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教育已被AI逼至墻角?馬云種下的“谷粒”能否真正長成試驗田
導語
去年“硅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被問及“如何看待中國科技公司及企業家”的時候,他發出了靈魂拷問,“馬云在哪里?(Where is Jack Ma?)”。足見,無論在何板塊,馬云都是如同“信號塔”及“定海神針”一般的存在。隨著ChatGPT、GPT-4的面世與更迭,一場由人工智能引發的科技革命正席卷全球,成果斐然的同時,爭議也是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之下,脫離大眾視線已久、突然回國的馬云迅速占領話題的“高地”,引發各行各業的系列連鎖反應。
作為教育媒體,在接觸教育者、家長和學生時,他們都不可避免地會提到AI,或理性分析,或無名焦慮。而馬云回歸后關聯的第一個關鍵詞就是“未來教育”,他將對AI引發的“教育大動蕩”帶來怎樣新的闡釋?又是否會為教育注入一劑“強心針”?
關注【國際教育視界】,進入公眾號頁面“星標”我們,掌握國際教育動向不迷路。
文、編丨Flash
圖丨來源于網絡
01.
6年前的預言,
AI時代的孩子需要怎樣的教育?
△圖片來源于云谷教育官微
馬云回國后公開亮相的首站就是由他發起創辦的杭州云谷學校,也在科技巨速發展的大環境之下,表達出了他在教育領域的深意——在學校的官方報道中,他表示要用人工智能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被人工智能所控制。
一句“機器只有‘芯’,而人有‘心’”也被奉為金句,成為“人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新的注解,但是這句話卻并不是馬云第一次提及。
早在WAIC 2019(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時,馬云和馬斯克的對話中就已經有相同的闡述——談到“人工智能會不會導致失業”的時候,馬斯克表達的是對未來學習專業的擔憂,這也是當下很多家長正在焦慮的問題,馬斯克給出的答案是“AI最后唯一給人類剩下的工作,就是給AI編程,我可能會推薦去學工程學或者物理這一類的,或者做一些和人相關的工作,當然還有藝術。”
對于就業,馬云并不像馬斯克這么悲觀,而是以教育的改革為切入點。他認為當下的教育系統、教授的內容以及方式,都是為了工業時代設計的,而這一類的工作機器會比人做得更好。正如計算,機器會比人更快,那人要如何比機器更優秀、更聰明?由此,教育的關鍵便是讓孩子更有創造力和建設力。
△截圖自WAIC2019“雙馬會”視頻,視頻來源于網絡。當時馬云就提到"computer only have chips men have the hearts. It's the heart where the wisdom comes."(電腦只有芯片,而人有心。智慧恰恰來自于人心。)
就以互聯網及人工智能領域舉例而言,在眾多招聘網站統計的求職動向中可以看出,目前云計算、大數據、芯片等領域都出現人才緊缺的情況;而在OpenAI如火如荼地搞研發的同時,國內卻鮮有能有與之抗衡的技術或企業“出聲”,這一局只能由創造型、技術型的人才來破解。
不過,在人工智能時代,培養創造力、創新性似乎也已經演變成了“如何應對未來教育挑戰”的一條標準答案,那么在這個略顯空洞的闡釋背后究竟有哪些具體的落實方案呢?
我們可以把時間軸可以再往前推一些,早在2017年馬云作為發起人創辦杭州云谷學校的時候,他所預設的教育背景就是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未來,而想要培養的孩子則是不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有競爭力的人。
這所學校就是踐行他教育理想的“試驗田”,學生被稱作“谷粒”。而對于創新的內涵,馬云以及創校團隊有三個層面的思考,即“通過教學創新、文化創新,最終長成‘具有創新力的人’”。而這一目標沖擊的正是機械化、標準化的教育“生產線”,也是當下國內基礎教育體系最為人所詬病的一點,因此“在高考中取得高分”并不是云谷學校的教育目標。
△截圖自杭州云谷學校官網
當然,“教育理想國”的理想是否能實現,還需要未來來檢驗。正如馬云在《云谷要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中所說的“衡量云谷的好與不好需要至少三十年,需要經過三四代老師的努力,才能逐漸形成云谷的文化和味道。”而應對AI時代,以傳統教育體系的改革為切入點,無疑是積極且正向的。
02.
馬云身份千變萬化,
為何偏愛“鄉村教師代言人”?
馬云本次回歸的首個場景是云谷學校,而回歸的身份則是教師。正如導語中所說的,馬云的回歸在各行各業都可能掀起滔天巨浪,他的形象標簽也是千變萬化。但是對于他個人而言,“馬老師”或者 “鄉村教師代言人”這個“人設”獨得他的偏愛。
AI掀起的“教育動蕩”似乎是浮于上層的,能夠被“卷”起來的主體也是掌握更多資源的中產家庭。當認可馬云或者云谷學校“未來教育”理念的同時,還需擁有一學期10萬元學費的支付能力,這或許就是“創造力”的入場券;而在很多家長擔心孩子的未來被人工智能“擠兌”的時候,可能在鄉村教育的孩子離ChatGPT的世界還很遠。
在教育整體體系無法實現質的突破、教育資源無法實現完美的平均分配之下,如何撬動“培養創造力的未來教育”的一角,教師的角色或許就是一個支點。
正如馬云一邊在云谷學校的“試驗田”里大刀闊斧地進行教育改良,一邊又大力扶持鄉村教師,同時還設置了“馬云鄉村教師獎”。
2015年在“馬云鄉村教師計劃暨首屆馬云鄉村教師獎”的啟動儀式上,馬云的演講闡釋了自己扶持鄉村教師的初衷,“‘馬云鄉村教師計劃’每年投入 1000 萬元,但實際上中國的鄉村教師有 300 多萬,他們擔負著 4000 多萬鄉村孩子的教育使命,我覺得這些錢是微不足道的,并不足以解決鄉村教育問題。但我希望下半輩子的時間能夠作為鄉村教師的代言人,喚醒整個社會、整個國家、整個民族對教師、對鄉村教師的關注和重視。”
關注與建設鄉村教育的本質,就是能讓鄉村教師“教得好”,同時也是為了能夠培養能夠跟上時代腳步的孩子。一項基于“馬云鄉村教師計劃”的調查向400位獲獎教師發放了400份TALIS問卷(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Survey),在回收的306份有效問卷中,有一項結果顯示,鄉村教師們表示最需要的專業發展活動項目是“個性化的教學方法”。
這也意味著,鄉村的教學中已經從“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也從另一個角度看出,鄉村教師對于教學理念更新及運用的渴求。(參考文獻:《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形式、內容與影響因素——基于“馬云鄉村教師計劃”TALIS調查問卷》,作者:劉蕊,郭瑞迎,2021年)
“個性化”的教師同樣也是云谷學校對于老師的畫像,創校者用三個詞——“理想者”“夢想家”“行動派”形容了老師的形象,也打破了以“名校”“分數”的“考核標準”,“云谷實際的教育場景更像是老師們的‘PBL’,設計課程、活動,老師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探索欲望也在不停地上臺階。”
△圖片來源于云谷教育官微
可以看到,馬云所熱衷的兩個教育場景——創新型的云谷學校以及鄉村教育,其實僅從教師的角度就存在很強的內在關聯性,師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個性表達都得到了強化。
以首屆“馬云鄉村教師獎”獲獎者桑磊為例,在單親、留守兒童占據較多比例的山區教育場景中,個性化教育除了體現在教學上,也體現在憑借教師個人力量去把一個個不易相處的孩子“轉化”出陽光、積極的一面,這種個性化的教育體現在人格層面;而國際化學校的個性化教育則是體現在關注每個孩子差異化的優勢,從而激發出個體不同的潛能,這種個性化的教育體現在能力和素養層面。
03.
“窮”教育與“貴”教育,
如何共同迎接AI背景下的未來?
用“窮”教育和“貴”教育來形容鄉村教育和國際化教育,并不是用“價格”和“階層”來定義教育,但是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無法消弭的當下,兩者需要共同探尋的是,如何用一條普適的道路共同走向AI背景下的未來教育。
杭州云谷學校的學費并不便宜,因此很難逃脫被稱為“貴族教育”的窠臼,但是馬云也表示,云谷創辦的初衷是為中國教育改革和創新做一些嘗試,作為非營利學校,即使有一天能夠做到收支平衡,也會將錢都投入到學校的建設中。
對于這一辦學初衷,其實可以提取出很多教育層面的觀點。
首先,第一個關鍵詞是“分享”。馬云的教育“試驗田”期待培植出創新的教育,但是卻不是要讓這種“不一樣”的教育被全國復制,即他的野心并不是用自己的教育理想去統一全國,而是尊重每個學校的教育多樣性,同時以分享的方式成為教學理念的一種參照。
而分享還體現在“窮”教育與“貴”教育之間的聯動——馬云曾經表示,自己在退休后要做三件事之一就是專注馬云基金會,這個項目主要解決的就是鄉村教育問題。而云谷也會將其正在探索和實踐的理念通過互聯網和其他方式,傳遞到鄉村,實現理念和資源共享。
此外,另一個關鍵詞是“育”。馬云關注基礎教育的發展,其實是滲透在“窮教育”以及“貴教育”中的,這主要體現在云谷教育以及鄉村教育中“育”的內涵具有一致性。
他認為“對于中國的教育,要一分為二:‘教’非常好,‘育’一般,‘教’大于 ‘育’。在‘教’上,放眼世界,中國成績普通的學生,到歐美都是成績最好的學生,卻未必是競爭力最強的學生。‘育’是培育,是啟迪,而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
而在鄉村教育之中亦是如此,在馬云看來,他同樣把“教育”分成了兩個部分,“教”體現在語數外這些基礎的課本知識上,而育則是課本之外的,例如打籃球時亦是團隊精神的養成,“鄉村老師也許在數學、語文、物理、化學上并不比城里老師好,但可以在孩子的體育、美育上多花點時間。孩子具備了這些能力,獲取知識只是時間問題,農村教育可以把‘育’專門提出來”。(參考資料:《馬云:我要做全世界鄉村教師的代言人》,中國企業家雜志,2020年)
由此,把馬云對基礎教育的看法放置在AI的語境中,“教”或許就是會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機械性動作,而“育”所帶來的創造力與人文性是AI所無法替代。
結語:
馬云憑借其個人符號化的影響力,再次在國內各個行業掀起波瀾。其首站落于云谷學校,在給不斷發展升級的人工智能大環境以回響的同時,也呼應了他一直以來對于教育的關注與憂慮。而從馬云的教育“試驗田”來看,創新型的教育或許也可以給焦慮的家長一些信心,因為這可能并不是他一個人的理想,而是可能成為基礎教育整體努力的方向!
-
AERMEC空調維修服務電話(如何聯系AERMEC空調維修服務電話以解決常見問題?)
2024-08-28
-
兩米金箍棒展出引熱議 周大福門店:巡展非賣品
2024-08-27
-
長虹lt26720黑屏故障(長虹LT26720液晶電視黑屏故障的診斷與解決方案)
2024-08-27
-
Vertiv空調廠家售后維修電話(如何獲取Vertiv空調廠家的售后維修服務電話號碼?
202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