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正式發布十大考古發現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今年以來,寧夏以水洞溝遺址發現100周年為契機,組織開展了“寧夏十大考古發現”遴選活動,在近百項考古調查發掘項目中遴選出“寧夏十大考古發現”。
11月10日,“寧夏十大考古發現”新聞通氣會在銀川召開,寧夏文化和旅游廳(文物局)正式對外發布寧夏十大考古發現,分別是:水洞溝遺址、鴿子山遺址、菜園新石器時代遺址、彭陽姚河塬西周城址、春秋戰國北方青銅文化墓地(彭堡墓地、楊郎墓地、王大戶墓地)、固原北朝隋唐墓地(馮氏墓、李賢墓、田弘墓、史氏家族墓地)、西夏陵、西夏佛塔(宏佛塔、拜寺溝方塔)、西夏瓷窯址(蘇峪口瓷窯址、磁窯堡窯址)、寧夏長城考古調查。
“寧夏十大考古發現”是寧夏考古工作的典型代表,涵蓋了古人類及各個歷史時期重要文化遺址,揭示了寧夏地區乃至西北地區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對于深入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歷程,豐富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具有重要意義。
01
水洞溝遺址
水洞溝遺址于1923年首次發現并發掘,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100年來,水洞溝遺址共進行了6次大規模的發掘,共計發現了12個遺址點,距今4萬年-1萬年。水洞溝遺址因其特殊的石器技術,不同時期的人群變化,復雜的環境演化背景,成為中國北方乃至東亞地區最為重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對解決東亞地區現代人起源、東西方人群交流以及農業起源等一系列國際重大課題有著重要的作用。2021年,水洞溝遺址入選“中國考古百年百大發現”;2022年,水洞溝遺址入選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水洞溝遺址第1、2地點航拍
△第1地點出圖土石葉
02
鴿子山遺址
鴿子山遺址位于賀蘭山前鴿子山盆地東緣,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末期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古人類文化遺址。
通過發掘揭露了距今4800年、1萬和1.2萬年的三個文化層位,為研究我國西北地區的舊-新石器過渡階段人類文化演化提供了珍貴的材料,與水洞溝遺址一起構筑了西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演化框架。火塘遺跡和疑似柱洞的建筑類遺跡的發現,對于研究舊石器時代末期人類的居址形態和生存模式有重要意義。出土較多鴕鳥蛋皮裝飾品和復雜紋飾鹿牙裝飾品,反映出萬年前精巧的鉆孔工藝技術和極致藝術追求。發現的上千件磨盤/磨棒,為西北地區農業起源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獲得“2017年田野考古發掘一等獎”。
△發掘完成剖面
△超微型串珠
03
菜園新石器時代遺址
菜園遺址群位于寧夏海原南華山北麓,因其文化內涵獨特被命名為菜園文化,年代距今約4500-4300年,大體與半山、馬廠文化年代相當。菜園文化陶器以夾砂橙黃陶為主,器類有圓腹罐、花邊罐、高領罐、甕、單耳罐、雙耳罐、刻槽盆、敞口盆、折腹盆、匜、豆等。紋飾以籃紋、刻劃為主,還有少量的繩紋、附加堆紋、戳印紋等。彩陶主要有紅彩、紫彩、黑彩,彩繪圖案豐富多樣。
菜園遺址群的發掘對研究寧夏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譜系、與周鄰地區考古學文化的關系、齊家文化的來源等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瓦罐嘴墓地(雙耳彩陶罐)
△瓦罐嘴墓地(雙耳彩陶罐)
04
姚河塬西周城址
姚河塬遺址位于固原市彭陽縣,面積92萬平方米。先后發現了城墻、護城壕、高等級墓葬區、鑄銅作坊區、宮殿建筑基址、水網道路等重要遺跡,出土了青銅器、玉石器、象牙器、瓷器、甲骨文等珍貴文物,是國內目前布局完整,出土遺物豐富的諸侯國都邑城址,通過甲骨文解讀其國別為“獲國”,是一處史籍未載的西周諸侯國。被考古專家總結為“五個最西北”,即最西北的西周早期封國都邑城址,最西北的西周早期諸侯墓葬,最西北的甲骨文發現地,最西北的原始瓷器出土地,最西北的鑄銅作坊遺址,最特殊的葬制葬俗。
先后榮獲“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8年田野考古二等獎”“2020年中國考古新發現(亦稱六大考古發現)”“新世紀中國考古新發現(2011—2020)”“2022年新時代百項考古新發現”等眾多殊榮。
△姚河塬墓地出土骨角牙蚌器及出土玉器
05
春秋戰國北方青銅文化墓地
(彭堡墓地、楊郎墓地、王大戶墓地)
春秋戰國北方青銅文化墓地,主要集中在寧夏中南部地區。1987年,發掘寧夏固原彭堡于家莊墓地,發掘墓葬28座。1989年,發掘固原楊郎馬莊墓地,發掘墓葬49座。2007年,發掘彭陽縣王大戶墓地,發掘墓葬7座。
北方青銅文化主要分布于內蒙古中東南部地區、陜北地區、甘肅東部及寧夏地區,寧夏地區已經成為北方系青銅文化的一個重要地區。寧夏北方青銅文化墓地的考古發掘對于研究隴山地區西戎人群的擴張、游牧專業化、生業經濟、秦戎關系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彭陽王大戶墓地出土項飾品
△彭陽王大戶墓地出土帶扣
06
固原北朝隋唐墓地
(李賢墓、田弘墓、史氏家族墓地)
固原北朝、隋唐墓地位于固原市原州區西、南郊,建造時間為公元6~7世紀,歷經北周、隋、唐三個王朝。墓地的考古發掘始于1982年,共發掘北朝隋唐時期大、中、小型墓葬50余座,其中著名的墓葬有北周墓3座、隋墓1座、唐墓6座,墓主人均為固原當地手握政權的達官貴族,出土了大量反映絲綢之路文化交流與民族遷徙的珍貴文物,典型器物有鎏金銀瓶、玻璃碗、金戒指、東羅馬金幣、薩珊銀幣、寶石印章、金覆面、壁畫等。反映了固原地區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歷史地位,實證了北朝隋唐時期固原作為絲綢之路重鎮所發生的東西方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并形成了頗具地方特色的絲路文化。
△李賢墓志
△李賢夫婦合葬墓出土陶俑
07
西夏陵
西夏陵位于銀川西郊賀蘭山東麓,現存9座帝王陵、271座勛臣貴戚的陪葬墓和數處磚瓦、石灰窯址及1座大型建筑遺址。西夏陵的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開始于70年代初期。2000-2001年對三號陵地面建筑進行了全面清理發掘,探明了三號陵各單體建筑的建筑形制、施工工藝和建筑技法。1972—1975年、2007年—2008年兩次對六號陵發掘,摸清了六號陵結構布局及構筑方式,并通過出土石碑文字推斷陵主為太宗李德明。1977年發掘的陪葬墓MIII-107(原M177),出土了鎏金銅牛等珍貴文物。1986-1987年發掘的北端建筑遺址,推測為西夏祖廟遺址。
西夏陵是目前留存的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時期文化遺存,對陵區內遺跡的考古調查及發掘為研究兩宋時期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重要資料,是中國古代陵寢制度的重要補充。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7年公布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6號陵航拍圖
08
西夏佛塔-宏佛塔
宏佛塔位于賀蘭縣習崗鎮王澄堡村東北500米的廢寺內,是一座建于西夏晚期的仿木構八角樓閣式與十字折角座覆缽式構造形制的復合體磚塔,殘高28.34米。1990-1991年進行了保護性拆卸修復,并發現大量珍貴文物。宏佛塔天宮中裝藏的西夏文字雕版多達2000余塊,版面平整,文字清晰,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文字雕版。出土的佛教造像殘件,身材比例適度,神態形象逼真,是一批高水準的彩繪泥塑像。天宮中裝藏的漢藏絹畫,是研究我國古代宗教史及藝術史的珍貴材料。宏佛塔的構造形制、建筑材料及出土文物,實證了兩宋時期我國西北地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實。宏佛塔入選199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復原后的宏佛塔
08
西夏佛塔-拜寺溝方塔
拜寺溝方塔位于賀蘭山東麓拜寺溝中,建于西夏早期,是一座磚砌十三級密檐式方塔。1990年被不法分子炸毀,次年對廢墟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參照原有照片和現場考古發掘情況對方塔原構進行推定:塔基以毛石砌成,未設地宮;塔體以塔心柱為中心,表里內外逐層磚砌,第三、十、十二層構筑塔心室;塔壁抹白灰皮,上施柱、枋、斗拱等圖案的彩繪;南壁第三、十、十二層設方龕,實為塔心室外通門道,其余各層為影塑和彩繪的制欞假窗,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古代建筑研究價值。方塔主要出土文物有建筑材料、11種西夏文佛經、9種漢文佛經、刻經殘頁、寫經殘頁、漢文寫本文集、佛畫、絲織品、小泥佛等,其中出土的印本佛經《吉祥遍至口和本續》的發現將木活字印刷技術的發明和使用時間提早了一個朝代,對研究中國印刷史具有重大意義。
△拜寺溝方塔全景圖
09
西夏瓷窯址-靈武磁窯堡窯址
磁窯堡窯址位于靈武市磁窯堡,1984-1986年對靈武磁窯堡窯址進行了三次發掘,清理出不同時期的窯爐4座、作坊遺跡9處,出土文物6400余件。根據出土文物,將磁窯堡遺址分為五期,一、二期為西夏中晚期,其余為元至清。磁窯堡窯址的發掘是首次對寧夏古窯址的系統發掘,揭示了寧夏地區古代瓷器生產的基本面貌,為西夏歷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磁窯堡窯址盛產白釉瓷和黑釉剔刻花瓷,推測受山西、河北、陜西等地瓷窯影響。
△磁窯堡剔刻花扁壺
09
西夏瓷窯址-蘇峪口瓷窯址
蘇峪口瓷窯址位于寧夏賀蘭山蘇峪口內約10千米處,有窯爐13處。2021—2022年,圍繞Y1與Y2進行了正式發掘。根據出土器物判斷,Y1與Y2始燒于西夏早期偏晚,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西夏瓷窯址。工藝采擷兩宋南、北各窯之菁華,并創造性地在胎、釉中添加石英,這一發現填補了我國西北地區燒造精細白瓷的空白,對于探索兩宋時期我國制瓷業的交流與發展意義重大。發現了保存最好、結構最完整的古代制瓷作坊,揭示了一個全新的窯業類型。充分反映了兩宋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實。被評為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亦稱六大考古發現)。
△蘇峪口瓷窯址2021-2022年度發掘區整體航拍圖
10
寧夏長城考古調查
寧夏長城資源調查包括寧夏明長城資源調查與寧夏早期長城資源調查兩部分。
寧夏明長城含河東長城、舊北長城、北長城、西長城、固原內邊長城和“徐斌水新邊”六條。調查確認墻體1067.9千米,敵臺、烽火臺等附屬設施1134處,關堡136座。
寧夏早期長城重點調查寧夏境內的戰國秦長城資源并新發現依托戰國秦長城修建的4道宋代長城墻體,調查確認墻體195.447千米,敵臺170座,城址39座,烽火臺8座。
經調查詳細理清了寧夏境內明代長城與早期長城的修筑及分布的大致狀況,確認了寧夏境內長城資源時代與類型的豐富性,擴展了歷代關防設施研究資料。
△河東長城紅山堡甕城門
△北岔口段西長城
(總臺記者 許波 許國飛)
- 怎樣拆洗電冰箱部件(詳細步驟教程)10-15
- 小天鵝冰箱修理圖(如何自行維修)10-11
- 田熱水器故障代碼(如何解讀并排除故障)。05-12
-
SINKO空調移機售后電話(如何獲取SINKO空調移機售后電話及了解相關服務流程?
2024-08-27
-
全球首套1-1復刻!黑悟空戰甲亮相大足石刻
2024-08-27
-
ROYAL空調售后服務(如何充分利用ROYAL空調售后服務以提升用戶體驗和滿意度?
2024-08-27
-
A股午前跌幅略有擴大,五大銀行股股價再創新高
202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