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美的燃氣灶維修售后售后服務(中牟縣上門維修燃氣灶電話)
前沿拓展:
□河南日報文化繁榮課題組
又是一季秋意濃。
一年前,同是秋意盎然、碩果飄香。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眺望浩蕩黃河,作出重要指示:“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從那時起,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掀開了新篇章。一年間,一系列“國”字號文化盛事連連綻放中原大地——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揭開面紗,“最早的中國”吸引世人敬重目光;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紀念活動火熱隆重,接續中華民族“刻骨銘心”的文明薪火;
雙槐樹遺址驚天面世,“河洛古國”力證中華文明主根脈就在河南;
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來到母親河畔,展現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
央視春晚、中秋晚會、大眾百花,花開繽紛落中原;
……
重托如山。深情凝望這條大河,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一億中原兒女,懷著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文化自省從未如此深刻,文化自覺從未如此清晰,文化自信從未如此堅定。
9月10日,三門峽湖濱區高廟鄉“山水林田湖草項目景觀區”黃河邊新建的生態廊道。陳更生 攝
澎湃黃河
8月27日,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現場,鄭州大學考古專業研究生朱云鋒在老師幫助下,用繩子在一塊5米見方的土地上,標出一個田字格。
田字格下,就埋著華夏文明源頭的見證。
九曲黃河孕育的仰韶文化,帶著華夏文明的密碼,宣示著“沒有黃河,就沒有我們這個民族”的莊嚴論斷。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她穿越時空,歷久彌新,孕育出震撼人心的愚公移山精神、紅旗渠精神、焦裕祿精神,不斷豐富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譜系。
中原大地上每一項奇跡、每一個精彩都浸透著黃河文化的滋養。省委、省政府深切領悟黃河文化的千鈞分量,認真思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蘊含的時代價值,深刻認識到,處于黃河文化“心臟”地帶的河南,必須充分挖掘這條根脈之河巨大的文化價值、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努力推動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加快構筑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共創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黃河落天,澤潤中原。當此迎擊各種風險挑戰、決勝全面小康、奮力做好“六穩”“六保”、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我們有必要從黃河文化中汲取前行的無窮力量。
今年3月初,《2020年河南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要點》發布,明確指出要“在全流域率先樹立河南標桿”。這既是全省上下的共識,也是催人奮進的戰鼓。
鄭州以“一帶三核”為抓手,加快建設具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鮮明特征的國家中心城市;
開封以“一帶、一館、一城、一中心、一講述地”為載體,打造“水為帶、文為珠、業為基、人為本”的新時代宋韻古城;
洛陽按照“生態保護為先、確保安瀾為底、統籌治理為要、文化傳承為魂、高質量發展為本”的思路,向特色精品聚力加力。
鄭、汴、洛,三座黃河串起的古都,相距三百里,從夏至宋,占據國家政治經濟中心三千年。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一條大河牽起中華民族厚重華彩的歷史篇章。
還有伴隨“黃河第一壩”建設崛起的三門峽,正通過“一帶一廊”總體布局,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翩翩而至的天鵝,讓這座資源型城市日漸靈動。
焦作、商丘、濟源……一座座因河而生、因河而興、因河而美的城市,正主動融入國家戰略,激活更多澎湃動力。
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再次強調“要大力保護和弘揚黃河文化,延續歷史文脈,挖掘時代價值,堅定文化自信”。
時代命題催生層層引力波——學界研究升溫。
“扛穩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歷史責任”“打造黃河文化與黃河文化地標”“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一場場高規格研討會智慧碰撞。僅黃河文明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陸續開展的黃河文化專題研究就有46項。
“做好黃河文化內涵與外延、歷史與現實等研究,是學界最緊迫、最重要的任務。”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長虹說。
媒體集中發力。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河南、青海、四川等沿黃九省區媒體,從高山出發,向中原聚首,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以筆觸、鏡頭向百姓講述滄海桑田的新時代黃河故事。
民眾熱情高漲。
7月22日,“悅讀黃河·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系列講座”在省圖書館上線。劉慶柱、張民服等10位專家學者,以云直播形式向公眾詮釋黃河,觀看人數近600萬人次,熱度出人意料。
曾在黃河博物館為習近平總書記講解的張笑蕾感觸更深,她說,一年來,日接待游客比過去增長10倍。“大家對母親河的關注度更高,興趣更濃,愛也更深了。”
黃河岸邊的三門峽虢國博物館里,換得最頻繁的是游客留言簿。8月27日,一大早換上的新本子,到中午12點已寫完一半。其中,一位名叫Tina(緹娜)的外國游客寫道:“我希望河南更好,希望黃河更美!”
再過一個月,著名導演王潮歌執導的《只有河南·戲劇幻城》項目將開始排練,千余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演職人員齊聚中牟。9月1日,王潮歌在鄭州吐露心聲:
“我要蘸著黃河水,書寫華夏文明的脈息,創作一個令世界驚嘆又獨屬河南的作品,只為讓世人看后發出一句感嘆:只有河南!”
奮進黃河
天朗氣清,大河安瀾。綠色廊道如詩如畫,濕地公園生機煥發……9月11日,走在一步一景、美不勝收的沿黃生態廊道上,全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觀摩組面前,是一派生態和諧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秀美風光。
一年間,圍繞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我省周密部署,狠抓落地,沿黃生態廊道試點示范、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體系、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等標志性項目全面啟動。
“客從何處來,洛陽大谷關”。9月10日,洛陽市伊濱區寇店鎮水泉村里,客家之源紀念館節點進度計劃圖上的小紅旗,已插到最后一格。主體建設完工后,這里將成為五湖四海客家鄉親的尋根問祖之地。
“西晉時,這里是客家人首次南遷的出發地。時至今日,許多客家人仍自稱‘河洛郎’。”該項目負責人張松成笑著說,“我女婿就是廣東客家人,以后回來就找到‘家’了。”
距大谷關10公里,黃河流域非遺展示中心地基開挖已近尾聲,足有9個足球場大。未來,公眾可以在這里體驗戲劇、曲藝、美食、民俗,一次性聽夠黃河岸邊戲,嘗遍黃河老家湯。
心中有來處,腳下便有根。做好保護展示,是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基礎。
8月31日,開封州橋及汴河遺址發掘現場,一道道白色地層線標注出元、明、清時期汴河的形態,一眼千年。3號探方內,州橋部分青石橋面旁邊,厚厚的黏土層和深深的車轍印,靜靜地展示著城摞城、橋摞橋、路摞路的曠世奇觀。
“探方內的一道黏土層,就是一次黃河灌城留下的印記。盡管歷經風雨滄桑,中原兒女一次又一次在原址上重建輝煌,從未止步。”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曹金萍說。
全球化時代,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首先要解答“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這一終極追問。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黃河國家博物館、黃河懸河文化城摞城展示館……一系列引領性、標志性的重大項目,將助力破解這一時代疑問。
生態興則文明興。黃河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黑臭水體、水土流失、垃圾遍地,談何文化?綠色生態既是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也是文化繁榮的底色。
9月8日,洛陽吉利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里,“退耕還濕、退漁還濕、退養還灘”項目正緊張施工,已恢復濕地1.3萬畝。“黃河的事是大事,大家都很賣勁兒。”項目負責人焦璐說,“黃河在這里看著我們呢!”
鄭州、三門峽、開封、新鄉、焦作、安陽、濮陽、濟源,沿黃生態廊道工程建設者克服疫情帶來的困難,生態涵養、濕地保護、文化展示等18個工程順利推進,年內將完成國土綠化面積24.7萬畝,建設生態廊道373.83公里。一幅濃墨重彩的“千里江山圖”揮灑鋪展。
沒有文化,旅游就沒有靈魂;沒有旅游,文化就沒有活力。河南只有把準文化旅游發展的時代脈搏,把該做的事情做早、做實、做優,才能激發潛能、贏得主動。
不等不靠,快馬加鞭。鄭州電影小鎮二期工程秉持工匠精神,再造高顏值、沉浸式、穿越感文旅“大戲”;大型情景歌舞演出《黃帝千古情》最后聯排,“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壯觀場面將再現黃帝故里;以“中華源·黃河魂”為主題,大力整合黃河沿線旅游資源,用創意激活黃河文化古老基因,重塑重大黃河文化品牌。
以自然資源為骨、黃河文化為魂,黃河流域的顆顆珍珠穿珠成鏈,河南文旅正從單一發展模式向全域旅游轉變,從固態展示向活態傳承轉變,從“單打獨斗”向“美美與共”轉變。
溫情黃河
開封“黃河臺”上,一棵50多年樹齡的泡桐被當地百姓親切地稱為“福桐”。它熱情地迎接八方來客,見證著黃河岸邊百姓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福桐”無言,寓意悠長。
“長期以來,說起黃河文化,都覺得需要仰視而后見,沉重有余、高大有余,親切不足,不自覺地背起了包袱。”河南科技大學教授薛瑞澤說。
文化如水,潤心無聲。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刻板化說教、功利化研究群眾不認可,一哄而起、盲目跟風群眾不答應,一味追求地標式、政績式工程群眾不需要。從“曲高和寡”到“飛入尋常百姓家”,黃河文化必須改變“古、土、苦”的陳舊印象,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走近群眾、造福百姓。
我們需要煙火味的黃河文化。
洛陽老城東南角,夜幕下的洛邑古城燈火璀璨、游人如織。濮陽大學生張瀟然,一身漢服,手執毛筆,在宣紙上“龍飛鳳舞”;樸拙雅致的文峰塔城市書房內,安徽銅陵的陸垚坐在草編蒲團上,細讀《黃河史話》,在讀者留言冊上寫下:“閱讀本是尋常事,繁華靜處遇知音,在此處讀黃河實乃妙哉!”
從需求側入手,全省各地不斷找尋傳統文化和當代社會生活之間的契合點,為靜態的文化遺址注入非遺產業、現代服務業等元素,將古與今、舊與新、傳統與時尚有機融合,讓傳統文化有了新時代的煙火氣、人情味。
我們需要小清新的黃河文化。
入秋的三門峽廟底溝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格桑花、百日菊、粉黛草等17種花草“你方唱罷我登場”。一條黃河,把文化遺址與一個個濕地串起來,綠色生態成了母親河的裙擺。
開封東護城河邊,水面波光瀲滟,兩岸郁郁蔥蔥,幾米之外就是古樸的明清城墻。宋詞、豫劇、傳統技藝……散落的文化元素被水系勾連成有機整體,“一城宋韻半城水”有了現實依據,也多了一絲溫柔可親的氣息。
自然因文化生色,城市因文化靈動。讓老百姓徜徉在美景中,呼吸著文化味兒,享受著生活美,這樣的黃河文化怎能不愛?
我們需要科技范的黃河文化。
利用當前最火的裸眼3D、六面8k高清LED屏、AR等新技術,開封《微夢·大梁門》讓游客站在遺址上,一覽北宋東京城的盛世繁華、興衰榮辱。人們紛紛打開手機,做起了直播,直呼“360度全沉浸包裹,太震撼了!”
黃河國家地質博物館里,鄭州黃河路二小的師生置身沙塵暴體驗屋。狂風呼嘯,天昏地暗,濃霧噴出,生動展示了黃河流域的地理、地貌、氣候等自然概況。
傳承黃河文化,要“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用現代科技讓人們嗅一嗅黃河水,聞一聞歷史味,聽一聽大河史,走一走華夏路,文化+科技、文化+互聯網、文化+5G……這樣的黃河文化怎能不是年輕人的“菜”?
我們需要有“財”氣的黃河文化。濮陽市臺前縣姜莊村緊依黃河,利用百余處原生態夯土墻老民房、鎮河神獸、治黃碑刻等文化遺產,開發黃河古村落民宿小鎮鄉村旅游扶貧項目,讓村民以合作社形式參與村集體資產入股分紅,帶動30多人就業增收。“沒想到老村成了寶地!”村民陳海青說,“在家門口就能月收入2000多元,得勁!”
文化資源利用好了,就可以變成富民產業,帶來真金白銀,這樣的黃河文化最可愛、最親民!
“讓黃河文化有溫度,真正成為一條人民的幸福河,說到底,老百姓才是體驗者、受益者、評判者。”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姜繼鼎說。
心靈黃河
9月1日,紀錄片《讀書就是戰斗》在朋友圈刷屏。它追憶了河南大學師生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里,從黃河之畔,八年五遷,將課堂作為戰場,把讀書當成戰斗,發揚黃河兒女堅韌不拔的可貴品質,以血肉之軀守護千年文脈的動人傳奇。
經過血與火淬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氣度,在一代又一代中原兒女中傳承,沉淀為更深沉的情感、更堅定的信念,留予后人。
文化之所以照亮人類歷史星空,不僅在于能親近社會、走進生活,更在于走進大眾心靈。
大力弘揚黃河文化,要強化同根同源的民族認同,汲取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鍛造百折不撓的剛健風骨,秉持革故鼎新的開拓意識,珍視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涵養兼收并蓄的包容胸襟,進一步激發家國情懷,砥礪為民初心,增強斗爭精神,營造創新氛圍,樹牢綠色理念,提升開放格局……今年1月14日,在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閉幕式上,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國生的講話在全省上下引起強烈反響。
河南是黃河文化的核心區,踐行黃河文化精神,我們當仁不讓。
有認同,才有凝聚力、向心力。精神認同哪里來?
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吳朋飛,正在編寫黃河文化教輔讀物。“我女兒正在讀小學三年級,是我的第一讀者,我寫一章她看一章。她覺得不錯,我才敢定稿。”吳朋飛笑著說,“傳承黃河文化,要從娃娃抓起。”
每逢周末或節假日,河南博物院、省少兒圖書館、鄭州博物館里,非遺傳承人手把手教人們拓印木版年畫、縫制香包、捏面人、剪紙等;全省大中小學校里,《朝陽溝》《穆桂英掛帥》《花木蘭》等經典戲劇在校園唱響……文化認同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認同,來自歷史文脈的賡續,來自文化記憶的增強,來自潤物無聲的“浸潤感”。
自信,方能自立、自強。自信哪里來?
今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雖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億萬全球華人仍通過“云拜祖”方式,向著根親祖地中原,遙拜人文始祖,祈福國泰民安、世界和平。著名學者酈波在現場感慨地說,同宗同源、守望相助的強烈心聲,展示著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根”和“魂”的強大凝聚力。
河南振興的標志,是中原大地上古老文明的新生,更是這一新生帶來日新月異的發展成果。
自信,來自對黃河文化厚重大氣的無比珍愛,來自對新時代出彩碩果的由衷點贊,來自熱愛河南的豪邁情懷,來自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奮勇、奮斗、奮發,才能奮進。奮進動力哪里來?
“我是黨員,我先上!”庚子年初,河南500多萬黨員勇敢逆行,構筑起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中原堡壘”;河南支援湖北醫療急救轉運隊爭分奪秒與生命賽跑,被譽為“生命擺渡人”;一曲《長江長江我是黃河》,唱出了黃河兒女與長江兒女的心手相連、兄弟情深……危急關頭,黃河岸邊升騰起迎難而上的堅毅信念。
“文化的作用就是給人精神力量。”河南建業集團董事長胡葆森說,“我們祖先很給力,我們也決不能慫!有黃河文化精神支撐,一切困難都能克服。”
奮進的腳步,來自高質量發展的責任感,來自兼容并蓄、開放創新的境界提升,來自建設河南的責任擔當、獻身河南的實際行動,來自舍我其誰的“使命感”。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讓百折不撓的黃河,永遠激勵億萬中原兒女,凝聚千里奔涌、萬壑歸流的磅礴偉力,奔向絢麗出彩的美好明天。
華夏兒女血脈里流淌的,是同一條“黃河”!
(課題組成員:劉雅鳴 劉哲 陳茁 劉洋 溫小娟 劉嬋 薛世君)
記者手記
“我們的明天一定會很好”“我們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我們可以輻射到周邊幾個市”……沿著黃河采訪文化,聽到最多的詞莫過于“我們”,流露出格外的自信與自豪。“我們”彼此的心緊緊連在一起,“我們”的能量無處不在。
她因為喜歡,所以熱愛——“黃河是天鵝的家,也是我們每個人的家!”韓鐵艷,雖然名字中有個“鐵”字,本人看上去卻有些柔弱,聲音柔美,她是三門峽天鵝湖旅游度假區的金牌講解員。
在這個崗位上十年,她數不清坐了多少趟旅游觀光車,接待了五湖四海多少撥兒游客,每一次戴上耳麥、清清嗓子,就滿懷深情把黃河娓娓道來。她講述驚心動魄救助“A55”天鵝的故事,任誰聽完都有所收獲。
她最高興的時刻,就是聽到游客發自內心地贊嘆:“三門峽還有這么驚艷的地方,黃河還能這么美!”
他因為熱愛,所以堅持——日頭正毒,正在“黃河臺”工作的開封第一黃河河務局局長潘家良,襯衫已經濕透。
3月7日前,這里還垃圾遍地、違章建筑林立。“現在已是觀賞黃河的最佳地點之一,每天游客都在3000人左右。”克服疫情帶來的各種困難,兩個月打造了一個黃河網紅打卡地,潘家良很是自豪。
黑崗口險工三零壩建于清朝年間,歷史悠久。潘家良在各個場合鼓與呼,希望在此處建一個“決口遺址文化長廊”,大力宣傳打造林公堤,更好地傳承歷史記憶。
他因為堅持,所以成長——陳軍銳來自四川,現任《只有河南·戲劇幻城》項目總監。剛來河南時找不到感覺,他就去二里頭遺址看“最早的中國”,去參加“十三馬街書會”,去鄉村看黃澄澄的麥子。“我老家牌樓上寫著‘太丘第’三個字,從小聽家里老人說我們是潁川陳氏一脈,我還專門去長葛市古橋鎮祭拜先人。”
“不只是大飽眼福,看完后在心里繼續演”。這是《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的藝術追求,也是我們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終極目標——“走心”才能“走進”,“動情”才能“動人”。
韓鐵艷、潘家良、陳軍銳……做文化的人,都有執著的情懷,僅僅因一份單純的喜歡,便一路風雨兼程。
你、我、他,每個黃河兒女都是黃河的一滴水。只有每滴水澄凈發光,這條河才能生生不息。
來源:河南日報
拓展知識:
上一篇:中九接收器故障(中九接收機維修)
- 牟平維修空調(牟平家電維修電話號碼)01-24
- 麥客維爾故障碼(麥克維爾怎么消除故障碼)01-02
- 1海信42k11p怎么折開(海信42K11P:全方位展示超清畫質)
- 2電視頻道沒了怎么恢復(快速解決方法)
- 3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號碼查詢(Fardior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查詢)
- 4艾木歐防盜門沒電打不開怎么辦(艾木歐防盜門沒電無法啟動?解決方法總結)
- 5ENS指紋鎖售后熱線(ENS指紋鎖售后熱線-專業解決您的問題)
- 6打電話顯示關機是什么原因(如何解決手機無法接通問題)。
- 7v500hk1 cs5故障維修(v500hk1 cs5故障維修指南)
- 8創維液晶電視的遙控器怎么調試(創維電視遙控器調試指南)
- 9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林內空氣能售后服務官網熱線)
- 10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朝友精工保險柜24小時售后電話 - 完善24小時保
-
三菱電機中央空調廠家客服電話人工服務(三菱空調過濾網怎么拆下來清洗視頻
2024-09-12
-
三菱中央空調廠家售后維修電話(中央三菱空調冬天制暖效果怎么樣該如何提高
2024-09-12
-
特靈售后電話24小時聯系方式(特靈空調漏電故障快速排除該如何應對?)
2024-09-12
-
特靈廠家全國統一服務熱線(特靈空調電流變大的原因是什么特靈空調電流變大
2024-09-12
-
成都通用GEAppliances燃氣灶售后維修電話(燃氣灶有火花但打不著怎么維修)
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