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華容洗衣機維修(岳西洗衣機維修電話)
前沿拓展:
1977年長沙市政府重新修訂了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決定在湘江西岸開辟工業小區,加快河西工業建設步伐,促進河西城市化建設。
在新修訂的規劃指引下,大批工廠遷建河西岳麓山鄉北部,逐漸形成了以紡織、輕工業為主,兼有機械、電子儀器等企業組成的河西工業小區。
歷經40余載,春去秋來,花開花落,當年工業生產熱火朝天的河西工業小區今已不復存在,但河西工業小區為長沙市經濟建設做出的重大貢獻、為長沙市城市化建設開創出的一片新天地,人們不會忘記。
規劃開發河西,岳麓山鄉功能演變
∨
新中國成立后,國民經濟“三年恢復期”長沙市工業建設發展較快,初步建成了河東主城區東郊、南郊和北郊等工業小區。但因湘江阻隔,河西工業建設、城市發展緩慢。
1972年前,長沙市區內湘江上沒有一座跨江大橋,兩岸交通全靠輪渡航運。河西與主城區隔河渡水,人們經濟生活、交通運輸極為不便。當年,長沙市民間曾流傳一句戲言;“寧要河東一張床,不要河西一間房” ,由此可見河西人們生活交通的困境。
1972年9月30日湘江大橋(桔子洲大橋)通車后,將河東五一路與河西溁灣鎮跨江無縫對接,使湘江兩岸交通得到極大改善,城區逐漸西移。為推進河西工業快速發展,1977年新修訂的城市建設規劃,決定將河西咸嘉湖原療養區的規劃改為工業區,并適當延伸發展到石嶺塘一帶,逐步形成以長沙紡織廠、長沙船舶廠為依托的新型河西工業小區。新規劃為工業區的地域屬郊區岳麓山鄉轄地。
1987年長沙市地圖中河西工業小區各工廠
岳麓山鄉位于岳麓山下,東臨湘江與主城區隔江相望,南抵靳江河,北達三汊礬與望城縣谷山鄉接壤,西與望城縣的學士鄉、天頂鄉和郊區所轄望岳鄉毗鄰。沿湘江西岸,南北長達15公里。
岳麓山鄉為丘陵地區,群丘起伏,有岳麓山、桃花嶺、天馬山等名山。岳麓山風景秀麗,古樹名木繁多,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
岳麓山鄉盛產的麓山南桔、河西園茶全國聞名,清代咸豐年間始作為貢品。從岳麓山南沿湘江之濱直到岳北三汊磯一帶,茶園與桔園相連,茶蓬與桔樹相間,茶葉片片綠油油浸潤枝頭。春夏時節桔樹綠葉成蔭,深秋一至紅桔高掛滿枝。銀盆嶺、觀沙嶺、茶子山一帶,山間林木枝繁葉茂,山下四季花香飄溢。江中靜臥的桔子洲、牛頭洲、傅家洲在朝霞映照下,披上金色的霞光與巍巍麓山,滔滔湘水,交相輝映,宛如一幅風光秀麗的巨幅畫卷。
岳麓山鄉水系發達,擁有咸嘉湖、銅盆湖、望月湖等10處湖泊,并建成麓山、西湖、岳北等多處漁場,還有專業的桃子湖、咸嘉湖漁業隊,是當年郊區最大的漁業生產基地。岳麓山鄉也是長沙市主要副食品生產基地和最大的“菜籃子”之一。
岳麓山鄉南部為長沙市高等文化區,著名的岳麓書院、湖南大學、中南礦冶學院(今中南大學)、省委黨校等多所高校都座落其間。中部以溁灣鎮為中心,是繁華的商業區和居民區。配套建設有解放軍366醫院、長沙市四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等。當年岳麓山鄉政府也曾駐在溁灣鎮。岳麓山鄉北部即為新規劃的河西工業小區。
70年代岳麓山下的高校區 圖源/《湖南》畫冊(1979年出版)
工廠云集河西,開啟工業生產新時代
∨
河西工業小區工廠主要布置在望城坡以東至銀盆嶺、石嶺塘、茶子山地區。本文將分別按紡織、一輕、二輕、機械、電子等工業系統分類介紹河西工業小區計劃經濟時期所建各工廠。
一紡織工業
長沙的紡織業歷史悠久,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薄如蟬翼的素紗禪衣,重僅49克,是紡織工藝的稀世珍品,長沙現代紡織工業始于1912年,在河西銀盆嶺建有官商合辦經華紡紗公司(后改稱湖南第一紡織廠)。
1979年10月,長沙市紡織工業公司成立,下轄14個全民企業、16個集體企業。河西工業小區駐有如下紡織業工廠:
長沙紡織廠
前身是三湘紡織股份有限公司,1943年10月建于衡陽市東陽渡,后遷四川省長壽縣。抗戰勝利后,于1948年遷長沙河西銀盆嶺原湖南第一紡織廠舊址,改名為裕湘紗廠。1949年8月,由長沙市人民政府接管。1966年更名為長沙紡織廠。是全省最大的紡、織、針織內衣大中型骨干企業。下設紡紗、織布、內衣三個分廠及動力、機修兩個輔助車間。1998年,長沙紡織廠破產重組后進行股份制改造,成立長沙銀太紡織有限公司。
2003年起銀太紡織有限公司先后在炎陵縣、華容縣、寧鄉金洲經濟開發區建廠。2009年,長沙市政府重修裕湘紗廠老門樓及部分建筑,并作為工業遺跡景點對外開放,供市民參觀。
長沙紡織廠是長沙市頗具影響力的大廠,鼎盛時期職工5000余人。年產值1.17億元,曾是長沙市的財政支柱之一。上世紀,長紡動力車間一直是長沙市鍋爐節能改造工作的先進單位。動力車間鍋爐技師肖國斌在長沙市鍋爐界也頗有名氣,人稱“肖牛皮” ,肖國斌曾以工人代表身份擔任過中共長紡廠黨委委員。
在湘江上沒有橋的年代,家住河東的長沙紡織廠職工,每天清晨早早的趕第一班輪渡過河上班。船到銀盆嶺碼頭后,行色匆匆的人群蜂涌踏上沿江的麻石臺階,趕往廠區。急促的腳步聲和快速行進的身影終年不絕,形成了獨特的地方風情。
最令長紡人留戀的是曾經熱鬧非凡的廠后街,街巷兩邊店鋪林立,日用雜貨,各色小吃一應俱全。買的賣的都是熟人,更是別有風味。
長沙紡織廠設有幼兒園、子弟學校、職工醫院、招待所、廠工人俱樂部等,還有一支由紡織女工組成的時裝模特隊,隊員們個個身材高挑苗條,容貌姣好,氣質俱佳。經常在長沙市慶典、賽事活動上驚艷亮相,場場獲得滿堂喝彩,在長沙市名氣極高。當然,也為長沙紡織廠內衣產品銷售立下了汗馬功勞。長沙紡織廠是當年典型的大工廠、小社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長沙第二紡織印染總廠
1981年3月長沙印染廠籌建分廠,選址在河西石嶺塘。1984年12月竣工投產,隨后與長沙印染廠分離,正式成立長沙毛滌綸織染廠。1988年6月長沙毛滌綸織染廠和長沙第二紡織廠合并,更名為長沙第二紡織印染總廠。總廠下設紡紗、織布、滌綸織染、熱電4個分廠。是湖南省大型化纖紡織、印染聯合企業。該廠廠長潘豫安一心撲在工作上,爭當人民好公仆,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焦裕祿式干部"光榮稱號。
2002年6月長沙毛巾集團公司收購了長沙第二紡織印染總廠,重組為長沙毛巾紡織印染廠。毛巾集團是由集體企業毛巾二廠兼并國營企業長沙毛巾廠而發展起來的集團公司,曾是長沙市企業改革的一面旗幟。
2006年,長沙毛巾紡織印染廠更名為博翔紡織廠,已遷至望城縣經濟開發區赤崗路268號。2011年市政府建設濱江新城,征收了長沙毛巾紡織印染廠土地。
長沙毛滌綸織染廠舊影 圖源/《長沙年鑒1987》
長沙錦綸廠
1987年建廠,廠址設河西石嶺塘,是具有8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的新型企業。投產后,改變了湖南省錦綸長絲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
2002年6月長沙毛巾集團收購了長沙錦綸廠,更名為長沙毛巾錦綸廠。2011年7月4日,長沙毛巾錦綸廠變更為長沙錦尚家紡廠。錦尚家紡廠經營效益每況愈下,歷史遺留問題不斷累積,生存發展舉步維艱。
據悉,2020年,錦尚家紡廠將成為長沙城市首個“老工業遺址”有機更新試點項目,長沙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擬投資1.5億元,在錦尚家紡廠這一老工業遺址,傾力打造一個集歷史、人文、時尚、藝術、商業為一體的主題公園,使老建筑通過商業賦能進而復興。“老工業遺址” 興建的主題公園將命名為“長沙·錦秀拾光”。
長沙毛紡織廠
長沙毛紡織廠前身是1956年由一批棉織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組成長沙棉織社,1967年改名為長沙圍巾廠,地址設民主東街7號。
1980年遷建河西茶子山,改名為長沙毛紡織廠,是聞名全國紡織行業的新興毛紡織花園式工廠。
1997年,廣東美雅集團兼并長沙毛紡織廠,成立廣東美雅集團長沙毛紡廠。這是跨省兼并湖南省國有大中型企業首例。2001年廣東美雅集團長沙毛紡廠已資不抵債,廣東美雅集團決定停產拍賣。
長沙毛紡織廠舊影 圖源/《長沙年鑒1987》
長沙帆布總廠
1965年公私合營福星藥棉衛生材料廠轉產帆布,改名為長沙帆布廠,廠址設河西望城坡116號。主要經營棉帆布,滌綸短纖維,防水帆布。
2004年長沙帆布總廠改制為長帆無紡實業有限公司。
二一輕工業
1983年,長沙市一輕工業公司管理全市釀酒、日用化工、玻璃、燈泡、等企業50家,駐河西工業小區的單位有:
長沙酒廠
長沙地區釀酒歷史悠久,1972年從馬王堆西漢古墓中出土一缸果酒,距今已有2100多年。唐代詩人杜甫《瀟湘行》中“夜醉長沙酒,曉行湘水春”的詩句,更是千古流傳,廣為人頌。詩中所提及的“長沙酒”就是長沙酒廠傳承以白沙井水生產的白沙液。
1952年6月,同茂長、德興長兩家酒廠合并,于1964年定名為長沙酒廠,廠址位于溁灣鎮85號。白沙液酒車間位于白沙井附近鐵路邊,(現白沙路長沙市地稅局大院內)白沙液釀酒之水取自于白沙古井,曾被譽為“湖南茅臺酒” 。
70年代末,我曾參加一輕工業公司組織的鍋爐及設備安全檢查,親臨白沙液車間查看了釀酒工藝過程。一進車間門,頓時一股窖香幽雅酒香撲面,嘗一勺剛剛釀出、熱騰騰的白沙液酒,更是使人心曠神怡。
1989年白沙液酒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獎優質獎、1993年獲國際名酒香港博覽會金獎。1990年長沙酒廠遷至岳麓山鄉觀沙嶺村, 1999年更名為白沙液酒廠。2003年白沙液酒廠改制為長沙白沙酒業有限責任公司。2017年公司遷往長沙寧鄉關山古鎮。
長沙酒廠產品 圖源/《長沙年鑒1987》
長沙玻璃廠
1951年11月,私營永盛隆玻璃廠,公私合營后改為地方國營長沙玻璃廠。1966年轉為全民所有制企業。1976年遷廠至河西咸嘉湖,1989年由湖南日用化工總廠兼并,改建為洗衣粉分廠。2005年洗衣粉分廠搬離咸嘉湖地區。
長沙燈泡廠
1956年市文體、玻璃等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組成長沙市電泡生產合作社。1958年正式定名為長沙燈泡廠,工廠位于河西咸嘉湖黃泥嶺6號。系全國35家重點燈泡企業之一。1966年轉為全民企業。1999年倒閉。
三二輕工業
長沙是全國八大手工業城市之一,著名的有走馬樓的衣莊、白馬巷的皮貨、化龍池的油鞋、老照壁的雨傘、皇倉街的木器、坡子街的銅器、錫器等。1983年,長沙市手工業生產合作聯社改為長沙市二輕工業公司。管理企業90余家。在河西工業小區入駐的工廠有:
長沙第二木工廠
長沙第二木工廠是由東風木工廠、湘江木工廠、長沙棕棚廠三家大集體企業于1978年合并組成。廠址設咸家湖路126號。后改稱長沙家具廠,是中南地區最大的家具廠。
1978年,第二木工廠在咸嘉湖建廠。據參加建廠的李世平回憶,當年建廠時四周一片荒涼,通向咸嘉湖的17路公交車是唯一的一條公交線路,因17路車在廠門前設有“二木”站,故第二木工廠在當地頗有名氣。
令第二木工廠名聲大噪的還有一個“烏龍”事件。那是改革開放初期,市政府曾計劃引進意大利板式家具生產線和實木家具生產線到二木工廠,該廠即派李世平等一批技工赴上海家具廠培訓學習,作好了人員技術準備。但因多種原因,市政府后來將這兩套設備引進到林業機械廠和長沙綜合木工廠,二木工廠空喜一場,失去了一次大好發展機會。
作者采訪1978年起就在河西工業小區長沙第二木工廠工作的李世平先生(左) 攝影/劉文斗
1986年7月,長沙第二木工廠并入長沙汽車發動機總廠,改名長沙汽車發動機總廠機械分廠,并從市二輕工業公司劃出,直屬長沙市經委領導。1997年長沙汽車發動機總廠與與馬來西亞金獅集團合資,改名為湖南長發發動機有限公司。
2004年,經二木工廠職代會通過,在職員工與合資公司終止合同,并同年參加發動機總廠改制,宣布第二木工廠解散。長沙第二木工廠原址現已建成西山匯景小區。
1987年,長沙第二木工廠科室部分工作人員在辦公樓前坪合影 供圖/李世平
長沙塑料三廠
1980年3月,位于望城坡老虎嶺的塑料十一廠與長沙塑料三廠合并,定名長沙塑料三廠,并就地擴建廠房,大規模發展地膜生產。1985年,長沙塑料三廠與港澳臺商合資成立湘鵬塑料復合包裝有限公司。該公司安裝了兩臺燃燒重油鍋爐,是當年長沙市使用燃油鍋爐最早的單位之一。
合資公司成立后經濟效益明顯上升,但好景不長,1997年4月,長沙塑料三廠即宣告破產,由湖南省安塑股份有限公司全資收購,更名為長沙安塑塑料制品廠。
但好景仍然不長,2001年8月1日,長沙安塑塑料制品廠被注銷。望城坡老虎嶺廠區由湖南商學院征收,并建成了一座安塑社區小公園。
長沙鋁制品二廠
1981年,東方鋁制品廠更名為長沙鋁制品二廠,投資新建廠房于河西咸嘉湖。曾與原長沙醫療器械廠、長沙旋具廠、長沙衡器標準件二廠組成松散的長沙洗衣機總廠,先后共生產美佳潔牌洗衣機6000多臺,因成本高,質量不穩定,1984年停產。1997年長沙中意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兼并長沙市鋁制品二廠。
長沙衡器二廠
廠址設河西銅盆湖。該廠是1977年12月以長沙眼鏡廠和長沙雕刻工藝廠為主體組建的,是生產衡器計量配件的專業廠家。后由湖南友阿集團收購。
第二制鞋廠
1958年長沙第二制鞋社在合作化高潮中擴社,并對私營企業進行改造,正式定名為長沙第二制鞋廠;廠址設在望城坡望岳路4號。已破產。
長沙第二制鞋廠 圖源/《長沙年鑒1987》
四機械工業1956年10月成立長沙市機械工業局,管理25個全民企業 、38個集體企業。在河西工業小區入駐的工廠有:
長沙船舶廠
長沙船舶廠前身是1945年創建的私營意然機器廠,廠址位于河西觀沙嶺。是從事船舶機械修理專業廠家。1976年正式定名長沙船舶廠。1984年從市機械工業局劃出,歸屬長沙市交通局管理。
該廠為湖南省最大的重點船舶生產基地,曾建造超豪華“挪亞游輪”和現服役海軍、陸軍的“271”Ⅲ型登陸艇及服役駐港部隊的“074”登陸艇。
長沙船舶廠在全國造船航運市場極度低迷、不少國有船廠破產倒閉的背景下,走多元化發展道路謀生存,承接小到過街人行天橋,大到高速公路橋梁鋼結構工程,從而走出了困境。
2007年,市政府濱江新城建設工程啟動,征收長沙船舶廠廠區。2013年長沙船舶廠整體搬遷到望城區靖港鎮金星村。長沙船舶廠破繭重生,走向技術創新、特色制造之路。逆勢上揚,從2003年產值不到1000萬元,飆升到2015年突破5億元。發展勢頭強勁。
現改制為湖南長沙船舶有限公司,旗下有:湖南湘船重工有限公司、長沙市瀟湘鋼結構件制造廠、長沙順舟房地產公司。
中南制藥機械廠
1970年7 月在祁陽縣建廠,主要產品有:壓片機、膠囊充填機、包裝機系列,是我國制藥機械行業主要企業之一。1988年,搬遷到長沙岳麓區青山鎮。
青山生活鍋爐廠
原為望城縣天頂公社青山大隊綜合廠,以修理小型農業機械為主。1974年,長沙鍋爐廠包振環、楊八級等加入該廠,開始試生產LSW立式彎水管鍋爐。1978年改名為青山生活鍋爐廠,廠址設望城坡。
該廠業務曾紅極一時,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成為全縣鄉鎮企業中產值、利潤最高企業。年青的本地人,焊工出身的李羅生擔任廠長,曾獲全國優秀農民企業家稱號。
青山鍋爐廠曾一度成為望城坡的名片。后在鍋爐行業衰退大形勢下失去競爭力,2009年倒閉。
長沙汽車水箱廠
1969年建廠于河西咸嘉湖路120號。1981年國民經濟調整時停產。后由長沙手帕廠兼并。
長沙農業藥械廠
1964年,長沙市銅器生產社試制生產壓縮式噴霧器。改名為長沙農業藥械廠,廠址設河西咸嘉湖,后為長沙軸承廠河西分廠。
五電子儀器工業1977年8月,長沙市電子工業局成立,管理26家企業。在河西工業小區入駐的工廠有:
湖南儀器儀表總廠
湖南儀器儀表總廠原名湘西儀器儀表總廠,1966年,建于湖南洪江市,系國家“三五”重點建設的三線工廠。1986年遷長沙市岳麓區湘儀工業園。是全國最大的國家實驗室儀器設備研制生產基地,現已發展為大型企業集團。主要生產天平、探傷儀器、儀表成套產品等。
湘西儀器儀表總廠 圖源/《長沙年鑒1987》
長沙煤礦安全儀表廠
始建于1972年,后改制為湖南煤礦安全裝備有限公司,位于岳麓區觀沙嶺街道石嶺塘社區含光路412號。是中國早期規模較大、專業從事煤礦安全救護裝備、測控裝備、救護裝備、消防裝備研發制造的專業企業。
長沙硅整流器廠
建廠于1969年,工廠位于河西施家港。該廠原是長沙機床電器廠的硅元件車間,該廠產品主要有大功率的硅整流元件和硅可控元件以及成套的硅整流裝置。原址施家港及岳北漁場已改建為長沙施家港水上公園。
長沙汽車儀表廠
長沙汽車儀表廠位于河西溁灣路,前身為1966年建立躍峰儀表廠。1979年收歸市冶金機械局,后轉產汽車儀表。1988年成為東風汽車工業公司儀表公司骨干廠。
長沙電表廠
前身為長沙市電工儀表廠,1963年試制電度表,是中南西南地區最大的電度表專業生產廠。1985年,在河西咸家湖租賃廠房,增設車間。1989年7月與湖南第二開關廠合并,廠址設望城坡七里營。2007年12月,宣告破產。
電子儀器工業在河西工業小區還曾駐有生產春花牌鋅銀扣式電池的長沙半導體材料廠和生產交流穩壓器的長沙市人民無線電廠。
河西工業小區形成后,據長沙市志記載;截至1987年,市區、近郊范圍內建成東郊、南郊、北郊、河西、新開鋪、三汊磯等6個工業小區,共有150個大中型骨干企業,職工16.5萬人,年產值35億元。
工退商進,繁華都市濱江新城
∨
河西工業小區各工廠在上世紀工業建設蓬勃發展時期快速興起,為長沙市經濟建設,城市建設作出了較大的貢獻。隨著深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制采取重組、兼并、租賃、合資、轉讓國有產權和股份制改造等多種形式進行。河西工業小區的各工廠大多悄然退出河西地區,河西工業小區已不復存在。
在河西工業小區原址上新建的濱江新城,北津城公園、湘江風光帶、漁人碼頭、施家港水上公園撥地而起。
作者探訪長沙船泊廠原址建成的濱江新城漁人碼頭 攝影/馮賓輝
其中位于瀟湘北路與茶子山路交匯處的湘江財富金融中心A座塔樓高328米,成為濱江新城金融標志性建筑。濱江新城內有”三縱九橫”的道路網,地鐵4號線設有觀沙嶺、茶子山站。已成為岳麓區新的現代金融、商務、文化、休閑、旅游的都市中心。
湘江財富金融中心效果圖
今日觀沙嶺 攝影/劉曙文
河西地區都市化的進程中特地保留了具有歷史印記的老工業遺跡“裕湘紗廠老門樓及部分工業建筑”,并即將打造長沙城市首個老工業遺址有機更新試點項目“長沙·錦秀拾光”老工業遺址主題公園。
2009年,長沙市政府斥資上千萬元重修裕湘紗廠老門樓及部分建筑,并作為景點對外開放供市民參觀
“長沙·錦秀拾光”項目沙盤展示圖 圖源/紅網
保留的老工業遺址,它不但見證了河西工業小區輝煌歷史和崢嶸歲月,同時也留傳下在河西工業小區,堅苦創業、任勞任怨、不計報酬、爭作貢獻的崇高精神。
參考資料:
《長沙市志·第五卷》-城市規劃篇;
《長沙年鑒1987》
END
*本文由城市記憶CityMemory獨家發布,作者 | 劉曙文,編輯| 明明。
拓展知識:
- 霸州市燃氣灶維修(如何自行解決常見問題)10-13
-
美的定頻空調e3故障(美的定頻空調E3故障解決方案:詳細排查與修復步驟)
2024-08-27
-
施耐德空調售后服務電話(如何聯系施耐德空調的售后服務電話以解決常見問題
2024-08-26
-
Fujitsu空調官方售后(如何聯系Fujitsu空調官方售后服務以解決常見問題和故障?
202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