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深度】多方復雜預測布林肯訪華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經中美雙方商定,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將于6月18日至19日訪華。”6月14日晚約8時30分,中國外交部網站公布了一條簡短的消息。在雙方確認布林肯訪華后,美國國務院一方面舉行記者會高調介紹布林肯即將進行的“備受矚目的訪問”;一方面又聲稱布林肯訪華“不是為了取得美中關系的突破或轉變,不預期會有許多成果”,甚至聲稱美國“將繼續回擊中方的刺激性行為”。多名研究中美關系的中國學者15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這是美方慣用的套路,一邊持續單方面釋放所謂希望加強溝通的信息,以免使雙邊緊張局勢失控,一邊卻不斷利用各種謠言等對中國打壓遏制。15日,多名美國高官將在東京與日菲韓安全官員舉行會談,討論“抗中辦法”;美國多名議員也提出議案,企圖“強化臺灣防衛”。對此,中國學者對《環球時報》稱,要想中美關系止跌企穩,真正需要的是美方停止說一套做一套,用可見、負責、有效的行動兌現自己的承諾。香港《南華早報》15日分析稱,“北京對華盛頓最近拋出的橄欖枝不抱幻想”。
美“兩面手法”依然
在中國外交部15日舉行的記者會上,有記者就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安排細節向外交部提問。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簡單地重復了前一天的消息:“經中美雙方商定,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于6月18日至19日訪華。”他說,雙方正就訪問有關安排保持溝通,我們將及時發布。從話語中可以感受到中方對布林肯訪華事宜的態度。
美國國務院當地時間14日也宣布了布林肯即將訪華的消息。消息稱,布林肯將于16日至21日訪問北京和倫敦,在北京期間他將與中方高級官員討論保持溝通渠道暢通,負責任管理雙邊關系的重要性,同時提出對雙邊關系、地區和全球事務及對跨國挑戰進行合作的關切。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和美方宣布的布林肯訪華日期似乎并不相同。有分析人士對《環球時報》稱,可能因時差關系,美方宣布的日期比中方宣布的要長。美方顯然想給世界一個印象,布林肯在北京待的時間很長,“更受待見一些”。
復旦大學教授沈逸則稱,從中方發布的消息來看,布林肯訪華以“中美雙方商定”而非“邀請-應約”方式確認,說明美方高官來華訪問并不是美方可以“自說自話”按照國內政治需求單方面決定的。
在中方確認布林肯訪華后,美國國務院14日舉行線上記者會,特意邀請負責東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康達以及在飛往日本飛機上的白宮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員坎貝爾介紹布林肯這次訪華行程。幾天前剛從北京回來的康達大談布林肯此行的意義。他稱,這將是布林肯擔任美國國務卿以來第一次訪問中國,是2018年以來美國國務卿首次訪華,也是2019年以來美國內閣部長首次訪華。康達稱,布林肯此訪有三大目標:建立溝通渠道,維護美國價值觀和利益,探討在氣候和經濟方面的潛在合作。不過,他認為,此訪“不是為了取得美中關系的突破或轉變”,“不預期會有許多成果”。
坎貝爾一上來就稱,從一開始,拜登政府對華的做法就是一貫的。他說,這(布林肯訪華)不是戰略上的轉變。“當美國的利益需要時,美國有幾十年與競爭對手交談甚至合作的經驗,但不會在利益和價值觀上后退。”他還揚言,美方將繼續回擊中方的“刺激性行為”;美國將繼續制裁中國相關實體;將繼續維持在印太地區的“航行自由”;將繼續在經濟、技術、安全和其他領域(對華)采取進一步措施……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張文宗對《環球時報》表示,這是美方慣常兩面手法的延續,一邊向世界宣揚自己愿意對華接觸和對話,建立所謂避免沖突的“護欄”,一邊又不斷顯示強硬,對中國進行遏制打壓。此次布林肯訪華之前,美國依然小動作不斷,這是為了給布林肯抬高身價。
“中美競爭態勢沒有改變”
中美雙方確認布林肯訪華,立即成為國際媒體關注的焦點。美聯社稱,布林肯本周末前往中國,是為了挽救不斷惡化的美中關系并保持雙方溝通暢通。報道稱,布林肯訪華最初計劃在今年年初進行,但美國發現并擊落所謂“中國間諜氣球”后被無限期推遲。近幾天來,華盛頓又指責北京在古巴設監聽站以“監視美國”。
“布林肯訪華能否為新冷戰帶來新轉機?”韓聯社稱,隨著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即將訪華,國際外交界對中美關系的爭論也越發熾熱。美國國內將中美關系視為“新冷戰”屢見不鮮,認為只有長期對華遏制,才能贏得競爭勝利。但美國國內也有觀點認為應與中國加強溝通。美國財長耶倫13日在眾議院表示,美國雖然與中國有爭端,但“脫鉤”是個錯誤,她強調維持對華關系符合美國利益。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戈爾茨坦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不讓分歧阻礙對話可能是布林肯訪華能得到的最好結果。他說,中美在全球展開競爭,但雙方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現在雙方關系變得緊張,即使不發生直接軍事對抗,也越來越危險。
俄衛星新聞網稱,拜登政府一直企圖拉幫結派圍堵中國,但目前來看很多國家似乎并不買賬。當前多國領導人和企業家紛紛前來訪華,這使美國感到壓力,圍堵中國的戰略難以進行下去。報道稱,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國要圍堵經濟體量如此之大的中國,不可能自身不受到損害。此外,美國的國債問題需要中國的幫助,再加上美企業界反對“脫鉤”,不排除拜登政府會緩和與中國關系的可能性。但是,中美長期競爭的態勢沒有改變,美國不會放棄自己的霸權地位。
印尼抱怨被推入“經濟冷戰”
在布林肯即將訪華之際,美國依然在想方設法遏制中國。路透社稱,白宮13日宣布,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15日將前往東京,與日本、菲律賓、韓國的安全官員進行會談,商討“對抗中國的合作辦法”。臺灣中時新聞網15日稱,在布林肯計劃訪華前,盧比奧等多名議員當天提出議案,欲加速對臺軍售,“強化臺灣防衛”。
外界注意到,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14日應約同布林肯通電話時,就臺灣問題等中方核心關切闡明了嚴正立場,強調美方應予尊重,停止干涉中國內政,停止以競爭為名損害中方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俄衛星新聞網引述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院長馬斯洛夫的話稱,布林肯此次訪華,中方最看重的關鍵問題就是臺灣問題。中美關系未來如何發展,其他各方面談判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態度。
中國外交學院美國問題研究專家李海東對《環球時報》稱,美國政府在涉臺問題上的所作所為嚴重侵蝕了中美關系的最關鍵政治基礎。基于對兩國關系負責、對國際社會安全負責的態度,中方明確向美方提出警告:如果美方繼續在臺灣問題上肆意妄為,美方所尋求的合作將不可能實現,而且亞太和全球將會陷入更嚴重危機之中。
李海東說,秦剛強調的“兩個停止”指明了中美關系不順暢的癥結所在。美國的所作所為給區域帶來了更多不穩定,亞太地區多數國家對美國制造對抗和分裂的行為反感和警惕。對未來的中美關系,中方一直持務實理性的立場,中方這種負責任的態度必會受到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理解和支持。
新加坡《聯合早報》14日稱,印尼工商會主席阿斯加德抱怨東盟國家被推入“經濟冷戰”。他稱,東盟國家不想選邊站,它更想要的是繼續“與所有國家為友”的戰略。
【環球時報駐外特約記者 蕭達 陶短房 景超平 林森 環球時報記者 丁雅梔 陳康 柳玉鵬】
- 理查利森數據:兩腳射門,兩次錯失絕佳機會09-09
- 歐意熱水器故障E7(如何自行修復)09-23
-
AERMEC空調維修服務電話(如何聯系AERMEC空調維修服務電話以解決常見問題?)
2024-08-28
-
兩米金箍棒展出引熱議 周大福門店:巡展非賣品
2024-08-27
-
長虹lt26720黑屏故障(長虹LT26720液晶電視黑屏故障的診斷與解決方案)
2024-08-27
-
Vertiv空調廠家售后維修電話(如何獲取Vertiv空調廠家的售后維修服務電話號碼?
202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