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200萬篇研究論文已經從互聯網上消失了
圖片來自“Slave Societies Digital Archive”(數字檔案)官網。
據《自然》(Nature)雜志官網報道,一項針對超過七百萬份數字出版物的研究表明,超過四分之一的學術論文未被妥善存檔和保存,研究結果表明,當下的數字保存工作未能跟上不斷增長的學術研究產量。
該研究發表于今年1月24日的《圖書館學和學術交流期刊》(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Scholarly Communication),研究作者、倫敦伯克貝克大學文學、科技和出版研究員馬丁·伊夫(Martin Eve)解釋道,這個研究的認識論都依賴于腳注鏈,“如果您無法核實其他人所說的話,那么您就只能盲目地相信您自己無法再閱讀的證據?!?/p>
馬丁·伊夫檢查了7438037份帶有數字對象標識符的作品是否被存檔。數字對象標識符是一套識別數字資源的機制,由一系列數字、字母和符號組成,用于識別和鏈接特定出版物(例如學術論文和官方報告)。一個數字化對象的DOI是唯一的,一經產生就永久不變,不隨其所標識的數字化對象的版權所有者或存儲地址等屬性的變更而改變。
研究樣本來自于每個注冊成員組織的最多1000個DOI的隨機選擇。研究結果顯示,其中28%的作品(超過200萬篇文章)沒有出現在主要數字檔案庫中,盡管它們有活躍的DOI。只有58%的DOI引用了至少一個存檔庫中的作品,其余14%的作品因發布時間太近、不是期刊文章或沒有可識別的來源而被排除在外。
圖片來源于《自然》雜志官網。
伊夫同樣指出了這項研究的局限性,這項研究只追蹤了帶有DOI的文章,并且沒有搜索每個數字存儲庫中的文章。例如,研究沒有檢查帶有DOI的物品是否存儲在機構存儲庫中。
盡管如此,數據保存專家肯定了這份研究的價值。“許多人盲目地認為,只要你擁有DOI,你的研究論文就會永遠存在。但這并不意味著鏈接將永遠有效”,芬蘭漢肯商學院的米凱爾·拉克索(Mikael Laakso)說道。拉克索和他的同事在2021年發布報告稱,2000年至2019年期間,超過170本開放獲取期刊已經從互聯網上消失。
還有專家指出,小型出版商比大型出版商更容易因無法保存文章而面臨風險。因為數據存儲需要成本,許多小型組織也無法獲取存檔涉及的基礎設施、技術和專業知識等資源。
馬丁·伊夫指出了一些改善研究論文的數據存儲現狀的方案,包括加強DOI注冊機構的要求,以及提升出版商和研究人員對該問題的認識?!懊總€人都在考慮他們可能從在某個地方發表論文中獲得的直接利益,但我們真的應該考慮研究生態系統的長期可持續性。在你去世100年后,人們還能夠訪問你曾經努力研究過的東西嗎?”
參考資料:
(1)More than 2 million research papers have disappeared from the Internet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0616-5
編譯/李永博
編輯/羅東
校對/朱名恬
- 佳源燃氣灶維修(如何自行解決常見故障)10-10
-
艾柯空調廠家服務電話(如何獲取艾柯空調廠家服務電話以解決空調問題?)
2024-08-26
-
DB空調拆機電話(如何獲取DB空調拆機服務的聯系電話?)
2024-08-26
-
SUODI空調售后維修中心(如何聯系SUODI空調售后維修中心以解決我的空調問題?這
202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