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克服時差新方法
參考消息網9月7日報道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9月5日報道,轉換到新的時區從來都不容易。無論你用什么方式出行,嚴重的時差反應幾乎總是伴隨著長途旅行出現。
不過,美國西北大學和圣菲研究所的科學家現在發現了一種新方法,可以使時差的影響最小化,并加快倒時差的速度。
當我們體內自帶的時鐘變得與周圍環境不同步時,就會出現時差反應。我們的身體是按照一系列不同的體內時鐘運行的,這些體內時鐘由不同的外部和內部因素來調節。
人體晝夜節律的終極調節器位于大腦下丘腦內的一組神經細胞中。這一節律調節器被稱為視交叉上核,它受光線的影響很大。不過,位于人體器官內的一些外圍節律調節器對食物更為敏感。因此,在天黑時進食或在夜間接觸人造光線,可能會讓這些體內生物鐘產生混亂,使它們彼此之間以及與周圍環境不同步。
當我們前往另一個時區,這種干擾會變得更加嚴重,你體內的生物鐘可能需要幾天時間才能重新同步。
有些人喜歡練瑜伽來克服時差(路透社)
時差不僅在你度假期間帶來煩惱,還可能對健康產生長期影響。此前的研究把時差與消化問題、心血管疾病甚至加速衰老聯系起來。事實上,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體內時鐘的紊亂變得更加普遍。這顯然是我們應該避免的事情。
目前,我們對人體內生物鐘如何相互影響仍知之甚少,這使得研究它們變得很復雜。
最近這份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黃亦彤(音)在一份聲明中說:“大多數研究主要關注特定時間信號或單一生物鐘。我們對多個生物鐘在相互沖突的時間信號下如何同步的認識,仍存在重大缺口?!?/p>
為更多地了解這些互動,黃亦彤及其同事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用于在一定程度上模擬人體內生物鐘網絡的復雜性。
在他們的模型中,有兩組振蕩器,其中一組由食物控制,另一組由光線控制。除了受這些外部信號的影響外,兩組振蕩器還可以互相影響。
研究小組利用這一模型發現,某些因素(比如對光線的敏感度較低以及在各個振蕩器之間傳遞的信號較弱)會使這些系統之間的干擾變得更加極端。有意思的是,這些因素都是衰老的常見癥狀。
他們還找到了在振蕩器受到干擾后更好地使它們同步的方法。
黃亦彤說:“到新時區后,早上吃一頓量比較大的飯,有助于克服時差。我們不建議不斷改變進餐時間安排或夜里吃飯,因為這可能導致體內生物鐘不一致?!?/p>
他們的研究結果9月5日發表在美國《混亂》雜志上。
報告作者們接下來希望研究哪些因素能增強人體內生物鐘的韌性,以便就第一時間預防時差、使老年人晝夜節律系統保持健康,提出建議。(編譯/馬丹 選報/張熠檸)
上一篇:常見的電磁爐故障代碼(如何解決)
- 佳源燃氣灶維修(如何自行解決常見故障)10-10
-
艾柯空調廠家服務電話(如何獲取艾柯空調廠家服務電話以解決空調問題?)
2024-08-26
-
DB空調拆機電話(如何獲取DB空調拆機服務的聯系電話?)
2024-08-26
-
SUODI空調售后維修中心(如何聯系SUODI空調售后維修中心以解決我的空調問題?這
2024-08-25