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孩子喜歡,是對老師最高的贊譽
在本篇“童書中的老師”主題評論中,我們梳理分析了童書中關于老師的作品,其中蘊含許多關于教育和兒童心靈的智慧。十年育樹,百年育人。老師們節日快樂。
在教育中,行動有時
比語言更有力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進入幼兒園、小學,老師也成為了孩子成長中重要的角色。教育不僅關于知識、紀律,還關乎兒童的心靈,若這種教育的智慧從老師傳遞給孩子,有可能從孩子延伸到更多人。
在彼得·雷諾茲的繪本《點》中,就講述了一個關于教育的智慧的故事。小女孩瓦士緹在美術課后悶悶不樂,她的畫紙一片空白,老師看了看白紙,說:“暴風雪中的一只北極熊。”瓦士緹說:“真可笑!我就是不會畫畫!”老師笑了,讓她隨便畫一筆。小女孩狠狠地用筆戳了一下,老師拿起圖畫紙仔細研究起來。然后,她讓小女孩簽下自己的名字。一周以后,瓦士緹發現老師把那張紙用華麗的相框裝裱起來,掛在了墻上。
《點》內文圖。
瓦士緹想:“哼,我還能畫出比這更好的點。”她打開顏料,畫出各種顏色的點,還有大的點、小的點,甚至不用畫點卻能畫出一個點來。在學校的畫展上,瓦士緹的點備受好評,一個小男孩羨慕地說:“我要是也能畫畫該多好。”小女孩讓他畫了一條線,瓦士緹盯著彎彎曲曲的線看了一會兒,說:“請簽名。”
作者: [加拿大]彼得·雷諾茲,譯者: 邢培健,出品方: 愛心樹童書,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年: 2018年6月。
在這個故事中,這位美術老師沒有用言語鼓勵孩子,更沒有講大而無當的“要對自己有信心”“你的創作是獨一無二的”等道理,她只用行動就完成了杰出的教育。這行動源自老師對瓦士緹的“高看”——哪怕是孩子隨手一畫的紙,也可以被署名、裝裱,就像已經成功的藝術家一樣。孩子一邊覺得欣喜,一邊又很清楚自己并非真的是杰出的創作者(否則她也不會思考并探索),只是老師的行動令她體會到了創造的尊嚴感,并使得創作成為了一種可能。
語言大多指向思考、指向“理性”,而行動帶來更多“體驗”。美術老師兩個四兩撥千斤的行動不僅打開了瓦士緹創作的大門,還將她從纏人的情緒里拔出來,令她體驗到了行動帶來的力量感。這也是為什么在故事的尾聲,小男孩沉浸在對自己的不自信和對瓦士緹的羨慕中時,瓦士緹學著老師的樣子,讓他畫一條線并簽名。瓦士緹想讓比自己更小的孩子體驗到行動并被珍視的快樂。
《點》內文圖。
在故事中,不論是開始時為不會畫畫生氣的瓦士緹,還是羨慕瓦士緹的小男孩,他們的情緒從何而來?正是因為他們很想畫畫、很想畫好。若本身對畫畫并無向往,他們的心中根本不會有這些情緒的空間。或許美術老師正是洞察到女孩瓦士緹的這種心情,才采取了那般飽含愛意的教育行動,并相信瓦士緹能創造出新的、從未預見過的畫面。
或許這樣一本簡單的繪本中蘊涵的教育智慧與漢娜·阿倫特在《過去與未來之間》中描述了教育的意義相近:
教育的要義在于,我們要決定我們對世界的愛是否足以讓我們為世界承擔責任,是否要讓它免于毀滅,因為若不是有新的、年輕的面孔不斷加入進來和重建它,它的毀滅就是不可避免的。教育同時也是要我們決定,我們對我們孩子的愛是否足以讓我們不把他們排斥在我們的世界之外,是否要讓他們自行作出決定,也就是說,不從他們手里奪走他們推陳出新、開創我們從未預見過的事業的機會,并提前為他們重建一個共同世界的任務做準備。
在視線之外,
調皮的孩子在悄悄變化
當老師要照顧班里那么多孩子,是一份繁重的工作。每個班里都會有幾個很特殊、很調皮的孩子,哪怕是這樣的孩子,也會在老師看不見的角落有自己的小心思和成長。
在繪本《請不要生氣》中,主角是個總惹人生氣的小男孩,不論是媽媽還是老師,都會沖他生氣。有時候因為他捉了螳螂拿到教室,嚇哭了女同學;有時候因為課間休息的時候大聲唱歌,但明明老師夸獎過他唱歌聲音洪亮;有時候因為他被同學排擠,動手打了人。但他為了平息大人們的怒氣,從不講出自己“淘氣”的理由,并總是為此苦惱:“哎,我為什么總是惹人生氣呢?”
作者: [日]楠茂宣 著,[日]石井圣岳 繪,譯者: 金海英,出版社: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年: 2014年8月。
不講出自己心里話的男孩沒法得到老師和家長的理解,他不想當壞孩子,卻不知道自己能怎么辦,“我好不容易上了小學,好不容易成了一年級學生,可是……”在節日的時候,老師讓同學們寫下自己的愿望。有的同學想彈好鋼琴,有的同學想成為足球隊員,男孩寫得很慢,他的字條上寫著:“請不要生氣。”
老師看到他的字條,居然哭了,她對男孩說:“老師動不動就批評你,是老師不好!對不起!”男孩很開心,他的愿望居然實現了。晚上老師給男孩媽媽打了電話,媽媽抱緊男孩,向他道了歉。男孩終于被理解了。
《請不要生氣》內文圖。
這并不是一個以老師為主角的故事,故事里的老師總是作為背景板在男孩淘氣、闖禍的時候出現,很接近于真實生活中的老師——總在急沖沖地解決各種問題。但在這個故事中,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角色,是她在看到男孩的心愿時,瞬間理解了男孩憋在心中表達不出來的話語和情緒,并感同身受,甚至為誤解男孩流下眼淚。
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成年人習慣了通過孩子一次次的行為去定義孩子,一個總淘氣、不守規矩的孩子,自然是個“壞孩子”。但大人憑借經驗定義的“壞孩子”是真的壞嗎?他們可能只是還無法明晰地理解規則。
在看到孩子的心愿是希望大人們“不要生氣”時,老師的眼淚不僅源自對孩子心情的理解、共鳴,還來自對自己下意識給孩子下定義、貼標簽的思維的反思。
被孩子喜歡,
是對老師最高的贊譽
另一本講述幼兒園生活的繪本《胡蘿卜幼兒園》也是圍繞著特殊的小孩子展開。胡蘿卜幼兒園是一個給小兔子開的幼兒園,一天一只紅色的“炸毛”小兔子入園了,他很容易生氣,覺得一切都很無聊,包括他的大熊老師。可是大熊老師很溫柔,他夸紅色小兔子捏的大象很帥,在其他兔子和紅色小兔子搶玩具的時候主持了公道,還在紅色小兔子沒來得及跑到廁所拉拉??的時候給了他糖吃。紅色小兔子一下子喜歡上了大熊老師,成了最熱情、最聽老師話的小兔子,總是盼著去幼兒園。甚至有的時候,他太熱情了,讓老師更加忙碌。
作者:[韓]安寧達,譯者: 明書,出版社: 接力出版社,出版年: 2021年12月。
一天晚上放學回家的時候,紅色小兔子抱住大熊老師的腿哭著不愿意走,還大喊:“我要和老師結婚,要每天一起玩!”兔子爸爸媽媽笑了,因為在紅色小兔子的理解中,喜歡一個人就要和對方“結婚”,他曾要和爸爸結婚、和媽媽結婚、和爺爺結婚。兔子爸爸媽媽和小兔子說:“等你長得像老師這么大的時候再結婚吧。”
送完所有小朋友后,大熊老師和其他老師一起打掃衛生、畫聯歡會的海報,做完了所有工作后才下班。走在月亮星空下,大熊老師抬頭看了一會兒天空,低頭長舒了一口氣。
讀過這本繪本,人人都會同意當老師是個辛苦的工作,大熊老師每天忙忙碌碌,直到深夜才終于可以一個人待一會兒。結尾她長舒的一口氣是疲倦嗎?應該不全是。孩子傳遞給她的強烈、純凈的情感,會令她在疲憊之余,心生滿足吧。哪怕她并不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做對了什么,讓紅色小兔子突然對她產生了強烈的依賴和喜歡。
《胡蘿卜幼兒園》內文圖。
老師為孩子做了許多許多事,這些付出或許無法立刻獲得成果,但孩子在默默變化和成長。而孩子對老師的喜歡,是對老師最高的贊譽。
老師是教育者,
也是和孩子站在一起的伙伴
在現實中,可能很少有老師與孩子結成某種具有突破性的同盟、伙伴關系,但在文學、電影創作中,有許多經典作品圍繞這種主題展開,比如電影《死亡詩社》《放牛班的春天》,還有羅爾德·達爾經典兒童文學作品《瑪蒂爾達》。
提起《瑪蒂爾達》,讀者總會想起瑪蒂爾達這個上小學前就讀懂狄更斯的天才少女,還有她那只會看電視、靠欺騙賺錢的丑惡父母。這對父母對待女兒的態度極其惡劣,他們“把瑪蒂爾達看作是傷口愈合時結的痂。痂這玩意兒你只好先留著,時候一到,你就可以把它剝下來扔掉。”
《瑪蒂爾達》內文圖。
但在這個故事中,瑪蒂爾達的老師,溫柔恬靜的亨尼小姐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她是羅爾德·達爾筆下荒謬的世界中,唯一珍視瑪蒂爾達的天賦并與她站在一起的伙伴。達爾是這樣描繪亨尼小姐的:
“孩子們生下來第一次被趕進教室,并被吩咐要服從命令,通常免不了手足無措和膽戰心驚,她(亨尼小姐)似乎完全能夠理解他們的這種感覺。當亨尼小姐對班里某一個怕生和想家的新生說話時,她的臉上就會散發出一種幾乎是考驗感觸到的奇妙的溫暖感覺。”
作者: [英]羅爾德·達爾 著,[英]昆廷·布萊克 繪,譯者: 任溶溶,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出版年:2009年3月。
同時,與亨尼小姐相參照,達爾創造了另一個極其無理、愚蠢的校長角色,特朗奇布爾小姐。這位校長與瑪蒂爾達的父母是同一類人,殘忍、狡猾、愚蠢、以貶損他人為樂。達爾對校長的塑造毫不留情:
“她是一個神圣不可侵犯的暴君,一個可怕的專制魔王,會讓小學生連命都嚇掉,教師們也差不多。甚至從遠處就感覺到她那種嚇唬人的神奇,等到她走近,你幾乎可以感到從她身上透出來的燙人的熱,那熱和一根火紅的金屬棒發出來的一樣……如果碰巧有一群孩子擋住她的道,她干脆像一輛坦克車那樣從他們當中沖過去……”
達爾塑造的兩個教師角色有巨大的差異,從而指出一個問題:對于孩子來說,老師擁有極強的權力,如何使用這種權力至關重要。因為正如達爾所寫的:“你想象不出來,被一個非常強有力的人安全控制住是怎么回事。她使你軟弱成一灘爛泥。”
亨尼小姐十分懼怕校長,不僅因為校長是個無理、粗魯、殘暴的人,更是因為,亨尼小姐是個孤兒,她的父親被她的姑姑,也就是校長殺害,并偽造成自殺,校長撫養亨尼小姐,并虐待、剝削她,奪走本屬于她的財產。但當亨尼小姐發現瑪蒂爾達的天賦時,她沖向校長辦公室,想要為這個聰慧的小女孩爭取到更多學習的資源,拋開了自己心中的恐懼。
《瑪蒂爾達》內文圖。
在瑪蒂爾達所處的善惡觀混亂的世界中,除了書本,只有她的老師亨尼小姐和她共享相近的價值觀,她們跨越年齡,成為站在一起的伙伴。瑪蒂爾達用她聰慧的頭腦設計,擊中了校長心中的恐懼,解救了被長期欺凌的亨尼小姐。而在故事的結尾,當瑪蒂爾達愚蠢的父母被警察追捕,匆忙逃出國的時候,亨尼小姐收養了瑪蒂爾達。
亨尼小姐心里說,這孩子好像對什么都有興趣。和她一起生活,不會感到乏味。我喜歡這樣的生活。
這可能也是很多老師選擇這份和孩子一起的工作的理由之一吧。
撰文/王銘博
編輯/王銘博
校對/趙琳
- 霸州市燃氣灶維修(如何自行解決常見問題)10-13
-
美的定頻空調e3故障(美的定頻空調E3故障解決方案:詳細排查與修復步驟)
2024-08-27
-
施耐德空調售后服務電話(如何聯系施耐德空調的售后服務電話以解決常見問題
2024-08-26
-
Fujitsu空調官方售后(如何聯系Fujitsu空調官方售后服務以解決常見問題和故障?
202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