐵鋰已開 始送樣,預計 2023 年其 11 萬噸產能逐步落地。(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1.2.3 負極材料:適配 4680 和快充,硅基負極時代即將來臨
市場現狀:供需緊張,石墨化加工費維持高位,帶動人造石墨價格高漲,天然石墨價 格變動幅度小。 供需緊張下,石墨化加工費上漲,帶動人造石墨價格走高,天然石墨價格波動穩定。 自 2021 年下半年開始,受能耗雙控等政策影響,石墨化加工產能收緊、電價趨漲,導 致石墨化加工費用上漲明顯,從 2 萬元/噸上漲至 22 年中的 2.8 萬噸,漲幅達 40%。受 石墨化加工成本上漲影響,2022Q2 低端/中端/高端人造石墨價格分別約為 3.6/5.3/6.9 萬元/噸,較 2021 年 Q3 漲幅均約 20%。然而,天然石墨受能耗雙控影響小,價格走勢 較為平穩。
市場格局:貝特瑞強者恒強,行業份額小幅集中;呈現人造石墨四大三小、天然石墨 一超多強格局。 負極材料強者恒強,市場份額進一步集中。2021 年貝特瑞以 21%市占率保持第一位置, 較 2020 年市占率提升 4pcts,展現強者恒強格局。2021 年 CR3達 45%,CR5達 65%, 相較 2020 年 CR3 的 44%,CR5 的 61%,市場份額呈現小幅集中的態勢。
市場技術趨勢:硅基負極大幅提升能量,適配 4680 與快充;2022 年產能爆發在即, 硅基負極時代來臨。 硅基負極大幅提升能量、循環壽命,是理想的下一代負極材料。硅基負極主要是指石 墨摻硅復合材料,包括硅碳(Si/C)負極材料及硅氧(SiO/C)負極材料,目前主流摻 硅比例在 5%-6%。相較于傳統負極材料,硅基負極因摻硅可大幅提升能量密度。傳統 負極材料理論比容量為 372mAh/g,而硅比容量高達 4200mAh/g,通過負極摻硅可大幅 提升能量密度天花板,目前硅基負極已成為下一代理想負極材料。
硅基負極因高能量密度可適配 4680 和快充。
4680 采用硅基負極替代傳統石墨材料,可實現大幅降本。特斯拉 4680 圓柱電池 明確搭配硅基負極,今年 2 月已啟動量產。搭配硅基負極材料的 4680 可實現提升 20%續航里程,成本貢獻下降 5%。據特斯拉測算,硅氧結構、硅碳結構、硅納米 線結構的成本分別為 6.6$/kWh、10.2$/kWh 和 100$/kWh 以上,而特斯拉硅基負 極成本僅 1.2$/kW。
快充打開硅基負極應用空間。 1、石墨無法滿足快充性能要求。動力電池快充性能掣肘在于負極領域,其一石墨 材料層狀結構,使得鋰離子只能從端面進入,導致鋰離子傳輸路徑長;其二石墨電 極電位低,高倍率快充下石墨電極極化大,電位容易降到 0V 以下產生析鋰。 2、硅基負極可作為快充負極解決方案。由于硅基負極理論容量高達 4200mAh/g, 遠大于碳材料的 372mAh/g,且硅基負極嵌鋰電位高,析鋰風險小,能夠容忍更大 的充電電流。隨著未來快充電池的廣泛應用,可打開硅基負極市場空間。
硅基負極產業化加速,國內貝特瑞領先。目前國內市場硅基負極應用已提速,特斯拉 搭配硅基負極 4680 圓柱電池于今年 2 月啟動量產,蔚來、智己和廣汽埃安均已提及硅 負極技術,并計劃今年上市交付;國軒 210Wh/Kg LFP 電芯也首次成功應用硅負極。國 內實現硅基負極量產批量供貨的企業當前僅有杉杉股份和貝特瑞。其余公司均處于布局、 中試或研發階段。
1.2.4 隔膜:濕法隔膜產量持續高漲,干法價格小幅回落
市場現狀:濕法隔膜占據主導地位,2021 年同比超 130%,市占率創新高超 75%; 干法隔膜受益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火熱及儲能需求爆發,2021 年同比增長近 70%。 濕法產量達 60.6 億平,同比超 130%,干法產量達 18.4 億平,同比近 70%。據鑫 欏鋰電數據顯示,2021 年國內隔膜總產量達 79.0 億平米,同比增長 112.5%,其中濕 法隔膜總產量為 60.6 億平米,同比增長 132%,市場占有率再創新高超 75%;干法隔 膜總產量達 18.4 億平米,同比增長 67.7%。2022 年 1-5 月濕法隔膜產量達 34.0 億平, 同比增長 80.6%,占比達 78.8%,較去年同期占比提升 7.1pcts;干法隔膜產量達 9.1 億平,同比增長 23.0%。
市場格局:恩捷股份持續霸榜,行業份額高度集中;呈現濕法隔膜一超多強,干法隔 膜三足鼎立格局。 恩捷股份持續霸榜,行業高度集中。2021 年恩捷股份以 38.6%市占率保持第一位置, 超第二名 24.6pcts,持續占據市占率第一位置。2021 年 CR3 達 63.1%,CR5 達 76.4%, 市場份額高度集中。
濕法隔膜一超多強,干法隔膜三足鼎立。我國濕法隔膜呈現一超多強市場格局,恩捷 股份以50.3%占據市場第一位置,而第二、第三分別為中材科技、星源材質,二者市場 份額差距較小,行業整體呈現一超多強格局。而干法隔膜前三名分別為中興新材、星源 材質、惠強新材,2021 年中興新材因產能釋放及下游大客戶需求放量的情況下,一舉 成為干法隔膜龍頭企業,但三者市場份額差距較小,呈現三足鼎立態勢。
1.2.5 電解液:Q2 產量增速放緩,電解液價格回調幅度達 40%
市場現狀:電解液及六氟磷酸鋰產量高增,電解液原材料價格回調。 電解液及六氟磷酸鋰產量受電池廠減產影響增速放緩,預計下半年恢復需求量。2022 年 1-5 月我國電解液產量達 26.6 萬噸,同比增長 78.8%,我國六氟磷酸鋰產量達 3.7 萬 噸,同比增長 111.2%。2022 年 5 月電解液產量達 5.5 萬噸,同比增長 64.8%,環比增 長 6.5%,而六氟磷酸鋰產量達 0.7 萬噸,同比增長 96.1%,環比下降 4.6%。進入 Q2 以來,電解液和六氟磷酸鋰產量增速有所放緩,主要系受下游電池廠減產所致。
電解液原材料價格回調,帶動電解液價格大幅下降。六氟磷酸鋰價格至 2022 年 3 月中 旬開始下降,由 59.0 萬元/噸下降至 24.5 萬元/噸,降幅達 140.8%。6F 價格的下降亦 帶動了電解液價格的回落,三元電解液和磷酸鐵鋰電解液分別由 13.25 萬元/噸、11.03 萬噸,下降至 7.75 萬元/噸、6.25 萬元/噸,降幅分別為 41.5%、43.3%。
市場格局:天賜材料穩坐雙位第一,市場競爭格局較為穩定。 天賜材料穩坐雙位第一,市場競爭格局較為穩定。2021 年天賜材料全球電解液與六氟 磷酸鋰市占率分別為 18%、26%,均保持第一位置,展現強者恒強格局。2021 年全球 電解液 CR3 達 52%,CR5 達 63%;全球六氟磷酸鋰 CR4 達 56%,CR4 市場集中度較 去年提升 7pcts,市場格局小幅集中,且較為穩定。
1.2.6 銅箔:頭部企業拉開距離,復合銅箔五大優勢有望替代傳統銅箔
市場現狀:2022 年鋰電銅箔產量大幅上漲,近期加工費有所回調。 銅箔產量大幅上漲,2022 年產量同比增長超 120%。受益于 2021 年國內動力電池和 儲能電池等市場供銷兩旺,我國鋰電銅箔需求大幅上漲,鑫欏鋰電數據顯示,2021 年 國內鋰電銅箔總產量達 21.32 萬噸,同比增長 54.5%。2021 年鋰電銅箔整體市場在產 能不足下,多數企業維持滿產,且多數企業將自身標箔轉向鋰電箔。2022 年 1-5 月實 現鋰電銅箔產量達 11.19 萬噸,同比增長 127.1%,產量大幅上漲,我們預計 2022 年供 需緊缺將有所緩解。
鋰電銅箔加工價格小幅回調。鋰電銅箔加工費至 2022 年 4 月中旬開始下降,8μm 銅 箔加工費由 3.85萬元/噸下降至 3.25萬元/噸,降幅為 15.6%;6μm銅箔加工費由 4.85 萬元/噸下降至 4.25 萬元/噸,降幅為 12.4%;4.5μm 銅箔加工費由 8.15 萬元/噸下降 至 7.40 萬元/噸,降幅為 9.2%。銅箔價格回調主要系原材料銅的價格下降明顯導致, 近期電解銅價格由 7.56 萬元/噸,下降至 5.64 萬元/噸,降幅達 25.4%。
市場格局:市場格局無較大變動,集中度較高,頭部企業逐步拉開距離。 市場集中度較高,頭部企業拉開距離。2021 年國內鋰電銅箔市場格局無較大變化,市 場集中度相對較高,CR3 為 48%,CR5 近 70%。目前龍頭企業逐漸拉開差距,2021 年 龍電華鑫鋰電銅箔產量突破 4 萬噸,諾德股份超 3 萬噸,嘉元科技與德福科技均實現 2 萬噸。
市場技術趨勢:復合銅箔憑借五大優勢未來有望替代傳統純銅銅箔,極薄化趨勢顯著, 各企業加碼 3.5μm 銅箔。 PET 復合銅箔為“夾心”狀,兩外層為銅箔,中間為絕緣數值層。復合銅箔是指在塑 料薄膜 PET、PP、PI等材質表面,先采用真空濺鍍方式,鍍上一層金屬導電層,再采用 水介質電鍍或其它方式,將銅層加厚至 1mm 或以上厚度,從而制作成一種新型材料。 目前行業為解決銅箔安全問題,引入 PET 復合銅箔,其結構類似“夾心餅干”,中間 “夾心”為厚度 3.6-6μm 絕緣樹脂層,外面“餅干”為厚度 1μm 銅箔。
寧德入場復合銅箔市場,加快其市場化進程。據鑫欏鋰電顯示,寧德時代間接入股國 內市場復合集流體(包括復合銅箔)主要供應商為重慶金美新材。寧德時代通過復合集 流體結構突破了傳統集流體功能局限,解決高鎳電池內短路難題,目前已通過認證。寧 德時代入場復合銅箔市場,將加快復合銅箔市場化進程。目前國內企業主要以鋰電銅箔 企業為主的諾德股份開始加大對復合銅箔領域的研發力度,也有從事 LED的寶明科技跨 界布局復合銅箔。
1.2.7 鋁箔:Q2 產量增速放緩,龍頭地位加固
市場現狀: Q2 產量增速放緩,鋁箔加工費整體趨勢平穩 2021年鋁箔總產量翻倍,2022Q2受疫情影響環比增速下滑。據鑫欏鋰電統計,2021 年國內電池鋁箔總產量為14.3萬噸,同比增長104.3%,預計全球總產量約24.2萬噸, 中國占據59%以上市場份額。2022H1國內鋁箔產量達8.33萬噸,同比增長達66.8%。 其中 Q2 產量達 4.0 萬噸,同比增長 50.8%,環比下滑 5.8%,Q2 環比增速下滑主要受 疫情影響。但未來受益于新能源鋰電行業巨大的市場發展前景,2022 年下半年電池鋁 箔需求有望持續上漲。且鈉電池正負極集流體均為鋁箔,若鈉電池市場興起,電池鋁箔 需求將新增一大動力。
鋰電鋁箔加工費用整體平穩。鋰電鋁箔加工費由 2021 年 10 月初開始整體呈現向上趨 勢,近期價格略有小幅回調,10μm 鋁箔加工費由 2.65 萬元/噸下降至 2.59 萬元/噸, 降幅僅 2.3%;12μm 鋁箔加工費由 1.93 萬元/噸下降至 1.90 萬元/噸,降幅僅 1.3%; 而 13μm 鋁箔加工費近期價格保持一致。鋁箔價格有略微調整主要是疫情導致鋁價下 跌,但影響幅度較小。
市場格局:市場集中度較高,CR3 達 75%以上,頭部地位維穩,鼎勝新材龍頭地位加 固。 市場集中度較高,CR3 頭部地位維穩,鼎勝新材龍頭地位加固。電池鋁箔行業市場集 中度相對較高,CR3 達 75%以上,其中鼎勝新材 2021 年市占率進一步提升,其產量同 比增長 112%,貢獻行業較大增量,鼎勝新材 2021 年 12 月與寧德時代簽訂 4 年至少 51.2 萬噸的長協,龍頭地位更加穩固。
二、光伏:需求持續超預期,N 型轉型或將加速2.1 國內需求:能源轉型加速,分布式裝機迎來大發展
2.1.1 長期:政策頻出,為能源轉型保駕護航
國家層面:“十四五”規劃發布,推動光伏投資需求增長
6 月 1 日,國家發改委、能源局、財政部等聯合發布《“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 文件一方面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目標,同時進一步明確風光發展規劃,文件提出到 2025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 3.3 萬億度(2020年約為 2.1萬億度),“十四五”期間, 風光發電量實現翻倍(2020 年約為 0.7 萬億度),經過測算,對應風光裝機需求,風電 約為 60-70GW/年、光伏約為 90-100GW/年。
平價時代,政策持續發布,為新能源發展保駕護航。當前新能源發展已進入平價時代, 年初以來發布的政策偏向引導性與支持性,除持續強調新能源發展目標外,相關支持舉 措集中在歷史補貼發放、延續平價上網政策、提供財政支持、給予稅費優惠等,為新能 源發展保駕護航。
地方層面:積極響應政策目標,制定新能源發展規劃
地方政策目標及指引,對光伏產業發展景氣度帶來較大影響,2021 年以來,近 30 個省 份陸續發布“十四五”期間新能源發展規劃,對應總裝機需求超過 800GW,其中光伏 項目預計規模在 480-530GW,帶動“十四五”期間政策規劃的保守裝機目標在 90~100GW/年,與國家要求的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相當。
2.1.2 2022 年:裝機需求高增,分布式占比快速提升
光伏裝機持續翻倍增長,全年需求或將超預期。根據國家能源局統計的數據,1-5 月國 內光伏累計裝機 23.71GW,同比增長 139%,其中 5 月單月新增裝機 6.83GW,同比增 長 141%,幾乎創下非搶裝月份最高的裝機記錄,年初以來光伏裝機延續高景氣態勢, 除 3 月單月裝機同比增速略低(+13%)外,其余月份增速均在 100%以上,伴隨下半 年進入裝機集中期,裝機需求有望持續高增。(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分類型來看,工商業超預期增長,戶用維持高景氣:
2021 年受益于戶用補貼與整縣推進政策,戶用裝機保持高景氣,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 全年戶用新增裝機約 21.6GW(+113%),占 2021 年我國新增光伏裝機的 39.4%,工 商業新增裝機約 7.7GW。2022 年第一季度,分布式新增裝機 8.87GW(+217%),其中 戶用 2.5GW(+99%),工商業 6.3GW(+308%)。
工商業+戶用裝機:區域特征顯著,裝機集中度高
工商業:由于發電自用比例高,因而制造業發達+用電成本高,是工商業光伏發展的基 礎,目前來看,裝機主要集中在東南部地區的工業發達省份。工商業用電電價在 0.5~0.8 元/kwh,電價水平最高,因而橫向對比其他光伏形式,收益率最優,伴隨能源 轉型觀念的逐步深入,以及各地政府對于能耗控制要求的日趨嚴格,工商業裝機需求或 將迎來大幅提升,有望接力戶用推動分布式裝機增長。以 2022Q1 數據為例,浙江、江 蘇、山東、江西、廣東裝機排名前五,新增裝機量均在 0.6GW 以上,五個地區新增裝 機占全國的比例在 72%。
戶用:發電主要采用全額上網形式,各省(尤其東部地區)間上網電價的差異相對較小, 因而人口密集+鄉村經濟發達+光照資源好,是戶用光伏發展的基礎,目前裝機主要集 中在中東部地區,河南、河北、山東、安徽裝機規模遙遙領先,2022Q1 新增裝機均在 0.3~0.6GW,占全國新增裝機比例約為 83%。
2.1.3 招標數量超預期,N 型加速滲透
招標總量相較去年大幅提升,價格先降后升。根據我們對光伏招投標信息的整理, 2022 年上半年國內累計中標容量約 66GW,同比去年的 24GW 提升約 175%。央國企業 主仍然為招標的主力,上半年釋放的規模超預期,如中石油 4.5GW、華電 15GW、中核 匯能 7.5GW、華潤電力 8.1GW(第三批 3GW,第四批 5.1GW 等)。 價格方面,年初以來硅料價格雖有上漲,但幅度較小,且膠膜等輔材價格回調,組件成 本端壓力減輕、公開報價平穩,在硅料新增產能釋放、產業鏈價格陸續回落的預期下, 整體招標價格呈現下降趨勢,由年初的接近 1.9 元/w 降至 1.8 元/w 以下,然而伴隨俄烏沖突爆發,全球尤其是歐洲地區能源供應緊缺,電力價格大幅上漲,光伏裝機需求大 幅增長,疊加硅料國內新增產能和海外供給不及預期,價格重回高增通道,價格從年初 的 230 元/kg 漲至目前 290 元/kg,6 月組件中標均價也重新回到 1.93 元/w 的水平,部 分項目達到 2 元/w 以上的價格。
N 型電池逐步進入規模化量產,組件招標需求大幅提升。2022 上半年 N 型 topcon 電池 陸續投入量產,N 型組件采購需求大幅提升,上半年規模約 4.5 GW,近兩個月中標均 價在 1.95~2.05 元/w,根據項目不同,相較 P 型組件溢價在 3~10 分/w。相比 P 型組 件,N 型組件的系統端優勢更為明顯,擁有更高的效率和單瓦發電量,在相同的安裝面 積條件下,N 型組件節約成本,可實現更高的裝機量,提升電站收益率,伴隨產能逐步 落地,未來滲透率提升有望加速。
2.2 海外需求:減排目標逐步強化,光伏發展迎來全球共振
2022 年全球裝機預計達到 240~250GW,同比增長約 45%。當前來看,在傳統能源 價格提升及清潔能源發展規劃的雙重刺激下,光伏裝機需求有望迎來高增,SolarPowerEurope 在今年 5 月發布的“2022-2026 歐盟太陽能市場展望(GMO 2022)”中預計, 2022 年新增裝機將達 228.5 GW,最樂觀假設下需求有望超過 270GW,同比 2020 年的 167.8 GW 增長 61%。IHSMarkit(221 GW 上調至 232GW)、BloombergNEF(228 GW 上調至 245GW)對 2022 年裝機需求的上調也在驗證當前光伏產業發展的持續高景氣。
歐洲:能源價格抬升,加速新能源轉型
年初以來,歐洲市場光伏裝機需求超預期的動力,來源于傳統能源價格抬升帶動的電力 成本上漲,尤其是在俄烏戰爭發生后,能源供應緊張局面加劇,歐盟隨后出臺的 “REPowerEU”方案,旨在加速清潔能源能源轉型,以建立獨立能源體系擺脫俄羅斯 天然氣進口依賴。
美國:政策變化帶來短期波動,關稅豁免重啟美國需求
今年 3 月美國開始對東南亞光伏產能進行反規避調查,由于擔心后續雙反關稅追溯問題, 東南亞出口美國的光伏組件產品銳減。今年 6 月,迫于光伏產業鏈停滯的壓力,美國政 府宣布,將對從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采購的組件給予 24 個月關稅豁免,有 望緩解當前美國進口光伏組件問題,激發美國需求修復。
印度:關稅前搶裝,帶動一季度需求集中釋放
印度光伏市場主要受到基本關稅政策(BCD)(2022 年 4 月 1 日正式實施)推動,考慮 到供應問題,印度開發商搶購電池、組件產品,因此在 2022Q1 關稅空窗期背景下,光 伏組件需求強勁,也有望帶動全年裝機需求高增。
2.2.1 美國:東南亞關稅豁免,需求迎來顯著修復
美國計劃增加光伏部署,在 2035 年達到 1600GW,以建成“100%無碳電網”,并 在 2050 年達到 3000GW。根據美國能源部太陽能技術辦公室(SETO)和國家可再生 能源實驗室(NREL)于 2021 年 9 月 8 日發布的“太陽能期貨研究”,預計到 2035 年, 太陽能將占全國電力供應的 40%,到 2050 年將達到 45%。為實現目標,從現在到 2025年,光伏年均裝機量需要增加 30GW,并在 2025年至 2030年期間每年增加 60GW, 是當前裝機速度的四倍。
政策變化帶來短期波動,關稅豁免重啟美國需求。根據今年 6 月 SEIA 和 Wood Mackenzie 聯合發布的“2022 年第二季度太陽能市場洞察報告”,考慮到今年 3 月開始 的美國對東南亞光伏產能的反規避調查影響,2022 年光伏裝機預期降低至 15.6 GW。 然而,迫于光伏產業鏈停滯壓力,美國政府宣布對東南亞四國采購的組件給予 24 個月 關稅豁免,有望緩解當前美國進口光伏組件問題,促進美國光伏市場需求回升,預期全 年裝機需求將修復至 30GW+。
2.2.2 歐洲:能源危機加深,貢獻光伏需求主要增量
歐洲受地緣政治等突發因素推動,能源轉型進程或將加速。考慮到俄烏戰爭加劇了能 源供應緊張以及傳統能源價格大幅上升問題,歐盟于今年 5 月 18 日正式通過 “REPowerEU”方案,旨在加速清潔能源轉型,以建立獨立能源供應體系,并計劃到 2027 年脫離俄羅斯天然氣進口。SolarPower Europe 樂觀預期到 2030 年歐盟有望實現 1TW 太陽能裝機,2022-2025 年光伏新增裝機預計依次為 39、59、83、112GW。在此 背景下,年初以來,歐洲光伏裝機需求延續高景氣度,在俄烏戰爭爆發后,需求預期進 一步加速,是今年全球需求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之一。 “REPowerEU”計劃推動歐洲光伏組件市場需求高增,預期 2022 年將達到 55- 65GW。歐盟根據“減碳 55%”一攬子計劃,將 2030 年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標從 2021 年計劃的 40%提升至 45%,同時在 2025 年前實現超過 320GW 光伏并網目標,并到 2030 年進一步擴大到 600 GW,對應 2026-2030 年每年平均裝機 56GW。PV InfoLink 于今年 7 月上調了 2022 全年的歐洲市場組件需求,預期將達到 55-65GW。
德國政府發布了可再生能源政策改革計劃“2022 Easter Package”,將 2030 年光伏 累計裝機規模上調至 215GW。2022 年 4 月,政府發布了可再生能源政策改革計劃 “Easter Package”,考慮到烏克蘭戰爭造成的能源獨立和安全擔憂,上調可再生能源 電力占比,并將 2030 年光伏累計裝機規模上調至 215GW(此前 200GW),2025 前年 均裝機量提升到 18GW,2026 年新增裝機達到 22GW(此前為 2028 年達到 20GW)。根 據 SorlarPower Europe 預計,2022 年德國新增裝機或超 8GW,到 2026 年新增裝機近 30GW。
西班牙政府推出國家能源和氣候計劃(National Energy and Climate Plan, NECP), 目標在 2030 年實現 74%的可再生發電和 39.2GW 的光伏發電。EnergyTrend 預計 2022 年西班牙光伏新增裝機將達到 7.55GW。該國光伏發展的主要政策驅動力是 2021 年 12 月批準的自我消費路線圖,SorlarPower Europe 估計,到 2030 年,自我消費的潛 力在 9GW 至 14GW 之間。 荷蘭 SDE++補貼項目規模達 12GW,預計光伏市場在 2022 年保持增長,并將在 2025 年超過 4GW。荷蘭光伏的發展主要靠政策驅動,工商業分布式及公用事業地面 項目受 SDE++政策驅動。下一輪補貼將于 2022 年 6 月底啟動,預算將達到 130 億歐 元。SolarPower Europe 預計荷蘭光伏市場將在 2022 年繼續增長,并將在 2025 年超過 4 GW。此外在最樂觀的前景下(系統集成模式),到 2030 年末,預計荷蘭光伏將達到34GW 的裝機容量。
2.2.3 其他地區:碳減排已成全球共識,光伏裝機有望迎來快速增長
2022 年底,巴西光伏新增裝機容量有望達到 11.9GW。巴西 2021 年新增裝機 5.5GW, 根據 solarquarter“2022 年巴西太陽能市場報告”,預計巴西 2022 年新增光伏裝機容量 將超過 11.9 GW,比該國目前 13GW 光伏裝機容量增長 91.7%以上。根據巴西太陽能 協會(Absolar)預計,2022 年巴西光伏裝機容量將擴大 82%,到 2022 年年底,巴西 累計光伏裝機容量應達到 24.9GW,于 2024 年內巴西光伏裝機容量將超過 20GW。 預計 2022-2026 年期間,巴西光伏年均新增產能在 4.5 GW 至 7.0 GW 之間。根據 光伏能源協會(Absolar)和巴西能源研究辦公室(EPE)的樂觀預測,到 2026 年,光 伏累計裝機容量可達到 48.6GW。
日本將 2030 年累計光伏裝機容量目標從 80 GW 提高到約 147 GW,以實現到 2030 年碳減排 50%的新目標。根據 RTS 公司分析顯示,在樂觀情形下,年度裝機容量或在 2025 年超過 10GW,在 2030 年超過 14GW。
澳大利亞 2022 年裝機規模預計再次達到約 3GW。住宅屋頂市場仍然受到聯邦政府可 再生能源目標(Renewable Energy Target)的大力支持,SolarPower Europe 預計,到 2022 年,裝機規模可再次達到約 3GW,但這將高度依賴于選舉結果。 韓國政府將重點關注分布式太陽能,目標實現到 2040 年提供總電力的 30%,高于 2017 年的 12%,中期目標是到 2035 年提供 15%。韓國光伏市場受到政府大力支 持,SolarPower Europe 預計政府將在 2022 年再投標 4.2GW。
2.2.4 出口接近翻倍增長,驗證海外需求高增
中國光伏組件出口需求增長態勢強勁,持續翻倍增長。根據 PV InfoLink 對中國海關出 口數據的分析,今年五月中國光伏組件的出口達到 14.4GW,同比增長 95%; 1–5 月累 計組件出口則是達到了 63.4GW,同比增長 102%。
2.3 需求超預期,產業鏈供應持續緊張
2.3.1 原材料緊缺情況加劇,繼續推升全產業鏈價格
硅料價格穩步上行,提高全產業鏈價格。年初以來,受下游需求超預期刺激,硅料供 應持續緊張,價格大幅上行,根據 PVinfolink 報價,致密料年初至今上漲幅度為 26%, 且六月下旬以來受突發事故影響,供應緊張加劇,價格連續兩周跳漲,目前最高成交價 已接近 300 元/kg,帶動組件價格大幅提升至超過 1.95 元/w。
產業鏈盈利向硅料環節集中,組件盈利空間收窄。終端需求旺盛,硅料仍受供不應求 影響,上半年價格連續上漲,漲勢不減,硅料端盈利能力顯著提升。從盈利能力變化過 程可以發現,價格傳導仍然存在一定的滯后性,Q1 硅片關鍵點在于經歷 2021Q4 的大 幅調價后的盈利修復,電池片順價存在時間差,硅片調價初期盈利受損,Q2 中旬開始 陸續調高報價,而在硅料新一輪價格漲幅中,前期硅片盈利受損,6 月底完成一次大幅 調價,實現盈利修復,而組件在上半年盈利持續走低,目前單一環節處于虧損狀態。
2.3.2 硅料:下游需求持續超預期,硅料供應緊張加劇
在下游需求持續超預期的背景下,上半年硅料供應不及預期,導致價格大幅上漲。國 內方面,年初投產的產能釋放節奏不及預期,導致 Q1 國內供應略不及預期,進入 Q2, 新增產能陸續完成爬坡,但 6 月東方希望產線突發事故停產檢修,導致部分產線提前進入檢修流程,同時部分產能受限電影響產出下降,導致 6 月國內多晶硅產出首次出現環 比下滑,預期 7 月因產線檢修影響,國內產出環比進一步下降 5%,上半年國內硅料產 出約為 34 萬噸。海外方面,受海運及產線檢修影響,進口量明顯回落,預期上半年硅 料進口量在 4.2~4.4 萬噸,相較 2021 年月均進口 1 萬噸降幅明顯。上半年國內硅料總 供應量約為 38.5 萬噸,約可滿足 150GW 硅片生產。 檢修結束+新增產能如期投放,8 月硅料供應或有緩解。當前受檢修影響較大的企業包 括新疆協鑫、東方希望、天宏瑞科等,對應 7 月供應減少量約為 6700 噸,預期 8 月檢 修帶來的影響將弱化。在新增產能方面,根據硅業分會的消息,協鑫科技(樂山項目陸 續投產)、包頭新特、包頭通威、亞洲硅業,7 月份帶來的增量約為 3500 噸,預期伴隨 產能的逐步爬坡,硅料供應量環比將有較大改善。
2.3.3 硅片:原料緊缺提升硅片議價權,N 型硅片快速降本,單瓦價格已低于 P 型
年初以來,硅料價格持續上漲,但硅片報價調整周期相對滯后,以隆基為例,年初以來 共完成 9 次調價,近 3 個月完成 3 次調價,分別為 4 月 27 日、5 月 27 日、6 月 30 日, 調價周期由年初的一月兩次降至一月一次,雖然調價周期有所拉長,但單次報價漲幅明 顯(6 月 30 日報價漲幅超過 6%),仍可順利向下游傳導硅料漲幅。 從格局來看,2020 年底至今行業主流玩家共新布局 488GW 硅片產能,2021 年初至今 布局新項目體量也超過 400GW,新增項目全部投放后,硅片產能將迎來大幅增長,但 當前硅片生產受到多晶硅、石英砂供應瓶頸的限制,短期雖然新增產能規模較大,但硅 片實際產出仍然受限,在下游需求超預期背景下,硅片環節產業鏈地位進一步提升,提 前鎖定上游材料的硅片廠商競爭優勢更為突出。
N 型硅片技術逐步成熟,單瓦報價相較 P 型已有優勢。當前 N 型硅片生產技術逐步成 熟,中環最新報價已涵蓋 166~210mm、130~150μm N 型硅片報價,當前 N 型 150μ m 硅片與 P 型 155μm 硅片價差較小,其中 210 單瓦售價甚至更低,而采用 130μm 厚 度的 N 型硅片,價格則是全面低于當前 150μm 厚度的 P 型硅片,技術進步推動 N 型硅 片非硅成本快速下降,憑借更薄的厚度,N 型硅片的單瓦價格已實現領先。(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2.3.4 電池片:維持穩定盈利空間,N 型或將迎來放量
從價格傳導角度看,電池片價格調漲仍滯后于硅片,但受下游需求持續高景氣+行業加 速大型化轉型推動,年初以來大尺寸電池片盈利較為穩定,可以較好傳導硅片價格漲幅, 在中環、隆基分別于 6 月 24 日、6 月 30 日完成調價后,通威 7 月 1 日即更新最新電池 片報價,調價幅度也約為 6%,完全傳導上游硅片漲幅,盈利迎來修復。
TOPCon:率先投入大規模量產,溢價約為 0.1 元/w
TOPCon 因與 PERC 產線更好的兼容性,因此行業內電池片廠商積極布局 TOPCon 技 術的研發。常規 N 型電池是以 N 型單晶硅為基片,通過硼擴散制備 P-N 結,最后在電 池正背面印刷電極,TOPCon 技術是在制備 P-N 結后在硅片背面依次制備氧化硅薄膜、 摻雜磷的多晶硅層。TOPCon 產線中約 70%的設備與 PERC 相同,只需要在原有的制結 刻蝕步驟后沉積鈍化接觸結構,可以通過產線升級的方式實現技術升級。
在實驗室效率方面,晶科研發團隊率先開發出硅片吸雜、高激活摻雜發射極以及金屬電 極光反射等多項適用于大尺寸的先進技術,以及自主開發的成套 HOT 高效電池工藝技 術等多項創新及材料優化,實現 25.7%的效率,再次突破去年 10 月創造的 25.4%的世 界紀錄。
晶科率先推動行業進入 N 型 TOPCon 量產新時代,非硅成本差異逐步縮小。公司在今 年上半年相繼投產安徽合肥、浙江海寧共 16GW N 型 TOPCon 電池產能,且 6 月底前均 實現滿產,在量產數據方面,量產轉換效率已達 24.7%,良率與 perc 產線持平,整體 非硅成本相較 PERC 差異在逐步縮小,預期轉換效率可以進一步提升至 25%,非硅成本 有望進一步下降。 在 N 型 TOPCon 擴產方面,全年布局規模已近 70GW。晶科除上半年投產 16GW 外, 還布局 8GW 合肥二期及尖山二期 11GW 產能;鈞達股份(捷泰)預期下半年新增 8GW 產能;天合光能布局宿遷 8GW 擴產,西寧 10GW 擴產,預期今年新增 8GW;晶澳今年 布局 6.5GW(年底前投產)擴產,明年布局 15GW 擴產;潤陽今年下半年完成 10GW 新增產能建設。
HJT:持續推動金屬化降本,擴產規模大幅提升
2022年預期擴產規模達到 20~30GW。異質結憑借更短的制備流程、更低的能耗、適 配更薄硅片、效率提升潛力大等優勢,成為公認的下一代電池片技術,當前行業主力擴 產玩家主要為新進入者,預計 2022 年異質結整體市場擴產計劃會在 20-30GW,相較 2021 年 8.1GW 大幅提升。
加速推動降本,異質結量產節奏加快。當前異質結降本路徑明確,主要通過微晶提效、 降低銀漿耗量、銀漿國產化降本、規模化生產等手段,推動非硅成本下降,其中金屬化 環節降本將起到決定性作用,根據華晟新能源的數據,截止 2022 年 5 月,單片銀耗已 經從 2021 年底的 180mg/片降至 120mg/片,預計 2022 年底實現 100mg/片,到 2023 年,伴隨銀包銅等技術的引入,銀耗將進一步降至 70mg/片。在非硅 BOM 成本方面,銀耗降低+國產化導入,實現漿料成本的大幅下降,預期到 2022 年底,異質結電池片 非硅 BOM 降至 0.15 元/w 以下,已實現量產經濟性。
2.3.5 組件:價格重回 2 元/w 區間,市場集中度或迎提升
當前組件公開市場價格已逼近 2 元/w,僅國內分布式項目,及海外項目正常出貨,國內 地面電站項目交付和裝機節奏或被推遲。上半年來看,雖然組件需求旺盛,但在電池片 和輔材(膠膜、背板)持續漲價的壓力下,組件環節順價并不順暢,單一組件環節盈利 空間逐步收窄,根據我們的測算,3 月開始組件環節陸續進入虧損狀態,而硅片、電池 片即使盈利短期內出現一定波動,但相較 2021 年底顯著修復。隨著組件龍頭逐步完成 回 A 上市,募資及擴產能力顯著增強,陸續強化一體化產能布局,相較單一組件廠商成 本優勢顯著,組件環節盈利的弱化對龍頭廠商影響有限,卻可以加速推動行業出清,實 現集中度的進一步提升。
三、風電:大型化推動行業降本,海風需求迎來高增3.1 需求:風光大基地+風電下鄉陸續啟動,打開風電長期成長空間
風光大基地啟動陸續啟動,實現風光規模化發展。當前國內陸續推進新能源大基地建 設模式,一方面依托現有資源稟賦,在全國范圍內打造 9 個清潔能源基地,實現風光的 集中開發與多能互補的能源基地建設;另一方面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目前 已規劃建設兩批大基地項目(第一批約 97GW,第二批約 455GW),相關項目均有序啟 動,配合外送通道的建設,有望打造一批大規模電源基地。
風電下鄉正式啟動,十四五裝機量將達 50GW。2021 年 10 月 17 日,風電伙伴行 動·零碳城市-富美鄉村正式啟動,方案明確,“十四五”期間,在全國 100 個縣,優選 5000 個村,安裝 1 萬臺風機,總裝機規模達到 5000 萬千瓦。風電下鄉有望為風電裝機 帶來明顯增量,風電成長確定性逐步增強。 風電裝機持續穩步增長,1-5 月新增裝機 10.82GW,Q1 新增海上風電裝機 0.28GW。 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2022 年 1-5 月,我國新增風電裝機 10.82GW,同比增速達 20.62%。考慮到 2021 年底,海風裝機搶裝潮結束,2022 年初海風裝機規模相對較小, Q1新增裝機為0.28GW。全年來看,根據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預測,國內風電新增裝 機將達到 56GW(含海上風電 6GW),風電產業鏈有望迎來高景氣。
簽署全球風能宣言,全球風電裝機有望迎來加速。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 二十六次締約方會議(COP26)即將召開之際,GWEC 號召全球主要風電企業及機構簽 署《全球風能宣言》,其中提出,目前全球風電裝機容量近 800GW,風電可以幫助世界每年減少超過 11 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和國際能源署 (IEA)今年制定的 2050 年發展藍圖,風電將成為未來世界能源供給的核心之一,按照目 前的年裝機水平,到 2050 年,風電產生的能源遠不足以支撐全球實現凈零排放,根據 GWEC 的測算,若要在未來九年內回到實現凈零排放的軌道,全球每年風電裝機容量必 須在 2021 年 93.6GW 的基礎上翻兩番,風電裝機有望迎來加速。
3.2 海上風電加速降本,裝機需求迎來釋放
3.2.1 國內:地補落地+建設成本大幅下降,預期海風發展迎來加速
“十四五”期間,各省海上風電規劃總容量近 50GW,產業鏈有望迎來高速發展。我 國沿海各省已陸續發布“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及相關政策,重點推進海上風電 建設,山東、江蘇、廣東進一步提出要打造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其中,廣東省規 劃“十四五”時期新增海上風電裝機17GW,山東、江蘇規劃新增裝機在8GW,浙江、 福建、廣西、遼寧等沿海省份規劃新增裝機在 3~5GW,總體規模在 48.7GW,若考慮 海南規劃的 12.3GW(十四五期間不會全部裝機)海上風電項目,總體容量將超過 60GW。
廣東、山東、浙江地補相繼落地,有望支撐平價初年裝機需求:
廣東:2021 年 6 月 11 日,廣東省印發《促進海上風電有序開發和相關產業可持續 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自 2022 年起,廣東省財政對 2018 年底前已完成核準、在 2022 年至 2024 年全容量并網的省管海域風電項目實施投資補貼,項目并網價格執 行當地燃煤發電基準價(平價),推動項目開發由補貼向平價平穩過渡。在補貼容 量方面,廣東未限制補貼容量,考慮到當前廣東陽江、汕頭等地海風開發熱情高漲, 且 2022 年補貼金額較高,預期廣東海風裝機將超過 3GW。
山東:2022 年 4 月 1 日,在《山東省 2022 年“穩中求進”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 (第二批)》解讀會上,山東政府正式推出海上風電補貼政策,對 2022-2024 年建 成并網的海上風電項目,省財政分別按照 800 元/kw、500 元/kw、300 元/kw 的標 準給予補貼,補貼規模分別不超過 2GW、3.4GW、1.6GW。此外,針對 2023 年底 前建成并網的海上風電項目,免于配建或租賃儲能設施;允許發電企業投資建設配 套送出工程,由電網企業依法依規回購,推動項目早建成、早投產。
浙江:2022 年 7 月 4 日,舟山市政府發布《關于 2022 年風電、光伏項目開發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文中明確浙江省海風地補政策,2022-2023 年分別補貼 0.6GW、 1.5GW 海風項目,主要形式為度電補貼(補貼十年、按年利用 2600h 計算),標準 為 3 分/度、1.5 分/度,不考慮補貼的折現,對應補貼總額為 780 元/kw,補貼總額 與山東相似(800 元/kw),低于廣東的 1500 元/kw。
建設成本明顯回落,疊加補貼,有望加速推進平價:
廣東:海上風電全成本降至 14000 元/kw。根據三峽能源陽江青洲五、六、七海 上風電場 EPC 及送出工程中標情況,廣東地區海風總建設成本可以降至 14000 元 /kw 左右,考慮到廣東海域風力資源優質,年利用小時數最高可到 4000h 以上,疊 加廣東 1500 元/kw 的地補政策,部分項目已可接近或達到平價。
山東:海風全成本降至 10000-11000 元/kw。年初以來,山東能源渤中海上風 電 A、B 場址分別完總承包項目中標公示,其中 A 廠址由中電建中南院中標,單價 11260 元/kw,B 廠址由中電建華東院中標,單價 9730 元/kw,綜合來看,山東海 風全成本已降至 10000-11000 元/kw。
浙江、福建:海風全成本降至 11000-12000 元/kw。年初以來,浙江浙能臺州 一號海上風電場,福建三峽平潭海外標段一、標段二全成本均在 11000-12000 元 /kw 左右,當前除廣東外,其余地區海風建設成本已降至 10000-12000 元/w。
當前已啟動平價海風項目已超 22GW,海風裝機或迎來翻倍增長。根據風芒能源的統 計,截至目前,已啟動平價海風項目達到約 22.5GW,平價海上風電穩步推進中。其中, 廣東省平價海風項目容量總計超 10GW,江蘇、廣西均在 2.7GW 左右水平,山東項目 容量約 2GW。整體而言海風招標集中于廣東,占比逼近 50%,其余江蘇、廣西、山東 等省對海上風電布局也較為快速。
預計全年國內海風裝機量可達 6GW,2023 年或迎來翻倍增長。根據的公開的 EPC 報 價疊加補貼,當前海風項目已可以實現平價,從補貼容量來看,山東、浙江 2022 年分 別為 2GW、0.6GW,廣東未限制補貼容量,考慮到當前廣東陽江、汕頭等地海風開發 熱情高漲,且 2022 年補貼金額較高,預期廣東海風裝機將超過 3GW,全年國內海風裝 機量可實現 6GW 目標,預期在 2023 年產業鏈進一步降本的推動下,海風裝機或將迎來 翻倍增長。
3.2.2 海外:加速能源轉型,海風裝機迎來高增
GWEC 發布《2022-2026 風電展望》,預計 2026 年新增裝機將超 30GW。根據全球 風能理事會(GWEC)發布《2022-2026 風電展望》,2021 年在國內搶裝的助推下,海 風裝機超過 20GW,在高基數影響下,2022 年新增裝機有所下滑,預計到 2026 年裝機 需求提升至 31.4GW,CAGR 38%,全球海上風電發展將迎來加速。
拜登政府將大規模擴建海上風電,2030 年有望實現裝機 30GW,帶來明顯增量。根據 國際能源網新聞,2021 年 10 月 13 日,美國內政部長德布哈蘭德宣布,拜登政府計劃 大規模擴建美國沿海地區風電廠,目標到 2030 年實現海上風電裝機 30GW。根據全球 風能委員會 GWEC 的統計,2020 年美國新增海上風電吊裝規模僅有 12MW,此次政策 目標的提出有望打開美國海上風電裝機空間,加速全球海上風電發展。
歐盟四國設定海風裝機容量目標,新增海風裝機需求或迎翻倍。德國、比利時、丹麥 與荷蘭領導人在“北海海上風電峰會”上簽署聯合聲明文件,承諾到 2030 年海風裝機 達到 65GW,2050 年裝機達到 150GW。上述歐盟四國為歐洲境內除英國外,海風裝機 規模最大的四個國家,截止 2021 年底,德國、比利時、丹麥與荷蘭海風裝機分別為 7.7GW、2.3GW、2.3GW、3GW,四國累計裝機約 15.3GW,占歐洲海風裝機比重為 54%。按照四國承諾的裝機目標,2022-2030年四國年均新增裝機量需達到5.5GW,而 2020、2021 年四國新增裝機量分別為 2.4GW、1GW,新增裝機規模在未來幾年年或將 迎來翻倍,帶動海風裝機需求快速增長。
3.3 主機加速大型化降本,零部件或迎盈利修復
3.3.1 主機:大型化降本加速,風電經濟性逐步優化
陸上風電:風機加速大型化,招標量快速提升
風電招標超預期,上半年近 40GW。根據風芒能源的統計,2022 年上半年國內新增招 標規模約為 39.56GW,同比增長 69%,招標量迎來歷史新高。在價格方面,當前陸風 項目(不含塔筒)中標價格在 1500~1800 元/kw,相較 2021 年上半年約 3000 元/kw 的 均價,有較大降幅,預期在風機大型化的推動下,行業將迎來快速降本。 風機龍頭招標重回強勢地位,集中度顯著提升。通過對上半年國內風電行業的中標數 據進行統計可以發現,風機龍頭份額得到顯著提升,2022 年上半年,金風、遠景、明 陽以絕對的優勢在風機中標中名列前三,中標量分別為 8.06、7.92、7.82GW,份額約 為 20%,CR3 超過 60%,而去年同期,因風機價格競爭日趨激烈,風機龍頭拿單策略 相對保守,中標量排名前三的分別為遠景能源、三一重能、中車株洲所,其中三一、中 車中標量約為 3GW,作為二線廠商異軍突起,份額達到 13%,今年在龍頭發力背景下, 份額下降較為明顯。
行業加速大型化轉型,風機向降本能力更強的技術路線傾斜。風機共有直驅、雙饋、 半直驅三條技術路線,其中直驅運行穩定性更高,后續維護費用更低,而雙饋、半直驅 結構更加緊湊,且更適合在大型化過程中實現降本,2021 年以來,多家國內主要的直 驅風機廠商紛紛發布半直驅產品,如金風科技發布最新一代的中速永磁技術平臺,涵蓋 3.85-7.2 兆瓦 14 款不同容量的陸上風機,以及 12 兆瓦的海上風機,東方電氣也加速雙 饋機型的研制工作,去年 7 月正式發布 DEW-G4000-165 雙饋新機型。(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海上風電:降本路徑明確,大型化風機技術逐步成熟
海上風電大型化趨勢明確,14-15MW 機型有望批量化部署。未來五年,在各國政府 政策支持逐步強化,浮體式離岸風力發電的進一步商業化與工業化,風機持續大型化的 驅動下,海上風電度電成本有望迎來顯著下降,逐步在全球各主要國家實現平價上網, 過去十年間,海上風電機型容量規模從 6-7MW 提升至目前 15MW(維斯塔斯)的水平, 2021 年,西門子歌美颯成為瑞典電力公司 Vattenfall Norfolk 海上風電項目(3.6GW) 的首選整機供應商,西門子歌美颯或將批量部署最新的 14MW+ SG 14-236 DD 海上風 電機組,海上風電大型化趨勢明確。
國內海上風電產業起步較晚,但目前正逐步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不同于海外 雙饋、直驅、半直驅技術路線多點開花,國內海上風機大型化道路上,目前仍以半直驅 路線為主,2021 年明陽智能推出 MySE16.0-242 海上風電機組,該風電機組單機容量達 16MW,超過維斯塔斯 V236-15.0MW、西門子歌美颯 14MW-222DD、GE Haliade X 14MW-220 三款機型,成為單機容量中國最大、全球最大的海上風電機組。
3.3.2 零部件:原材料價格回落,盈利有望迎來修復
年初簽訂框架合同鎖定交付價格,原材料價格波動帶來盈利能力波動。風電零部件環 節在與下游主機廠商談判時,多采用年初簽訂框架合同鎖價的方式進行,因而在經營過 程中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由零部件廠商承受,而各類鑄鍛件在生產過程中,直接材料占 成本的比重約為 50%~75%(除金雷外都在 60%以上),而直接材料中鋼材成本的占比 在 60%~90%,因而在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階段,零部件企業盈利能力持續下滑。
原材料價格回落,有望帶動零部件環節盈利修復。當前原材料價格持續回落,以鑄件 生產常用的廢鋼為例,當前報價周環比降幅在 18%,相較年初報價降幅在 28%,近一 個月內的降幅達到 25%,考慮到零部件 1~2 個季度的生產交付周期,預期三季度成本 端壓力有所減輕,到四季度單位盈利將迎來顯著修復。
3.3.3 塔筒:充分受益項目啟動+海風需求釋放
短期來看,風電項目啟動有望帶來量利雙升。塔筒報價采用項目制,主要以成本加成 為主,因而原材料價格波動帶來的影響相對較小,但由于上半年風電項目開工整體不及 預期,導致階段性行業競爭加劇,盈利下滑,伴隨下半年風電項目開工修復,預期塔筒 將迎來集中交付,供應相對緊張,加工費及盈利有望回歸合理水平。 中長期來看,海風裝機帶來海工裝備需求的大幅提升,塔筒企業有望充分受益。當前 陸上塔筒單 GW 風機用量約為 4-5 萬噸,海上風電由于存在海下作為支撐固定的管樁結 構,因而需求量大幅提升,根據海況不同,單 GW 用量約為 15~20 萬噸,海風單 GW 塔筒需求約為陸風的 4~5 倍,考慮到十四五期間,我國海風裝機迎來加速,塔筒市場 空間快速提升。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未來智庫 - 官方網站
拓展知識:
- aulg代碼(如何優化你的編程效率)。04-25
- 容聲冰箱不會停機(該怎么辦?)10-18
- 冰箱盤管結冰不黏手(如何輕松解決)05-16
- 1海信42k11p怎么折開(海信42K11P:全方位展示超清畫質)
- 2電視頻道沒了怎么恢復(快速解決方法)
- 3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號碼查詢(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查詢)
- 4艾木歐防盜門沒電打不開怎么辦(艾木歐防盜門沒電無法啟動?解決方法總結)
- 5ENS指紋鎖售后熱線(ENS指紋鎖售后熱線-專業解決您的問題)
- 6打電話顯示關機是什么原因(如何解決手機無法接通問題)。
- 7v500hk1 cs5故障維修(v500hk1 cs5故障維修指南)
- 8創維液晶電視的遙控器怎么調試(創維電視遙控器調試指南)
- 9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
- 10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 - 完善24小時保
-
特靈空調售后服務電話號碼是多少(特靈空調室內機結霜怎么回事如何解決室內
2024-09-12
-
三菱電子空調廠家保養電話(中央三菱空調一拖五用幾平方的電線如何正確選擇
2024-09-12
-
蘇州先科燃氣灶售后電話(燃氣灶按鈕一般哪里維修)
2024-09-12
-
美的中央空調廠家維修號碼(中央美的空調返修如何找到可靠的服務商)。
2024-09-12
-
三菱中央空調廠家24小時服務熱線官網(為什么三菱空調內機結霜三菱空調內機為
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