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集團“助力亞運碳中和”案例榮膺2023年“十大綠色案例”
12月12日,由新京報零碳研究院和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工商管理案例中心共同推出的2023年度“十大綠色案例”揭曉。螞蟻集團承辦的“人人1千克,助力亞運碳中和”活動被評為2023年度“十大綠色案例”之一。
據悉,該“十大綠色案例”是從近200個征集案例中歷時兩個多月的評審和最終答辯,最后脫穎而出。
以綠色辦會帶動公眾參與,助力“亞運碳中和”創世界紀錄
此次榮膺2023年度“十大綠色案例”的“人人1千克,助力亞運碳中和”項目是螞蟻集團服務杭州亞運會,為“綠色亞運”建設綠色公益平臺的一次成功探索。2022年4月,杭州亞組委提出為打造亞運史上首屆“碳中和亞運會、亞殘運會”、帶動公眾廣泛參與綠色低碳,啟動該活動。
作為杭州亞運會官方綠色公益平臺的建設者,螞蟻集團積極落實生態環境部《大型活動碳中和實施指南(試行)》文件要求,將數字化技術運用到碳排放核算全流程當中,成功開發出亞運會、亞殘運會碳中和數據管理平臺,提高了對碳排放的核算效率。在此基礎上,螞蟻集團依托“螞蟻森林”,鼓勵公眾通過踐行綠色低碳生活積攢“綠色能量”。
按照該活動的規則: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以綠色出行、減紙減塑、高效節能、循環利用等低碳行為,每向亞運會貢獻1千克“綠色能量”,螞蟻集團就將從碳市場購買等量的“碳信用”捐贈給亞組委,用于抵消亞運會辦會產生的碳排放,助力“亞運碳中和”。
據悉,“人人1千克,助力亞運碳中和”活動,在一年多時間里,有超過1.06億人次(5480萬人)參與,捐贈超10.6萬噸碳信用,并且還獲得了"一年內最多人參與的環保活動"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此外,螞蟻集團將此次活動提煉為大型賽事活動綠色低碳運營地方標準,成功運用到廈門馬拉松等其他大型活動當中。
參與COP28,努力破解公眾踐行綠色低碳“三大難題”
不止推動國內大型賽事活動碳中和,帶動公眾廣泛參與綠色低碳,近年來,螞蟻集團積極參與國際多邊氣候活動,并深入公眾綠色行為研究,為破解公眾踐行綠色低碳的一系列“難題”鼓與呼。
在今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上,螞蟻集團首席可持續發展官彭翼捷受邀參加了COP28“中國角”等系列活動。
“綠色低碳行動,公眾是關鍵。公眾的意識轉變、行為轉變、需求轉變是關鍵的催化劑”,在“從倡議到行動:共享綠色低碳生活”主題邊會上,彭翼捷做了主旨發言。她認為:激發更廣泛的公眾參與、且保持公眾參與的“可持續”,是該議題下最具挑戰的一環。
螞蟻集團CSO彭翼捷在COP28中國角發言 攝/辛雯
“為了激發公眾踐行綠色低碳的內驅力,過去七年多的時間里,螞蟻森林與生態伙伴一起,努力破解了三個難題”,彭翼捷認為,公眾的綠色低碳行動散落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首先要破解的就是綠色低碳行為的“累積難”。螞蟻森林發揮支付寶數字平臺的技術能力,經過用戶授權后,可以幫用戶記錄包括綠色出行、減紙減塑、在線辦事、循環利用、節能降耗等方面的60多種低碳行為,而這些低碳場景來自眾多的平臺生態伙伴,使人們日常點滴的綠色行為都能得以累積。
“其次是綠色低碳的量化難”,彭翼捷介紹說,螞蟻森林請專業機構出具碳減排方法學,計算出每種低碳行為相應的平均碳減排量,并以此作為獎勵用戶相應“綠色能量”的標準。比如,使用一次電子支付獎勵5克綠色能量——不論支付1元錢還是1萬元,都是獎勵5克綠色能量,因為節省一張紙質的小票,平均碳減排量就是5克。
“我們發現,這種可量化的方式對鼓勵綠色行動非常有效,7年間螞蟻森林的用戶累計產生綠色能量達到3192萬噸”,但彭翼捷認為,單純數字上的量化,仍不足以實現持久的激勵,還需要一個調動公眾參與持之以恒的“內驅力”,來破解綠色低碳行為的“激勵難”。
就在本次COP28,螞蟻森林基金會還發起“減塑為自然”行動倡議,以推動塑料污染治理、守護海洋等被塑料污染的自然環境。首批30余家中外企業加入該行動倡議,其中包括:洲際酒店集團(IHG)、蒙牛、大潤發、星巴克和聯合利華等知名品牌。
據了解,“減塑為自然”行動倡議旨在促進積極的減塑目標、建立綠色消費生態、創新激勵機制、加強國際交流,以鼓勵更多的公眾參與到塑料污染治理的行動中來。該行動倡議還特別強調,通過數字技術和互聯網平臺,提高公眾的減塑意識,并由此創建可借鑒的示范案例。
文/陶野
編輯 宋鈺婷
校對 付春愔
- 田熱水器故障代碼(如何解讀并排除故障)。05-12
- 怎樣拆洗電冰箱部件(詳細步驟教程)10-15
- 小天鵝冰箱修理圖(如何自行維修)10-11
-
SINKO空調移機售后電話(如何獲取SINKO空調移機售后電話及了解相關服務流程?
2024-08-27
-
全球首套1-1復刻!黑悟空戰甲亮相大足石刻
2024-08-27
-
ROYAL空調售后服務(如何充分利用ROYAL空調售后服務以提升用戶體驗和滿意度?
2024-08-27
-
A股午前跌幅略有擴大,五大銀行股股價再創新高
202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